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蛙》有感
生命的救赎——品《蛙》有感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莫言推出了自己的长篇大作《蛙》。这部号称“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小说向我们畅所欲言地展示着人情伦理与国家意志、女性身份与男性作为、计生政策与物欲世界、自我救赎与“继续荼毒”这一系列的冲突。向我们阐释了社会是一个异化的存在,它在不断的异化和冲突中更加真实的进化与完善,一步步的建构着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全部世界。
莫言通过《蛙》向我们讲述了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但与以往的题材不同,《蛙》这部小说将笔触伸向了所谓“波澜起伏的生育史”这样一类敏感的话题,描写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生育的不同形态。作者通过贯穿综合的描写,将姑姑这位乡村妇科医生的一生与一系列悲怆的生育故事以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勾连起来,更加缜密而细致地讲述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历史的长河和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实施与冲突,矛盾与存在。莫言以大跨度的历史年代进行对照,书写在历史的变迁中人们所受到的生育政策的影响。以人的命运变化写历史,以生育线索为中心串起了人物的爱情史、社会生活史、阶级斗争史、心理发展史、精神血泪史,以毛茸茸的人物故事呈现充满悖谬的历史黑洞和人性本色。
姑姑(万心)是小说的主人公。1950年代国家提倡生育人口,姑姑是一个接生能手,接生了数千个婴儿,是受高密东北乡人敬重的圣母般的人物。在阶级斗争年代,姑姑因为恋人飞行员驾机投敌受牵连,她成为社会的专政对象,受政治打击和身心摧残。在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年代,姑姑是一个优秀的计划生育干部。她铁面无私,为工作鞠躬尽瘁,万死不辞。她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她为革命工作牺牲了爱情,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她为维护国家的法律,赴汤蹈火般地迎接一个个的任务。这是个为时代牺牲的人物,在她光辉的历史下,她受到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重重伤害。作为计划生育干部,姑姑成为非法生育妇女的敌人,头上被人打棍子,走夜路被人砸黑砖头,身上有很多伤疤,被人戳着脊梁骨骂,给她最沉重的精神负累的是她逼死了几个怀孕的妇女,被人诅咒。她的晚年是在“罪感”中度过的,一个人仿佛受了历史的欺骗,陷入矛盾的撕扯之中。她害怕青蛙,隐喻了她一生所背负的罪恶之源。姑姑的精神矛盾分裂症是时代造成的,它隐喻了历史现实对个人的巨大伤害。这个曾经的“政治斗士”,其悲剧如小说的叙述人蝌蚪所说的,她“太听话了,太革命了,太忠心了,太认真了”。但姑姑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斗士”,她医术精良,很有同情心。她不是一个冷血的人,在看到违法怀孕的小孩出生的时候,她作为妇科医生的本能也会被唤醒,甚至在面对母牛难产的时候,她也会出手。她还不止一次地无私地将自己身上的血输给病人。姑姑的人生命运和精神心理变化质疑的是时代对个人的压迫,在大时代中,个人不过是一枝随风的芦苇。姑姑是时代观念的受害者,是历史运动的受害者。
除了姑姑,小说中的蝌蚪、小狮子、陈鼻、王肝等何尝不是历史的受害者。“蛙”所象征的生殖文化在当代社会左右了众多人物的命运。蝌蚪作为一个剧作家,他最终也成为“香火”观念的不自觉继承者,追随姑姑战斗了一生的小狮子充当了观念的帮凶。
高密东北乡最漂亮的姑娘陈眉外出打工在一场大火中被毁了面容,被迫与人代生孩子充当“孕奴”为父还债,又被出尔反尔的袁腮等人欺骗,精神上饱受摧残。王肝、王仁美等女性在国家、家庭、历史所构成的复杂困境中作为生育的“容器”丢掉了生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生命似乎在空洞而庄严的政治高压下显得不值一文,殊不知它却是解救灵魂、疗伤心灵、救赎自我的一剂良药,一股谁也无法阻挡和替代的决定性力量。
