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评《亲爱》女性视角的特别呈现
百度影音CC影音 http:/// c6j编辑
影评《亲爱》女性视角的特别呈现
一个好电影,除了精巧的结构和跌宕的情节之外,细腻的情感同样也是一部电影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得不说《亲爱》是一部抚慰国人内心的治愈系电影,给人温暖,沁人心肺,它平淡,不浮夸却又让人在观看之后触动人性灵魂,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正当大家都在围在母亲身边尽孝心的时候,这部电影的出现也算应景,无疑为众人奉献了一道丰盛的心灵鸡汤。
《亲爱》将亲情隔绝于血缘之外,是一次挑战也是视角的特别呈现,在电影戏剧中,最不可能发生的却偏偏发生了,片中的雪妮曾自认为是日本人,然而不想在日本母亲死后,才知道自己是日本母亲抱养的,而今一个自称是她母亲的东北老太太闯入了她的家庭生活,故事也开始越发曲折离奇,到底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除了血缘之外还有别的可能吗?电影的答案是肯定的。
雪妮是幸福的,有一位这样爱她的养母,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撑起这个家,电影除了探讨零血缘的亲情关系之外,还将人生的价值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雪妮的人生有太多无奈,她是上海日企的高级白领,前后经历婚姻破碎、母亲去世等等种种打击,此外,孩子顶撞她,同事有意隔阂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和残酷的职场压力让她身心俱疲劳,尤其是身份困惑更是困扰着她,即便身处优越的环境中,物质充裕,然而当她茫然四顾,依然发觉自己什么都不是,中国人觉得她是日本人,而日本人却认为她是中国人。至此人生无依无靠。当东北老太太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从排斥到接受,中间却是经历大大小小的摩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太太和孩子的关系成为了这个家庭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这是李欣蔓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有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说起李欣蔓,她曾在《赤壁》中担任吴宇森导演的助理,尽管是第一次执导电影,却毫无生疏之感,个人才华和对全局的掌控能力得到了认可,此外对于一部稍显文艺的电影,对于导演的功力也格外考究,故事中要有文艺的血脉、跌宕的情感,更要讲究戏剧效果,在片中不管是家庭矛盾还是职场斗争,都在导演的掌控之中,导演将所有的作料有机的交织起来,同时电影的主题也随着呼之欲出。人间大爱超越了亲情和血缘,并在交错的时空中不断的展延,此外电影还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人生失意者大多受困于家庭、事业、亲情,当我们遇到这些的时候,该如何面对,是该消极逃避还是积极面对,这便是导演给我们的选择。同时电影也在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人生应该不断向前看。
影评人/雷公
繁体版 一個好電影,除瞭精巧的結構和跌宕的情節之外,細膩的情感同樣也是一部電影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得不說《親愛》是一部撫慰國人內心的治愈系電影,給人溫暖,沁人心肺,它平淡,不浮誇卻又讓人在觀看之後觸動人性靈魂,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在這個特別的節日裡,正當大傢都在圍在母親身邊盡孝心的時候,這部電影的出現也算應景,無疑為眾人奉獻瞭一道豐盛的心靈雞湯。
《親愛》將親情隔絕於血緣之外,是一次挑戰也是視角的特別呈現,在電影戲劇中,最不可能發生的卻偏偏發生瞭,片中的雪妮曾自認為是日本人,然而不想在日本母親死後,才知道自己是日本母親抱養的,而今一個自稱是她母親的東北老太太闖入瞭她的傢庭生活,故事也開始越發曲折離奇,到底維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除瞭血緣之外還有別的可能嗎?電影的答案是肯定的。
百度影音CC影音 http:/// c6j编辑
雪妮是幸福的,有一位這樣愛她的養母,在傢裡最困難的時候撐起這個傢,電影除瞭探討零血緣的親情關系之外,還將人生的價值屬性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傢庭還是工作,雪妮的人生有太多無奈,她是上海日企的高級白領,前後經歷婚姻破碎、母親去世等等種種打擊,此外,孩子頂撞她,同事有意隔閡她,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和殘酷的職場壓力讓她身心俱疲勞,尤其是身份困惑更是困擾著她,即便身處優越的環境中,物質充裕,然而當她茫然四顧,依然發覺自己什麼都不是,中國人覺得她是日本人,而日本人卻認為她是中國人。至此人生無依無靠。當東北老太太出現在她面前的時候,她從排斥到接受,中間卻是經歷大大小小的摩擦,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老太太和孩子的關系成為瞭這個傢庭中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
這是李欣蔓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有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說起李欣蔓,她曾在《赤壁》中擔任吳宇森導演的助理,盡管是第一次執導電影,卻毫無生疏之感,個人才華和對全局的掌控能力得到瞭認可,此外對於一部稍顯文藝的電影,對於導演的功力也格外考究,故事中要有文藝的血脈、跌宕的情感,更要講究戲劇效果,在片中不管是傢庭矛盾還是職場鬥爭,都在導演的掌控之中,導演將所有的作料有機的交織起來,同時電影的主題也隨著呼之欲出。人間大愛超越瞭親情和血緣,並在交錯的時空中不斷的展延,此外電影還向我們傳達瞭這樣一個信息:人生失意者大多受困於傢庭、事業、親情,當我們遇到這些的時候,該如何面對,是該消極逃避還是積極面對,這便是導演給我們的選擇。同時電影也在告訴我們,無論遭遇怎樣的困境,人生應該不斷向前看。
影評人/雷公
第二篇:《特别响非常近》影评观后感
《特别响非常近》影评观后感
回想美国“9.11”恐怖事件已过去了十多年,在世贸广场的废墟之上,新的世贸大厦又重新拔地而起。但是,“9.11”留下的阴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从美国人民的心头抹去,双子座倒塌的尘埃至今仍厚厚地堆积在他们的身上,成了永远抹不去的痛。
这块美国人民不愿触及的疮疤在2011年这个事件的10周年之际,被来自英国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以电影的形式揭去结痂,再次裸出流血的骨肉。美国观众通过银幕又一次邂逅他们曾遭受的身心创伤,重新回想起那惨痛的往事。
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在2005年出版之后,史蒂芬·戴德利率先得到版权,这位拍摄过《朗读者》等影片的导演,从那些有如笔记的文字中捕捉到了电影所要呈现的影像和效果,经过几年的沉淀和准备,他以松散的故事结构,迂回的叙事手法,立体的人物刻画,细腻的情感冲突还有数不胜数的意识象征拍出了这部不好拍的影片。
一个十四岁的男孩,他叫奥斯卡,从小患有轻度的自闭症,偏执、懦弱,胆小的都不敢坐秋千。他最喜欢的游戏,就是和爸爸在地图里寻找那个曾经存在却又失去的区域坐标:美国纽约的“第6区”,爸爸告诉他不要停止寻找,不要轻易放弃。可是爸爸却在“9.11”中不幸丧生,奥斯卡听到了爸爸离去时给他的电话,由于恐惧却没有敢接听。这使他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后悔。这个“9.11”事件更加重了他自闭的病症,失眠、幻听、怕黑甚至于自虐,他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了敌意和恐惧。日子一天天过去,奥斯卡对爸爸的思念也一天天加深。爸爸的突然离去,成为他心中一个有如梦魇的谜。他认为这个未知的谜底,一定与爸爸的死有关。于是,他鼓起勇气,走进了爸爸的衣帽间,抚摸爸爸的每一件物品,亲吻爸爸遗留的衬衣,仿佛这样爸爸就能够再次回到自己的身边。在他无意间打碎的花瓶中,他发现了一把钥匙和写着布莱克的纸条,他认为这是爸爸给他留下的线索,而这把钥匙一定具有特别的意义。由此,心灵的寻找之旅就此展开。
