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差异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差异分析 作者:沈 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年第01期
[摘 要]本文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方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差异状况。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和发展程度不同,应因地制宜发展本县的经济。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我国经济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的特点是以投资驱动为主,工业主导型,而且投资中政府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政府主导投资和行政干预的作用显著。这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以美国为例,其宏观经济体现为消费驱动,服务业主导,投资基本由私人进行。另外,中国的制度演进的步伐较快,而西方国家的制度体系基本定型了。相比之下,在投资、金融、法制、人力资源、技术、制度变迁等对宏观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各方面,中国的情况都与西方差异很大,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西方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环境,而在中国存在着南北、东西、城乡等地理区域上的巨大差异。这种经济环境有较大的动态性和发生畸变的不确定性。而我们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往往存在着不比较模型的使用条件,较多采用静态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的缺陷,局限性是很难避免的。方法论方面的尴尬,使我们既不能直接引用宏观经济数据,套用现成的静态模型,又不能只是依赖以前几次经济过热的经验,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做出客观的判断。所以,各家各派的观点也就无法统一,甚至无法建立共同的研究出发点。
笔者认为,应该深入研究投资,消费,政府支出,进出E1分别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体里,他们的实际作用是不同的。在中国投资对GDP的影响达到60%以上,消费的影响只有不到40%,而美国却几乎正相反。在正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中,投资就是指私人投资,而且这部分不受政府干预,完全由市场信号引导,投资的领域也没有太多限制;在中国投资的限制很多,而且政府投资有替代和挤出私人投资的倾向。对于这些区别,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程度的不同。量的不同造成了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因子是不同的,而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模式对经济的影响被放大,最终可能会带来质的变化。再更进一步看,以投资为例,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其他部门和行业的影响也不同,以目前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来看,能源工业,基础材料工业等耗能大户的低效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巨大,这些部门的投资扩大,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直接影响到别的行业发展和表现,而国民经济各部门复杂的相互互动,可能使作用的结果远远超出我们的理解和控制范围。同样,消费领域也是~n.cL,消费的组成结构,消费的倾向,不同消费群体的比重,消费能力的区别对于决定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是很不同的。这些都需要更细致的了解和把握。这实际是国民经济的形成和传导机制,与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不少学者认识到,中国宏观经济的很多问题是因为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在中国目前特定的转型过程中,有其独特之处,不应该忽略。在国内也有先行者在企业层次上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微观单位和宏观总量之间还存在这一块十分广大的“中观”领域,认为对这一中间地带的研究必将大大丰富现有的宏观经济理论,但宏观经济学却不研究产业结构与宏观经济总量稳定间理论关系。
客观地讲,政府在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做法也有其难处。受到现有管理体制的限制,不得已采用粗放式管理。在目前条件下,与其热衷于对宏观经济是否过热做出结论,不如集中精力研究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行业,甚至不同的经济区域的发展特点,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细化在这些中观层次的协调管理,通过中观层次的微调达到整体宏观经济稳定,相信只要搞清楚各因素的影响大小,以及其影响方式、传播机理,通过控制主要变动因素的波动,就可以达到对整体波动幅度的把握。在摸索出规律后,就有希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
应该说,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其宏观经济理论也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在开放的基本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的,而中国的经济学也理应在转型的中国的环境中,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建立起来。
也许等我国发展到具有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基本一致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条件下,两种理论体系会很好地融合,这是一个远景。但现在,我们还是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成果,不唯书不唯上,走出适合中国自己的路
第三篇:镇域经济汇报
XX镇镇域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2012年6月)
市委、市政府组织各区、镇赴苏浙学习之后,我们对镇域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结合XX镇实际,认真研究镇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新目标和新措施,以利于强力推动镇域经济率先跨越发展。1-6月份,工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同比增长36%,占任务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6亿元,同比增长76%,占任务14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48.35万元,同比增长21.5%;招商引资任务完成3.65亿元,占任务的182.5%;新增个体工商户69家,个体私营企业15家,占任务的77%。
