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结婚礼仪的比较(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5:5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西方结婚礼仪的比较(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西方结婚礼仪的比较(共)》。

第一篇:中西方结婚礼仪的比较(共)

中西方结婚礼仪的比较

婚姻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鉴于此,婚礼的场面也是隆重非凡。婚礼重要的内涵是告知亲朋好友自己已经进入了人生新的阶段,因此婚礼不仅仅是新人自己的事,也是一项得到亲戚好友认可的过程。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们的婚礼仪式也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婚俗文化是古老文化传统中的荤荤大者。古老的婚俗文化的发育与形成,是人类跨越进文明门槛的重要标志。中国旧时的婚礼有很多繁琐的细节,比如古代的三书六礼:聘书、礼书、迎亲书、纳采、问各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婚礼上还有不少礼节,如:吃香蕉、点火柴、夹弹子、对诗比赛、夫妻识字、等等。这些礼节已被很多现代人慢慢简化了。总的来说,中国的婚礼讲究热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而西方的婚礼风俗则是浪漫式的,婚礼重在礼而不在乎排场。婚前礼节也没那么复杂。一切都在轻松自在的气氛下进行。而结婚在西方国家也是各国有各国的独特的方式。如:法国的白色为婚礼的主色调。无论是布置用的鲜花,还是新娘的服饰。可以看出法国人眼中的婚姻应该是纯洁无暇的,而新人用的杯子,也有特定的名称,名为“Coupdemarriage”,意思为“婚礼之杯”。而德国人的“疯狂”与德国人一直崇高的理智与冷静不同。他们的婚礼更多呈现出疯狂的一面。德国人在婚礼中会举行party(派队),派对中,新人会被戏弄。这类似于我们中国的“闹洞房”,其中重头节目就是兴高采烈地将碟子掷碎……西方给东方人带来的最亮点大概就是举行教堂婚礼了,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着玫瑰慢慢向你走来。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你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这种场面与中国的“三跪六叩”大相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西方人对婚姻的态度很开放,结婚对人们来说,并不是爱情 1的最终出路,人们很多时会以同居作为试探对方是否真的可以作为永久的伴侣。而且,结婚不是由父母作主,男女透过恋爱而结为夫妻,盲婚哑嫁是极少见的。男女结婚的目的也不一样。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及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但西方人结婚,多是希望他们的恋爱有个完满结果。他们的婚礼,不采取中国传统仪式,也有在教堂进行。比中国传统婚礼多了一份浪漫,少了一份约束。

中西方婚礼的差异主要是来自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在不用的思想和风俗的作用的下,慢慢演化而成。同时在宗教和神话的影响下,各种各样的小风俗和习惯在婚礼过程中渐渐形成。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风俗,世界文化是深奥的、神秘的、多姿多彩的,时代在发展,文化也将发展,只有时刻不停地学习,才能了解中国赶上世界的潮流,列于时代的前锋。

第二篇: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一:研究的背景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的人民遵守着各自不同的礼仪。中国的礼仪,使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礼仪曾一直和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着资本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经济于文化的发展,讲究文明礼貌,注重礼仪礼节,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讲礼貌、懂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准和修养水平的体现,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败仗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之下依然熠熠生辉。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西方的礼仪和我国存在着诸多差异。在当前国际交往频繁的形式下,不论是国内接待外宾或出国访问旅游,不论是将要留学或常驻国外工作都有必要学习一下西方的礼仪。

礼仪、礼节、习俗是人类生活中带有规范作用的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礼仪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西方国家的礼仪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构成西方各国人民的社会生活要素,也越来越多流传到世界各地。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许多礼仪习俗于欧美国家有一定的相同性,共通性,当然也存在不少差异。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了解欧美国家的文明礼仪、熟悉他们的礼仪习俗,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遵守国际礼仪和确立的习惯做法,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

三:研究的时间安排

1.2008年10月,邀请老师就本课题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 2.2008年10—11月,到图书馆和网站查阅有关中习礼仪文化差别的资料,掌握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别;

3.2008年11—2009年2月,走访外教、涉外办事旅游人员、归国留学生及华侨,掌握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真实资料;

4.2009年3月,课题小组成员汇总资料,就其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撰写论报,与同学们分享研究成果,听取师生们的评议;

6.2009年5月,召开结题评议会。先课题组成员按总评项目进行自评,然后由老师为课题组成员和小组进行评价。

四:研究的内容

1.中西问候礼仪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在迎接远方来客时,我们通常都会道:“你一路上辛苦了!”来表示对人的安慰。可是,如果我们用 “I a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这一语法正确的中式英文去迎接西方国家的客人时,他们回觉得很不自然,因为这种场合他们使用的问候语是 “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这类令人愉快的语句。

这让我们明白:有些问候在中国是合乎礼节的,而在西方却不被采用。当然,这种差别不单单只有这些。如果你问侯一个西方人说“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说“Where have you been?”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方式他会想你再打听他的私事,实在是太失礼了,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候理解成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ing”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通常会以“It is really a nice day.”

