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展开,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研方式已凸显出了它的弊端,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新课程改革活动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彻底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切实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法规和教育方针,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认真探讨新课改精神实质和素质教育规律,紧紧围绕“学校有特色、课改有实效、学生有特长”这一办学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新课改为依托,不与重点校攀比,“低起点,广开路、多成才”的路子,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课改实验落地生根。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建立机制,鼓励“课改实验”。
(1).健全组织。学校设立中心教研组,由专人负责。配备兼职教研员,整合骨干力量,加强中心教研组工作,将课改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之中,作为教务工作的核心,由教务主任亲自管理、督促、指导实施,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校长统一部署支持、协调、落实政策。
(2).完善制度。学校制定相应的《新课改实施方案》、《新课改实践奖励细则》、《教科研制度》、《经验资料收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新课改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3).积极创设条件、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以加强交流,取长补短。鼓励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和函授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师合格率。
2.开足开齐课程,保证“课改实验”。
课改实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主要来自课堂,规范的课程设置是课改实验的基本条件之一。
(1).学校必须保证开足开齐课程,不增加考试课程课时,不减少或挤掉音、体、美、劳技、信息技术等课程。
(2).严把作业量关,避免“题海战术”。要求大部分作业在课堂完成,一天课外作业不超过20分钟,充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时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强化课堂教学的质量意识,大力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招数和办法,把课堂改革和教研活动作为重要载体,积极探索新课改的实施模式。
3.加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引领“课改实验”。
我们一定要把学习作为提高新课改实验的内动力,把年级组办公室作为学习场所,大力营造教师的学习氛围,形成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习惯,按照“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共同研究、探讨-寻找对策-共同解决”的程序处理教师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用学习鞭策工作、带动课改,用学习驱动反思与总结。
(1).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为本,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改中积累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开展教师技能比赛活动和教师教研论坛活动,加强对自身专业及新课改理论的钻研学习,使教师能将所思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并应用到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和人文科学的学习,提高教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结合教师结构年轻的实际,加大信息技术培训力度使计算机的应用率,使用课件率达到100%,努力塑造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3).充分发挥教研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教研力量,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上做文章,在“实践广度、深度”上下功夫,学校举行“新课程开放研讨周”活动,届时实行教师、家长随意听课、评课、研讨交流。这样集思广益切实为教师交流研讨提供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师交流研究的范围,定期分析课改实践现状,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工作思路;
(4).专题研讨和问题解析相结合,学校确保教研活动“三有”即有准备、有针对性、有中心发言人;“三保证”即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实效保证。“六转变”即一变过去只有少数教师参与为全员参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二变多数教师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变教研活动盲目性为有针对性;三变非实验教师“旁观者”为人人都是“当事人”;四变中心发言人只讲不反思为讲者、听者互动交流反思;五变重教不研究的“知识传授者”为教研并重的“教学研究者”。真正通过教研会议达到消除教师疑惑,解决教研难题、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确保新课改的实效性。
(5).资料积累与阶段展示相结合,每次研讨过程都是课改理论和实践的提升过程,每次总结与反思也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过程,为此每个参与教师都要认真注重过程资料积累,有计划、总结,有反馈、有整改、做到专人整理资料,定期对实践情况进行总结把各种材料分类装订成册作为课改成果展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改研究的积极性,并进行反思总结,提高教师的研究素质和能力。
4.强化课题研究,带动“课改实验”。
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我校结合实际开展“教学合一”的课题研究,准备从改革教师备课模式、教学方式,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入手,引领课改试验的实施。
(1).把备教案改为备学案,使教案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学案互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对“教”与“学”的要求,把以前单纯的教案,与学生的学习、练习的学案重新优化组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真正成为课堂上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功用资料,大力倡导集体备课,要求教师每周集体备课、听课不少于1节次。
(2).以“访”为先导,创设课题研究氛围。教师、学生、家长是课改顺利实施的三维空间,为大兴课改之风,教务处要做好“四访”工作,即访教师,了解他们的心声。掌握他们遇到的焦点问题;访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访家长,倾听他们的呼声,打消他们的疑虑;访学校,争取他们地支持,解决教研教改的难题;严防出现师生困惑、家长疑虑、领导忐忑不安的困境。组织教师共同攻关出现的难点问题,努力为课改创设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5.加强校本培训,切实提高课改能力,促使“课改实验”。
(1).“走出去”开眼界,学校大力提供条件,通过网络查询、资料阅读等方式学习课改先行者的先进经验。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的优质课观摩活动,开阔教师眼界,转变教学观念,拓宽教学新思路。
(2).“请进来”促提高。请进来,一是想方设法请专家来校作报告,重点是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课标解读;二是请专家对学校会诊,查找存在问题的症结,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三是广泛接纳校内外的同行品头论足,促进课改实验健康发展。
(3).实施“帮扶工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青年教师,在业务上积极帮助、生活上热情关怀、作风上严格要求,从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培养,力争一年入轨上路,两年转轨成型,三年独当一面。
(4).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光碟,使新课改从理念、课堂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等方面在教师心目中都有全新的认识,教师学到新课改的基础知识。并且真正接受专家的点评和专业人士的经验熏陶。使教师不同程度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的思想和方法。
