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16:0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本站推荐)》。

第一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本站推荐)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学案:涉及:1~2课内容)

【学习目标】:记住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一.原因

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文化。

二.表现

【当堂练习】:

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方案的主张是()

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

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

3..春秋战国时期,下列学派或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存在对立的是①老子—韩非子;②墨子——孙武;③荀子——庄子;④孔子——墨子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4.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5.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科任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B.乙C.丙D.丁

6.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7.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是

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问题:请概要写了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综合答案: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也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

三.意义

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②“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堂练习】 :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2.伏尔泰在《礼俗论》谈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新的精神„„世界”是指

A.法家的法治思想B.道家的无为思想C.儒家的仁政思想D.墨家的非攻思想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治国思想

儒家:提倡德政、仁治、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法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倡法治和暴力统治;

道家: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走出误区】

1.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本质相同?

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尽管如此,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孔子的“仁”与孟子“仁政”区别?

“仁”:人际关系; “仁政”:政治学说

3.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课后练习题】

1.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2.儒家和法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言论不能为封建君主所容忍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3.下列言论中,与“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观点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至乐无乐,至誉无誉”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D.“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以上史实说明了

①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需要②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符合德意志国家统一的需要③中国的考试制度有利于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④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对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制有重要指导意义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

1.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____《论语·为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4分)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____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

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___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4分)

(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4分)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4分)

2.材料一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李贽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材料二伏尔泰曾称颂孔子: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与李贽对孔子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4分)

(2)司马迁:认为孔子是圣人。孔子的主张在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

(2分)

(3)李贽:认为孔子是凡人,明代中后期强化皇权,加强文化专制。(2分)

(2)据材料二,伏尔泰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伏尔泰:肯定孔子的理性、人性。根本目的:反专制,反神学。

第二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百家争鸣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3.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4.《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段材料说明孔子() ①既重视“仁”,又强调“礼” ②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③认为“仁”和“礼”是相互矛盾的,两难选择 ④主张“礼”“仁”并行,相互制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冉求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即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6.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出自《道德经》)。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

8.“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9.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以下评论正确的有()①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这是墨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②“兼爱”“非攻”反映了劳动人民希望平等相处、过安定生活的要求 ③“尚力”“节用”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 ④因其阶级立场的局限,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下列人物的思想与其对立的是()A.墨子

B.庄子

C.孟子

D.韩非

11.“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

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2.“金玉虎符”选用国家博物馆的战国时期“阳陵虎符”复制而成。上雕铭文,“治国平天下 修身福自家”,其铭文体现的思想属于()A.儒家 B.道家C.墨家D.法家

13.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提倡积极入世 B.追求个体解放 C.维护平民利益 D.倡导君主专制

14.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5.“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而事异。’”这一观点可以印证()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

16.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

A.道家、墨家

B.儒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墨家、道家 17.《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民意

1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放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城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治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20.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开始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提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重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一组材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臣”关系的言论汇编: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清唐甄《潜书·明鉴》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荀子·哀公》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楚语上》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

(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响彻耳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朝闻道,夕死可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之用,和为贵”„„

——奥运官方网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从材料一中概括出该理念的具体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列举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儒家学派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

(3)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这体现了怎样的人文奥运理念?

(4)你从两则材料中可得出什么启示?

百家争鸣答案

2013.9.7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B 5.C 6.A 7.B 8.B 9.D 10.B 11.A 12.A 13.A 14.D 15.B 16.B 17.A 18.A

二、非选择题 19.【答案】

(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国家和时代的限制。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20.【答案】

(1)理念: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

内容:民众是立国之本的“重民”思想;关心民众劳苦的“爱民”思想;不过度掠夺人民的“养民”思想;根据民意任用贤人的“从民”思想;取信于民的“信民”思想。

(2)人与自然关系: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荀子: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人与人关系:孔子:仁,礼,德治;孟子:仁政,“君轻民贵”,性善说;荀子:性恶论,治国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3)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

(4)启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要诚信为本;人民安定了社会才会安定;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共同家园。

第三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一、历史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物质基础)

2、政治:社会剧变,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和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能生存下来,各国统治者四处招揽人才,采纳各种思想。

3、阶级基础:士人的崛起,他们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奔走呼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史记·魏世家》:“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於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躧(xi)(草鞋)然,柰(同奈)何其同之哉!‟子击不怿而去。”后因以“贫贱骄人”指对富贵权势持轻蔑鄙视态度。

