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专科自学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5篇

时间:2019-05-13 16:2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专科自学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专科自学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小学专科自学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

小学专科自学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第二章 学习、教育与发展

一、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二、不同的学习方式

1、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2、发现学习—— 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力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3、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信息。

4、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

三、不同的学习结果

加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5类学习结果:

1、智力技能,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样做”的一些知识,有人称之为过程知识。

2、认知策略,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以调节学习者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

3、言语信息,学习大量的名称、事实、事件的特性以及有组织的观念等。

4、运动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

5、态度,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

四、不同的学习内容

1、知识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2、技能有学习——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

3、行为规范的学习——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4、操作性条件反射,指在某种情境中,由于个体的自发的反应产生的结果而导致反应强度的增加,并最终与某一刺激间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 试误——认为问题解决过程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的联结完成的。所以又称为联结说,联结的建立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完成的。

6、7替代强化、-—只要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了强化,则等于观察者受到了间接强化,因而也能对观察者的模仿起到动机激励作用,此为替代强化。

7、自我强化——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进而实行自我奖励和自我批评。

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将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即条件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相区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

9、潜伏学习——即没有外显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学习。

——身体发展及生理发展是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11、最近发展区——在探讨教育与发展关系时,区分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目前个体已经达到的水平,是自己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个体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目的能力,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第三章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强化理论:动机的概念与这样一种原则紧密地连在一起,即过去曾经受过强化的行为比那些没有受过强化或受过惩罚的行为更有可能重复出现 成就动机:个体选择目标定向的成败活动并努力追求成功的一般性倾向,它是激发个体把某一件事情做好的一种内部动机。

第四章 小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健属性的一类事物或其特征的观念。

概念同化----利用新概念和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新学的概念与自己认知的结构中已有的某些适当的概念相结合,而获得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过程就是概念同化 规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概念之间某种关系的表述。技能——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认知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它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也可以称为认知操作方式。动作技能——又称操作技能和运动技能,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记忆策略有:复习——对学习材料不断进行复述,反复学习,使短时信息进入长时信息。积极的遗忘,——保留概念遗忘细节,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过度学习----是指对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加学习的次数,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精细加工——在储存信息时增加线索,提高加工的水平和编码的多重性;把学产材料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

第五章 学习迁移与知识应用 学习迁移——是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的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学习迁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哪几种不同类型?

答:(1)从迁移的方向上看,学习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从迁移效果上看,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

3、简述形式训练说。

答:形式训练说是以官能心理为依据,把迁移看成是官能通过训练而得到改善来实现的。训练是提高心理官能能量的手段和方法。詹姆士的实验表明: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记忆方法的改善。

4、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

两种学习只有当机能具有相同要素时,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别一种机能,也就是说在刺激与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相同或相似之处同迁移作用成正比。

5、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健是学习者在两处活动或经验中通过概括产生泛化的原理。

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

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与将要学习的内容相比,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使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与新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分为:陈述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定势——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心理或心理准备状态。

第六章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用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系列活动。认知策略 元认知,也称反省认知、超认知,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第七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1、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织若干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2、问题——问题意味着个体处于一种情境,此时个体对当前的任务没有现有的解决方法需要个体动员已有的概念和规则,并组成新的高级规则,达到完成任务的目标。

3、问题教学——在教学中如果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利用和重新组织己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功能固着: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它是指人看到某件制品时思维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方面的功能。反应定势:简称定势,指人们由于先前影响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创造性——个人所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的个性特征或倾向,作为能力又常称为创造力。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是指从书籍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脑力激励法——在集体之中群策群力,互相启发,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局部改变法——事物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被改变,即可得到一个创造性的新产品。棋盘法——画好棋盘状方格,将事物的属性,条件分别填入方格中,思考时作多种纵横交错组合,可发现新的构成,新的观念。比拟法——把思考的事物或问题比拟为较为熟悉的事物,借助熟悉事物的启发解决难题。

第八章 品德性与品德的形成道德:由舆论力量与人们的“良心”所支持的行为及其施行的总和。道德行为——一个做出的,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道德性——当个人行为由道德观念支配而仍未形成品德之前的道德表现。品德——个人按社会道德规范行为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特性与倾向。态度定势----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等心理准备状态。

抗诱惑----是指个人抑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社会所禁止但能得到酬偿的行为。道德信念是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拌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道德感——和一定的道德观念密切关联并由它激起的情绪体验。