再者,如果你说“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他可能会认为你想邀请他与你共进晚餐。因此,和西方人相处时,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问候方式。并且,许多美国人认为问候时鞠躬是一种很失体面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大声地宣布“我不会向任何人鞠躬!”而在我国鞠躬则被视为一种尊重对方的问候方式。一般而言,它是我国人们相见时以行为代替语言向对方问候、致意的一种方式。称谓方面,在我国,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如你在向别人问好时,你可以说“Good afternoon,Mr.Belmont”或“Hi Mr.Belmont.”在西方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以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而这种现象,在我国是不会发生的。在西方,对所有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国家也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同时,在中西方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这些,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但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 日康复”等。

这些就是中西方问候礼仪方面的几个差异。

2中西就餐礼仪的不同

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就餐礼仪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首先是入坐的位置,在中国,主人应等客人到齐后再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而在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在我国,上菜的一般顺序是①汤②主食③餐酒 ④水果。西方是①菜和汤②水果③餐酒④主食⑤甜点和咖啡。

餐具方面,我们常用的是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西方人比较复杂,他们常用的是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匙又分汤匙,茶匙等。杯的种类更多,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再者,中西方表示停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我国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在西方,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并且,在用餐的过程中,中西方也存在很多的细节差异。如:

1在入座的方法上:我国人们入座时并没有西方那么讲究,大多是按自己的意愿而入座的。而在西方,人们都是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才可以坐下来。

2.餐巾:传统的中餐并没有餐巾。只是在用餐完毕时才用温热的湿毛巾来擦洗一下便完了。在西餐中,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3.在餐具的使用方法上;我国人们一般用的都是筷子。首先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两只筷子的下方,大拇指按在筷子的上方,食指紧贴着大拇指,小指向内曲。筷子开合幅度可用中指的活动来调整。西方人一般使用的是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此外,中西方人的饭后习惯亦有不同。在西方,饭后极少使用牙签。如果于外国人一道就餐,你就要暂时摒弃这个习惯。且切记在餐桌上夸夸奇谈,尽量少说客套话。不要让你的客人看见或者猜到账单金额,绝不要讨论价格和对账单提出质疑。

3中西服饰礼仪的不同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感情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代替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好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着装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能力,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要有运动的健美的素质。健美的形体是着装美的天然条件。三是要掌握着装的常识、着装的原则和服饰礼仪的知识,这是内外和谐统一没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中西方服饰礼仪着重点即代表服饰

西方人重视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略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待变装饰是西装。

传中山服时,不仅要扣上全部的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在穿西服时,宜穿白色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此外,中西方在结婚是所穿的服饰也是有所不同的。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这是因为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中国婚礼中的大红色的凤袍的历史则较简单。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中方新娘所穿的礼服上往往绣有凤的图案。

俗话讲,人是衣服,马是鞍。尽管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服饰越来越成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穿着打扮的得体与否,不仅仅是个人品味的体现,更能成为人们彼此考虑的一个尺度。伟大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的教养、品味、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那么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穿着打扮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现代人的重视。

4中西婚礼礼仪的差异

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也代表著两个家族的结合,因此不同的地方也有著其独特的结婚习俗。这里我们拿中西方的婚礼礼仪做比较。

