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我一根杠杆,我便可以撬动地球_论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给我一根杠杆,我便可以撬动地球_论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给我一根杠杆,我便可以撬动地球
——论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呢?众说纷纭,如彼得·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是这么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如加尔文指出:“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如马恰德指出:“系统地看,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如科姆则认为,“几乎所有的组织都会学习,不管其是有意还是无意。学习型组织是指那些有意识地激励组织学习,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的组织;而非学习型组织则对组织学习听之任之,从而一步步削弱了其学习能力。”总而言之: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促使人们不断发现自己如何造成目前的处境,以及如何能够加以改变的地方。如同阿基米得所说的:“给我一根杠杆,我便可以撬动地球”。
在构建学习型组织方面,彼得·圣吉与第五项修炼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并在实践中努力推介。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让我们看到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如果掌握了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就会变得很大,就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又兼顾生命中最重要事情的“学习者”;组织也因此脱胎换骨成为“学习型组织”——在其中,人们得以不断拓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培养全新的、前瞻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望,并持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彼得·圣吉认为: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有五项新技术正逐渐汇聚起来,使学习型组织演变为一种创新,这五项修炼的发展是分开的,但对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来说,每一项都是不可缺少的。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即学习不断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真正的学习就是到有意义的知识和精神里漫游,是学习者心理的渴求和满足,这正是人的深层精神需要。它使人生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它使人生健康和圆满。学习需要刻苦,但更是一种快乐,是刻苦酿成的快乐。学习总会有功利性的结果,但仅仅从功利出发去学习却是违背人的本质的苦役。从兴趣和爱好出发去学习,既是一种享受又可以转化为功利之果,即将实现由无用向有用的质的重大飞跃。虽然学习的这种理想的纯净状态,在现实学习中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争取在最大程度上解放我们的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创造力的酿造活动。学习使人充实,使人进步,也使整个社会充满创新的活力。倡导快乐学习,应该让学习成为一种时尚。当然,学习对个人、对企业,对一个地方和单位,首先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这不是靠搞形式主义所能奏效的。应付上级检查的学习,徒然浪费人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只会令人生厌,不会有任何实际成效;“要我学”的学习也不可能持之以恒,只有“我要学”的学习,才能学得下去,学出滋味。不要说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就是边远山区的农民,一旦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看到学习能使他们看清致富之路、得到致富之术,一旦发现学习能使他们掌握法律常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旦体会到学习能使人们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乐趣,就有可能进入一种“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境界。无论是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还是学习型乡镇,需要组织者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引导人们意识到这种需求。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图象和印象。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不变的心智意味着什么?意味迷失现在,和失去未来。要学习有成效,不可缺少改善心智。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所有持续有效的能力只能产生于内心。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组织人性化特点越明确,这个组织越具有生命力,这是当今一个很重要的管理思想。一个人能够行动,他的动力系统是什么?是我们的心脏,心脏推动着血液,血液把这个动力带到每个肌肉去,人才能往前走。对一个组织来说,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善心智。“改善心智”的任务就是解决个人学习的制动问题。团队学习的任务是解决组织的内部“制动系统”。改善心智就得提倡为了自己的能力和修养而学习,真正的学习就是到有意义的知识和精神里漫游,是学习者心理的渴求和满足,这正是人的深层精神需要。它使人生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它使人生健康和圆满。学习需要刻苦,但更是一种快乐,是刻苦酿成的快乐。学习总会有功利性的结果,但仅仅从功利出发去学习却是违背人的本质的苦役。从兴趣和爱好出发去学习,既是一种享受又可以转化为功利之果,即将实现由无用向有用的质的重大飞跃。虽然学习的这种理想的纯净状态,在现实学习中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争取在最大程度上解放我们的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创造力的酿造活动。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的整合,涉及发掘共有“未来景象”的技术,它帮助组织培养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地遵从。“个人愿景”是解决个人学习动力,“共同愿景”是解决组织的学习动力。当个人和组织失去对未来的想象和期望,而满足眼前的状况时,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因为这样的思维状态会使我们失去学习动力,不能产生创造性张力,而这个张力正是拉动我们不断学习动力。生活中有些人成天坐在这儿没事干,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每一天在重复着自己,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一样,前天的你跟昨天的你一样,很难往前走一步。这些人为什么不会往前走?相反,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一个劲的往前冲,今天的跟昨天的就不一样,五年以后,他把许多过去与他在同一水平的人,甩到了后面。把自己变得更卓越了。“个人超越”的修炼,告诉我们,因为他们有愿景。愿景是什么?愿景就是我们要走向未来的图像。这个图像是高于我们现状的。如果它是比现状更加美好的,更加令人向往的,它在我们心中越清晰,就越能激发朝向“愿景”的热情和冲动,它就成为了我们学习真正的动力。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人类社会,所有重大进步的开始都缘起于一个“愿景”。“愿景”是开始的动力。当人们被一个伟大的、光明的、美好的“愿景”激发起来时,就会产生极大的热情。激发他们去实现那个“愿景”的激情。当他们在朝向“愿景”的途中遇到新问题时,这种创造未来的热情,将会激励他们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当现实中寻找不到他们所求的知识和技能时,他们会勇于实践,去创造出新的知识、实践出新的技能。“愿景”拉动在迈向学习型组织的时候,不仅有极强的学习热情、还会激发人的潜能,开发创造力,创造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说到底,“愿景”就是用未来拉动现在,“愿景”能够激发人们创造未来的能量。