6.抓实常规,全面落实“课改实验”。
(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新课改为重点,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力求常规与创新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认真落实五环节教学。
(2).自检--管理上,学校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3).校查--教学上,学校领导、教师进课堂听课(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看教案、查作业、看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成绩等。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期中期末全面考查。
(4).坚持半月一次大型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常规考核中,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全体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
(5).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堂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全体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月考和期中、期末质量检测,课堂里抓质量提高,课外教师跟踪五名差生进行调查转化,进一步落实新课改,老师走进新课程,对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得以理解。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学生跟踪分析,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缺补漏,培优转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总之,新课改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实验工程,这项工程已明确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并且倍受社会关注,我们决心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探索、研究、交流、团结协作,积极探索教学模式、运行机制、保障评估体系等,为顺利实施新课改而不懈努力,确保与新课改同行,和新课程同长。
54.新课改管理办法
根据全县教育例会精神和《临洮县2008年教育工作要点》及《临洮县教研室2008年工作计划》安排,为了确保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学校先后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教学管理办法》及《教师考核办法》,为有力地推进新课程的进一步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改变教学观念。
在每次教研组或年级级例会上,各组要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各级下发的与课改有关的文件精神,学习课程标准,熟悉现有的教材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每周观看最新下发的教学光盘不少于3小时,看后要有听课记录。
二、成立组织结构,完善工作制度。
为了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以师加祥为组长,杨福军、李文东、郭广顺、曹燕妮、赵琼、王小伟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教师培训。
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全市、全县组织的集中培训,并且返校后组织本校教师进行二轮培训。实验教师必须全部参加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选送进入课改实验的教师赶县、市重点培训。每周星期五定为校本培训时间,由教务处牵头,各教研组织教师到微机室进行计算机培训,在一个月内,使每名教师都顺利进行下载和查阅资料,并学会制作电子教案,并逐步向计算机与课程整合转化。
四、教案的备写和签审。
上学年我校的远程教育已安装调试完成,已进入试用阶段。全校所有科任教师一律实行电子教案,对于无电子教案而上课者,视为旷课,按《临洮县连湾初级中学请假管理办法》执行,在上课结束后,要写教学反思或教后记,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同一年级相同科目实行集体备课,可由一人执笔,共同使用同一教案。
五、资料的整理。
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反映到各教研组或教务处,大家集体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于某方面有所突破的同志,也要及时的将成功经验撰写论文或心得体会,大家共同交流并将交流的先进经验整理上报县教研室,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模版)
西台学校丰台小学部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新世纪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创新精神的倡导、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材的整合、通识人才的短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新型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整个基础教育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依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源头上、从根本上革除基础教育的弊端。
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为了转变观念和及时领会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我校多次派教师参加了自治区、市级、镇级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后在校内举办培训讲座,帮助全校教师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推动了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探索教育改革实践的热潮。观念的转变,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实施目标:
(一)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主动、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科整合,促进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设置综合课程,形成新型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收集及处理信息、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教师课程管理能力。确立以“诵读经典文化,传承书法艺术”为主旨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通过挖掘经典文化中的精髓,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小打好坚实的文化及书法功底,丰富学生的思想底蕴。
(五)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六)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途径和规律,实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七)加强英语教学,积极开展“双语教育”实验,促进学生的英语水平。
(八)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从而培养—支高水平、有影响的具有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九)以学校为本,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校本管理的实验研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课程理念
l、研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和课程标准,理解、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研讨落实新课程的途径与方法,将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联系,奠定创造性地参与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
(二)从实践层面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在国家新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理论指导下,处理好课程的分科性与综合性、统一性与选择性、持续性与均衡性的矛盾,从实践层面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着重研究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
