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3)
山东董宝礼(高级教师)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瑾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朝”“请”“胜”“数”“乃”“幸”“见”“恨”“诸”“及”“既”等11个常见词语。
【训练】
1、选出与“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中的“朝”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
C、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D、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请”与其他三句中的“请”意义不同的一项()
A、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 .
B、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
C、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
D、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3、选出与“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中的“胜”意思相同的一项()
A、而犹有不战而胜之之势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阴一时新
1
D、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4、选出与“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中的“数”意思相同的一项()
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B、数千百万之众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数
5、选出与“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中的“乃”意思相同的一项()
A、高宗意乃解
B、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嗣见樊於期
D、精思傅会,十年乃成6、选出与“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中的“幸”意思不相同的一项(A、幸可广闻讯,不得便相许
B、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C、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D、君不如肉袒负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7、选出与“飞骑因番请见”中的“见”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
B、公将战,曹刿请见
C、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D、于是入朝见威王
8、选出与“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中的“恨”意思相同的一项(A、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偿俺残生,苦恨才平
C、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D、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9、选出意义同“陛下作法,悬诸象魏”中的“诸”相同的一组()
①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③ 武夫力而拘诸原,夫人暂而免诸国
④ 矫命以责赐诸民
⑤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⑥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⑦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A、①②⑦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⑤⑥
10、选出意义同“徒流及死,具有等差”中的“及”不相同的一句()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故不能推车而及
C、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2))
D、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11、选出意义同“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中的“既”相同的一句()
A、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B、既而将诉于舅姑
C、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D、哭汝既不问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参考答案及提示】
1、B(例句与ACD三项中的“朝”均作“早晨”讲,B项中的“朝”是“拜访,拜见”的意思。)
2、B(ACD三项中的“请”均作“请求”讲,B项中的“请”是“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种事情,可译为‘请允许’‘希望’”的意思,另如《曹刿论战》“战则请从”,《孟子》“臣请为王言乐”。)
3、D(A中的“胜”作“胜利,取胜”讲,另如《谋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孟子》“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B的“胜”均作“胜过,超过”讲,另如《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C中的“胜”均作“优美,美好”讲,另如《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句与例句中的“胜”均作“禁得起,受得住”讲。)
4、B(例句与B句中的“数”均是“几,几个”之意,指不确定的数目。A中的“数”作“数目,数量”讲,另如《赤壁之战》“众数虽多,甚未足畏”。C中的“数”作“命运,运数”讲。D中的“数”作“技艺”讲。)
5、C(做“于是,就”讲,ABD中的“乃”均为“才,方”讲。)
6、A(希望,BCD中的“幸”与例句中的“幸”均是“幸亏”的意思。)
7、C(ABD项与例句中的“见”均作“拜见、谒见”讲,C句中的“见”是“看见、看到”的意思。)
8、B(B项与例句中的“恨”均是“怨恨、仇恨”的意思。其余各项中的“恨”都做“不满意、遗憾,怪怨”讲。)
9、C(各句中的“诸”的意思分别是①众,各;②⑦诸侯国;③⑤⑥兼词,相当于“之于”或“之乎”;④介词,相当于“于”。)
10、B(例句与ACD三句中的“及”都是连词,是‘和,与,以及’的意思。B句中的“及”是“赶上,追上”的意思,另如《屈原列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11、A(例句与A句中的“既”均作“既然,既然是”讲。B中的“既”是副词,不久。C中的“既”是副词,全,都。D中的“既”是连词,与“且”“又”等呼应,表并列。)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2)相关知识指导性链接】
1、朝:“朝”的意义还有①朝见,拜见君主,如《殽之战》“先轸朝,问秦囚”,《廉颇蔺相
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项脊轩志》“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②朝拜,归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五蠹》“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过秦论》“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③使„„朝拜,归附,如《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④朝廷,如《孟子》“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柳敬亭转》
a帝王朝见群臣和处理政事的处所,“是时朝中皆畏宁南”,[朝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b代指君主、政府、国家,如《赤壁之战》“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左忠毅公逸事》“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⑤朝代,整个王朝或一个皇帝的统治时期,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谭嗣同》“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