西式婚礼是证婚人(牧师,神父或主持婚礼的长辈)走到婚礼台的正中位置,面对宾客站定下来.新郎与主伴郎走到证婚人的左手边(即宾客的右边),面对宾客站好,女傧相们站在左边,男傧相们站在右边.花童站在主伴娘的后面,戒童站在主伴郎的后面.婚礼进行曲奏响,新娘手捧鲜花,挽着父亲的手入场.在新教的婚礼上,新娘的父亲与女儿站在一起,牧师站在新人面前一两步的距离,询问:"是谁嫁出这位女子?“他的父亲把女儿的右手放在牧师的手上说:”是她的母亲和我.“然后父亲退到台阶下面前排左边的座位跟前,坐在自己妻子的旁边.牧师用右手举起新娘的手,再用左手举起新郎的手,并且非常庄重地将新娘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如果新娘既没有父亲,近亲中又没有男性长辈,她可以独自走上圣坛.在天主教的婚礼上,无需在神夫面前举行嫁女儿的仪式.当新娘走进圣坛时,新郎应上前迎接,并让新娘站在他的左边.此时,新娘的父亲收回自己的胳膊,新娘把右手伸给新郎,挎在他的左臂上.也可以手拉手或者肩并肩地站着,面向圣坛.证婚人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接受对方成为你的丈夫/妻子“,新人互相说完”我愿意“之后,宣读结婚誓言来表达他们相亲相爱,忠贞不渝的决心.接下来新人互相交换戒指,并说到:”这枚戒指象征我们两人的结合.“ 这时候,证婚人宣布新人的结合生效,并示意新郎亲吻新娘.之后证婚人示意新人转向宾客,并宣读:”女士们先生们,我荣幸地想你们介绍XX先生和夫人."新人在人们的起立鼓掌中,重新走过婚礼甬道,走出婚礼会场.婚宴开始前,新人还未入场之际,通常有一段鸡尾酒时间.在新人及全体来宾馆到达婚宴地点的时候,新郎,新娘,傧相和新人家长要站在会场入口迎宾.当所有来宾入座后,主持人宣布新人及家长入场,并依次介绍入场者的姓名和身份.顺序如下:新娘父母,新郎父母,伴娘和伴郎,主伴郎和住伴娘,最后是新婚夫妇入场,全场来宾起立鼓掌.在有席位的婚宴上,人们一入座,就应上第一道菜.在吃完餐未甜点和水果后才跳舞.如果在下午的婚礼后立即举行招待会,使晚宴向后推延,就应在晚宴前请大家跳舞.如果是自助餐形式的招待会,新郎和新娘在恢复了迎宾疲劳之后,就应开始跳舞.在新娘新郎跳第一支舞时,所有的宾客都应观看,喝彩。新娘的第二个舞伴是她的公公,然后是她的父亲。同时,新郎邀请他的岳母跳舞,然后请自己的母亲跳舞。接着是新郎的父亲邀请新郎的母亲跳舞。当新郎开始与伴娘们一起跳舞时,客人们也开始找舞伴跳舞。当然,所有的男宾们都应设法请新娘跳舞。宴会接近尾声时,新娘请来宾中的未婚女士集中在楼梯下面或其他适合的地方,新娘在走下一半楼梯时,将花束扔给她们,抢到花束的女孩被认为是下一个结婚的姑娘。为了表示没有偏袒,新娘在扔花时,要转过身,从肩头往后扔。然后,新娘在母亲和伴娘的陪同下回房间换旅行装。新郎也在伴郎的陪同下来到预先安排好的房间换装。双方的家人聚集在门口,欢送新婚夫妇启程。新人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上车离去,踏上蜜月旅程。而中式礼仪则是吉日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亲,要先进雁为礼,以此表达夫妇坚贞不移,琴瑟合鸣,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一人在最前边盛装骑马负责开路,然后依次是回避牌,吹鼓手,铡锣,缀灯,旌旗等,同时把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各种兵器,也都排列在仪仗的行列里。新郎骑马或坐绿帏轿在前,新娘的绣花大红轿随行于后,真实威风凛凛,此时此地的新郎好比状元及第,难怪说结婚就是“小登科”了。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这叫拦门。男方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男方才能进门. 进门后除了特别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都会有喜庆的意义.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和大树等,都要张毡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辟邪.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先向轿门作三个揖,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娘及送亲太太挽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礼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仪式也是一系列的。首先是坐帐,亦称“坐福”。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女人一头。还要撒喜果于帐中,称为“撒帐”,一般所撒的物品有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花着生”。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从女家带拉的。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然后是“合卺”酒,又称“交杯酒”。用一根红绳,两头各系一只酒杯。新郎新娘各饮半杯,在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中举行的,然后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余宾客均坐陪座,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

5.中西宗教礼仪的不同

在现代社会里,宗教是一种不容忽略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它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所出现的一种社会的,历史的现象。所谓宗教礼仪,在此是指宗教信仰者为对其崇拜的对象表示崇拜与恭敬所举行的各种例行的仪式、活动,以及宗教密切相关的禁忌与讲究。这里以最能代表中西方宗教的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二的佛教和基督教作为论述对象。基督教:与基督教信仰者打交道时,不已对其尊敬的上帝、圣母、基督以及其他圣徒、圣事说长道短,不宜任意使用圣象与其宗教标志。对神职人员,一般不应表现不敬之意。“666”在基督徒眼里代表魔鬼撒旦,“13”与“星期五”也被其视为不祥的事物,所有的基督徒都会对其敬而远之,因此不应有意令对方接触它们。

有些教派的基督徒有守斋之习。守斋时,他们绝对不食肉、不饮酒。在一般情况下,基督徒不食用蛇、鳝、鳅、鲶等无鳞无鳍的水生动物。就餐前,基督徒多进行祈祷。非基督徒虽然不必照此办理,但也不宜在其前面抢先而食。在基督教的专项仪式上,讲究着装典雅,神态庄严,举止检点。教堂为基督的圣殿。它允许非基督徒进入参观,但禁止在其中打闹、喧哗,或者举止有碍其宗教活动。佛教:佛门弟子及其居所的具体称呼有别。凡出家者,男称为僧,女称为尼。凡不出家者,则一律称为居士。僧之居所称为“寺”,尼之居所称为“庵”,有时统称二者为寺庙。对所有出家者,一律禁止称呼其原有的姓名。故民间有“僧不言名,道不言寿”之说。普通的佛教信徒为了“广种福田”,通常应向寺庙、僧尼或别人主动赠送财物,此举叫做“布施”。

佛教的基本礼节为合十礼,基本的礼颂用语是“佛祖保佑”。佛教信徒拜佛时,讲究行顶礼,即所谓“五体投地”。对于佛祖、佛像、寺庙以及僧尼,佛教均要求其信徒毕恭毕敬。不准攀登、侮辱佛像。不准触摸、辱骂僧尼,不得于僧尼“平起平坐”。进入寺庙时,宜慢步轻声,不乱动,不乱讲,不乱拍照等。