他开始了寻找,拿着摇铃,旧相机,戴着防卫罩,用了三年的时间,在每个周末走遍了纽约的五个城区,寻访了472个名叫布莱克的人,最后,在一名妇女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这把钥匙的锁,揭开了心中的谜底。这其间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痛苦的。在寻找的过程中,他接触到许多陌生的人,发生了许多令他感动的事情,包括他知道了爷爷的身份和经历。正是这些人和事使他的封闭的心灵逐渐摆脱阴影并得以矫正,最终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这部影片情节虽然简单,但是导演在故事处理和人物刻画上却是十分细腻和真实。我尤为欣赏导演一系列意象的运用,他为影片小主人公奥斯卡设计了许多道具和物品,诸如钥匙、地图、摇铃、防毒面具、旧相机、对讲机、手电、字条、秋千等等,尤其是摇铃和钥匙的运用,使奥斯卡的形象和行为更为立体和真实。这些道具不仅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符合剧情的需要,也为故事的走向埋下了伏笔,增加了多方面的看点。这些道具就像是奥斯卡身上一个个附属零件或是奥斯卡心理疾病的一剂剂药方。这些道具是他与自己,与他人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是他与其他人之间相互交流的代言工具。这些道具在不同的环境,在和不同的人相处时一一呈现,其中隐含的意味发人深省。
影片在人物关系处理上也是匠心独运的,导演赋予了奥斯卡与每个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不同方式。他与爸爸之间的联系是一张地图,那张地图是奥斯卡与爸爸探寻自然,探寻生命的主要内容。我们都知道,有轻微自闭症的患者往往都有偏执的倾向,以至于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要异于常人,比如《雨人》中雷蒙·巴比特对数字的超常记忆。奥斯卡虽然有轻度的自闭症,但是,在他身上同样也存在异于常人的超长智力,他能从错综复杂的地图坐标中准确地找出他们所要寻找的地方。奥斯卡的爸爸正是知道孩子有这方面的爱好和特长,所以他以地图作为一把钥匙,要打开奥斯卡封闭狭窄的心门。在这个地图的意象里,创作者又假设了一个纽约的“第6区”,这个曾经存在却又消逝的“第6区”仿佛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依赖的梦幻空间,是人类与同伴之间共谋生存的理想家园,具有一种寓言的启示。
奥斯卡与奶奶的联络方式是用对讲机和手电光。奥斯卡与爷爷的交流方式是用字条和手语。奶奶的家离奥斯卡的家一点也不远,只有一楼之隔。可是,就在这咫尺之间,每当他孤独害怕或是想奶奶的时候,他与奶奶却是用对讲机通话,很少面对面地交谈。而奥斯卡的爷爷,由于战争的创伤使他患上了失语后遗症,每次与奥斯卡对话都是用字条或者是手语来进行。创作者这样的处理并不单单是追求外在形式的新鲜刺激,而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意义。这些道具与行为的设定和影片中的主要引线钥匙有遥相呼应的效果,和“第六区”的暗喻也有承接的作用,都是表明了诸如“9.11”这种恐怖事件会给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障碍,给心与心之间所造成的隔阂,这种障碍和隔阂会在我们周围竖起一道道栅栏,形成一个个黑洞,使人们产生距离和分歧。其实大多数人,尤其是在经受过意外灾难的人们都会产生心理疾患,或多或少都会寻求一个心灵的依托,一个保护自己的护身符。奥斯卡的护身符就是手中的摇铃,每当他感到焦虑和恐惧时,就会不停地摇响手铃,以缓解自
己的紧张情绪。
如果说,奥斯卡与以上三位亲人的关系是借物体来呈现彼此有声或无声的爱,那么,奥斯卡和他妈妈之间的爱恨却是以情感和心灵的冲突与碰撞来表现的。由于爸爸遇难当天,奥斯卡独自在家,妈妈因为上班没有在他身边,所以,奥斯卡把爸爸的死和自己的恐惧与悔恨全都发泄在妈妈身上,以至于会说出:“我宁愿那天在那楼里的是你”那样怨愤的话,等到最后,随着剧情的深入他知道了妈妈的良苦用心,明白了妈妈也和爸爸一样对他怀有浓浓的爱,只是妈妈不善于表达,而把爱深深地藏在心底。最后,当奥斯卡消除了对妈妈的误解,与妈妈相互拥抱哭泣时,积压在他心头的阴霾也彻底地扫除干净。
我觉得导演这样处理奥斯卡与妈妈之间的情感交流,更能打动人心。诚然,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尤其是少年儿童,他人与之交流需要有一些技巧和激发他兴趣的契机。但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比任何东西和手段都重要的。不论曾经有什么误解和芥蒂,最后都将在心的暖流之下冰消雪化,春暖花开。
“9.11”之后的很长时间,我一直对美国的电影界有一些疑问。关于“9.11”的影片在这些年里为什么只有区区的两三部,是这个事件没有可以挖掘的素材,还是这个事件激发不出创作者的灵感,答案都是否定的。号称世界第一的好莱坞可以在哈利波特、指环王那些虚幻的魔界展开想象,也可以从别国的恐怖事件里撷取片段,拍出一部又一部影片,为什么对自己国家真实的灾难而采取回避的态度呢。看过影片之后,我也寻找到了答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了美国这样把自己定位于世界第一的国家,在遭受了这样的恐怖事件后,也像奥斯卡一样患上了自闭的后遗症,对自己的伤疤不愿揭示,对外人的态度怀有戒心,以至于像这种影片上映后会在国内受到大多数人的抵触。这个国家同样需要一个又一个像史蒂芬·戴德利这样的人,拿起手术刀为其刮骨疗伤,这样做不是残忍,而是要所有人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视历史,正视现实才能彻底治愈我们患有的病症,才能恢复健康的身心。
最后,让我们回到影片当中,随着奥斯卡,手拿一把被遗忘的钥匙,去打开一扇扇幽暗封闭的房门,让阳光和蓝天都挤进来,照亮我们彼此的心灵,也让我们走出狭窄的蜗居,在大自然中,在我们共有的“第6区”荡起秋千,放飞希望,放飞自己。
第三篇: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女性政治参与
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女性政治参与
2015402023 李玉卓
摘要:政治参与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民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民主的一个重要尺度。女性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政治主体。女性参政是实现男女平等的主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女性参政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很有意义且必要的。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的政治参与及传统女性参政观,并分析传统政治参与是如何将女性置之度外的;后又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入手,介绍了各个流派及其主要思想,并重点分析了女权主义下的政治参与思想;最后反思女权主义政治参与思想的不足及其对西方政治的影响。关键词:女权主义思想;政治参与;女性参政
女权主义是西方新兴的政治思潮之一,是现代西方妇女运动的意识形态。20世纪60年代赫然崛起,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此后时起时浮,总的来看影响在扩大。从18世纪末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完成历史上第一部女权主义理论著作《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批判》至今,女权主义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浪潮,形成了从平等权到社会性别再到公民权的理论转向;同时,女权主义作为争取妇女的权利和男女平等的政治主张和运动,以两性关系为政治研究的中心议题,反对性别的歧视、压迫和剥削,追求良性的平等和妇女的解放,对其他各种政治思潮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一、传统政治参与及传统女性参政观
