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

时间:2019-05-13 16:0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

第一篇: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

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

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万明义

【摘要】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是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应对媒体的基本原则、方法技巧和如何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领导干部〒应对媒体

随着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政府工作更加透明、公开,使人们更容易地获得各种政务信息。如何应对媒体、如何引导舆论,已经成为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也是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人曾有一句话,一言可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大众传媒未必能做到这一点,但实际它的作用确实不可小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媒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公共力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从与媒体的相处中,学习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理性的、艺术地对待媒体。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党和政府工作的开展,也能树立起亲民、透明、开明的政府形象。

1.应对媒体的基本原则

1.1〒尊重媒体,要用坦诚的态度去应对媒体。其一是对媒体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心态。无论国内国外、高层低层,都免不了要碰到媒体的场合,回避和抵触解决不了问题,关注负面事件是人的本性,追逐负面新闻是媒体的本性,无论哪里都一样,连国家领导人都会经常碰到和媒体较量的场合。对于媒体的采访要求和询问问题时,要作出快速响应,一方面,给予积极回应,安排采访,了解核实情况,予以答复。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接受采访或没有明确口径予以答复,也要及时告知媒体,这样也是一种回应。其二是要诚信、负责,不要耍弄、迎合媒体。领导干部的诚信代表和展示政府或组织的形象和信誉,其言行代表政府,不要以打发记者“纠缠”的态度来对待媒体、耍弄媒体。应对媒体要诚信公开,不说谎,不猜测,不推测,不发表个人观点。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危机事件和来采访负面影响的记者。面对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最关键的是如何处理。同时如何通过舆论来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帮助非常重要,它可以检验政府的应急能力。处理的好,就可以在公众中树立高效、勤政的政府形象,更能够寻找新的空间,创造新的活力。

1.2〒前后一致,信息清晰。回答媒体采访,要认真准备回复口径,不要轻易和草率表态。口径要前后一致,简练清晰,表明立场、态度,重点要突出,条理要清楚。有些口径则要简要介绍事情的经过、处理的情况及政府的态度,内容要具体,并有一定的信息量。

1.3〒谈吐、着装要注意形象。在谈吐上,尽量用白话,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多地使用术语和更多的抽象数据,尽量把一些数据变成一些形象的话语;不要用长的句子,尽量直奔主题;一定要言之有物,讲真话,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要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不要兜圈子打瓜皮,不讲官话,套话;语速要适中,口齿清晰,语调富于变化;接收广播电视采访时,尤其是电视采访时,应该视同在聊天,和记者在同一屋子谈话时,不要大喊大叫;在举止上,首先坐姿要端正,自然,放松,再放松,不能心不在焉,也不能过于低调。眼神对着镜头,不要故作姿态过于放松。站立时要自然站立,并恰当地使用手势,要生动活泼,不要呆若木鸡。面部表情要因题而议,恰如其分,不要千篇一律。要恰当地注视,要诚恳,切忌扑簌迷离,要自然亲切,切忌摇曳不定。也可适当与采访者的适当交谈;在着装上,接受采访或出席重要活动时切忌浅色、黑色和褐色西服,比较适合的是蓝色和灰色西服;切忌正装白袜子;切忌西服正装套羊毛衫;切忌皮带上有东西,如钥匙、手机等;尽量不要佩戴水晶眼镜,特别是有色眼镜和变色眼镜;衬衣尽量是浅色的或宽纹的,不要穿深于领带的衬衣,领口要恰到好处,领带要系到腰带下面一点正好。女士切忌穿面料过于花哨的服装,而且首饰挂件不要佩戴太多。

2.应对媒体的方法与技巧

应对媒体,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永远不要对记者说“无可奉告”。说“无可奉告”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关键在于如何抓住一切机会将你手头的信息巧妙地告诉记者。

1、如何回答敏感问题。可使用以下方法:

利用搭桥法:

我们不赞成……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

“不是……”,“请允许我来解释一下……”(搭桥)

“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

“我不会对此妄加猜测……您应当关注的是……”(搭桥)

使用“桥接法”重申重点:

“真正的问题是……”

“着重强调的是……”

“更重要的是……”

“最重要的一点是……”

“这是较重大问题的一个方面……”

“诚如所言,除此之外还有……”

“在弄明真相之前谈论为时过早,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

“我对此没有把握,但我所知道的是……”

“我们可以从这样的视角来看……”

“这让我想起……”

“让我强调一下……”

“人们对此可能有某种误解,但真相是……”

有效强调法:

“要切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

“我今天谈了许多问题,我想,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请允许我再明确一点……”

“如果说我们要重视一点的话……”

重复法:

不断重复你的要点;选择恰当的内容,不断重复它们;在采访中,集中宣扬你最想表达的信息;当主持人把问题引向其他问题时,你要把采访拉到你想说明的核心信息,回到开头重申的主旨信息。