当正当的佛教仪式进行时,不应对其任意阻挠或者蓄意加以扰乱。我国的佛教各流派多属于“北传佛教”。它的关键性讲究有二:信徒应遵守“五戒”。即规定起信徒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饮食上忌食“五荤”。即禁止其信徒食用葱、蒜、韭菜等几种气味刺鼻的菜蔬。有些教派,还规定其僧尼“过午不食”

了解宗教的礼仪,是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各国人民精神生活和日常习俗的一把钥匙,也是在交际活动中对游客尊重和友好的表现。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图书馆、网站等搜集关于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的资料; 2调查法:通过走访外教、涉外办事旅游人员、归国留学生及华侨,掌握中西礼仪文化差别的真实资料;

3讨论法:邀请语文教师、英语教师参与课题组讨论,实现材料与观点的交流与整合。

六.研究的成效

1.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粗略地了解了中西方礼仪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应尊重这些差异做到入乡随俗; 2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因为交际过程中的礼仪文化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体现着个人的品行修养;

3主观方面,我们了解了中西方在问候、待客、就餐、服饰及宗教方面的差异之后,对西方的文化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同时它让我们对西方的文化有了更深的兴趣,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七,研究后的困惑

1.中西方礼仪文化有无相似之处?

2.既然中西方礼仪文化存在这么多差异,那是否可以让他们融为一体,减少交际中中产生的摩擦呢?

3.西方礼仪文化对中国青少年思维方式的影响产生的利弊。

4.在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前景

第三篇:中西方礼仪比较论文

中外基本礼仪比照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孙玉乐)

摘要:华夏素以文明之邦著称,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礼仪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近代经济全球化、知识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走进了“全球村”。与外国的交流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中外礼仪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了解这些不同,求同存异才是真正的、顺畅的交流方式。本文针对日常交际中经常碰触到的一些礼仪进行了一些对比,所挑选的几个国家也都是最近与我国交流交往比较频繁的国家。希望通过这些对比了解各国的基本礼仪情况,可以使我们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做到言谈举止得体,不失礼仪。

关键字:中外礼仪差别 语言差别 非语言差别

1.语言差别 1.1称呼:

中国的称呼主要以同志、师傅、老师、女士、小姐、先生等职业或者性别等称谓。同志一般称与自己有着相同的政治信仰的或者爱好的人。师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比较流行,但是渐渐已经不用了,它体现的是对技艺的一种尊重。向老师、教授这样的职业称谓表现的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和敬佩。女士、小姐、先生一般就用于不是很熟悉的人的礼貌的称谓。当然对与比较熟悉的人也可以不加称谓直接称呼其昵称如“小王”等。

一般场合下 ,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1)直呼其名(或昵称)如: Mary, L inda。(2)称谓词 +姓 ,如称 Mary Brown为 Miss Brown ,而不说 MissMary[1].其中以第一种称谓最为常见甚至是在第一次见面也互相叫彼此的名字,在英美不会觉得直接称别人的名字是不礼貌的,相反这样能表现得自己代人亲近、平易近人。在以职称称呼人的时候王老师这样的称谓在英美是没有,通常用教授或者博士代替。

1.2问候语:

中国人由于以前物质生活较为匮乏,所以经常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吃了吗?”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的不断丰富,这种问候方式越来越少了。渐渐的被你好,早!这样简单的问候所取代。但是在外国没有这样的传统所以千万不要问你吃了吗?此外,中国人见面打照面的时候还愿意经常问:“哎,你去哪呀?”一般我们这样问都会认为是关心别人的表现,但是在国外,他们比较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别人的干涉,所以千万不要问这样的问题。

在英国见面最经常说的就是天气。人们经常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讨论今天的天气。这是和英国的天气有关。英国的首都伦敦被称为“雾都”天气多变,因此天气就成了人们谈论最广泛的话题。对大多数的英美人来说 ,打听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收入、是否婚配、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是不得体的。因此 ,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该避免问这些问题 ,尽管中国人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1]。

日本一向以重视礼仪著称,见面的时候多为鞠躬,而且鞠躬的幅度都比较大,比较到位。另外日本语说起来也比较复杂,有敬语和普通语言之分。对长辈上司,以及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要用敬语。他们很注意礼仪用语, 诸如 “您早”、“拜托您了”、请多关照”、“对不起”一类话语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

1.3赞扬

中国人一直信奉做人要低调,要谦虚,因此当听到赞美的时候,所说的一般的都是自谦的话例如:哪里哪里!这样的回答通常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例如中国传统的“三拒而食”就经常让去外国友人家里做客的中国人饥肠辘辘。但是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现在中国在对待赞美上的态度也有了很多的变化,以前的过于谦虚的回答则会被认为是虚伪的回答,渐渐的不被人们接受。相反适当的肯定会更被人接受。

