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赵氏孤儿》有感
读《赵氏孤儿》有感
近日,看了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深被感动,逐借来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白话版,先是一气呵成看完,后又对部分章节含英咀华,有几点体会。
故事情节大概是:晋国司寇屠岸贾诬陷晋国忠良赵氏家族代表赵盾,将其满门三百人灭口,逼死赵盾之子、晋国驸马赵朔。赵朔门下草泽医生程婴献出亲子,舍身救出赵氏孤儿,抚养成人。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杀贼报仇的故事。虽然戏剧很多是虚构的,和史料记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锄奸扶正、邪不压正的风骨却是鲜活生动的,看后令人震撼和深思。这里,不说风骨与是非,就说庄姬公主、公孙楚臼、灵辄、韩厥为保护程英救出孤儿,均自缢身亡。而程英为救孤儿并抚养成人,献出亲生骨肉,披肝沥胆、苦心经营,最终锄奸报仇,是什么让他们这样做?我认为抛开道德礼教所讲的忠义,分析心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就是锄奸扶正、报仇雪恨。就是这一信仰,一个目标,让他们杀身成仁、不畏艰难。再看电视剧中的描写,更能体会为何程英能够埋藏20年愁苦积怨,卧薪尝胆,抚养赵氏孤儿。心有宏图方能忍辱负重,但凡卧薪尝胆之人,一定有个让他气定神凝、矢志不渝的目标。只不过目标有别,判定目标正确与否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做什么事情,如果没有一个既定的目标方向,没有坚定的信念,很难做成。时间是成功的保障,决心是成功的根基。
当然,屠岸贾为私利攻心钻营、铲除异己,最终达到了他的目的,也不能不说它的目标明确。而陈文贵编剧的《赵氏孤儿案》里面有一段对白,是程英说给赵武的话:做人,上敬父母下爱妻儿视为人理。做臣,忠君爱国视为公理。世间万物皆亲为一家视为天理。忠义是本,仁善是源。对信仰与目标的判断和追求,在忠奸的对比中,其意自显。目标的价值观就是要讲是非荣辱,讲仁义。这是数千年礼仪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被验证的真理。
结合剧中的对白,我认为:符合传统仁义价值观的,视为大爱,这个是谈及不易、做来更难的一条,因为符合这个大爱,在古人看来定是只有社稷与百姓,在浮躁的当今社会,如有这般大爱,而却不是因为个人私欲,应该是修炼极致;另有一层,符合人心特点的视为仁爱,这个是人人都探求和渴望的,这个爱是人性最原本的爱,父母子女之爱、亲朋之爱、路人的怜悯,均属此类。这种人性就像在吃了粗茶淡饭后一块心仪的牛奶巧克力或是饕餮之欲后一裒清淡的毛尖。这种爱,少了的时候求知不得,多了的时候又忘乎所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自然,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经常会偏离轨道,标准游离;还有一层,叫普爱。这是世间万物之间存在的生生相连的情感,是顺其自然,超越大爱和仁爱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爱,每个人心中多少都会弥笃,是自然而成,但很难做到诠释。
因此,要保证目标的正确,先要修身。身正做事才有力气、有底气,才不会被过多的它利所扰,修得越是彻底,就
越能轻装前进;其次,要具有大爱,心里要有大局。大局往大了说就是信仰,是行为做事的根本动力。往小了说就是目标,是行为做事的本原;再次,要坚定仁爱,心里要有悲天悯人之念。有仁爱才能少做或不做错事,少些后悔,才能不为这些事情所累。仁爱,在另一个层面,就是有错便改,继续向前的精神。
看这部剧,读这本书,多少净化心灵,思考做人。
第二篇:《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本来就很俗2010年12月08日 13:46:50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才一上映,果然不出所料,叫好声渐渐的就弱了下来。之所以不出所料,并不是对陈凯歌有什么偏见,而是觉得,在现在的中国之文化背景下,要出现一部有深度的文化作品,难于上青天。小说如此,电影亦如此。
推荐阅读: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
陈凯歌其实并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优秀导演。当年他的成名作《黄土地》得奖的时候,许多电影院里观众了了无几人,究其原因,故事讲得太枯燥。后来的《大阅兵》,故事讲得也很糟糕。唯一把故事讲成功的,是《霸王别姬》,那是因为小说的原作者是香港作家。
