关注失地农民_促进和谐发展_城镇化进程现状调研[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14:3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失地农民_促进和谐发展_城镇化进程现状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失地农民_促进和谐发展_城镇化进程现状调研》。

第一篇:关注失地农民_促进和谐发展_城镇化进程现状调研

关注失地农民 促进和谐发展

对我市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的调查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¾¾失地农民数量也随之迅速扩大。一部分失地农民失去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后,没有保障,没有依靠,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为全面了解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现状,探索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近期,我们对全市征地较多的乡镇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重点调查的方式。对全市8个区县(市)部分失地农户就22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95份。调查的395户失地农民中,失去土地2年以内的占被调查户的17.6%,2-3年的占15.4%,3-5年的占28.9%,5-8年的占9%,8年以上的占29.1%。

二、失地农民生活现状、困难和问题

(一)约半数调查户收入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从调查的情况看,失地农户现在的收入水平较征地前有了明显变化。其中有196户收入减少,户均年收入减少6251元;104户收入增加,户年收入平均增加5703元;其余的95户收入水平没有变化。影响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进行生产的土地资源。调查的395户失地农民中,有近五成成了完全无地户;部分农民虽还留有少许土地,但那也只是一些边边角角的零星地块,不能或无法再像以前一样的进行种养业。据调查,年收入减少最多的达几万元,最少的也有几千元。如高新区征地前有些农民大搞经济作物种植(如油茶树、甘蔗等)和大棚蔬菜及园林花卉种植,经济效益较为可观,年收入高者有7万元左右,而失去土地后,就没有这样的土地种植收入来源了。这样的情况占了该区50户被调查户的62%。二是失地农民缺乏新的收入来源与途径。一些失地农户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靠打零工谋生,无固定的收入来源,有一半的失地农民处于无业或靠打零工为生的状况。虽有一半的失地农民反

映收入水平略有提高或持平,但以前吃饭米不要买、吃菜土里摘、吃鸡笼里捉、吃水有摇井,过年还能杀上一头大肥猪,但现在集中居住,什么都要掏钱买,生活消费成本提高,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调查中只有6.1%的失地农民表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21.8%的农民表示比较满意,27.1%的农民表示一般,还有4成的农民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

(二)就业困难,失业率高

调查中,有66.3%的农民反映就业困难。这些失地农户中有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天天赋闲在家。有一部分虽已就业,但工作极不稳定,时常是刚就业就下岗、失业现象比较严重。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处于无业的失地农民占40.5%,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失地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低,年龄结构偏大,加之过去以种地为生,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就业缺乏竞争力,在招工用工市场化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二是部分年轻失地农民对就业期望较高,希望找份轻闲干净、工资待遇高的工作,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粗活、重活往往怕吃苦、嫌工资低而不愿干,索性在家当起了“啃老族”;三是因失地农民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和原始资本,加之信息闭塞怕担风险,创业之路困难重重,自主创业难以实现。

(三)缺乏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就业前景堪忧

在问卷调查中农民反映,除少数人外,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参加过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或招聘会,这些失地农民的工作主要靠自己寻找与亲戚朋友介绍,其中尤以自己寻找的比例较大,占被调查户的73.16%,而政府、社区安排介绍就业的只占10.13%。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这些农民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些苦活、累活,并且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时间长、待遇较低、劳动保障不完善,如装卸运输、建筑安装等工种。调查中有31.7%的人对自己目前所从事的职业的满意度表示一般,29.9%的人表示不太满意,15%的人表示很不满意。

(四)保障制度不完善,后顾之忧多

目前,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上失地农民自身的资金缺乏和社会保障意识还不是很强,失地农民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度不是很高。从调查情况来看,只有1%的农民参加了失业保险,19.2%的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就连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的医疗保险也还有11%的人没有参加。失

地农民既无土地保障,又无同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年岁已大、丧失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他们对今后生存问题忧心忡忡,一部分人靠得到的补偿费生活可以暂时渡过一段时间,几年后补偿费用完,养老将成为一大突出问题。

(五)补偿方式单一,农民“坐吃山空”