在西方相对于中国人,英美人士更喜欢称赞他人,也喜欢被称赞,美国人直截了当。当被赞美或者赞美别人,他们都希望听到肯定的回答这个回答不是别的而是“Thank you!” 1.4做客与送礼物

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是举世闻名的,在中国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串门都是非常的常见的,也是邻里之间表达有好的传统。在中国去朋友的家里不用提前的预约,这叫做惊喜。也可以在说好的时间早到,中国人不喜欢迟到一般都早到一会以示尊重。送礼的时候中国讲究成双成对,喜欢送贵重的礼物来表现自己的情意重。当主人接受礼物的时候一般都说:“哎呀,真是不好意思,看你还拿什么礼物呀?”等到客人走了以后方才拆开.在西方,上门做客一般不早到,如果早于约定时间到主人家,主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接待你,你的早到使得主人忙乱不堪,反而失礼。可以迟到5到10分钟给主人留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上门做客最好带一点小礼物,可以是给女主人的一束鲜花,也可以是一瓶酒或者是给小孩子的小礼物等等,但一般不会是昂贵的礼物。太昂贵的礼物会让主人为难。做客是不宜久留。按英美人的传统,请朋友来家里吃饭是要和朋友一起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并不是越丰盛越好。每道菜,主人只请客人添加一,两次,你如需要就自己要求再加。在整个用餐过程中, 主人对客人的夸奖总是有礼貌地回答: “thank you.I’m glad you like it.整个用餐气氛自在而有随和,象是在自己家里吃饭一样。

2.非语言差别 2.1色彩语中的差异

色彩的不同其象征的意义以及表象就不同。由于每个国家都有着其传统的文化和喜好,因此每种颜色在各个国家中也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每个国家对颜色的喜好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红色是一种传统色,它象征着喜庆吉祥。中国红遍布中国的每个角落,无论是结婚庆典还是重大节日都少不了它增添色彩。与红色相反的就是白色。白色在中国是丧服之色 ,是中国人葬礼上的主色调 ,它透射出的意义是悲伤、痛苦和哀悼[2]。

在西方不少的国家都认为红色是灾难之色,恐怖之色。相反认为白色是纯洁,庄严肃穆的象征。因此在西方的婚礼上大家可以看到新浪穿着白色的西装,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象征着他们的纯洁的爱情。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例子,例如:日本忌绿色,绿色被认为是“魔鬼之色”,泰国忌红色,巴西与埃及忌红色等等。

2.2服饰上的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着气味独特的传统服饰,这样的服饰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象征,更是该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历史渊源的具体体现。

在我国,由于有着较长的文明史,因此这服饰的演变也是千变万化,现在仍然还被广大群众所喜欢的大致有一下几种。唐装、旗袍、汉服、中山装等等。但是随着不断地发展现在中国的穿着也逐渐的西化,传统的服饰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而被穿着。

在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 T 恤加牛仔服。

在亚州的日本最传统的服饰就是和服,即使是现在在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时大部分的都会穿着的服饰,在日本好的和服是很贵的,但是即使这样每个日本人也几乎都会有至少一件的和服。

在韩国朝鲜的传统服饰是韩服、印度的纱丽、俄罗斯的鲁巴哈和萨拉范、阿拉伯的长袍和阿巴耶、埃及的卡拉西丽丝等等。

2.3社会习俗:

“男尊女卑”的文化是中国圣贤孔子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在传统社会习俗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给中国人留下了极深的烙印[3]。英国在中世纪时将救助弱者尤其是爱护女性尊为“骑士精神”。几百年来,西方的传统一直是以照顾女性和尊重女性为交际礼仪的要求。在现代各种交际合遵循的“女士优先(Ladies first)。

3.小结

中西方各国间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间的碰撞而引起某些误区,要通过相互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相互吸收对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使各国间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以达到相互间的融合。

入乡随俗、求同存异、信守约定、尊重隐私、女士优先、爱护环境、排序有规等都是对外礼仪中应遵守的原则[4]。希望我们不仅仅止于对礼仪理论的研究,更能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与人的交流交往中体验礼仪的丰富与多彩。

参考文献[1] 徐声慧.《英汉文化差异在涉外礼仪中的体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十卷第二期.188-190页.[2] 任雪萍.《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礼仪的差异》[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9月,第八卷第三期..121-123页.[3] 金品卓.《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J].《现代服务》,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22期,153-156.[4] 刘晓莺.《公务员在涉外活动中应恪守的礼仪》[J].《理论探索》,2007年第三期,132-134页。

第四篇:浅谈中西方婚礼礼仪

浅谈中西方婚礼礼仪文化

摘要: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结婚礼仪虽是世界各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但它也同时反映出社会历史发展和延伸。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婚礼习俗的介绍,比较分析得出其背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内涵。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语言及共同文化的理解。关键词:婚俗文化中西方比较

婚姻是男女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婚姻习俗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自古以来,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用婚礼将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婚礼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下面就中西方婚礼礼仪进一步进行比较论述。