4、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培养了大批博学和阅历丰富的学者

二、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陈述、告发)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於君而曲於父,报而罪之.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誉而用之。

——《韩非子·五蠹》

这两则故事在《论语·子路》中也有记载。同样的事情孔子孟子与韩非子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儿子告发父亲,孔子和孟子认为这是“子为父隐”,隐就是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过失是孝,父亲为儿子隐瞒过失那是慈。而儿子孝顺抚养父母,也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一个人亲爱自己的家人,是最真实的。因此,他为亲人隐瞒事实,其心理动机和情感体验也是真实的。这是人性的真实,也是最高的真实。

所以孔孟是怎样看待人性的呢?每个人生来就爱自己的亲人,首先是父母,也就是双亲。这叫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由爱自己的父母推及到子女,兄弟,亲戚,朋友,再发展到君王和天下的百姓,甚至是周边的少数民族和原始部落。孟子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越亲近的,爱得越深、越多;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亲亲之爱,越是疏远,则爱得越浅、越少。这就叫“爱有差等”,这也就是“仁爱”。墨子的兼爱,则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孟子认为人人皆有爱,这是每个人的天性,所以孟子就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当然孟子也举了个例子,也就是课本上的恻隐之心。所以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可是韩非子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那个正直儿子不惜告发自己的父亲,在忠孝之间选择了忠,维护了国家的法律和权威,坚持了社会的正义和原则,是值得肯定的。所以韩非子说“夫父之孝子,君之北人也。”——《韩非子·五蠹》对于那个屡次从战场上逃跑的人,韩非子毫不留情地批驳道:你们儒家整天谈论仁爱,孝顺,结果这些奸邪卑鄙的小人正是打着孝的名义,为自己的胆小,懦弱寻找借口。结果反而得到重用,冷落了那些真正的忠贞之士,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最终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

而韩非子对人性是怎样认识的呢?韩非子说了个故事。楚成王有个嫡长子是叫做商臣,那么按照西周宗法制应该由他来继承王位。可是后来楚成王喜欢一个小妾并想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因此想废长立幼。这种事在春秋这种礼坏乐崩的时代应该说不少。作为嫡长子的商臣 感到地位岌岌可危,便去找他的母亲。他的母亲问他,你能说服你的父王让他回心转意,重新立你为太子吗?商臣说不能。他母亲又说:那你能安于现状吗,不做未来的楚王而做臣子,商臣说还是不能。他母亲又说,那你能发动政变,夺取王位吗?商臣说能。于是商臣就发动政变,杀了父亲,自立为王。韩非子又说现在民间生了男孩,全家庆贺,生了女孩,就垂头丧气。为什么呢,男孩是劳动力,父母老了要靠男孩赡养啊。

韩非子认为商臣对待自己的父亲是算计,父母对待男孩女孩也是算计,就连自己的父母和妻儿这些最亲的亲人尚且相互算计,那就更不要说是和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了。

韩非子从这两件事情中总结出人和人之所以在一起相处并非儒家所说的仁义,而是利害,而人和人的关系也不是儒家所说的礼让,而是算计。所以韩非子主张人性一直是丑恶的,这是天性,生来如此,后天也无法改变。

那么荀子呢?荀子的思想夹在儒家和法家之间,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三个人的对于人性的看法。孟子是人性本善,荀子是人性本恶。他们指的是人性的本来状况,那么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那么人性既可能向善,也可能向恶。而韩非子的主张就是人性一直是丑恶的,不可能向善。

三、治国思想

对待人性看法的不同也导致他们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

大家都知道尧舜禅位,汤武革命的故事吧。那儒法两家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1、先看孟子,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认为桀纣是暴君,称他们是“残贼”,罪有应得,而认为尧舜那是圣贤,对商汤和周武王持肯定态度,并不认为他们是“弑君”,而是替天行道。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孟子什么样的治国理念?