目前,我市征用农村土地基本是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补偿方式单一。由于失地农民缺乏投资理念和理财能力,大部分人都是将原本不多的补偿款全部或大部分用于建新房,其余部分用于生活消费,很少有人将这笔钱用于投资创业或购买养老保险,加之农民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失去了土地便感觉自己“空有一身力气无处使”,又由于缺乏劳动技能,二次就业困难重重。在无养老、失业、退休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将征地补偿款开销完后,生活就失去了保障,导致这部分农民转化成城市贫民。

(六)补偿标准不一,村留部分开支不透明

调查中不少农民反映,有的地方在房屋和土地的补偿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有门路的、厉害的、当官的补偿款就多些,而守规矩、老实巴交的农民补偿的就少些,如同样的房屋,有的补几万,有的只补了几千;有的荒山作油茶林补偿,每亩补偿2万多元,而有的有林地却只按山林地补偿,只有1万多元。在征地补偿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补偿款先由村里统一按一定的比例扣留拟用作集体投资、办企业或公共事业,各村扣留的比例不一,两成、三成或四成不等,扣留款由村干部掌握,其开支去向村民不知情,意见很大。

(七)小区设施不配套,存在安全隐患

安置小区虽然是按统一标准设计规划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给失地农民带来诸多不便。一是个别地方的道路没有硬化,给出行带来不便。二是生活用水、电、燃气、有线电视的配套建设滞后于小区建设。如自来水压力不够等。三是安置小区的政府负责部分的公共设施质量不达标。如主水管质量差、地面水泥烧坏、墙面出现裂缝等。四是安置小区无绿化带、无消防设施、无文化娱乐设施。五是小区物业管理不健全。主要是生活垃圾乱倒乱放,物业管理没有完善或几乎没有物业管理。

(八)征地制度亟待完善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失地农民对政府的一些制度和管理方法表示不满和担心。对于当前政府的征地制度,有33.4%的人认为不完善,13.2%的人认为很不完善,30.9%的人认为一般,只有1.7%的人认为很完善。当问及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时,有68.1%的人认为是“要建立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有33%的人认为是“要彻底改革现行严重不合理的征地制度,保障农村集体组织完整的土地产权”。对于城镇化中农村环境的管理是否合适的问题,回答不合适的占了42.8%,回答无所谓的占了29.4%。

三、解决失地农民困难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市城镇化过程中不容回避的现实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解决这一问题。

1、完善保障制度,解除后顾之忧。要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基本养老、重大疾病三大保障制度,在生活上给予失地农民政策扶持,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生活问题最直接最普惠的办法。对特别困难的失地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其基本生活所需;对普通失地农民推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将土地补偿款和部分被征土地增值效益作为社保资金为农民加入社保,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身患重大疾病的失地农民,给予医疗费补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完成失地农民的身份转换,使农民变居民,保证其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劳动部门要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市情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2、健全培训体系,增强“造血功能”。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和就业本领,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生活问题的长久之计。由于失地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年龄层次、身体素质等参差不齐,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就业竞争处于弱势。同时,部分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陈旧,认为到一些保洁、卫生等岗位就业有失面子,因此高不成,低不就。建议将失地农民中的青壮年劳力作为农业部门培训的重要内容,制定计划,轮流培训。对参加培训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民,由劳动部门负责推荐劳务输出或介绍就业,为他们转变生存方式,提供实实在在的扶持和帮助。

3、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率。有关部门在安排公益岗位中,应将失地农民纳入工作范畴,努力缓解失地农民就业难的突出矛盾。一是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引导当地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给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健全完善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中介服务。三是劳动部门要采取“订单、定向、定点”模式,有组织地向沿海等发达地区输送劳动力,实现失地农民转移就业。

4、加大扶持力度,力促自主创业。对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的,劳动部门要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视同下岗工人办理优惠证明,凭优惠证明,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比照下岗工人,落实相应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办厂经商、发展特色种养业等失地农民,提供适量的小额无息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使他们顺利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5、统一补偿标准,加强财务监督。征地拆迁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补偿标准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同一地区、同一规格质量的住房和土地补偿标准要一致,对每户补偿的金额数量要张榜公布,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同时,对村留部分征地款的使用要加强财务监督,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审批手续,重大的项目开支要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才能实行,按季公示财务账目,保证征地预留款真正用于失地农民。

