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居参观感受萧红
故居参观感受萧红
参观完萧红纪念馆和故居,闲暇时间自己又观看了电影《萧红》,一口气又读了她的代表作《呼兰河转》,感受着一代才女的点点滴滴!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她的一生是短暂,也是悲情和无奈的。她有着与李清照、张爱玲一样的感情经历,不同的是她在极端痛苦与坎坷之中有着更加悲苦的生活经历。在民族灾难的大背景下,她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终究在风华正茂的第31个春秋输给了命运。临死前她曾经在纸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如果说经历是一笔财富,那么萧红贫困的生活和坎坷的情感历程赋予她创作的动力,可敬的是她并没有把她的不幸经历过多地在作品中表现。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譬如萧红的《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在写这部作品时,是萧红感情最幸福的时光,萧红经常和萧军去参加左翼作家的沙龙,参加抗日剧的排练,深感作家的使命就是揭露时弊,唤醒国民。电影《萧红》中提及,鲁迅在给作品写序时赞扬它“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东北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从而奠定了她抗日作家的地位。
茅盾曾说,与她在“情调”、“思想”上的缺失相对应的,是她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当然,这也不是纯艺术的技巧化的成功,而是一种源于作者短促生命和凄美个性的悲剧性的成功。由此说明真正艺术的成功还在于生命的投入与付出。
萧红对爱的人就犹如她对作品:是生命的投入与付出!她的凄美个性、人生阅历与掩饰不住的才情吸引了每一位靠近她的人。这也就无怪乎每个走近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哪怕她贫病交加,哪怕她身怀六甲!
萧红,厚情薄命的一生……
第二篇:参观鲁迅故居感受
鲁迅,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被毛主席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今日的我们为他骄傲、自豪。我们要跟着他的足迹向前走,寻找他的伟大之处究竟这何方。
为了寻找这位伟人的足迹我们小组来到了北京鲁迅故居。总体来说,鲁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空间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出阜成门地铁站,东行一程,再往北转,喧闹声渐少。两溜老旧的平房间有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那就是鲁迅故居——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
鲁迅卧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作品”,北京人把这样的屋子称为“老虎尾巴”。走进去,里面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单人床边上是一张书桌,书桌前依序摆放着一盏煤油灯、一个旧式闹钟和一个相框。相框里,是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后园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
站在窗前,我想起以前读过鲁迅的《野草》、《彷徨》和《朝花夕拾》和他若干的杂文,才知道是在今天的这片屋檐下诞生的。离开这里以后,像《朝花夕拾》这样温馨而伤感的作品,鲁迅以后再也没有写出过了。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母亲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这里生活,直至她们相继去世。朱安去世后,小院无人照顾。为使鲁迅的手稿、藏书不致受损,鲁迅的生前好友从法院的渠道,以“接管”为名,把鲁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为救苦难的国家,在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弃医从文,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他并不像别的伟大人物那样,带给世间的惟是静止于历史的或一阶段的炫目的光辉;与其说,他带来的是“欣慰的纪念”,凯旋门,缤纷的花束,无宁说是围城的缺口,断裂的盾,漫天无花的蔷薇。作为现时代的一份精神遗产,它博大,沉重,燃烧般的富于刺激,使人因深刻而受伤,痛楚,觉醒,甘于带着流血的脚踵奋力前行。
鲁迅存在的意义和伟大之处在我看来,是反抗。没有反抗,这惨淡的人生和世界也就无法呈现出它惨淡的真相。突围,战斗,韧性,不宽恕。鲁迅确实是反抗者的榜样,不屈服的英雄。不过另一方面,和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同,我觉得恰恰要背对人生才能真正实现作为一个个-人-主-义者的存在。如同鲁迅所认为的,黑暗是现实,光明只能是未来。可是面对着黑暗,圆睁双眼,要对着黑暗做批判,通过批判黑暗,希望光明的实现,不真实。人生总是黑暗的,饥饿,死亡,压迫,仇恨,批判者自批判,然而现实既然如此,它便永远如此,“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勇气在现实的存在面前丧失意义。
第三篇:萧红故居导游词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1故居为传统的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院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从中不仅可以探索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而且还可以领略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是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场所。萧红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20年),1920年5月,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0年,萧红离家出走,成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她一生中写作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计100多万字,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萧红故居坐落在松花江北的呼兰河畔,距离哈尔滨市28公里,是北方乡村的典型建筑。萧红是30年代中国著名女作家,以反映中国北方民俗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驰名中外文坛。可从哈尔滨火车站对面的车站乘开往呼兰的长途汽车。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2萧红故居坐落在松花江北的呼兰河畔,距离哈尔滨市28公里,是北方乡村的典型建筑。萧红是30年代中国著名女作家,以反映中国北方民俗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驰名中外文坛。