一、中西传统婚前习俗比较

传统中式婚前礼即为“成妻之礼”,主要体现为“三书六礼”,须经过六个步骤:一是纳彩,即通过媒妁之言,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前往女方求婚,是说媒成功的标志;二是问名,由男方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姓氏和名字,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生;三是纳吉,又称“订盟”,即男方将卜得吉兆的结果告诉女方,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四是纳征,又称“大聘”、“过大礼”,即男方下聘礼,是成功达成婚约的标志;五是请期,即定日子,男方请人占得吉日,请媒人告之女方,请女方定夺;六是亲迎,即迎娶,新郎前往女方家,在女方的祖庙,郑重地拜两次,新娘行至门口,新郎迎接,至大堂拜岳父母,拜女方亲戚长辈。至此,“六礼”成,为婚礼做好了准备。现在中国很多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不过有的地方人们为了方便,婚礼环节就减少了一些,没有这么完整。

传统的西方婚前礼是国教婚礼,如在英国,其婚前礼也分为六步:首先是求偶,取得父母同意,男女才能恋爱,感情成熟了,告之双方父母;然后是订婚,女方在报纸上登出订婚启事,仪式在女方家举行,由女方安排宴席,男方则要买一枚戒指,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戴在女方左手的中指上(《圣经》中说,在远古时代,订婚戒指只是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中的一部分,妻子被视为丈夫的财产,婚戒是新娘已被新郎占有的标志物。男子向女子求婚所用证物就是指环。假若男方反悔,戒指将不再奉还。9世纪时,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男方赠送婚戒给女方是正式求婚不可缺少的程序。);接下来是办结婚证和发布结婚预告;结婚预告期满,双方向大主教提出申请颁发结婚证,一般在举行婚礼的当天即可获得结婚证

书;再就是发请柬,女方的父母以他们的名义发请柬通知双方亲友,请柬一般为白色,配以金色的字和图案以示圣洁、高贵;最后是婚礼前夜的告别单身仪式,准新郎和准新娘分别与各自的同性好友举行欢叙会和送礼会,庆祝告别单身。

二、中西婚礼服饰比较

在中国,传统婚礼服装以红色为主,新娘凤冠霞帔、珠宝锦绣,着红袄裙,当然也少不了红盖头和绣花鞋,新郎则红礼帽、红长袍、胸前佩戴一朵大红花,也称状元服,这样的服装象征着吉祥如意,希望婚后的生活红红火火。在西方,白色是婚礼服装的首选。头戴白色花环、身穿白色拖地婚纱,手捧白色鲜花的新娘向神表示自己的纯洁无瑕。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我国新娘也会穿上和西方新娘一样的白色婚纱来显示自己的纯洁美丽,小小的区别是中国新娘大多在白色婚纱上别上红色的鲜花。除此之外,英国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新娘在婚礼当天的穿着中必须要:穿新戴旧,带金带蓝。“有旧、有新、有借、有蓝”的婚礼习俗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最初的说法源自维多利亚时代,原文是:“有旧,有新,有借,有蓝”。(1)有旧:新娘可以穿着或佩戴一样旧衣物来象征她和她娘家及过去生活之间的历史纽带。许多新娘佩戴一件家传的珠宝饰品作为“有旧”的选择。有些新娘穿着她们母亲或祖母穿过的结婚礼服。(2)有新:穿戴一样新衣物是要象征新娘在新生活和婚姻中拥有成功和希望。如果新娘置办的是新的结婚礼服,那它就可以是她的“有新”,但是任何别的新服饰也是可以的。(3)有借:借来的服饰应该是从一位已幸福地结了婚的朋友那里借来的。据说他们的幸福会惠及于你,给你的婚姻带来长久的美满。有些新娘会去借来一种衣着用品、一件首饰、一块手帕或者一个饰以珠子的手袋。(4)有蓝:穿戴一件蓝色服饰源自《圣经》时代,当时蓝色结婚礼服代表着纯洁、忠诚和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已从穿蓝色结婚礼服,演变成后来的在新娘的结婚礼服下摆处缝上一翻蓝色的镶边,再演变到现代的普遍做法:新娘用蓝色的吊袜带。

三、中西婚礼仪式比较

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为“三叩九拜”之礼。新娘被新郎接回家中,就开始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至此,三拜礼成,表示得到了天地、祖先及父母的同意,正式成为夫妻。最后夫妻入洞房,在洞房中还有一些列礼仪,比如说敲盖头,喝交杯酒。为了增加喜庆气氛,整婚礼过程都在鞭炮声和欢快的乐曲声中进行。

而在西方,婚礼讲究神圣而简单,传统上为“神前婚礼”,因此婚礼一般是在宁静、祥和的教堂举行,新人在牧师的主持下得到上帝的认可和祝福。首先新娘挽着父亲的手在花童的引领下,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步人教堂父亲郑重地把新娘的手交到站在教堂前部、牧师

