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指示[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6:1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指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指示》。

第一篇: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指示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指示

合肥师范学院 08级化学师范 0809110061 严夏

[摘要] 孔丘的教育思想可以从教学方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四方面分别来进行概括,分别是:教学方针——“有教无类”;教学内容——“六艺教育”;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教学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每种教育思想都对我国现如今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指示作用。我主要是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才兼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我认为,“有教无类”——指示教育工作者应给予所有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因材施教”——指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和培养方式;“德才兼备”——指示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孔丘教育思想我国教育工作者指示

一﹑孔丘的介绍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春秋末期是奴隶制走向崩溃的时期,社会经历了大变革。这次社会的大变革根源在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地主阶级的发展,使奴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当时,在政治上,由于旧贵族与新势力的矛盾,使空前发展的周礼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传统观念也逐渐遭到新萌芽的思想的冲击,社会思想发生了动摇。这些时代的变化都给孔丘产生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以深刻的影响,或者说没有这些社会的变革就没有孔丘思想的产生。

二﹑孔丘的教育思想

㈠﹑“有教无类”的教学方针

社会制度的变化,同样会导致教育制度的变化。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现象严重。所谓“学在官府”,通俗地讲就是只有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庶民没有。但是,到了孔丘生活的春秋时期,官学衰落,文化下移,普通老百姓也有上学的机会。所以,孔丘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产生的。当然,其“有教无类”的思想不仅指入学不分贵贱,还包括不分贫富,不分宗族。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述而》)孔丘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丘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懒;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 ;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丘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型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是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

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的指出,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孔丘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开办私学。因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使其弟子的情况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集中教学是不可能的,只有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说,对于中等智力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则不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根据这一原则,孔子通过交谈和个别观察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了解他们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方法的提出,对这国教育影响十分深刻,触及了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根本的问题,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4]

㈢﹑“德才兼备”的教学目标

孔子对统治阶级实行的奴役和剥削严重不满,他谴责“苛政猛于虎”,强烈要求执政者照顾人民的利益。孔子在政治上主张采用德政,但这些需要贤才才能实行。因此,孔子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即所谓的“学而优则仕”。

同时,孔子把他整理和编撰的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他的教学内容,也可以看出他对学生的道德和知识的教育。

二﹑孔丘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指示

㈠﹑“有教无类”——指示我国教育工作者给予所有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的学生出生背景众多复杂,有贵族学生,当然大部分出自平民。有头脑聪明的,也有迟钝的。但无论怎么样,他都一视同仁,给予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而不会因为谁愚钝,就歧视侮辱谁。

现如今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出生背景复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平等对待一切学生。不能因为谁来自大城市或谁家有权有钱,就重视谁;谁来自小地方或家庭贫困,就歧视谁。同时,赏罚也要公平。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心目中有时就像是法官的角色。法官就是依靠公平在大家心中树立威信的。而如果一旦教育工作者的天平偏向一部分人,那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失去。失去威信的结果是十分可怕的。

因此,作为心灵工程师的教育工作者们,只有做到公平公正,全心为学生奉献,你们才能对得起这个称号。

㈡﹑“因材施教”——指示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教学培养与计划

因为“有教无类”,孔子的弟子的情况较为复杂。面对智力,年龄,心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的学生,集中而统一的教学显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有依据其各自的情况,而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

虽然在现在的学校中,大部分学生的心智和智力的发展情况无较大悬殊,但“因材施教”仍是现在教学的重心。可能智力水平差不多,但现在学生的性格却相差很大,有的可能会比

较张扬,有的可能会比较不善言谈。面对这样的差异,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否则,学生就很难接受老师,接受老师的教授。

因此,积极工作者要做到“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要求工作者充分了解学生的意志品质,思想品格等,对症下药。孔子当年就是通过深入交谈和分别观察的方法来了解学生的。

㈢﹑“德才兼备”——指示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德才兼备”,就是加强和强调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孔子最基本得教育内容是德育,即加强弟子的道德教育。君子除了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外,还应该有出众的才能,因此,知识教育也是孔子的重要内容。这点给教育工作者的指示就是不能只是简单地从一方面看待学生,不能只注重学生单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地看待学生,培养学生。21世纪是社会全面进步,个人全面发展的世纪,关注人的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社会竞争也将转变为人的全面素质的竞争。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要想从容应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工作者不能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狭隘化,不能把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的发展等同于学习,学术研究,技术发明等能力的提高。事实上,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不断提高外,更缺不了个人思想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和提高。