移情——是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和体验。道德意志力——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它使人对刺激的行为应答发生得更容易,它的受阻会引起消极体验,因而也成为一种需要或行为的内部动力。对偶故事法——采用讲一些对偶的道德小故事,让不同年龄儿童对故事主人公进行道德评判的方法 价值观——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和观念体系。价值系统——个人价值观有层次的构建。

价值取向——某种价值观一旦对个人识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就叫做„„

第九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群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社会助长作用——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 社会压抑作用——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的现象。

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从众。或遵众。服从——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情境中可能失去自我认同感,失去自我控制,行为放肆,表现出独处时通常不会做出的行为。这种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称为去个性化。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力争胜过对方的行为。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是: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舆论:是群体中大多数人对某一行为的共同意见。心理气氛:是指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其中包括人们的心境、情绪体验、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对待活动的态度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态度等。士气:指群体在完成任务时的工作精神。纪律: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准则,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

第十章 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个性差异—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气质—— 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与速度等方面的特点。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能力:是作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第十一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它包含两层意思,其消极方面指防止和治疗心理疾病;积极方面则指要引导和保持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发展,从而能在正常的活动和发展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发挥心理的功能,保持和增进积极的情绪,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生的理想。应激------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或说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心身反应的综合状态。应激反应分为三个阶段:警戒阶段,抵抗阶段,衰竭阶段。动机冲突------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存在两个或数个目标与动机,而不同的目标和动机又不能同时达到或满足。尤其当它们互相排斥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的现象,又称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或简称冲突。

挫折------指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耐受性: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打击时能免于心理和行为失常的能力。

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由于应激,冲突或挫折而导致心理丧失平衡时用来解脱烦恼,减少不安,恢复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心理功能。学习疲劳------指学生由于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兴趣降低的现象。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焦虑:是一种对应付环境无把握、又对不可知的未来感到威肋时的恐惧、忧虑、烦躁不安的情绪紊乱状态 考试焦虑:由整个考试情境引起的特殊的神经紧张和情绪焦虑状态,其主要特征是由于考试的压力而感到的担忧和不安。学校恐怖症------是儿童对学校环境,教师或学习活动的一种强烈恐怖反应

第十二章 小学教师心理 角色: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并为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教师的角色意识-------指教师对相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 角色认知,角色体验,角色期待。桑代克提出学习的联结观点是什么?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过程。

(3)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等学习的三条主律。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

(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熟悉实现的。

认知建构理论的主要学习观点有那些?

(1)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理解。

(2)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3)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经验,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简述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答:认知派是美国教育心理学中与联结派相对立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从学习的内部过程着眼,对学习做出了与联结派完成不同的解释。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

(1)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的;

(3)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赖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的人本主义观点

代表人物是罗杰斯

1)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积极地自我评价过程。

2)有意义的学是从“做”中学的。

3)学习的过程应该始终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第二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有专科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有专科、本科两个学历层次,专科、本科、独立本科段三种

专业类型。

一、专科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是在总体上与一般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同类专业水平相一致的自学考试专业类型。除特殊专业外,此类专业一般不设限制性的报考条件,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广东省含港澳人士)均可报考。考生在达到规定的毕业要求后,可获得专科毕业证书。

二、本科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是在总体上与一般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同类专业水平相一致的自学考试专业类型。此类专业可分为分段式本科和一体式本科(注:“分段式本科”和“一体式本科”的概念是笔者为方便读者阅读而自创的概念,现在笔者还没见到同义性概念)。

⑴分段式本科

分段式本科即是将一体的本科专业根据自学考试的特点和需要分为基础科段和本科段,相当于全日制高校的“二二分段”。基础科段可直接与本科段相衔接。

①基础科段

基础科段是自学考试根据本身的特点和需要,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四年制课程设置中一二年级所学的课程单列而成的自学考试专业类型。大多数省的自学考试管理机构对于这类专业均实行与专科专业相同的管理,这类专业一般也不设限制性的报考条件,考生在达到规定的毕业要求后,也可获得专科毕业证书。

②本科段

本科段是自学考试根据本身的特点和需要,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四年制课程设置中三四年级所学的课程单列而成的自学考试专业类型。此类专业对报考者是有报考条件限制的,即持有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或正在专科(或专科以上)就读者才可报考。考生在达到规定的毕业要求后,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