(一)传统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西方政治学率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它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民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民主的一个重要尺度,可见民主与参与总是息息相关的。政治参与自身既是一种政治价值,也是一种政治制度或行为,是民主政治在两个层面上的结合。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是民主所必须包含的基本元素,在实践中,政治参与的充分与否,还检验着各种民主理念的实现程度和民主制度的完善程度。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民主理论对政治参与有不同的诠释:
古希腊民主制下的政治参与:在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其民主政治的核心制度,根本上就是所有公民都有权利参加“公民大会”,直接决定重要政策。除此之外,全体公民也有资格参加抽签,以期出任“审议委员会”委员,从而按月轮流主持“审议委员会”,决定经常性的政治事务。人们对政治的参与既形成了制度化的途径,又形成了可贵的参与传统。雅典民主制下的政治参与贯彻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相应的是,形成了具有广泛性,直接性,制度化和程序化特点的政治参与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制下的政治参与:自由主义民主观下的政治参与强调在自由竞争的体系中,保护每个人遵循他自己所奉行的价值观和行为,以此来包容社会的多元分歧;以卢梭为代表的古典民主主义强调普遍参与式的直接民主,反对代议制。卢梭认为“由共意构成的主权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的。只有共同体的公共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而英国式的代议制并不是自由的制度。”;约翰*斯特劳斯*密尔的代议制民主理论认为,公民参与与精英统治是结合在一起的。公民以民选代表为中介手段参与决定集体意志,选出的代表再通过政治机制对公民负责;而精英民主主义者亨廷顿和纳尔逊强调,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①他们将政治参与的主体限定为“公民”,排除了职业政治人士;多元民主论的核心观点是各种社会组织分享政治权力,国家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民主是一种多元化的社会政治结构。不是宪法或程序上的分权制衡,而是现实社会中的多元制衡决定了民主的水平。达尔文发展高度竞争的政治体制和总括政治参与相互独立的体制,即所谓的多头政治。②
(二)传统政治参与理论中的女性政治参与观
西方政治理论对于女性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柏拉图将男女的性别差异建立在二元分类的基础上,即:一方面是属于男性的理性、灵魂和理念,另一方面是属于女性的感性、肉体和现象。或许正是这种二元化分决定并强化了性别的差异,那些男性性别的特点是柏拉图所推崇并且强调的,是永恒不朽的,而那些加之于女性身上的特点则受到贬低。亚里士多德也明确作了这样的区分,他说“按照女性的目的,她们生来就是受男人统治的。女人更亲近‘自然的’或生物功能,即生育、烹饪食物和护理。与男人相比,女人拥有更少的理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2007.5 ②周婧婧《西方女权主义政治参与思想探析》2008.4,湖南大学
性,因而不能成为城邦内部秩序的一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男人是具有理性能力而完整的人,他们“天生比女人更适合于下命令,天生更适合于统治”,所以他认为妇女不适合参与政治领域。而提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卢梭也并没有把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给予妇女,而是以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来论证“父权制”理论,以性别自然目的论的神话来论证传统的性别分工,从而把女性置于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卢梭认为,男女两性的特质和能力是不同的,两性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是由于这种生理上的差别所决定的——男人成为公民,女人成为妻子和母亲。
在以上的文化语境中,很自然地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逻辑推理,即社会政治秩序是由那些有理性的人相互合作组成的等级制体系,理性程度越高,在这个等级制社会体系中的位置也就越高,而女人因先天缺乏理性,在这个等级体系中只配受男人的支配,处在最低的等级上。如此一来,女性就顺理成章的沦为“二等公民”,她们被认为不适合对政治说三道四,没有能力作出政治判断,从事政治活动也缺少远见卓识。
二、女权主义主要流派及其政治参与思想
(一)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自由女权主义亦称平权女权主义,主流女权主义,是女权主义最早的流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其为自由主义思想在两性关系的应用,主要代表白人中产阶级妇女的利益。自由女权分子认为,两性同有理性,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尤其是政治权利),主张采取温和、渐进的方式,在现行的政治和法律框架内改善妇女处境,要求国家和政府采取具体措施保护妇女。③
在国家职能这一领域,自由女权主义的主张有一个显著的历史性变化。在20世纪中期以前,她们一般来说从个人主义立场出发反对政府干预,甚至不欢迎议会通过任何保护妇女权益的立法。觉得无论这类活动意图多么良好,实际上却将妇女视为弱者,从而有意无意的侮辱了她们的平等人格,同时妨碍了她们的自由发展。因而这派人主张,妇女解放的主要途径在于个人努力,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与异性和同性进行竞争。如果社会上还存在某些平等竞争的障碍,自由女权派认定,那必定来自政治和法律领域。只要妇女实现广泛的政治参与,并且取消性别歧视性质的传统立法,自己的命运就会迎来根本的 改观。显然,这种立场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传统自由派反对任何强制、鼓吹放任原则的态度是一致的。④
从20世纪50和60年代欧美开展普遍的福利国家以来,自由女权派内部的立场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其中一部分人出现了一个180度的大转折,与整个现代自由主义运动一样,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对个人自由的最大威胁事实上来自私人垄断势力,而不是现代国家的政府。所以他们积极支持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广泛的干预,其中包括保护乃至优待妇女的立法和政策,例如对养育子女的单身妇女给予政府津贴、企业优先雇佣女性求职者等等,以补救自由竞争所不 可避免的极端后果——弱肉强食,实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其制度 ③邵鹏,《西方政治思潮》,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第312页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58页 ④所能够接受、起码能够容忍的社会公正。弗里丹就是其中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她在自己的后期著作《第二个阶段》(The Second Stage,1981)中转而强调,两性的平等待遇绝不能机械地被理解为两性的相同待遇。自由女权派的这个分支称为福利国家自由女权派,坚持自由女权主义传统立场的人仍然沿用自由女权派泛称,双方从未因为分歧而公开分裂。