我们前面讲了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且孟子希望所有人经过后天的教育都能成为圣贤之人。所以在他孟子的心目中“民权高于君权”。在他看来,君权虽由天授,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因此君权名义上是天授予的,实际上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如果君王残暴害民,人民就有权利进行革命,推翻他的统治。所以,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那么对待人性本善的老百姓,该怎么统治呢?君王应该用仁爱,礼让来统治他们,不违农时,让所有人能有饭吃,有衣服穿,上下有序,父慈子孝,兄恭弟友,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老百姓都安居乐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孟子心中理想的和谐社会。所以孟子主张仁政。这和孔子主张仁和礼的思想一脉相承。

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那么法家如何看待尧舜和商汤周武的呢?韩非子认为,尧舜禅让,那是君臣不分,而商汤和周武王更是乱臣贼子,犯上作乱。所以儒家所说的这些圣贤其实都是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

孟子主张仁爱,法家又主张怎样治国呢。韩非子主张法治。我们前面讲韩非子认为人性一直是丑恶的,所以和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必须用严刑峻法来惩治那些违法奸诈的刁民。韩非子也说:你们儒家不是老说仁义吗,可是你看看村子里的那些浪荡子,父母教育他不听,兄弟朋友劝导他也不听,村里的长者批评他还是不听,只有怎么办呢?士兵拿着刀剑和绳子来捕捉他的时候,他马上老实了。所以韩非子认为治理天下应该施行法治。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

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3、那么荀子呢?荀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后期,荀子可以吸收先前诸子的思想,同时也看到了各家学说的不足。因此,荀子虽是儒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却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荀子觉得单凭孔子的仁和礼是难以治理好国家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从荀子的秦国之行可以看出荀子对秦国实行法治十分赞赏,不过他也认为秦国没有儒家思想也是它的短处。

4、那么请同学们站在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的立场上分别评述一下儒法两家思想的优劣?哪家的思想更有道理呢?

儒家:

因为法家的思想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方说商鞅,我们承认是他使秦国走向强大,可是商鞅执法过于残忍,据说在渭水,商鞅一次性就处决了七百名囚犯,史书记载:“渭水尽赤。”可见流血之多。同时商鞅也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商鞅曾经带领秦国的军队去攻打魏国,魏国的领兵大将是商鞅的好友公子昂,开始秦军打不过魏军,商鞅就诱骗公子卯见面,说要宴请他,然后双方签订和约,各自退兵。公子昂不知是计,欣然赴宴,结果被商鞅活捉了。然后商鞅乘魏军防备松懈,群龙无首之际乘机进攻,大败魏军,夺取了魏国的西河之地。

我计算了一下,孔子活了72岁,孟子活了83岁,荀子活了75岁,墨子活了92岁,庄子活了83岁,而老子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他应该也活了七老八十的。当然我在这里不是去探讨这些思想家为什么长寿。但是相比之下法家代表人物中则有很多死于非命。吴起、商鞅、韩非子、李斯的最终结局都是悲惨的。他们得到这样的下场,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坚持法不阿贵而遭到报复是一个原因;其行事的刻薄寡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在讲到法家时,法家的代表人物往往不惜鲜血乃至生命去实践他们的变法和改 革,他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刚正公平,这些是值得肯定的,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法家的严刑峻法,独断专横,缺乏人情。在变法过程中所流的血不仅有反对变法的政敌和旧贵族,也有朋友、亲人甚至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荀子作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应该说很清楚的看到了这些,所以他主张把儒家和法家结合起来,那就是礼法兼施。

四、天人关系理论

由于三个人讨论的问题并不一致,所以我们分开来讲。

1、首先是孟子 孟子谈得是义利观。我们知道孔子其实是主张用仁和礼来治理国家的,如果自己的子女,亲戚朋友犯了错误,应该劝导他,教育他,让他改正。如果是小错误,那当然应该批评教育,可是如果这个人犯的错误是不可饶恕的呢?比方说犯上作乱,大逆不道,滥杀无辜,投敌卖国呢?孔子没有给出答案,这时孟子认为如果自己的亲人如此,就应该将他绳之以法,这叫做“大义灭亲”,大家看,义的繁体字是由一个“羊”和一个“我”字构成的,羊是用于祭祀的,就是牺牲的意思,所以义最早是牺牲我自己的。说明当义和利发生冲突时,就得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所以孟子是很注重修身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一身正气,大义凛然的孟子。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作为那个时代一个知识精英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利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

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动、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人格精神。

