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及其与商业保险的差异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及其与商业保险的差异分析
作者:于卫兵 梁洪华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组与改制,与此同时在国外发展了几十年的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的保障之一,在我国也具备了存在的条件和发展的空间。但存款保险制度与传统的商业保险制度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必然会伴随着新的会计问题的产生。因此,文章探讨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模式,并站在投保者即商业银行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存款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存款保险;商业保险;金融安全;会计确认
[作者简介]于卫兵,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山东青岛,266071;梁洪华,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山东青岛,266071
[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5-0045-0003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对加强金融监管力度,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如果金融机构发生流动性危机甚至倒闭时就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对金融体系和社会稳定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作用。因此,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同时由于存款保险与商业保险有着很大差异,本文对由于存款保险而引发的新的会计问题与传统商业保险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分析。
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我国银行刚刚开始市场化的初期阶段,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从隐性保险向显性保险的过渡,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顺利和有效发展的先决条件。
我国现阶段若设立全部由国家财政出资的保险机构,弊端有三:一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银行的市场化经营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国家财政承受压力过大;二是存款者会由于有坚强的后盾而出现逆向选择;三是不能规避现有的隐性存款保险的缺陷,也不能充分发挥显性存款保险在我国应有的优势。因此,我国应该建立由各个商业银行和国家共同出资的存款
保险制度。这种机构的设置既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又能保证保险机构作为非营利机构的性质,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对存款保险的支付能力。
存款保险的投保形式有两种:强制性和自愿性。目前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存款保险制度采取强制投保,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如意大利、荷兰和德国等实行自愿保险。我国各银行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状况严重,若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自愿参保,有实力的银行会退出保险,而参保者都是那些经营风险高、存在质量问题的银行。因此现阶段我国应该实行强制参保原则,凡是从事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都应该参加存款保险。
在保险赔偿方面,国际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是限额赔付制度,也有少数国家采用的是全额赔付制。在全额赔付制下,存款者并不关心银行的经营风险,而是一味地选择那些存款利率高的银行;银行也会更加冒险地从事高风险的活动,因此,加大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我国现阶段,在金融系统承受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宜采用有限范围内的全额保险,其余采用限额赔付的存款保险制度。
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采取差别费率制,差别费率制就是要求那些风险大的而且可能向存款保险机构救助的金融机构支付更多保险费。如美国的CAMEL评级共有五个等级,风险大的金融机构必须按更高的比率交纳保费。这就促使各机构不得不主动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尽可能去追求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赢利性的统一。在保险基金建立之初,可以采取略高费率标准,保险基金建立后则应逐步降低费率。我国可额定一个基准费率标准,并在基准费率之上,根据受保机构资质实行风险加成。
二、存款保险与商业保险投保者的权利与责任上存在的差异分析
根据上述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要求,存款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保险方式,它与商业保险存在诸多差异,那么作为存款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投保者,他们享有的权利与负有的义务也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投保者享有的权利不同
1.存款保险不具有参保的自愿性
根据上述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要求,在我国存款保险应该不具有自愿性,因此凡是从事存款业务的银行全部要参加存款保险,而且保险的标的物只能是银行的存款,保护程度也只能是在有限范围内得到全额赔付。而参加商业保险的投保者则不同,他们均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商业保险,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商业保险的标的物,也可以根据保费的不同选择一项参保资产是否全额参保。
2.保费的设定与缴纳方式不同
存款保险的保费实行差别费率,根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赢利性来确定异质银行的保险费率;商业保险投保者缴纳的保费根据投保资产的风险水平、投保者对投保资产的投保期限和投保程度来确定。商业保费是由市场所形成,为商业保险机构提供了一定的利润空间;而存款保费相对于商业保费来说给予存款保险机构的利润空间要小,因为我国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置不具有营利性。关于保费的缴纳,各分行的存款保险要定期向上级行缴纳,并由总行统一向保险机构缴纳;商业保险的保险费则一次性缴纳或根据标的物的投保期限定期直接向保险机构缴纳。
3.保险的最终赔付不同
当商业保险的保险标的物在保险期内遭受毁损时,可以在保险额度内直接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而银行则在出现危机时,会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获得存款保险机构的不同保险赔付方式,可供选择的赔付方式有:(1)当投保银行出现暂时性的清偿力不足,可获得保险机构以提供贷款形式提供的资金援助而渡过难关。(2)兼并转让。即对于出现严重问题的银行,一般由存款保险机构主持,由健全银行投标加以兼并或转让,通常存款保险机构要向中标银行提供资金来支持兼并的顺利进行,中标银行承担倒闭银行的全部债务并收购部分或全部资产。(3)清算赔偿。即当投保银行无法继续生存下去被依法宣布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受托对该银行进行清算,然后投保银行按一定方式和标准获得存款赔偿。
(二)投保者承担的责任不同