6、加强设施建设,搞好物业管理。安居才能乐业。政府在规划失地农民安置小区时,要搞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特别是要高质量、高标准的搞好连接小区的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如路、水、电、燃气、消防设施和有线电视等;要帮助安置小区建立和完善物业管理,搞好小区绿化、保安和卫生防疫等工作,给失地农民一个舒适、安全的家园。

第二篇:关注失地农民促进社会和谐

关注失地农民促进社会和谐

——法学院“teamwork团队”走访贾岗社区失地农民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建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地区政府提上议程,而这需要大量的土地作为支撑,因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土地征收问题。然而由于我国的相关制度还有待完善,各地政府部门的工作有待进一步详细落实,失地农民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为了促进郑东新区的和谐建设,关心失地农民的生活,我校法学院暑期实践队的成员决定对郑东新区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以期能够传达出他们的心声,给政府部门提一些合理的建议,来促进郑州的和谐建设。

7月5号上午八点半法学院实践队的成员一行来到贾岗社区展开调查。在小区门口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位附近的环卫工人,了解了征地前后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状况,了解了他们生活的疾苦,同时对贾岗小区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调查奠定了基础。然后我们分成两组展开调查,针对不同对象有所侧重的展开调查。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被征地农民的一些权益受到一些损害,体会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和其基本的社会保障有待改善,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有幸访问了两位老党员和贾岗的老支书,他们积极地配合我们得调查,给我们提一些好的建议使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他们也对政府的工作提了一些建议,传达出了他们的心声。我们呼吁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及时兑现各种承诺,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服务于民,还利于民。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队伍中来。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实干炼人才,书本知识的关键在于“要管用”。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时间很短,但却是对学生自身学识和潜能的一次锻炼,它能引导学生们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感悟人生,它是书本知识的充实和延伸。队员们纷纷表示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一定努力工作,为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和郑州的和谐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978年以前 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

上海 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1978年以后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现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2.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1978年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而城乡户籍分隔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小城镇就必然成为可供政府选择的最佳城市化政策。中国的城市化终于由被压制转为松动和放开,过去那种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城乡分隔的政策被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所取代。1980年,在当时城乡分隔、大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情况下,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为贯彻上述政策,80年代初,开始实行市地级市管理县级市制度,地级市数量增加较快,1983-1998年间,共有100多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其中仅1983-1985年的3年里,地级市的数量净增加50个。

1983年,加强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1984-1986年“撤社建乡”,并降低建制镇标准,3年里建制镇数量增加7750个;1992-1994年,国家对乡镇实行“撤、扩、并”,结果3年里建制镇又增加7750个。这6年里建制镇增加数相当于1979-1999年间(21年)净增加数的71%。

1986年国家有关部门修订“建市”标准后,县级市也增加很快。1986-1996年的11年间,县级市数量净增加286个。1992年,国务院再次修订小城镇建制标准,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1993年10月,建设部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1世纪末中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目标。会后,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建设部等6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1995年4月,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达《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并在全国选择了57个镇作为综合改革试点。1997年6月10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通知认为,应当适时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已径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促进小城镇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村新生婴儿可以随母或者随父登记常住户口。此后,许多小城市为促进经济发展,基本放开了户籍限制;不少大中城市,甚至北京、上海等,也放松了外地人口进入本市的限制。

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地位。200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推进城市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实施城镇化战略。”为了加快城镇化,2001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2001年5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是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凡在上述范围内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已在小城镇办理的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符合上述条件的,统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这标志着小城镇已经废除了城乡分隔制度。有些地方甚至采取了鼓励农民到小城镇居住和创业的政策。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过去实行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逐渐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

发展现状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中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51.27%。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历次普查城市化水平-柏加镇信息网 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

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

质量不高

从宏观层面来看,城市化的质量不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人口,1.6亿多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没有享受或者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低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特别是没有享受到住房保障这些公共服务,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一些政治权利。如果扣掉2亿多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化的人口,中国实质的城市化率只有36%。

二是布局,布局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不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物理极限,盲目地扩张城市功能,放大城市规模,增大经济总量。这样使全国大跨度的调水、输电、输气,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其中水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全国657座城市400多座城市是缺水的,必须依靠地下水维持生产生活,其中110座属于严重缺水,严重缺水就必须靠超采地下水维系生产生活。当然地下水是可以采了,但是地下水如果过度超采会带来地面沉降,部分城市地面沉降的面积越来越大,国土资源部正在做一个治理措施的全面规划。

