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城镇多项举措促妇女就业创业出新招
边城镇多项举措促妇女就业创业出新招
今年以来,该镇妇联紧紧围绕全民创业,加速赶超主题,把推进妇女创业作为妇联工作的重要抓手,引导妇女择业,帮助妇女就业,扶持妇女创业。一是搭建妇女就业的组织平台。探索建立了由镇妇联牵头,镇团委、劳保所和各村妇代会共同参与的妇女就业服务网络,为妇女就业提供各类信息和服务。二是建立健全就业信息档案制度,全面收集全镇妇女就业的相关信息,实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妇女就业的动态,组织农村妇女参加就业招聘会。三是开展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针对各类妇女就业创业的不同要求,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此外,还通过帮扶活动,对苗木种植、畜禽养殖和兴办实业的妇女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她们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赵雨
第二篇:多项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多项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我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旅顺人才(就业)服务中心提出了“扶持创业,扩大就业、夯实基础、充实提高”的工作思路,出台了“旅顺口区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六项举措”,将我区的就业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抓好基础建设,提高总体服务水平
对人才就业广场进行了改造。为企业与求职者提供了最便捷的通道。向全区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各种渠道把国家、省市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最大限度的进行传播。
二、抓好供求矛盾平衡,提高人才就业服务水平
把以往春秋两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增加到六场。组织各类考试,以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人才储备,通过企业招聘登记入库、屏幕信息滚动发布等,搭建了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对接平台。对于想要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吸引其进入我区的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并给予小额贴息担保贷款等资金扶持。
三、抓好本职工作,提高人才就业服务水平
实施“三支一扶”和人才储备计划,吸纳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及促进了就业,也为旅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继续打造第二批“百人创业带头人团队”,预计带动680人就业,鼓励扶持1000余人通过自谋职业的途径来实现就业。
旅顺人才(就业)服务中心
杜易儒
第三篇:六项政策惠民生 多项举措促就业
六项政策惠民生
各项政策促就业
莒南经济开发区人社所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开展各项惠民活动,严格执行落实上级的每一项制度。努力构建消除城乡差别、人人平等享有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现为使城乡居民尽快过上“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犯愁”的美好生活,人社所领导实施“各项措施,服务人民”的活动。
这项活动,强化了认识,严格执行公示制,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同时针对当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认识,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层面去把握减负工作,农民利益得到落实;坚持落实责任制,形成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落实专人负责,形成农民负担监管网络体系,推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党和政府利民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管,确保农村低保政策、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机补贴等的补贴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各有关农户手中,确保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健全机制,开展农民负担信访查办工作。加强对中央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和调查力度。在审计中注重揭示和反映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民生工程和重点民生资金的审计力度。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促进规范资金管理和政策目标实现;关注群众或媒体反映的民生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对体制性、制度性和重大管理方面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促进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促进惠民政策的落实;加强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履职的能力和本领。在提升创新能力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为促进和改善民生作出积极的贡献。促进人社所高效率,高标准的完成每一项任务。
曹新斌
第四篇:妇女创业就业
优环境 强服务
全面推进妇女创业就业工作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区“十一五规划”,把促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作为劳动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搭建服务平台,使妇女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妇女创业就业现状