2、如何应对负面新闻。一要争取主动,为我所用。面对负面新闻,做到不回避、不掩饰,应对不应付,主动不被动。要学会与媒体沟通,做到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切忌封锁消息、隐瞒事实,应通过正确、有效的新闻发布与信息传播扭转局面,摆脱被动。二要诚信公开,敢于面对。要尽快公开事实真相,客观分析其中的原因,争取公众的谅解和支持。对一些符合事实,以改进工作为目的的监督报道,要虚心接受,静下心来查找问题,勇于承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三要把握时机,化危机为机遇。要通过媒体告诉公众政府努力和所为,告诉公众政府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机遇。

3.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首先,对媒体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媒体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我们表面上应对的是媒体,而媒体背后是公众。媒体好比一把双刃剑,运用好,就能引领媒体,引导舆论,从而树立政府勤政、高效、亲民的政府形象;如果运用不好,媒体也有可能推波助澜,使小危机演化为大灾难。

其次,要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在媒体眼中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对媒体的影响力。领导干部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政治理论,说话才有底气,讲话才有分量,媒体和公众才能信服,才能推动实际工作。

第三、要注意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

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多地要求领导干部的行为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媒体的采访和监督,既是领导干部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又是领导干部展现个人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要恰当地

应对媒体,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这样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就能审时度势,对事件性质迅速做出深刻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

第四、要掌握必要的媒体应对原则和技巧。一是要遵循真实、坦诚的原则。面对问题的实质,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一定要坦诚对待,不拒绝,不回避,不隐瞒。二是要遵循前后一致的原则,面对媒体发表言论,必须前后一致。三是要遵循主动的原则,要占据与媒体交往的主动权,绝不能被媒体牵着鼻子走,同时要及时主动地发布正确的信息。四是要把握分寸,遵循适度的原则。五是要全面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塑造领导干部的良好的媒体形象。

第二篇: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艺术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艺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媒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公共力量,作用越来越强大。再加之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社会舆论必然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情况,几乎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舆论灭火器”失灵。重视媒体的作用、运用好传媒的力量,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体现执政水平、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领导干部面对媒体不知所措,表现为“一防二怕三应付”即:一防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二怕网络。比记者更可怕的还有一个源----互联网,网络传播速度太快,而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很多领导更怕网络;三应付,就是当记者出现后,被动仓猝接招,以求敷衍了事。由于这些领导干部的“一防二怕三应付”,使其在与媒体打交道时,窘态百出:

(1)装腔作势,缺乏诚意;(2)东躲西藏,无可奉告;(3)居高临下,傲慢无理。“你们记者管得太多了”、“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4)语无伦次,言语乏味;(5)信口开河,乱下结论;(6)上下推诿,不负责任;(7)百般封堵,肆意阻拦;(8)乱用警力,抓捕记者。

如何面对媒体?善用媒体?善待记者?应对记者?是摆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件大事,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考验。我想与媒体、记者打交道应遵循“正面、真诚、主动、为我所用”的原则,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媒体、记者及其作用

所谓媒体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是社会的良知或喉舌,没有一个健康的媒体,就没有一个健康的社会。新闻媒体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产物,具有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社会属性,在引导舆论、传播信息、反映社情民意、宣传形象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按产生时间可分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及手机。记者,就是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分为报刊记者、广播电视记者、网络记者。媒体、记者是信息传播的主导,是政府和民众之间最有效的沟通媒介。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我们表面上应对的是媒体,而媒体背后是公众。媒体好比一把双刃剑,运用好,就能引领媒体,引导舆论,从而树立政府勤政、高效、亲民的政府形象;如果运用不好,媒体也有可能推波助澜,使小危机演化为大灾难。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

二、正确认识“应付”与“应对”的不同作用

所谓“应付”就是敷衍了事,将就,凑合。是被动的,是舆情出现后被动的对付;而“应对”是采取措施、对策主动应付出现的一些事情。领导干部在与媒体打交道时一定要“应对”,绝不能“应付”。应付只能应来危机,应来麻烦;应对则会带来转机,带来机遇,带来民众的理解支持,带来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

三、积极主动,掌握“第一时间发言的艺术”

要努力占据与媒体交往的主动权,提高工作敏锐性,要在第一时间通过当地第一媒体传达第一声音。

——对于重要工作安排部署,重大事件发生后,媒体可能参与此项工作,应作好舆情风险评估,写好评估方案,做好应对预案。

——对于已明知记者要采访时,最好想尽各种办法提前了解来访媒体、记者的基本情况,关注点、记者采访的兴奋点,做好心理准备,想好应对之策,避免被动接访。

——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应第一时间成立应对班子,落实应对方案,明确网络发言人,通过网络发言人第一时间开通官方微博。公布事件真象、已采取措施和即将采取的办法,并且对于事件处理中关节点、网民关注的热点及处理结果即时发布。网络发言人在适当时机应利用网络逐渐转移网民视线,推荐本地特色产业,以达到化解危机,为我所用的目的。