存款保险具有预先防范风险和事后处理的双重功能,且第一个功能在存款保险制度中居于突出地位,因此,银行参加存款保险肩负着防止存款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引发的挤兑,接受保险机构和人民银行的监管,避免银行经营的不必要的流动性风险,保持银行体系的总体稳定和保护小储户的利益的责任。而一般商业保险机构并不具备监督、检查参保机构的权利,所以它不能预先防止事故的发生,只能被动地对保险事故进行理赔。而作为商业保险的投保者,他们的责任是潜在的,为自己的财产投保的同时,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的稳定因素,同时也是经济的助推器,是一种良好效益的外溢,但是商业保险的这种潜在的社会责任不受法律和形式上的约束。
三、存款保险与商业保险投保者对保费会计确认上存在的差异分析
存款保险与商业保险会计处理存在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保险费用的会计确认与报表披露的不同。
(一)商业保险投保者对保险费用的会计确认
商业保险的投保者在对企业财产或行为进行投保时,初始缴纳保费的会计处理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保险标的物金额、投保时间和保险程度均较小,此时保费也较小,因此在缴纳保费时一次性记入企业的当期损益;另一种情况是,保险标的物金额、投保时间和保险程
度均较大,此时保费也较大,企业将在保险期内平均分摊保险费用,在受益期内记入企业损益。
(二)存款保险对保险费用的确认
银行缴纳的存款保险费用的确认与商业保险费用的确认不同。笔者认为,存款保险费用应确认为银行的一项资产,其理由如下:
1.根据存款保险不具有参保的自愿性,所有从事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都要参加存款保险。因此这种保费的缴纳并不像商业保险那样在一定的受益期限内缴纳,而是只要银行持续经营、存款业务持续发生,存款保险费用就要无限期地缴纳。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在存款保险存续期内不会像商业保险那样由于保险标的物发生毁损而获得保险机构的赔付,存款保险在存续期内不会给银行带来额外的收益,因此不符合费用确认的标准。
2.存款保险费用符合资产定义并满足确认为资产的条件。首先,存款保险费用符合资产的定义。存款保险是银行为保护储户的利益、增加银行支付能力所购买的险种,它归银行所拥有;当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时,存款保险机构会通过发放给问题银行贷款形式,给银行带来无形的经济利益流入。当银行出现严重问题时,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调节使问题银行被兼并,从而避免了银行破产清算,这也给银行带来了无形的经济利益流入。当银行进行破产清算时,存款保险机构代替破产银行对银行的存款给予支付,这也是银行经济利益的流入。其次,存款保险费用符合资产确认的两个条件。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出现严重问题或是破产清算时,银行就会获得与此相关的经济利益,如贷款、清算赔付等;保险费用的成本也是能够准确计量的,其成本就是银行定期缴纳的存款保险费用。从上述分析可知,存款保险费用同时具备了资产确认的条件,因此银行应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
(三)存款保险费用的报表披露
第二篇:论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建构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在经营不善而退出市场的过程中,往往是由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承担个人债务清偿的责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由各级政府或中央银行“埋单”的缺陷和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这种模式不仅给各级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而且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严重扭曲。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市场经济中任何经营都是有危险的,商业银行也不例外,破产清算迟早会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临的硬制度约束。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那么银行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存款人的挤提,并且它有很强的“传染性”。其结果往往是,不论是“好银行”还是“坏银行”都会在挤提的冲击下,因流动性枯竭或高昂的贴现成本而破产。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成当务之急。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虽然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一直以来实际上实行“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也就是说,任何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最终都由政府来“埋单”,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承担退出机构的债务清偿。这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最大缺陷是,它强化了金融企业和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存款人缺乏动力去监督甚至关注银行的经营状况,而银行又可以借助单一的“零费率制”而不用为他们的过度冒险支付额外成本。事实上是把金融市场风险转嫁给了国家财政,这不仅大大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和中央的财政负担,也不利于建设规范的现代金融体系,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多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存款总额的比重都在上升,且保持在50%左右。因此,保护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安全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按照保险合同条款,投保银行可从存款保险机构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从心理上给存款人一定的安全感,从而可以维护存款人的存款积极性,可以有效降低存款人恐慌感,进而减少了对银行体系的挤兑。
(4)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我国银行退出机制的建立。目前我国已有个别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亏损巨大而被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破产和关闭,由于没有适当的市场退出机制,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恐慌,严重影响了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同时有关部门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是困难重重、处处被动。由于没有健全的银行市场退出制度与之相配套,因此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增加了失败银行退出的成本,给银行秩序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缺乏银行市场退出的保障机制,降低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有时个别银行退出事件会演化为更大范围的银行动荡,直接威胁银行体系的稳定和健康运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减轻对金融体系的震荡,起到“稳压器”的作用。加快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的措施
(1)尽快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虽然属于政策性保险范围,但绝不能只用行政手段,必须立法先行。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存款保险法》,依法构建中国的存款保险机构,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这样,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从而在法律中确立有关方面的利益,才能有效约束有关各方的行为。一方面要制定一部《存款保险法》,从而使得存款保险机构的建立有法可依,也可以使得各监管机构分工明确,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应在已发展并逐步完善的金融法律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业产权法、破产法、最后贷款人规则等一系列必要的金融法规,从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