莫言的《蛙》虽然刻意压制着自己磅礴瑰丽的文风和张狂恣肆的想象力,但平实内敛的笔墨下依旧贯穿着他对社会问题的挖掘,投注着他对人和人性的关怀,人和人性归根到底是生命本身。莫言这次借计划生育这一背景彻底回归本源,只为能给轻浮躁动的现代人一片宁静的空间,去思索探究时代所隐秘的东西,更好地去感知生命的价值,更真地去热爱和尊重生命。
第二篇:读《蛙》有感
最近拿到了莫言老师的小说,一口气读完了《蛙》。
小说带着我走进了那个年代的生活,让我似乎真切的和他们存在过一样。我难过,我愤怒,我鄙视,但是这都不能让我离开这本书半途丢掉,因为她同样牵扯着我的心。每一个人都为了生存而坚持着,为了更好地活着而努力的坚持着,本来这应该是一副越来越好的生活蓝图,但是我忘不了王仁美那临死前的撒娇是多么让人心疼,忘不了王胆为了孩子是多么的勇敢无所畏惧,忘不了张拳老婆是多么的无可奈何,虽然她们违反政策,但那确实是鲜活的人命啊还是两条啊!
他们活该被流产,这是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话,为了控制人口要不惜一切代价。我感到恐慌,人民还是通情理的人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让我难过。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工作没有宣传到位,人民思想觉悟不高,综合导致事情的发生,但是没有人坐下来研究一下文明的解决方案。
虽然我生在和平、和谐的新时代,但是我的骨子里是传统的。我对于计划生育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太多好感,总认为是不好的,但比之政策实行初期,大家还是文明的。我不禁佩服起万心来,她是多么的忠于党的事业才会有如此强的斗志和动力,不得不说她是伟大的,是忠诚的。
人的真诚不是伪装的,比较而言我最喜欢李手,他是真正的男人。对待朋友,不管他是多么的落魄他从不退缩,不会避而远之,是真心实意的帮助而非虚情假意。
我还是幼稚着,总以为会有理想状态,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我问老公:假如我像王仁美似得出了意外,你也会像万足一样吧!老公说:不会有那个意外的,我们会好好地过一辈子的。被我逼问急了,就说:我不会像他那样的。心里虽然知道男人遇到这事儿都会再娶的,但是听到老公这句话还是会感动的一塌糊涂。人啊,难得糊涂,难得糊涂好啊!!
第三篇:读《蛙》有感
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和悲悯
——读《蛙》后感
本想用一些中性的语句来做标题,思来想去,好像只有《蛙》封面上这沉重的引言可以全面的表述主题。《蛙》,是当前中国最红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全文采用第一人称回忆和书信的形式,通过朴实无华、乡土气息厚重的语言,以从事妇产科工作半个世纪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故事原型,形象地描述了在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的背景下,新中国60年来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它既成功塑造了姑姑这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国家意志”与“人性伦理”对抗的集合体),又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批判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虚伪的嘴脸和卑微的灵魂。
通过《蛙》,我首先感触的不是计划生育政策推行时,全社会关于生育行为的矛盾和冲激,而是作者顺带描述的60、70年代中国历史的画卷。我们这代人既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阵痛,也无法感受到7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的病态和倒退,更无法想象到60年代饥荒时期中国农村那哀鸿遍野的场面。所以,你就无法想象60年代饥荒时吃煤球度日的凄惨;你也无法理解文化大革命时因为5年前说的一句“苏联飞行员技术比中国的好”而被捕入狱,甚至牵连全家;你更应该噙着泪水,在读到姑姑捍卫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时,那些孕妇遭受的怎样的磨难!