总而言之,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许多教育学生的方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之宝。可能会有一些不太适合我们现在发展的思想,毕竟年代和社会制度都不一样。但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好的利于我们发展的教育思想都拿过来。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才兼备”等等!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积极借鉴孔子的这些思想,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都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众所周知,世界各地现在兴起孔子学院,世界已经开始关注我们的“财富”了,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自重,更应该捍卫好自己的民族文化。

我想通过我以上的论述,我们多多少少能够认识孔子的一些主要的教育思想。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和现在教育相通的地方,也有很多可以采纳和借鉴的地方,所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匡亚明 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出版

[2]中国学术论文网之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俞启定先秦两汉儒家教育齐鲁书社1987年出版

第二篇: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

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

[摘要] 孔子的教育对象观、教育目标观、教育方法观以及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践, 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征, 我们应当重视并借鉴, 以便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在我国早已有之。被尊为教师之祖的孔子应当是我国古代在倡导与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最杰出的一位代表, 他的素质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供研究和借鉴的伟大成果。

所谓素质, 应当包括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形成的素质;而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使人的某些先天禀赋得以发展, 并弥补和完善某些本来不具备的或在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应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孔子用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创立了自己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系

孔子生活在奴隶制崩溃封建制萌芽的春秋晚期, 这正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随着周天子统治权威的丧失, 旧的天命观发生动摇, 人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 使全社会的人都融洽和乐, 康宁幸福。要建立起这样的社会, 除了“敬事而信”之外,尤其要注意“节用而爱人”, 以仁治国。要具备仁心, 作为“劳心者!”必须重视“修己”, 只有先“修己”, 才能“及人”。正是从对人的关怀为出发点, 孔子创立了他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 使孔子的教育因面向大多数社会成员而具有了素质教育的特质。

对“有教无类”, 综观历代学者、教育家的解释来看, 主要指一个人不管出身是贵是贱、品行是善是恶、资质是高是低、年龄是大是小, 甚至是否有职业, 均可以也应该接受教育。这种思想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致“终身学习”的素质教育理念是相通的。虽然孔子的“有教无类”不包括妇女, 是他这一教育思想的重大缺陷,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我们不可能要求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 所以他的“有教无类”反应了当时人们希望能接受教育、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需求。这种需求也是现代人的需求, 孔子的教育思想虽历经两千多年而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原因恐怕就在于此吧。

(二)德才兼备的教育目标观, 使孔子的教育因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体现出素质教育特性。

孔子的教育目标很明确, 培养德才兼备、表里如一的君子, 因此孔子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孔子的教育以德为核心, 兼顾智、体、美。孔子说君子怀德, 要成为君子, 首先要进行道德修养。如孔门主要必修课之《礼》实际就是专门的德育课, 而《诗》《书》《乐》等其他各门功课中也始终贯穿着德育这条主线, 这是因为孔子深谙“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的道理。孔子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过学习各门功课修养仁德, 而且在平常的生活当中也要时时注意, 如在择邻上里仁为美, 在与人交往中要“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品德修养是人的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也是发展其他素质的最重要的基础, 当前我们开展素质教育, 进行课程改革, 同样把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

孔子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础上, 重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在智育方面不仅注意知识的传授, 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如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教育学生要多思考, 能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甚至闻一知十, 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他通过让学生学《诗》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学诗, 无以言”、联想能力“诗可以兴”、观察能力“(诗)可以观”、与人相处的能力“(诗)可以群”等。孔子很强调美育, 他用乐教和文学教育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做到“文质彬彬”, 成为内外兼修的君子。同时, 孔子还注意通过锻炼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他的射御之教, 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教学, 但能“健人筋骨, 和人气血, 调人性情” , 起到了体育锻炼的作用。

