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6:5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第一篇: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初中语文课程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全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以年级组为单位,重温《语文课程标准》,领会《纲要》和《决定》的精神,认真学习课改信息(资料、录像、上网)等,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2、结合地方、校本课程,认真拟订教学计划。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课改”学习。

4、扎扎实实地做好集体备课,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按讨论——定稿——授课——评课——完善的步骤进行,以达到共同提高。

5、开学伊始,结合本年级本学科的特点,定出课题,即“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实施阶段

1、认真做好听课和评课工作。本组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通过听课和评课,使他们摒弃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2、充分利用教研活动

(1)探究新的教学方式。以课堂为主阵地,切实落实“课改”,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式。

(2)及时交流。教师们现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而在教学中肯定会有失败和成功之处,对此要及时交流、总结、反思,并写出书面材料。

3、全组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做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等等,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5、实行家长开放日。鼓励家长深入课堂和校园,亲身感受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增进家长互访,虚心听取家长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不失时机对家长进行“课改”宣传。

6、全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长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内容摘要: 为了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师生双方要努力转变观念,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教法与学法,共建语文学习的广阔舞台,让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植根于课堂教学,让语文的教与学绽放出新的亮点!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转变观念自主创新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根据自己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实际,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需要教师付出行动。

一、转变教师角色,适应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 “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个学习者。过去,教师一直在勉励自己: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在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的新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与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在鼓励探究发现的氛围中,学科型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 “小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

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运用中的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因此,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都有表达的权利,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引导者。教师需要引导、激励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导演自己的人生。教学中,“导”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多一点参与激励,多一点多元思维„„“导”要有法可导,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中引导;“导”还要依对象而导,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而导。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

二、转变教学观,搭建学生展翅的舞台。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 “一刀切”“整齐划一”等传统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奠定坚实基础。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摒弃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思想,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在努力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观念。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应当使学生的知识信息得到增长,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得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重视。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学习别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就摸索出了语文教学的几种教法:在上教学课时,就采用一种“问题式教学模式”;在上教读课时,就采用一种“读读,议议,读读”的教学模式;对一些文学作品,则采用“读——析——赏——读——练”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课时,我就采用了“读、析、赏、读、练”的教学模式。首先是“读”,读准音,通读全文,读出文意。其次是“析”,梳理文章,分析文章主题;再就是“赏”,去品赏优美的语段、优美的语句,如品第二段“不必说„„色香味比桑椹要好得远。”就分析、品赏这段的层意、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用词的准确生动等。如教学《斑羚飞渡》这课时,我大胆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模式”。该

模式注重了学生的“问”,特别是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从而使课堂始终呈现出“生动、活跃”的气氛,教学效果显著。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做好教法的转变。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树立问题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变 “教”为“导”'“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促进“学”。

三、转变课程观,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这只是“一杯水”,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如果不能理解新的大课程观,也就割断了“一杯水”和“江河湖海”的密切关联。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用教科书去教,要体现大课程观,而不是去教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四、转变学生观念,还给学生自由畅想的天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注重对这些潜能的开发。学生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尚未真正成熟的人,应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不断修正错误,促其发展。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中等学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制定丰富而灵活的教育计划,来适应不同资质禀赋的学生。如可通过“每日一词,每日一句格言”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可通过“每日一读”或“接力朗读”等朗读形式

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可通过“每月一事,一人,一景”的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还可通过“当一名小记者”、朗读比赛、讲故事、书法比赛、辩论赛等一系列活动,作为课堂补充,来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塑造出一个个生动活泼、富于个性、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学生。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思考、做事。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

总之,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集思广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教法与学生的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共建语文学习的广阔舞台,让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植根于课堂教学,让语文的教与学绽放出新的亮点!

第三篇: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广泛、更容易地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那么,什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除了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等知识经验和观察想象、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的品质和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使人超越于生活的表层领域,不为技术经验或工具理性拘检、束缚,进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应答世界,表现世界。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追求,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

