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莫言蛙有感
读莫言《蛙》有感
摘要:在莫言的小说《蛙》中,复杂矛盾的姑姑形象,高密地区那些可怜的孕妇种种遭遇,蛙?娲?
娃?三者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作者的诉说中,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
关键词:人文关怀,计划生育,娃与蛙
在读莫言作品《蛙》之前,一直对小说的书名莫名其妙。蛙?一部这么有名的长篇小说,就专门写蛙?这是童话故事?还是科学报告?几只青蛙能理出多大道理来?但也因此,让我对小说内容充满了好奇。蛙?娲!娃!借用书中小蝌蚪妻子小狮子的话:“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哭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
我认为,小说《蛙》为我们呈现的,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血泪史。正如莫言自己所说:“我是用看似非常轻松的笔调在写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事实中包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
给我印象最深刻,也是小说刻画最细致最传神的人物---姑姑万心。万心?拥有一万颗心吗?从姑姑的名字便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一个骑着自行车在结了冰的大河上疾驰的女医生形象,一个背着药箱、撑着雨伞、挽着裤脚、与成群结队的青蛙搏斗着前进的女医生的形象,一个手托婴儿、满袖血污、朗声大笑的女医生形象,一个口叼香烟、愁容满面、衣衫不整的女医生形象。年轻时候的万心,容貌出类拔萃,她拿工资,吃商品粮,她有着光荣的家庭出身。她破除乡村 “老娘婆”毒害生命式的接生方式,高密东北乡十八处村庄,五千多户人家,不知道有多少个新生命经她之手来到这个世界。她被乡亲们视为“送子娘娘”,她是个隐去了年龄和辈分的圣母级人物。
那个年代,飞行员是让人格外羡慕敬仰的职业,万心的男友王小倜就是驾驶‘歼—5’战机的飞行员。然而,随着王小倜的叛逃台湾,姑姑万心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文革期间,被打成了“牛鬼蛇神”无辜背上与走资派杨林姘居通奸的罪名,受尽折磨。姑姑并没有因此倒下,丝毫不驯服,她韧性,她坚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计划生育高潮开始掀起,政府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此时姑姑是公社卫生院妇产科主任,并兼任公社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副组长,是公社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实施者。她亲力亲为,竭忠尽责,分发避孕药,结扎输精管;她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制服嚣张王脚,结扎色鬼肖上唇;她铁面无私,不留情面,逼亲生侄媳打胎,追捕超生孕妇王胆;她却收效胜微,遭人嫌恶,被人唾骂。她结扎打胎,双手沾满鲜血,夭折无辜生命,被人指骂政府控制的工具,计划生育的执行机器。
晚年的姑姑,开始追悔自己的过错,她知道,自己双手沾满了鲜血,心中充满无比的愧疚。她珍爱生命,她热爱孩子,她却无情的夺走的许许多多的无辜生命,她饱受着良心与道义的摧残。
姑姑的命运是一场悲剧,她是送子娘娘,也是杀人魔王。她珍视、敬畏生命,对强制性人工流产的做法有意见却无能为力,内心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和煎熬,而姑姑从本性上说是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和关爱的。这无非也萌生人们了对生命的期待与虔敬。”
时代在变,历史在变,社会发展的滚轮总是无情的向前迈进。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过度的人口膨胀,为国家为社会为地球带来了过分的负担。毫无疑问,国策是对的,是又远见、可持续发展、利国利民的好政策。然而,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确是血雨衅风,却是惨不忍睹。
改变人们落后的观念,树立新风,这是不容易做到的,要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无法估计的。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熏陶继承,重男轻女、延续香火的风俗思想,不是一朝一夕,一个结扎环,一个避孕套,一两句口号,就能解决的事情。借用书中母亲的话:自古到今,生孩子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大汉朝时,皇帝下诏,民间女子,满十三岁必须结婚,如果不结婚,就拿女子的父兄是问。如果女人不生孩子,国家到哪里去征兵?天天宣传美国要来打我们,天天吆喝着解放台湾,女人都不让生孩子了,兵丁从哪里来?没了兵丁,谁去抵抗美国侵略?谁去解放台湾?再看看小狮子的回答“打得好!小跑,你这个强盗!你竟敢打我、你的良心被狗吃了。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你着想。你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没有儿子,就是绝户。我没能为你
生儿子,是我的遗憾。我为了弥补遗憾,找人为你代孕。为你生儿子,继承你的血统,延续你的家族。你不感激我,反而打我,你太让我伤心啦„„”由此可见,要人们接受计划生育政策观念有多难!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多大的斗争反响。