(三)注重自主学习的教育方法观,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素质教育理念。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 采用多种教育方法, 或与学生直接对话、交流;或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或鼓励学生“学而优则仕”, 大胆地参与社会实践等。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方法, 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 学生畅所欲言在先, 老师点拨在后;启发式教学则十分强调学生的”愤“、“悱”, 即对于一个问题必须先独立思考, 然后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给予启发、诱导, 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而“学而优则仕”, 更是让学生直接投身于社会实践, 以检验和锻炼自身的能力。同时孔子要求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和言行, 要经常“内自省”, 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使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得到提高。

在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方面, 孔子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那就是发扬教学民主, 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首先孔子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出身贵贱、身份高低, 全部一视同仁, 甚至对待自己的儿子, 也绝不偏心。如陈亢曾问孔子的儿子伯鱼:“子亦有异闻乎?”伯鱼说:“未也。”然后举了孔子教导自己学诗、学礼的故事。陈亢听了以后, 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 闻礼,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以平等身份与学生交流, 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注重教学相长。如《论语》中子夏问《诗》篇, 就很能说明问题。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 “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因为子夏的回答对自己有启发而赞不绝口, 而这种由衷的赞美, 又是对学生的极大鼓舞, 教与学在这样的融洽气氛和师生思想的碰撞中得以发展。

孔子正是用“以人为本”作为他教育的指导思想, 所以从教育对象观到教育目标观以至教育方法观各方面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征, 形成了他较为完整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系, 并为他后面因材施教的教育行为打下了基础。

二、孔子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先天禀赋,培养学生的后天素质,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发展学生良好的先天禀赋, 使之成为学生固有的品质。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者”, 这个观点从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看, 未免带有浓厚的唯心意味,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我们也不能否认孔子是看到了人身上不同的天赋。在他的教育中, 对学生天赋的了解与开发, 是他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培养与造就人的后天素质,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发展人的先天禀赋, 是为培养造就人的后天素质打下基础, 孔子在他的教育活动中, 更为注重人的后天素质的培养。虽然孔子认识到人的天赋各有不同, 人的本性也各有特色, 甚至“上智与下愚不移”, 本性有时候难以改变, 但只要好学之性相近, 即便天赋并不好, 都会学有所成。他说自己就不是个“生而知之”的人, 但却因“学而不厌”而有所成就。他认为要真正保证人性向善的方面拓展, 学是重要的一项。通过学, 人不仅可以了解社会, 更重要的是能够挖掘自身的潜力, 且能弥补先天的不足, 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后天的教育与习得对一个人的发展更为重要。

在众多的孔门弟子中, 不乏天赋高者, 如颜渊、子夏、子贡等, 但大多数都是资质平常之人。如“无恒之庸人”子路, 被孔子评为“愚”的高柴以及“鲁”的曾参, 才薄!的澹台灭明等。不管是资质高还是资质低, 经过孔子因材施教, 都有所建树。以子路为例,“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 未入孔门时, 戴鸡佩豚, 勇猛无礼。闻诵读之声, 扬唇吻之音, 聒贤圣之耳, 恶至甚矣。孔子引而教之, 卒能政事, 序在四科。”这么一个资质不高, 而且又沾染了许多恶习的小混混, 在孔子的教育下, 通过学习成为当时卫国政坛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这不能不说是孔子注重后天素质培养的结果。

孔子对学生后天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 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孔子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 既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也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七十二名身通六艺的弟子中, 各人都学有所长, 如长于德行的有: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长于言语的有: 宰我、子贡;长于政事的有: 冉有、季路;长于文学的有: 子游、子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孔子不但创造了他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系, 更培养出了高素质的人才, 从理论到实践都给后人留下了最辉煌的成果。

总之,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与我们今天倡导并实施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 在研究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同时, 我们应当注意继承与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当代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超群.中国教育哲学史(第一卷)[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2] 俞启定.先秦两汉儒家教育[M] 山东.齐鲁书社,1987.[3] 高专诚.孔子·孔子弟子[M]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4] 刘明.让高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7(6).[5] 周济.整体推进高校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5(1).