四、摆正位置,坦诚面对

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如实向人民讲清发生所经历的事情,报告所采取的措施,反馈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通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领导干部不能把媒体当成自己的对立面,当成执政党的对立面,当成挑错、添错、找麻烦的对象。错把庸俗的歌功颂德当成“正面报道”,把健康的舆论监督当成“负面报道”,把提出敏感问题的记者当成“敌人”。坦诚相待媒体一定会得到同情、凉解、包容和道义上的支持。

五、个人要襟怀坦白,知无不言,做到口径前后一致

作为领导干部没有任何理由害怕群众、隐瞒群众、欺骗群众,除个别涉及法定隐私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要保密外,一般应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实事求是。在应对中特别应注意前后口径的一致,不能今天一种说法,明天一种表述,让记者觉得你是在编故事戏弄他,从而带来危机。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天底下最通情达理的、最善良的,中国的新闻媒体是天底下最顾全大局的。不能简单地以“顾全大局”为借口,“瞒”、“骗”、“捂”、“拖”,争取主动权是最明智的。

六、勤练内功,积累知识,提高应对艺术

大多数领导干部上任前没有经过应对新闻媒体的专业培训,缺乏面对新闻媒体的启码经验,要么紧张不已,不知所措,要么讳莫如深,惜墨如金,要么三缄其口。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应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学习,积累知识,提高自信心,掌握应对技巧,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应对艺术。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在媒体眼中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对媒体的影响力。领导干部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政治理论和应对艺术,说话才有底气,讲话才有分寸、有分量,媒体和公众才能信服,才能推动实际工作。初次应对记者力求做到:多讲实话,少讲大道理,少来“长、空、假”,多来“短、实、新”。

七、把握“五个度”杜绝“八不要”

领导干部应对记者应把握好“五个度”:(1)把握说话的度,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实事求是;(2)把握职责的度。自己有什么职责,就说什么职责内的话,不能跨越职责乱说话;(3)把握时间和内容的度。什么时间说什么内容,不能越时说内容不相符的话;(4)把握与媒体距离上的度。要牢记“记者不是上级,也不是下级,不是领导也不是朋友,记者永远是你的挑战者”这句话,保持合适距离;(5)把握自身形象的度。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应得体。得体的打扮能留下很好的印象,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容易引起共鸣。

领导干部应杜绝“八不要”:(1)不要说无可奉告。无可奉告等于傲慢、冷漠、胆怯,无可奉告更能引起记者揭秘的心态;(2)不要有对抗心理。阻拦记者摄像拍照,惧接电话,惧回短信(特别是中央媒体记者);(3)不要作报告,念稿子,长篇大论,过多引用单纯数据。要懂得“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美”;(4)不要居高临下,假装幽默。应做到有礼貌而不油滑;(5)不要与记者作无谓的争论。无谓的争论等于虚假的狡辩,体现领导者没有水平没有底气;(6)不要提供你不能够确定的信息;(7)不要上专业课,要深入浅出;(8)不要吹捧上级。

八、把握处理突发事件的“四原则”

(1)明确新闻发言人的原则。危机发生后,各个单位应第一时间指定新闻发言人,并紧紧围绕新闻发言人的周围为他们服好务;(2)“第一时间发言艺术”的原则。做到:快讲早讲,被动讲不如主动讲;别人讲,不如自己讲;外行讲,不如内行讲;(3)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原则;(4)权威信息不能缺失,主流媒体不能失语原则。

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应对媒体?

领导干部如何正确面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其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工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1、摆正自身位置,坦诚面对媒体。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如实地向人民群众讲清发生在周遭的各种情况,报告准备采取的政策措施,反馈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是每个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作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能否自觉做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党员干部立场、观点、感情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千万不能把妥善面对媒体当成可有可无的“官场秀”。

2、明确与媒体的关系,主动配合媒体。领导干部不能把媒体当成自己的对立面,当成执政党的对立面,当成随时随地挑错、添乱、找麻烦的对象,不能动辄质问媒体“你在替谁说话”。这种“关系”和“位置”的严重错乱,是使领导干部无法正确面对媒体的根本原因。还有一些同志对媒体和新闻舆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错把庸俗的歌功颂德当成“正面报道”,把健康善意的舆论监督当成“负面报道”,把提出敏感问题的记者当作“敌人”,动不动质问人家“是哪个单位的”,动不动威胁人家“我找你们领导去”,态度之颟顸,形象之丑陋,实在令人不齿。

3、个人要襟怀坦白,真正做到知无不言。领导干部没有任何理由害怕群众、隐瞒群众、欺骗群众。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需要保密外,一般情况下,完全可以做到对人民群众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襟怀坦白,实事求是。中国的老百姓是最通情达理的,中国的新闻媒体是最顾全大局的,只要坦诚相告,合理解释,即使一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大家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这里的关键,是通报情况要及时、准确、全面、权威。不能以“顾全大局”为借口,“瞒”和“骗”,“捂”和“拖”,尤其对于重大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更要及时发布,时刻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这是争取主动的最明智选择。