我区总人口25万,其中女性社会就业人员4.8万,女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800人,女性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50元,女性个体工商户经营者1.1万人。比例偏低,就业面窄。其主要原因:一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市许多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订单数量下滑,导致企业产值下降,生产形势严峻,影响部分职工就业;二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每年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返回家乡寻找就业机会,新增就业岗位不能满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制约着就业形势的好转。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促进全民创业就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等决策部署的实施,为女性创业就业提供了全新的基础和空间,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创业大潮,不仅创造了社会财富,提升了独立的经济能力,也日益显现出自身的价值和 1
优势。
1、妇女创业就业的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各项措施。区妇联、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和指导服务,为广大妇女构筑了更为广阔的创业就业平台。与此同时,妇女纷纷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投身创业大潮,以高昂的热情参与到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并获得了平等的权利和经济收入。社会环境优化、政策宽松、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女性创业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2、妇女创业的领域更为广泛。长期以来,女性创业大都集中在三产服务业中的商贸、餐饮、服务业等。如今,她们的创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而是涉足到装饰装潢、养殖业、种植业、医药卫生、教育等行业,企业规模大小不同。一批女企业家、女能手、女致富带头人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活跃在民营经济领域。
3、创业带就业的效应更加彰显。一是妇女积极转变创业就业观念,由过去主要依靠政府安置向求职应聘、自谋职业等多种途径并存转变,女性自主创业的比例逐步提高。二是区劳动社会保障局开展SYB、创业和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创业就业岗位,努力拓宽女性创业就业的新途径。同时,积极发挥妇联组织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与本地企业联系、外界联姻,转移劳动力,推荐安排下岗妇女6000余人,举办各
类培训19期,培训妇女1.2万人次。
二、“十二五”期间妇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区的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是创新功能的全面深化期、产业结构的转型突破期、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期、城市形态的明显提升期和民生事业的持续改善期。民生持续改善,为妇女提供了更宽松的生活生存环境,妇女合法权益和多样化需求将得到进一步的维护和满足。
2、挑战:一是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尖锐。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大于求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严重。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传统行业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难以实现再就业,而新兴的产业、高科技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妇女的结构性下岗问题越加突出; 三是妇女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依然存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用工单位在招工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偏见,在一些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和岗位也有拒绝招收女性的问题,使妇女就业和再就业面临比男性更大的困难; 四是妇女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新兴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比,目前我国妇女劳动力的文化状况、技术水平、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都有不
少差距,妇女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尽快提高素质,增强自身的能力。
三、“十二五”期间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建议
围绕我市再就业工作会议提出的任务,做好下岗失业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工作,建立完善妇女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帮助下岗失业妇女实现再就业,组织动员广大妇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为此,提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政策帮扶。要给予女性创业及女性非公有经济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为女性创业人员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灵活就业补贴、工商税务减免、为妇女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从根本上关心、支持她们创业和发展;二是技术帮扶。在妇女就业过程中要发挥优势,在用人单位之间构筑信息沟通桥梁,按照企业的需求对妇女进行职前技能培训,开展了家政服务、保健按摩、美容美发、面点、烹饪等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尽快适应企业需要,提高广大下岗失业妇女的就业能力,帮助大批妇女实现再就业。三是信息帮扶。通过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创业招聘周、农民工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月以及全民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发放各类政策宣传、招聘信息等资料为求职人员与企业搭建起对接交流平台,集中开展就业服务,把女农民工、女大学生、城镇下岗失业妇女等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收集、发布适