第三篇:对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有感

对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有感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厦随性说了一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然子厦的本意不是“读书做官论”,但是这一思想却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受到不断的误读,受到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用,一直以来侵蚀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说,在孔孟时代,这一思想只不过是“内圣外王”的政治号召,但在汉朝以后,随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的官方思想,以及隋唐之后科举制的实行,这一政治号召的具体内容发生了你巨大的转变,成为一种政治上的诱惑,久而久之,成为士人的心理追求、人生目标。“学而优则仕”渗入读书人的骨髓-------只有读书才能走上仕途,而读书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而这种误读是与孔子的本意相距甚远的。但这种误读却在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却依然持续着,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熏陶着每一个读书人的心,使他们始终将学而仕作为他们的人生信条。

“学而优则仕”——学习成绩优良就可以去做官,这样的古语今译并不符合原意。“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古到今,《论语》注本成百上千,这里只介绍两家最具权威性的: “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事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宋·朱熹《论语集注》)“《说文》:优,饶也。饶,余也。言人从事于所当务,而后及其余,不泛骛也。”(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先生在总结历代注解的基础上,在《论语译注》中对子夏的话作了十分简明的译述:“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所以这才是对“学而优则仕”正确的解释,它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但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正在影响着新一代的中国人。2013年公务员报考人数再创历年新高,高达150万人。挤进官场,做个“编制内的人”几乎成了大多数人的梦想。怀揣这样梦想的人不在少数,例如张倩倩是一个30出头,在私营外贸企业做了六年的业务员。最近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重拾书本,报名参加温州某县城的一个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在她看来,人上了30岁。就一定要有稳定的工作和优越的生活保障,挤进体制内,成为,有编制的人,被张倩认为是获得这种保障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沈娜一个连续参加国考八次的“女强人”,自从大学毕业后连续参加国考八次,如此不懈的坚持目的只有一个挤进公务员队伍。曹亮,一个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在同时拿到两份offer,一份来自英国某大学的PHD入学通知书,一份来自南方电网。父母与女友家人一边倒地认为他该选择南方电网。理由充足得让他难以辩驳:这么难进的国企别人挤破头都挤不进,等你念完书回来,还能找到那么好的工作吗?如果找不到,念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这样的选择越来越成为毕业生择业时毋庸置疑的标准答案。

“国考”这么难,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争先恐后的参加呢?一是就业形势严峻,公务员稳定,有保障。二是,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占据着很多人的心。三是、创业环境比之八九十年代而言,缺少了一些机会,被“先下手”的给占据了,现在的创业更多的是靠资本赚取资本,而对于大多数中下阶层的人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以做官为目的,以此谋取暴利,自古以来,钱权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了权,就能通过权谋取钱。五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国企不断强大,并且不断延伸,在媒体上,关于央企与大型国企高歌猛进的报道随处可见:央企集体进军房产、煤矿,并广泛收购民营企业;奔赴沪深、香港、海外上市融资;2008年,中石油蝉联亚洲最赚钱企业,中移动成为全球最赚钱电信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成为全球最赚钱银行……同年,国家为刺激经济投入四万亿,其投资的近九成项目被国企拿到。有的民企生存举步维艰,他们始终未获得与央企、外企同等超国民待遇的民企在这股“国进民退”的浪潮中,已然沦为弱势群体。许多民营企业家要么转向房地产等性价比更高的暴利行业;要么等待被大型国企收购,戴上“红顶安全帽”;要么去做加工制造等低端产业,这是央企尚未,也许也是不屑蚕食的领域。而这也使得民企有的职工一心要到“体制内”去的原因。

首先,求稳思想会扭曲社会激励机制。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人们之所以热衷于挤进体制内,是因为预期当前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体制内获得抵补风险后的净收益要远高于其他职业。这种净收益甚至包括人脉广、办事方便等便利条件在内。湖南科技大学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唐志军说,在体制内能获得较高的净收益,就会极大地鼓励人们热衷于追逐权力,进而导致权力寻租,打击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公职人员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觉悟,最起码要有“职业精神”,而非“当官意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也认为,官本位思想本身就是对社会结构优化演变的一种体制性抑制,优秀人才进入体制内以后,由于现行激励机制、晋升机制等不健全,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必然受到抑制。而且当着眼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成为主流,将依靠权力及制度获利视为创造财富的路径,其示范效应就会在更大程度上扭曲社会激励机制,偏离“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取向。其次,求稳思想会削弱社会创新意识。一般来说,政府及事业单位是分配性而非生产性部门,当人们热衷于挤进体制内,尤其是那些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不去创业、不去创新,而是去竞争公职时,人的才能和创造力被配置在非生产性的再分配领域而不是生产性领域,热衷于“分蛋糕”而非“做蛋糕”,就会弱化社会的创新能力乃至影响未来的经济增长。

