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该有天堂》导学案(学生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语文学科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人:何某人审核人:秦政完定稿日:2014.03.23
协审人:高二语文组使用人:高二年级
一、课题:应该有天堂(语文教育出版社第五单元第15课)
课型与课时:新授课2课时
二、【学习目标】:
1.分析语句,把握文章借助物象具化情感的方法,掌握多种修辞手法和运用。
2.体味作者深蕴文中的细腻情感,获得人性真、善、美的情感升华。
三、【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悼念及蕴涵在文句中的关于生命的思考。
四、【知识链接】:
(一)介绍作者
【知识链接】
1、周国平周国平(1945-)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1945年7月25日出生于上海市。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毕业,1981年9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
他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散文家。出版过著作二十余种。主要代表作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以及 《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
除了哲学著名作品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与童话之类的作品,1
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与文化影响。其散文常用近人的文学的形式谈深邃的哲学命题,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义、性格与品质、自我的价值、灵魂与超越的重大作用等。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而他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美丽,融理性和品质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意义深刻。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理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苍季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启发。
2、关于妞妞
本书的主角是一个仅活了562天便夭折的小女孩——妞妞。其母雨儿在怀孕5个月时感冒,医生执意以大量X光照射。妞妞出生后左眼瞳孔与别的孩子不同,最终被确诊为恶性眼底肿瘤。父母给她以最细心的照料,最终还是无法挽回。父母也最终分手。全书是以父亲日记作为形式,记录妞妞成长的各种细节。
周国平从女儿妞妞1990年4月20日22时48分降生写起,到1991年11月7日5时女儿病逝终结,全篇17.8万字,倾诉了身为父亲的满腔哀情与愁肠。
3、《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第一页是周国平为女儿而做的一首小诗:
女儿是水
在父亲的心里温柔
把荆棘丛生的记忆
温柔成一种倒影
……
女儿我的女儿没有故事
留下了许多灿烂的笑容
一辈子只有一次生日
也只有一次飘零
一辈子只有一次生日,因为妞妞只活了18个月。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自序 虽然我所遭遇的苦难是特殊的,但是,人生在世,苦难是寻常事,无人能担保自己幸免,区别只在于形式。我相信,在苦难中,一个人能够更深地体悟人生的某些真相,而这也许是本书的另一个价值。我从来不是超然的哲人,相反,永远是带着血肉之躯承受和思考苦难的。置身于一个具体的苦难中,我身上的人性的弱点也一定会暴露出来,盲目、恐惧、软弱、自私等等其实是凡俗之人的苦难的组成部分,我对此毫不避讳。作为一本书的《妞妞》已经不属于我,任凭读者和时间去评判。作为女儿的妞妞始终在我和雨儿的心中,任何评判都与她无关。妞妞永远一岁半,她在时间之外。我的生活没有停留在十多年前的那个苦难上面,它仍在前行,其后又发生了许多事情,这证明我的确是一个受制于时间的凡俗之人。但是,我知道,我心中有一个角落,它是超越于时间的,我能在那里与妞妞见面。我还知道,我前方有一片天地,它也是超越于时间的,我将在那里与妞妞会合。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查字音,辨析字形,积累熟语(把不懂或者易于混淆的字词写在空格处)
(二)、小组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筛选出文中触动你心灵的语句,并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具体表达对女儿的悼念之情的。(全班同学分为组,2~3节、4~5节、6~7节、8~9节、10~11节、12~13节各为一组)
明确:各组推荐同学发表探究结果并有感情的朗读。
例:现在,爸爸的手臂像一对翅膀,载着你盘旋飞翔,愈飞愈高。这是你从未有过的感觉,你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觉得非常舒服。“妞妞,飞吧,飞吧……”你听见爸爸在你耳旁低语。原来这就是飞。
情感抒发:回忆与女儿玩耍时的快乐与思念早亡的女儿的痛苦的叠加,更增加了思念的分量。
技法运用:比喻与想象。前者如“手臂像一对翅膀”,体现出父亲对女儿的挚爱;后者想象女儿“飞翔”的画面,感受着女儿的“轻盈”与“舒服”,充满爱意。
2、作者对女儿去世的的情感表达上显得比较直露,然而这种直露又并非浮泛。作者巧妙地把情感的宣泄寄托在具体物象上,“缘物抒情”,使情感的抒发更形象、更具体,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思考:除了运用了前面所谈及的手法之外,作者还在构思上采取了怎样的抒情手法,使情感的抒发更有一种细腻性?