如今,“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孩也是传家人”等口号、观念已经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甚至一些新一代年轻人开始崇尚丁克生活。似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被完全落实,国家为此应该庆幸、满足。然而,随着的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在可遇见的未来,社会的劳动力将开始大幅减少,劳动力成本也将快速上升,男女比例失调,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极具恶化,年青一代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许多“叔婶”称谓也慢慢被人遗忘。计划生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越来越明显,这样的社会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和谐社会。不论是法律规章还是政策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时代在变,社会背景与条件也在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不应该例外。
“他姑姑,计划生育这事儿,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呢,还是上头让干的?“什么叫‘自己琢磨出来的’?这是党的号召,毛主席的指示,国家的政策。毛主席说:‘类应该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增长’”姑姑的回答,道出了那个时代事实与无奈。鼓励生育,奖励生育,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是活宝,有人有世界!也是毛主席提出的,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开展的轰轰烈烈,在那样的年代里,确实为国家的恢复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是应时代的改变,少生、晚生、优生的政策取而代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生命是伟大的,我们无权夺走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不管他降生还是未降生,都是生命的奇迹。蝌蚪妻子王仁美因为执意怀二胎,在姑姑的逼迫下,最终在堕胎手术台上断送了两条生命;一心想为丈夫张拳生个儿子的耿秀莲,在姑姑的追捕下,身怀六甲跳入河中,最后依然逃不了死亡的命运;身材短小的王胆,好不容易怀上二胎,东躲西藏,最后在出逃的木筏上,诞下早产的赤子后死去;还有那个被火烫伤的漂亮姑娘陈眉,替人代孕却屡遭欺骗,最后落得疯疯癫癫。他们都是无比可怜的女人,他们都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莫言的《蛙》里,传达着这样的人文关怀。正如姑姑所说:只要出了“锅门”,就是一条生命,他必将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个合法的公民,并享受这个国家给予儿童的一切福利和权利,如果有麻烦,那是归我们这些让他出世的人来承担的,我们给予他的,除了爱,没有别的。
是啊,除了爱,没有别的。孩子的是无辜的的,我们没有权利剥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利。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的爱护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希望。计划生育是伟大的,也是无情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的提升,在母亲子宫里的生灵再不应该被折断,在他在娘胎里开始成形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已经是这个国家的合法公民,就应该享受到国家给予儿童的一切权利和福利。
小说为什么叫《蛙》?蛙和人类生育到底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主人公的姑姑为他取名蝌蚪?姑姑为什么那么怕蛙?还有民间泥塑大师郝大手、秦河捏的泥娃娃?姑姑接生的那批地瓜娃娃?姑姑亲手会掉的为来及到人世间看看到胎儿?
小说中,作者是这么告诉我们的:蝌蚪,最终能成为青蛙的,不过万分之一,大部分蝌蚪将成为淤泥,与男人的精子多么相似,成群结队的精子,能与卵子结合成为婴儿的,恐怕只有千万分之一,蝌蚪与人类的生育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刽子手,每个人都可能是罪犯,但愿在新时代里,这样的悲剧,这样的残忍扼杀,不要在重演,我想这或许就是小说作者莫言想告诉我们的吧。
参考文献:曾毅,1994《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与对策探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勒平凡,2012-11-1《莫言<读后>有感》,影视书评
第二篇:读莫言《蛙》有感
读莫言《蛙》有感
莫言说,《蛙》是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那代人的。我没赶上它的顶峰,但我经历过它的余波。计划生育,这个词让我感慨颇多。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民,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我无法用我简陋的知识去回答。但我知道,它对于国家,从60、70年代走到今天的国家来讲是好的。中国就这么大,资源就这么多,人口太多,后果是什么样?我不敢想。
可是,要实行这一政策,只靠强硬,行吗?如果真的行,王仁美就不会死,陈眉也不会有如此凄惨的结局,万心更不会后半生生活在蛙的恐惧中。这个政策从实施到现在已有几十年时间了。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国人的情感中依然根深蒂固。古老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怎能靠强硬解决。
一切都由人的思想来决定。万心能如此坚决的执行计划生育这一政策,高密乡的百姓能誓死传承重男轻女的思想,一切都是人的思想决定的。要想把这一政策做好,做彻底,思想的解放应该放首位。
而思想的提高,靠的应该是教育。中国,一切恶的根源,源于教育的失败。理论上说,教育史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修养,拓展人的知识……可我们的教育太过功利。学习,为什么?将来能谋一份好工作,有足够的钱,做一个让他人羡慕,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你看,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