当前的经济情况、年轻人的就业有很多途径,比如创业、并例举马云、俞敏洪、牛根生等都是放弃“正途”,而选择歪道,俞敏洪放弃北大教师的工作选择创业,马云也是放弃在学校老师的工作选择从商,当前的经济环境还是很宽松的,例如国家推出许多帮扶了创业的的政策,比如贵阳市小河区的那个政策,就是一个例子。总的来说,就是我们很多就业的机会,以及成功的机会,除了选择国考还有很多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赚取财富。

上面我们自身还有国家,社会应该具体改变哈,自身转变就业观念,重拾理想,国家调整需要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编制改革进程,创造自由而公平的选择与竞争机会,公正、公平的奋斗环境,让更多的人以自己的努力来赢得光明的未来,

第四篇: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的启发

孔子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宋文华

1(1吉林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教师138005)

摘要:目前,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使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职业教育内涵及性质的确定为高职教育的发展确定了方向。而具体的教学管理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不仅可以从现代的教育理论中学习,同样,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德育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其教学原则都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改革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高职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决定中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些教育政策的发布与实施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

但是,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学科专业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教学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与教学目标要求不相匹配,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他创立的学说,对各个层次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广泛的影响。很多教育思想在经历过历史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后,精华部分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在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过程中,研究、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将使我们在研究各种流派的教学观点中得以启示

一、孔子的教育目标—创新型人才

孔子要求其弟子做学问要“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温故”“告往”即旧的知识、经历,“知新”“来者”即尚未了结的事物,即知识的创新。这两句话不仅说明,新知与旧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了解掌握新知也就必须将它和旧知联系起来,同时也提出了通过旧知掌握新知的创新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通过积极地思维形成创造性的认识。孔子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对遇到的问题要接连不断的追问“如知何”?通过这样不断地追问,不仅可以穷追事理,使认识得到深化,而且能够在积极地思考中产生创建。在教学中,如果学生问题提得好,研究的深入,孔子就会高兴地大加赞赏。再者孔子有:“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的论断。当时《诗经》在外交及正式场合是有着重要作用的,人们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1和意图。孔子说,如果读了那么多的书,却不能在外交活动等时发挥作用,遇到问题时不能加以处理,那又有什么用呢?可见孔夫子并不是死读书的人,他是强调学以致用的。孔子周游列国,要传播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思想其实是有着很强的功用性的。理论要与实际相联系,知识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转换,学生在读书的同时,也要关心身边的国事,天下事,要有积极的入世思想以及对于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争取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生产力,以服务于社会。虽然当时孔子的所有教育目的都体现在“学而优则仕”这样的从政思想,也没有明确提出创新概念,但是这些思想都说明了孔子对知识的社会现实意义的理解。

谈到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同样要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训课,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为今后走向社会作好准备,打好基础。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终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所以,各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不能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政策与时间上要给与大力的支持。这也是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对象的广泛性——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论语· 卫灵公》)即 “任何人我都可以对他进行教育,没有类别之差。”“。体现了孔子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任何教育类型都要求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不同,也可以归结为对人是什么的认识不同。孔子研究人的方法是以承认人与人的存在差别为前提的,而且“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在这个前提下他把人分为仁人、君子、小人等。但是这种差别也是人为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这从他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有教无类的原则可以看出。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教育平等的价值观念,在教育中,无论教育对象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都享有充分的受教育权。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绝大多数还规范在高中毕业生中,有教无类的价值观念希望我们在高职教育中打破这样一种规矩,对教育对象更多一些人文关怀。

再者,有教无类也给我们一种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那么在高职教育中,就要给学生创造这样一种可以继续学习的基础,同时课程体系的规划也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在学习空间。在培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给他们留下一些行业内的可行的带有必须自己去探索的大问题,让学生在从业后自主学习。

高职教育的对象,在以前的教育教学阶段,按照传统的评价标准,都不能算作优秀的学生,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自我克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处于较低水平。班级授课制和讲授法教学方式都不能使他们的大脑思维走进课堂,多数处于“人在曹营心在汉”结果。作为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就是一个关键。开始就把他们看做不可救药,就不可能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结果也必然引起不良的教育结果。所以首先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可教之才。但是这里也必须避免对“有教无类”的一种误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运用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教法、同样的要求进行教育”。总结说就是“教学无类亦有类”。因为学生的知识起点可能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程度、教学方法就要区别对待。这在下面的教学原则重要进一步讨论。