不同的年代出生、不同成长环境或不同社会阅历的人在读同样的作品时,触动自身思考的东西大都不同。同样,我以下想说的几点肤浅的看法仅仅是给其他阅读此书的读者一些参考:
一、为什么用《蛙》作书名?
简单来说,叙述人的笔名是蝌蚪,主人公作为其姑姑当然是青蛙,用《蛙》这个名字也可以说的过去;其次《蛙》同“娃”音,全书描写的基本都是和生育有关的故事,用《蛙》做书名形象生动;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直至读到全文第四部分的时候,我才发现一点端倪:姑姑光荣退休的那天晚上,酒后返宿舍的途中,路过一片洼地,正赶上青蛙交配的季节,蛙声如鼓,叫声连片,行医几十年,从不怕走夜路的姑姑恐惧了。对于姑姑来说,“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无数受了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在发出控诉”。蛙腹多产,一夜之间,便能出成群蝌蚪。退休了的姑姑,心态也发生变化,坚持了一辈子的原则出现了裂缝,这个时候姑姑恐惧的不仅仅是青蛙,更多的是对一辈子因计划生育伤害了那么多小生命的忏悔。时过境迁,姑姑最终嫁给了捏泥人的郝大手,通过“捏泥人之手”将那些因为计划生育政策而消失在风中的孩子们重塑,并供养祈祷,以求内心的安宁。这样,我们自然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二、我们能否审视一下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
我们先定性计划生育政策是必须推行的基本国策(不然就无法讨论下去了)。为什么要推行残酷的计划生育政策?58年开始的“二五”大跃进年代,“人多力量大”,外加大饥荒时代后社会生育冲动的重新焕发,导致了六十年代第二次生育高峰,据统计,1969年全国人口突破了8亿。先辈的失误,理应由我们的父母直至我们的后代来承担。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手段可以与时俱进吗?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施行之初,确实需要姑姑那样的人物利用铁血甚至残酷的手段来推进。从商鞅变法到王安石的临川先生变法,甚至近代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任何变革的发生均需要高压手段来控制社会的动荡。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口质量明显改善,公众意识形态多元化,我们的计生政策依然没有任何调整。如今,生活成本、医疗成本和教育成本的提高,更多的家庭对生育产生了恐惧,西方社会的伦理思潮对中国的中上层社会产生较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出现。《蛙》后半部分其实已经提到,目前的计生政策限制的其实只有一部分人,更像是一种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法规,农村、有钱人、高官等可以利用政策优惠、国外生育、违法代孕等各种措施避开计生政策的限制。我们可以发现政策的漏洞,但如何调整政策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回归《蛙》的主题,因计生政策推行,导致了几十年来引产、流产了数以亿计的小生命,这就是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三、理性和人性的碰撞
我本不该讨论这点,因为我的水平和能力已无法驾驭这么深入本质的东西。客观来说,国家推行计生政策,鼓励少生优生,是利国利民利于后代的事情,初期,有可能因为封闭、落后的思想导致了人民群众的不理解,公职人员处理方法也简单粗暴,但不能改变这项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可是,生命从母亲身体里开始孕育的那一刻起,就是神圣的,任何人都有没有权力去阻止一个已存在的生命的诞生。要说几十年前法制不健全,大众愚昧,发生这种悲剧还可以理解,但直到现今,就在今年6月,陕西安康市仍然发生了怀孕7月还被当地计生部门强制引产的事件!这是对生命肆意的践踏,连基本的人性都泯灭了。计划生育政策没有错,执行的方式方法就值得推敲。当前,计生政策效果如何我无法评论,但起源于西方国家的代孕制度已非常适应了中国的土壤。其实,计生也罢,代孕也好,都是对人的生育法则的破坏和扭曲,对人性和伦理的蔑视和践踏,无论政策和舆论的声音如何,迟早都要面对道德的审判和灵魂的控诉,这也是姑姑的悲剧所在。
《蛙》这部作品可以讨论的东西还很多:文中提到叙述人夫妇退休后想回故乡居住,因为在北京,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异乡人,“被两个据说是‘发小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女人无端地骂了两个小时”,为什么北京或者说大城市屡屡给人造成歧视外来人员的印象?《蛙》大胆触碰了中国的计划生育制度,对于西方国家新兴的代孕制度也发出挑战,这部作品的发表能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言论自由开放的历程呢?我们还可以研究《蛙》第五部分的内容——话剧,剧中姑姑最后悬梁自尽被叙述人救下,这应当算是姑姑的重生,捏泥娃娃不过是姑姑自我欺骗,死而复生意味着用全新的生命来摆脱过去生命的罪恶对我们的追讨和控诉,并最终得到安息。