合妇女的就业岗位信息,争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相关就业政策的落实,切实维护妇女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利。四是社区帮扶。把社区家政服务作为安置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的主渠道,大力发展“妇”字号社区服务实体和服务网络,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兴办巾帼社区服务实体,开发了小饭桌、净菜社、餐饮部、托老所、幼儿园、美发店、鲜花亭、打字社、维修站等一大批便民利民服务项目,组建了报嫂、月嫂、护嫂、保洁嫂等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队伍。五是搭建就业供需平台。通过各种招聘会、供需见面会、送岗位下乡、送岗进社区等形式,为农村富余女劳动力、城市新增女劳动力、下岗失业妇女、“零就业”家庭、及就业困难妇女送政策、送岗位、送项目、送服务,帮助妇女创业就业。
第五篇:市城镇妇女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市城镇妇女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市城镇妇女灵活就业情况,为做好妇女工作提供对策,春节前我们在全市灵活就业妇女中开展了一次抽样调查。
一、灵活就业城镇妇女就业状况
目前,××市城镇妇女灵活就业群体的从业形态多种多样,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其构成包括自
营劳动者、家庭帮工、季节工、小时工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其就业目的大多以缓解家庭生活困难为主,在抽样调查的3000人中,有2162人灵活就业的直接原因是家庭生活困难,比例占72.06,而想找点事干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仅占5.97和10.99,因此,实现灵活就业的妇女中对目前就业状况满意的仅占总数的12.91,比较满意的占39.38,不满意的占23.53,占54.81的女性抱有“先干着以后再调整”的心态。从收入看,大多数灵活就业的女性工资仍然不高,月收入在301—5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占65.22,300元以下的占19.03,500元以上的占15.74。同时,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在灵活就业中有较大差别,总体看,年纪轻、学历高的女性灵活就业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年龄的增大、文化程度的降低,就业率和择业标准以及工资水平呈下降趋势。从就业方式看,灵活就业的女性多以受雇佣形式实现就业为主,比例达到58.65,采取自主经营形式实现就业的只占7.47,与人合伙经营的只占1.64,其他形式占32.24。并且灵活就业主要分布第三产业,比例已达总数的79,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实现灵活就业的分别占13.6、7。
二、城镇妇女在灵活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就业压力大
灵活就业女性一般从事的是收入低的工作,工作不稳定是普遍的。下岗职工被招聘到企业就业,一般都是临时性的,大多没有建立正式的劳动关系。目前,在相当一部分新经济组织中存在着用工制度不够规范的现象,灵活就业的良好氛围仍较欠缺。如有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招工性別歧视、随意提高招用工的条件、不愿用生育年令的女性、不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男女同工不同酬、超时工作、随意克扣工资、随意辞退女工和以招聘失业人员来博取廉价劳动力等现象。许多参与调查的灵活就业女性或多或少的都遭遇过这样的事情。她们在就业过程中总是缺乏安全感,生怕随时会丢掉来之不易的工作。因此,工作不稳定、收入低、没有正式劳动关系是灵活就业人员的最大困难。
(二)大多数受雇灵活就业女性属于临时性再就业,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
尽管她们有强烈的参保愿望,往往很难实现。到目前为止,灵活就业人员与现行社会保险几乎没有制度性联系,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依然被排斥在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因此学术界不断呼吁我国尽快建立一项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灵活就业人员,特别是使其中的低收入者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因此,改善灵活就业者的福利与保障政策无疑也会使女性灵活就业者因之受益。从调查看,随着个体、私营等新经济组织的崛起,灵活就业女性在新经济组织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不能像国有和集体企业那样完全享有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从这些受调查人员自身的角度看,低收入使得她们对社会保险或是毫无概念,或是望而却步。实际上,对于低收入的下岗职工来说,解决眼下吃饭和孩子上学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社会保险则是“奢侈品”,“想都没想过”。
(三)缺乏政策性扶持
调查中发现,在女性失业人员自谋职业中,有93.4的人没有享受到政府有关的优惠政策。在询问灵活就业女性需要政府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时,她们提得最多的是“失业人员自己开店时,适当减免一些工商费和税”。实际上这些政策都有,但她们不是很清楚。还有79.14的人没有领到《再就业优惠证》(这些都是集体企业人员,多年以来一直处于隐性失业状态,而她们往往是最需要帮助的)。
(四)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服务管理
在女性灵活就业人员中,真正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实现就业的只占4.35。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介绍机构鱼龙混杂,特别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私营或团体开设的职业介绍机构,本来信誉度就不好,个别的职业介绍所还要以介绍工作为名,发布虚假招工信息,行骗钱之实。在调查的失业者中,只有19.08的失业女性到职介所登记求职。严重阻碍了职业介绍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
(五)创业技能培训还有薄弱环节
调查结果显示,××市的灵活就业培训工作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普及面不广、失业职工参与率不高。有80的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参加过再就业培训;二是针对性不强。失业女性接受的培训课程中,80是知识类培训,如电脑、财会、企业管理等。但实际参加灵活就业女性54的人则选择技能类课程,如美容美发、家政服务、服装
缝纫等。
三、促进城镇妇女灵活就业的建议及对策
(一)要站在国计民生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对做好灵活就业工作的认识
随着××市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的加快,更多的人会面临着再次就业。在这种就业压力大、结构性矛盾尖锐、正规部门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下,加速灵活就业的发展是解决千万人的饭碗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重要