4、坦然面对媒体,讲究媒体应对艺术。领导干部在人格上与人民群众是完全平等的,面对媒体时既要谦虚谨慎、如实相告,又要注意理智应答,不卑不亢。要了解公众心理,讲究答问艺术,少说应该怎么样,多说实际怎么样,少讲大道理,多讲实在话,少来长、空、假,多来短、实、新。大多数的领导干部上任前,没有经过新闻培训,缺乏面对媒体的起码经验,要么紧张不已,不知所措,要么讳莫如深,惜墨如金,要么三缄其口,溜之乎也。凡此种种,都与现代领导干部应有的形象格格不入。

5、善于学习媒体应对策略,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如何面对媒体是每一个领导干部的新课题。这就需要领导干部虚心学习,多方总结。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十忌”:一忌闪烁其词、故弄玄虚;二忌装腔作势、缺乏诚意;三忌东躲西藏、无可奉告;四忌虚与委蛇、虚应故事;五忌居高临下、傲慢无礼;六忌语无伦次、言语乏味;七忌上下推诿、不负责任;八忌百般封堵、肆意阻拦;九忌信口开河、乱下结论;十忌好为人师、耳提面命。

第三篇:如何看待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2010年11月时事评论:如何看待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在信息网络高速发达,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新媒体时代,面对新闻媒体,敢不敢说话,会不会说话和能不能说话,成为领导干部时下遇到的新的挑战。当下,领导干部不善待媒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瞒,即隐瞒不报、不说,不公开,或说假话,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因为有关部门拖而不决、隐瞒掩盖导致的。二是躲,即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免于和媒体接触。三是顶,即和媒体采取针锋相对、顶牛的硬招,比如有的官员居然对媒体说出“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这样的雷语。四是拖,有的官员缺乏责任心,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政府的第一声音,从而失去舆论先机。五是推,在媒体面前把责任推给上级或者推给下级,同样得不到媒体和公众的谅解和宽容。如何提升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时事评论观点:

充分认识媒体的重要作用。媒体时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地正面效应,也有消极的反面效应。由于媒体对于负面新闻具有很强的凝聚效应、放大效应和扩展效应,很容易使分散问题变成焦点问题,局部问题放大为全局问题,一般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其的重视和认识。

提升善待媒体的能力。一方面理解和尊重媒体,主动了解新兴媒体的特点。另一方面,尽力满足媒体的信息资源需求,主动把信息“喂”给媒体。关心和支持新闻界举办的有益活动,做好媒体服务。

提高应对媒体的技能。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事实证明,突发事件报道,谁第一时间发出声音,谁就能掌握主动。重视表达关注民意的情感。对于受到损害的群众表示足够的关切和同情,不要先表扬领导,要先表扬群众。不要激怒媒体或被媒体激怒。不要对媒体恶语相向,失去与媒体沟通的时机,同时也要显示出领导干部的素养,有礼有节,不要失态。在公开信息中表达准确。不使用据说、好像、大概之类的词语,同时对不明确的事态留有余地。语言简洁,通俗易懂。领导干部平常要改变文风、发短文、开短会、说短话,特别是在媒体上要会说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加强媒体的引导和管理。一方面,要理直气壮地管理媒体,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更不能放弃对新兴媒体和互联网的管理。另一方面,要改革创新地管,在坚持政府主导媒体的前提下,要扩大媒体的活动空间,使媒体的管理体制趋向灵活,使其按媒体自身的规律发展。

第四篇:谈如何应对媒体

基层领导干部急需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也是问题凸显期和矛盾多发期,多发的社会矛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从而引发各类媒体的争相追逐。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舆情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执政能力的高低。如何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摆在广大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桃江县舆情应对现状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1、桃江县舆情的发展态势:一是舆情数量越来越多。据统计:2001年―2008年,全县群众信访、媒体与网络报道等各类舆情共1500多件,其中群众上访占舆情总数的60%。仅2009年以来,我县各类舆情已突破1000件,网络舆情达40%以上。二是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以往舆情大多只涉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问题。而现在的舆情已突破了过去那种简单的利益诉求,触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无所不包,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的心理诉求。三是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过去的舆情反映仅在直接参与者和当事人之间流传,表现形式单一,传播范围窄,影响小。而现在,一旦出现热点舆情,便是各种诉求渠道多管其下,来信来访、纸质媒体、电子网络等铺天盖地,稍有疏忽,一夜之间便可全国闻名。