什么是文化?按学术界的通行做法,概念可以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进行阐释。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狭义文化则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套文化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湎价值观念系统则是其核心。要探析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无疑当取后者。什么是语文教育的文化底蕴?主要指中华民族几干年来积淀的文化传统和当代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情感、心灵意识,包括狭义文化所指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就教育的本义来说,也是教育的终极意义,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语言中人文主义情怀、智慧和创新品格的教育,自然担当着传递汉民族文化底蕴的重任。没有文化底蕴的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语文教育。表面看来,任何教学所传播的总是文化,而且是在形态上多种多样的文化,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教学的文化追求不就成了无的放矢吗?其实,传播文化并不意味着你的教学就是有“文化”内涵的。因为我们所追求的“文化”,诚如众多文化学家所说,不是那些可见的、物态化的符号、图像或行为,而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种只对孜孜叩间它的人才会彰显的内在意义,一种人们用于解释经验、创造世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性、人文性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信仰。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其终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探寻、体验和理解蕴涵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圣、爱等方面的丰富意义,将文化本身的精神、人文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激活、唤醒和培育学生的价值感和人生情慷。

一定的文化从孕育到成熟,有一个漫长的创造、积累、模式化的过程。这就是文化的积淀。文化的积淀是一个通过从其他人或文本那里接受传统的哺育和滋养,在与传统的对话和晤谈中渐渐形成超越生物机体亲性的完整人格的过程。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长河。河水滔滔,不舍昼夜,孕育了浩瀚悠远的华夏经典,涌现了诸多的文化巨匠。汉语文化形象丰瞻,情趣盎然,神韵饱满,愈义遥深,具有极为独特的人文品格。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汉语的文化特性,借助开拓阅读的报域,来开拓文化视野,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吸收借鉴世界多元文化,让历史文本在现实的语境中辐射出积极的存在意义,在继承与发展中熔铸学生健康的积极的文化品格。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倾向,基于特定的汉语文化情境来设计我们的语文教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推荐]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临颍县巨陵镇二中李建立

新课程改革实施了近两年,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结合自己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实际,谈谈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所需的理论和观念

新课程所需理论和观念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在教学中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应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联系起来,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重视学生实践,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进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中应转变两种人的观念,一是领导的观念,二是教师的观念。特别是领导的观念尤为重要。领导的观念转变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和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上。领导的眼光若只盯在教师的“绩”和学生的“分”上,用升学率、及格率、优生率等“绩”来评价教师的优劣,用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必将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导致教师为“绩”而因循守旧,学生为“分”而死记硬背。领导的观念必须更新,在制度上应大胆创新,建立新的考核评价制度,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综合性评价。而教师的观念转变主要表现在怎样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不重在教师的“教”。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教法改革,以实际行动来推动新课程改革。

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需的条件——良好的教学环境

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只要有充足的阳光,适量的水份和合适的土壤,一粒种子就会发芽,就会茁壮成长。”一粒种子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同样,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宽松的、自由的有利于教学者大胆创新的教学环境。这教学环境可分为“硬坏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新课程改革实验所需的一些设施、设备,它包括录音机、电脑、投影仪等一系列多媒体之类的设备,也包括语音室、电脑室、学校信息网等设施。然而,这“硬环境”在广大农村学校常是一片空白,或形同虚设——有

几台电脑但又不能上网。一些综合性的语文活动根本无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例如“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活动等,学生无法上网查阅资料。“硬环境”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成了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却是“软环境”——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俗话说“硬件”不够“软件”凑。“硬环境”可在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来完善,也可因地制宜,以本校的实际“硬环境”灵活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而新课程改革能不能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能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关键就在于教学评估评价机制。因为教学评估评价机制是新课程改革的指挥棒。不仅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靠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为导向,而且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也需要教学评估评价机制来验证。没有新的灵活开放的教学评估评价机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很可能只是将传统教学换了包装——穿着新鞋走老路;没有新的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人们就会用旧的传统的评估评价机制去衡量、去评价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最终会使新课程改革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可见,教学评估评价机制这“软环境”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这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特别是重视学生个性评价导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多种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怎样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呢?

首先,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由单一的“分数制”变为对多种学习习惯和多种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由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按一定比例来共同组成。自我评价占30%—40%,小组评价占50%—60%,教师评价占10%—20%。从而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其次,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评价表。要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学习后的收获、学习中的问题等记下来,每月评价一次,记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通过每学月的评价,学生既可认识到自己学习上的新收获,又可认识到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也便于学生及时改正缺点,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再次就是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习本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应该有自主精神,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一点不顾及学生的感受,这只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尊重学生,就是要在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尊重学生,就是要学会欣赏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容忍学生的缺点,不歧视差生,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让学生爱学、乐学。

