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梦—刘庆邦《遍地白花》读后感
梦——
读刘庆邦的《遍地白花》有感
在这个物与欲,名与利交织,现代化迅猛发展的社会中,乡村,成了一部分人内心深处的归属地,他们向往乡村人质朴醇厚民风中那不夹杂灯红酒绿的尔虞我诈。他们中的一部分或许是为了逃避这个勾心斗角亚历山大的社会,或许是为了找寻他们心中的那个梦,那个追寻已久,萦绕于心头的幻境。
《遍地白花》中的女画家就是那些寻梦人中的一个吧!她没有春天去,没有夏天去,更没有秋收之前去。她只是随着自己的心去漂泊,去流浪,去追寻,她不为画庄稼,不为画葫芦架,也不为画树上的果子。起初,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要来到这个村子里,他们只知道女画家的到来让他们原本枯燥无味,忙忙碌碌的生活变得有趣,有味,有色起来。乡下人们的眼中,石榴树、柴草跺、鸡窝、树身上的一块疤拉眼,墙上挂着的红辣椒串子,头顶上天空的一块云都是天天瞧,处处见,再寻常不过的东西了,但经女画家画了门楼子,老鬼柳子树……他们也学会了用心去发现美,去寻找生活的乐趣,使原本黑白照片似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像洒满温润夕阳的田园诗画。“女画家是个勤快人,不睡懒觉,每天一早就开始作画。”女画家的勤快更让人觉得她的清新脱俗,高雅灵异。她为村里人作画,为村里人的物什作画,每一幅画都是她一笔一笔用心所作,经她那么一画,画中人画中物都像是有了魂一样。在临走前的一天晚上,女画家讲述了她一直以来梦中的荞麦地,她小时候最喜欢的那遍地的白花。一个小女孩,在白茫茫的荞麦花海中尽情地享受阳光的温暖,吸收月光的精华,那里没有批斗,没有诽谤,没有斥责……白天有蜜蜂、蝴蝶与她共舞,晚上有蛐蛐,萤火虫与她为伴。那里的她,那时的她无忧无虑,无牵无拌。女画家想回到那里,回到小孩子的时光。为了找寻这个梦她毅然决然的不挑季节来到这个乡村,因为,梦想的力量是任何东西也阻拦不住她的。
女画家心中有梦,同样,小扣子心中也有梦。只不过小扣子的梦非女画家的梦。小扣子像村里多数孩子一样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们家作画,他天天跟着女画家转悠,女画家走到哪里,他走到哪里,女画家看什么,他看什么,甚至找不到女画家了他还飞奔着穿过河堤四处寻找女画家。于小扣子而言,女画家就是他的梦。她像是出尘的仙子一样降落在他的面前,刚开始或许他有些不知所措,慢慢的他也能淡定一些了,但女画家问他话时,他还是会羞涩。在他心里,他对女画家充满了景仰之情,也许那时的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吧!但也许知道,他对她的仰慕也是与爱情无关的,他只想远远地看着这位仙子,只是远远地看着就够了。女画家到野地里作画,只有他一个人时他不敢上前,不敢打扰这位仙子,他在远处王哲她,想象着以后的自己也像女画家一样出众,一样有才华,一样的灵气逼人,因为他知道,他深深的相信他是与众不同的。
当他听完女画家的叙述后,他央求母亲种了一块荞麦,他想走近女画家的梦,他想看到女画家在遍地白花的荞麦地中快乐的画面。当女画家快乐时,他会比她还高兴。他盼望着,梦想着女画家会在荞麦花开时再回来。
她的梦与他的梦萦绕于整篇文章中,而他又梦着他的梦。梦与梦的交织更让我们对乡村生活,对荞麦花开产生了无尽的想象。乡村,我们心灵的归属地。乡村,你、我的梦。
第二篇:《遍地枭雄》读后感
到了第67页,即小说的第五节,故事才真正开始。而在这之前,王安忆不过是在叙述——她叙述了一个叫韩燕来的人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青涩男子的过程。韩燕来生活在上海市郊一个普通的失地农民家庭,从小受父母和姐姐宠爱,读完高中,无所事事,进了一家日资蔬菜公司做事,因忍受不了机械单调的工作而辞职,又进了一家小型服装厂,没干多久却遇上了工厂倒闭。最后,他在姐姐的资助下学了汽车驾驶,成了一位出租车司机。这样的经历,不过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而已,尽管其间有梦想、喜悦、慌乱、疼痛,却也是韩燕来这个长相秀气甚至带有女性气息的小伙子的庸常人生。
对于小说家王安忆来说,这一段叙述是极其必要的,它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充足的理由——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脱离常规的欲望,韩燕来也不例外。因此,那个喧闹的忙碌的上海圣诞之夜,命运给韩燕来提供了契机,他遇上了大王、二王和三王。当然,最初的相遇只是一场普通的劫车事件,那三个与韩燕来差不多大的年轻人,坐上了他的车,并且劫持了他。故事由此开始。
在经历短暂的恐慌之后,韩燕来脱胎换骨,成了毛豆。他数次放弃了可以报警、逃脱的机会,反而匪夷所思地在劫匪卖了桑塔纳之后怀揣分得的卖车款,跟着他们踏上了“游历”之路,并一起经历了再劫车和杀人,最后躲到了大王老家一处深山里废弃的钨矿,直到被警方抓获。