⑵一体式本科

一体式本科是在自学考试领域是不多见的一种专业类型,现在只有浙江省、吉林省等极少数的省开考有此类专业。此类专业与分段式本科专业的主要区别就是,这类专业不分段,保持封闭的而完整的课程设置。除特殊专业外,此类专业一般不设限定性的报考条件。考生在经过完整的本科课程的学习,达到规定的毕业要求后,可超越专科阶段,直接获得本科毕业证书。

三、独立本科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独立本科段是为各类高等教育形式专科毕业生继续学习而设置的一种在专科层次起点基础上又独立于专科层次的自学考试专业类型。大多数省的自学考试管理机构对于这类专业均实行与本科段专业相同的管理,也是持有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或正在专科(或专科以上)就读者才可报考。考生在达到规定的毕业要求后,也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

四、专科和基础科段、本科段和独立本科段的区别和联系

⑴专科和基础科段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专科是独立的、封闭的、完整的自学考试专业类型,这类专业与同专业的独立本科段没有直接的衔接的关系。而基础科段是本科专业的一部分,与其本科段有直接的衔接关系。

②联系:两类专业一般都不设限制性的报考条件,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可报考。考生在达到规定的毕业要求后,也都可获得专科毕业证书。⑵本科段和独立本科段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本科段是本科专业的一部分,与其基础科段有直接的衔接关系。而独立本科段是在专科层次起点基础上又独立于专科层次的自学考试专业类型,这类专业与同专业的专科没有直接的衔接的关系。

②联系:两类专业都是专科起点专业,也都是持有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或正在专科(或专科以上)就读者才可报考。考生在达到规定的毕业要求后,也都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

第三篇:心理学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指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科学方法两大特性:观察客观和自我校正

实验心理学诞生: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诞生 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之比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Φ/Φ=C

费希纳: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与后像,出版了《理物理学纲要》

贡献:提出费希纳定律,证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间存在的联系(S=K*lgR,即感觉强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增长作几何增长

艾宾浩斯:贡献,证明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建立第一个高级过程有关函数---遗忘曲线 将记忆分成三类,随意记忆、无意识记忆以及自发记忆

观察法: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是获取客观原始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一些重大科学现象的重要方法包括自然观察法(明确目标,确保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对象产生影响)、参与观察法,个案法 调查法。

相关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为研究着提供一个量化的指标,用以评估并详细说明两个或者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个指标就叫做相关系数

实验法:通过人为的,系统的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理解的科学方法。要素,a实验假设和推论b实验变量c实验控制(控制额外变量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抵消法/平衡和统计控制)

实验信效度:实验的信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信度验证方法有直接验证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

实验效度:分内部和外部效度 内部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明确程度 外部即实验结果的普通代表性和适应性。

变量:因变量,由实验者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某种特定反应.因变量应满足要求,有效性和客观性

实验心理学研究课题:1课题确定2被试选择3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研究报告撰写 实验设计(一)被试选择分配和保护(二)确定变量控制的方案

实验报告内容: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棍参考文献附录

多自变量设计:存在多个自变量的实验方案,也称多因素实验.优点:高效 利于控制额变 结果有更强的普遍意义 可以获得交互作用.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包含匹配和随机化两种分组技术 被试内设计: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行为

小样本设计(一)ABA设计(二)多基线设计

第四篇: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全人教育: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

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实际教育教学环境中,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或生理变化以获得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

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直接观察以外的手段,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间接地收集有关资料,以了解研究对象心理和行为。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

认知发展: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社会性发展:指人的情感,个性,兴趣爱好,价值观,世界观等社会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自我意识:是个性心理发展的核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他主要关注人格的发展。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智力:即一般的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其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

智商:比内量表以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三元智力理论: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行为的心理能力,其心理机制是在信息加工中的反省成分,操作成分与知识习得成分,这三种活动结果称三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人类的认知并非一元,而是多元,传统智力只有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过于狭窄。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强调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得出结论。

有意义学习:指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机械学习: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只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

试误说:桑代克对学习过程的说明。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顿悟说:苛勒认为学习不是S—R的联结,而是在头脑中对知觉的重要组织,构成了一种完形,其过程不是试误而是突然顿悟

同化:在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合适的观念所吸收,从而获得了意义;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更为分化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同化

学习动机: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心理性动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过强或过弱的动机都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的一种需要。习得性无助:由于一系列的失败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学习迁移:学习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学习迁移类型:根据学习迁移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或者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根据迁移的层次分类,可以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先后顺序分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分类,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

