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
(多媒体展示)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家学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多媒体教室,精英荟萃,理性思考。让我们发扬稷下风格,首先走进儒家学派。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学生回答略)
一、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1、孟子
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教师总结:孟子的 主要思想(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
桃子,我用李子回报。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2、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个主张可以体现?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墨家的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当时,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兼爱”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小生产者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得到统治者的体恤,能够温饱富裕;“非攻”反映了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遭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尚贤”反映了小生产者对世袭制用人制度的不满,对社会政治清明的渴望。虽然战国时代封建经济日渐繁荣,小生产者的队伍日渐扩大,墨家思想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兼爱”、“非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但它却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更不能使统治者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生存并完成统一,所以也不可能被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所采纳。
探究一: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小组讨论)“兼爱”还是“仁爱”? “民权”还是“君权”? “鬼神”还是“天命”?
三、庄子与道家学派
请第三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和基本主张。思考五: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教师总结:发扬老子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主观。举“庄生梦蝶”例。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另许多成语典故均出自庄子,如“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薪尽火传”、“庖丁解牛”、“螳臂当车”、“盗亦有道”、“螳螂捕蝉”、“子非鱼安知鱼之”、“屠龙术”、“邯郸学步”、“无为而治”。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
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峻法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但单纯化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敛,从而促使秦朝二世夭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但历代王朝重视“法”的作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却在中国延续了2000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四: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德治”还是“法治”?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五、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出现,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思考八:如何你是统治者,你会采纳那一学派主张,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相信,百家争鸣的精神永存!!
第二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练习1(岳麓版必修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练习1(岳麓版必修3)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3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试题
一、选择题
1.“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社会矛盾
c.国家发展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d.改革开放以来 2.“双百”方针提出的最根本的目的是
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b.倡导科学技术文化领域的自由开放
c.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d.克服把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3.“双百”方针的提出反响最强烈的是
a.工农群众 b.城市人民 c.知识分子 d.民主人士 4.从《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长篇小说的内容可知,建国初期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是①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斗争 ②反映社会主义新貌 ③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5.反映建国后农村艰苦创业和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小说是
a.杨沫的《青春之歌》 b.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
c.路遥的《人生》 d.柳青的《创业史》 6.“双百”方针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自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文学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可自由发展
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c.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d.可以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斗争的自由
7.“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
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
c.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8.下列不属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是
a.克己奉公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经世致用 d.循规蹈矩
9.“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这句话出自
a.范文澜 b.马寅出 c.吴光祖 d.刘少奇 10.“双百”方针遭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文革”的开展
c.“左倾”错误的影响 d.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看待
11.“文革”对文艺的批判,严重影响科技的发展。党深刻地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贯彻“双百”方针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其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科学、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b.科学、文艺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c.科学、文艺和继承传统的关系 d.科学、文艺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12.文艺应该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应该坚持以下哪些方针? ①百花齐放 ②推陈出新 ③洋为中用 ④古为今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文革”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影响
14、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经过长期的酝酿由党的最高领导人慎重决策后提出的 b、是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 c、是没有限制条件,随意而发的“百家争鸣” d、“双百”方针在实践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15、20世纪50年代展现冀中农民革命壮丽画卷的长篇小说是 a、《红旗谱》 b、《创业史》 c、《青春之歌》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6、在诗歌上何其芳的成就主要是创作了 a、《雷锋之歌》 b、《将军三部曲》 c、《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d、《中国的十月》 17、20世纪50年代反映农村创业艰难和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及作者分别是 a、梁斌、《青春之歌》 b、杨沫、《青春之歌》 c、路遥、《人生》 d、柳青、《创业史》 18、1957年,中国共产党出现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向党和政府提出批评意见