萧红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20年5月,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0年,萧红离家出走,成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她一生中写作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计100多万字,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故居为传统的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院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从中不仅可以探索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而且还可以领略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是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场所。
萧红故居是很典型的北方乡村建筑。萧红故居保留着满族民居建筑的风格,在结构上是五檩五鸠,软山、明柁、半明柱。在门窗上,窗户采用上下对开,带有盘肠子花格图案,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户纸。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顾名思义,是江南水乡的产物,可以看到华夏文化的融合。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是北方人生活的火炕。
萧红故居满族民居的另一特点也在萧红故居的老宅上体现出来,就是与正房平行的烟囱,青砖砌成,由4节搭建,高7米,与屋内火炕相通。相通部分俗称为烟囱桥子。
如今,萧红故居陈列室就设在正房里。堂屋中间摆设着一个砂盘模型,再现了故居的原始形态。东屋两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屋两间作为展室,墙上展示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和与萧红共同战斗过的老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塞克、罗烽、白朗等人的墨宝。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萧红故居以它北方民居的`新貌和不断充实的文化史实展示它的魅力。从1986年6月11日开放以来,萧红故居已接待了100多万中外游人,这里已成为哈尔滨进行文化交流的文明窗口,国内外旅游者的文化圣地。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3去萧红故居,常常为了寻找那份漂泊人生的苍凉与孤独,还有舔抚伤口时片刻安宁的美丽。这孤陋的小院子,从前的“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遍体伤痕的小主人,告别人生时曾悲壮宣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如杜鹃啼血,曾使多少人读得泪流满面。
从前,萧红走出这风雨故园,去寻找她美丽的精神家园,而今天竟成了无数人心中如烟如雾的故园。
作为女人和作家,萧红痛苦地分裂了自己。她以女性身躯负担了旧时代中国妇女所负担的,来自社会、民族、家庭与男人的一切苦难与屈辱。作为父亲的女儿,她被革除祖籍赶出家门。为了寻找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她带着英勇的抗争和美妙的希冀,走出呼兰河边的封建之家。在男人世界作为妻子她成了丈夫的城堡中的囚徒。在上海,因萧军另有所爱“常用拳头打她”,心碎的萧红一年之中曾三次出走夫门。为了寻找她的精神家园,她又不得不忍辱回到他的身边。与萧军分手,在某君身上她看到了新的温暖与疼爱。作了新妇同时也破灭了她甜美的憧憬。为了寻找她心中的精神家园,她忍受着新夫的讥讽与轻藐,为他做饭、抄稿子。在日军轰炸下的香港,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萧红竟久久看不见他的影子。作为母亲,她曾两次流产,永远破灭了为人之母的渴望。作为女人,她完完全全地失败了。她满是伤痛的身心,苦苦希求着,等待着人生的早晨。
她漂泊着,寻找着,终没得到。以至她痛苦地呼喊:人生到底为什么才有这漫长的夜啊?
在文学之乡,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她以自己独特的人生体味,独有的天资、悟性,8年的颠沛流亡中,写出了百万字的作品。她以《生死场》、《呼兰河传》、《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完成了她捧给文坛虹霁清新的壮丽日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鲁迅先生曾对斯诺坦言,说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在文学的精神家园里获得了辉煌,摆脱了当日文坛上公式化概念化的浅白的“对生活的反映”的模式,为自己找到了思维与文体,以及语言自由。
萧红的研究家们,一般都走进了“题材决定论”的误区,认为她的后期作品,没能写出“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认为萧红“现实的创作源泉已经枯竭”。其实,在左翼作家中,萧红比当时的一些人更为深刻。她从没忘记铁蹄下故乡土地伤痛。她独特的思想在于把民族的灾难与封建的愚昧视为同一历史时空的悲剧。战争的硝烟没有遮蔽她对失去生气、落后衰败的民族精神的思考。她以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与体验,机敏地抓住了“家”这一战争中,人类情感最易震撼的领地。而《呼兰河传》回答的正是民族灾难的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也正是如此,一部《呼兰河传》,“孤篇盖关东”,北方边城流丽的风俗与人情,使得今天的东北作家没一人能超越它的情境。
走出萧红故居,常常觉得在这里失落了什么,也常常对自己说:去寻找你的精神家园吧!