1、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研究
(1)以现代人的素质需求和儿童的认知方式为依据,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综合化的方向研究。
(2)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立的综合课程的教学探讨,进行加强学科间联系,重组课程内容的研究。
(3)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研究。
2、实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研究
(1)适应学校发展的实际,实现课程结构的变通性,开展校本课程的实验。
(2)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开展创造和形成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3、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研究
(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课程结构均衡性的依据和意义研究。
(2)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的选择等体现均衡性原则的研究。
(三)探索新课程的学与教,构建与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具有我校持色的教学活动体系。
1、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总体培养目标、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目标,与我校实际相结合,形成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学科教学目标体系的研究。
2、教学与课程的整合,发挥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研究。
3、师生交往,构建主体性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研究。
4、促进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建立和形成旨在培养为终身发展服务的素质的学习方式研究。
(1)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进行学习观的变革研究。
(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的目的研究。
(3)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
5、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1)重点搞好中央教科所“十五”规划课题《运用多种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
(2)根据我校实际,选择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3)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师资保障及教师培训研究。
6、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双语教育的研究
(1)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研究。
(2)教研组重点开展本学科课堂双语教学的研究。
(3)确定高年级尝试双语教学的研究。
7、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1)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研究。
(2)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创造能力的研究。
(3)在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
(四)开展实施新课程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
1、以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依据,以实施新的评价方法为切入点,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学校管理制度、各学科新课程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研究以及班级管理的探索。
2、从日常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评价改革入手,逐步展开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
五、实施的原则: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系统工程,在实施中必将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和阻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等各方面的关系,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工作,引导“课改”健康发展,实现“课改”的既定目标。
(二)整体规则,全面推进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各学科协同作战,紧密配合。所以,必须作好整体规划和分步计划,使参与课改实验者在空间上明确自己在整体中的定位,在时间上明确眼前任务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参与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在推进过程中,学科之间会产生不平衡,要坚持抓好“点”——典型的发现、培养和总结,应坚持动态开放原则,保证典型与目标的一致性,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效用。
(三)全员培训,观念行为互动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创造性工程。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牵扯到多方人员的参与。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全员培训的原则,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将各参与者的培训协调统一。教师的观念更新与行为到位是保证实验进行的前提。在校本培训中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或理论灌输和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转变观念和转变行为互促互动。及时宣传教师的教学经验,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接受并巩固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
(四)畅通交流,及时反馈原则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实验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验信息的及时畅通交流,实验问题的及时研讨反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创设多种途径、形式和方法进行交流、经验总结、专题研讨„„使课程改革实验始终在参与者积极能动互相作用中得以实施。
六、实施的措施:
1、师资培训。
实施课程改革,首先要进行教师观念的变革,通过培训使教师明确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学习掌握科学的课程管理方法,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课程研究、开发和执行能力的队伍。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学校制订校本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如下:①小学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训形式:请进来走出去、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学术沙龙、参与式活动、大组学习、讨论、座谈等。具体采用“自主式”培训,教师人手一册《新课程标准》和《西台学校课改学习摘抄与教学反思记录》,每周摘抄两篇理论文章,写一篇教学反思;采用“互动式”培训,请专家、教研组长、外出听课教师边讲课例边研讨,每周上一节研究课,就实践谈理论、谈教法;采用“专题式”培训,将新课改理念分类、分章节归纳主题进行系统通识;采用“案例式培训”,通过看录象课、研究课、案例交流,从分析案例入手,通过具体案例的探讨,潜移默化地指导教师学习运用新理念。
2、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导向,深入课题研究,打一场攻坚战。①《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研究》,研究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新课程不断落实的评价体系。②《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研究》,研究目标:分学科探讨学生探究学习的模式,研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途径以及评价策略。③《课程综合化研究》,研究目标:新课程走向融合、开放和发展,使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④《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研究目标: 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与途径。⑤《新课程研究》,研究目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评价方式的研究。