三是城市形态。对全国有代表性的55座城市20世纪70年代以来扩张过程的遥感监测表明,平原地区的城市多数以原来的城市中心区为中心进行环形扩张了。

城市化率偏低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65%;美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72%;而中国在1985~1990年期间,从农业人口转移出去的人口,即使包括临时流动人口在内,也不超过10%,如果不计算农民进城打工的人数,真正转移出去的农业人口仅有10.5%,这将大大限制中国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张。

统计数据表明,在200年前的1800年,当时全世界的城市化率仅有3%,到1850年达到7%,1900年为15%,到2000年,全世界的城市化率达到48%。

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6.2%,比1978年提高18.3个百分点,但由于受到传统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下,城市化率偏低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巨大瓶颈”,成为限制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巨大瓶颈”,也将成为中国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中的一大困难。

问题挑战

在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必须从36%提高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需增长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至12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下列挑战不可避免:

人口问题

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由此产生的城市的生存保障问题,解决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问题,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老龄化社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等,都是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巨大挑战。

环境能源

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从2011起到2050年之间,中国城市要达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和“负增长”的要求,要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城市“四倍跃进”的目标(即能源消费总量在2000年的水平上降低一半,而GDP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倍),要全面达到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平衡,要全面达到城市的能源清洁化并逐步将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四分之三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都是严重挑战。

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中基本要素有4大类,分别为地形、气候、水文、生态。

地形:对原来的地形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平坦或起伏更大(如摩天大楼)。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等地质灾害。

气候: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气温、降水等要素发生变化,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也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将城市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将郊区大气污染带到城区,扩大了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加快了净化速度。

水文:市政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区水系出现紊乱,也使降水、蒸发、径流出现再分配。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出现变化;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生态: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交通工具、尤其是工业“三废”,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也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和改变最大的地方。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转变为城市,农业用地变成城市建设用地,居民就业方式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三产业。人口由分散变的密集,信息更加发达,文化观念得到提升,教育程度变高。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

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对于中国城市化亦有压力。到2050年前后,中国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投入,大约在40万亿~45万亿元人民币的数额,相当于每年平均投入8000亿至9000亿元人民币,这大约是2001年GDP总量的十分之一。只有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城市才能担当起新一轮财富集聚的经济增长点。

城镇平衡

加速不同地区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和地区内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区域之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并最终达到克服社会的二元结构,实现国家整体的共同富裕,是长期任务。

国家信息化

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城市信息化水平是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标志,2011年中国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8%至10%左右,离现代化的要求尚有遥远的路程。

发展措施

如何克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是城市化战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项基本措施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要点。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尽快修改《城市规划法》,放松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规模控制,构建2—3个世界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龙头。同时要十分加强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积极投入数字城市的建设、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城市服务体系的提升等,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置于国际的大背景之中。

二、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谱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态位”,不能人为地强调只能发展城市体系中的某个部分而忽略另一个部分。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将其真正塑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中国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现有32个,其中东部16个,西部6个.中部10个,基本覆盖全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城市群,作为进入国际竞争前沿的中国高地。

三、认真规划国家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其塑造成国际级和国家级的人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大城市在城市体系重复发挥了城市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核心主力。

四、加大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重点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尤其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业和社区建设的力度。中小城市是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

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路径,对于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且分布比较集中,城镇密度比较高的地区,鼓励城镇集中合并,选择以中心城镇为中心、卫星城镇分布周围的方式发展小城镇。对于乡镇企业不发达地区,首先大力发展经济、培育实力,为城镇的建设创造条件。对于有大型企业的地区,可以在其周围建立城镇,但一定要注意城镇的区位分布,注意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防止企业风险转化为城镇风险。

六、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四篇: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及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等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要充分认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农民失地,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本身,而是一系列的权利和利益。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当前可以采取的措施:一是逐步建立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适当提高补偿标准,适度调整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征地补偿标准的差异,规范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费管理;二是从一般保障和特殊保障两个方面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全面推行市场化就业,为失地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实施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就近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就业,积极拓展劳务输出。长远目标来说,是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其框架内容包括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和培训、法律援助、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等。

一、正确认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一)充分认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失地农民与城镇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

(三)国家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据

二、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一)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状况