2、桃江县舆情的主要分类:一是民生类。由于桃花江核电站、白竹洲水电站、桃马公路、经济开发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件增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操作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极易引起群众的关注与讨论,一旦操作不当或不公,阻工、群体集访、越级上访、网络发帖等蜂拥而至。今年9月,桃江县某镇群众因挖沙船昼夜施工,一百多群众以影响其休息,并危及到部分河岸房屋的安全为由,打着横幅集访两次。另外,交通、就医就学、突发事故以及群众涉法涉诉个案等同样也是引起群众关注的重点。县城一小学因场地狭窄,学生众多,每个班有90多人上课,有人便以“如此拥挤的学校谁来管”为题在网上大肆炒作。据初步统计,诸如此类的民生类舆情占到了舆情总数的60%。二是涉公类。社会转型背景下,人们对公权力运行、公益性事业和公职人员的言行,特别关注并喜欢炒作。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往往出现“一边倒”的批判。去年大年三十,桃江县某镇的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因交警没有及时赶到现场,导致事故双方不满,把矛头一致对准公安交警,在网上出现“桃江交警如此执法”的贴子。三是公共安全类。由于公共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自然备受人们关注。今年8月,一网民以“谁来救救这条河”为题,将溯溪河环境污染的大量照片晒到《红网》论坛,随即引发广大网民跟贴,虽然镇政府、县环保局进行了回复说明,但依然疑声不断。早几年出现的西瓜注射艾滋病病人血液和柑橘内含有钩虫的谣传,导

致群众人心惶惶,大量西瓜和柑橘滞销。

3、桃江县舆情应对成功经验。面对风起云涌的各类舆情,桃江县的各级各部门在应对时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一是领导重视。各级各部门加大了对舆情应对知识的学习,把舆情应对知识纳入学习中心组的必学内容。2010年9月,县委举办第三期《桃江讲坛》,全县副科级以上党政干部集体学习了“怎样与媒体沟通”的知识,并举办了新闻发布演练会。学会运用网络平台应对舆情,开设了“县长热线”、“党风廉政舆情在线”、“荐贤直通车”等网络平台,直接与网民沟通。敢于直面应对舆情,出现各种舆情时,领导干部不是畏畏缩缩,而是能在第一时间出现,正视舆情。二是部门之间联系紧密。在出现舆情时,各相关部门均能与县委宣传部联系,与之形成统一的整体,明确专门的发言人,统一回复口径,用同一种声音说话,减少了应对的无序和杂音。三是与媒体的关系融洽。大部分单位能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发挥了媒体的正面引导,推动工作的功能。主动邀请省、市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互动关系。今年9月8日下午,狮子山小学和桥头河学校几十名学生突发疾病,到9月13日,发病学生达到200多人。事件出现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县委书记黄进良同志迅速作出指示,并成立以汤瑞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了治疗预防措施,教育、卫生、药监等部门紧密配合,组织专家会诊,及时查清病因,拿出治疗方案。县委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主动应对舆情,及时在桃江电视台、桃江公众信息网公布疾病诊治情况及防治处置措施,县教育局向学生家长发布《告学生家长公开信》。到9月30日,患病学生已全部病愈出院。该事件的处理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媒体负面炒作得到及时有效控制,促进了事件的成功处置,树立了党委政府公开透明、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二、当前基层领导干部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桃江县各级各部门在应对舆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部分领导干部在舆情应对时存在认识不够、方法不当、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存在四种错误思想:一是“封堵”思想。出现比较大的舆情特别是负面舆情的时候,我们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往往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坚守“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对人民群众和各类媒体进行封堵,实行“一概不许公开,一律不准采访”的蛮横办法,拒群众与媒体于事外。或者是对媒体摆起“鸿门宴”,拿出“封口费”,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无论何种方式,许多事情不仅没有湮灭于“封口费”和“封口酒”里,相反事情越封越散,越堵越大,最终见诸于网络,刊发于报端。今年7月,桃江县某镇一企业因排放污水,省内某媒体两记者接到举报后进行采访,当地的分管领导不是责令整改,却是“出谋划策”要企业拿出了“封口费”,报纸虽然没刊登,但讨要“封口费”的人却是接踵而至。二是“躲逃”思想。有的领导干部在出现大的舆情时候,特别是媒体进行采访报道的时候,信奉“少说为佳,不说为妙”。对群众和媒体采取能躲则躲,能拖则拖的办法。虽然躲避了一时责任,但把事情拖大了,也拖坏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前年,某镇两名学生被火车轧死后,某个省级媒体对分管的领导进行采访时,这一分管领导躲进厕所与记者捉迷藏,记者们则玩起了“围堵门”,最终成为了人们的笑料。三是“敷衍”思想。不管是正面宣传,还是负面的报道,对于舆情,有的领导干部采用敷衍塞责的办法,态度上漫不经心,话语上模棱两可,偶有回应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三言两语,闪烁其词。即使采取了一些调查和应对措施,但也失之于慢。四是“欺瞒”思想。对于辖区内和单位上发生的负面事件或责任事故,有的领导干部抱着侥幸心理,对媒体不敢讲真话、实话,心想蒙骗过关,求得所谓的“稳定”,殊不知,一旦事实真相曝光,反而给工作造成更大的被动,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自然很多,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基层领导工作上的不扎实导致舆情应对的被动。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实心服务不多。对于群众的所想所思、所盼所愿、所急所求,重视关注不够,作风飘浮,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甚少。另一方面,个别领导干部缺乏基本素养,语言行为不检点。有的经常酒馆进、舞厅出,出口成“脏”。有的由于平时学习不够,政策不平低,应对媒体时在言语上缺少沟通技巧,笨嘴拙舌,甚至被人抓住话柄。郑州市规划局一副局长在应对媒体时慌不择言,“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就被媒体抓住在网上大肆炒作。