第二课时
3、从《妞妞》这篇文章中你读到了什么?
【课文小结】: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
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 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
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第二段中母亲为什么“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我”产生“莫名的感激”之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原文回答:“母亲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加点的“踏不断”有什么深层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还想到了哪些“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反思·心得体会】:
第二篇:《应该有天堂》导学案
附城中学高二级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何汝明审核人:秦政完定稿日:2014.04.07协审人:高二语文组使用人:高二年级
一、【课题】:《应该有天堂》(语文教育出版社第五单元第15课)
课型与课时:新授课2课时
二、【学习目标】:
1.分析语句,把握文章借助物象具化情感的方法,掌握多种修辞手法和运用。
2.体味作者深蕴文中的细腻情感,获得人性真、善、美的情感升华。
三、【学习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女儿的悼念及蕴涵在文句中的关于生命的思考。
四、【学法指导】:迁移式指导法、尝试式指导法、示范式指导法
预习案
五、【知识链接】:
(一)介绍作者
1、周国平
周国平(1945-)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1945年7月25日出生于上海市。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毕业,1981年9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
他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散文家。出版过著作二十余种。主要代表作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以及 《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
除了哲学著名作品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与童话之类的作品,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与文化影响。其散文常用近人的文学的形式谈深邃的哲学命题,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义、性格与品质、自我的价值、灵魂与超越的重大作用等。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关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而他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美丽,融理性和品质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意义深刻。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理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苍季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启发。
2、关于妞妞
本书的主角是一个仅活了562天便夭折的小女孩——妞妞。其母雨儿在怀孕5个月时感冒,医生执意以大量X光照射。妞妞出生后左眼瞳孔与别的孩子不同,最终被确诊为恶性眼底肿瘤。父母给她以最细心的照料,最终还是无法挽回。父母也最终分手。全书是以父亲日记作为形式,记录妞妞成长的各种细节。
周国平从女儿妞妞1990年4月20日22时48分降生写起,到1991年11月7日5时女儿病逝终结,全篇17.8万字,倾诉了身为父亲的满腔哀情与愁肠。
3、《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第一页是周国平为女儿而做的一首小诗:
女儿是水
在父亲的心里温柔
把荆棘丛生的记忆
温柔成一种倒影
„„
女儿我的女儿没有故事
留下了许多灿烂的笑容
一辈子只有一次生日
也只有一次飘零
一辈子只有一次生日,因为妞妞只活了18个月。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自序
虽然我所遭遇的苦难是特殊的,但是,人生在世,苦难是寻常事,无人能担保自己幸免,区别只在于形式。我相信,在苦难中,一个人能够更深地体悟人生的某些真相,而这也许是本书的另一个价值。我从来不是超然的哲人,相反,永远是带着血肉之躯承受和思考苦难的。置身于一个具体的苦难中,我身上的人性的弱点也一定会暴露出来,盲目、恐惧、软弱、自私等等其实是凡俗之人的苦难的组成部分,我对此毫不避讳。
作为一本书的《妞妞》已经不属于我,任凭读者和时间去评判。作为女儿的妞妞始终在我和雨儿的心中,任何评判都与她无关。妞妞永远一岁半,她在时间之外。我的生活没有停留在十多年前的那个苦难上面,它仍在前行,其后又发生了许多事情,这证明我的确是一个受制于时间的凡俗之人。但是,我知道,我心中有一个角落,它是超越于时间的,我能在那里与妞妞见面。我还知道,我前方有一片天地,它也是超越于时间的,我将在那里与妞妞会合。
4、自查字音,辨析字形,积累熟语(把不懂或者易于混淆的字词写在空格处)
5、读完课文最初的感觉?