在这样的“游历”中,毛豆获得了什么呢?除了速度和危险,更是自由,用王安忆的话说就是“天真的快乐”。这种快乐其实寄托了作家的某种怀念——在小说中,王安忆把它说成是源于农耕时代。而对于毛豆来说,那样的时代因为随着邻近都市的村庄被征用而一去不复返,工业文明的喧嚣热闹让毛豆们无所适从,生活开始进入了一种冰冷的秩序之中,常态生活将按规律进行下去,一切都可以预知,人的快乐已被赋予了条件。因此,当韩燕来遇上了大王们而成为毛豆,看似荒诞不经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它契合了毛豆的欲望与天性。更重要的,在这样的获得中,毛豆还不可思议地成熟了起来,身体的,语言的,思想的,由一个习惯依附他人的女性化人物成长为一个具有男子气慨的人。
毛豆遇到了大王们,他就像被一双无形的手凭空提起,让他悬空,与正常的生活脱离,进入一种失重状态。“悬虚中显现”,王安忆在小说的后记中这样说,她说的是写作小说这件事,但我觉得,她说的就是毛豆,甚至是大王们。对于毛豆他们来说,悬虚中显现的是风吹过后的沙,是事实与人性的真相。而对于作家来说,悬虚中显现的,则是一种充满深情的人文关怀,一种挽留与拯救。
第三篇:刘学兵小说阅读:《遍地月光》
刘学兵小说阅读:《遍地月光》
遍地月光
刘学兵
月儿望了一眼窗外。
他依然站在院子里。月光把他魁梧的身影授到地上,很厚实。他的声音也像他月光下的身形一样厚实。嫂子……你让我进门说。月儿没有答应他,你走吧。他没有走。
他千里迢迢赶到这里,已经三天了。他来自远方,就是客人,按理说月儿该热情地招呼,热情地款待他,至少该让他进门坐一坐。毕竟,他和根子是最好的战友。但是月儿不能让他进来,月儿不想别人说闲话。更不想让爹伤心。爹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月儿知道爹的心思。这些天爹很少说话。他只是一锅接一锅地抽烟,好像要把后半生的烟叶都放到这几天里抽究。良子呢,像是吃了火药。他看不惯这个站在院子里的男人。昨天晚上,两个人在月光下对峙了好一阵,那眼神,差点点燃了满院子的月光。良子是根子的弟弟。
每次想到根子,月儿的心里就常常涌起一股暖意。
根子从部队回来的时候,喜欢带着月儿和欢欢一起出门散步。根子指着东边山顶的月亮问欢欢。那是什么?欢欢说是月亮。根子摇头。不对。欢欢问是什么。根子说是妈妈呀。欢欢歪着头想了一会儿说,对呀,是妈妈。哦月亮是妈妈,哦妈妈是月亮。妈妈是欢欢的月亮,妈妈是爸爸的月亮。根子笑起来。月儿也笑了。一家人的笑容在月色里显得十分灿烂。有根子在身边,月儿就觉得心里踏实。月儿还觉得,自己的生命里不能没有根子。可是现在呢?根子走了。根子的离开,和他有很大的关系。
他和根子是消防兵。在一次扑救高楼的大火中,他和根子分到了一组。他们在楼道里发现了一个被浓烟熏倒的老人,他把自己的救生装备戴在了老人身上,可是自己瞬间便被浓烟熏得喘不过气来。根子解下自己的装备给他戴上,叫他赶快把老人送到安全的地方。他还没有来得及说一句话,根子就把他和老人一起推出了楼道。后来他返回原来的地方去找根子,却再也没有找到。那次高楼火灾一共牺牲了四名消防战士,根子是其中之一。
部队首长来看望月儿和欢欢的时候,他也来了。他把根子的遗物放在月儿的面前。月儿几乎不相信这是真的,她木然地站在那里,好一会儿,噙在眼里的泪水才滑落下来。欢欢还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拿一双大眼睛怯怯地看着几个陌生人。他哽咽着说,嫂子,我会照顾你,也会照顾欢欢。月儿摇着头。不,不,不需要。
一年以后,他从部队回到地方,再一次站在这个院子里。月儿果断地拒绝了。
第二天他又来了,一直到晚上,月儿再也没有让他进门。今天是第三天。他一大早就来了,不管月儿愿不愿意,自己就干起活儿来,把院子打扫得干干静静,他解开衣服,甩开膀子,用斧头把院子里的柴禾劈成一块一块,堆了一大堆。良子看着他,冲到屋檐下,把那些码着的,还没有劈的柴禾一个脑儿掀下来,嘴里说着,你劈,你劈,我叫你劈。他不说话,依旧劈着柴禾,仿佛良子的话对他是一种鼓励。然后,他把劈开的柴禾重新码到屋檐下。码得一丝不苟。码得整整齐齐。
月儿让他离开。月儿说,让别人看见了,不好。他不。月亮爬上东边山头的时候,他也没有离开。良子不知啥时候离开了。他还在院子里坐着,月光在他的周围洒下了一片银白。他的背影在银白的月光里显得异常的坚定。
月儿又想起了根子,泪光就在灯光下闪烁。欢欢已经开始懂事了,她听到了妈妈呼吸中的不寻常,欢欢伸出小手在月儿的脸上抚摸着,最后把手指落到了月儿的眼眶里。欢欢说,妈妈哭了。月儿说,没有啊。欢欢说,妈妈脸上有泪水。月儿说,那是露水。
晚饭过后,他还在那里。欢欢说,叔叔还在。月儿说,不管他。
欢欢说,叔叔还没有吃饭。爷爷对欢欢说,去,叫叔叔吃饭。月儿说,爹。
去!老人的话很果断。