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团体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汇谈”开始。“深度汇谈”是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深度汇谈”的修炼也包括通过学习找出有碍学习的互动模式。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企业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是一种“系统”,都受到一系列息息相关的行动所牵连,它们彼此影响着,因此,对企业组织必须加以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已发展出一套思考的框架,它既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拥有实用的工具,可帮助我们认清整个变化形态,并了解应如何有效地掌握变化,开创新局面。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中第五项修炼尤为重要。少了系统思考,就无法探究各项修炼之间如何互动。系统思考强化其他每一项修炼,并不断地提醒我们:融合整体能得到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效力。最后,系统思考可以使我们了解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以一种新的方式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与所处的世界:一种心灵的转变,从将自己看作与世界分开,转变为与世界连结;从将问题看作是由“外面”某些人或事所引起的,转变为看到自己的行动如何造成问题。但是五项修炼虽然非常重要的,但这些修炼本身并未给出具体、详细的行动指南。一些理论也比较抽象,难以付诸实际。而一些技能,如崭新的思考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因此,彼得·圣吉及其MIT组织学习研究中心的同事们又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构架(architecturing)的概念。所谓学习型组织的构架,指的是学习型组织由哪些“部件”组成以及这些“部件”如何构成一个高效、有序、运转协调的学习型组织等问题。彼得·圣吉认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犹如盖一所房子,首先必须备齐建房所需的材料;其次要有适当的工具,使得建筑师可以设计图纸,工匠们可以开展工作;然后,你必须有“主见”,要把房子建成什么样?如何实现你的设想?等等。最后,是大家一起动手,把房子建起来。而没有设计师的工作,这一切都无法开始。“构架”,作为实际工作的“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道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实际工作也必须先有明确、清晰的“构架”。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正确的行动。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不可能在组织中建立恰当的组织学习机制和组织学习促进与保障机制,就不可能采取正确的行动,不仅要走弯路,而且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学习型组织的境地。因此,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建立学习型组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指导思想就是全体成员达成学习的共识,并树立矢志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坚定信念;其次,组织学习机制及保障机制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驱动机制。组织学习机制也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组成部件,它不仅包括个体学习、团队学习与整个组织学习三个层次,还包括适用于组织学习各个层次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而组织学习促进与保障机制、组织结构、战略、制度、知识管理、人员和技术是组织学习的辅助系统,它们的恰当配置可以极大地促进与保障组织学习的顺利运行;第三,基础设施创新。所谓基础设施,指的是组织运用各种可用的资源来支持成员工作的机制、途径、渠道等。员工在工作中需要时间、信息、资本、管理支持以及与同事接触等,组织必须通过适当的基础设施及时供给。试图建立学习型组织就必须大胆进行基础设施创新,以促进学习。这些创新包括组织结构调整、工作流程重组、实施新的奖惩制度、重建信息网络等等。学习型组织说起来不容易,做起来就更难了。每个企业、每个组织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构建学习型组织:1、要在单位内部营造浓烈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未来真正出色的行业,将是能够设法使本行业全体员工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行业。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范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和人力资源的竞争,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各部门各单位要必须不断加强全体员工的学习,引导职工就学习和工作进行系统思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这里所说的学习,不是指过去那种带有个人色彩的学习,而是要通过加强学习,使组织内部的员工全面发展,从而使各单位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领导人把握好新角色
学习型组织成功与否,领导人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在传统组织中,领导人的工作是规划,作出关键的决策,并创造控制机制,使上层管理决策转换成整个组织的和谐行动。但这种“计划、组织和控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变化了。这种传统的领导观,来自一个不言而喻的假定,即下属人员缺乏个人愿景,认为他自己没有能力改变所处的环境,只有少数强有力的领导者才有能力补救这些缺陷;他们的工作是“给员工明确的方向,率领大家一起工作,追求共同目标。”但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人所专注的工作变化了:领导者不再是“船长”、“舵手”、“领航员”、“组织者”等角色了,而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学习型组织领导者的重要设计工作包括整合愿景、价值观、理念、系统思考以及心智模式这些项目;更广泛地说,就是要整合所有的学习修炼,并使之获得综合效应。学习型组织领导者要有献身精神,不把自己看作是高居于组织之上的“英雄”,不把个人的成败得失看得太重,而是全力以赴,学习如何使人产生奉献精神、为理想而工作。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应促进每个人的学习,培养每个人对系统的了解能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需要有一群全心全意为之奋身的人,更要有一群集设计师、仆人和教师“三位一体”的领导者。什么样的领导者是学习型组织里好的领导人呢?有一点必须肯定,在组织管理创新和创新管理中的领导者必须是一位精明的设计师
3、要坚持走理论与实践结合之路
