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课稿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继承与发展了春秋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说,同时又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教材主要简介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和影响,以及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这是高中阶段《课程标准》里的部分内容,高中阶段侧重点在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即儒家思想如何在百家争鸣中吸收各派精华而获得自身发展。
二、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中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3)学生缺乏与思想文化史规律性有关的个人经验,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
三、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归纳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列出为人处事、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中仍在受先秦思想的影响的事例,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探究体会古人多元的思想、情感,感受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 依据:儒家思想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因而在本专题学习中居于重要地位。
难点: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分析和学情了解,因而本人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式教学、史料分析法
学法:表格法、角色体验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诸子百家智慧争相辉映,绘成一幅让人神往的优美画卷,此后两千年,中国人的思维始终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是什么原因铸就这种辉煌?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诸子百家的历史渊源
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百家”是指有一百家吗?“争鸣”在当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争论的主题是什么?社会环境允许争鸣吗?这种方式对我们有何启示?(自由的认识与争鸣才能创造出光辉、深邃的精神产品。文人、士的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多元与文化的多元化。)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主题概念,有利于学生对该主题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生成学习方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环节二:感悟先哲思想
步骤
1、探究儒家思想的形成 阅读史料,总结孟子思想: 材料一: 苛政猛于虎
材料二: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仁政 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民贵君轻 材料四:孟子曰:“人无有不善。”---人性本善。
点拨:孔子的仁爱过于宽泛,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孟子运用“仁”的观念来调节阶级关系,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重要发展。阅读史料,总结荀子思想。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仁义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君舟民水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恶 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治(法家)荀子曰:“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规律(道家)
点拨:荀子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还吸收道家和法家观点,从而克服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缺陷(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法律作用的倾向),成为早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从孔子、孟子到荀子思想发展的脉络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即多元发生、多元组合、互相交融、共同发展。百家争鸣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儒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吸收各派精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步骤
2、从宇宙观、政治观、心性观、历史观四个方面比较儒、墨、道、法各家的观点。设计意图:分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鲁迅说:“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步骤3.角色体验: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君主,你会采用哪种政治主张治国?说明理由。假如你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平民百姓,你会更倾向与哪种思想?阐明你的理由?
升华:古代的思想家总是希望通过他们的想象,来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西方,柏拉图专门有本著作,就叫《理想国》。在中国,有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孔子的“大同”思想。从这些里面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思想家伟大的志向和抱负,同时也能够感觉到他们伟大的救世的热忱,拯救世道,关心民生的这样一种热情。有伟大的志向,同时也有崇高的道德,尽管他们的很多思想,可能在今天看来很落伍,但是他们的道德,他们的智慧,对我们都是有永恒的启发的。
步骤
4、案例分析
请问:如果你分别是信奉儒、墨、道、法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习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墨家:这是师生关系不和问题,主张兼爱,即爱学生如己。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那就由他去讲,讲到他不想讲为止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要连坐!一人讲话,周边同学都要一起受罚!