作为教师,忽略学生的贫富、生地、出身容易,而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的优秀水平就不是很容易了。而且我们应该思考他们高中以前教育失败的归因,从中吸取教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关于孔子德育思想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要求学生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凭,活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上述道、德、仁、艺、文、行、忠、信、诗、礼、乐都各有其丰富的内涵,其中的道、德、仁、行、忠、信、礼等都属于人格教育的范畴,艺、诗、乐等属于知识、技艺的范畴。这是孔子为了实现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为学生规定的非常广泛的教育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培养放在第一位,力求把学生塑造成为品格高尚的正人君子、志士仁人,以担当治国重任。

我们培养的是参加未来建设的一线高技能人才,道德水平将决定他将来成就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从业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德育工作的成败将决定教育工作的成败,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未来的发展。只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使他们在工作中以客观积极的态度对待所遇到的问题。换句话说,教育的产品将决定其他生产产品的质量。

四、孔子的教学内容——六艺皆精

孔子教育不仅力求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同时也注重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述而》)要求学生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凭,活动于六艺。上面提到道、德、仁、艺、文、行、忠、信、诗、礼、乐都在孔子的教育计划中,从中也可以看出孔子想把学生培养成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谓“君子不器”,一个人不能象某种器物那样只有一种作用、一种功能,而要具有多种技艺。

就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一直是近几年教育改革的话题。除专业技能的培养外,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应不应该纳入教学计划且不深谈,而高职教育要求学生要有一技之长还是应该注重教育个体的“通才培养”还尚有争议。况且由于目前国内好多高职教育一方面是一些中等职业院校的转型产品,一方面是普通高等教育附加产品,所以在教学中真正能够做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能够普及。一方面是教学设施的不足,另一方面是,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观念问题与实践指导能力是否充足的问题。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要从“一技之长的专才向一专多能的通才转变“。这种通才在于知识基础宽,知识融通、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强。高职教育改革的目的和中心要始终定位于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学会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引导方法,花大力气把握学生“愤和悱”的时间和尺度,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学过的知识,从而举一反三,成为创新人才,同时调动学生“欲罢不能”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引向获得知识之路,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教学改革中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也要符合这种通才培养的要求,夯实并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在此基础上突出一种技能的培养。就某一专业来讲,教育对象的可从业范围可宽可窄。就畜牧兽医专业来讲,学生可以从事各种家畜、家禽、特种经济动物的饲养工作,那么这就可以涉及10几个方向;还可以从事兽医的工作,这又涉及到大动物兽医师、宠物医师、实验室化验员、特殊诊疗技术人员;还可以从事销售工作,涉及兽药销售、饲料销售、饲养动物销售、动物产品销售;近十几年新型的宠物行业不仅仅促进宠物诊疗工作的发展,同时,宠物饲养、宠物驯养、宠物美容、宠物食品各种相关行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焊接技术可从事的行业就相对要少一些。那么,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课程体系的如何构建?采用传统的“一锅出”教学模式还是采用灵活的模块式教学?教学班的设置大还是小?课程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还是由校方统一构建?上述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四、孔子的教学原则

第一,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才智、性格、特点等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对中等以上才智的学生,可以给他讲授比较高深的学问。对中等以下才智的学生,则不宜讲授高深的学问。子路问:“听到的事情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了就去做吧。”公西华对老师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表示疑惑不解。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说冉求这个人胆小,遇事容易退缩,所以要鼓励他立刻大胆去做。而子路好勇过人,勇有余而谋不足,所以我要给他降一下温,让他头脑冷静一点。这是孔子中庸思想在教学原则方面的具体体现。集体上课使得我们的教育方式显得僵化。但是,孔子的这一例子,告诉我们,在对待我们的学生时,要注意确定不同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学生起点不同,个性差异也较大,这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加以考虑。这里的起点要包括学生的智能起点,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只一味的强调学生的课业知识差异,不能够考虑到学生性格、心理状况,也是教育失败的一种。因材施教,也就是要考虑到“教有类”,即便我们的学生都是来自高中毕业生,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一刀切,更何况有些院校的学生同样的专业同样的年级学生的起点还存在差异,比如有的学校个别专业招收职业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的学生、和未进入分数线的落榜生,如果把他们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就显然不合适,即便这种多渠道办学和统一上课可以体现“有教无类”,但是,那也只不过是对“有教无类”的一种误解。在教学中一定要区别对待。