3、校本教研。
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学习新课程理念,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上实验课、示范课、研究课、汇报课、优质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专题研究。重点研究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4)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八、实验的组织与保障:
1、实验的组织
为加强实验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小学部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校领导、骨干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组成,负责本校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组
长:刘福金 副组长:何玉岗
组
员:计兴敏、马玉琳、张晓静、汪俊珍、卢具才、耿小兵(学生家长)赵金和(宣和镇派出所所长兼学校法制副校长)、蒋玉军(丰台村村委会书记兼村主任)。
2、实验的保障
[1]制度与管理。
加强管理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程改革实验中建立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操作,用制度来加强管理。
(1)例会制度。课改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验的组织研究、管理协调和实施。每半月召开工作会议,分析、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法、措施,并规划和部署下阶段工作。
(2)培训制度。每月组织专题性学习,形成不断培训,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改进教学方法,确保课题实验健康发展。
(3)家校联系制度。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每学期组织一次学校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听课,召开家长座谈会,听取家长、社会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4)评比奖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参与式评比活动,如评比优秀课、优秀案例、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对新课程实验中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
[2]评价与考核:
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它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1)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通过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档案袋、平时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信心、兴趣等方面。在期末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作改进。采用书面考查与开放性考查(开卷、口试、动手操作、调查实践、情境体验等)相结合的方法,并探索允许学生有两次或两次以上考试机会,以好的一次作为学生的成绩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2)教师评价。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中,注意教师个体差异;注重专业和个性发展。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008年我校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新一轮课改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国家的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扎实有效的开展课改,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发展,开创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二、具体目标:
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主动提高。
4、注重学科整和,改变以往学生学科缺乏整和的现状,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5、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课程资源。
三、组织领导
组 长:郑晓云
副组长:苗芃、魏英男
组 员:张青、赵新红、邵薇、尹平、李瑭、石冬梅、谢传东、李颖
四、资源配备:
1、教师配备:为确保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组建一支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精,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
2、后勤服务:后勤为课改服务,主动、及时提供物质保障。
五、实施措施:
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顺利推进课改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
所有新一年级的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县组织的课改培训。
参加校级培训,新课程标准作读,新课程编写的新观念,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等等。
2、教学研讨:教师教学观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教学活动无疑对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①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论。
②公开教学:上实验课、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设施,新观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3、制度与管理。加强管理是课改顺利推进的关联,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改实验中建立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操作,用制度来加强管理。
①例会制度,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改实施的研究、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两周召开一次会议,各中小学每周要向中心校进行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排找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的成因,商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策略,并布置下阶段工作。
②研讨制度: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
③培训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级培训,对上级的培训必须参加。
评比奖励制度:课改组要组织开放式多样的参与式评比活动,如评比优秀课、优秀案例、优秀作文等,对课改中涌现出的成绩突出的个人学校给予奖励。
4、评价与考核:评价在课改中起着导向作用,它是课改的一个关键环节。
①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的功能,把评价性与终结性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技能的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兴趣等方面,在期末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作改进。采用书面考察与开放性考察(开卷、口试、动手操作、实践、情境体验等)相结合的方法,并探索允许学生有两次或两次以上考试机会,为学生的成绩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评、家长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②教师评价。摒弃传统的教师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中,注意教师个体差异,注重专业和个性发展。
七、课改中需要走出的误区:
1、课改要因地制宜,尽量的挖掘学校、学生现有的资源,要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
2、课改必须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不能穿老鞋,走新路。
3、课改同样需要成绩,评价一个教师好与坏,最后要看教学成绩,所以教师们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这根弦不能放松。
2008年下半年教改工作配当表:
七月份:
1、安排教师暑假有关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工作(以教育局安排为准)。
九月份:
1、上学期教案,检查评比,评出优质教案。
2、组织制定新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3、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区、市相关教研活动。
十月份:
1、开展教师素质评价活动。
2、组织观摩教育活动。
3、组织优质课评价活动。
十一月份:
1、进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调研。
3、召开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4、迎接区教育教学督导工作。
十二月份:
1、检查各学科教研组活动情况。
2、整理、总结全年教研工作资料和成绩。
3、表扬表彰教研工作先进个人和集体。
总之:在新的学年里,我们将扎实做好教研工作,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路子新方法,坚定“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办学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历下教育的辉煌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西河乡中心小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按照课程改革要积极稳妥、合理有序、逐步推进的原则,根据教育局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新课程实验坚持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构建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把课堂教学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目标和任务
1、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
2、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3、探索课程管理的运作规范,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工作机制,优化学校条件性课程资源,促进教学过程中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和生成,不断更新数字化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形成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方案及管理工作机制。
4、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形成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学校成为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校本教研新机制。
三、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组 长:石治和
副组长:何 永 尤忠厚
成 员:宋致高 张恩旭 马忠礼 罗忠亮 贾本远 冉启雄 张恩龙 廖光桂 张礼勇 谢启芳 张 进 何廷栋 刘 辉 匡建德 张恩选 刘晓波 秦 勇 刘 军 李 凯 冉光新
四、实施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和分类指导的原则。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在课程目标、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诸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课程运行机制;结合我校实际,做好分类指导和分步实施工作。
2、开拓创新与协调配合的原则。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积极开发学校课程资源,确保课程开设能更好地适应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与社会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3、积极稳妥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借鉴过去成功的办学经验,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创造性地处理好原有基础和新型框架间的衔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课程的执行水平,防止各种“一刀切”和简单冒进的做法。
五、加强师资培训
1、培训原则和要求
新课程培训工作严格贯彻“全员、全面、全程培训”的原则,努力使所有任课教师都能得到有效的通识和学科培训。要将培训贯穿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要以校本研修为基础,每位任课教师培训不少于16个学时。
2、培训方式和评价
培训坚持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培训要进行效果反馈与学分认定,学校对所有培训者进行培训效果考核,并视学习情况授予学分。考核结果作为本学年考评和下一学年聘任的重要依据,培训学分记入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六、学生评价
1、体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要充分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评价要素,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改变过去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状况,充分听取来自学生、家长、社会机构等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体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要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作品,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成就与进步,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并进行准确判断,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2、体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要改变将考试作为惟一评价手段的做法,在改革纸笔测试的同时,合理运用观察、访谈、调查、成长记录等质性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使注重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新理念落到实处。
七、课程管理
1、课程管理的职能。
学校课程管理要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权利主体的权责分配框架内,肩负起提升学校整体课程能力的重任。其职能是组织本校教师具体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组织本校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二度开发;组织本校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组织本校教师开展各种课程研究活动;做好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的评价工作。
2、优化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课堂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五个要让”。“三个转变”是指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自主、合作和探究;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目标并重。“五个要让”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
3、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保证课改实验结论正确和成果真实,必须建立健全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八、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就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资源。既要重视校内资源,又要挖掘校外资源;既要注重文字和实物资源,又要重视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既要利用显性资源,又要利用隐性资源;既要利用条件性资源,又要利用素材性资源。
