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樱桃绿芭蕉》读后感
认识范婉,实在很偶然。今年盛夏,《苏州日报》吴靖宇兄引一女子来见我,说是他的作者,要将其所写文字结集出版,请我玉成其书。
夜读范婉的书稿,意外发现其字里行间透溢出姑苏女子特有的文学天赋,写人状物,娓娓道来,取舍得体;描景抒情,才情横溢,婉丽喜人。一个并非以文字为生的女子,能写到这个地步,想来范婉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苏州自古地灵人杰,小河流水,亭台楼阁,本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清代状元300多人,江苏占其一半;江苏状元中,苏州又占了半壁江山。状元不等同才子,但要考入三甲,书是一定读了不少的,一个人在墨香之间徘徊久了,自然会滋生出才情。通过范婉的文字,我也依稀看到了姑苏才女的情韵。以其文字观之,知其个性品行。一是她性喜自由,好读书又好书画琴棋,举止与思绪皆无拘无束,向往闲云野鹤的日子,那境界与追名逐利之徒相异,委实便是才子的境界。二是其文字无世俗气,无市侩味,触景生情之间,信手拈来才是好文章。范婉其人,多情善感。多情于沧桑变迁,善感于花开花落,大到名山大川,小至风花雪月,她皆能突发奇想,妙语如珠,虽非篇篇锦绣文字,亦为肺腑之言,时有独具慧眼之见。此可喜可贺也。
与范婉只匆匆见过两次,对她的了解也仅限于她的文字之间,她自称只是一个寻常女子,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灵,风吹草动,月落乌啼皆牵动她细腻的目光,撩起她波澜起伏的思绪。她本是想学画的,但后来却走了另一条与艺术无关的道,其令尊大概是觉得自古搞艺术的人的道路太坎坷了。但她醉入书香,好学不倦,外表文静雅致,内心却很热烈,有一种不向命运服输的气概。是书让她神游四海,目极五洲。38年的岁月终于磨炼出她自然率真的顽皮性格和清新随和的举止风度。以她的个性而言,她与这个世俗的社会有点不合拍,与这个混浊的世界也难以相融。但人生的经验让她坦然面对一切。初看范婉,有点朱淑真、李清照的情韵,又有点董小宛、柳如是的影子,这不仅是指她的才气,而更重要的是她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她虽未伶牙俐齿,却亦不甘人云亦云。再看范婉,与现代才女林徽音颇有几分相似。只是她生于江南,长在姑苏。倒底还是多了一点姑苏女子的柔情。
文学是一座山,愿她从山脚下努力起,从而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人生之美,岂不如此。
第二篇:《芭蕉》读后感
《芭蕉》读后感
《芭蕉》写的是一些同学在校园里栽了一棵芭蕉树,等到芭蕉树结果时,同学们就采下丰硕的果实。后来,芭蕉树越来越老,越来越憔悴了,同学们告诉老师芭蕉树快死了,老师说那是因为芭蕉树把它的养分全部输给了小芭蕉。我们的老师就像老芭蕉树,我们就是小芭蕉。
我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像老芭蕉树一样的老师,他们孜孜不倦地把知识输送给我们,用毕生的心血来哺育我们这些“小芭蕉”,自己慢慢变老却无怨无悔。可是,有时候我们却像被宠坏了的孩子一样惹老师生气,气坏了老师自己还浑然不觉,该玩照样玩,该闹照样闹,现在想起来真是很后悔。记得有一次我们早读时,好一会儿了还没有一个人读书,当班主任梁老师推门进来时,我们才赶快拿起课本开始读。梁老师看到我们这个样子非常失望,也非常生气,但她什么也没说,只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当时梁老师的脸色很不好,下课后趴到桌子上休息了好一会儿,但我们却没在意,跑到外面又说又笑。后来才听说,梁老师那天病得很厉害。想想我们是多么冷漠呀,一点儿也不懂得关心老师,特别是读了《芭蕉》以后,我更加感到自责,我要对老师郑重地说一声:“对不起。”
老师,多好听的名字呀,他们日日夜夜都在为我们这些“小芭蕉”们操劳,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我们。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决不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还要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关心老师,就像他们爱我们一样去爱他们。
小作者虽语言稚嫩,但情感自然而真挚,难能可贵
六年级:廖泓杰
第三篇:《老芭蕉与小芭蕉》读后感
《老芭蕉与小芭蕉》读后感
《老芭蕉与小芭蕉》读后感
郑惠文
我读了老芭蕉与小芭蕉这篇文章后,我被老芭蕉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这篇文章说了一件这样事:
老师带着同学来到校园里载了一棵芭蕉苗。秋天到了,老芭蕉已经憔悴了,不久长出了
一株小芭蕉。小芭蕉越长越精神,而老芭蕉越来越憔悴,最后枯萎了。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老芭蕉为了让小芭蕉茁壮成长,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植物竟然能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我深深地感动。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例如有一次,我在同步阅读上看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说了一个母亲的孩子被死神给抢走了。但是,这个母亲没有放弃,为了找到她的孩子,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别人,不求别的,只求自己的孩子活下来。还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见一个发生在一个母亲身上的一件事。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因为没有饭吃,肚子很饿,那孩子因为饿而哭泣。母亲就把自己身上的血喂给孩子喝。这些故事太感人了,我阅读的时候泪水总是止不住流了下来。