随着西方福利国家制运动出现危机,自由女权派支持国家干预的立场也招致了种种非议。姑且不论其他政治思潮,其他女权主义流派的攻击,仅在自由女权主义内部,受到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影响的女权分子就大发批评意见。她们指出,广泛的国家干预旨在减少妇女对单个男性的依赖,但在无形中增加了妇女对政府的依赖,而归根结底,现存的国家还是男性所把持的男权制国家。社会女权派和激进女权派则指出,资本主义的国家绝非中立公正,社会上的各个群体和集团所处的地位大不一样,指望政府来实现两性平等只不过是一厢情愿。
(二)激进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亦称文化女权主义,属于女权主义的新兴激进派,主要代表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她们在20世
⑤纪30年代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如果说,自由女权主义还没有认识到父权制这一主要概念,那么激进女权主义 则把父权制概念置于理论中心的地位上,激进女权主义认为父权制是妇女受压迫的唯一根源,并且主张以私人领域(家庭或者卧室)为主 ⑤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4页
要战场,争取妇女的彻底解放。
激进主义涌现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正值欧、美、澳的政治动荡达到高潮之际。一部分激进妇女突破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框架,开始“闯入”私人生活领域,声讨性别支配本身。她们提出“私事就是政治”的新口号,在思想、理论乃至实践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并且有所建树。激进女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K.米利特,在她风靡全球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中,引入了“父权制”这个概念。米利特指出,妇女的苦难就来自于父权制。按照她的理解,政治无非是“人类某一集团用来支配另一集团的那些具有权力结构的关系与组合”。两性关系历来以权力为基础,因而具有政治性质。⑥男权包含两个侧面:丈夫支配妻子,长者支配幼小,两者互相关联。米利特认为,男权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中“最普及的意识形态,并毫不含糊地体现出它根本的⑦权力概念”。它无处不在,完备无缺,反而显得自然而然、隐秘难寻。它远远超出形式上的权力制度,构成所有社会的共同基础,可以脱离阶级或者种族因素而独立存在。米利特认为,父权制的维系主要靠“内心的殖民化”,即家庭的社会化灌输,以及社会在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价值传播。此外也依仗经济剥削和暴力压制,包括家庭暴力和性暴力。不推翻父权制,改变性的内涵,两性绝无可能成为平等的伙伴。
⑥⑦[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36-39页 [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38页
激进女权派不遵循传统政治哲学的常规——以国家为中心议题。在她们看来,国家不过是男权的一种展示,借公共事务之名,为私人领域里男性的家庭需求和性需求服务。因此她们不接受自由女权派的 国家中立论,并且作了全面的批驳。激进女权派认定,国家的结构和制度完全是按照男性的意图设计的。立法机关毫不反映妇女的要求,虽然宣扬形式上的两性平等,实际上却在让男权合法化。议会授权行政部门干预社会生活,看似试图改善妇女的处境,结果却强化了男性的国家,使之得以借反色情之名打击自有自愿的女子同性恋。福利政策提高了妇女的依赖性和从属性,而非独立性。喧闹的多党竞逐纯粹是男子的游戏,表现其自私、好斗的劣根性,与妇女毫无关系。
(三)社会女权主义
社会女权主义是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在两性关系领域的应用,把性别压迫和剥削看做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副产品。它认为两性平等主要取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但也注意吸收、结合自由女权主、激进女权主义、心理分析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等其他女权主义流派的某些理论成果(如个人自由、男权制、潜意识分析等)。主张以激烈的方式争取妇女的解放,有时不惜采取破坏手段以示抗议,主要是纵火。⑧
社会女权主义提出双重体系,米切尔和哈特曼是主要代表。她们认为马克思主义过于看重阶级斗争而轻视性别斗争,主张阶级关系和男权制应具有同等重要和独立的地位,因而作为女权主义运动的两个 ⑧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7页
目标。在她们看来,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过于简单,忽略生殖,性生活和社会化等因素,单纯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归结为经济剥削。同时自由女权主义的社会改革和激进女权主义的生理革命也并不现实,普选权、同等的教育、现代科学技术都不足以解决性别歧视的问题。⑨但另一方面,社会女权主义又无法具体阐明取代男权社会后的社会将会是怎样。
在社会女权主义一元制理论中,父权制与阶级关系仍处于相同的地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与二元制理论不同,在一元制理论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明显的变化,从二元制理论中并列或平行的关系,发展成了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关系。代表人物艾里斯*扬认为阶级关系和父权制都有自己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她的《超越不幸的婚姻——对二元制理论的批判》中说:“我很难设想,反对父权制的斗争作为与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截然不同的斗争能具有实际意义。例如,妇女生育权利的问题毫无疑问是处在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的前列。如果某个问题可以作为涵义特殊的、与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截然不同的反父权制斗争的问题提出来,那么谁都会认为这是对的。但是,现实斗争已经是并且应该是反对我们生活在其中一体化的、有毒的资本主义父权制。”而且,扬等人相信,不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此,“在每个历史时期,父权制的性别结构都与当时的社会阶级结构结合在一起,从而得以维系自身的存在”。正如琼*凯利所讲:“经济是觉得性别系统的 ⑨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8页 原动力,两性关系的运转依赖并贯穿于社会经济结构”,是“经济和性别系统的互动产生了社会和历史经验;经济和性别都不是动因,但二者同时运作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秩序和男性主权的统治结构。”因此,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父权制度的交互作用造成了女性地位的低下应是毋庸置疑的。⑩