一、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再掀赶超跨越、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热潮。6月11日下午,立即召开党委政府成员会议,贯彻传达考察学习情况和领导讲话精神,研究在全镇学习贯彻落实方案。当晚印发学习材料260份。6月12日,组织全镇机关干部、各村两委成员、镇直镇办负责人、各企业负责人集中学习市、区考察期间的会议精神,围绕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思想再解放,境界再提升,目标再拔高,落实再高效”的主题活动,进一步调整、理清工作思路,拔高工作目标,勇于担当,勇于实践,用学习的成果,强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发展。要求镇村干部,每天都要学习《莱芜日报》、1莱芜电视台报道的讲话和经验介绍,对照先进找差距,学习先进促发展。第一时间,迅速在全镇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热潮。
二、以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为第一追求,进一步理清思路,调高目标,实现镇域经济快速膨胀发展。对比江浙,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研究确定了“东部电线电缆,西部新材料,南部新能源,北部生态旅游,中部加快城镇化”的产业及镇域发展布局,利用3年时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利税3亿元,5年之内,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利税7亿元,确保地方财政收入每年保三争四目标的实现,到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5000万元。在镇政府以东,打造占地1000亩的电线电缆产业园。努力建设山东省电线电缆特色产业镇,充分发挥科虹、振泰两大龙头作用,加大线缆相关企业的引进力度,牢牢抓住电线电缆这个牛鼻子,坚定信心,将产业集群打造好,将品牌做大做强,建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线缆制造产业基地,打造镇域经济发展“高峰”。今年在建的科虹线缆产业园,5万平方米的车间7月底建设完成,8月份安装设备,10月份四条中高压生产线建成投产,同时新开工建设6.6万伏橡套线缆项目,750千伏超高压立塔、7000平方米研发中心,着手核电电缆项目的规划设计。豪泰特缆项目2万平方米的车间7月上旬建设完成,8月份进行
设备安装,9月份投产。在镇政府以西规划建设1000亩的新材料产业园。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和储备,实行捆绑发展,聚小成大,建立新型材料产业集群,打造镇域经济“群山”。目前,一期入园项目5个,2家已经投产,3家已开工建设,正在洽谈的还有7家,力争利用5年的时间,引进中小企业30家,产值到达20亿元,利税2亿元。在南部三平洲村,建设新能源产业区。6月14日与中电(香港)集团公司主动对接,就施工便道、变电升压站、成立指挥部等事宜进行现场办公,加快项目推进。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分2期实施,一期投资5亿元,建设33台风力发电机组,架设风力电网,计划于2012年7月开工,年底建设完成;二期投资5亿元,建设33台风力发电机组和风力变电站,计划于9月开工,2013年建设完成。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到50万兆,产值30亿元,利税3亿元。将成为全市新能源产业的典型示范工程。在镇政府以北,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区。依托青石关、齐鲁古道、平洲顶等历史遗迹,管家庄村与淄博天恒集团、大英章村与莱芜创富集团合作,就望鲁山等景区实施开发建设。重点围绕齐鲁文化、齐鲁长勺之战、中国八极拳基地、特色生态农业做好山区特色文化旅游的文章,建设莱芜北部旅游名镇。在政府驻地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镇。坚持双轮驱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定位于莱芜北部特色产业化重镇,集中精力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
规划,按照30000人的居住规模来谋划XX的发展,当前重点围绕大项目搞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三、以深化落实为根本,将学习成果落到实处,强力推进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以市场化的思路深化落实。企业大发展,资金、人才、管理是关键,当前我们不仅关注企业投入、进度,更关心企业科学持续发展。为此,针对资金问题,我们鼓励企业通过市、区金融办规范运作上市及风投工作;针对人才问题,强化与名牌高校、研究院所加强联系,统筹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在镇政府以西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人才集聚区,规划建设楼房20栋,专家公寓20栋,将公共服务资源向该区域集中,形成招贤纳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天然气、电力双线保障、标准化中心学校、卫生院及派出所升级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为企业发展创优氛围。通过土地增减挂钩为项目建设增加土地容量,今年西平洲挂钩试点已通过验收32亩,横顶村还未立项,已完成复耕土地39亩,同时东车幅、张家台、下崔等村前期工作已准备充分,立项批复后即可加快实施。
以一线工作深化落实。围绕新目标和项目,结合实际,重新调整工作布局,要求党政负责人每天一个现场调度会,在一线发现问题,抓推进。镇“转提优保促”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对包项目责任人服务企业情况进行督查,并做好督查记录;实行包项目责任人“日总结、周汇报”,以督查促落实,确保包项目责任人扑下身子,搞服务、促进度。
以作风转变深化落实。“治庸”,在一线提升能力,要求镇村干部摒弃自甘落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提振精气神,在项目一线学习帮办,增长才干。目前,镇政府下发文件,进一步明确发展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私营企业是各村重要工作内容,将发展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任务进行量化分配,明确任务目标,对完成情况一周一通报,同时作为年终实绩考核和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让一部分具有经营能力的个人走上规范发展的路子,为壮大农村经济夯实基础。“治懒”,在一线服务项目,要求镇村干部摒弃畏难发愁、懒散落后的行为,务实勤政,在一线抓具体事,大事小事都要抓,沉下身子,踏踏实实搞服务。针对村集体发展困难、无集体收入的实际,为解决统筹发展问题,开展XX镇“五亩地示范田“工程,要求村两委,集体种植金银花、XX蜜有机桃、桔梗等经济作物,保证村集体正常办公经费不低于30000元。“治慢”,在一线提高效率,要求镇村干部摒弃效率低下、疲于应付、贻误工作的现象,立说立行,推进项目高效运转。“治蛮”,在一线改进作风,要求镇村干部摒弃服务态度差、沟通能力差、吃拿卡要的行为,严格按照“转提优保促”的要求,尽全力服务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篇: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2008—2010年,是中江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乡镇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镇域经济在中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重要。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地跨越式发展,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依据《平邑县第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全乡镇域经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有了很大提高。镇域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活跃乡场、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全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五个基本形成”:第一,发展基础基本形成。