初衷虽好,过程却出了大的差错。可现在我们不去改变,明明知道是错的,可我们依然在延着老路向前走。不论走多远,回首望去,路还是原路,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比以前来的更结实。一声长叹,是该改变了。
王仁美啊,真希望你是一个口,能打开这一切,打破这一切的口。
第三篇:读莫言的《蛙》有感
我认识的莫言和他的《蛙》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而崛起,因他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而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文学作品在此前曾屡获大奖。中篇小说《红高粱》曾获全国中篇小说奖,《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文学奖,《檀香刑》获首届鼎钧文学奖、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还获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4年获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不查不知道,原来莫言的作品不仅曾经获得过很多殊荣,而且曾经离我们也很近,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就是由他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这部电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2年10月11日下午19时终于尘埃落定,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莫言的得奖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莫言热,那些天大家见面都在谈论莫言,借用一句电影里的经典台词——“那些天,你如果不知道莫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各种媒体有关莫言及其作品的报道铺天盖地,他的作品也卖断了货,他的家乡高密东北乡更是成了旅游热点,更有传闻,为了沾点喜气,他家的菜地也惨遭热情游客们的洗劫,连他家墙角的泥土也难以幸免。不过对于没有什么信仰且喜欢跟风的国人来说,这个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短暂的慰藉吧。莫言就是莫言,他没有被媒体的八卦和众人的狂热冲昏头脑,他多次通过媒体谦逊的表达了自己的获奖感想。而最后一次他真的怒了,他公开批评了那些拔萝卜、挖墙脚严重影响他们家生活的人,而且再次表达了自己只想静下来好好写文章的意愿,并对支持他的人表示了感谢。自此,莫炎热就算告一段落。不过,这倒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也准备什么时候也到高密东北乡去看看。
2013年1月的一个周末。我发现爸爸手里捧着一本红色封面的书,封面上有一个青蛙的图案,我心想这不是莫言的《蛙》吗。我老爸有个习惯,凡是他觉得好的报纸和书籍都会凑过来对我说:“俊,很好的,你看看吧!”于是塞到我手中,不过我一直认为这种被动的接受效果是不好的,而且事实也的确如此,记得小学时爸爸递给我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到如今没有让我明白“钢铁究竟是怎样练成的”,而我自己选读的《三毛全集》里的内容现在却还历历在目。上个月,在我回家打开电脑时,发现电脑键盘上放着一张报纸,我就顺手拿起来看,而且正是我想看的内容,看完后,心理直犯嘀咕,现在报纸一般都直接扔进纸篓的,今天怎么会有一张放在电脑旁呢?问了家人才知道,父亲今天来过我家,真是心有灵犀啊,心中不禁有种莫名的感动,看来我对文学的审美终于和父亲一致了。
为了方便阅读,我把《蛙》这本书直接下载到了手机上。在网上看书的效率果然比看纸质的书要高,我可以站着看、坐着看、躺着看,还可以在被窝里看,终于不到一周,这本书就被我看完了,而且我还破天荒的给每个章节做了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确如此。
《蛙》这部小说是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一些社会问题以及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另外,我从这本书中读出了很多作者隐晦的对人、对事、对国家的情怀或者不满。
很多人在莫言获得诺奖后,对其获奖的原因提出了质疑,质疑他的作品中隐含了太多中国当代社会的阴暗面,所以才抓住了欧洲评委们的心,才能获奖。但我认为,歌功颂德的作品是永远得不到诺奖的,而且这些所谓的“阴暗面”也不是什么国家机密,公布于天下,或许还能够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呢。
姑姑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她的一生就是中国计划生育的血泪史。她是一个接生了无数生命的,且改变了以往“接生婆”接生而出现婴儿死亡率高的历史的妇科医生,也是一个对超生的毫不留情、赶尽杀绝的终结无数生命的侩子手。
1937年出生的姑姑,16岁卫校毕业就开始接生,到她退休时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她改变了以往“接生婆”接生的历史,在高密东北乡被奉为“神医”。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到1957年,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中国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姑姑在此时大显身手,而被人奉为“神医”。而世人皆知的1959年到1961年的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的饥荒让中国人口出生率锐减,死亡率大增的悲剧在全国上演。身在东北乡的作者和小伙伴们只有在煤堆里捡食煤渣来充饥。1962年,粮食开始丰收,出生率急剧增加,姑姑又开始了她光荣的接生工作,其地位也进一步提高。