她打开门,却发现他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月光洒下来,如雪花般在空中静静地飞舞。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他”站在院子里恳求月儿的情景,用写意的笔调勾勒出了“他”的形象,也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他”退伍后没回家却赶到战友根子家,月儿一家深受感动却拒“他”于门外,这看似不合情理的情节,恰恰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
C.小说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刻画人物,写“他”在院子里独坐着,月光与背影交织,在烘托人物外在形象的同时也表现出其内心世界。
D.小说标题“遍地月光”具有象征意味,既烘托小说人物的美好心灵,表达作者的祝福,也蕴含“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深刻寓意。
5.小说在刻画月儿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是怎样叙述有关根子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4.B 5.①贤惠质朴。她爱丈夫、孩子,孝顺公公,对“他”的情义既感动又有所愧疚。
②善解人意。她理解公公和良子的感受,没让“他”进门。③坚强理智。她拒绝“他”的照顾,冷静处理“他”上门一事。6.①以妻子的视角叙述,感情真挚,形象真实,富有感染力。
②采用插叙,既丰富故事内容,又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行文简洁又富有变化。
③采用回忆性的叙述,突破时空限制,增强小说的艺术张力。
第四篇:刘梦圆读后感《资本论》
《资本论》读后感
起初开始要翻读《资本论》之前,觉得这是一本“难以下咽”的书。深奥、厚重、枯燥、无趣都是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在无奈之下还是硬着头皮读了,到后来却发现其中的滋味,并没有特别高深的语句和词藻,越读越有味道在里面。主要是大家是受到高中历史课和大学马哲毛概课的影响,觉得这类的书是出奇的难以理解,这样就难以开始了。再加上《资本论》很厚,大家更加没有耐心了,其实,那本书那么厚的原因在于马克思列举的大量的事实,所以,事实使它有较强的可读性。资本论是马克思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写的著作,活在当下的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理解和感触。不同的是,在当时,很多工人是含泪把资本论读完的。他们会有很多共鸣,知道了自己苦难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的想想,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问号。
先来做个大体的介绍:《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下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通过目录来看,出现最多的词语是资本,最核心的概念是剩余价值。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
《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设计0904刘梦圆0908100120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
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的脉络是很清晰的。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社会体系。占整个体系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社会的落后往往问题就出在这里,上层的资本阶级剥削下层的劳动力,劳动大众得不到应有的财富回报,资本阶级却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资本家。