总的来看,主要体现在总量和速度两个指标上:2007年全乡镇域经济总量达到15亿元,增长速度连续几年保持在22%以上,为今后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领导体制基本形成。发展领导小组,配备了工作人员,形成了统一领导、横向协作、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新格局;第三,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镇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第四,镇域企业队伍基本形成。涌现出了一批骨干企业,全乡镇域企业在数量与规模上也不断增加;第五,发展氛围基本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政府表彰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积极支持、广泛参与镇域经济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镇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乡实现GDP4.2亿元,是2002年的2.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是2002年的2.6倍;实现财政地方收入320万元,是2002年的1.2倍;农民纯收入4620万元,是2002年的1.8倍;招商引资实现合同利用外资1.3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152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1倍和4.5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按照“五区一园一市场”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完成了道路硬化和美化,架设了一条10千伏的工业电力专线。不断提升小城镇档次,使其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建设的平台和载体。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2008—2010年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镇域经济发展全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务实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邦、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先进工业化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加快全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全面建设惠及全乡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产业富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1.定性目标
2008—2010年,进一步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舆论环
境、融资环境,大力拓展镇域经济的产业空间,全面提升镇域企业的发展质量。在产业集群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促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镇域经济成为中江经济增量的重要支撑,在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2.定量目标
镇域经济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全乡民营经济力争完成增加值5.2亿元,占全乡经济比重达到68%。
重点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达到15户以上,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以上。
增强产业集群的产业竞争优势和特色集聚效应,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到2010年,全乡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培育2个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集群。
镇域经济财政贡献能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到2010年,全乡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占全乡税收比重达到80%。
镇域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镇域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
三、主要任务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引导企业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循环式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大力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促进沼气产业化发展,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使全乡民营企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减少,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格局。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战略性调整,推动镇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技术进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努力把中江建设成为先进工业化基地。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拜尔、金太阳、高明科技、等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推进瑞丰、阳光木业的规模化建设。二是巩固传统产业。木材加工业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2亿元,年均递增21%。
(三)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竞争能力。一是制度创新。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建立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健全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转变为企业文化先进、战略目标明确、管理方法得当、运行状态良好的先进企业。三是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成熟技术的引进、开发和产业化,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镇域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和促进机构,引导和鼓励镇域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带动风险资本和各类社会资