知识:教育学常把知识定义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

心理表征:指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它包括事实、规则或个人态度、信仰等。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特点。程序性知识及操作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地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的具体操作。

策略性知识:运用规则对内调控自己的认知加工活动的程序性知识

同化论:指把某种外部材料或因素接纳,吸收,合并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三种同化模式:1)下位学习2)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当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在概括和抽象程度上高于新学习的概念时,这种关系的建立过程被称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所形成的概念概括或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时,就会出现上位学习。

并列学习:如果新概念即不能与认知结构中的特定的有关概念构成下位关系,也不能构成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这种学习就属于并列结合关系(例如,质量——能量)。

变式练习:是陈述性知识学习向程序性知识学习转化的关键,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认知策略:或叫策略性知识,就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起执行和控制作用的过程。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侧略。

问题解决: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消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发散性思维:是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

动作技能:又称心因性动作技能。它受内部心理过程所控制。它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反馈:是指有机提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把来自运动器官的效应信息,再经过感受器传导到大脑神经中区,获得有关动作的正确性精确度或适合性信息过程,高原现象:在复杂的动作 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 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

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等四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是开放式两难故事形式。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定向阶段与朴素的自我中心定向;习俗水平——赞许、使人高兴和助人定向阶段及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契约—尊重法律定向阶段与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群体:群体是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

从众: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

社会助长: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

社会惰化:指一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事时偏少的现象。心理健康:不仅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认知态度,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健康成熟的人格,自我调控能力,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以及积极地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六方面。

心理健康评估: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收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对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初步分析诊断的过程。

心理咨询:在特定的咨询环境中,通过资访双方建立良好信赖的关系,咨询人员运用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与来访者进行交流,探讨,磋商,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分析自己,订立目标,以便改善心理状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开发个人潜能。

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程度处于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之间,它的主要症状体现为自我意识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恋爱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等。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它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领域。

教学策略:在不同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是指教师教学时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操作指南,并不限定于某种教学方法,而是统设各种方法于一定指导思想之下,以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者需要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教学目标达到没有,在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运用一系列评价手段,方式进行平定。

第五篇: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观察法:观察,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严格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借助专门仪器对被试进行实验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是对被试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了解,以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

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活动,叫做神经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真动知觉:是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是将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知觉为运动的一种现象。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就叫做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就叫做绝对感受阈限。

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受阈限,而把这种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二者成反比关系。

感受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发生起伏波动的现象。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知觉的恒常性或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稳定性或不变性。

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能力,它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的目的,不必经过任何努力,也没有运用任何专门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有意识记:有预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并在必要时经过一定的努力所进行的识记。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倒(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回忆:根据需要把经历过的事物独立地在脑中呈现出来的过程。

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不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联系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联想: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 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

创造性思维:使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发明创造的思维方式。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使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思维定势:指的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基础,并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

性格: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气质:在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为气质。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

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与产品的能力。

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学习障碍:不能通过听、说、读、写、算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去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现象。

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创造性:是产生独特非凡而具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疲劳:是指学生由于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兴趣降低的一种不良心理现象。

考试焦虑:是由考试情境引起的一种特殊焦虑状态。

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是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即心理学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有认知缺陷、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

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是心理活动中,由挫折而形成的轻度创伤。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专门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良好人际交流,帮助来访者自强、自主、独立,客观分析所面临的困扰并加以克服,增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的过程。

功能固着:只知道熟悉事物通常的用途,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

原型启发:指的是以类似事物为原型,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确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策略:是指对自己有意注意的认知和调控。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和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习得性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里状态。

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自我意识:是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教师的威信:就是指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商:又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知、比较与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

下载小学专科自学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专科自学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个体对现实世界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 3.心理过程——是人心理在......

    名词解释心理学

    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教育活动的自然情境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有关材料,从而了解被试者的心理。 教育心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科学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观察法:是在教育过......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中等学校心理学:是研究中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学与教互动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2广义的教育: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

    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心理过程 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所处的动态变化过程,即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

    自学考试 00384 学前心理学

    高纲1682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384 学前心理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本课程是学前......

    2010年自学考试操作系统名词解释总结汇总

    自学考试操作系统名称解释汇总 1、操作系统具有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最大特点是整体问题局部化来优化系统,提高系统的正确性、高效性使系统可维护、可移植。 主要优点是有利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