2、创设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改革,是教法更新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与学之间“学”的重要性,突出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传统教学是不能体现这些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寻求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构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大量借鉴别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就摸索出了语文教学的几种教学模式。在上教学课时,就采用一种“问题式教学模式”;在上教读课时,就采用一种“读读,议议,读读”的教学模式;对一些文学作品,则采用“读—析—赏—读—练”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课时,我就采用了“读、析、赏、读、练”的教学模式。首先是“读” 读准字音,通读全文,读出文意。其次是“析”,梳理文章,分析文章主题;再就是“赏”,去品赏优美的语段、优美的语句,如品第二段“不必说„„色香味比桑椹要好得远。”就分析、品赏这段的层意、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用词的准确生动等。如教学《紫

藤萝瀑布》这课时,我大胆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了学生的“问”,特别是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分析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从而使课堂始终呈现出“生动、活跃”的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当然,只有些新的教学模式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就像催化剂,常能将课堂与课外、教师和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好的教学方法既注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又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既注重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结合,又注重了讲练的结合;既注重了教与学的结合,又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笔者在课堂上大胆借鉴蒋海澄,于漪等优秀教师倡导的“点拔法”,特别注重对学生在分析问题、研讨问题的“点”和“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本人让学生先听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再让学生谈听音乐后的感受,特别是去感悟《命运》所表现出的“贝多芬”,去追求学习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所表现的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仅靠教几堂课,还需要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多种语文能力。语文活动的目的重在从朗读、听说和写作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如可通过“每日一词,每日一句格言”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可通过“每日一读”或“接力朗读”等朗读形式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可通过“每月一事,一人,一景”的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还可通过“当一名小记者”、朗读比赛、讲故事、书法比赛、辩论赛等一系列活动,作为课堂补充,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类别:校管检查(中学)| 添加到搜藏 | 浏览(574)| 评论(2)

上一篇:初中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临颍县巨陵镇二中学校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就

出现在这里。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模版)

西台学校丰台小学部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新世纪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创新精神的倡导、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的整合、通识人才的短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新型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整个基础教育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依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源头上、从根本上革除基础教育的弊端。

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为了转变观念和及时领会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我校多次派教师参加了自治区、市级、镇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后在校内举办培训讲座,帮助全校教师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推动了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探索教育改革实践的热潮。观念的转变,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实施目标:

(一)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主动、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科整合,促进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收集及处理信息、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教师课程管理能力。确立以“诵读经典文化,传承书法艺术”为主旨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通过挖掘经典文化中的精髓,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小打好坚实的文化及书法功底,丰富学生的思想底蕴。

(五)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六)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途径和规律,实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七)加强英语教学,积极开展“双语教育”实验,促进学生的英语水平。

(八)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从而培养—支高水平、有影响的具有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九)以学校为本,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校本管理的实验研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课程理念

l、研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和课程标准,理解、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研讨落实新课程的途径与方法,将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联系,奠定创造性地参与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

(二)从实践层面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在国家新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理论指导下,处理好课程的分科性与综合性、统一性与选择性、持续性与均衡性的矛盾,从实践层面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着重研究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

1、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研究

(1)以现代人的素质需求和儿童的认知方式为依据,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综合化的方向研究。

(2)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立的综合课程的教学探讨,进行加强学科间联系,重组课程内容的研究。

(3)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研究。

2、实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研究

(1)适应学校发展的实际,实现课程结构的变通性,开展校本课程的实验。

(2)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开展创造和形成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3、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研究

(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课程结构均衡性的依据和意义研究。

(2)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的选择等体现均衡性原则的研究。

(三)探索新课程的学与教,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具有我校持色的教学活动体系。

1、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总体培养目标、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目标,与我校实际相结合,形成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学科教学目标体系的研究。

2、教学与课程的整合,发挥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研究。

3、师生交往,构建主体性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研究。

4、促进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建立和形成旨在培养为终身发展服务的素质的学习方式研究。

(1)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进行学习观的变革研究。

(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的目的研究。

(3)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

5、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1)重点搞好中央教科所“十五”规划课题《运用多种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

(2)根据我校实际,选择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3)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师资保障及教师培训研究。

6、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双语教育的研究

(1)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研究。

(2)教研组重点开展本学科课堂双语教学的研究。

(3)确定高年级尝试双语教学的研究。

7、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1)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研究。

(2)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创造能力的研究。

(3)在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

(四)开展实施新课程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

1、以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依据,以实施新的评价方法为切入点,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学校管理制度、各学科新课程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研究以及班级管理的探索。