金支持镇域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引导产业集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支持镇域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发展。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集群,提高企业的聚集度,加快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加强上下游产业的纵向合作和产品研发、品种配套、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横向联合,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显、企业间协作紧密、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推进产业融合,培育块状经济。到2010年,力争形成石膏开采、石膏加工、木材加工、花岗石开采和加工、纸业、新型饲料、规模养殖等一批专业化经营、社会化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五)加强合作交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引进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信息交流和产品展览等方式,与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贸易,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资,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加工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镇域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逐步开始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的输出,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向利用国外资源转变。积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我乡镇域企业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力度,鼓励镇域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收购、兼并、重组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领域。
(六)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企业要全面掌握国内外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密切关注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触角收集和发布各种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政策导向;推进各企业实现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信息手段,构建全社会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民营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信息以及法律政策咨询;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镇域企业举办信息化培训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水平,在企业内部实现商务信息的快速、安全传输与共享。积极探索和尝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在镇域企业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发展。要充分运用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金融机构、商业性公司等社会服务资源,围绕镇域企业的需求,构建市、县、乡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建立以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产权交易、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今后发展镇域经济的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影响镇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的解放程度直接影响到镇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与成效。领导干部要敢于解决、善于解决镇域经济发展中思想观念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创”,要
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发展工作方法。坚持自力更生,着眼于“干”,要坚决摈弃过去依赖实际扶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动性,立足自身谋发展,依据资源求突破。坚持舍得付出,着眼于“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要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转”,从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市场,从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总之,要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镇域经济的大发展。
2、以工业化为核心,园区为载体,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总量。一是把做好工业园区的布局和发展规划,实现从工业项目向园区聚集作为发展工业主要方式,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按照“产业聚集发展”的原则,强力打造工业园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落实好已签约或在建的工业项目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引导工业有序向园区聚集,构筑产业链,推动企业集群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增长亮点。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以改革和创新为切入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逐步走上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品牌带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要在工业发展认识上要有新提高、新境界,发展有新思路、新举措,借鉴先进乡镇工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力培育壮大规模企业和支柱产业,以形成后发优势,走出工业立镇之路。
3、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招商引资,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动力。镇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是关键,项目建成是要领。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我乡实际,不断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子,努力做到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要树立乡外以外都是外的思想,把乡外资金都当作外资引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经济能发展、农民能增收、乡财政收入能增加的原则,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全力加快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4、努力营造镇域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镇域经济。镇域经济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希望所在。因此,发展镇域经济关键要鼓励发展镇域经济,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进一步清理和废止一切歧视和限制镇域经济发展的规定,尽可能降低镇域经济投资创业成本。二要进一步规范镇域企业的税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三要引导私营业主相信诚信敬业、守法经营观念,通过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改变作坊式、家族式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要增强镇域农行、信用社信贷功能,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镇域经济信贷支持。