陈凯歌的《无极》之所以输给了恶搞《无极》的小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因为《馒头》的故事讲得比《无极》有趣多了。看电影,大多数人是来看你讲故事讲得如何生动的。从这点上来说,张艺谋的故事,基本上讲得就比陈凯歌动听多了。陈凯歌有艺术功力,却没有讲故事的才能,如果他能够得到一位擅长讲故事的高手辅助,那么他的导演才华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反之,他的导演能力就一直会被蹩脚的故事所束缚。
这一次,陈凯歌为了把故事讲得有趣一点,专门找了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作素材,不是靠那种蹩脚的编剧吹出来的蹩脚故事了。但这故事的历史,已经不太适合这个现代化的时代了。从故事本身来看,《赵氏孤儿》其实是一个很俗气的故事。能把这样的故事讲好的大陆人应该是不多的。中国的影视界一直不重视编剧的地位,其实影视剧要把故事讲得完美,离开了专业的编剧是不可能的。张艺谋不愿意把讲故事的钱分给编剧分享,自己来讲故事,结果把《英雄》、《满城尽是黄金乳》等的故事讲得令人大倒胃口,《英雄》于是和《无极》不争第一,只争更二。
为什么大陆人讲不好《赵氏孤儿》的故事呢?因为没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深受儒教文化毒害的大陆文化人,其思想高度,还没有超出春秋时代留下来的文化典籍。
你想,赵家被灭门后,赵家的二个门客为了保护赵家唯一留在世上的一个婴孩,一个叫程婴的门客献出了自己的孩子,另一门客则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活下来的的程婴还要背着叛徒的骂名,把赵家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古代人这么做,的确很了不起,甚至可以说是伟大,但现时代要是仍然把这样的事迹当成是可歌可泣的故事,则未免愚昧。用自己的孩子的生命换来赵家孩子的生命,救一人杀一人,哪点值得歌颂?
虽然我们并不能够要求古人有现代思想,但现代人拍古代电影,最终还是为了拍给现代人看的,这程婴如此愚忠,现代人难以和他产生共鸣。在程婴把自己的孩子献出去的同时,程婴的行为就和现代人的思想产生了一道鸿沟。这鸿沟,如果只是把程婴救孤的故事简单的讲一遍,是难以填平的。因此《赵氏孤儿》也许可以圈点钱,但评价一定不会高。
如果有谁可以把《赵氏孤儿》的故事用《罗生门》的角度来讲一遍,那么《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有趣多了。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换下了赵家的孩子赵武的生命,历史书上都这么说,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呢?假如有人怀疑程婴献出的那个孩子才是赵家的那个真赵武呢?假如活下来的那个赵武其实是程婴自己的孩子“程武”呢?那样讲故事的会怎么样呢?用现代科技,当然只要查一查DNA就可以了。但古代没有NDA检查,最后活在世上的赵武,到底是赵武还是程武呢,真相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程婴。也就是说,讲故事的重点不是放在程婴救孤上,而是放在这“赵氏孤儿”到底是谁这一点上,故事才更有现代感吧?
千万不要以为掉换婴儿的故事只是现代人才会有的想法。讲宋代的故事,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和“掉换婴儿”有关。而更早得多的战国时代,有秦始皇的身份疑惑。秦始皇本来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但许多书上却认为,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骨血,虽然说古人也
知道“十月怀胎”的道理,但牵涉到秦始皇的来历,很多书上却都说秦始皇的母亲怀胎了他十几个月。由此看来,假如有人怀疑赵武的真实血脉,理论上也是可能的。
《赵氏孤儿》如果能够把赵氏孤儿长大后报仇的简单故事,讲成程婴抚养的孩子,除了程婴自己,却没人知道他是谁的故事,也许才更吸引人,更有现代感吧?
第三篇:6.4沈琳:读《赵氏孤儿》有感
读《赵氏孤儿》有感
6.4沈琳2011.3.29
最近,我读了《赵氏孤儿》这个故事,非常感动。
这个故事主要讲春秋时晋国忠臣赵奢被人陷害,临刑时恳求好友程婴和杵臼保护他的儿子。程婴和杵臼答应了。有一次,王宫里的军队带兵来找赵奢的儿子,杵臼和程婴为了信守诺言,便把程婴的儿子当成赵奢的儿子献出去。后来,孩子被奸臣们活活摔死了。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杵臼和程婴都是说到做到,一言九鼎的人。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交到许多好朋友。有一次,我答应给我的朋友娇娇一些白纸。可那天娇娇生病了,没有来学校上课。第二天,我没有忘记我的诺言,仍旧把白纸带到学校里来给了娇娇。娇娇拿到我的白纸,非常激动。她高兴地说:“杨蓝天,你真是我的好朋友。”你瞧,我因为说话算数而交到了一个好朋友,多棒呀!