探究案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筛选出文中触动你心灵的语句,并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具体表达对女儿的悼念之情的。(全班同学分为6组,2~3节、4~5节、6~7节、8~9节、10~11节、12~13节各为一组)
明确:各组推荐同学发表探究结果并有感情的朗读。
例:现在,爸爸的手臂像一对翅膀,载着你盘旋飞翔,愈飞愈高。这是你从未有过的感觉,你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觉得非常舒服。“妞妞,飞吧,飞吧„„”你听见爸爸在你耳旁低语。原来这就是飞。
情感抒发:回忆与女儿玩耍时的快乐与思念早亡的女儿的痛苦的叠加,更增加了思念的分量。技法运用:比喻与想象。前者如“手臂像一对翅膀”,体现出父亲对女儿的挚爱;后者想象女儿“飞翔”的画面,感受着女儿的“轻盈”与“舒服”,充满爱意。
由学生自由发挥,下面是预想到的句子:
示例1.你听见过小鸟唱歌,你就唱了起来,还让爸爸也唱。歌声真美,比你听过的任何音乐轻柔,像一朵朵白云,飘在你四周。
情感抒发:想象女儿变成一只快活的小鸟,充满柔情。
技法运用:通感修辞格的运用,把具有听觉感受的歌声,比喻成具有视觉感受的白云,巧妙地把
不同的感觉进行转换,贴切神奇。同时,也流露了对妞妞因为失明而不能看见美好世界的痛苦之情。
示例2.你的声音扑闪着折断的翅膀,一次次徒劳地撞在世界的玻璃窗上。这窗户无人知道所在,无人能够开启,却确然存在,无情地隔绝了阴阳。
情感抒发:父亲失去女儿的痛苦依托在一扇无人能开启的“世界的玻璃窗”上,而女儿仿佛是这窗子外折断翅膀的飞蛾,内外世界永远被隔离。痛失爱女,其情可悲可怜。
技法运用:比喻手法,“一次次徒劳”暗含了多少无奈?又流露出父亲多少难言的痛苦?
示例3.你在时,我抱你抱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这么多时间来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不是帮助我忘却,而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情感抒发:抒发了失去女儿之后的百无聊赖、无依无靠之情,同时,面对着“毫无用处”的时间,作者无形中增加了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技法运用:拟人手法。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形无声,但在文中作者却巧妙地说“它会帮助我”,一个“帮助”可见作者意欲借助时间来“走近”女儿的情感。
示例4.在踏上归途的瞬间,我突然惊恐地想到,你被孤单单地遗弃在永恒的黑暗中了。你那么弱小无助,从未离开过爸爸妈妈,我们竟让你一个人出远门,你那双还没有学会走阳间的路的小脚丫,竟要独自去走那条阴森的冥路了。
情感抒发:女儿一个人独闯冥路的柔弱无助,牵惹起作者万般痛楚。
技法运用:想象。作者把女儿的去世想象成一幅凄凉的图景,那么柔弱无助的小女孩徘徊在阴森的冥路,父亲怎能不痛楚有加?而这无疑会激起读者的共鸣。
示例5.我明白了,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割断父母对孩子的牵挂,连死亡也不能。这牵挂的线团系在你的远逝的小躯体上,穿透生死的壁垒,达于另一个世界。我们明知你不复存在,仍然惦记你犹如惦记一个失踪的游子。
情感抒发:深情抒发了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技法运用:比喻修辞。喻体有“线团”“壁垒”,形象地抒发了难以割舍的思念之情。
示例6.妈妈路过平时给你买食品和用具的商店,不由自主地往里走,想着又该给你添点什么了,却猛然停住,怔怔地站在商店门口。
电话铃响了,我冲过去,怕尖锐的铃声把你吵醒。准备接电话的手又缩了回来,让它响吧,如今你不会再被吵醒,而我也没有非接不可的电话了。
情感抒发:女儿的形象在作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可见对女儿爱恋之深。
技法运用:想象。作者选取女儿在世时的两个生活场景,妈妈的“不由自主”是一种痛楚,父亲的“冲过去”也是一种痛楚,两种痛楚又何尝不是对女儿思念之极而产生的幻觉?