5、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把小城镇建设好。一是要突出重点、科学布局,高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小城镇,当前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上。二是要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引导集体、个体、私营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三是政府要着力在教育、卫生、文化、商业服务、居住小区等配套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
6、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发展镇域经济的过程就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非农产业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要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优势。通过开展“科普村村通”、“科技入户”、“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举办电视讲
座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市场、政策等信息的传播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努力使全乡适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
第五篇:我国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民风
我国部分农村少数民族地区 男女性别偏好的现状与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皓
男女平等问题关乎民族未来的存亡。这个观点已经成为世界范畴的共识,并且从一种道德观的人是发展为法律的条款和政府的行为。在讨论促进男女平等问题时,就必须要了解与其相对的性别偏好问题。性别偏好是指家庭中长辈对子女性别上的偏好。一般认为,性别偏好应当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个人喜好某种性别的儿童,向吃饭口味,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而在父权主义家庭制度中,极端的儿子偏好成为一种群体心理固结,反映出妇女在家庭中低下的地位,是性别歧视的体现,是落后的社会现象。在我国,由于受到父系氏族的影响,重男轻女现象十分明显,跟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男女性别比例是119.58:100,超过了正常的103:100,我国农村出生人口男女比例为123:100,所以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男女平等一直是重要任务。而在农村少数民族农村聚集地,在相对城市较落后且发展缓慢的地域,同时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村规民约和民俗民风,男女平等问题或许就会以一种民族理念或是民族传统而改变。为了反映村规民约及民俗民风对男女平等现状的影响,并研究分析其不同民族、不同风俗对男女平等问题看法的差异和原因。我国少数民族人数较少而且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同时居住的比较分散,民族习俗又很多,所以对农村少数民族的调研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对四川省丹巴县嘉绒藏族、北川羌族、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香格里拉迪庆藏族、丽江纳西族等五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普通调查,其中对四川省丹巴县三木札村嘉绒藏族这个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农村干部、农村医务人员和群众。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男女性别比例和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等方面的情况较以往有所改善,在人口问题上,村民们基本都很拥护计划生育政策,坚持以三个为上限,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基本不会超生;通过调查,发现村中出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不到1,也就是说女孩的数量大于男孩,处于我国男女性别比的优势地区;对于生男生女的问题上,少数老一辈人仍然保持着重男轻女的旧思想观念,但不会去主动强制影响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的村民基本都是持有无所谓的态度,部分村民也有纯粹的个人喜好影响,所以可以说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在这些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普及的较好。现将具体状况报告如下:
部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基本现况
在五个少数民族地区中,由于北川县还在重建中,无法进行深入的调研;香格里拉和丽江由于受到旅游业的影响,经济水平较高,生活趋于普通化;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地区和四川省丹巴县嘉绒藏族地区情况类似,都是地处相较落后的农村偏远山区,交通不发达、依靠原始的农牧业为生活来源、人均经济低于国家农村平均标准。所以我们尤其对这两个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两个地区对性别偏好问题上除了个人喜好外,并没有特出的父权制或母权制。调查结果分析可分为村里孩子男女比例调查、村民对出生人口性别偏好调查、村中干部男女比例调查、村中家里财政支出权调查等几个方面。由于两个地区环境和情况类似,所以接下来我将只呈现在四川省丹巴县三木札村嘉绒藏族地区的调研数据与结果。我们在三木札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分为三类,环境背景方面、子女性别偏好方面和村中男女掌权方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村子的人口状况,包括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村民对政策的想法和村里的人口情况等方面。根据当地有关部门的农村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家一户最多可以生三个孩子,其中如有残疾子女,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过批准,允许再生。当地村民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口号是“鼓励生一个,计划生两个,最多生三个”,三木札村里有将近40%的家庭有三个孩子,超过60%的家庭只有两个孩子,村民一般不选择只生一个孩子,其主要原因是“爬山路险峻,容易出事,只有一个孩子不保险”。
随后我们分别对这个地区的村中孩子男女性别比例做了一个整群调查,将孩子按照18岁以下和在校学生的规格分成了两个整群,调查男女性别比例情况。通过走访同干部和对村民的抽样调查,得出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如下:18岁以下孩子男女性别比例为104:193,在校学生男女性别比例为62:136。如图所示:
18岁以下男 在校学生男*** 18岁以下女 在校学生女 丹巴县三木札村
对此现象,我们对结果做了下分析:1.当地女孩多男孩少。2.在校生男女性别比例要小于18岁以下孩子的男女比例。之后我们分别对这两种情况做了调查。提出了一个疑问:女多男少的原因。有两个可能性:1.可能是由于想要男孩,而第一胎、第二胎都生了女孩,所以继续生第三胎,才导致女多男少的现状,典型的父权制;2.可能是村民们并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只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女孩生的比男孩多,一种正常的现象。
之后我们带着疑问对当地村民对进行了男女性别偏好问题的调查:如果只能要一个孩子,您喜欢男孩还是女孩?1.男孩;2.女孩;3.无所谓,都一样。调查人群为10—72岁之间,总人数143人,调查结果比例如图所示:
男女性别偏好问卷调查结果13%15%72%无所谓,都一样 女孩 男孩
由图可知,只有1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男孩,结果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对此村书记和部分村民为我们解答了原因:“因为现在村里的年轻男女都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干的活、挣得钱也都差不多,也就没有什么不平等的……女孩要比男孩乖得多,知道收拾家务、做饭,男孩就知道淘气……还有就是男孩长大结婚后还要家里盖新房,女孩就不用……总之就是觉得女孩好养活”,所以这可能就是大部分人都喜欢女孩的原因吧。在此看来,经济收入方面男女价值平等促进了男女社会性别平等,经济平衡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对于男女性别平等的看法。
对于另一个问题,就是“在校生男女性别比例要小于18岁以下孩子男女比例”的原因,我们对部分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展开了抽样调查。他们告诉我的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女孩学习好”,而没有牵涉到任何性别偏好问题。由于村里环境与经济的影响,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去”,不论男孩女孩,只要学习成绩跟得上都会尽量去供,如果经济无法支持所有孩子的学费,就会供给学习最好的孩子来继续上学。而且他们还说:大部分男孩初中结束后,如果成绩不理想就直接出去打工了,不再上学了。由此可以看出,在教育方面,女孩并不像以前那样处于劣势,不再受到重男轻女的旧思想束缚,而是男女平等,以成绩来衡量,说明女孩在教育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支持!
在另一方面,自古至今,大到政府机构,小到家庭的支出方面,我国女子掌权的机会都很少,绝大部分都是以男子为主,权力的倾向预示着男子的地位的尊贵;古代除了女皇时期,王宫里几乎都是佳丽(女)三千,家中也是三妻四妾的,这也从正面反应了男尊女卑;在近代,“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思想也在潜意识的质疑和控制着女子的权利,所谓无权就几乎等于没有社会地位。这些都能反映出中国潜在的重男轻女的现象。为此,我们考虑到权利的直属也会从侧面直接的反映出村中男女性别平等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们对村里的男女掌权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分为两个方面:村干部的男女性别比例情况与原因和家里财政支出权的直属与原因。
在三木札村,村长是男的、村书记是女的。在这里出现了女子掌权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村民对性别的偏好还是很小的。村民们告诉我们:因为现在村里女的文化水平都比较高、都具有很强的办事能力,能够很好并且很合理的管理好村子。下面是我在该村照的两张事项安排的照片。
村书记在村中的小黑板上写的
之后我们也询问了村书记关于村中男女工作能力的问题,村书记回答说:“由于现在上学的孩子比较多了,孩子们接受了相同的教育,同样也就具有近乎相同的能力,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工作环境所拥有的工作特点不同而已„„”。根据村书记的话,可以分析出,教育会直接影响男女的工作能力问题,而工作能力影响着社会权力的直属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影响着男女性别平等的看法。
同时我们对村里近百户的村民进行了普查,调查当地的村民家中财政支出权的直属问题。众所周知,财政的支出权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掌控大权,所以我觉得财政的支出权的直属也同样是反映着村民们性别偏好的问题。我们总共调查了村里的99个家庭和外村的7个家庭,106个家庭中103个家庭的财政支出权由母亲掌控,只有3个家庭的财政支出权由父亲掌握。同时由我们得知村中男的很多都外出打工,很容易出现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并且这会对财政支出权造成影响,所以我们还调查了这些家庭的男女掌权情况。比例如图所示:
家中财政支出权10%4%女主内男主外男主内女主外内外都是男人管内外女人全管路过73%3%6%7%母亲父亲97%
在调查的同时,我们对这些结果也咨询了原因。村民们告诉我们:由于大多数男子结婚后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一年才会回来一两次,所以婚后女子掌家、主内的比率比较高,而且村中支持如果女的有能力主外的话,就可以内外全主,而男的如果有时间顾家的话也可以内外全主,只是社会和家庭的分工不同而已;村中女的管理财政支出权的占绝大多数,因为很多的家庭里男的在挣钱的同时很难再抽出时间顾家,所以是由女的主内并且计划着家里的生活收支,同时就会把家庭的财政支出大权也交由女的掌管。这也说明了虽然家庭和社会的分工不同,但是各有千秋,伯仲之间,最后通过对该地区以及其他几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在生活与社会活动方面也全面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村民们的对男女性别的理解与看法可以说已经是高度认识了。但是对此我并没有停止调研,因为我觉得这个现象也可能是受到了环境、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造成的,因为这些地区受到的周围影响是很大的,很多的东西都被汉族“同化”了,我觉得这不能完全的体现出这个民族原有的思想,只能说是现在的综合思想,所以我为了继续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我对更高更远的地区年龄段更大的人进行了同样的调查,结果出现了较强烈的反差,由于时间问题,我只对其中的部分村民进行了抽样调查。
在三木札村附近,由于处于山地,按照高低海拔的不同分为了地势较平缓的一队,处于海拔2千米左右,也是我们先前调研的主要地区;地势较高的二队,处于海拔3500米左右,山路险峻并且居住的比较分散,在此处我调查了10户左右的村民;地处山顶和后山的三队,处于海拔5千米左右,山路及其漫长并且危险,家族之间居住的比较集中,在此处我调查了5户左右的村民。在对二队和三队的15户家庭里的不同年龄段的成员进行了调查后,我发现:年轻一代的人男女平等的观念比较好,教育程度比较高,都愿意走出大山,但是文化保留程度比较低;老一辈人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很看重家族的香火传递,教育水平比较低,同时他们也是民族文化保留较好的一部分人群,和子女不同的是他们不愿意走出去而是习惯了在山里的生活,但是对于子女的观念和看法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老一辈的人从来不会指指点点,即使是有不如意的也只是放在心里,不言不语。下面我将呈现给大家一队、二队、三队不同地段男女性别比例、重男轻女现象和教育程度的调查结果的比较图: 120%100%80%60%40%20%0%男孩比重重男轻女小学程度初中程度高中程度
至此,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村民的调查结果都已经呈现出来了,对于这些地区的男女比例、性别偏好、教育、掌权等等的问题几乎都达到了男女平等的和谐现象,但是居住在相较偏远的比较保守的老一辈人却是依旧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旧思想现象。在这些调查结果的面前,我出现了很多的疑问:为什么年轻一代或是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的男女平等观念比较强?为什么老一辈人到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会有很大的反差?什么影响着他们对男女平等问题的看法?对此,我展开了综合分析。