三、女权主义理论的不足及对西方政治的影响
女权主义政治思潮对西方政治生活影响日益增强,拥有相当广泛的妇女基础,具有理论导向作用,影响西方女权政治运动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格局和时代主题的变迁,全球化进程的深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价值判断、理论思维、政治意识和研究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当代女权主义政治思潮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女权主义各派在相互碰撞中不断交融和渗透,对自由、平等、反抗对女性歧视等研究主题和基本价值进行了探索。女权主义思潮对当今资本主义政治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女权主义也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女权主义派别繁多,不同派别都在某些方面存有相似观点,同一学派能划又依然能划分出多种思想观点,如社会女权主义一元制、二元制之争,并且缺乏统一组织,很难达成统一的行动,两次女权主义运动的没落就是证明。第二,女权主义各派别的一些政治观点缺乏科学性,如女权主义确立过强的女性群体意识,过分强调男女差别,并以男性群体作为对立面,这反而强化了男女有别的观念,进而妨碍了女性的平等诉求,这种差别哲 ⑩黄粹《父权制与妇女的解放——当代西方女权主义政治思想研究》2003.6,辽宁师范大学
学自然要给女权主义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她们的行动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处于一般运动口号和具体行为性质的矛盾之中。她们希望从与男权对立的斗争中获得女权,却又从女权的获得中发觉始终无法摆脱男权社会的阴影;她们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消灭社会文化造成的性别差异,才能真正解放妇女,获得男女平等,使女性像男子一样介入社会竞争。这当然是具有合理性的,但当它以性别的形式提出问题时,就造成了理论上的困惑,因为性的自然区别是不能消除的。同时,仅从女性的角度看问题,也会陷入片面,走向另一个极端。
19世纪后期,随着女权主义在西方世界广泛兴起,“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女权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最终得到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响应。1906年芬兰妇女最早获得了选举权;1920年美国妇获得选举权;随后英国,法国妇女也相继获得选举权。时至今日,女权主义已经唤醒更多妇女的参政意识,平等意识,她们开始走出家庭,挑战社会传统,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忘我的投入社会政治生活,逐步把局限于男性的政治、经济权利扩大到女性阶层。甚至有妇女直接介入政党政治生活,在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中,她们开始改写已有的法律条文,代之以对妇女更公正,更平等的法规,来捍卫女性作为独立的人的权利和利益。
参考文献:
1.周婧婧《西方女权主义政治参与思想探析》2008.4,湖南大学 2.孙丽丽《女权主义视角下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的批判研究》2012.3,南京航空航 天大学
3.徐颖果,殷茵《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多元发展》2008.1,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4.黄粹《父权制与妇女的解放——当代西方女权主义政治思想研究》2003.6,辽宁师范大学
5.张鼎良《女权主义政治思潮对西方政治的影响》,南京大学,《前沿》2010年第16期
6.束顺民《西方政治参与研究述要》2005.5,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7.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8.邵鹏,《西方政治思潮》,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9.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10.[美]阿莉森*贾格尔《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高等教育出版社,孟鑫译,2009.4
第四篇:4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视角与独白
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视角与独白
摘要
(本workshop指导职称论文写作,医学,教育,工程,法律等(代发――发表通过后付)、课题论文、毕业论文写作(包修改),以及演讲稿。企鹅球球:158--350--1711)我国的摄影艺术的发展从照相机传入中国内地以来,就随之兴起了。清朝时期,就有西方的探险家到达中国,并带来照相机,但是当时的中国对这样的先进科技是排斥的,也是不接受的,认为拍了照片就会失去灵魂,这种愚昧的观念,导致照相机等先进技术在中国的推行并不顺利,然而总是有大胆尝试第一个词螃蟹的人存在。到了民国时期,世界普世价值观和民主观念传入中国,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政府,随之各种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兴起,尤其是女性的崛起,摆脱了旧的社会观念的束缚,开始走上政治经济舞台。在摄影艺术领域,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也大有人在,这些女摄影师大部分不愿意被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这样的封建道德束缚和绑架,从他们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些女摄影师内心独白,让我们穿越到民国时期跟着这些女摄影师的视角,一起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照相机观察这个世界。本文着重分析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视角和独白,丰富摄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研究【1】。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视角;独白 / 9
目录
摘要.......................................................................................................................................1
一、前 言........................................................................................................................3
二、民国时期女摄影师性格分析.........................................................................................4
(一)民国时期摄影艺术的兴起...................................................................................4
(二)女性摄影师的特立独行.......................................................................................4
三、特殊性格造就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独特视角和内心独白..........................................4