1965年底,见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国家在一些地方开始了第一次计划生育,可想而知,一贯以“多子为福”的中国百姓是多么的抵触这项政策,姑姑自此开始成了扼杀生命的“侩子手”。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为了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姑姑为代表的计生员们使用的各种手段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是想尽一切办法“赶尽杀绝”。为了计划生育,他们宣传计划生育的好处,强迫男女结扎,甚至利用暴力手段阻止即将哇哇坠地的胎儿出生,文章中就例举了一次姑姑追赶孕妇的事件,最后孕妇跳水溺亡,不过计生员们是不会负任何责任的。但是姑姑也不是个没有人性的“魔鬼”,只要孩子离开了妈妈的肚子,呼吸到了这世间第一口空气,他就是中国的一个公民,姑姑就会尽自己的职责保护他们的安全,这时她俨然从“魔鬼“变成一个“天使”。
不过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有两面性,计划生育把无数生命扼杀在萌芽状态,但它也遏制了中国人口的急速膨胀。据推算,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如今中国的人口将达到30亿,各种社会问题将使国家崩溃。但换个角度来说,如今中国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口众多”,“人”作为消耗体的同时,也在创造财富,拉动经济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群体,而这个正是中国所具有的优势。不过,计划生育也将加剧人口老年化到来的速度,人口的“红利期”也将随之消失。计划生育的国策会不会改变呢?这不是我等草民所能左右的,静观其变吧。
除了大篇幅的描写姑姑的计划生育史外。文中还谈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的发展,以及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例如其中提到的食品安全、环境、腐败以及警察对一般案件的漠视等问题。作者表达了自己从抗拒到无奈接受现实的心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中的作者自己在退休后还通过代孕方式做了爹,而计划生育的坚定拥护者姑姑,也无奈的接受了这个现实。借用他的一句话,人生不能逆水行舟就顺水推舟吧„„
我对作品粗浅的认识就到这里。最后来个总结吧。我认识的莫言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谦逊中略带孤傲的1955年出生的山东老头。我认识的《蛙》是一部描写中国60年计划生育史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写实小说。《蛙》就是“娃”,“娃娃”的“娃”。
张俊
第四篇:读莫言的《蛙》有感
读莫言的《蛙》有感
不看小说好久了。最近,莫言的小说很火,但一直没时间拜读。寒假期间,抽出时间读了莫言的获奖作品《蛙》,虽是走马观花,对于小说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理解的也不够透彻。但也有几多感受。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士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这是一部悲喜交加凸显人性多面性的小说,这里有辛酸,有向往,有期待,有梦想,有幽默,有无知,更有愚昧,同时还有善良的味道,将姑姑在一大串的小人物中塑造描写,普通的村子,普通的人物,不一样的思想意识,缔造了不一样的命运和人生,爱过,恨过,残忍过,平凡里有辛酸,感动中有泪花,讽刺里记录史实,在幽默中挥洒人性的曲变。
与很多读过此书的人的看法一样,当初不明书名为何会取作为“蛙”,全文似是与“蛙”无多大关联,后来通过阅读及看别人对这本书的评论才对此书名略有认识:以“蛙”为书名,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书名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可以说它是整本书的一个亮点,也只有读懂该书的人才能体会其中意味。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 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对于“姑姑”这个人物,对于她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我也时常会想:她到底做的是对是错,是功臣还是罪魁祸首,要是换成自己会怎么做?我出生于70年代,可以说对那段往事还是有所了解的,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国家的层面来说是没有错的,但当面对于几千年来人们根深蒂固的生育观念,在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尚未完善的时期,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当时人们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有非常抵触的,在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的表姐,前两胎都是女孩,为了生一个男孩,东躲西藏,房子被扒了,表姐夫的教师工作丢了,但最后第三胎还是个女孩。
其实,书中的“姑姑”和“蝌蚪”大可不必自责,人都是有私心的,先考虑个人利益,是人性的必然。但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其实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并不矛盾,集体利益本身就是一个个个人利益的组合,集体利益就是为了使每一个个人利益最大化。如果在一个集体里,每一个或者大部分的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那么原有的集体就失去意义了,集体利益是不可能离开个人利益而单独存在的,它只是每个个人利益的共性部分,本质上还是个人利益的一部分,个人利益是永恒的、基本的。但在一个集体里,如果片面扩大某个人的利益,势必侵占了其他人的利益。真正的集体主义,就是最大程度地明确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不能独立于个体利益的。集体主义实际上就是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体主义。在一个尊重并强调每个公民权利和利益的国度,那里的公民才会由衷地把这个国度当成自己的国家,并愿意为了这个国家去奋斗、去牺牲。