b、党中央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
c、党中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完全转移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上来 d、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发动恶意攻击
19、“文化走革命”期间,“双百”方针被恣意篡改和歪曲的直接原因是 a、毛泽东从根本上已经放弃了这一基本方针 b、坚持正义的老一辈革命家被打倒
c、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 d、为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推行“和平演变” 20、下列不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单纯的八个“样板戏”的是 a、《奇袭白虎团》 b、《智取威虎山》
c、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d、《李慧娘》 21、1979年5~7月,《人民日报》以《批透极“左”路线,贯彻“双百”方针》为题、连续发表了一系列评论员文章。包括①《“放”和“争”》②《放开手脚,大胆去写》③《敢于突破,勇于创新》④《让文艺工作者如坐春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新时期理论界能够提出许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见解的主要原因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拨乱反正,平反了冤假错案 b、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束缚
c、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知识分子的待遇极大提高 d、进行对外开放,引进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毛泽东
材料二:马寅初表示:“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文革”中,剧作家吴祖先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风霞曾被下放劳动改造。
材料三: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毛泽东“不让哪几种花开放”?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造成了什么影响?(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1-5 aacbd 6-10dcdbc
11、b
12、a
13、c
14、答案:c 解析:“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代表社会主义的文化方向。注意理解毛泽东对“双百”方针的引言。
15、答案:a 解析:准确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者成就。
16、答案:c 解析:《雷锋之歌》的作者是贺敬之,《将军三部曲》的作者是郭小川,《中国的十月》其作者也是贺敬之,只有《我们最伟大的节目》其作者是何其芳,故正确答案为c项。
17、答案:d 解析:根据教材评析直接作答。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1957年党由反右派斗争发展到扩大化错误的原因的认识。a项属于正常现象,不构成党掀起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原因。c项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消极影响,d项是党发动反右派斗争的原因,这在当时是必要的。
19、答案:c 解析:注意题目设问指向是“直接原因”,恶意篡改和歪曲“双百”方针的正是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他们实行的是法西斯文化专制。20、答案:d 解析:《李慧娘》是在“文革”中被禁演的,新时期又得以与观众重新见面的传统剧目。
2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党重新恢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政策转变过程。要注意这些评论员文章所掀起的思想上拨乱反正的积极影响,反映了党的方针的转变。
22、答案:b 解析:思想的解放是理论界创新的前提和保证。23:参考答案:
(1)决不能让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方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思想开放。说明了“双百”方针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
(2)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严重破坏和损害。
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
(3)材料三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把“双百”方针的贯彻上升到“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角度来认识“双百”方针的作用。说明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能够吸取教训,保持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方向,也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曲折。
解析:本题时间跨度三个阶段,利用丰富的材料考查“双百”方针的提出到经历曲折,再到世纪之交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双百”方针在建国以来的完整历程,并由此得出对党的政策方针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认识。
第三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6(岳麓版必修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6(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学习目标】
一.熟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记忆各家的核心思想内容,理解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二.理解诸子对宇宙时空、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三.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对其接纳程度,并认识争鸣的阶段性特征。
四.通过学习儒、道、法家的思想,认识思想在社会转型中的指导意义和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积极、消极影响。【教材分析】
一.重点难点与疑点
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
2.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
3.教学疑点:各家学说的阶级性。二.教材解读 【总论】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这一命题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个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道德的精神状态。它是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一种人格精神。
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2.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名况,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访问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但秦王未能接受。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用。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荀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以人性都是恶的,而人表现出来的“善”是人为教育的结果(“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如果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和**。因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对荀子的总体评价: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结束时一位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进行批判继承的集大成者。郭沫若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他不光是继承发扬儒法思想,他还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儒法思想的源头--西周礼乐文化传统之中,是继孔子之后较全面地重构政治文化模式的又一理论大师。荀子对礼法德刑的重构是经过了春秋战国学术分化、百家争鸣、学派交融之后,特别是具有集大成的优势。二、墨子(课文内容略)1.墨子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2.墨子的学说及其评价
(1)兼爱:墨子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这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篡夺,人与人相爱就不会彼此伤害。这种不分阶级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带有浓厚的人性论色彩,在阶级社会里不无法实现的。但它表达了小生产者希望在社会财富、政治权力方面的平等的愿望。兼爱思想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是区别于其他诸子学说的根本标志。