要充分使用好教科书,不断提高教材的有效利用水平。鼓励教师以选定的教材为蓝本,同时研究其他版本教科书在内容选取和知识呈现上的特点与优势,优化教学内容。要合理整合网络信息、传媒信息、各种科技活动、学校特色活动和传统活动等课程资源。
要注意课程资源的配置和开发。要迅速建立我校学科教学资源库,丰富课程资源。要努力发挥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活动场所的作用;特别要注意校内人文资源开发,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先进班级组织、优秀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注意社会教育资源开发,不断创设教学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新的资源载体。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是: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
九、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的成功推行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因此,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最重要的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要实施校本教研,积极地开展行动研究,引导教师形成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教学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
教导处担负校本研究的具体组织、实施、服务、评价、管理等职责。建立融汇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为教师与上级教研人员、理论研究者的交流和沟通创造环境与条件;为教师的改革与研究排忧解难,使教师的困难及时得到回应,教师的经验及时得到关注、分享与推广;定期奖励教师的教研成果。引导教师通力合作,形成教与学的氛围,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
倡导做“学习型”教师和建设“学习型”的备课组、教研组。教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事进行观点交锋,讨论争鸣,在不同观点的对撞、交锋、比较、鉴别中兼容,吸收并各取所需。开设“课改讲座”“教学论坛”,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个人才能、开展研究的平台,促进每位教师在参与中学习,在互动中提高,在反思中进步,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培养一支具有执行、研究、开发和推广能力的教师队伍。
加强“专业引领”,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教育科研的特点是“专业引领”,学校有计划地搜集资料,聘请专家讲学,组织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确保课改全程工作按照教育科研的原则、途径顺利开展。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加强舆论宣传
通过黑板报、宣传板、校会、家长会、新闻媒体等,广泛深入地宣传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标,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良好环境。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红寺堡二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各小组要确立研究课题,以科研推进课改。
二、主要内容和安排
(一)、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派出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研讨、学术交流。然后以这些教师为骨干,在校内以备课组的形式进行了多轮培训。让广大教师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与背景,熟悉《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体系以及内容要求,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教与学方式的变更的必要性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二)、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
我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孙彦,副组长:郭波,成员由教务主任和学校相关学科的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和全体教师组成,集中解决学科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总结和推广课改成果。
(三)、推进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认真研究实验教材,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教材体系,认真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把握住重点难点。
2.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尤其在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贯穿研究性学习方式,利用图书室,结合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适时更新《红寺堡二中校本课程》。
3.改变课堂传授的教学方式,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让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实施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加强课题研究,以科研推进学科课程改革
作为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学校确立了以科研推进学科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以区级课题为龙头,各教研组的校本研究课题为纽带,带动全校课程改革。
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都要围绕区教科所的课题,正常开展研讨活动,注意教学中的不断总结和各种资料的积累。要求研究小组成员人人都要撰写有关课程改革方面的论文。
(五)、立足学校实际 开展新课改校本培训
1、建立机构,健全制度
校本培训我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一把手牵头负责,成立校本培训工作小组,在校领导小组研究下,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讨论,制定校本培训方案及周密的工作计划,并将其有机地和师资培训工作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重要分支,以保证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
2、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新课程师资培训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面对如此教育形势,我校统一教师思想,使每位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必要性,以积极的热情去完成本项工作。
3、严格培训,注重实效
结合学校实际根据教育局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学校校本培训计划,我校走集中式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经常性的校本培训,即时的点拨式培训相结合的路子。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措施,认真工作、严格实施,力争工作取得实效。
4、做好考核评价工作
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我校采用综合素质培训项目的评价方式,在培训过程中,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记录完整的实施过程,做好系统的教材积累工作,对教师自修——反思、参加专题培训的学习进行认真自评、导评、审评与多种形式的考核,并核算学分,登在《继续教育登记手册》上。
(六)、建立和健全新课程改革制度:
1、加强教学科研,要求各科有科研计划和总结。
在深入研究本校市级课题的基础上,各学科课题研究要做到“六有”。即有专题、有方案,有实施,有调控,有总结和评价。
2、以总带面开展教学科研。
每学期各科任教师人人参与示范课,公开课,评课活动,要求一节以上,并写出一篇以上好的教学设计、论文或经验总结。
3、严格各教研时间,保证教研实施。
为了确保教科研活动落到实处,学校从周一到周五,明确各教研组的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是可以是听课、评课、专题讨论等。
4、完善奖励机制。
为了激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每学年对获奖的优质课、案例、论文、竞赛辅导等方面严格按学校制定的奖惩规定兑现。教师教科研成绩与考核、评先、晋级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