3
2、请:“请”的意义还有①邀请,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
客往赴秦军”。②谒见,拜访,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闻之,往请”,“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③请示,请教,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送东阳马生序》“俟其心悦,则又请焉”。
3、胜:“胜”的意义还有①尽,完,如《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出师表》“臣不胜受
恩感激”,《隆中对》“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4、数:“数”的意义还有①计算,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请数公子行日”,《 隆中对》“跨
州连郡者不可胜数”。②列举,数说,如《指南录后序》“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书博鸡者事》“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③细密,如《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④屡次,如《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5、乃:“乃”的意义还有①用在名词性谓语前,帮助判断,可译作“是”“就是”“原来是”
等,如《孟子》“是乃仁术也”,《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信陵君窃符救赵》“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②竟,却,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秦晋”,《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如《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④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如《芋老人传》“是芋视乃妇也”。⑤指示代词,这,这样,如《孟子》“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6、幸:“幸”的意义还有①幸运,如《论积贮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黄生借书说》“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也必专”。②宠幸,宠爱,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③皇帝到某处,叫“幸”,如《柳毅传》“吾君方幸玄珠阁”,《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④敬词,表示对方的行为是自己的幸运,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亦幸赦臣”,《鸿门宴》“故幸来告良”。
7、见:“见”的意义还有①召见,接见,如《公输》“于是见公输盘”,《孟子》“暴见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②会见,见面,如《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③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如《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④用在动词前,表示受事者自己,可译为“我”“自己”,如《孔雀东南飞》“兰芝初来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⑤出现,显现,如《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毛遂自荐》“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马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⑥引见,如《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公输》“胡不见我于王”。等。)
4
8、(略)
9、(略)
10、及:“及”的意义还有①至,到,到达,如《殽之战》“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扁鹊见
蔡桓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论积贮疏》“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②遇到,遭到,如《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训俭示康》“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③涉及,延及,如《触龙说赵太后》“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促织》“一人飞升,仙及鸡犬”。④来得及,如《荆轲刺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论积贮疏》“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⑤赶得上,比得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⑥介词,等到,到了,如《孟子》“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叔向贺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⑦介词,乘,趁着,如《触龙说赵太后》“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⑧介词,跟,与,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等。
11、既: “既”的意义还有①尽,完了,如《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
生欺余哉!’”②副词,已经,„„以后,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既望]阴历每月十六,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
251800山东省阳信县第一中学(文化路1081号)
电话:0543-82116938215667
传呼:0543-95812-5280557(汉)
信箱:dongbaoli@263.net
dongbaoli-001@163.com
5
第二篇: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1)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1]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2],廉如伯夷[3],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4]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5]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6],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选自《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
【注释】
[1] 不信人:不诚实的人。
[2] 尾生:传说尾生很讲信义,曾与一女子约会桥下,洪水来了也不离去,终于被淹死。
[3] 伯夷:姓墨胎,名允,字公信,狐竹君的长子。周武王灭殷,伯夷义不食周粟,与其弟叔齐饿死于首阳山。
[4] 扬:原作“杨”,据黄丕烈《札记》改。
[5] 自覆:自取灭亡。
[6] 营丘:在今山东临淄境内。
【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信”“乘”“从”“鄙”“使”“是”“行”“素”“辞”“期”“道”“去”“固”等13个常见词语。
【训练】
1、选出与“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一句中“信”的含义不相同的一句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
A、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 .
B、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