“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是的,只有勇敢的面对灵魂的呐喊和诉求,反省历史,认识自己,写出的作品才能引起共鸣,发人深省,这也是《蛙》这部作品成功的地方。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心浮气躁,追名夺利;这是一个环境持续破坏而依然得不到公众足够重视的社会,有谁还能在广州看到满天星空,璀璨银河?这是一个年轻一代更愿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社会,充斥着地域攻击和谩骂的网络导致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但我们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书籍,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最后的财富,它坚守着最后一块净土,给我们知识、宁静、思考与信心。
第四篇:读蛙有感
读《蛙》有感
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与悲悯。
——序言
真正认识莫言,是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上所熟知的,在此之前,并不知道。因此为了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莫言,便读了他的作品——《蛙》。
《蛙》是由蝌蚪写给一位日本友人“衫谷义人”的五封信。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很好奇这本书和蛙究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叫做蛙?于是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小说。
《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他们那一带名气很大。“蝌蚪”的大爷爷牺牲后,姑姑继承了其衣钵,从而进了卫生院。16岁毕业后,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姑姑性情泼辣,嫉恶如仇,对荒唐的旧式接生法大力批驳,很快便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生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们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的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姑姑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又成为魔鬼一样的人物,但姑姑并不动摇,不言放弃,她对亲戚邻居也不手软,为此侄儿蝌蚪的妻子王美仁因流产丧生于手术台,村里的王胆因被姑姑紧追不舍,在木筏上生下孩子后大出血死去,步入中年的姑姑跟专捏泥娃娃的手工艺人郝大手结婚,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忏悔吧。
文中的姑姑算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的信仰者,她作为忠实的党员坚定的捍卫了计划生育的政策,从最初的人人称赞,信仰的白衣天使,到后来人人唾骂的刽子手,杀人魔头。就像姑姑独白中说的那样:我的一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对于姑姑的做法,我也常常在思考,究竟是对,还是错?面对当时的社会,她究竟算是功臣还是罪魁祸首?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在当时那个人口膨胀的时代里是没有错的,但对于几千年来人们根深蒂固的生育观念,人们并非能接受得了。在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大姨如今已有6个小孩,但都是女孩,为了生一个男孩,常年在外东奔西走,为的是躲避计划生育,最终在45岁时得到一子。
其实姑姑是没错的。佛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见人都是自私的,先考虑个人的利益,是人的天性,是人性的必然。这也是姑姑遭人唾骂的原因了。
那么,小说为什么叫蛙呢?我想:“蛙”与“娲”同音,而我国有女娲造人之说,这可能和计划生育的起始有所挂钩吧!