(2)非攻:就是以“兼爱”思想为出发点,反对诸候间的非正义战争,谴责诸侯大国为了掠夺土地和人口而攻伐“无罪之国”是“不仁义”的。“非攻”,即反对攻伐,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极为突出的兼并问题而发表的主张。墨子不是无条件反对一切战争。他只反对好战国家,“攻伐无罪之国”。非攻学说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获得政治权益的愿望。
(3)尚贤:即推崇贤士,让贤能之人主政;尚同,即要万民上同于天子,天子尚同于天志(天志即是兼爱);强调天志(肯定天的意志)、明鬼(相信鬼神的存在)、同时主张“非命”(反对命定论);提倡“尚力”,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主张节用(节俭)、节葬(节省丧葬的花费)。
3.墨子思想的评价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其思想一度成为 战国时期的显学。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哲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2.庄子的思想观点:
(1)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的;同时,他又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为主观精神的东西。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遥游”上,即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认为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才算是“至人”、“圣人”。
(2)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也”,即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天地不大于人,人也不大于天地。庄子注重“人”的自然特征方面,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违背自然做事,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庄子不仅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他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启示。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四、韩非与法家
1.韩非简介:(约公元前280-233年),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著作有《孤愤》、《五蠹》、《说难》等。其文章深受秦王政的赞赏。韩非至秦后,遭李斯等人嫉妒。最终被谗陷入狱,自杀死于狱中。他的思想得到秦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一书。
2.韩非的思想观点
(1)韩非建立了一个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帝王统治术体系。他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深受儒、道、墨诸家思想的影响。实为战国末期综合各主要学派的大思想家。
“术”是君主驾予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所以说君主能“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势”是指“权重位尊”的权势、威势,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术”与“势”必须结合使用。
“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君、臣、民三者都应共同遵守的东西。用法来治理国家是法家学派的根本主张,而法令要靠权势来推行,所以法治不能没有权势。国家的法又要靠各级官吏来执行,因此要选拔和考核官吏又显得十分重要。所以韩非认为,作为一个家的君主,为了治理好国家,法术势三者都不可偏废,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这就是韩非所提出的法、术、势三结合的法治学说。其实质是一种君主集权 制的理论。韩非的这一理论对后来整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所以他主张变法革新。
3.韩非子思想的评价: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的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 1.孙膑简介
孙膑,生卒年月不详,齐国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后遭同学庞涓嫉妒,被其设计诱骗至魏国,然后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孙膑也因此得名,真名失传。他所著的《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受到中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2.《孙膑兵法》内容:
强调以“道”(“道”,是指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即用兵根本之道。)制全胜的原则;以人为主的制胜观,即把“人和”与“将军善战”融 为一体,作为发挥战斗力的决定因素和主导作用,能动地去争取作战的胜利;以造“势”(即创造有利于己的态势)制胜敌人的艺术。孙膑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知识结构】 一.知识点图表
(一)孟子的基本主张 1.仁政学说(思想核心)2.重民思想 3.人性本善
4.倡导“养浩然正气”
(二)荀子的基本主张 1.人与自然关系 2.“性本恶” 3.“礼教”“王道”治国
(三)墨子及其基本主张 1.“兼爱”、“非攻” 2.“尚贤”、“尚同” 3.天、人、鬼神的关系 4.“尚力” 5.“节用”,反对浪费
(四)庄子及其基本主张“齐物” 1.“逍遥” 2.天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五)韩非及其基本主张
1.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 3.反对“是古非今” 4.主张变法革新
(六)孙膑及其基本主张
(七)先秦诸子开展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二.学法指导
在课前结合教材,指导学生收集各派代表人物的生平资料,及其思想学说,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辩论的方式,体现出战国时期主要思想流派的特征,各组学生以春秋战国流派的代表,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为背景来展示本派主张存在的合理性、时效性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归类法、比较法。按各家思想对于天、地、人的看法进行归类,也可以从哲学、政治学、道德进行归类。比较法可选取思想差异比较明显的两家进行比较,归纳其思想的区别。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1.阅读与思考: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2.解析与探究:(1)汉代儒学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学所中脱颖而出,是因为董仲书的儒家文化和治国方略、弥合了社会各层人士在战后思安定的心理诉求,所以能够在人们心中扎根发芽。这就是当时儒学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2)它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帝王精英文化。其所倡导的重农轻商建国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国思想,利于治国安邦、教化民生为统治者提供最“经济”的治国成本。(3)儒学的教化思想是教化民众循规蹈矩的“秩序世界”。这在当时的农耕生产力环境中,客观上平衡了帝王制度、农耕生产力、主流文化的均衡发展。并在两千年相对拓展又相对封闭的历史长河中,以汉文化为根、发展成了今天的中华文明和独一尊的儒家文化。
【自我测评】
1.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和主要观点。(略)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儒家 孟子
仁政、重民;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荀子
“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尚力”、“节用”、“节葬” 道家 庄子
“齐物”“逍遥”、人和天“不相胜” 法家 韩非
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兵家 孙膑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2.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
(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家学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多媒体教室,精英荟萃,理性思考。让我们发扬稷下风格,首先走进儒家学派。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学生回答略)
一、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孟子
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教师总结:孟子的主要思想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过渡:在古代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即是明确的反映。
2、荀子
请阅读荀子名言,总结荀子的主要主张。
多媒体展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荀子传世名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思考二:孔孟旬思想比较,关于人性论,你赞成那一个,为什么?