C、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
2、为“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中的“乘”选择准确的意义()
A、登,升B、驾,坐,骑C、凭借,趁着
D、连接E、利用F、顺应,顺着
G、冒着,顶着 H、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I、“四”的代称
3、选出与“武安君从齐来”中的“从”意义相同的一项()
①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②旦日,客从外来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④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⑤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⑥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⑧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⑨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⑩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A、①④B、②⑥⑧C、③⑦⑨D、⑤⑩
1
4、与“臣,东周之鄙人也”中“鄙”的意义相同的一句
A、蜀之鄙,有二僧
B、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乱世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请选出“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中“使”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A、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B、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6、请选出下列各句中的“是”与“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中的“是”意义相同的项()
A、觉今是而昨非
B、是己而非人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无乃尔是过与
E、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F、定国是之诏既下
G、惟利是图
H、然是说也,人常疑之
7、请选出与“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中的“行”意义相同的一项()
A、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
B、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C、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8、选出与“廉如伯夷,不取素餐”中的“素”意义相同的一句()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B、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C、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D、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9、选出与“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句中的“辞”意义不同的一句()
A、归去来兮辞
B、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公辞焉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于是辞相印不拜
10、选出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中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B、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C、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D、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11、选出与“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中的“道”意义不同的一句
2
A、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B、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C、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D、臣之所好者,道也
12、选出与“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中的“去”含义相同的一项()
A、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D、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13、选出与“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句中的“固”意义相同的两项()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C、予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D、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E、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F、斯固百世之遇也
【参考答案及提示】
1、C(题干及ABD三项中的“信”都做“诚实、守信”意义讲,而C项中的“信”作“的确、实在”讲,另如《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
2、H3、B(B项中的几句与例句中的“从”都当“由,自”讲,A项中的几句中的“从”都当“跟从、跟随”讲,C项中的几句中的“从”都当“向谁学习”讲,D项中的几句中的“从”都当“听从、顺从”讲。)
4、B(题干与B项中的“鄙”与其后的“人”合成一个词语,表谦称。A中的词当“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讲,CD中的词语均是“鄙陋、鄙俗、鄙琐”的意义。)
5、A(题干与BCD三相中的“使”均作“出使”讲,A项中的“使”为名词,出使的人。)
6、CDH(此二句中的“是”均做指示代词“这、这个”讲,其余
各剧种的“是”的意义分别为A为“正确”,B为“认为正确”,E系词,表判断,F大事,G宾语提前的标志。)
7、B(与例句中的“行”均作“节操、品德”讲,另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屈原列传》中“其行廉,故死而不容”。AC中的“行”都作“行走”讲。D中的“行”作“运行”讲。)
8、C(与例句中的“素”都作“空,白白地”讲,AB中的“素”都作“平素,向来”讲,D中的“素”是“白色的绸绢”。)
9、A(A中的“辞”是一种文体名称,BCD中的“辞”都与例句中的“辞”含义相同,作“不接受,推辞,辞去”讲。)
10、A(A与例句中的“期”均作“约会,约定”讲。BC中的“期”都是名词,约定或限定的时间,期限。D中的“期”是“要求,期望“的意思。)
11、D(D中的“道”是“规律,法则”的意思,例句与ABC三项中的“道”是“途径,方法,措施,策略”的意思。)
12、D(D句与例句中的“去”均作“放弃、舍弃”讲。A句中的“去”是“离开,离去”的意思。B句中的“去”作“距,距离”讲。C句中的“去”作“除掉,去掉”讲)
13、AE(例句AE中的“固”均作“本来,原来”讲。BF中的“固”是“确实,的确”的意思。C中的“固”当“当然,自然”讲。D中的“固”是“究竟,到底”的意思。)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1)相关知识指导性链接】
① “相
1、信:与C项中的“信”意义相同的例句还如《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除此之外,“信”还可作○
信、信任”,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而复问妻妾”;《出师表》中“愿陛下亲之信之”等。2“信物、凭证”3“使者、送信的人”○,如《荆轲刺秦王》中的“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如《孔雀 3
4“消息,书信”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如《柳毅传》中“长天茫茫,信耗莫通”;《祭妹