(2)成立专门的存款保险组织机构。我国没有设置专门的存款保险组织机构,仅在人行金融稳定局下设存款保险处,不能满足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需要。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应该建立包括各类商业银行等所有存款类机构参加的多层次的存款保险机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后,根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情况再将多层次的存款保险机构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存款保险机构。为便于与监管部门的协调沟通,可参考银、证、保三家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的设立方式,并结合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设立存款保险机构的分支机构。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监管协调机制。存款保险机构的成功运作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对此,有必要建立与存款保险制度运作相配套的金融协调处理机制。一是可以考虑设立金融协调联席委员会,协调各方利益,明确分工方式,制定统一的监管原则、标准和报告的形式。二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有关部门的有效沟通与协调配合,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三是存款保险机构应拥有比金融监管机构更快的危机反应机制,从而有效地减少监管成本、增强金融机构的活力,及时处置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具体来说,银监会主要负责制定和颁布监督管理方面的规章,审查或批准银行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处罚违法违规的银行以及对银行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等;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职能更侧重于监测投保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投保银行信用评级,建立预警系统。
(4)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推行存款保险制度应最大限度的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一是存款保险机构要充分发挥金融风险的监督防范功能,应该具有一定的金融检查权及防范金融机构倒闭的干预机制。二是对不同风险级别的机构实行风险差别费率。对风险较高的投保机构适用较高的保险费率,反之适用较低费率。制定费率的主要指标包括投保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经营和风险状况。三是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和评级机制。存款保险机构及投保机构应该向公众及时、准确、真实地披露相关信息,以便于监管机构、存款人和股东作出相关决定。
第三篇: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利弊分析
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利弊分
析(1)
一 存款保险制度的兴起及其传播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始于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为了挽救在 经济 危机的冲击下已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美国国会在 1933 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一家为银行存款保险的政府机构于1934年成立并开始实行存款保险,以避免挤兑,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目前,运作 历史 最长、影响 最大的是193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FDIC对稳定美国金融体系和保护存款人利益等方面的明显成效,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促使许多国家政府在借鉴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着手建立或改善已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有人甚至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 现代 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国家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国家层面上的存款保险。而且,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强制要求所有存款机构全部加入保险体系的越来越多并成为主流形式。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
1、保护存款公众的合法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证银行对存款人存款的支付,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度。
2、可以减轻政府或中央银行在银行倒闭中承担的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使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压力得到缓解,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实施的独立性、有效性。
3、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作为一国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监管的补充手段和重要的信息来源,从而有助于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4、5、6、
第四篇:浅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浅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摘要: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是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本文主要浅谈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存款保险制度
正文
一,背景