(一)民国时期女摄影师简介.......................................................................................4
(二)民国时期女摄影师艺术作品展示.......................................................................5
1、民国时期女摄影师作品展示的独特视角...........................................................6
2、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内心独白.......................................................................8 结 论................................................................................................................................8 参考文献................................................................................................................................9 / 9
一、前 言
近代中国摄影分为三大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前30年、改革开放至今。之所以研究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研读女性摄影师的拍摄艺术视角和独白,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辉煌,也是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史上必不可少的一段研究历史。即使现在的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观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摄影艺术却从未超越民国时期的成就,一方面是由于民国时期是摄影艺术刚兴起的阶段,那个时期的摄影艺术几乎都是开头,因此现在很难超越经典;另一方面,当代摄影技术的进步,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拍摄所见所闻,人们讲的多了,也就很难真正的去欣赏每一幅摄影作品,不像民国时期,当时照片等影像对于当时的人们是非常新鲜的,照片也不像现在那么泛滥,民国时期的文人骚客和普通民众有那种闲情雅致去静下心来欣赏摄影师的作品
【2】。
民国时期是女权兴起的一个开始,那个时候的女人开始追求思想解放、性解放、政治解放,要求与男人一样平等,这个时期的女摄影师也具备这样的思想观念,因此,通过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的作品,可以有效的帮助后世解读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思想观念、女权主义等方面的社会思潮,其中摄影艺术的分析对于现今的摄影艺术都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3】。/ 9
二、民国时期女摄影师性格分析
(一)民国时期摄影艺术的兴起
在民国时期阶段,中国摄影艺术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五四运动反封建的硕果。那时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率先提倡在学校里实行西式审美教育,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当时摄影艺术的社会地位和美术的社会地位是平起平坐的,当年著名的美术界大师张大千和郎静山的关系就非常密切,多次为郎静山充当模特并共同探讨绘画和摄影艺术的关系。郎静山后来辞去上海时报的摄影记者,全心身地投入到他的集锦摄影创作中。他的社会地位和学术成就和徐悲鸿、丰子恺、齐白石等大师齐名【4】。
(二)女性摄影师的特立独行
在当时反对封建传统,提倡新生活运动中有过杰出的贡献,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所谓女摄影艺术家不仅需要拥有个人的摄影器材,不受任何媒体指派、完全独立进行构思创作、独立完成或在本人监制下和他人合作完成摄影作品的成品,或群体、或社团、或个人靠画廊展出并出售自己的摄影作品,这对于女摄影师而言经济压力是非常大的。尽管民国时期中大多数女摄影师的生活来源并非靠出售摄影艺术作品来维持,因为他们中有大学教授、医生、电影公司摄影师、照相馆老板或摄影师、公司高级职员等。作为一名女摄影师,除了独立完成创作以外,还必须具备另一项更重要的智慧和才能,那就是必须独立创意、策划、制作并完成、或是在自己的监制下交由合作伙伴或他人完成作品的最后成品,这才是作品的原作。任何艺术品都必须经过原作的公开展示,和受众面对面现场交流,才会和受众产生共鸣,才会对受众产生强烈的、无法割舍的情结或予见到这件艺术品存在的升值潜力,最后达到货币交换的目的。因此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大都是个性鲜明,特立独行,富有思想
【5】。
三、特殊性格造就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独特视角和内心独白
(一)民国时期女摄影师简介 / 9
民国时期的摄影团体虽然异军突起,但是女性由于刚解放,从事摄影艺术的也不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几位,本文将列举2位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并分析他们的作品,这二位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分别是江南女摄影家金耐先(见图1),江南女摄影家金耐先青年时期赴日本求学,回国后在浙江省省立一中教美术课,人们熟知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曾是她的学生。上世纪30年代初,在《图画时报》、《中华摄影杂志》上,时常能见到金耐先拍摄的照片,除此,她还参与了北平光社的摄影活动
图1:金耐先(右)图2:顾淑型
摄影家顾淑型,顾淑型(1897~1968)是我国的女摄影家之一,1897年生于江苏省无锡,是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代表,第一、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中国摄影学会服务部主任。顾淑型早于1917年在国外求学期间就爱好摄影,此后就对这门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见图2)。
【6】。
(二)民国时期女摄影师艺术作品展示
江南女摄影家金耐先女士的作品引用自祝帅和杨简茹著述的《民国摄影文论》
顾淑型女士作品引用自梁志文著述的《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及其版权保护》 / 9
1、民国时作品展示
期女的独
摄特
影师视角
(1)金耐先女士为代表人像摄影派,通过觉醒的女性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这是前所未有的一种解放,女性再也不用裹足、再也不用一辈子待在家里,而是可以念书、可以工作、可以教学了。这不仅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女性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种自由和解放只有女性作为当事人才可以体会到的快感,他们把所见的新鲜事物用镜头记录下来,反映了女性作为主人翁角色的一种思想独立,同时她们也通过摄影作品唤起了更多女性的解放和独立。