左侧的新郎手中。接着新人要在庄严的气氛中宣誓:“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者贫穷,疾病还是健康,要彼此相爱、珍惜,只有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然后交换戒指(根据西方婚俗礼仪,结婚戒指要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据说这根手指上的神经与心脏直接相连。而实际上,西方人则更认为婚戒代表已婚的身份和对家庭的责任。)亲吻(在西方文化中,亲吻作为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婚礼上的亲吻则标志着新郎新娘间的神圣誓约,被认为是他们真实自我的表现以及对彼此真挚爱情的肯定),至此婚礼到达最高潮。礼成后,当新人走出教堂时,教堂的钟声响起,意为驱赶不祥之物,以保新婚夫妇好运一生。同时婚礼中还有男傧相,女傧相,婚礼中配男女傧相的观念源于这样一种信仰,即嫉妒新人幸福的邪恶幽灵会冒出来伤害他们,但如果婚礼上有许多着装类似的人,就能迷惑幽灵,让他们分不清楚谁要结婚。比如说英国威廉王子的世纪婚礼则是一场很完成的传统欧式婚礼。

四、中西婚宴比较

我国的婚宴往往是男方出钱,但宾客所给的“红包”也足以支付婚宴开支。新人要向家人、朋友及宾客敬酒,感谢宾客的来临和祝福,人们往往也回赠许多美好的祝福,如“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等。而西方国家婚礼仪式过后,常会举行盛大的婚宴,叫做招待酒会。在英美国家经常由新娘的家庭来支付,一般是自助餐形式,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办得很丰盛。在婚宴中还要切蛋糕。婚宴以舞会结束,新郎新娘跳第一支舞,以庆祝他们新生活的开始,所有宾客也随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在酒会结束后,新娘将她手中的花束抛向身后的未婚女性客人,传说,得到花束的女性将会成为在场客人中的下一个新娘。还有一个相似的风俗,新郎取下新娘的吊袜带,抛向身后的单身汉们,同样,得到者将成为下一个新郎。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宾客参加婚宴一般不需要送礼金,只送实物。他们都会送些新人们需要的东西。

五、中西传统婚俗背后的文化差异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婚姻作为整个封建社会尊卑等级制度的基础,它的缔结往往是以儒家“阴阳尊卑”学说为依据,以宗法秩序为准则,并贯穿于一整套婚姻仪式中。而在植根于个人本位主义的西方,婚姻伦理观是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莱基督文化的交融,在以《圣经》为绝对权威的基督神学影响下,西方婚姻重视个人自由意志,强凋人的理性选择。

(一)婚姻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是天地人伦的基础,伦常礼义、社会组织都基于婚姻。“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

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婚姻是“天人合一”的表现,结婚的主要目的的传宗接代,个人情感追求则被忽略。现在社会,男女则是更注重情感需求,婚姻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传宗借代,而是因爱而结合。

在西方文化中,婚姻是神赐予的礼物。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作为婚姻的起源,使婚姻由此披上了宗教神学的神秘面纱,利用宗教话语权来彰显其神圣性和重要性。使徒圣保罗曾说:“婚姻是为人人所尊贵的,断不可苟且轻忽,必须诚敬端庄,节制行事。”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旨意,他们借婚姻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体现神与人所立的盟约。盟约的制订,非基于互惠的原则,而在于无条件的相互委身。

(二)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地位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男尊女卑”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绝对真理,反映到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地位极不平等。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君权、父权、夫权具有绝对统治地位。反映在“六礼”中,不论是同名、请期还是纳征、亲迎,女性都处于被动承受地位。在古代,“彩礼”就是嫁女钱。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就是泼出去的水。出嫁后女子依附夫家,妻子必须服从于丈夫的意志和权威,否则丈夫就可以用“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这所谓的的“七出”之条来休妻,即单方解除婚姻关系,数千年来妇女在婚姻关系中始终处于从属、依附地位。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女性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在婚姻中女性也更加独立自主,婚姻形式也更加西化。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中是平等的,婚前女方尤其是女方父母往往处于主动地位。求偶、订婚、印请柬都由女方决定和操办,邀请男方当事人及其亲友参加。女方负责婚礼费用,男方负责蜜月费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男权社会男人的优越感。加之,教会通过“结婚预告”和“办结婚证”等程序对新人的资格进行审查。既防止了重婚又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从而维护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同时也以神的名义保证了夫妻关系的对等性,使夫妻双方产生了道德的制约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婚姻关系的质量和恒久性。

(三)中西传统婚俗的文化共性

透过以上婚扎习俗,我们可以看出,各种文化或通过神圣的宗教婚礼或经由源远流长的社会制度对社会群体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虽然中西文化发展模式不同,宗教信仰内涵迥然相异,然而无论是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婚姻还是传统封建道德理念渗透下的中国婚姻,都蕴含了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期盼,对“多子多福”的渴望。而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下,中国婚礼越来越西化,不过在很多细节上没有那么具体,有的甚至忽略了一些细节,比如说新娘穿婚纱,新郎穿西装,而酒席还是传统的,也没有去教堂结婚。

中西婚俗所体现的社会认可及宗教诉求,都是由于整个社会集体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所缔结的一种社会规约。透过中西传统婚俗,我们不仅看到了不同民族对于婚姻的重视,也看到这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1]李莉丽.中西婚俗文化比较[J].群文天地第二期下,2012.[2]姜瑞.论西方人的结婚礼仪[J].中西文化研究.[3]席晓.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J].读与写杂志第五卷第8期,2008(8).[4]张邦建.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特点述论[J].文化研究.2000(2).