第二、群众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形成舆情的不断增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要求参与民主政治、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日渐增强,加上诉求渠道的日益增多,特别是新兴媒体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因其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并积极参与其中,诉求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利益,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关注,从而增加了各类舆情的涌现.第三、社会矛盾复杂容易激发舆情事件的放大。社会发展过程中,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沉淀了许多社会矛盾,公众对公权力出现不信任感,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一些公众热衷于炒作社会阴暗面,对伦理道德丧失、官员行为失当等个案分外在意,不依不饶。这些负面情绪日益积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心态的放大效应,很小的一个事件都容易引发民众的情感共振。人们拿着放大镜的心态剖析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当他们发现事情似乎按照他们所担忧的方向发展时,便以极端的方式爆发,从而制造一个又一个吸引眼球的热点舆情事件。

第四、个别媒体的炒作报道推动舆情的随意性。当前,媒体之间竞争非常激烈,都想挖得独家新闻,制造轰动效应,抢第一时间发稿,以获得高收视率,高发行量,高点击率,以求得大量的广告投放。此时,新闻核实只是走过场,并且往往没有时间进行核实,结果不严肃的消息、不准确的新闻增多。有的媒体甚至不惜捕风捉影、不计社会后果,制造所谓的“新闻”。如陕西的“华南虎事件”。另外,个别媒体记者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以挖掘“负面新闻”为主营,抓住单位领导求稳怕乱思想,大肆收取“封口费”。去年11月8日,省内一媒体记者到我县某县属中学采访时,发现有违规行为,便以“曝光”相要挟,收取所谓的“新闻宣传费”,被县委宣传部发现和及时制止。

三、全面提高基层领导干部舆情应对水平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是基础。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舆情应对工作的复杂性。目前,人们的舆情表达不仅仅通过新闻媒体和信访等传统渠道,更多的借助网络。互联

网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由于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人们舆情表达更直接、涉及的内容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捷。同时由于它的隐匿性,使得各种新闻鱼龙混杂,真假莫辨。这些都使得舆情应对工作显得特别复杂。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舆情应对不当的危害性。我们在应对各种舆情中,如消极被动,反应迟缓,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民众不满情绪,扩大社会矛盾,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如果这些不良舆情被境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将直接破坏我们良好的政治经济生活秩序,甚至诱发大的**,如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严重打砸抢事件,给各级领导在舆情应对方面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2、制度建设是关键。一是抓好舆情应对的队伍建设。要建立舆情应对的骨干队伍。选拔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文字功底强、熟悉新闻媒体工作的干部,负责各种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监控,并在各种网络热点事件出现时,负责网上发帖、跟帖、回复和撰写发表网评文章等,及时开展正面引导。要加强领导干部舆情应对知识培训,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开设舆情应对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定期对全县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应对舆情的能力。聘请舆情应对专家担任县委、县政府的媒体危机公关顾问。在发生突发事件、出现舆论危机时,为事件的应对处置提供建议意见,以减少舆情应对时不必要的失误。二是加强舆论平台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好主流舆论平台,认真办好县电视台、《桃江通讯》和桃江公众信息网等主流媒体,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站、论坛等渠道,及时发布正面信息,使政府在舆论场中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三是建立新闻发布机制。明确县委、县政府新闻发言人,针对我县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阶段性成果和显著成就,涉及民生等重大问题和广大群众普遍关心并需要正面回答的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等方面内容,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联系。四是制定舆情应对应急预案。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重大舆情事件,制定详细的舆情应急预案,从媒体应对、事件处理等方面作出规定,并组织专门的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演练。五是建立舆情考核机制。要把各单位舆情应对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内容,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实行量化考核。

3、把握原则是保证。正确应对各类舆情,关键还是要提高领导干部舆情应对的能力,要在应对舆情时遵循五大原则。一是第一时间原则。就是在重大舆情出现后,要迅速核清事实,要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反馈,要先说事实,慎说原因,要边处理边报道,不断跟进发布,抢占舆论先机,做到“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二是公开透明原则。流言始于封锁,谎言止于公开。最大程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能达到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矛盾的效果。遮遮掩掩,隐瞒欺骗,可能带来难以控制舆情审判。三是坦诚原则。在说明情况时要有诚意,必要时致以歉意,不回避问题和错误,敢于负责任,特别是能正确面对和回应负面的报道和谣言,不说谎。陕西“华南虎事件”就是因为情况未核实,就仓促发布了虚假的消息,即使事后发现了问题,却缺乏坦诚的态度,不愿更正,企图硬扛到底,其结果是有关人员被撤职和解除公职。四是口径一致原则。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应由新闻发言人或指定的发言人统一对外表态,做到“用一个声音说话”,表态要做到事先准备充足,力求科学严谨,避免互相矛盾,确保形成有效的对外沟通渠道。其他人员应该回避擅自对媒体和公众乱表态。五是留有余地原则。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话不要说得绝对,要留有余地。不能过度