高一(24)班
白露
第五篇:读《蛙》有感
读《蛙》有感
初次见到《蛙》这个书名,丝毫不解其意,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本不太好看的书,但读完后我又一次体会到不能只凭经验下定论。
先说说我对书名的理解。我认为有三层意思:一,‚蛙‛同‚娃‛,代表了初生婴儿,书中有一处描写:姑姑一天走夜路时被一池塘的青蛙围攻,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诉、一种委屈,仿佛是无数受了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在发出控诉‛,此处的‚蛙‛暗示了姑姑虽外表铁面无私毫不留情,但内心时时刻刻因伤害生灵而备受煎熬。作者以‚蛙‛为题即暗示读者该书与初生婴儿有密切关系。二,‚蛙‛同‚娲‛,代表了繁衍,最初的姑姑因精湛的接生技术而被村里人亲切称为‚送子娘娘‛,其形象与女娲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出现的代孕公司附近的广场上,出现的许多与送子娘娘有关的活动及节目,代孕公司也与女娲有密切关系;在姑姑晚年时,她一直坚持让郝大手捏出她曾经杀害的未成形的生灵,也可以理解为她为那些生灵所立的牌位,通过郝大手的灵巧双手来解脱姑姑的内心,消除她的罪恶感使她获得重生,亦是对女娲形象的诠释。此处的‚蛙‛不仅是肉体的繁衍亦是精神上的重生。三,就与‚蛙‛本身有关了,牛蛙一次繁殖基本上能有上千的后代,这与人类的繁殖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正突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蛙是动物没有意识,自然不会知道过度繁殖的后果,而人类因为能意识到其后果所以才会将计划生育进行到底。
再来说说本书的内容。与莫言的其他大部分书相同,故事被设定发生在高密东北乡,但不同的是那个地方的人以人体器官为名,其原因‚大约是那种以为‘贱名者长生’的心理使然,抑或是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的心理演变‛,这正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书中大部分人物都是由器官命名的,姑姑万心,‚我‛万足,王脚、王肝、王胆父子女,陈额、陈鼻、陈眉、陈耳祖孙三代,袁脸、袁腮父子等等,同时也有不以器官命名的如王仁美,小狮子等人物。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话剧组成,在艺术上极大的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小说中的‚姑姑‛是一条主线,姑姑年龄的增长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及政策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建国初期,是国家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好时期,有一个生育高峰,那时的姑姑在哪里都受到欢迎,用鼓鼓的话来说就是‚那时候,我是活菩萨,我是送子娘娘,我身上散发着百花的香气,成群的蜜蜂跟着我飞,成群的蝴蝶跟着我飞‛,那时的姑姑可以说是意气风发的。姑姑不仅有令人羡慕的好工作也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空军男朋友,可惜好景不长,那个男朋友飞到台湾投靠蒋介石了,这对于阶级意识极强的姑姑来说犹如五雷轰顶,也为姑姑日后的坎坷埋下伏笔。她接连被共产党记处分,文革时期又被批斗,更重要的是姑姑的内心似乎从此就对男人失望了。随政策与国情的改变,人们不能再像从前一样肆无忌惮的生育了,因为我国人口正急剧膨胀,同时大多数人口素质偏低。姑姑的工作也从妇产科医生扩展到了计划生育的落实者,而她在村人眼中的形象也由一个和蔼可亲的送子娘娘变成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手上沾满了无辜生灵的鲜血。其中包括‚我‛的第二个已经七个月的孩子,‚我‛的前妻王仁美也因这次大义灭亲的流产而丧命。同样丧命的还有邻村张拳的老婆,王胆在姑姑的追击下早产大出血而亡。她使劲各种招数,安排眼线,以硬对硬,开铲车拆别家房子等等,只为将计划生育进行到底。前妻死后,姑姑撮合了‚我‛和她的助手小狮子。小狮子很喜欢小孩子却不会生育,就找了代孕公司代孕,很巧的是代孕那个女孩却是曾经在她怀中令她爱不释手的陈
眉。‚我‛老来得子不胜欢喜,而姑姑也终于在老年时期找到了归宿,她嫁给了民间艺人郝大手---因他在姑姑被青蛙攻击时救了姑姑---对姑姑来说就是从地狱中得到拯救。更重要的是他拯救了姑姑那颗背负罪恶的心。在姑姑的晚年时期,计划生育政策已不如从前那样严格,姑姑便整日向郝大手描绘那些她曾经伤害的生灵好让他捏出他们的样子,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
全书最终在一个比较和谐的氛围中结束。