创建学习型组织,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本单位的发展。必须将创建工作和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改革发展相结合,做到学用相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统一,通过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加强学习能力来提高工作能力,这是搞好创建工作的前提。学习不仅仅是为读书而读书,更不是“坐而论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该把学习放在工作中去学,把工作当做学问去做,学用结合,把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同整顿思想、改进作风结合起来,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下功夫。一是要通过开展全员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成效检验创建工作的效果,促进创建工作升华。二是要与改革相结合。在企事业单位现有人、财、物都相对固化的状态下,要使单位职工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从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到工作的方法、手段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变革,并促进各单位跨跃式发展,就要把改革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相互融合,同步推进。
4、要鼓励创新
创建学习型组织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是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人之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汲取本知识并运用于实践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管理方法、新的理论,应该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追求。
5、要树立长效意识
如果我们把学习型组织看作是一个既定目标,它不是通过一两次的学习、培训,开展一场或几场学习运动就能达到目的的,组织内部学习气氛的形成和组织成员创造力等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事实上,学习型组织根本不是一个既定目标,它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注入新内涵的目标,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提出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创造,才能适应其变化。学无止境,建设学习型组织也无止境。因此,我们必须有这样一个认识:不断努力地创造一个适合人和组织发展的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
第二篇: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地球
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地球
课堂设问设计的技巧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意课堂设问的设计,课堂设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惊人的联动效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满脸乌云,眉头紧皱。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课堂设问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笔者认为,课堂设问要深入浅出,课堂教学方能浅入深出。课堂设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老师要深入思考,以比较浅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其次,我们还要善于提出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平中见奇,一石激起千层浪。扔石子是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满足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设置一种让学生可望而又可即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原来并没有全懂”的心理体验,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当然,这石子不宜过重过大,虽然有句名言叫“难啃的骨头才有嚼头”,但问题的设置,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否则教师还须“引猴上树”或“架桥搭梯”,那还得花费另外一番功夫。
慎重地对待课堂设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
设问当做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们希望通过问题的设计,能找到一个让学生“撬动”智慧的支点。
第三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点,阿基米德的这句话是一句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具有解释目的的表达性言语。想想它的语境,阿基米德正试图让别人相信他的杠杆原理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不是一句学术言论,并不是一个假说,也不是一个未加证明的假设命题。他只是想通过这个来传达他的那种自信,对科学的自信。所以无论对错,他本人都不应该是我们诟病的对象。如果是别人说了这句话,它可能早就被埋没在了浩瀚的历史。但正因是阿基米德所说,使其被铭记流传,也使得人们产生了讨论这句话的兴趣。这样的话,我们不如将这句话从阿基米德身上剥离下来,单纯的去考虑这句话本身,也许更能客观的研讨。好吧,让我们再来正式的看一下这句话吧:“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第四篇: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撬动地球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语文课题组叶汇琴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课堂教学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我们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这舞台就是具有生成性的课堂,动态的课堂。
一、课堂——为生成而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孙双金老师在预设《老人与海鸥》一课时,预计到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之时,可能会想到的几个关键词——喂、唤、说、别、念,也预计到学生一读课文后有可能有产生一些不同的意见。正因为如此,教师的预设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将课堂暂时交给学生,并又据此作了具体的设计:如有学生提到了相关联的字,则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对于眼前的难题,孙老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地朗读、体会,直到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这时学生们就能更准确地用词了。这样的多维预设及导向,体现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从而也使课堂精彩纷呈。
二、课堂——搭建教学的生成点
语文课堂怎样生成?关键是把学生当作重要的资源,让学生在与文本、师生的对话中碰撞出火花,这些是课堂中的生成点。
1、在多元解读中生成当代文艺理论区分文本和作品,作家创造出来的只是文本,而经读者阅读参与创造而完成的才是作品。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须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2、在学生质疑中生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质疑问难,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引导学生感悟,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相互启发,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如《老人与海鸥》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1:课文写了老人与海鸥什么事?