(二)城镇化进程中佛山三水某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状况

三、西方社会保障经验的借鉴

(一)例:德国美国英国的社会保障体制

(二)对西方社会保障经验的借鉴

1、建立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

2、建立个人收入调查制度。

3、建立多样的、灵活的社会福利援助项目体系

4、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5、重视第三部门的作用

第五篇:周口市城镇化发展进程

周口市城镇化发展进程

张瑞丽

(天津城建大学,天津 300384)

摘要:通过对河南省周口市城镇化现状及发展历程的分析,并分析了该市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认为周口应该从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科学规划、突出发展中心城区,增强城市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产业聚集、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政策措施等方面来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字:周口市城镇化发展进程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Zhoukou City

ZHANG Ruili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300384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t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Zhoukou city of Henan Province,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ity problems, some advice was put forward as follows: firstly, Zhoukou should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reasonable urban system.And then,zhoukou city should make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highligh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enters.moreover,zhoukou should enhance urban radiation driven capacity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city, accelera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lastly ,zhoukou also should make some efficiential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Keywords:Zhoukou cityUrbanizationdevelopment process

0引言

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力量强弱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因此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城市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中国城市化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人们对城市化战略认识上的曲折反复是一致的。近20年来,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滞后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周口市为例,系统分析了周口市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及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1城镇化概念与内涵

城镇化是由中国的学者首先提出,比城市化的定义要晚很多。也和许多研究概念一样,城镇

化的定义至今也没有最准确和完整的定义。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首次使用城镇化一词并在城市化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城镇化基本含义是农村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且所占的农村人口数量减少,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和范围不断的扩大,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同时非农活动比重增加的过程,城镇化也是随着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周口市概况

2.1地理位置及人口

周口市位于豫东平原,河南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 33°03'-34°20',东经114°05'-115°39',南北宽 135 公里,东西长 140 公里,总面积 11959平方公里。东邻安徽省阜阳市,西依漯河、许昌两市,南与驻马店市相连,北与开封市、商丘市接壤。周口市现辖一区(川汇区)、一市(项城市)、八县(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太康县、鹿邑县、郸城县、淮阳县、沈丘县)、两个国营农场(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和河南省周口监狱),105 个乡,77 个建制镇,2010 年全市总人口为 1070.77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31.94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 31.0%。

2.2 自然状况

周口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海拔高度 35.5-64.3 米,自然坡降

1/5000-1/6000。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以沙颍河为界,以北为黄河冲积平缓平原区,以南为淮河及其支流冲积湖积低缓平原区。

2.3交通状况

周口市的交通优势非常明显,无论从陆地交通,还是从水运交通来看,都具有齐全的网络。西面与京广铁路相邻,背面有许(昌)郸(城)窄轨的铁路东西向横贯,南面有漯(河)阜(阳)铁路由此通行。周口市域外围有 3 条高速公路,一条是从大庆至广州的大广高速,另一条是南京至洛阳的南洛高速,还有一条是商丘至周口的商周高速。水运方面,沙颍河刘湾港二期扩建工程的沈丘过船闸完工,在国家计划里已经将郑埠口枢纽工程和周口港纳入。

2.4周口市城镇化现状

虽然目前周口市尚处于城镇化初始阶段,城镇区域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农业科技率大大提高,工业规模扩大,工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就业岗位增多,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3周口市城镇化发展进程及遇到的问题

3.1对城镇化的认识不足

城镇化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它不仅表现为城镇人口比率的提高和城镇面貌的改善,同时也是城镇体系和功能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但是,在周口市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城镇由于对城镇化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到位、不全面,出现了急于求成和盲目无序发展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片面追求城镇化率。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为基础的。然而,部分领导对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到位,片面地认为只要推动城镇化就可以拉动工业化,就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他们不顾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盲目设置开发区、调整行政规划等行政手段追求城区和规划区的扩张,依靠城镇规模和框架的快速膨胀把农民轰到城里去,人为地提高城镇化率。第二,部分领导片面地把城镇化认同于大规模的城镇建设,认为多盖几座高楼,多修几条街道,多建几个漂亮花园就算推进了城镇化。再加上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成为考核当地主要领导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于是,有些县城,乡(镇)领导就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切实际地贪大求洋、大拆大建,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豪华办公楼、花园式工厂等,一味追求城镇短期面貌的改观,盲目拉大城镇框架,而不注重城镇功能的强大和品味的提高。这不仅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过分粗放利用。也造成了对公共财政资金的浪费,劳民伤财。