我深信,母爱是天底下最真挚最伟大的爱。
第四篇:《绿》读后感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由朱自清写的,书名《绿》。这里写了梅雨潭的绿是多么奇异;梅雨潭的绿是多么醉人;梅雨潭的绿是多么可爱;梅雨潭的绿是多么明亮……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的艺术手法,并且用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诸多美丽景色,构成了动态的感人画卷。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对这篇文章印象很深。有很多非常的生动的句子:“那醉人的绿啊!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绿,那绿招引着我,使我无比的神往,我要扑向它的怀抱!
啊,要是处处都有梅雨潭的绿,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干净,没有因为环境的污染而生病致残甚至死掉。我们如果都想让自己的家园多一份绿,出一份力,我想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
四(5)班
郑笑遥
第五篇:绿读后感
读朱自清《绿》有感
那一片我心中的绿 ———读朱自清《绿》有感
一直以来对绿就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的心情,这种心情总在心头涌动,但总说不清道不明,直到读了我的扬州老乡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
先生在文章的开头这样说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初读文章,就被这他的惊诧所吸引,我不明白一色的绿为何让他这般的惊诧,从小生长在农村,见惯了禾苗的青绿,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绿,怎么还会有人对绿有这样的感觉呢?我顺着他的惊诧望去,梅雨潭在他的笔下竟然有着如此“醉人的绿、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飞花碎玉”般的瀑流流入像“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的潭中,“闪闪的绿色”如“离合的神光”,皱缬着的绿波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滑滑地明亮着的水光像“柔软鲜嫩的鸡蛋清”,纯净的水色像“温润的碧玉”,整个深潭像是“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鲜润”。先生用了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比喻,从视角、触角、感觉等角度展示“奇异的绿”、“醉人的绿”。置身于他的绿中,我也被感染,被陶醉,也惊诧于梅雨潭的那一片绿意,甚至生发出许多感悟来!是啊!绿也许就是生命的本源,绿也许就是生命的体现,绿也许是生命的慰籍,绿也许就是生命的圆满。张开眼,绿随处可见。不管是枝繁叶茂的大树,还是零星点大的小草,都在向你昭示绿的存在。绿,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一片绿,都洋溢着生命的希望和澎湃的激情。无需纷乱的点缀、无需斑斓的色彩,简简单单、素面朝天,也能给人深深地感动。每一片绿都能让人联想到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无论是春天的播种、夏天的勃发,还是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孕育,无一不是绿的创举。领略着自然界各种生命舒展着的绿色生机,人的心头会滋生出一种对生命的渴望。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的绿色面前,人可以也应该让精神世界留一抹葱茏的绿意和一脉天籁的气息,留住生命中绿色的纯粹,让自己的生命状态轻松、自由、博大、快乐。当你遇到挫折或是不愉快的事情后,为何不扑入绿的怀抱中呢?绿意融融足可熨平你心灵的褶皱。尽情欣赏这种简单,用心感受这份自然,难道还不够吗?
回眸先生文章里满潭撩人欲醉的绿和悠然宁静的美,我已不知归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探寻先生的感情脉络,我想先生已把勇于探索进取的精神和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蓄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了。这一切应源于先生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沉浸在先生描绘的深深的绿中,我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仿佛变成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绿色世界快乐地翔舞!品味绿色,感受生命;品位绿色,感悟生活。那一片我心中的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