一队二队三队综合分析少数民族思想中的男女平等问题
通过对男女性别比重、村民的性别偏好问题、权利直属问题等多方面的调查来看,重男轻女或是男尊女卑的现象或是观念早已经不存在或是说随着旧思想销声匿迹了。那究竟是什么影响着男女性别平等问题呢?我个人总结为法律观念、民俗民风、旧思想、教育、经济趋向等五大方面的影响。
1、法律观念的影响
在什么时候都不得不承认法律的“魅力”是很大的,法律的影响不能说是法律具有完全的强制性,但是众所周知如果触犯法律就会是犯罪。在我国法律法规方面对男女平等问题有着十分明确的规定,例如:我国《宪法》第48条第1款就男女平等问题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还有《劳动法》中的“同工同酬”;《婚姻法》中的“结婚、离婚方面,教育抚养子女方面、夫妻共同财产方面等都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继承法》中的“继承权男女平等”;《义务教育法》中“适龄儿童的同等受教育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原则”;《选举法》“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民法通则》“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民事权利”;以及《民事诉讼法》中“同等的诉讼权利”等等。可是我们知道,“规定是死的,思想是活的”,虽然法律上的明文规定不能从思想中完全扼杀旧时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女性朋友们可以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这至少可以减少甚至是杜绝封建社会中那种“夫妻间男为女主,丈夫可以对妻子进行随意的打骂休弃”的现象,现在来讲那也是违法的、是犯罪的。法律的规定不仅仅是让女性在家庭中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且在社会的地位和经济方面女性也得到了很大的帮助,从建国初期19%的女性就业率到现在47%的女性就业率,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来提高女性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平等。所以说这种法律的影响是从国家政府机关出发通过法律的硬性规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对女性进行保护,维护女性应有的权利,恢复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女性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价值,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男女性别平等。但是我觉得法律毕竟是法律,只能硬性的规定却不能根治我们的思想问题。
2、民俗民风的影响
我们一共走访了五个少数民族地区,分别是嘉绒藏族、普米族、迪庆藏族、羌族和纳西族。通过对当地的生活习惯的了解、民俗民风的调查以及礼仪禁忌的规定,我发现除了纳西族外其它的四个少数民族都没有出现过思想上或是行为上的性别偏好问题(主观的性别偏好除外),但是在普米族却是有着一种简单的禁忌,似乎从潜意识中出现性别偏好问题。纳西族是由当地的土著人和羌族的分支互相发生了“民族同化”,而出现的民族,由于当地的土著人维系着母系氏族母权制的传统,所以纳西族至今为止仍然也存在着重女轻男、女尊男卑的习俗,她们说如果家里生了女孩就张灯结彩,并且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而生了男孩的就没有这些,一种现今我国为数不多的母权制民族体制。普米族,我们在云南省兰坪县普米族的龙潭村展开过短暂的深入调查,我们对当地的村民调查过性别偏好问题和男女性比例情况,调研结果显示这里并不存在男女偏好问题,但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禁忌却让我发现了不同之处,在普米族,每家都有一个火塘,普米族禁忌规定“女人和小孩不许从火塘前面经过”,我当时觉得这可能是普米族人的潜意识中还是有重男轻女的现象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并不会在意初生儿的男女性别情况,而是生男生女都一样疼爱,所以最后我知道这只是千百年来流传的民族习惯而已。至此,对我们调查的五个少数民族来说,纳西族有着传统的母权制的习俗,同时也可以说纳西族的民俗民风完全影响着她们重女轻男的观念,这也是我们调查中唯一一个可以看得出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对男女性别偏好的影响。刨除沿袭着母权制的纳西族来看(毕竟是少数),其它四个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对男女性别平等观念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影响;从他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看,可以说是没有特别的男女偏爱观念,也没有关于男女不平等的规定,就比如说规定什么“生男有赏”或“生女光荣”之类的。同时调研之前我还从网上和书中查阅了一些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和性别偏好的关系,我发现,但从民俗民风的角度看,除了母系氏族的民族外,就没有特别的规定这关于男女性别问题的民俗,如果说深究的话,只能是像普米族那样有着一些对于男女的禁忌,但是可能是民族文化的原因,在很多的少数民族不仅有关于女性的一些禁忌,也有关于男子的禁忌,因此这些禁忌方面不足够说明他们的民俗民风对性别偏好有影响。所以可以说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没有对男女性别问题有任何规定,也没有造成任何影响。但是根据多天的调查,我发现这些少数民族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旧思想中普遍都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和传宗接代、传递香火非男不可的观点。
3、关于旧思想的分析
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52%左右的老一辈人(爷爷奶奶辈)都存在着重男轻女和传递香火的观念,但是根据对少数民族民俗民风的调查,我并没有发现他们的风俗中有关于什么家族香火之类的文字,那么他们的这种传递家族香火的概念从何而来?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翻阅,我找到了答案。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三从四法”等名词都是从古代汉族文化中找寻到的,并且古代汉族文化中讲“不出丁为大患”,而且这也从来不说男子的原因,首先是女子的原因,其次找风水的原因。所谓传宗接代其实也是源于汉族的民族文化。“宗,家族也”,而说到家族就必须要提到古代家族的祖坟和祠堂,而关于祖坟和祠堂的概念也是源于汉族文化(就比如藏民们都天葬、火葬了,也就没有什么祖坟或是祠堂了,他们会有佛堂,但那是朝拜的地方,不同于祠堂),如果现在还能找到或是有幸拜访到一些家族的祠堂,我们就不难发现两个特点:一是祠堂中的灵位要以持续不断的香火来供奉,经常需要打理,在特殊的日子还要拜祭;二是祠堂中供奉的灵位都是家族中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男子的,没有女子的灵位。原因就是因为在古代汉族文化中觉得只有男子才有传宗接代的功能,而传递香火一词的就是由此得来的,因为要继续祠堂里的香火(灵位),所以一代里必须至少有一个男丁来传递,如果没有男丁就会选择从别人家过继,或是找上门女婿来继续传递香火,所以就自然而然会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和传递香火的概念。而少数民族的这些传递香火和重男轻女的观念很多的都是由古代战争时期汉族人的入侵与统治对少数民族造成的“民族同化”的影响,同时延续了下去,所以在今天少数民族才会出现这种名副其实的重男轻女和传递香火的概念,而并不是本民族原有的民俗民风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知道了,旧思想中重男轻女和传递香火的概念都是由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民族同化”所形成的后果,而并非少数民族民族特色。