读后我也有些许的观点不同。《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这一说,认为资本家剥削了劳动人民的劳动价值。首先第一点,我想说劳动人民劳动的地方、劳动的机会是谁给的?很显然这是所谓的资本家提供的。资本家出卖自己的资本,建立自己的工厂,为劳动者提供了必要的劳动条件也让劳动者有劳动的机会。就比如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号召要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加大给下层老板姓有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只不过机会多少好坏之分。在这个价值运行的体系中,资本家出卖自己的资本,而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通过这样的价值体系,最终的成果是资本家通过提供劳动的场地等条件获得利益,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工资等利益;各取所需,而整个体系的发展也必将致使整个社会水平的提高。试想一想假设没有怎么多所谓的资本家,工人将何去何从?要么处在事业的状态要么就自己也做作为的资本家了。就以全球经济危机来说,受其影响很多企业因此倒闭,企业的工人大都处于失业的状态。社会的安定收到很大的影响,政府的收入、治安力度的加大、税收的减少等一方面减少政府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的支出。相反如果有这样的资本家,不仅没有大量的失业员工而且政府的收入会增加。不仅对资本家对政府还是对员工本人都是好的。再一点来说,资本家投入了这么多的资本,肯定想要取得的更多更大的利益,就必须增加劳动人民做创造的价值。有很多途径:增加劳动人民的劳动时间或是劳动强度,但是这些都没有比改善工人的劳动工具和工人的劳动环境增加的价值多。显而易见,任何一个人都会选择后一种途径的。这样无形中就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几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不可以说没有资本家的功劳。
有许多人认为,《资本论》不光是一本社会发展的预言书,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济学著作。虽然我不是学经济的,无法深刻的理解到其中的关于经济的相关知识点,但是一些精辟的论断还是令人折服。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按其形态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使用价值以实物形态作为其存在形式,另一类使用价值以物的运动作为其存在形式。实物使用价值是物化劳动,所消耗的人类劳动物化、固定于其中;而运动使用价值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具有有用性的物的运动,这种使用价值“随着劳动能力本身活动的停止而消失”。运动使用价值正是第三产业所创造使用价值中的一种。总之,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记得邓小平同志有讲过这样的一句话:“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我们听老师讲了几年的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它贴近我们的社会,为我们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很多具有实在意义的东西,告诉我们方法,告诉我们怎么进步,怎么坚持和奋斗的方向。在我们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我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阅读马克思主义,去支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还有很大,要学习的理论更是需要不断汲取来充实自己。期间,我们可能会走岔路,我们可能会迷失方向,对于走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出现怀疑的猜测,但是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带领下,在这些著作的指导下,我们会在经受的锻炼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以上就是我读了《资本论》这本著作的些许感触了体会。
设计0904刘梦圆
0908100120
第五篇:刘明福《中国梦》读后感
《中国梦》读后感
最近阅读刘明福先生的新作《中国梦》,刘明福从中国自身的纵向分析,结合世界环境局势的横向剖析,提供了一个丰富和精炼地了解“中国梦”的认知地图和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