思考三: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否受重视,为什么?
但是,在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下,生存和统一是头等大事,而仅靠“仁政”是无法实现统一的。正因为孟子的思想距离当时的现实需要太远,备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二、墨子与墨家学派
请第二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请阅读墨子名言,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墨子名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报。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主张“兼爱”、“非攻”
2、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个主张可以体现?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墨家的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当时,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兼爱”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小生产者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得到统治者的体恤,能够温饱富裕;“非攻”反映了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遭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尚贤”反映了小生产者对世袭制用人制度的不满,对社会政治清明的渴望。虽然战国时代封建经济日渐繁荣,小生产者的队伍日渐扩大,墨家思想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兼爱”、“非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但它却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更不能使统治者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生存并完成统一,所以也不可能被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所采纳。
探究一: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小组讨论)
“兼爱”还是“仁爱”?
“民权”还是“君权”?
“鬼神”还是“天命”?
三、庄子与道家学派
请第三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和基本主张。
思考五: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教师总结:发扬老子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主观。举“庄生梦蝶”例。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另许多成语典故均出自庄子,如“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薪尽火传”、“庖丁解牛”、“螳臂当车”、“盗亦有道”、“螳螂捕蝉”、“子非鱼安知鱼之”、“屠龙术”、“邯郸学步”、“无为而治”。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思考六:如何评价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该顺应时势民心,这样才能天下大治。战国时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还要消极,同时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
探究二:百家争鸣之“儒道之争”。
“有为”还是“无为”?
“儒家之所以区别于道家、佛家,其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儒家始终怀抱着不敢忘天下的入世情怀,始终不愿出丑浊恶世而留在人间作直下的担当,始终执著于要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中来实现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道德理想,始终不放弃在政治混乱邪恶的现实世间通过自己艰难困苦的政治实践来追求未来世界的大同希望。”
因而孔子中庸,庄子孤绝。
四、韩非子与法家学派
请第四组同学介绍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人,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始皇十四年,战国时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是韩王歇的儿子。他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李斯自以为不如。他还是法家的代表人。韩非虽然师奉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韩
阅读韩非子名言总结发家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总结:法家思想:
一、人定胜天。
二、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
三、国家要富强,要靠耕战,耕是搞好农业生产,战加强战备。
四、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思考七:法家思想为什么受重视?
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隐士,墨家代表侠士,法家代表谋士,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其他三家理想主义、复古守旧。
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今胜于古”的进步历史观为封建统治阶级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峻法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但单纯化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敛,从而促使秦朝二世夭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但历代王朝重视“法”的作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却在中国延续了XX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四: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
“德治”还是“法治”?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五、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出现,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思考八:如何你是统治者,你会采纳那一学派主张,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相信,百家争鸣的精神永存!!