示例7.我的爱心如同夜空包容无数孩子的星辰,每一颗星辰都像你却又不是你,从众星背后看不见的深处传来你的永久的叹息。
情感抒发:对女儿的思念。
技法运用:比喻和想象。把自己的爱心比喻成“星辰”,联想到传说的星星是逝去的人的化身的故事,更增添一种思念痛苦。而欲见而无法见、只有“永久的叹息”无形又加重了这种情感。示例8.有人说,孩子是直接升天堂的。在地上失去的,在天上一定能加倍获得。我相信天堂是一片花的海洋,当你在这花海里嬉戏时,你的明亮的眼睛一定满含惊喜。而此刻,你瞥见了一朵粉红色的玫瑰,若有所忆,停住脚步,心头掠过一阵莫名的惆怅,一颗晶莹的泪珠滴落在花瓣上。情感抒发:表面是想象女儿在天堂的快乐,实际仍流露了期望中满含的痛苦。
技法运用:想象。这是一幅凄美的画面,是作者想象女儿在天堂再也不会有人间的病魔的折磨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为什么不能在人间就存在呢?“莫名的惆怅”是女儿的惆怅,更是父亲的惆怅。
2、从《妞妞》这篇文章中你读到了什么?
1.深沉的父爱
一次次想方设法从中医到西医,从气功治疗到追求所谓神灵赐予的灵丹妙药,每一个过程存在的希望都呼唤起他人生的激情。“我的妞妞有救了!”然而得到的永远是一次又一次重复的绝望,周国平被折磨得心力交瘁,但每一次都更深化了对妞妞的父爱之情。
2.情感与哲学
对生死、人性、苦难、命运、选择等做了深刻的思考,把情感升华至哲学的高度,同时也把哲学融入情感世界之中阐释出来,这使得情感增强了理趣,哲学变得深入浅出,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妞妞》一书被称为是“写尽完美的毁灭,超越平凡的感动”
3.今天我活着
一个因失去亲人痛苦异常的人,的确有种无法排遣的人生痛苦,但是要活着,就必须与那段痛苦历程作一个艰难的诀别。没有失去,就不能证明曾经拥有,人活着需要珍惜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4.永恒的妞妞
“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夭折了,他究竟一无所失,还是失去了他应该享有的漫长的一生?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他究竟失去了他曾经享有的漫长的一生,还是一无所失?”
提升案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9题。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是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6.三姐出嫁时,母亲为什么手冰凉,脸上没有血色?为什么要交代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母亲和女儿共同撑持着家中的一切,母亲难以承受分别带来的痛苦,也为女儿今后的生活担忧。天气暖反衬了母亲内心的凄凉。
7.那个凄惨的除夕夜,作者连用了哪四个传神的动词写母亲?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个动词是“笑”“愣”“叹”“递”。分别表现了母亲为“我”回来而喜,为“我”离开而惊,为儿子不能和自己共度除夕而无奈,同时又表现了对儿子的理解和关爱。
8.“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回忆起以往母亲会在家里候盼着“我”,而“我”却使她失望,这令我感到无比愧疚。如今,作者永远失去了母亲,内心又涌起无比的痛楚和怀念。
9.“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对这句话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觉得要报答母亲,也有能力报答母亲了。
B.作者想,以后不必外出苦读,可以替母亲分担家务,让母亲歇歇了。
C.“我”参加工作了,母亲又为我的前程担心。她不能真正像儿子说的那样可以“歇歇了”,所以回答的是一串串的眼泪。
D.多年的艰辛苦难,才让儿子熬出了头,母亲心中涌起阵阵酸楚。母亲苦尽甘来,喜极而泣。解析:联系上下文推断:B项“外出苦读”不对,C项“为我的前程担心”错。答案 BC
二、课外延伸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苏轼
(乙卯(mǎo)正(zhēng)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wàng)。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赏析】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
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推荐阅读:季建林《寄给天堂姜作培教授的信》;韩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夏小《永恒的女儿》(读周国平的《妞妞》)
第三篇:《鸟的天堂》导学案
鸟的天堂》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桨、纠、逼、潮、禁、抛”。联系上下文能说出“不可计数、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
2、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3、画出描写大榕树样子和众鸟纷飞的句子,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对鸟的天堂的赞美。知识链接
1、鸟的天堂:原名“鸟墩”,位于广东新会市南部七公里的天马村天马河。天马河河心有一棵巨大的榕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其覆盖面积之广,世界罕见。远远望去就像漂在水面上的一大片树林,引来无数鸟儿栖息其上,当地人称他为“鸟的天堂”。2、1993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基础自学
1、看到题目《鸟的天堂》,我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生字和新词,生字多读几遍,词义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3、生字注音我能行。
()
()()()
划桨 纠缠 逼近潮水
()()()
应接不暇
抛开 不禁
4、我会根据意思写词语。不忍舍弃或离开。()明显的表现出来。()
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多得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5、带着下面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按()顺序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合作探究
一、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
二、交流: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三、说一说:为什么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四、看到这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摘抄下来。并体会这两个“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
课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
càn làn jiū zhâng zhào gù
jìng jì
guī lǜ()()()()()mào shâng
chàn dòng
bī jìn()()()
二、形近字我巧辨。
桨()暇()律()奖()瑕()津()
三、选词填空。陆续 继续
(1)我们()跳上一只船。
(2)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有鸟影。光明 明亮
(3)那翠绿的颜色,()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4)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了。颤动 移动
(5)船平静地在水面()。
(6)„„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