过渡:上面我们一同领略了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那么到底百家争鸣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学生生成认识。环节
三、古为今用
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诸子百家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请大家各抒已见,谈一谈现实生活中哪些思想与先哲们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无为而治”——“韬光养晦”
2.留意一下我们当代生活中还有哪些仍在受先秦思想的影响?(为人处事、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等)。由此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民俗是群体传习文化的重要方式。以丧葬礼为例,古代中国社会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把处理死者看作是重大而庄严的事情,并视其为调整家族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传统丧礼大致包括停尸、1招魂、吊丧、殡仪、送礼几项程序; 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对服丧功期也有严格规定。现今的丧葬仪式虽已简化,但从中仍然能够窥探到传统伦常观念的影响。又如除夕祭祖、中秋节合家团聚的节庆习俗,反映了亲亲的伦理观念在当代中国的传承。
3.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课堂小结:在历史长河中,诸子思想随着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做着加法和减法,这也是历代君王、大臣和学者为了“现实”进行选择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阳儒阴法、儒道互补、法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它承载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国和农业文明。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各种严峻挑战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充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很圆满的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但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基础知识的差异,在教学中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1,学生讨论时参与问题的完整度。2,对教材细小知识点的把握。
3,本节文言文较多,对教材所引文言材料的理解程度。
第二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一、历史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物质基础)
2、政治:社会剧变,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和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能生存下来,各国统治者四处招揽人才,采纳各种思想。
3、阶级基础:士人的崛起,他们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奔走呼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史记·魏世家》:“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於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躧(xi)(草鞋)然,柰(同奈)何其同之哉!‟子击不怿而去。”后因以“贫贱骄人”指对富贵权势持轻蔑鄙视态度。
4、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培养了大批博学和阅历丰富的学者
二、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陈述、告发)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於君而曲於父,报而罪之.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誉而用之。
——《韩非子·五蠹》
这两则故事在《论语·子路》中也有记载。同样的事情孔子孟子与韩非子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儿子告发父亲,孔子和孟子认为这是“子为父隐”,隐就是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过失是孝,父亲为儿子隐瞒过失那是慈。而儿子孝顺抚养父母,也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一个人亲爱自己的家人,是最真实的。因此,他为亲人隐瞒事实,其心理动机和情感体验也是真实的。这是人性的真实,也是最高的真实。
所以孔孟是怎样看待人性的呢?每个人生来就爱自己的亲人,首先是父母,也就是双亲。这叫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由爱自己的父母推及到子女,兄弟,亲戚,朋友,再发展到君王和天下的百姓,甚至是周边的少数民族和原始部落。孟子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越亲近的,爱得越深、越多;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亲亲之爱,越是疏远,则爱得越浅、越少。这就叫“爱有差等”,这也就是“仁爱”。墨子的兼爱,则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孟子认为人人皆有爱,这是每个人的天性,所以孟子就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当然孟子也举了个例子,也就是课本上的恻隐之心。所以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可是韩非子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那个正直儿子不惜告发自己的父亲,在忠孝之间选择了忠,维护了国家的法律和权威,坚持了社会的正义和原则,是值得肯定的。所以韩非子说“夫父之孝子,君之北人也。”——《韩非子·五蠹》对于那个屡次从战场上逃跑的人,韩非子毫不留情地批驳道:你们儒家整天谈论仁爱,孝顺,结果这些奸邪卑鄙的小人正是打着孝的名义,为自己的胆小,懦弱寻找借口。结果反而得到重用,冷落了那些真正的忠贞之士,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最终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
而韩非子对人性是怎样认识的呢?韩非子说了个故事。楚成王有个嫡长子是叫做商臣,那么按照西周宗法制应该由他来继承王位。可是后来楚成王喜欢一个小妾并想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因此想废长立幼。这种事在春秋这种礼坏乐崩的时代应该说不少。作为嫡长子的商臣 感到地位岌岌可危,便去找他的母亲。他的母亲问他,你能说服你的父王让他回心转意,重新立你为太子吗?商臣说不能。他母亲又说:那你能安于现状吗,不做未来的楚王而做臣子,商臣说还是不能。他母亲又说,那你能发动政变,夺取王位吗?商臣说能。于是商臣就发动政变,杀了父亲,自立为王。韩非子又说现在民间生了男孩,全家庆贺,生了女孩,就垂头丧气。为什么呢,男孩是劳动力,父母老了要靠男孩赡养啊。
韩非子认为商臣对待自己的父亲是算计,父母对待男孩女孩也是算计,就连自己的父母和妻儿这些最亲的亲人尚且相互算计,那就更不要说是和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了。
韩非子从这两件事情中总结出人和人之所以在一起相处并非儒家所说的仁义,而是利害,而人和人的关系也不是儒家所说的礼让,而是算计。所以韩非子主张人性一直是丑恶的,这是天性,生来如此,后天也无法改变。
那么荀子呢?荀子的思想夹在儒家和法家之间,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三个人的对于人性的看法。孟子是人性本善,荀子是人性本恶。他们指的是人性的本来状况,那么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那么人性既可能向善,也可能向恶。而韩非子的主张就是人性一直是丑恶的,不可能向善。
三、治国思想
对待人性看法的不同也导致他们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
大家都知道尧舜禅位,汤武革命的故事吧。那儒法两家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1、先看孟子,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认为桀纣是暴君,称他们是“残贼”,罪有应得,而认为尧舜那是圣贤,对商汤和周武王持肯定态度,并不认为他们是“弑君”,而是替天行道。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孟子什么样的治国理念?