第二,启发诱导。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到他苦思冥想还不能理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怎么也说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告诉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知识,却不能推知几个方面的知识,就不要再教了。如果不问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一味“填鸭式”地“满堂灌”,不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孔子思想中还有这样的论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君子知道教育成功的原因,也明白教育失败的道理,这样就可以做教师了。高明的教师,以晓喻为主,对学生善于启发诱导。引导而不强逼,鼓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灌输。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就会融洽。鼓励而不压抑,学生容易主动而充分发展。启发而不灌输,学生就能用心思考。善于引导、鼓励、启发,使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善于思考,就是优秀的教师。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惯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启发式教学的设计思路一直是也应该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相对于孔子教学含量和教学任务,我们要多很多,如何探讨启发式教学应用还是一个很深的课题。

第三:长善救失

《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或者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或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或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都在于没有把心思真正用到学习之上,没有正确开发思维。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这段话信息量非常大:先当学生,才能当先生;教是为了学;教者必须知学,才能教;教学的进度,既是教的进度,也是学的进度;多了,可能是积极性高,利于“博”,但容易食而不化;少了,可能专心致志,利于“专”,但效率又太低;难度小,利于培养信心,但难以深刻;畏难不进,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常是学习的积极性出了问题。把握好这个度,实在不易。在个别化教学的环境下,教学的进度是因人制宜的。但真正的恰到好处并不易。在班级授课制的状况下,把握好这个度,在客观上更有其难度。在大的格局上,我们应当探索分层教学的问题。人是个性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认识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切实的需要。要长善救失,必须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要避免对学生要求过高,看学生浑身都是毛病,而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判断的错位,常常导致教育的混乱。在进入高职以前的所有教育过程中,或许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初中都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孩子,而进入高中之后的教育就可能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了。我们正式在已经失败的教育基础上重新构建这些孩子的人生之塔,还遵循老路子,那么明显会延续这种教育的失败,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教育职能。既然能够了解了我们学生的四种学习毛病,就应该及时的给予纠正。所以要做到长善救失,这是对我们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教育原则。

孔子的教学思想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更多,在我们向外界大量汲取先进经验的同时,重新研究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同样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也许,就我们民族的教育来讲,其中的教育思想精华更有利于根据我们的国情和传统教育特点实施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孔子思想,2、潘俊杰, 雷怡, 刘月飞.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高教改革的启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6(1).3、吴小清.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借鉴作用初探[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4.4、王标.孔子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的现代意义[J].科技信息, 2009,(18).5、张思坚.孔子教育思想对高校教育改革的作用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

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4).6、陶静.孔子教育思想在新时期教育理论体系中的应用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7、刘云汉.孔子教育思想的主旨:德以育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5.8、吉爱明,丁泗.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J].维普资讯http:///

作者介绍:

宋文华,临床兽医学硕士,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 讲师.

第五篇: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化学化工学院

11化学(1)班

苏萍

学号:110703001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

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一、孔子的学生观

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的理智性和广泛性。“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呼唤的教育公平是最好的回答。

孔子在尊重学生志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由于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能因人而教,循循善诱。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一书中的记载是很多的。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这个例子说明了孔子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孔子的教育还十分注重顺应学生的性情,采用使学生“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这就好像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是一派盎然的生机,而不是冰霜肃落、生意萧索。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在成为孔门弟子以前,“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凌暴孔子”。但孔子对子路并没有采取憎恶的态度,而是“设礼稍诱”,以身立教,终于使子路折服,并穿上儒服发誓要跟孔子学习。后来,子路不仅追随孔子游说诸侯,而且成为了孔子思想的忠实信奉者和执行者,甚至在卫国宫廷内乱时还牢记孔子“君不死,冠不免”的教诲,临危系帽缨而被杀。这显然是孔子循循善诱的结果。我们深知,改变一个学生,在延迟的期待中需要老师多大的耐心和韧力。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改进后进生的教育不无启迪。