5“任意、随便”文》中“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如《琵琶行》中“底眉信手续续弹,说
6通“伸”尽心中无限事”。○,如《隆中对》中“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等。)
2、乘:属A项意义的例句有《诗经•氓》中的“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
绪风”。属B句意义的例句如《曹刿论战》中的“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石钟山记》中的“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属C项意义的例句如《过秦论》中的“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属D项意义的例句如《论积贮疏》中的“兵旱相乘,天下大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的“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属E项意义的例句如《教战守策》中的“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冯婉贞》中的“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属F项意义的例句如《归去来兮辞》中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属G项意义的例句如《登泰山记》中的“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属H项意义的例句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过秦论》中的“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属I项意义的例句如《殽之战》中的“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1追赶、追随,如《狼》中“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带领,带着,如《鸿门宴》
3、从:“从”的意义还有○。○
3参与,参加,如《琵琶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赤壁之战》中“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4行,做,处理,如《群英会将干中计》中“汝既为水军都督,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老大嫁作商人妇”。○
5依傍,挨着,如《鸿门宴》中“樊哙从良坐”6堂房亲属,如《活板》中“其印为吾群可以便宜从事”。○。○
7介词,跟,向,如《项脊轩志》中“从从所得”;《记王忠肃公翱事》中“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
8特指合纵,如《过秦论》中“合从缔交,相与为一”9[从容]余问古事”。○;《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
不慌不忙,舒缓镇静,如《屈原列传》中“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张衡传》中“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等等。)
1轻贱,如《孔雀东南飞》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2鄙薄,轻视,如《训俭
4、鄙:“鄙”的意义还有○。○
3自谦之词,如《滕王阁序》中“敢竭鄙诚,恭疏短引”示康》中“孔子鄙其小器”。○。等。
5、使: “使”的意义还有①命令,派遣,如《殽之战》中“公使阳处父追之”;《察今》中“荆人欲袭宋,使人
先表澭水”。②让,使,如《劝学》中“輮使之然也”;《出师表》中“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③使用,使唤,《孔雀东南飞》中“妾不堪母使”;《五人墓碑记》中“人皆得以吏使之”。④主使,指使,如《五人墓碑记》中“周公之逮由所使也”。⑤使命,如《赤壁之战》中“时周瑜受使至番阳”。⑥连词,假设,如果,如《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使人之所欲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等。)
6、是:(略)
7、行:与例句中的“行”意义相同的另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屈原列传》中“其行
廉,故死而不容”。此外,“行”的意义还有①离开,前往,如《殽之战》中“为吾子之将行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畏秦,欲毋行”。②实行,执行,如《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③用,如《五蠹》中“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④行为,动作,如《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疱丁解牛》中“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⑤副词,将,即将,如《归去来兮辞》中“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赤壁之战》中“行将为人所并”。⑥量词,用于成行的事物,如《孔雀东南飞》中“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⑦[行伍]泛指军队,如《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等等。
4
8、素: “素”的意义还有①白色的,如《三峡》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黄生借书说》中“素蟫灰丝时蒙
卷轴”。②丧服,丧服的颜色,如《殽之战》中“秦伯素服郊次”,《唐雎不如使命》中“若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③朴素,如《训俭示康》中“吾心独以俭朴为美”。④朴素的,不加修饰的,如《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等。
9、辞:“辞”的意义还有①言辞,话,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指南
录后序》中“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辞令]应对的言辞,如《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②说话,告诉,解说,如《殽之战》中“使皇武子辞焉”。③文辞,如《屈原列传》中“皆好辞而以赋见长”,《送东阳马生序》中“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④托词,借口,如《季氏将伐颛臾》中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赤壁之战》中“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⑤辞别,告别,离开,如《鸿门宴》中“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木兰辞》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阿房宫赋》中“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辞诀]诀别,如《荆轲刺秦王》中“今太子迟之,请辞诀矣”,《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诀而行”。等。)
10、期:“期”的意义还有①及,到,如《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归去来兮辞》中“富贵非吾
愿,帝乡不可期”。②副词,必定,必然,如《西门豹治邺》中“然百岁后期令子孙思我言”。③一周年,一周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④孝服的一种,为死去的祖父母等服丧一年的孝服,如《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等。)