金耐先女士是民国时期比较有名的摄影师,也是觉醒最早的一批女性,他们更加注重对人的关注,金耐先女士曾留学英国,深受民主的影响,她也非常崇拜英国的启蒙运动,因此金耐先的摄影作品中大多是对人的关注和表现。她通过对不同学龄的学生拍摄,期望唤醒社会对于新式教育的关注和参与。摄影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是摄影师对生活的感悟的一种体现,这也可以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大多符合当时对于民主的诉求和对人性解放的关注,他的镜头下,充满青春朝气的学生,仿佛展现了中国的未来也一样充满阳光,他从各个角度展现人的美。
如图3,一群朝气蓬勃身穿短裙的女孩子,现在看来似乎是非常平常着装打扮,但是穿短裙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开放和大胆的,因为刚从封建社会走出的中国,对这并不能打心眼里接受。通过这样的取景拍摄,非常注重照片的结构美,照片中女孩子分成两排,或坐或站,极大的反映了当时的女性对于解除禁锢的需求和愿望,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女孩子的乐观开朗,以及想要投身社会做出一番成绩勇气和决心,这样的作品实属难得。/ 9
图3:身穿短裙的女孩们
(2)顾淑型女士为代表的景物摄影派,他们热衷于祖国景物的拍摄。民国时期,中国战乱不乱,国家的大好河山在不断的被破坏,受伤的不只是普通老百姓,还有祖国的各种自然环境,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环境的破坏也激发了摄影师的爱国热情,他们用镜头表现著名的景物,企图唤醒当时的政客和军阀以及社会大众。封建社会时期,国事向来都是男性参与的,顾淑型为代表的景物摄影,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关于和平停战的思潮,顾淑型女士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奉献了青春。
摄影师顾淑型女士的作品和金耐先女士的风格迥然不同,顾淑型女士的作品大多是景物,民国时期思念开放,百家争鸣,摄影界也是如此,百花齐放。顾淑型女士独辟蹊径,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呼唤国人关注自己国家的大好山河,从另一方面,也是让作品告诫国民,爱护自己的国家,这在当时战乱的年代,也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如图
4、顾淑型女士拍摄的长城,她采用了黑白色彩,把长城的形象拍摄的苍劲有力,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给人一种很宏大的视觉效果,意境非常的深刻,光线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把长城等著名的景物以图片的形式发表出来,丰富了广大国人的见识,因为交通的不方便,很少能有人亲眼见到过长城这些景物。因此顾淑型女士的景物作品对于开拓国人的自然视野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9
图4:长城
2、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内心独白
不同性格的摄影师所创作的作品必然反映出作者的相应的性格,就像作家一样,鲁迅的文风充满战斗力,郁达夫的文风浪漫优雅,胡适的文章更多的是学术研究。可以看到,摄影师也是同样如此,相机可以说就是摄影师的一双眼睛,在平常人眼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人识人。
但是在摄影师眼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人不一定是人,因为照片作品上凝聚了女摄影师的内心独白,这是一种怎样的内心呼唤呢?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大部分还是写实为主,反映了女摄影师内心对于真实世界的渴望,他们愿意从家里走出来,愿意像男人一样走遍大江南白,增长见识,他们也打心眼里愿意结交更多的朋友,与人打交道。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或许根本察觉不到,因为匆忙的生活让我们无暇顾及那些细节。我们甚至太过匆忙,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样的照片本身素质不可能高,因为你对一个地方不了解,观察不够。再次说到莫奈,他可以在同一个地方画上二十幅画,只是因为光线的变化导致了画面的变化。他画杨树,快速的画只是为了记录飞快流逝的光影,所以他真的很需要一部相机。世界的丰富多彩本身就来源于不停的变化,延时摄影就很好的说明了变化是能创造神奇的。所以因为大自然的存在,让摄影师心存感激。
在摄影师的相机这双眼睛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和人一样。通过摄像作品的人文表达和诉求,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实现表现手法的突破,进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精神的灌溉,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在历史舞台上开始活跃起来,这也极大的促进了女性内心的解脱,他们不用再把灵动的心关在一个小笼子里,他们要到广阔的草原上驰骋,母系氏族时期,是广大女性为主导的天下,那时的他们可以说是最为悠悠自我的年代,然而长久的封建社会把他们给挤压的喘不过气来,民国结束了封建专制,女人再次重归到正常的人文社会。
结 论
通过对民国时期的女性摄影师的拍摄技术和内心独白的解读,不仅对于现今的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本文的分析,那么摄影师一定要丰富的思想和内心世界才能拍摄出一部好的摄影作品,一副好的摄影作品,它凝结着摄影师的心血和对世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摄影作品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摄影器材多么昂贵、摄影技术多么先进、后期修图技术多么高超,这些对于民国时期的摄影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是他们能够拍摄出成为艺术的照片,实属不易,也反映出他们对摄影艺术的理解。所以,一个优秀的摄影家并不会单方面的追求先进的摄影器材,当然不排除先进的摄影器材对于艺术作品的质量也/ 9
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师首先自己要理解生活,感悟生活,明白生活的真理,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期待,通过摄影器材和合理的调焦、寻找到恰到好处的位置,拍摄出那一瞬间的美好或实况,这样的艺术也能够激发社会和民众的对于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总之,一句话概括,作家靠笔杆子写出文字,影响世界,油漆工靠手里的那把刷子美化家园,那么摄影家一定要利用好手里的照相机,拍摄出优秀的作品【7】。
参考文献
[1]郭士礼.庄学本西康民族文化考察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05):72-76 [2]葛莉.庄学本:被遗忘的大师[J].中华民族.2010(07):48-52 [3]庄学本,李媚.关于庄学本的肖像[J].中国摄影家.2007(08):15-19 [4]邓启耀.与“他者”对视——庄学本摄影和民族志肖像[J].中国摄影家.2007(08):20-29 [5]吴琼.图像的“背后”:庄学本民族志摄影的阐释[J].中国摄影家.2007(08):34-41 [6]王亮,王攀飞.庄学本藏区新闻摄影活动及作品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01):37-40 [7]熊迅.科学民族志的“他者”呈现——略论庄学本的中国西南摄影[J].铜仁学院学报.2010(04):47-53 / 9
第五篇:《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叙事视角解读论文
摘要: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通过在全知视角下具有限制性的叙述模式向我们展示了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描绘出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道德风貌,表达了作者的女性抗争意识及对当时社会婚姻观的批判。