第五篇: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课稿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继承与发展了春秋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说,同时又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教材主要简介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和影响,以及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这是高中阶段《课程标准》里的部分内容,高中阶段侧重点在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即儒家思想如何在百家争鸣中吸收各派精华而获得自身发展。
二、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中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3)学生缺乏与思想文化史规律性有关的个人经验,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
三、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归纳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列出为人处事、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中仍在受先秦思想的影响的事例,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探究体会古人多元的思想、情感,感受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 依据:儒家思想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因而在本专题学习中居于重要地位。
难点: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分析和学情了解,因而本人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式教学、史料分析法
学法:表格法、角色体验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诸子百家智慧争相辉映,绘成一幅让人神往的优美画卷,此后两千年,中国人的思维始终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是什么原因铸就这种辉煌?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诸子百家的历史渊源
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百家”是指有一百家吗?“争鸣”在当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争论的主题是什么?社会环境允许争鸣吗?这种方式对我们有何启示?(自由的认识与争鸣才能创造出光辉、深邃的精神产品。文人、士的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多元与文化的多元化。)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主题概念,有利于学生对该主题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生成学习方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环节二:感悟先哲思想
步骤
1、探究儒家思想的形成 阅读史料,总结孟子思想: 材料一: 苛政猛于虎
材料二: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仁政 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民贵君轻 材料四:孟子曰:“人无有不善。”---人性本善。
点拨:孔子的仁爱过于宽泛,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孟子运用“仁”的观念来调节阶级关系,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重要发展。阅读史料,总结荀子思想。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仁义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君舟民水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恶 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治(法家)荀子曰:“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规律(道家)
点拨:荀子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还吸收道家和法家观点,从而克服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缺陷(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法律作用的倾向),成为早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从孔子、孟子到荀子思想发展的脉络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即多元发生、多元组合、互相交融、共同发展。百家争鸣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儒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吸收各派精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步骤
2、从宇宙观、政治观、心性观、历史观四个方面比较儒、墨、道、法各家的观点。设计意图:分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鲁迅说:“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步骤3.角色体验: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君主,你会采用哪种政治主张治国?说明理由。假如你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平民百姓,你会更倾向与哪种思想?阐明你的理由?
升华:古代的思想家总是希望通过他们的想象,来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西方,柏拉图专门有本著作,就叫《理想国》。在中国,有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孔子的“大同”思想。从这些里面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思想家伟大的志向和抱负,同时也能够感觉到他们伟大的救世的热忱,拯救世道,关心民生的这样一种热情。有伟大的志向,同时也有崇高的道德,尽管他们的很多思想,可能在今天看来很落伍,但是他们的道德,他们的智慧,对我们都是有永恒的启发的。
步骤
4、案例分析
请问:如果你分别是信奉儒、墨、道、法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习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墨家:这是师生关系不和问题,主张兼爱,即爱学生如己。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那就由他去讲,讲到他不想讲为止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要连坐!一人讲话,周边同学都要一起受罚!
过渡:上面我们一同领略了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那么到底百家争鸣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学生生成认识。环节
三、古为今用
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诸子百家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请大家各抒已见,谈一谈现实生活中哪些思想与先哲们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无为而治”——“韬光养晦”
2.留意一下我们当代生活中还有哪些仍在受先秦思想的影响?(为人处事、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等)。由此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民俗是群体传习文化的重要方式。以丧葬礼为例,古代中国社会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把处理死者看作是重大而庄严的事情,并视其为调整家族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传统丧礼大致包括停尸、1招魂、吊丧、殡仪、送礼几项程序; 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对服丧功期也有严格规定。现今的丧葬仪式虽已简化,但从中仍然能够窥探到传统伦常观念的影响。又如除夕祭祖、中秋节合家团聚的节庆习俗,反映了亲亲的伦理观念在当代中国的传承。
3.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课堂小结:在历史长河中,诸子思想随着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做着加法和减法,这也是历代君王、大臣和学者为了“现实”进行选择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阳儒阴法、儒道互补、法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它承载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国和农业文明。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各种严峻挑战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充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很圆满的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但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基础知识的差异,在教学中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1,学生讨论时参与问题的完整度。2,对教材细小知识点的把握。
3,本节文言文较多,对教材所引文言材料的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