11、道: “道”的意义还有①路,道路,如《论语》中的“任重而道远”,《孟子》中的“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弗受”,《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道不通”。②取道,道经,如《鸿门宴》中“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中“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③行路,赶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赤壁之战》中“星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④道理,事理,如《师说》中“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⑤学说,主张,如《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治国之道,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措施,如《孟子》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陈涉世家》中“伐无道,诛暴秦”。⑧说,谈论,如《孟子》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⑨古代行政区划名,如《左忠毅公逸事》中“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等。)
12、去:与A句中的“去”意义相同的例句另如《荆轲刺秦王》中“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石壕吏》中“有孙
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与B句中的“去”的意义相同的例句另如《鸿门宴》中“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五人墓碑记》中“夫五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与C句中的“去”的意义相同的例句另如《赤壁之战》中“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另外,“去”还有“前去,到„„去”的意义,如《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等。
13、固:“固”的意义还有①险要,坚固,如《过秦论》中“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赤壁之战》中“荆
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②巩固,牢固,如《孟子》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③固执,顽固,如《愚公移山》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④坚决,坚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固止之”。⑤必定,一定,如《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王忠肃公翱事》中“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等等。)
5
6
第三篇:文言文训练
文言文训练
(一)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⒈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二)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1.解释字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
(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三)杞人忧天
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字义。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2)因往晓之(3)其人舍然大喜 2.翻译句子。(1)奈何忧崩坠乎?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
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 “忧天”的杞人的?
十六1.(1)通“无”,没有(2)告诉,使人明白(3)放心的样子 2.(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
(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3.讽刺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没根据更没必要忧愁的人。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
4.(略)
第四篇:专题复习训练 ---文言文
高二 二级部文言文专题训练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欧阳修读其赋,谓曰:“君辞气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②,当试馆③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④: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归报,神宗善之,以将知审官西院,判尚书兵部。
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为同进所忌。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明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郓州。上元⑤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
绍圣初,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纳之。
崇宁元年,抚定鄯、廓州。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将独谓:“兵机不可失,愿从之。”未几,捷书至。将以复河、湟,功转特进。
御史中丞朱谔取将旧谢章表,析文句以为谤,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资政殿学士,知颍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谥曰文定。
(选自《宋史 许将列传》)
注释:①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②秩满:官吏任期届满。③试馆: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居住的场所。④流内铨:官职。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等事。⑤上元:即元宵节。⑥元祐:宋哲宗元祐元年,司马光为相,废王安石新法。后章惇、蔡京为宰相,称司马光等人为“元祐奸党”。w.w.w.k.s.5.u.c.o.m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荣:赞誉
B.及肄射,将先破的 的:箭靶中心
C.吏籍为盗者系狱 籍:登记
D.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 难:危难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许将为官才能的一组是:
①君辞气似沂公,未可量也②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③是绝其自新之路也④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⑤将虽弗禁,其俗自息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将在昭庆军判官一职任期满后,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但许将却愿做地方官,并希望能多读书。后来神宗非常赏识他,在三天内把他擢拔数级,B.契丹大举进犯代州,并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而当年应该出使辽国的官员由于惧怕不敢前往,于是许将主动请缨,毅然出使辽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C.许将在郓州任职时,反对让为盗者皆尽入狱,并将他们全部释放。此后,民无人犯法,就连喜欢聚众谤言朝政的士人,也不再非议朝政。