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为了挽救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已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格拉期—斯蒂格尔法》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金融业日益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明显上升,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在本国金融体系中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台湾、印度、哥伦比亚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2012年1月初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之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均提出,要抓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7月16日,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中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同月,一份题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的报告提交至决策层。2013年,央行发布《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内部已达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存款保险条例》或将于今年内推出,这一法规将明确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组织模式。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是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我国虽然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一直以来都在实行“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无论是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还是向银行注资,任何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最终都由政府来“埋单”,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承担退出机构的债务清偿。这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最大缺陷是,隔断了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收益和资金筹集成本之间的制衡关系,蕴含着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在我国深入推进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第一,推进金融开放和竞争,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早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不断提高,与国际金融市场日益融合。在同国外金融机构竞争中,我国金融机构可能发生破产倒闭事件。目前我国股市低迷,部分城市房价下跌,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这些都可能引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反弹。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金融市场和信用制度稳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保护存款人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下,当银行出现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存款时,可按照保险合同规定从存款保险机构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能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三,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维持正常金融秩序,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问题银行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稳健经营。这就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有利于提高金融运行的稳定性。第四,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大银行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无论把存款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所得到的制度保护都是相同的。这样,提供服务的优劣就会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从而使银行业竞争保持适度和公平。
第五,防止银行业风险扩散,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银行体系运行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挤兑现象同时在“好”银行和“坏”银行发生。由于金融机构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债权债务联系,一旦某个机构的金融资产发生贬值以致不能保证正常的流动性头寸,则单个或局部的金融风险就可能演变成全局性、系统性金融危机。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为存款人提供心理上和实际上的保障,有效抑制、避免银行挤兑现象和由此引发的金融恐慌。
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制度障碍
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仍面临一系列的制度障碍。首先是缺乏健全的法律支撑,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运作的基础,而我国还没有以法律或其他形式对存款保险的各项制度做出规定。其次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不仅压缩了存款保险制度的生存空间,也影响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最后是银行破产制度不完善,现行的银行破产法律在破产程序和清偿程序中,存款保险机构并不能发挥其参与银行破产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
综观已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在制度建立前都先制定有关法律,对参保机构、保险费率、存款保险限额、问题银行处置及存款保险机构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即立法先行(如美国于1933年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日本于1971年颁布《存款保险法》),对保障存款人和银行的权益意义重大。然而,我国经济发展常使法律滞后发展,使经济金融发展过程发生很多问题,虽然事后制定、修改相关法律,但损失已发生。国际国内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建立新制度,法律必须先行。
(三)金融监管协调难题
按照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专门行使对全国银行和储蓄机构的监管职能。因此,存款保险机构是否应具备一定的监管职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如果将一部分银行监管职能赋予存款保险机构,那么将会产生职能划分不清和政出多门等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存款保险机构没有一定的监管权利,那么将无法通过对参保机构的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非现场检查、审查投保申请等,及时发现问题。虽然银监会也能完成此过程,但是由于交易成本和监管竞争的存在,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划分存款保险机构与现有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权利,明确职责分工与相互合作,将是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在建立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
(四)道德风险与信用风险
如果正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过渡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那么