[5]张雅秋 王玉峰。中西方婚礼习俗差异[J].外语教育研究.2008(10).[6]余琳.从婚礼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2012(6).

第五篇:结婚礼仪

结婚礼仪

谈论到结婚礼仪,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婚礼上的种种礼仪。婚礼的前夜最是累人,往往忙的人一夜不眠,次日还得打起精神进入正题。可就是这些最累人,最繁琐、最不被别人注意到的结婚礼仪才是婚礼当天的基础。

在一些民间,结婚礼仪还都保留着旧时的习惯。男方家前一夜需要做的事情最多。最后核定迎亲的人数便安排剩下的人做些零零碎碎的事。女人一般被安排往箱柜等地方撒放硬币,就是我们常说的“压箱底”。压箱底原是指女方家的陪嫁,不知怎么近年来男方家也时兴这项结婚礼仪了。

最后要由婆婆把裁剪好的红纸叠好放在箱柜之中,这项结婚礼仪是必需要由婆婆的做的,可不要一时忘记随意让别人放进去。硬币与箱柜和红纸取“富贵荣华之意。

而女方的压箱底含义在古代就并不如此单纯。在古代的结婚礼仪中,女方的压箱底在平时起到驱邪避祸的作用。等到女方家的女子出嫁前一天,女子的母亲会把这个特殊的“结婚礼仪”交到女儿手上。此物多为一些陶土和瓷器做成男女交合时的形态,平时都装在桃木小盒里,由母亲收着。一代一代传下去。

诚然,各地的结婚礼仪都不可能一样。但是在井上铺红纸这个结婚礼仪应该是一样的。这项结婚礼仪多半是男人们在迎亲队伍还没出发前就早早做好的。为了不让红纸随风飘走,会在红纸上面压一块砖头之类的重物。如今世人尽出妙招,苹果取代了砖头,在红纸上压一个苹果,意为一路平安!真真好想法。

还有一个结婚礼仪也是不引人注意的,就是过桥要扔硬币。一般都用新娘的朋友或亲戚家的孩子。

新娘自己也有一项这样微不足道的结婚礼仪要做。如今婚礼都是在酒店举行,难免会遇到同一日结婚的新人。这时新娘与新娘要交换红手帕,不至于冲了自家和对方的喜气。但有的新娘不注重这些结婚礼仪,也不知道有这样的结婚礼仪,所以没有手帕可以交换。这时有准备的新娘就要往地上扔一个西敏卡子,寓意挟住,不让对方冲走自己的喜气。

在结婚前夜,女性是不能随意进入新房的。一般年长的或知道这些结婚礼仪的人都会告诉晚辈的女孩子,叫她们不要到新房去。

可以在新房里压床的人都是挑选年龄小一些的男孩子,或弟弟或子侄辈的。结婚礼仪众多,大人怕小孩子一时贪玩,记不得结婚礼仪而坏了传统,都是时不时的提醒一句两句。

有的亲友会急着想看新娘长什么样子,主人们便拿婚纱照给他们看。婚纱照的外包装都很精致,常写着婚纱店的名字,如南阳婚纱摄影。如今结婚都照婚纱照,就像结婚礼仪中的敬酒一样必不可少。档次高的影楼还会有自己的网站,如喜缘结婚网等。

结婚礼仪多种多样,有的地区还不准男方家里没有人。大家都去观礼,谁来看房子呢?这里就将结婚礼仪做了些变通,放一把笤帚当做人来看家。

还有很多结婚前一天的结婚礼仪没有写到,且各地的结婚礼仪也多有不同,若结婚礼仪做的全,那也是不知者不怪。沾些新人的喜气,活的快乐才是真理。

下载中西方结婚礼仪的比较(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西方结婚礼仪的比较(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方餐饮礼仪差异[共5篇]

    中西方餐饮礼仪的不同 摘要: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海外教育学院 121280028 郑徐娇 摘要:餐桌礼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迥然不同,在与西方......

    浅谈中西方礼仪与文化

    中西方礼仪与文化 礼仪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文化,礼仪可大可小,可以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也可以体现在国家交际中。学习礼仪和运用礼仪对内可融洽关系,对外可树立形象......

    中西方饮食礼仪差异

    中西方饮食礼仪差异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学院:人文社科 专业班级:文秘1班 学号:10871106 姓名:陈雅 摘要: 餐饮礼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

    关于中西方礼仪文化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礼仪 文化的比较 系 级 班 姓名: 学号:关键词: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第一张: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范慧建,my name is 潘文杰 Today we will introduce the difference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o you. 第......

    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摘要:中国的餐桌礼仪源远流长。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文化越来越多的映入我们的眼帘。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