D.御史中丞朱谔用许将过去章表中一些语句,据此诬许将诽谤朝政。徽宗将许将贬为河南知府,朱谔又进谗言,许将又被免除资政殿大学士,任颖昌知府。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5分)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眭夸,一名昶,赵郡高邑人也。祖迈,晋东海王越军谋掾,后没石勒为徐州刺史。父邃,字怀道,慕容宝中书令。夸少有大度,不拘小节,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好饮酒,浩然物表。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致白,每一悲哭,闻者为之流涕。高尚不仕,寄情丘壑。同郡李顺愿与之交,夸拒而不许。邦国少长莫不惮之。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浩为司徒,奏征为中郎,辞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都,与浩相见。延留数日,唯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其见敬惮如此。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亦不开口。夸曰:“桃简,卿已为司徒,何足以此劳国士也?吾便于此将别。”桃简,浩小名。浩虑夸即还。时乘一骡,更无兼骑,乃以夸骡内之厩中,冀相维絷。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浩知而叹曰:“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又使其人杖策复路,吾当何辞以谢也!”时朝法甚峻,夸既私还,将有私归之咎。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经年,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为书谢之。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及浩诛,为之素服,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叹曰:“崔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妇父巨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备婿之礼,情同朋好。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梓乎?”遂著《知命论》以释之。及卒,葬日赴会者如市。无子。
(选自《北史 列传第七十八》)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夸少有大度 大度:大的气度 未曾以世务经心 经心:放在心上
B.寄情丘壑 丘壑:山水 不及世利 不及:不谈及
C.谬为御车 御车:皇帝的车马 亦不复书 复书:回信
D.为之素服 素服:(穿)丧服 子何独在桑梓乎 桑梓:家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夸拒而不许 ②惑而不从师
B.①其见敬惮如此 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 ②于其身也,则耻焉
D.①冀相维絷 ②好自相扶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眭夸的人品让许多人都对他表示敬畏,连他的好友崔浩在他面前都不敢轻易提起让他做官的事情。
B.崔浩想通过将眭夸的骡子扣留下来,使眭夸回不了家,以此拖延时间将眭夸留在朝廷,但结果却令他失望。
C.如果没有崔浩帮助开脱说情,崔浩本人很可能因为拒绝出任朝廷官职一事而受到朝廷的处罚。
D.眭夸认为官场险恶,厌恶官场。邀请他去做官的好友崔浩最后被诛杀,就证明了眭夸拒官富有远见。
8.把本卷文言文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3分)
(2)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3分)
(3)妇父巨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备婿之礼,情同朋好。(4分)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太祖临兗州,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典选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大军还鄴,议所并省。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乃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太祖知其情,令曰:“日出於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遂省西曹。
初,太祖平柳城,班所获器物,特以素屏风素冯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迁右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后群僚会,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选自〈三国志 魏书〉,略有改动)
9.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日出于东,月盛于东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乃共白曰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0.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示毛玠“清廉正直,奉公执法”的一组是
①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 ②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 ③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 ④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 ⑤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 ⑥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玠曾经劝太祖搞好农耕,积蓄军资,做长远打算。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转任他为将军府中的功曹。
B.商议合并减少官署时,官员找借口要裁减东曹,实际上是不让毛玠做东曹,而太祖信任他,下令裁判西曹。
C.太祖平定柳城,特意将缴获的素屏风和素冯几赐给毛玠,称赞他有古人的作风。魏国建立不久,又称赞他是一个正直的人。
D.魏国建立之初,毛玠做尚书仆射,又掌管选举。他劝太祖要吸取袁绍的教训,做好立太子这件大事,并且建议废掉曹丕,立曹植为太子。
12.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②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
四、(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1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
游:游学
B.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纳:上交
C.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
昏:模糊不清
D.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窃:盗窃
14.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3分)
()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③彼皆
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2)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五、(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现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讲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国既建,以导为丞相军谘祭酒。桓彝初过江,见朝廷微弱,谓周顗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将何以济!”忧惧不乐。往见导,极谈世事,还,谓顗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
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俄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导以敦统六州,固辞中外都督。后坐事除节。
(《晋书 王导传》卷六五)
[注]①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他得到晋悯帝被俘的消息后,先自称晋王,第二年改称皇帝。东晋王朝从此建立。选文记载他称帝前初到江东的情况。②吴会:地名。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同友执 契:投合,交往融洽
B.初袭祖爵 袭:继承
C.众收泪而谢之 谢:感谢
D.皆江南之望 望:有声望的人
18.下面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导有见识的一组是