我们前面讲了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且孟子希望所有人经过后天的教育都能成为圣贤之人。所以在他孟子的心目中“民权高于君权”。在他看来,君权虽由天授,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因此君权名义上是天授予的,实际上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如果君王残暴害民,人民就有权利进行革命,推翻他的统治。所以,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那么对待人性本善的老百姓,该怎么统治呢?君王应该用仁爱,礼让来统治他们,不违农时,让所有人能有饭吃,有衣服穿,上下有序,父慈子孝,兄恭弟友,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老百姓都安居乐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孟子心中理想的和谐社会。所以孟子主张仁政。这和孔子主张仁和礼的思想一脉相承。
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那么法家如何看待尧舜和商汤周武的呢?韩非子认为,尧舜禅让,那是君臣不分,而商汤和周武王更是乱臣贼子,犯上作乱。所以儒家所说的这些圣贤其实都是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
孟子主张仁爱,法家又主张怎样治国呢。韩非子主张法治。我们前面讲韩非子认为人性一直是丑恶的,所以和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必须用严刑峻法来惩治那些违法奸诈的刁民。韩非子也说:你们儒家不是老说仁义吗,可是你看看村子里的那些浪荡子,父母教育他不听,兄弟朋友劝导他也不听,村里的长者批评他还是不听,只有怎么办呢?士兵拿着刀剑和绳子来捕捉他的时候,他马上老实了。所以韩非子认为治理天下应该施行法治。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
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3、那么荀子呢?荀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后期,荀子可以吸收先前诸子的思想,同时也看到了各家学说的不足。因此,荀子虽是儒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却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荀子觉得单凭孔子的仁和礼是难以治理好国家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从荀子的秦国之行可以看出荀子对秦国实行法治十分赞赏,不过他也认为秦国没有儒家思想也是它的短处。
4、那么请同学们站在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的立场上分别评述一下儒法两家思想的优劣?哪家的思想更有道理呢?
儒家:
因为法家的思想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方说商鞅,我们承认是他使秦国走向强大,可是商鞅执法过于残忍,据说在渭水,商鞅一次性就处决了七百名囚犯,史书记载:“渭水尽赤。”可见流血之多。同时商鞅也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商鞅曾经带领秦国的军队去攻打魏国,魏国的领兵大将是商鞅的好友公子昂,开始秦军打不过魏军,商鞅就诱骗公子卯见面,说要宴请他,然后双方签订和约,各自退兵。公子昂不知是计,欣然赴宴,结果被商鞅活捉了。然后商鞅乘魏军防备松懈,群龙无首之际乘机进攻,大败魏军,夺取了魏国的西河之地。
我计算了一下,孔子活了72岁,孟子活了83岁,荀子活了75岁,墨子活了92岁,庄子活了83岁,而老子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他应该也活了七老八十的。当然我在这里不是去探讨这些思想家为什么长寿。但是相比之下法家代表人物中则有很多死于非命。吴起、商鞅、韩非子、李斯的最终结局都是悲惨的。他们得到这样的下场,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坚持法不阿贵而遭到报复是一个原因;其行事的刻薄寡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在讲到法家时,法家的代表人物往往不惜鲜血乃至生命去实践他们的变法和改 革,他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刚正公平,这些是值得肯定的,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法家的严刑峻法,独断专横,缺乏人情。在变法过程中所流的血不仅有反对变法的政敌和旧贵族,也有朋友、亲人甚至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荀子作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应该说很清楚的看到了这些,所以他主张把儒家和法家结合起来,那就是礼法兼施。
四、天人关系理论
由于三个人讨论的问题并不一致,所以我们分开来讲。
1、首先是孟子 孟子谈得是义利观。我们知道孔子其实是主张用仁和礼来治理国家的,如果自己的子女,亲戚朋友犯了错误,应该劝导他,教育他,让他改正。如果是小错误,那当然应该批评教育,可是如果这个人犯的错误是不可饶恕的呢?比方说犯上作乱,大逆不道,滥杀无辜,投敌卖国呢?孔子没有给出答案,这时孟子认为如果自己的亲人如此,就应该将他绳之以法,这叫做“大义灭亲”,大家看,义的繁体字是由一个“羊”和一个“我”字构成的,羊是用于祭祀的,就是牺牲的意思,所以义最早是牺牲我自己的。说明当义和利发生冲突时,就得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所以孟子是很注重修身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一身正气,大义凛然的孟子。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作为那个时代一个知识精英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利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
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动、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人格精神。
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此于孔子。
2、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法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基本上都是很有理想的,比方说孔子和孟子,他们要构建的是一个和谐社会,他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和礼乐制度;而墨子则是要构建一个贤人社会,他的理想就是要恢复到尧舜的时代;老子和庄子则想构建充满原始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他们想要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而韩非子家则不谈这么多社会理想,他批驳孟子、墨子,你们经常说圣人怎么样,先王怎么样,祖宗怎么样,尧舜怎么样,商汤、周武怎么样,可是那都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事情,你们说得清吗?我们要面对的是现实。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所以韩非子反对儒家那种是古非今的做法。他主张后代必然要胜过前代,历史永远向前发展。
3、荀子的思想
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问》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本站推荐)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学案:涉及:1~2课内容)
【学习目标】:记住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一.原因
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文化。
二.表现
【当堂练习】:
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方案的主张是()
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
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
3..春秋战国时期,下列学派或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存在对立的是①老子—韩非子;②墨子——孙武;③荀子——庄子;④孔子——墨子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4.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5.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科任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B.乙C.丙D.丁
6.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7.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是