第四篇:看《赵氏孤儿案》有感
上周看完了电视剧《赵氏孤儿案》,颇有一些想法,本拟写下来,刚简单地列了个提纲,便因各种他事耽搁了,直到今天方有心思闲坐下来。世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而我以为,我们不妨从书本和电视里看别人吃一堑,让自己长一智,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多长几智。
君子与小人
在这部电视剧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诉了赵朔与屠岸贾之间的政治斗争,其中赵朔似乎成为了君子的代表,做人行事处处为他人着想,而我看来,却是不然,赵朔所为,实为自己,剧中屠岸贾说赵朔死于君子之名,十分精准,可以说最了解一个人的人便是他的敌人这句话一点也不错,而如果你丝毫不了解你的敌人的话,那就只有被他打败了。
赵朔成功地为自己在众人心中塑造了光明磊落的君子形象,大获民心,但是就在被所有人敬为君子的同时,他已成骑虎之势,便只能一直做君子了,即使心中不情愿。这大概也算是一种作茧自缚吧。所以我认为赵朔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应该为人刚正,有担当,知大义,懂取舍,赵朔只做到了第一点的一部分。而屠岸贾是真小人,他的阴谋一直在光明正大地进行,甚至他的敌人都可以很轻易地看穿他的手段和目的,却依然要随着他的意愿行事,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善读人心,看透了所有人的性格,除了程婴,程婴则是个真正的君子。此外,剧中还有一个思想,就是你只要知道了一个人读过哪些书,他便不是你的对手了。
忠贤奸佞
平日里,在个人,人们喜欢论君子小人,在朝堂,人们喜欢辨忠贤奸佞,因此在这部电视剧中也少不了所谓忠臣与奸臣的斗争。对此我却在暗暗思考,一个“忠”字,到底该如何判别呢?是一个唯君命是从的人是忠臣,还是一个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而为民请命的人是忠臣呢?一个人是应该忠于君还是应该忠于民呢?在今天,大家当然都会毫不犹豫说是后者,那么请你再细细回味一番,历史中我们所称赞的忠义之辈中,有谁做是这样的?恐怕一个都没有。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人们所宣扬的并不一定是符合情理的,所以任何事都不能想当然。既是如此,忠贤奸佞自然也不能简单地根据上面的条件来判别了。赵朔忠吗,那他为何会因存己名而罔顾天下苍生?屠岸贾奸吗,那谁又能确定其为国君会比那个昏庸的晋王要差?你要能够沉下心来,重新思索这些剧情,掠过君子小人,跨过忠贤奸佞,深些,再深些,你会猛然发现,这竟然只是一场政治游戏,参与者仅仅是方式不同而目的一样,成王败寇罢了。
信任问题
回想剧情,赵朔之输是因为国君的不信任,赵朔之死是因为庄姬公主对程婴的不信任和对国君的太过信任,韩厥之惨败于秦军也是因为其对程婴和石言的不信任,所以对他人的态度很重要,是完全信任,是持怀疑态度,还是丝毫不信?这都需要仔细斟酌。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也没有得到自己的答案,觉得凡是我的朋友必然不需怀疑,至于家人那是更加不用多想了,如果一个人连这些人都不相信,那他注定是要孤独一辈子的。如果非要分辨出身边的人,也不需要超常的智商,不需要过人的智慧,不需要敏锐的眼光,你只要用真心去对待每个人,就会将那些不能信任的人尽可能地减少,这是我所想到的最简单的解决办法。
至于别人对自己的信任问题,同样需要慎重。神不救不信之人,这个理论不分中外东西和宗教派别,人也应该学会这样对待,不相信自己的人,就不要去帮他了,免得你帮了他最后还落了埋怨,导致两人都不痛快,甚至不欢而散。
舍熊掌而取鱼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电视剧里记录了好几个舍生取义的事例,双槐达成赵朔之命,救出程婴之妻,选择了死亡;轩奇不忍杀赵朔,又不愿违抗君命,选择了死亡;且锥为报赵朔放粮之恩,又为尽对屠岸贾之忠,选择了死亡;公孙杵臼为救赵氏孤儿,以全大义,同样选择了死亡,这些人确实令人佩服。在苟活与取义之间,对于无义之人,生易死难;对于有义之人,则是生难死易,然而程婴一个素讲仁义之人,却选择了苟活于世,这便是他的伟大之处。
仁义之人往往并不看重个人的生死,最怕别人质疑他的品格。程婴没有选择死去,必然夙夜都在煎熬之中,这种痛苦是没有极限的,你的仁义之心越强,它便痛得越深,而且不能喊出声来,只有就着泪水咽于腹中,就算硌破了心,梗坏了肝,也不能让血沫从口中流出。在剧中我最敬佩的就是程婴了。
关于爱情