①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②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③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④后参东海王越军事。⑤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⑥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留名士张公看到十四岁的王导后,便对王导的堂兄王敦说,这个孩子是个做将相的人才。
B.王导不愧是一代名臣,他对司马睿提出了要尊先贤、问风俗、重谦虚、招俊杰、得民心。这是稳定时局、开创大业的法宝。
C.江东士族起初看不起司马睿,态度非常冷淡,后来在上巳节看到他亲观祭祀时,那隆重的仪仗,威整的行列,都惊惧不已,于是纷纷前来投靠。
D.桓彝初到江南,对振兴晋室感到无望,但经过与王导的一番谈话后,又充满了信心,并对王导大加褒扬,称他为管夷吾。
20.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
(2)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
(3)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参考答案
一、1.D(难:认为困难。例:(1).今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左传》。(2).是以圣人犹难之。--《道德经》。A.赞誉。B.例:有的放矢。C.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2.C(①⑥有误)
3.B(不是“主动请缨”,而是奉诏使辽)
4.(1)适逢审理太学生虞蕃诉讼一案,(许将)释放了一些无罪的太学生,蔡确舒亶借机陷害许将。(“治”1分,“释诸生无罪者”倒装句1分,“因”1分,句意通顺2分)(2)章惇与蔡卞(蔡京之弟)一起肆意虚构罪名,降职流放元祐党诸臣,并上奏要掘元祐党首司马光坟墓。(“肆罗织”1分;“贬谪”1分,”奏发”1分,其余2分)
许将,字冲元,于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中状元。欧阳修读其赋时说:“君辞气似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未可量也。”任命他为昭庆军判官。任期满后,宋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得馆职是当时仕途青云直上的龙门,也是许多以荫入仕的人梦寐以求的。)许将却认为:“起家为官,本代耕,愿出为地方官,读所未见书。”宰相对他的读书志向很赞赏,让他任明州通判。(宋神宗听说这个状元爱读书),神宗便召他进宫(谈话)。神宗(很赞赏他的才能),任命为集贤院校理。由太常寺本当转任博士,但神宗又破格提拔他为右正言,第二天入值舍人院,第三天判流内铨。这是神宗使用的特别任命,举朝上下都赞誉许将的才能。
契丹以20万兵力压代州境(大举进犯代州),并派使者前来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过去契丹与宋朝定期在代州谈判),这次原定的宋朝使者不敢去(而轮到当年出使辽国的官员惧不敢行),朝廷因而改派许将去。许将对神宗说:“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许将行前到枢密院认真地查阅了有关代州的一切档案,作了充分准备。许将来到代州境时,契丹人爬满房上观看并喊叫:“看南朝状元。”当许将与契丹人进行肄射时,许将先射中。契丹使者萧禧在宾馆以礼迎接,谈判时,萧禧果然提起代州事,许将随问随答,不失国体。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神宗,神宗对许将大加赞赏,先后任许将为知审官西院,尚书兵部。
又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对许将的重用)引起朝臣的忌妒。在审太学生虞蕃讼学官一案时,他(反对牵连太广而)释放了一些无罪的太学生,蔡确舒亶借机陷害许将,把他们父子都抓进了御史府,一个多月才放出来,许将被降职任蕲州知州。
第二年,以龙图阁待制到郓州任职,元宵节那天,一些官吏登记为盗者并使之皆尽入狱,监狱人满。许将说:“这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于是全部释放。此后,民无一日犯法,牢狱空无一人。父老叹曰:“这是建狱56年来第一次空牢也。”郓州曾有一帮士人喜好聚众谤言朝政,许将虽然没有制止,至此也消失了。许将被召为兵部侍郎。
绍圣初年,许将任吏部尚书。(当时)奸臣章惇为相,与蔡卞(蔡京之弟)罗织元祐诸臣
罪名,并上奏要掘元祐党首司马光墓。哲宗问许将该怎么做。许将说:“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崇宁元年,鄯、廓州抚定。当时边将要求兴师渡河西攻,朝中大臣议论,皆有惧色,独许将说:“兵机不可失,宜速进军。我愿意跟随大军出征。”不久,很快传来捷报。许将因收复了河、湟,因此加“特进”(宋朝的最高荣誉奖励)。
(哲宗死后,徽宗即位,一些奸臣密谋要贬许将)。御史中丞朱谔找到许将过去章表中某些语句,诬为诽谤朝政。徽宗将其贬为保留资政殿大学士到河南任知府,朱谔又进谗言,徽宗又免除资政殿大学士,到颖昌任知府,后来又迁任大名知府。政和初年,卒,享年75岁。谥文定。
二、5.C【御车:驾车(的车夫)。】
6.D 【A,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②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①代词,他;②副词表示推测语气。C,①介词,到;②介词,对于。D①副词,指代动作的一方,这里指代第三人称;②副词,指代动作的一方,这里指代第三人称。】
7.D【“认为官场险恶”.“眭夸拒官富有远见”在原文中缺乏依据。】
8.(1)眭夸就借口(1分)说自己是运送租粮的乡下人,假装成赶车的车夫,才(1分)得以走出关卡。
(2)崔浩便为他开脱说情(1分),眭夸才得以免受罪罚(1分)。
(3)眭夸的岳父(或“夫人的父亲”)巨鹿人魏攀,是当时显达之士。(判断句1分)眭夸(主语补充正确1分)对他不曾用女婿的礼节,两人的感情如同朋友(本句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眭夸,又名眭昶,赵郡高邑县的人,祖父眭迈。晋时东海王越军的参谋,后来投奔石勒在徐州当刺史。父眭邃,字怀道,在慕容宝当政时作中书令。眭夸少年时气度不凡,不拘小节,爱好读书,不曾把世务放在心上,好饮酒,仪表堂堂。二十岁时逢上父亲去世,眭夸胡须和头发都变白了,每一个听到他悲哭的人都替他流泪,品性高尚,无意官场,在山水间托寄感情。同郡李顺愿与他交往,眭夸拒绝了,当地的少年长者没有不敬畏他的。
眭夸少年时与崔浩为莫逆之交,崔浩作官到司徒时,向皇帝推荐眭夸作中郎,眭夸坚决辞去不上任。州里郡里的官员逼着他去作官,不得已来到京都。与崔浩见了面,崔浩邀请他住几天,眭夸与崔浩在一起只饮酒谈论平生,不谈及世利。崔浩每次想开口说服他,但没有说话的机会。崔浩怕眭夸也是这样。崔浩后来就把任命诏书放到眭夸怀里,依旧不开口。眭夸说:“桃简,你已作官到司徒,足以此报国成名了。我便到此与你分别。”桃简是崔浩的小名。崔浩考虑到眭夸要回去,当时来时乘一骡子,再没其他坐骑,于是就把眭夸的骡子藏在马圈里,希望以此来留下眭夸。眭夸于是托附乡人运输的人假为御车,才得以逃出关境,崔浩知道后感叹:“睦夸独来独往的人,本不应用这么小的职位辱没他,又让他用计回去,我怎么才能向他道歉。”当时国法甚严,眭夸已经私自回去,将犯私逃之罪。崔浩于是向左右求助
开释,眭夸才无罪。过了一年,送眭夸自己的骡子,同时把自己乘的马也送给他,还写了一封信表示歉意,眭夸却不接受他的马,也不回信。等到崔浩被杀,眭夸替他服丧,接受乡人的吊唁,过了一阵子才停止,并叹气:“崔浩已死,谁还能比他更容得下我眭夸的。”于是写了《朋友篇》,言词礼仪也被当时人所称赞。岳父钜鹿人魏攀,是当时有名的人,未曾与他行翁婿之礼,关系相当于好朋友。有人对眭夸说;“我听说很有才能的人必当贵官,你为何独在没路”于是,眭夸作《知命论》以解释。眭夸活到75岁死去,埋葬之日,去参加他的吊悼会的人山人海。他没有儿子。
三、(9分,每小题3分)
9.D(均为介词,因为。A分别为:副词,就;连词,却,表转折。B分别为:介词,从;介词,比。C分别为:副词,于是,就;副词,竟)
10.B(②说的是“天下士”,④说的是“时人”,⑥说的是太祖对毛玠的赞誉,均只能间接表明毛玠“清廉正直,奉公执法”)
11.D(“建议废掉曹丕,立曹植为太子”错,原文无此信息)
12.(10分)
(1)(5分)他致力于以俭朴作为他人的表率,因此全国的士人无不以廉洁勉励自己,即使显贵得宠的臣僚,服饰器物也不敢违反法度。(译出大意,2分。“务”“率”“过度”译正确一处,1分)
(2)(5分)毛玠身居显要的位置,却常身穿布衣,吃普通菜饭,抚养教育哥哥的遗子非常周到,所得的赏赐也大多赈济施舍给贫困的人家,自己的家中没有什么剩余。(译出大意,2分。“布衣蔬食”“笃”“振施”译正确一处,1分)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早年在县中为吏,以清廉公正著称。将要到荆州避战乱,还未到达,听说刘表政策法令不明,于是前往鲁阳。魏太祖曹操占领兖州,征召他为治中从事。毛玠对曹操说:“如今国家分崩离析,国君四处迁移,百姓的生产废弃,因饥饿而四处流亡,官府连一年的储蓄都没有,百姓没有安心定居的念头,国家在这种形势下是难以持久的。现今袁绍、刘表,虽然手下士人、百姓众多强大,但都没有长远的打算,不是建立基业的人。用兵以遵守礼义者胜,保住地位必须依靠财力,您应该尊奉天子而向不守臣道的人发号施令,整顿农业耕作,储备军用物资,这样,霸王的业绩就可以成功了。”曹操敬佩地采纳了他的建议,转调他为自己官府的功曹。