4、教育的影响
首先我们通过调查结果了解到了在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的教育覆盖程度:以三木札村为例,小学生99%,初中生80&,高中生20%,大学生全村就只有2个。现在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和少数民族补助的原因,教育的普及度明显升高。而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了学习新文化新知识上,也在另外的两个方面影响着男女平等的问题:一是从科学技术的角度,二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了解了在当今社会,不再是以简单的人力劳动力为主要生产力,而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提出的“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并且我们可以发现在学习了相同的科学技术之后,男女的社会经济价值与社会工作能力其实几乎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以科学技术为主的当今社会环境下,男女是平等的;在医学的角度来看,从现代医学出发,我们了解到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这就推翻了旧思想中只有男子才能传宗接代的观念,并且医学上解释说“孩子必须同时要拥有父母双方的基因”,也就是说只有男子是不行的,虽然从现代医学讲男孩的基因是XY,Y只能来自于父亲,但是出生儿的男女性别是通过孕育环境的酸碱程度的不同来控制的,这个只能依靠母亲来掌握,所以说出生儿是要靠父母共同作用才能完成的,而且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分工不同,孩子的智商来自于母亲多点,性格像父亲多点,所以要知道要想孩子聪明还要靠母亲的智商,并不是旧思想中所说的只有男的才能掌控子女的说法。所以说在教育方面,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新文化新思想,而对于不科学的旧思想就会逐渐的被时代淘汰,男女性别偏好问题也会逐渐的消失,从科学与医学的角度讲,男女平等。
5、经济趋向的影响
经济水平对性别平等观念的影响问题的根源要追溯到我**系氏族与父系氏族时期。母系氏族时期母权制的婚姻秩序,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所以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男士,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了.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渐趋于解体.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必然要求按照父系计算世系、继承财产,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妇女的劳动局限在家庭之内,以家庭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家庭经济中退居于从属地位.之后由于几千年来农牧业一直是主要生产力,男性的社会统治地位也持续了几千年。而在现代,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在科技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的时候,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也渐渐被确定,因此在我国发达地区,学习科学技术就成为了必要的功课,而在学习方面男女的能付出的劳动力价值是相等的,也就不会出现男女侧重问题;但在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仍然是以最简单的人力劳动力为主要的生产力,所以就依然会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而今天,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科学技术已然成为第一生产力,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就必须要学习科学技术,而从学习角度上看,男女的社会经济劳动力价值基本相等,并且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在我国比较发达的地区就基本不会出现男女性别偏好的问题;在我国相较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虽然仍然以人力劳动力为主,但是父母的思想基本都是希望孩子走出去、去学习新的东西、有更好的发展,而不是继续着他们的人力劳动力——农耕、放牧,所以在这些地区,人民的思想同样也是要发展科学技术,以学习新文化、新技术为主,因此就很少会出现性别偏好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要劳动力的需求不同就会影响社会性别偏好问题。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男女的性别优势是不同的,在社会主要生产力改变的同时,就会引起男女性别侧重问题的产生。而在现在的经济利益和趋向来看,男女是平等的。
暑期实践调查结果给我的反思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经过这次为期半个多月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调查,感触颇多。在与那里的百姓的交谈、共同生活的时候,给我留下了很多的疑问,引发我不断的思考,同时也激发了我更多的热情,希望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去帮助他们。同样的这次调研时我也发现了当地的一些其他的问题。家长们为了孩子未来有很好的发展都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去,想法是好的,但是目标是盲目的,我曾经采访过很多的孩子,她们都想上大学、都想走出去,但是问到她们以后想上哪个大学、做什么的时候,她们就不知道了;当我问到家长的时候,她们告诉我说“只要能过走出去,就会比现在的生活好”,可是当我再问他们会不会担心子女都出去了,而自己民族的文化没有接班人的问题时,他们婉转的告诉我说“不会的,学习、走出去是好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80年代,我们的父母强烈的想让我们出国“深造”一样,“出国吧,在国外生活总是好的”一种盲目的思想,可在当时这在我们看来那是留过洋的人,回来后怎么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好歹也是个“华侨”,再能没事说上一两句英语就好像是国宝级人物。但是现在我们再来看,其实从海外学成而归的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尽成了那些“流浪”而回、却还在趾高气扬的“海龟”。可能是因为我们经历过这个盲目追逐的时期,才会明白其中的故事,而现在他们也要经历。有的时候我总觉得这种盲目的追逐像是“邯郸学步”,就是因为没有发现自身的特点,又没有完全了解外面的世界,就会觉得外面一切都是好的,就盲目的学来学去,最后反而丢失了自我。所以我希望可以有人帮助他们发现他们的民族特点、教会他们读懂外面的世界,以致于不要再像我们一样走过一段漫长而又盲目的时代。我觉得:好像每个人都会选择去经历这样的一个时期,因为一个流行元素而盲目的去追求,等到筋疲力尽的那天,你会发现其实很荒唐,回过头来才发现其实原来的这边可能会更好。只是遗憾当时没有人告诉自己,而浪费了大把的时间。
同时我还想说这次暑期实践真的让我感到很欣慰,现在的农村女孩生活状况相较几年前要好的多,而且随着男女平等的法律观念的传播和深入,女孩子们也逐渐的获得了平等的待遇。在回顾前几年的实践历程,看到很多的女孩子上不了学,为了家里、为了弟弟妹妹无奈的选择了留守,生活极其艰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家里的“牺牲品”。而如今在看到农村的女孩们在教室里开心的学习、刻苦的念书,在操场上潇洒的跳舞、快乐的嬉戏,我知道现在她们很幸福;她们对未来充满着梦想与希望,像一只只小鸟一样,蓄势而发;她们是那么的活泼、那么的天真、那么的美丽,看着他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犹如盛开的花朵,同时也是祖国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