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问题:请概要写了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综合答案: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也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
三.意义
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②“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堂练习】 :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2.伏尔泰在《礼俗论》谈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新的精神„„世界”是指
A.法家的法治思想B.道家的无为思想C.儒家的仁政思想D.墨家的非攻思想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治国思想
儒家:提倡德政、仁治、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法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倡法治和暴力统治;
道家: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走出误区】
1.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本质相同?
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尽管如此,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孔子的“仁”与孟子“仁政”区别?
“仁”:人际关系; “仁政”:政治学说
3.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课后练习题】
1.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2.儒家和法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言论不能为封建君主所容忍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3.下列言论中,与“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观点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至乐无乐,至誉无誉”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D.“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以上史实说明了
①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需要②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符合德意志国家统一的需要③中国的考试制度有利于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④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对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制有重要指导意义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
1.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____《论语·为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4分)
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____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
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___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4分)
(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4分)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4分)
2.材料一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李贽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材料二伏尔泰曾称颂孔子: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与李贽对孔子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4分)
(2)司马迁:认为孔子是圣人。孔子的主张在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
(2分)
(3)李贽:认为孔子是凡人,明代中后期强化皇权,加强文化专制。(2分)
(2)据材料二,伏尔泰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伏尔泰:肯定孔子的理性、人性。根本目的:反专制,反神学。
第四篇: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
(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家学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多媒体教室,精英荟萃,理性思考。让我们发扬稷下风格,首先走进儒家学派。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学生回答略)
一、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孟子
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教师总结:孟子的主要思想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过渡:在古代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即是明确的反映。
2、荀子
请阅读荀子名言,总结荀子的主要主张。
多媒体展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荀子传世名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思考二:孔孟旬思想比较,关于人性论,你赞成那一个,为什么?
思考三: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否受重视,为什么?
但是,在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下,生存和统一是头等大事,而仅靠“仁政”是无法实现统一的。正因为孟子的思想距离当时的现实需要太远,备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二、墨子与墨家学派
请第二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请阅读墨子名言,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墨子名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报。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主张“兼爱”、“非攻”
2、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个主张可以体现?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墨家的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当时,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兼爱”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小生产者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得到统治者的体恤,能够温饱富裕;“非攻”反映了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遭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尚贤”反映了小生产者对世袭制用人制度的不满,对社会政治清明的渴望。虽然战国时代封建经济日渐繁荣,小生产者的队伍日渐扩大,墨家思想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兼爱”、“非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但它却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更不能使统治者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生存并完成统一,所以也不可能被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所采纳。
探究一: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小组讨论)
“兼爱”还是“仁爱”?