曹操担任司空丞相,毛玠曾任东曹掾,与崔琰共同负责选拔官吏。他所举荐任用的人,都是清廉正直的士人,有些人在当时虽有名望,但行为不正派,结果也不能被他选用。他特别以俭朴作为他人表率,因此全国的士人无不以廉洁勉励自己,即使显贵得宠的臣僚,服饰器物也不敢违反法度。曹操赞叹说:“这样任用人才,使天下的人自己监督自己,我还再费什么心思呢!”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亲自拜访毛玠,托他照顾自己的亲属。毛玠回答说:“老臣因为能够尽忠职守,所以有幸没有获罪,您现在所说的人不应升迁,所以我不敢遵命。”大
军回到邺城,讨论合并官署。毛玠请求不要推行,当时人们很忌惮他,都想撤销东曹。于是一起对曹操说:“先前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应该减省东曹。”曹操知道他们的想法,因而下令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最圆的时候也在东边,人们谈到方位时,也先说东方,为什么要撤销东曹?”因此把西曹撤销了。
当初,曹操平定了柳城,分赏所获得的器物,特别拿素屏风和素凭几赏赐给毛玠,说:“你有古人的风范,所以赐给你古人所用的器物。”毛玠身居显要的地位,却常身穿布衣,吃普通菜饭,抚养教育哥哥的遗子非常周到,所得的赏赐也大多赈济施舍给贫困的人家,自己的家中没有什么剩余。迁升为右军师。魏国刚刚建立时,他任尚书仆射,仍然主持选拔任用官吏。当时还没有最后确定谁为太子,临淄侯曹植受到曹操宠爱,毛玠秘密劝谏曹操说:“近世袁绍因为不区分嫡子庶子,所以国破家亡。废立太子是大事,我不愿听到有这样的事。”后来群臣聚会讨论,毛玠起身更换衣服,曹操看着他说:“他就是古人所说的国家的司直,我的周昌。”
四、【答案】
13.D 14.B 15.A 16(1)答案: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2)答案: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解析】
1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答本题时可假设这些重点实词的意义都是对的,一一代入原句,窃应译为偷偷地。14.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一要读懂文意,结合
文意判断,二要用排除法,排除干扰项,①表现他少年时的高尚品德,②表现他对生活条件不计较,④表现百姓对他的铭记感恩。
1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题时仔细阅读原文并把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对“四顾壁立”是指他家贫如洗,没有多余的财产;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
16、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关键词为:(1)既译为既然,也就是已经的意思。译时可不必直译。就本意为接近,接近道路,所以可意译为上道。赈即赈济灾民。(2)四月指四个月,此处省略了量词。夜名词做状语,意为晚上。怠译为懈怠。翻译好了关键点,句意要通畅,因其在整翻译中占到了2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
112-
第五篇:文言文训练题
《一》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6分)(1)昔者()(2)有馈鱼于郑相者()(3)吾以嗜鱼()2.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译文:
3.郑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
(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
(四)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②辄默记 辄()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五)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六)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 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七《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⒈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⑪与日逐走
⑫河渭不足()
⑬北饮大泽()
⑭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⑪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⑫未至,道渴而死
⑬弃其杖,化为邓林
⒊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⒋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⒌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八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文写作
1、小叶六月三日要和爷爷去机场接从海外回来的叔叔,需要请假一天。请你替他写个请假条。
2、7月2日下午三点,学校准备在多媒体教室召开六年级全体学生会,请你为学校写则通知。让学生们来时记得带笔和本子。
3、今天下午放学回家后,爸爸妈妈没在家,同桌邀你一起去照顾生病的李奶奶,请你写一个留言条。
4请你替七月三日,学校大队部写一则倡议书。内容是:让大家为支援灾区而捐款。
一
过去,有一个给郑国的宰相送鱼的人,他不受.有人对郑国的宰相说:“你平时爱好吃鱼,为什么不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我因为喜好吃鱼,所以不能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如果接受了别人送来的鱼,就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了俸禄,那样一辈子就没有鱼吃了.约不可失
〖注解〗①魏文侯:战国是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森林的小官。③焉:哪里。④罢:停止,取消。
译文:
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会呢?“文侯于是前往,于是前往,亲自取消了宴会。
------选自《魏文侯书》
道理:做人应该守信用,一诺千金,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绝不可言而无信.曾子杀猪【注释】
①市:集市。市集
②女还:你回去吧。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③顾反为女杀彘:等我回来为你杀猪。顾反:我从街上回来。反:通“返”,返回。彘:读”zhì”,意为猪。
④妻适市来: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适:往,到,去。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代词,指猪。
⑥特与婴儿戏耳: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特……耳:不过……罢了。特:不过,只是。耳:同“尔”,罢了。
⑦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⑧待:依赖
⑨今子欺之:现在你欺骗他。今:现在。子:你,对对方的称呼。之,代词,指儿子。
⑩而:则;就。
⑾成教:教育有效果。
⑿逐烹彘也: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翻译】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夸父逐日答案:
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⒊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⒋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⒌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赛跑,太阳落山的地方,黄河,北边的大河
(昔者:从前
触:碰
铁杵成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老妪)2)学而时习之(以前的知识)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郑人买履4略附答案: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王冕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刻舟求剑1 ①自:从。②是:这。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6 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