关键词:全知视角;有限视角
在奥斯丁的著作中,《傲慢与偏见》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文学史上不休的名著。剖析其原因,发现这与奥斯丁高超的叙事技巧是分不开的。自小说发表以来,其叙述技巧引起了广泛的评论,纵观其评论,发现对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分析还是不够。在这部小说中,奥斯丁颠覆了以往男权统治下的话语权,采用了全知视角下,从女性的有限视角展示故事,从女性的角度来描写生活,并首次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让女性有了话语权。因而,从女性视角这一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对于理解和把握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申丹曾指出:叙事者的性别不同,往往会对叙事模式及其意义产生影响。把性别和视角结合在一起的女性视角是指从性别入手来审视人类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创造的一种批评观念和批评角度。本文将从女性叙事视角对小说进行解读,发掘其对于展现女性意识的意义。
叙事视角,在文学作品中是指作品叙述者或者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从小说的整体来说,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选择了全知视角,如在交代故事背景,人物首次出场以及在每章节中奥斯丁看似无意的评述。例如:小说的第一章第一句话就是通过贝内特太太总括式的议论“有钱的单身汉总是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公认的真理。”使读者顷刻间就能识别人物形象。贝内特太太在全知叙述视角下,是作为被叙述对象而存在,她的那句总括式议论,与作者的价值信念是完全不同的,因而造成了读者与她的距离,读者高高在上地评判着贝内特太太,笑她的迂腐和无知。但是正是这一人物形象,却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婚姻价值观,正是因为当时流行的婚恋观所以贝内特太太才把嫁女儿当作自己的人生大事,读者在嘲讽贝内特太太的同时也了解了整个社会背景,实际上读者对贝内特太太的疏离也拉近了读者和隐含作者的距离,从而拉近了读者和女主人公的距离。在全知视角的应用方面还可以从小说的第二十二章中,作者那一段心酸讽刺的话语评价了夏绿蒂的婚姻看出。“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自己安排了一条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这句话揭示出了当时女子在婚姻方面的被动局面,在男权社会里,女性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婚姻是两个门当户对家庭的结合,爱情的有无处于次要地位。对于女性来说,她在婚姻市场的卖点取决于她能够带来的嫁妆,像夏绿蒂这样没有嫁妆的女性,在当时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做家庭教师,另一条就是抓住婚姻,所以当迂腐的柯林斯向她求婚时她爽快地答应了,这在夏绿蒂看来似乎是最好的归宿了。奥斯丁一生未婚,在她27岁时曾拒绝了一位庄园主的求婚,也就是拒绝了日后有保障的生活。在《理智与情感》中,奥斯丁借玛丽安之口说出她当时心理“一个27岁的女子别指望再能感受爱情或激发爱情了”。由此可以看出,奥斯丁的理想婚姻模式是要以爱情为感情基础的。因此,对于夏绿蒂的选择,奥斯丁在这里既有对无奈的同情又有对当时社会婚姻观的讽刺。通过全知视角的插入议论,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起了读者的同情从而让作者的批判更加有力。
《傲慢与偏见》向来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而情节的这种魅力与奥斯丁独特的叙述视角分不开。根据里蒙—凯南的观点,文本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本身的悬念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而这直接取决于文本信息的呈现先方式,信息缺省无疑是手段之一,而这正是有限视角的功能所在。同时,这一有限视角又是女性,因此,读者会从女性的视角来理解阅读这部作品,凸出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如果说小说的前十章,全知视角叙述明显,叙述者全方位的观照这时间与人物,但是作者越来越强调伊丽莎白。就在达西不自觉的爱上伊丽莎白后,小说的视角发生了转换,即有限视角开始淡入。伊丽莎白在后面的章节不仅成为了小说的中心和焦点,而且故事里的人物,时间主要由她去耳闻目睹和见证,转述的也都是她自外部接受的信息和产生的内心冲突。从读者反映论来看,由于视角的限制,叙述者可以忽视达西和威克姆等人物的内心从而产生了很多的误解,造成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从女性视角来说,作者选择伊丽莎白作为叙述视角是又其特殊意义的。
首先,伊丽莎白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淑女,但是由于没有遗产可以继承,因此,在婚姻上她的命运比夏绿蒂好不到哪里去。尽管对自己妹妹的学究态度极尽嘲讽,但是她自己也是对于当时要求淑女的各种技艺样样精通,而这些技艺其实并非出自淑女们的喜欢,只是讨好以后自己的丈夫的手段罢了。从这一点上伊丽莎白并没有完全摈弃所谓的淑女练习,只不过她对于婚姻另有自己的看法。这一点从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时说的话就可以理解“你不能使我幸福,而且我相信,我也决不能使你幸福”。这反映了伊丽莎白以爱情为基础的婚恋观,读者可以看出伊丽莎白和奥斯丁有着相似之处。对于达西的偏见以及对威克姆的轻信都来自于她对于自己的自尊和自爱,以及她对于婚姻必须以感情为基础的追求。
其二,伊丽莎白在作者的层层铺垫之下逐步拉近了读者的距离,并获得了好感,因而,采用她的视角描写更有助于产生共鸣,让读者跟随伊丽莎白随着误会的升级逐步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也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比如当达西和威克姆第一次共同出现时,读者跟伊丽莎白一样只是看到了他们面面相觑的神情,在伊丽莎白想弄明白达西和威克姆的关系时,达西一味隐瞒,而威克姆尽情欺骗。
至此,读者和伊丽莎白一样把误会推向了顶点,对达西的为人更加痛恨。作者对于这一进程没有任何干涉,只是让伊丽莎白通过自己的眼睛来展示着故事情节,让读者从伊丽莎白这一点出发,了解伊丽莎白的单纯可爱,让伊丽莎白这一形象更加丰满可爱。但是当读到达西的信,读者同伊丽莎白一样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而正是通过达西的信,读者跟伊丽莎白一样明白了达西尽量改变了以往的傲慢态度。所以伊丽莎白为自己的轻信而“啊”出了自己的懊悔之情时,读者也恍然大悟,并且开始期待达西和伊丽莎白能成眷属。不出所料,小说的结尾,伊丽莎白这个灰姑娘终于通过重重曲折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
奥斯丁一反传统文学中女性的被叙述,被符号化的命运,在《傲慢与偏见》中采用了女性视角,将女性作为主体来描绘,凸显了女性意识。在小说中,女性自身的语言和话语方式的出现显示出了颠覆的力量,解构了男权社会,小说的男主人公是在女主人公的反击下改掉了自己的傲慢时才赢得了自己的爱情。
参考文献
①(英)奥斯丁著。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②吴卫华。《傲慢与偏见》的叙述视角和写作意义。域外视野。
③朱虹编。奥斯丁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④秦岚。试析《傲慢与偏见》的修辞技巧。唐山师范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