2、从日常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评价改革入手,逐步展开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

五、实施的原则: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系统工程,在实施中必将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和阻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等各方面的关系,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工作,引导“课改”健康发展,实现“课改”的既定目标。

(二)整体规则,全面推进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各学科协同作战,紧密配合。所以,必须作好整体规划和分步计划,使参与课改实验者在空间上明确自己在整体中的定位,在时间上明确眼前任务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参与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在推进过程中,学科之间会产生不平衡,要坚持抓好“点”——典型的发现、培养和总结,应坚持动态开放原则,保证典型与目标的一致性,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效用。

(三)全员培训,观念行为互动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创造性工程。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牵扯到多方人员的参与。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全员培训的原则,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将各参与者的培训协调统一。教师的观念更新与行为到位是保证实验进行的前提。在校本培训中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或理论灌输和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转变观念和转变行为互促互动。及时宣传教师的教学经验,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接受并巩固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

(四)畅通交流,及时反馈原则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实验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验信息的及时畅通交流,实验问题的及时研讨反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创设多种途径、形式和方法进行交流、经验总结、专题研讨„„使课程改革实验始终在参与者积极能动互相作用中得以实施。

六、实施的措施:

1、师资培训。

实施课程改革,首先要进行教师观念的变革,通过培训使教师明确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学习掌握科学的课程管理方法,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课程研究、开发和执行能力的队伍。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学校制订校本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如下:①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训形式:请进来走出去、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学术沙龙、参与式活动、大组学习、讨论、座谈等。具体采用“自主式”培训,教师人手一册《新课程标准》和《西台学校课改学习摘抄与教学反思记录》,每周摘抄两篇理论文章,写一篇教学反思;采用“互动式”培训,请专家、教研组长、外出听课教师边讲课例边研讨,每周上一节研究课,就实践谈理论、谈教法;采用“专题式”培训,将新课改理念分类、分章节归纳主题进行系统通识;采用“案例式培训”,通过看录象课、研究课、案例交流,从分析案例入手,通过具体案例的探讨,潜移默化地指导教师学习运用新理念。

2、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导向,深入课题研究,打一场攻坚战。①《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研究》,研究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新课程不断落实的评价体系。②《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研究》,研究目标:分学科探讨学生探究学习的模式,研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途径以及评价策略。③《课程综合化研究》,研究目标:新课程走向融合、开放和发展,使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④《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研究目标: 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与途径。⑤《新课程研究》,研究目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评价方式的研究。

3、校本教研。

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学习新课程理念,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上实验课、示范课、研究课、汇报课、优质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4)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八、实验的组织与保障:

1、实验的组织

为加强实验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小学部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校领导、骨干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组成,负责本校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长:刘福金 副组长:何玉岗

员:计兴敏、马玉琳、张晓静、汪俊珍、卢具才、耿小兵(学生家长)赵金和(宣和镇派出所所长兼学校法制副校长)、蒋玉军(丰台村村委会书记兼村主任)。

2、实验的保障

[1]制度与管理。

加强管理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程改革实验中建立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操作,用制度来加强管理。

(1)例会制度。课改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验的组织研究、管理协调和实施。每半月召开工作会议,分析、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法、措施,并规划和部署下阶段工作。

(2)培训制度。每月组织专题性学习,形成不断培训,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改进教学方法,确保课题实验健康发展。

(3)家校联系制度。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每学期组织一次学校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听课,召开家长座谈会,听取家长、社会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4)评比奖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参与式评比活动,如评比优秀课、优秀案例、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对新课程实验中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

[2]评价与考核:

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它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1)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通过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档案袋、平时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信心、兴趣等方面。在期末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作改进。采用书面考查与开放性考查(开卷、口试、动手操作、调查实践、情境体验等)相结合的方法,并探索允许学生有两次或两次以上考试机会,以好的一次作为学生的成绩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2)教师评价。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中,注意教师个体差异;注重专业和个性发展。

下载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2008年我校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新一轮课改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西河乡中心小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按照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新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展开,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研方式已凸显出了它的弊端,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新课程改革活动的实施者---教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红寺堡二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识课程......

    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林扒镇闫东小学 新课程改革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一、实施目的 贯彻落实教育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

    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一】新课程强调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要求学生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

    学校2012年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学校2012年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

    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国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