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此于孔子。

2、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法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基本上都是很有理想的,比方说孔子和孟子,他们要构建的是一个和谐社会,他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和礼乐制度;而墨子则是要构建一个贤人社会,他的理想就是要恢复到尧舜的时代;老子和庄子则想构建充满原始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他们想要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而韩非子家则不谈这么多社会理想,他批驳孟子、墨子,你们经常说圣人怎么样,先王怎么样,祖宗怎么样,尧舜怎么样,商汤、周武怎么样,可是那都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事情,你们说得清吗?我们要面对的是现实。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所以韩非子反对儒家那种是古非今的做法。他主张后代必然要胜过前代,历史永远向前发展。

3、荀子的思想

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问》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第四篇:XX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范文

XX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

第8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点导读】

复习本课要注重理清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观点,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基本概念,并认识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注重教化;“节用爱人”,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取信于民,体现了民本思想,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还提出“礼”,要“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学在官府”局面。同时,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孔子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学说讨论人与人的关系,影响很大,由他开创的学派被称是儒家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思想主张不适合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政治要求,但后来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虚无”的“道”,强调要崇尚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逍遥”自在。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由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并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老子提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原则,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时期,我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也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同时,社会阶级关系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非常活跃,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各种治国济世的主张。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思想逐渐下移,私人讲学兴起。这样,社会造就出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庄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孟子与荀子,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墨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等。他们互相诘难、批驳,同时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基本局面。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本拓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后来历史的进步。“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体系,成为了中华民族各种精神力量的主要源泉。

(3)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晚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早期儒家思想形成中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并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还主张“人性本善”,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则在孔子“仁”的基础上,主张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主张“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荀子还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教育和国家规范来引导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孟子与荀子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典型例析】

例1.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下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辨别历史事物与历史解释的能力。题目以孔子学说与孟子学说的相同内容为考点,要求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孔子学说与孟子学说均属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仁政”。“仁者爱人”,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其实质是有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本题只是在了解孔孟学说具体主张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比较和概括活动才能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答案:A

例2.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下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辨别历史事物与历史解释的能力。题目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答案:B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主张?据此简要叙述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样做?

(3)材料二中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思想观点?简要指出这一思想观点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并分析说明这一思想观点对后世封建统治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首先大致阅读三段材料后,即能体悟到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三则材料中中心人物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在思想上不断丰富延伸,就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题目的第二问通过材料一的阅读分析,可以看出孔子最为强调的依然是“民信”,因此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取信于民”。第三问通过材料二的阅读分析,可以看出材料二中主要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第四问阅读材料三即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在疏通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其他的问题要积极利用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此类题目的难度不大,把握好基础,并适当扩展知识视野就行。

[答案](1)民本的思想主张;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孟子、荀子在不断延伸发展、总结改造,其体系日益完整,形成早期儒家思想。(2)取信于民,诚信为本;“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3)“民贵君轻”的思想观点;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理论基础。(4)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这一思想观点被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唐太宗《贞观政要》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唯一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除此以外,还有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传统文化中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春秋时期,孔子以“仁”的学说来调整社会的人际关系。谈谈你对“仁”的思想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

(2)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想主张。它们体现了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的什么思想学说?

(3)据材料三,面对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如何才能使诸子百家的思想更能大放异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整理有效信息,分析历史结论,服务现实生活的思维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和谐社会”的思想出发,理解儒家学说及诸子百家在春秋时期的和谐内涵。另外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审题,从原因的角度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孔子等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感。此类试题讲求学以致用,验证学生结合现实、运用历史智慧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点是要审清试题,了解命题出发点,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整合。此类试题难度较大,必须注意解题思路与方法的调整。

[答案](1)对“仁”思想的认识:“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宽容相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仁”作用的认识:“仁”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材料一的思想内涵:“关注民生,以民为本”,关心爱护百姓的重民思想;材料二的思想内涵:君主统治是“天下之大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它们体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仁政思想学说。(3)以儒家“仁”、“仁政”思想为指导,以德治国;以道家的“顺其自然”思想为指导,保护生态环境;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为启示,做到依法治国;汲取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到平等、博爱、和平、发展。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和谐。

第五篇: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下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五篇

    法制史: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一、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53年)的法律制度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 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53年三家......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2008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2008-09-09 21:43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5篇)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片) 芍陂芍陂是古代淮河流域较早兴建的一座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安丰城南,又叫安丰塘,是公元前6世纪末楚国令尹孙叔敖领导修筑的。水库巧妙地......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五篇范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是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1, 经济方面:经......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都吃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都吃什么?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一样,仍然是以谷物为主食,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 主食 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仍是战国秦汉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