第五篇:莫言蛙
汉译英笔译练习2
我必须坦率地承认,姑姑嫁给郝大手,我虽然没有公开表态,但内心深处反对。我的父亲、我的哥嫂们与我的看法相同。我们感到,姑姑与郝大手不般配。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期待着姑姑嫁人,姑姑与王小倜的那段经历曾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但结局却无比凄凉。后来她与杨林的事虽然不如与王小倜那样符合我们的理想,但杨是高官,也算差强人意。即便她嫁给痴迷她的秦河,也比这郝大手„„我们原本是做好了姑姑独身到老的准备的,我们甚至讨论过姑姑进入晚年后,由谁来为她养老送终的事,但姑姑突然之间,把自己嫁给了郝大手。那时我与小狮子身在北京,听到这消息后,起初是感到吃惊,然后是感到荒唐,最终是感到凄凉。
Although I have not aired my opinion on my aunt’s marriage with HAO Dashou, I must sincerely admit that I have an objection to that.My father, brothers, sister-in-law and I hold a same opinion that aunt and Hao Dahai are not well matched.We have been expecting our aunt to be married to some one since we were kids.We once took great pride in my aunt’s relationship with WANG Xiaochou.However, they ende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 miserable result.Afterwards,she felled in love with Yang Lin who does not live up to ideal WANG Xiao.As Yang Lin is a senior officer, he barely meet our satisfaction.Even if she was married to Qin He whom she was crazy about, that is better than being married to HAO Dahai.We have made full preparation that aunt will die alone and even discussed the issues about who take care of her and handle her funeral after her death.To our surprise, aunt married herself to HAO Dashou on her on decision.Xiaoshizi and I were in Beijing and feel surprised at the news at first, then deemed is as a ridicule, finally felt sad for our aunt’s marriage.这期题名为“月光娃娃”的节目,名义是讲述泥塑艺人郝大手,但其实姑姑是主角。从迎接记者进院,到一一展示郝大手的工作间和他储藏泥娃娃的仓库,姑姑姑终处在画面的中央。姑姑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讲解,而那郝大手,静静地坐在工作台后,目光迷茫,面无表情,仿佛一匹梦境中的老马。是不是所有的泥塑大师到达至高境界后,都会变得像一匹梦境中的老马呢?郝大师的名声如雷贯耳,但我回忆了一下,这辈子见过他的次数其实有限。我侄子象群“招飞”设宴那晚上,我在暗夜中见过他之后,许多年来这是第一次见他,而且是在荧屏上。他的须发已经全白,但面色红润],气定神闲,颇有几分仙风道骨。在这个节目里,我们意外地知道了姑姑为什么要嫁给郝大手的原因。
The program named “moonlight baby” nominally told the story of clay sculpture artists, while aunt was the leading role of it.My aunt appeared in the center of screen during the period of meeting the correspondents in the yard to showing around HAO Dashou’s cabin and warehouse whish is used for stocking clay dolls.Aunt explained vividly with many body languages when poker-faced HAO Dashou calmly sit behind the desk, looked confused, who was like a horse in a dream.does every clay sculpture master looks like old horses in dreams who reached high degree of professional proficiency.Master HAO enjoyed great popularity, but I have only met him a few times as many as I can recall.It was the very first time that I met him on TV after I met him in the dark on the night my nephew XIANG Qun’s held zhaofei banquet.He had rosy complexion and shows calm presence of mind with his beard and hair turned grey, which makes him looks like a supernatural being.We accidently know the reason why aunt married to HAO Dashou thorough this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