第四篇:参观小平故居 感受伟人气息
参观小平故居
感受伟人气息
今天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因为我们这一行二十个三下乡活动志愿者和三名带队老师即将去参观我们心驰神往的红色圣地——小平故居。
早就听说了小平故居,可是一直没有机会来参观。这次我们三下乡活动,提供了这么个机会,我们都很兴奋。早上八点半我们从武胜县城出发,坐上了前往广安的汽车。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小平故居。
一下车,我们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开阔。正大门很宽敞,有工作人员在那里检票,维持秩序。外面停了很多车辆,参观的人很多。此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有的游人已经出来了。我们排着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沿途观光进去。大道两旁是一片片绿幽幽的树林,都是由各个国家机关捐助建成的。在一片竹林的一旁,我们见到了小平爷爷的祠像,见到了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大家顿时激动起来,于是我们整个团队在祠像前合影留念。
出了竹林,回到大道,我们继续前行。几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小平遗物陈列馆。整个陈列馆从外面看上去十分宏伟,这就不得不吸引我们进去一探究竟。进去之后,大家立马被眼前恢宏的小平雕像震撼了:好大一个全身雕像啊,大概有十几米高,直抵楼顶。在这么一个有特色的景观前,留影合照的人自然很多。向右转弯,便是小平爷爷生前遗物的展览区了。有他以前用过的床、火炉、桌椅,可能因为年代久远,它们看上去已经非常陈旧。还有他以前穿过的中山服,还很整洁,可是近看却也能发现上面有一些零星的小洞,可以看出我们一代伟人的生活是非常节俭的。橱窗有他以前题的毛笔字,看起来很整齐、秀气,让我们自叹不如。还有他和其他革命老前辈的合影,以及他自己年轻时候的独照和他家四合院的全景。特别是小平爷爷家的四合院,充满了神秘色彩,于是我们下一站寻找小平爷爷家的四合院。
顺着工作人员的指点,我们很快找到了小平爷爷小时候居住的家。这是一个很幽静、宽敞的四合院,院子周围是一大片的竹林。院墙用白色的漆刷过,给人素雅的感觉。我们从院子左边进去,各个屋子挨个参观。有正厅、偏厅、卧室、厨房、作坊等,房子非常宽敞,家具也很气派,可见小平爷爷家境还不错。我想,正是这样一个小资产家庭,提供了小平爷爷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一代伟人能够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能够去法国留学;同时,小平爷爷出生在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学业归来能够投身革命事业,去革命前线吃苦,更是让人敬佩。
从小平故居出来,回想着小平爷爷为我们国家做出的贡献:抗战时期,奋斗在革命最前线,领导革命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创举,使中国和香港、澳门实现了统一……小平爷爷真的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从一代伟人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老一辈的坚毅、顽强、无私、忘我,以及他们看待问题那种独特的眼光与智慧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参观了小平故居后,看到了一代伟人的生平与丰功伟绩,更是觉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为建设富强的中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红色的革命精神继续传扬下去。
第五篇:参观李大钊故居 国家博物馆 感受
参观李大钊故居
在中国近代史课上,为了多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中国历史上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我们参观了李大钊故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于是,暑假社会实践其中一个地点,我们组选择了李大钊故居。我们乘车来到李大钊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胡同21号。我们到了那里,在门口先参观了故居整体的模样,拍了几张照片。随后我们进去李大钊故居,来参观的人不是很多,所以我们与那里的工作人员交流了起来,询问他一些关于李大钊故居的故事。工作人员热情接待我们,最后也与我们合影了。从中我们知道了在网上查阅不到的知识,增长了见识。李大钊故居及对中国的影响介绍:为缅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北京市西城区和河北省乐亭县建立了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所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特点等一系列论述,为中国共产党开创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先例,他的大量论著,有待于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李大钊同志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接受了他认为是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何其艰难,但他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并积极付诸行动。正是李大钊同志等一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使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自为阶级。
通过这次走访李大钊故居,我们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对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政治哲学知识,了解人文,有了很大帮助。
参观国家博物馆
我们小组把社会实践的第二个地点选择在了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原名历史博物馆。是前几天才改名的。这也证明了国家博物馆展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蕴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内涵。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我们乘车来到了国家博物馆,这里是免费领票的。进入博物馆,首先感受到的是大气的装璜,先进的设施,新颖的设计。往里走,马上就感受到了很浓的历史气息。现代与历史交相辉映,使我们几个人赞不绝口。
首先来介绍一下地理位置: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发展理念,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坚持“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称”的建馆方向。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建馆目标。中国国家博物馆历经近百年的历史沿革,积淀了丰厚的博物馆文化的基础,为20世纪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在国内外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们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它给了我一次重温了中国历史的机会。展览让我切身体会到先辈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他们的可贵精神将永存人们心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通过参观,我感慨万千,感慨国家从贫穷落后一步一步走上复兴之路的艰辛。
观看了展现中国从改革开放时期一穷二白的面貌到现在繁荣昌盛的历程,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实现复兴所走的路的不易与艰难,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在面对困难和考验时无惧无畏勇往只前的精神,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复兴,增强了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了信心,我们相信祖国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通过这次参观考察,我们对国家博物馆产生了一种尊敬的态度。这会使我们一直保持下去,是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一份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