途径,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是思想上要认识到位。目前,灵活就业领域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陷,这就更需要从思想上对灵活就业给予高度的重视。各级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树立大就业观念和现代就业观念。二是情感上要关怀到位。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一般收入不高,而且工作不够稳定,基本上社会保险没着落,养老、医疗没保障,直接影响灵活就业的稳定性,也是灵活就业人员及其家庭最大的后顾之忧。所以,应该对灵活就业人员在情感上给予特殊的人文关怀,帮助她们在灵活就业领域找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三是宣传上要覆盖到位。很多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对党和政府制定的关于灵活就业方面的相关政策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概不知,造成政策理解和运用上的“盲区”。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灵活就业方面的政策、信息和灵活就业领域涌现的典型人物,使广大劳动者了解国家关于灵活就业方面的政策,消除思想顾虑,在舆论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重视并支持灵活就业、依法保护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
(二)依据灵活就业行业性质和人员自身状况的不同,对灵活就业实行分类指导
一是可根据灵活就业者所在行业性质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政策指导重点。对在小企业灵活就业的人员,重点是制定实施支持小型企业创办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在大中型企业的灵活就业人员,重点规范好这些企业的用工行为和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上;对在非正规部门灵活就业的人员,重点调整和完善现行劳动法律制度;对从事独立服务的灵活就业人员,重点是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服务。二是对国有企下岗职工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也要进行分类指导。对城镇下岗参与灵活就业的职工,特别是生活和就业都比较困难的群体,应制定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帮助和扶持他们实现灵活就业。对集体企业下岗的职工,在安置中能否取消优惠证的限制,特别是4050人员应作为今后照顾安置的重点。
(三)成立灵活就业组织,建立一套有效的社区就业管理和组织体系
基层社区组织与就业人员的关系最近、最直接,比较了解灵活就业人员的思想动态、经济状况、急迫解决的问题和就业需求,可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心贴心、面对面的最直接的服务,使社区服务的就业潜力转化为现实。一是在社区建立劳务型就业组织或中介服务机构。社区中介服务机构可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以协议或登记方式确立劳务关系的服务。二是在社区建立固定的劳动力大市场,将其建成灵活就业人员能进能出的蓄水池,把分散的以个体形式出现在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就业人员组织起来同时,可在劳动力大市场中设立就业咨询、“一对一”就业指导、即时就业等多种就业服务。三是建立社区与社区之间信息可共享的网络传输平台,为求职者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信息服务,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各类就业岗位情况,以便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做出选择。四是建立社区“劳动保障监察与仲裁窗口”,由专人出面帮助灵活就业人员解决矛盾,代理劳动争议,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够安心地从事灵活就业。五是扶持社区开辟机动、灵活、多样的就业渠道,如可引导社区灵活就业人员大力发展送报、早餐、夜市等非全日制就业;参与供热、采暖、旅游等阶段性就业;进行小编织、小饭桌、小制作、旅游纪念品等家庭就业。
(四)汇社会各界的合力效应,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支撑性服务
一是多渠道提供更多的灵活就业岗位。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国企改革的深入,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被逐步剥离出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就业市场,也是一个新的就业增长点。如可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到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项目之中。二是建立健全“劳务派遣组织”,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发挥劳务派遣组织在促进灵活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将灵活就业人员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派遣到用人单位和居民家庭,从事季节性、阶段性就业。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用工单位和灵活就业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在法律上确认灵活就业形式的地位和作用,着手制定灵活就业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把对灵活就业形式的重视上升到法律层面。其次,在专门法律尚未出台前,应抓紧完善实施××市灵活就业领域劳动关系的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尽快设计出一套立足××市情、符合各种灵活就业形式特点,有利于促进××市灵活就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四是建立和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解除灵活就业者的后顾之忧。五是为灵活就业者提供灵活多样的就业培训服务。由于灵活就业者年龄大小不
一、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岗位要求各不一样、就业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应对不同类型的灵活就业者提供不同的培训。培训机构可采取送培上门、阶段学习、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等灵活方式,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