在中国自身的纵向分析中,刘明福先生在第一章就分析了国家历代领袖伟人的发展方针,历史虽证明我们走了一些弯路,有不少的惨痛教训,但中国伟大复兴的梦想方向从没有偏离。第三、四章阐述了中国发展崛起有自己雄厚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国民性格做思想指导和精神文化保证。第五章则介绍了中国复兴崛起的战略方针。立于世界、融入世界、领先世界、领导世界的四步走操作战略,以中国、亚洲、世界为战略目标方向,这是创新中国的战略智慧。“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经济与政治的高速发展必以强军壮兵为后盾。第七章叙述武装力量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在富国的同时强军,才能为梦想保驾护航。《中国梦》一书在宏观和国际历史分析上视野开放,思维活跃。第六章则详细具体的分析了中美之间历史和当代博弈,侧重点放在对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博弈情况分析,进而求得中国在伟大复兴中如何处理与美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梦》中引用英国哲学家罗素先生的话:“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罗素先生认为,中国人的性格是一种有志于和平的性格。《中国梦》引用此话,也表明对这种观点的认可,中华民族天生具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民性格,这是外国学者也证实的事实。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必然离不开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古代没有“中国梦”一词。古代儒士的梦想与“中国梦”最相呼应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中的这段话便是“中国梦”的传统文化来源。这句话将中国梦的宏观和微观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梦最微观的组成部分是每个百姓的梦想,儒家传统文化强调实现己身宏伟抱负,先从修身做起,修身就是修身养性,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朱熹将《礼记》独立成《四书》时概括的一句话,我更加赞同王阳明的解释:格物的意思就是实践。致知,王阳明叫“致良知”,就是达到良知、找到良知、合乎良知。在不停的实践、经历中去寻本心,为梦想而求道。温家宝在人民大学考察时说过:“在当代,“修身”,一方面要“识事务”,即认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统领事务才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具备文科方面的知识与才能。另一方面要“明事理”,即明白自然事务发展的规律,是一个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发现客观世界,影响或改造客观世界方面的素能要求。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应当都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修身的目的就是为了齐家,齐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治国,治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平天下,贯彻始终者即是德与财的关系:“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此
求生之道的大是大非上,绝对不能本末倒置,所以,人生在世,钱财乃身外之物,切忌一切向钱看,为仁者(岂至仁,应当是任何人),应当“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易言之,任何一个人,特别是成就大业者,应当慎之又慎地修养德性,有了美德(文化财富),就有追随者,自然就有人力资源,有了人力资源,就会拥有物质财富,有了物质财富,就会手头不紧,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即能成就大业。
作为一名普通人,这也是坚持自己理想的第一步。一个国家的复兴崛起必然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与发展,个体的梦想汇聚会影响到国家发展的方向,中国今日和未来的复兴成就是每个想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中国人经过世代奋斗而凝聚的结果。这样来说,中国梦才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才会说:“梦想真的很美好,值得我们去付出一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