3.2城镇化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导

目前,周口市的城镇规划还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城镇总体规划滞后。周口市城镇规划起点不高,深度不够,城镇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功能定位不清晰,对建设的指导和调控不具体,甚至滞后于建设,且规划执行的刚性不足。至目前为止,周口市县、乡(镇)城镇化建设中有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的不多;即使有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的也不多。在一些县、乡(镇),先发展后规划、边发展边规划的现象并不鲜见。再加上一些县、乡(镇)的城镇规划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有些地方规划落后,缺乏科学指导,不具前瞻性,“拆了建,建了拆”的现象比较普遍,开发建设随意性大,资源浪费严重,城镇承载能力较低,不仅使得城镇建设风格大同小异,城市面貌相似,没有地方特色,还导致了城市布局结

构不合理,相邻城镇之间发展不够协调,不利于形成分工合理和布局科学的城镇体系。第二,城镇化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用地规划。在城镇建设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周口市的城镇基本上没有根据当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制订合理的土地利用计划,更谈不上根据土地利用计划适当地对城镇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用地及时进行储备,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土地的及时供应。

3.3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设施不足

城镇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系统、通讯系统、能源动力系统、住房储备、文卫科教机构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J。尽管近些年在各方的努力下,周1:3市的基础设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12.2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1.1标台;而周口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0.63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68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7.54标台。另外,城镇的供水、供热、供气特别是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还不完备,住宅建设速度远

3.4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周口市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

大部分城镇都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结构层次偏低,结构调整力度不足。农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主导产业实力还有待加强,特色产业个性还不够鲜明,城镇发展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城市综合实力偏弱。首先,2008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2 640.5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3:48.6,40.1;而周口市人均生产总值只有9 946元,产业结构比为30.3;42.8:26.9。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过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过小,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特征尤为明显。其次,周口市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增速明显低子第二产业,且目前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信息、金融要素市场等尚需加大发展步伐,第三产业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利用。这些都导致了城市的聚集效应不强,影响了城市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缓了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3.5城乡发展不协调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福利水平的差距以及城乡居民享受到的教育、医疗、就业、保险等方面的差距有所拉大。据统计,1999-2007年全市人均纯收入只增加了1 49619元,为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221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9年的1183B1扩大到2007年的3128B1;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与城镇相比,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及服务条件很差,医疗水平较低,农民的医疗负担还很重;在就业方面,农民工享受不到与城镇下岗职工

同等的待遇:下岗职工有免费职业培训,可以走再就业的所谓绿色通道,而农民工在城市受到歧视,因为是农民身份,与城镇居民身份的所谓固定工不能做到同工同酬;将农民工的工伤保险纳入保障范围内的工作刚刚起步,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尚未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范围;另外,城乡土地政策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城乡用地存在矛盾,城镇土地利用率不高。

4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思路和主要举措

4.1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坚持突出重点、注重特色、科学规划,完善城镇体系。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带动战略,坚持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三头并举”的方针.加快周口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商水、淮阳要按照城市功能体系的总体要求,依托中心城市。实现周商、周淮一体化。项城、鹿邑要充分利用扩权县的体制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西华、扶沟、太康、郸城、沈丘要发挥各自优势,建设具有产业特色的县域中心城市。按照小城镇、大产业的要求,加快县城和39个国家、省、市重点小城镇的扩容提质,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充分吸纳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周(口)项(城)淮(阳)经济隆起带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率先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一城乡规划和管理,加快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

4.2科学规划

引导城镇体系有序发展城镇体系规划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问的各种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为了引导市域城镇体系合理发展,确定了城镇体系主要结构为“2+8”,即两个大城市。周口市和项城市,八个中等城市,即其余八个县城,此外还有人口规模将达到5万人以上的5个县域副中心(分别是玄武镇、秣陵镇、四通镇)、谭庄镇和老城镇)和5万人以下的76个建制镇。空间结构为:极化核心,多城复合,构建区域核心,将周口市(川汇区)、项城市、淮阳县城、商水县城作为市域复合中心城市进行建设。共同形成区域中心。十字格局。中心放射,形成两条空间主轴线。漯阜轴线和106轴线是主要的对外联系方向,在强化漯阜轴线的同时,应将106国道作为南北轴线,进行鼋点培育。职能结构方面周口的商贸和文化职能将进一步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职能也将进一步完善,同时把项城和淮阳作为周口复合中心的组成部分进行规划建设,分别承担市域旅游中心和工业辐射中心的职能。几个县城产业偏重于农副产品加工.但发展也会有所侧莺,市域建制镇结合各自特点分为瓦种类型,即综合型城镇、工业型城镇、商贸型城镇、交通犁城镇、旅游犁城镇。