最后说说我对本书表达主题的理解。记得我们的一个外教曾经质疑过中国的计划生育,他认为这项政策剥夺了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权利---繁衍的权利,但我认为任何一个了解中国国情的人都不会这样质疑。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将近占世界的五分之一,而且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人口增长源主要是在农村。换句话说,假如不控制中国人口增长,那么就会产生更多的粮食需求,而中国又正在迅速发展,建设用地本就与耕地冲突,加上粮食需求便会更紧张,若人口不加以控制便会产生无限的恶性循环。随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越来越先进,很多家庭都选择少生优生,甚至有一些大城市的家庭选择‚丁克‛,农村的超生现象也减少了许多,整体上,计划生育在中国取得了较好的控制。虽然计划生育剥夺了一些人的繁衍权,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上讲,计划生育还算是一个比较明智的政策。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正是新中国波澜起伏的六十年‚生育史‛,揭示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现象。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亲历者和旁观者的‚我‛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反抗与顺从,不安到坦然的变化,以及各种矛盾的心理,全都昭示了时代的变化。书中同样也描绘到了‚我‛的童年经历,与同学们一起吃煤,文革时与同学的折腾,以及与哥哥姐姐们的嬉笑打骂,无不体现出童真童趣,足见作者对那时的虽贫穷却美好朴实生活的怀念,使读者在读的时候能够会心一笑。全书中亦有多处对高密东北乡的描绘,细腻的笔触下可见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高密东北乡在作者心中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意义,而是一种符号,一种代表爱代表情代表回忆的特殊符号,同时也是他创作的源泉作品的容器和载体,正是他早年的乡间生活才是他有能力写出生动细致的中国现状。书中还体现了他对女性的尊重,虽然他所描绘的社会仍是一个充斥着重男轻女观念的社会,女性只是一个替男人传宗接代的机器,若第一胎生女孩就算不要性命了也非要生第二胎。但‚我‛这个形象却显得更加爱护女性,王仁美虽第一胎生了女孩,‚我‛并没有强迫她生第二胎,即使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执行政策;当王仁美不满意流产而咬‚我‛的手腕时‚我‛并没有生气,反而把另一只手伸过去让她咬;‚我‛对小狮子也是爱护有加,与她结婚是心想:我已经害了一个女人了,不能再害一个。作者通过‚我‛的形象充分表现了其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从‚我‛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男女平等的希望。书中也有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借姑姑这一形象表达。虽然姑姑亲手结束了许多不成形的生命,但他并未心安理得,晚年时一直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所以她才会要求郝大手捏出那些栩栩如生的泥娃娃来祭奠那些已经逝去的无辜的‚多子多福‛‚传宗接代‛观念以及计划生育的牺牲品,可见她对生命的敬重,也足见作者对生命的敬重。
莫言在书后的代后记中说到‚写完这部作品后,有八个沉重的打字压在我的心头,那就是:他人有罪,我亦有罪‛,这便是他所说过的悲悯情怀---能够直面人类邪恶和丑陋的悲悯情怀。他讲他的悲悯建立在中国文化宗教上,他的悲悯不是只同情弱者,更不只是同情,他的悲悯是同情底层人士,同情强者,关心关怀关注人性,直面人类的肮脏与丑陋。他立足于实际,揭露丑恶血腥的现实,站在社会的风口浪尖上,用如椽大笔描绘出社会敏感问题,将最真实的生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最可贵的是,他是真正写作的人而不是造作的人,不会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写作风格,他说过‚我就是要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这才是他最难能可贵的性格,为自己而写作,为现实而写作,为文学而写作。
读他的书,可知时代变迁;
读他的书,可面人性之恶;
读他的书,可明社会之情;
读他的书,可解人生百态。
他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的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着,与成群结队的鲨鱼,保持着足够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