承诺。尽量不要首先就让一把手出来面对媒体,否则会有陷入舆论被动的危险。

4、信守宗旨是根本。真正做好舆情应对,最根本还是要从源头减少舆情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领导干部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切实履行“执政为民”的理念,认认真真干好本职工作,注重收集民意,扎扎实实为民办事。另一方面要在政务上做到公开、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公平、公正,自觉接受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作者系益阳桃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第五篇:谈如何应对媒体

浅谈基层领导干部如何应对自媒体时代和

网络舆情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也是问题凸显期和矛盾多发期,多发的社会矛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从而引发各类媒体的争相追逐。科学应对自媒体、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我们辖区的社会稳定。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和自媒体时代的应对已经是我们基层干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能力的高低。如何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摆在我们基层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网络舆情自媒体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首先要正确的认识网络舆情:近几年发展态势:一是网络舆情数量越来越多。二是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以往舆情大多只涉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问题。而现在的舆情已突破了过去那种简单的利益诉求,触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无所不包,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的心理诉求。三是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过去的舆情反映仅在直接参与者和当事人之间流

传,表现形式单一,传播范围窄,影响小。而现在,一旦出现热点舆情,便是各种诉求渠道多管其下,来信来访、纸质媒体、电子网络等铺天盖地,稍有疏忽,一夜之间便可全国闻名。舆情的主要分类:一是民生类。由于重点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件增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操作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极易引起群众的关注与讨论,一旦操作不当或不公,阻工、群体集访、越级上访、网络发帖等蜂拥而至。二是涉公类。社会转型背景下,人们对公权力运行、公益性事业和公职人员的言行,特别关注并喜欢炒作。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往往出现“一边倒”的批判。三是公共安全类。由于公共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自然备受人们关注。

二、当前基层干部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存在四种错误思想:一是“封堵”思想。出现比较大的舆情特别是负面舆情的时候,我们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往往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坚守“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对人民群众和各类媒体进行封堵,实行“一概不许公开,一律不准采访”的蛮横办法,拒群众与媒体于事外。或者是对媒体摆起“鸿门宴”,拿出“封口费”,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无论何种方式,许多事情不仅没有湮灭于“封口费”和“封口酒”里,相反事情越

封越散,越堵越大,最终见诸于网络,刊发于报端。二是“躲逃”思想。有的领导干部在出现大的舆情时候,特别是媒体进行采访报道的时候,信奉“少说为佳,不说为妙”。对群众和媒体采取能躲则躲,能拖则拖的办法。虽然躲避了一时责任,但把事情拖大了,也拖坏了党委、政府的形象。三是“敷衍”思想。不管是正面宣传,还是负面的报道,对于舆情,有的领导干部采用敷衍塞责的办法,态度上漫不经心,话语上模棱两可,偶有回应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三言两语,闪烁其词。即使采取了一些调查和应对措施,但也失之于慢。四是“欺瞒”思想。对于辖区内和单位上发生的负面事件或责任事故,有的领导干部抱着侥幸心理,对媒体不敢讲真话、实话,心想蒙骗过关,求得所谓的“稳定”,殊不知,一旦事实真相曝光,反而给工作造成更大的被动,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自然很多,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干部工作上的不扎实导致舆情应对的被动。一方面,有的干部实心服务不多。对于群众的所想所思、所盼所愿、所急所求,重视关注不够,作风飘浮,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甚少。另一方面,个别领导干部缺乏基本素养,语言行为不检点。有的经常酒馆进、舞厅出,出口成“脏”。有的由于平时学习不够,政策不平低,应对媒体时在言语上缺少沟通技巧,笨嘴拙舌,甚至被人抓住话柄。

第二、群众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形成舆情的不断增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要求参与民主政治、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日渐增强,加上诉求渠道的日益增多,特别是新兴媒体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因其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并积极参与其中,诉求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利益,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关注,从而增加了各类舆情的涌现.第三、社会矛盾复杂容易激发舆情事件的放大。社会发展过程中,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沉淀了许多社会矛盾,公众对公权力出现不信任感,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一些公众热衷于炒作社会阴暗面,对伦理道德丧失、官员行为失当等个案分外在意,不依不饶。这些负面情绪日益积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心态的放大效应,很小的一个事件都容易引发民众的情感共振。人们拿着放大镜的心态剖析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当他们发现事情似乎按照他们所担忧的方向发展时,便以极端的方式爆发,从而制造一个又一个吸引眼球的热点舆情事件。