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问题。一方面,在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风险和收益高度不对称,银行有可能选择风险更大的投资组合,存款保险制度在防止恐慌保持稳定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人和银行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虽然传统理论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阻止存款人对银行的挤兑,稳定储户信心。如果过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人们的意识有可能难以及时接受存款从全额担保向部分担保转变,从而可能造成人们对银行业诚信度和金融稳定的暂时恐慌,甚至引发信用风险。
四、关于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议
目前已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由政府出面建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如日本、比利时、荷兰;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如德国。已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存款保险的方式有:强制保险,如英国、日本及加拿大;自愿保险,如法国和德国;强制与自愿相结合保险,如美国。
基于我国金融体制不成熟的现状,我国的存款保险机构适宜于先采取由政府出面建立的形式。加快建立功能完善、权责统一、运作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促进形成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还要从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出发,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在保护存款人和防止存款保险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之间寻求平衡,采纳限额保险、强制保险、差额保险费率等做法,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使之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实行限额赔付,规定限额内全额赔付,超出部分仍有权从该机构清算资产中得到追偿。实行风险差别费率,按风险等级划分费率水平,以起到正向激励和辅助监管的作用。存款保险基金可主要从投保金融机构缴纳的存款保险费获取。同时,存款保险制度要建立事前积累的基金,具备必要的信息收集与核查、早期纠正及风险处置等基本职责,与现有金融稳定机制有机衔接,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同时必须完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以及相关金融监管法律和制度,建立健全微观金融主体及合理的存款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以及金融机构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针对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明确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的退出规则,包括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有效防止银行挤兑,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加强市场约束,防范道德风险。通过法律与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防止金融体系风险的累积。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一种制度选择,存款保险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模式设计,应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多方认证,建立一个激励与竞争机制并存的存款保险制度,实现保护存款人、稳定金融的制度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明琴,存款保险制度研究---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5-1.[2]颜海波,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J].金融研究,2004.[3]钱小安,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与制度设计[J].金融研究,2004.[4]陈明光,关于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5]苏宁.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 [M].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7-07-01.[6]杨家才,存款保险制度及中国模式[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第五篇: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风险分析
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之后村镇银行如何防范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首要前提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为此村镇银行得做好前期工作。稳定存款,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不排除有人蓄意挤兑中小银行,以逃避贷款。这种对于中小银行的潜在挤兑风险应当引起村镇银行的注意。
建议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重视该行的资金流向,特别是大批量的存单的支取现象。如果在加上一定的谣言,就很容易造成挤兑风险。
建议村镇银行压缩担保类贷款的占比。因担保类贷款多数采用担保公司放大担保,其潜在的风险是该类贷款在利率市场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蓄意挤兑银行的人群。这是最主要的风险。对于贷款客户中凡是多处贷款中有高利率贷款的,建议逐步退出该类客户。防止出现接过别银行收贷的最后一棒。
建议村镇银行减少变相贷给房地产企业的贷款,首先是按揭贷款,因为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趋势可能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按揭贷款为浮动利率,该类贷款利率超过一定高度,贷款人有可能违约(刚性需求的公务员除外)。利率市场化的预期情况下,存款人追求高息的愿望比较强烈及寻求资金稳定的,很很容易造成存款搬家,当存款搬家的速度过快时,就会产生极大的挤兑风险。
从人才、市场、风险等方面
因为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以后,村镇银行应加大对员工分析当前政策的能力,以应对客户在存款安全性的各方面考虑的问题。鼓励员工学习业务知识,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式需要。利率市场化后,会减少对基层业务人员和行政人员的需求,加大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服务设施更加先进和智能,比如社区支行。
在银监局规定村镇银行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银行有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以后,银行利差缩短,银行利润整体受到影响,员工在工资薪酬方面的影响最为直接。处于该阶段的员工需要养家糊口,因此会导致很多优秀的人才流失。
同时村镇银行未来发展模糊等因素,难以吸引优秀行业分析客户经理
人员的发展。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对于气候经济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储备。
村镇银行定位于农村,因此需要培养在土地估价、农产品市场分析的方面的人才。
农村土地流转趋势很快,有很多大一部分失地农民转移到城市里,农
村市场的影响应加大专业合作社、承包经营土地较大企业或个人合作,从源头采集客户第一手资料,吸收稳定包地款和分红等等。
加大在同业和购买国债来规避风险等。引导客户购买国债。加大对现有核心系统的改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