4.3突出发展中心城区,增强城市带动辐射能力, 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建设,使其成为豫东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逐步完善城区交通系统、供排水系统、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系统、通讯和供电管网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把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市场建设、城市管理结合起来.重点抓好东部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JiI汇新区的开发建设,形成“三点互动”良性发展态势。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功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提高周口作为豫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城市带动辐射能力。

4.4加快产业聚集

大力推进产业聚集氏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是城镇发展的支撑力量及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心市区要加快周口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组装,做大做强市本级工业。打造全市核心工业区。川汇区要规射建设能够支撑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园区。各县市要立足现有基础,按照宜居宜业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建成一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企业集聚、带动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引导特色产业的合理聚集,形成一批专业化经营、社会化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4.5推进小城镇建设

实现城乡联动发展要提高城镇化水平就更要大力发展小城镇,靠小城镇“极点”作用的发挥和集聚效应的体现。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提高小城镇的集聚水平。形成城乡经济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突出抓好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突出的中心镇建设示范工作。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同时按照乡镇分区布局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特色经济,以经济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

4.6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基础设施与城镇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城镇生产生活发展的基础,是城镇体系存在的基础的基础。特别是区域交通设施。是联结城镇与城镇.城镇与乡村的纽带,是增强中心城镇辐射和吸收能力。强化对外联系的手段。当前,漯阜铁路要借改造之机,将全线建设成为国家I级复线电气化铁路;加快推进涡河航运开发建设工程,尽快实现沙颍河实现全年通航;进一步完善市域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等于道网络,形成便捷综合交通网络。

4.7制定政策措施

保证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必须有政策措施保证,否则,它不可能自发实施。城镇系统实施的政策措施主要有行政管理措施。经济政策措施,市政策措施和农民迸城政策措施等。例如经济政策方面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开拓城镇化建设多元化投资渠道。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市建设市场化道路,完善城市功能。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通过对周口市概况以及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的分析,得出结论,发现周口市的城镇规划还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大部分城镇都以农业经济为主, 经济结构层次偏低,结构调整力度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设施不足,城乡发展不协调。“拆了建,建了拆”的现象比较普遍,开发建设随意性大,资源浪费严重,如太康县西区的广场。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周口市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如科学规划,减少城乡差距,加快产业集聚等推进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周口市城镇化现状及发展进程研究[N] 方 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47),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王正男.新乡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D].2013-5-19.[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的效应分析[D]彭榕(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4]周口市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刘君宜郑州大学

[5]初探周口城镇体系发展思路[J] 王影 王红强(周口市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 河南周口 46600)

[6]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59-360.[7]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新世纪河南城镇化的基本思路[N].河南日报,2000-08-29(7)

[8]赵海鸥.周口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2013-6-8

[9]赵海鸽,马瑛,刘志有.周口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3(6)

[10]欧阳力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2013(5)

下载关注失地农民_促进和谐发展_城镇化进程现状调研[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失地农民_促进和谐发展_城镇化进程现状调研[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促进城镇化进程

    1、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促进城镇化进程 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以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发展,作为拉动德阳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以现代产业的发展推......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与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与对策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和空间迅速扩张,征地拆迁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为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很大......

    岳阳市城镇化进程及发展调研报告(5篇可选)

    岳阳市城镇化进程及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城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载体。岳阳市把城镇建设作为塑造现代城市新形象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千......

    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抚州市市本级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存、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

    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失地农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存、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详......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大全5篇)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问卷 (最终定稿)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问卷一、个人及家庭基本特征1、您的性别:_________A、男B、女2、您的年龄:_________周岁3、您的文化程度: _________A、没上小学B、小学C、初中D......

    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

    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必备条件是将农用土地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必然使部分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