生2:为什么题目是老人与海鸥?
生3:这是怎样的老人,怎样的海鸥?
师:读书啊,抓住课题,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老人与海鸥》是一个词组式,现在请你们把它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老人与海鸥______________。
生1:朝夕相处
生2:相依相伴
生3:永不分离
生4:亲如家人
„„
一个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个个有创见的想法不断迸发,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实在令我震惊,课堂成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天地,而这便是缘于“生成”。
3.在思维拓展中生成阅读课堂上教师适当地进行延伸,既达到能有效地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在思维拓展中有更生动的、更有效的生成奠定基础,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
林乐珍老师在教学《“红领巾”真好》一课时,当学生读出小鸟在唱歌,在梳理蓬松的羽毛,在捕捉害虫之后,老师进行了适度的拓展:“小鸟还会干什么呢”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有打扫房子的,有打羽毛球的,有捉迷藏的„„适度的随机拓展,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当然,拓展不能离题太远,这是需要注意的。
4、在创造中生成教学是不断生成的,课堂中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才能演绎出精彩的课堂,一个别有洞天的教学胜境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用叶澜老师的话说“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 在生本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以生为本,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
理念新的追求!
第五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我们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常常滔滔不绝的讲解和不达标准答案势不休的引导,看起来课是充实的,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学生被圈在一个用标准答案和规矩筑成的圈子里,偶有挣扎,但大多碰壁。因此,我忽然想起两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要推动地球。”
一、放飞心灵,冲破束缚
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数学活动,要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放飞心灵,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自由翱翔,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因为,在重重地包裹下,在旧思想的左右下,谈不上创新,心灵也无法飞翔。真正具有探究性质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方式,即要学生自主地参与,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亲历与体验。
二、放飞心灵,把握机会
学生的思想是个万花筒,他们的内心世界比我们更精彩,有时甚至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或者以我们的观点来说是错误的。然而,错误中不乏新奇点子。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就谈不上心灵的飞翔,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在避免错误的同时,必将丢失宝藏。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数学活动,要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真正具有探究性质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活动目的是为了支持数学学习。因此,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列出长方形、正方形。教师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图例。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具,教师通过提问呈现学习任务: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你能发现吗?请你把结果记录下来(每个小组都分发了一个表格)。然后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开始活动,之后,师生形成如下对话:
生1:我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重合在一起,发现一样大小的。师:哦,是好方法。但长方形的四个角都一样大小吗?(学生坐下立刻再活动)
生2:相同的地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一样大小的。都有四个直角。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用直角板量过。(大家附和)
师:老师也同意你们的好方法。(板书)
生3:(迫不及待地)不相同的地方是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而长方形不是,只有对边才一样长。(边说边用手比划)师:你怎么知道这些的?
生3:(旁边的同学争着说)我是用尺子量出来的。
生4:我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对折知道的。
师:请学生出来示范,并填表。老师最后作了小结。
然后,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的抽拉学具变成一个跟
教师手上一样的图形。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从长方形平行抽拉得来的。
教师小结认识图形特征的一般规律,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大小是否一样,学生通过剪、折等方式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大小一样……
三、放飞心灵,自主参与
长期以来,教师几乎都是按规则来发现,得出教师设想中的结论……面对这些,我们可以设问,我们关注到学生的想法、疑问吗?这些是真正的探索与发现、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参与吗?本例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设计并通过不断反思和修正来发现,这才是学生真正的数学活动。学生给自己定下活动目标,用自己的方式去证明,这样的数学活动才是学生自主参与,才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
今天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对精心设计的教案的推演,应该是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实践与完善的学习过程,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与发现的学习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成为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数学问题,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证明来学习数学,不要总是把详细整理好的事实材料直接提供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