谈过了生死,自然也就少不了爱情。生死与爱情,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文艺作品中两大永恒的主题,在这部电视剧之中主要讲述了三对夫妻之间的爱情,程婴与宋香,屠岸贾与孟姜,赵朔与庄姬,其一死了孩子,又一妻子早逝,剩下一个则失去了丈夫,三个悲惨的家庭,三段令人叹惋的爱情。不论其他,但讲爱情方面,那是三个至情至性的男人,和三个忠贞不二的女人,他们的爱情虽不是鲁迅诗中所写:“要么没命的去爱,要么没命的死去。”也不如徐志摩诗里的风那样让人温存与迷醉,只是平淡于生活之中,却也是爱到骨子里去了,正是任他生死轮回,依然化不开我欲陪你万世的那颗心。在宋香死去的那一刻,雪花飘然而落,程婴将其拥入怀中,轻轻地喝下了那壶要了他命却给了他永久爱情的毒药,或者说是解药,这药唤作雪片。
其它还有公孙杵臼与双槐,无姜与草儿,大业与湘灵的爱情,虽无特色,却也是真心实意的真正爱情。公孙杵臼选择毅然赴死,我想其中一定有双槐已死的原因在里面吧,爱情便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可爱的年青人
在任何年代,年青人的状态都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在也不例外。年青人永远都是那么的可爱,他们充满了活力,热爱生活,有理想,喜欢为他人着想,他们胆大随意,不拘于陈旧,敢于创新,世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是这么的丰富多彩。年青人最让人羡慕的一点便是他们觉得他们可以改变世界,屠岸无姜和程大业(或赵武)就都是这样的年青人,而事实是他们真的做到了。三个同日而生的婴儿,命运各不相同,一个为另一个死去,剩下的两个肩负起了不同的家族使命,相同的是在最后他们都拒绝了上辈人对他们的安排,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人生信念,哪怕失去所有,也要尊重自己的本心。我喜欢这样的年轻人,别人可以不理解自己,但是自己一定要支持自己。
剧中还有一些鲜活的令人难忘的配角,先轼、石言、到满、国君、冉白等,甚至那些没有姓名的甲乙丙丁,同样有着独特的性格,而那些更多的话题,不再多言了,想要表达的只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观点,就算自己的观点并不全面,也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连我也时常会生出自己的想法有强词夺理之嫌的感觉,但我还是会写下来,读书养性,写作练脑,做任何事都一样,看电视也应该必有其益。
农历五月初二
癸巳水年戊午月丙午日
第五篇:观《赵氏孤儿》有感
观《赵氏孤儿》有感
看《第十放映室》介绍到《赵氏孤儿》时放了一个片段,是影片的结尾,看着葛优扮演的程婴苍老的脸,颤颤巍巍地走在大街上,肚子上好多血,眼神恍惚着,程勃跟在后面不敢靠近,我以为程勃最终对干爹下不了手,程婴不知怎么的也要死了,想到程婴辛辛苦苦把程勃养大,自己的老婆孩子也死了,但程勃却最终没有杀死自己的家族仇人,没有为程婴报仇,我就很心痛,很恨!恨程勃,枉费程婴的栽培,认贼作父,但又想,让一个无辜孩子陷入仇恨、陷入干爹突成仇人的痛苦境地的程婴很过分、很自私,为了报了自己的私仇,违背孩子母亲的遗愿让孩子的人生充满仇恨的做法很不应该。
完整地看完这部影片才知道原来程勃杀死了他干爹,但我更纠结了。他的干爹很残忍,无论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凃害了赵硕全族、砍伤韩厥还是狠心地摔死婴儿的做法都十分以及极其地过分,但是,对程勃,他是真的好,或许他是把程勃当成自己儿子养了,他是真的很真诚地对程勃好,教他本领,疼他爱他。知道程勃是赵氏孤儿后,即使已经下定决心杀了程勃了,听到程勃呼喊“干爹,救我”,还是坚定地回了头,救了程勃。对程勃,他始终下不了手!这样深刻的爱,程勃杀了他我又觉得有点说不过去,感觉程勃有点太狠心了!相比于那些一次也没见过的家人,他干爹才是真的对他好、救他命的人啊!不过话好像也不能这样说,这样社会就无法捍卫正义了吧!
影片中有一个人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令我十分佩服。他是赵硕的父亲的一个部下,长得很壮,应该是一个武将,在赵硕父亲遇到残害时,他一直舍身保护着赵硕父亲。我想,他应该清楚,赵硕父亲是在逃跑,已经称得上是大势已去,但是他却忠诚到如斯地步,不得不令我佩服。看到他把赵硕父亲扶上马车,自己跑在后面为赵硕父亲作掩护那段,我哭了,我被他的忠义深深地打动了!马车的一个轮胎掉了,眼看赵硕父亲就要掉下来了,他自己拉起绅子扛起了马车带着赵硕父亲逃跑。最终他们双双掉入了陷阱。看文章,看电影时常常可以看到,在古代,有很多忠臣义友为国家、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每每看到他们的忠肝义胆都能令我为之动容。社会进步发展了,但这样的真情却似乎越来越少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有解救的药,真该每人配发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