四、解释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1)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3)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片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应接不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留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榕树正在()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有一个新的生命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起初周围是寂静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chǔ 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yīng 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ìng xī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高塔下面的乡村划(huà huá)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1.在文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2.用“_____”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3.按文中内容填空。
(1)“大小、小的、花的、黑的”这是写了鸟的________。“有的„„有的„„有的”是写了鸟的________。
(2)“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昨天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3)最后一句话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________ ;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把序号填在横线上。)①对大榕树的称呼②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第四篇:鸟的天堂导学案
鸟的天堂导学案
一、《鸟的天堂》作者是()。
二、生字
1、注音
桨
纠
抛
榕
暇
潮
禁
2、辨字组词
浆()
溶()
纠()
嘲()桨()
榕()
叫()
潮()暇()
掀()
副()
3.注音
颤抖()
颤栗()
相似()
瑕()
抛()
逼()似的()
情不自禁()
严禁()4.我会读
不可计数
静寂
留恋
应接不暇
一簇
纠正
颤动
缝隙
灿烂
高塔
船桨
缆绳 木桩
拨水
停泊
茂盛
5、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多。
2、()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酬不过来。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3、()舍不得离开
6、近义词
茂盛-茂密
逼近-远离
陆续-连续
静寂-喧闹
渐渐-逐渐
光明-黑暗
展示-展现
茂盛-枯萎
颤动-抖动
逼近-靠近不可计数-数不胜数
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三、文章思想内容
1、作者()次经过鸟的天堂,5---9自然段描写作者所见到的()的景象,10----14自然段着重描写了()的景象。
2、默读5----9自然段,画出作者描写大榕树的句子,说说你觉得大榕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3、默读课文10---13自然段,画出作者描写鸟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鸟的天堂中的鸟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主干(ɡán ɡàn)兴(xīng xìnɡ)奋
缝(fénɡ fènɡ)隙的(dí de)确
二、选词填空。
陆续
继续
(1)我们()跳上一只船。
(2)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有鸟影。
光明
明亮
(3)那翠绿的颜色,()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4)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了。
颤动
移动
(5)船平静地在水面()。(6)……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
三、填一填。
作者两次坐船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去的时间是(),看到了(),写出了它()、()特点,侧重于()描写。第二次去的时间是(),看到了(),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侧重于()。
四、先解释词语,再造句。
不可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接不暇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起初周围是寂静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chǔ 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yīng 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ìng xī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高塔下面的乡村划(huà huá)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在文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2.用“_____”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3.按文中内容填空。
(1)“大小、小的、花的、黑的”这是写了鸟的________。“有的……有的……有的”是写了鸟的________。
(2)“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昨天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
(3)最后一句话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________ ;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把序号填在横线上。)①对大榕树的称呼②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1.“鸟的天堂”在文章中是指什么?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课文里最后一次提到了鸟的天堂,前一个加了引号,后一个没有加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后一个“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真像在天堂一样自由、快乐,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第五篇:《苏幕遮》导学案(学生)(模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主备:肖东光
审核:胡光文
使用日期:
年 月 日
班级:
组别:
组号:
姓名:
《苏幕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2、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学习难点】
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自主学习:
1、知人论世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每小组推荐一“诵读明星” 进行评比。诵读提示:
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阕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主备:肖东光
审核:胡光文
使用日期:
年 月 日
合作探究:
1、词的上片写景,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3、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
当堂检测
1、写出古代描写荷花的部分诗句。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学习反思: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我还有哪些没学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