二、孔子的教学观

孔子提出了以“学—思—行”为主要内容的三环节教学法。“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孔子主张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强调对学习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乐趣。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孔子的教导下,颜回“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达到了“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孔子指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说看问题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主观妄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惟我独尊,而要实事求是。这些都是做学问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当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与此同时,孔子十分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孔子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简称为“由博返约”。孔子主张教学中广博与专精两者是辨证的统一,他认为教学既要重视学习的广博,又要强调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学生只要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把握住知识的核心。颜回能“闻一知十”,就是他善于思考的结果。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主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他认为学习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就证明有所学。他的弟子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综合实践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教学过程,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想不通,心中充满愤懑的时候,再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在学生有所体会,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点拨他;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是没有培养前途的。这说明孔子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教学,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的教学思想。

我们还不妨审视一下《论语》这部书的形成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基于教育意义上的启发。《论语》以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提问记录为主体内容,书中把当时诸位弟子的提问及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了下来。所谓论者,是指这些记录是由其中七十名高足弟子讨论编辑的。可见其间弟子和先生的教学互动对《论语》的问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论语,从字面理解,便是论者语录。如果不论,不积极展开讨论,论语从何而来?在今天看来,这种以讨论为主的“论语”式教学方法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孔子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孔子采取了个别教学、集体教学和游历教学三种形式。孔子的教学以个别教学为主要形式。他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例如对积极上进的颜回,则整日与之讲学,使“回也终日不违如愚”。而对自我要求不严而“昼寝”的宰予,则用“朽木不可雕”的严厉批评促使他学习。据《庄子?渔父篇》记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这里的“杏坛”就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可以说“杏坛设教”就是我国集体教学的雏形。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他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尽管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孔子仍坚持教诲学生。在宋国被困,孔子“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断粮,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其“诲人不倦”之精神可见一斑。就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言,也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孔子的教师观

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史,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孔子提出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孔子对教师提出的这一要求可以说是严格而合理的。孔子说他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句话揭示了教师工作的本质特征。为了教好学生,教师就必须学好知识。“学而不厌”表现出教师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诲人不倦”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的乐观。古今中外,凡是在教学上成绩卓著受到学生敬仰的优秀教师,没有不符合孔子这两句话的精神的。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就应重视自身的学识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矣改,是吾忧也。”他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主张诲人不倦,认为这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与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他认为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是诲人不倦的思想和精神基础。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这表明孔子强调教师要为学生作表率,他自己就是以身作则的典范。孔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生病,他去探视;颜回病逝,他老泪纵横。孔子对学生的热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尊敬。学生对他心悦诚服,视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孔子死后,“弟子皆服丧三年”,“哭各复尽哀”,“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之于学生,学生之于孔子,充分说明了成功的教育首先必须是爱的教育。

五、孔子的课程观

可以说,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注重教材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以“文、行、忠、信”为核心内容。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不忽视知识的教育。孔子精心整理、编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作为教学用书,其教学内容涵盖了文学、道德、伦理、哲学、历史、音乐艺术等课程。孔子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开发充分了表明了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目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课程改革的严峻挑战,借鉴孔子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观,或许对我们的课程改革及教材开发会起到深刻独到的启迪作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作为我国教育的开山鼻祖和一代宗师,已化作尘埃飘散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时空,但他作为教育家的思想光芒和执着于教育的崇高精神却永远闪烁在中国教育文化的灿烂星空,滋润着中国教育的每一寸沃土,在这片沃土上必将绽放出万紫千红,必将茁壮出参天大树。

下载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指示[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指示[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11级英语专接本1班 白林艳 33号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

    孔子的教育思想-简要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作者:任晓梅。(作者单位:洛阳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 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可追溯到二千八百年前的西周。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

    论孔子的仁和礼思想

     论孔子的仁和礼思想 谷晓洁 英语系 1302班 201307010203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由电影《孔子》引发对当前教育的思考 在课后我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感触颇深。首先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从各方面了解了孔子,以前我们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论语》,可是这部影片通......

    我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5篇)

    我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 孔子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作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孔子的一生除了参与政治之外,其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孔子对教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