第四、个别媒体的炒作报道推动舆情的随意性。当前,媒体之间竞争非常激烈,都想挖得独家新闻,制造轰动效应,抢第一时间发稿,以获得高收视率,高发行量,高点击率,以求得大量的广告投放。此时,新闻核实只是走过场,并且

往往没有时间进行核实,结果不严肃的消息、不准确的新闻增多。有的媒体甚至不惜捕风捉影、不计社会后果,制造所谓的“新闻”。另外,个别媒体记者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以挖掘“负面新闻”为主营,抓住单位领导求稳怕乱思想,大肆收取“封口费”。

三、全面提高基层干部舆情应对水平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是基础。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舆情应对工作的复杂性。目前,人们的舆情表达不仅仅通过新闻媒体和信访等传统渠道,更多的借助网络。互联网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由于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人们舆情表达更直接、涉及的内容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捷。同时由于它的隐匿性,使得各种新闻鱼龙混杂,真假莫辨。这些都使得舆情应对工作显得特别复杂。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舆情应对不当的危害性。我们在应对各种舆情中,如消极被动,反应迟缓,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民众不满情绪,扩大社会矛盾,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2、制度建设是关键。一是抓好舆情应对的队伍建设。要建立舆情应对的骨干队伍。选拔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文字功底强、熟悉新闻媒体工作的干部,负责各种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监控,并在各种网络热点事件出现时,负责网上发帖、跟帖、回复和撰写发表网评文章等,及时开展正面引

导。二是加强舆论平台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好主流舆论平台,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站、论坛等渠道,及时发布正面信息,使政府在舆论场中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三是建立新闻发布机制。明确发言人,针对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阶段性成果和显著成就,涉及民生等重大问题和广大群众普遍关心并需要正面回答的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等方面内容,适时发布,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联系。四是制定舆情应对应急预案。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重大舆情事件,制定详细的舆情应急预案,从媒体应对、事件处理等方面作出规定,并组织专门的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演练。

3、把握原则是保证。正确应对各类舆情,关键还是要提高领导干部舆情应对的能力,要在应对舆情时遵循五大原则。一是第一时间原则。就是在重大舆情出现后,要迅速核清事实,要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反馈,要先说事实,慎说原因,要边处理边报道,不断跟进发布,抢占舆论先机,做到“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二是公开透明原则。流言始于封锁,谎言止于公开。最大程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能达到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矛盾的效果。遮遮掩掩,隐瞒欺骗,可能带来难以控制舆情审判。三是坦诚原则。在说明情况时要有诚意,必要时致以歉意,不回避问题和错误,敢于负责任,特别是能正确面对和回应负面的报道和谣言,不说谎。四是口径一致原则。在面对媒

体和公众时,应由指定的发言人统一对外表态,做到“用一个声音说话”,表态要做到事先准备充足,力求科学严谨,避免互相矛盾,确保形成有效的对外沟通渠道。其他人员应该回避擅自对媒体和公众乱表态。五是留有余地原则。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话不要说得绝对,要留有余地。不能过度承诺。尽量不要首先就让一把手出来面对媒体,否则会有陷入舆论被动的危险。

4、信守宗旨是根本。真正做好舆情应对,最根本还是要从源头减少舆情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干部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切实履行“执政为民”的理念,认认真真干好本职工作,注重收集民意,扎扎实实为民办事。另一方面要在政务上做到公开、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公平、公正,自觉接受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下载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一些原则、办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应对媒体的一些原则、办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应对媒体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1、遵循真实、坦诚的原则。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采访,一定要坦诚相待,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真实地传递信......

    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能力的对策分析

    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能力的对策分析 公共管理学院08级行政1班魏旗200802111002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媒体也因此走上高速......

    媒体应对应急预案

    媒体应对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加强新闻宣传和媒体应对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有效地维护公司形象。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所有事件的新闻宣传和媒体应对工作。 三、工......

    浅谈如何提高媒体应对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媒体应对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信息化时代,尤其是有了互联网、有了微博以后,我们的每一个干部都成了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别人可以通过......

    领导干部如何同媒体打交道(范文)

    当前,社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互联网传播的大众化、媒体化、数字化日趋凸显。然而,某些地方领导干部对当前网络传播的规律理解不......

    领导干部应如何对待媒体

    领导干部应如何对待媒体 如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将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无限延展开来。网络媒体的出现,更使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人们发现,世界上只有天知、地......

    浅谈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本站推荐)

    浅谈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对“10·25世纪新华都酒店火灾”报道的几点思考唐征宇林玉琴2005年10月25日下午3点,福州市广达路世纪新华都酒店10层突发大火,5位入住酒店的百......

    互联网条件条件下如何应对媒体

    互联网条件下 领导干部如何应对新闻媒体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上午好!我叫朱学英,今天,我讲的专题是《互联网条件下,领导干部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点到第二页) 随着互联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