“民权”还是“君权”?
“鬼神”还是“天命”?
三、庄子与道家学派
请第三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和基本主张。
思考五: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教师总结:发扬老子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主观。举“庄生梦蝶”例。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另许多成语典故均出自庄子,如“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薪尽火传”、“庖丁解牛”、“螳臂当车”、“盗亦有道”、“螳螂捕蝉”、“子非鱼安知鱼之”、“屠龙术”、“邯郸学步”、“无为而治”。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思考六:如何评价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该顺应时势民心,这样才能天下大治。战国时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还要消极,同时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
探究二:百家争鸣之“儒道之争”。
“有为”还是“无为”?
“儒家之所以区别于道家、佛家,其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儒家始终怀抱着不敢忘天下的入世情怀,始终不愿出丑浊恶世而留在人间作直下的担当,始终执著于要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中来实现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道德理想,始终不放弃在政治混乱邪恶的现实世间通过自己艰难困苦的政治实践来追求未来世界的大同希望。”
因而孔子中庸,庄子孤绝。
四、韩非子与法家学派
请第四组同学介绍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人,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战国时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王歇的儿子。他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李斯自以为不如。他还是法家的代表人。韩非虽然师奉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韩
阅读韩非子名言总结发家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总结:法家思想:
一、人定胜天。
二、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
三、国家要富强,要靠耕战,耕是搞好农业生产,战加强战备。
四、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思考七:法家思想为什么受重视?
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隐士,墨家代表侠士,法家代表谋士,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其他三家理想主义、复古守旧。
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今胜于古”的进步历史观为封建统治阶级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峻法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但单纯化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敛,从而促使秦朝二世夭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但历代王朝重视“法”的作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却在中国延续了XX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四: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
“德治”还是“法治”?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五、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出现,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思考八:如何你是统治者,你会采纳那一学派主张,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相信,百家争鸣的精神永存!!
第五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百家争鸣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3.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4.《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段材料说明孔子() ①既重视“仁”,又强调“礼” ②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③认为“仁”和“礼”是相互矛盾的,两难选择 ④主张“礼”“仁”并行,相互制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冉求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即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6.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出自《道德经》)。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
8.“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9.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以下评论正确的有()①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这是墨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②“兼爱”“非攻”反映了劳动人民希望平等相处、过安定生活的要求 ③“尚力”“节用”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 ④因其阶级立场的局限,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下列人物的思想与其对立的是()A.墨子
B.庄子
C.孟子
D.韩非
11.“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
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2.“金玉虎符”选用国家博物馆的战国时期“阳陵虎符”复制而成。上雕铭文,“治国平天下 修身福自家”,其铭文体现的思想属于()A.儒家 B.道家C.墨家D.法家
13.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提倡积极入世 B.追求个体解放 C.维护平民利益 D.倡导君主专制
14.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5.“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而事异。’”这一观点可以印证()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
16.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
A.道家、墨家
B.儒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墨家、道家 17.《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民意
1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列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放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城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治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20.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开始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提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重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一组材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臣”关系的言论汇编: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清唐甄《潜书·明鉴》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荀子·哀公》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楚语上》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
(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响彻耳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朝闻道,夕死可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之用,和为贵”„„
——奥运官方网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从材料一中概括出该理念的具体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列举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儒家学派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
(3)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这体现了怎样的人文奥运理念?
(4)你从两则材料中可得出什么启示?
百家争鸣答案
2013.9.7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B 5.C 6.A 7.B 8.B 9.D 10.B 11.A 12.A 13.A 14.D 15.B 16.B 17.A 18.A
二、非选择题 19.【答案】
(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国家和时代的限制。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20.【答案】
(1)理念: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
内容:民众是立国之本的“重民”思想;关心民众劳苦的“爱民”思想;不过度掠夺人民的“养民”思想;根据民意任用贤人的“从民”思想;取信于民的“信民”思想。
(2)人与自然关系: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荀子: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人与人关系:孔子:仁,礼,德治;孟子:仁政,“君轻民贵”,性善说;荀子:性恶论,治国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3)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
(4)启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要诚信为本;人民安定了社会才会安定;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共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