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心中的孔子
我心中的孔子
大家好,我是来自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孔子》,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了孔子的故事,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个不同的孔子,而我心中的孔子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勤勉好学,乐观向上。
孔子是中国人不可能绕过的一个人。每个时代,几乎无可避免地要拿孔子来说事儿。从惶惶周游列国到确立一家之说,从儒术独尊,圣人师表,到打倒孔家店,大型祭孔活动,孔子就被装扮成各色人等登场,或神化或妖魔化。但我们都不能否认的是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世界,并且渗透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孔子三岁丧父,曾家徒四壁,忍饥挨饿,但这些并没有阻挠他学习的决心。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15岁便开始努力奋斗,拼搏向上。
他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虽然这样,他自强不息拼搏了12年,开办了私人学校,招收各国弟子。他向成功发起了挑战!
为了学习更多知识,他从家乡曲阜赶到洛阳,途中风餐露宿。几年里,他寸步不离老子,人到30,已经一肚子学问了。他又向成功迈近了一步。
当孔子62岁时,他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那时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重用,还险些丧命。然而,落空的理想并未让孔子放弃宣扬自己的学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的杰出正在身处困境仍能心怀天下。从政理想这扇门被关上了,十四年的努力打了水漂,不过,孔子却幸运地打开了教书育人这扇窗。孔子在挫折面前并不灰心,仍然勤勉好学,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而这种精神是我们当代很多大学生都缺乏的,上了大学,很多人就觉得人生到了顶峰,不思进取,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当我们遇到一点挫折时,我们只会怨天尤人,我们只会渴望奇迹出现,却从未去思考是否能另辟蹊径,走出困境。与孔子相比,当代的我们显得太脆弱,太渺小。我们难道不该学习他终身学习的思想,我们难道不该学习他迎刃而上的精神,我们难道不该学习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吗?
我想,孔子是伟大的,伟大在它的与时俱进,永不过时,伟大在它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伟大在它是我们成功道路的指南,伟大在它时刻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进!
第二篇:我心中的孔子
我心中的孔子
像我们这些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间的人,大概很少没感受过孔子的影响。记得幼时在江南小镇上生活,经常听到成年人说一句话:“孔夫子不说隔夜话。”镇上人、乡下人言谈中提到“孔夫子”的就更多,并且都是将他视为典范和圣人。以后到了上海,进了中学,日常生活中几乎听不到“孔夫子”了,但语文课本中还有《论语》片断,历史书中还提到孔子与《春秋》,称他为“教育家”、“思想家”。特别是毛泽东的著作中特别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需要总结继承。只是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批林批孔,孔子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成了林彪的祖师爷。“孔老二”、“孔丘”取代了“孔夫子”和“孔子”。上海的《学习与批判》杂志曾刊出过一篇《孔丘传》,不仅强调孔子的反动一生,还提到孔子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私生子,自己也属“早婚”。本以为经过这番扫荡,孔子在民间的影响大概不复存在,谁知上星期搬家时,几位二十出头的民工见到我一箱箱的书时,脱口而出说了句:“孔夫子搬家都是书”。问他们哪里人,都来自重庆市万州农村。看来当年貌似深入彻底的“批林批孔”和“评法反儒”运动并没有能清除农村中“孔夫子”的形象,“礼失求诸野”真是至理名言。
不过这二十多年来,孔子的形象早已变得越来越高大神圣了。每当我读到那些吹捧得近乎肉麻的语言,听到有些人像当年颂扬领袖一样赞美孔子时,老实说,我一句也不会相信。幸而自己还读过些孔子的“原著”,自以为知道一些孔子的史料,不至于受他们愚弄。但当成群游客在孔庙中看到孔子一身天子冕旒服饰时,真有人以为他是一位皇帝。最好笑的是举行“祭孔大典”时一大群穿着清装的男女向孔子献舞,要不是他老人家的观念与时俱进,知道现在要讲民族平等的话,早就像当年执政时那样一声令下,将这些“夷狄”都灭了。
孔子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恐怕很难有一致的说法。一方面史料有限,而且从他当“圣人”起,有关他的全部记载都就非同一般,不知经过多少提炼和发酵了。另一方面,各种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像塑造孔子,改造孔子。像历代帝王总觉得只有让孔子当上皇帝,才显得自己对他的尊敬,或者他才有当皇帝老师的资格。今天某些口称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坚称孔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暗合,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听说钱宁写了本孔子的书《圣人》,着实为他捏了把汗。我对他的《秦相李斯》十分欣赏,听说那本书销路也不错,莫非他自我感觉太好了?须知孔子可不比李斯那样能编出那么多故事,能将情节和感情写得那么生动!弄得不好雅俗都不讨好,左右全得罪遍,说不定会让孔教会、哪一代衍圣公或圣人嫡裔告上法庭。但当《圣人》在手并读了几章后,我完全放心了,也很佩服钱宁的见解和手笔。我曾将《秦相李斯》称为我心目中的历史小说,现在我要将《圣人》所塑造的孔子称之为我心目中的孔子。当然这首先应该属于钱宁,正如他自己所说:“孔子让我感动。读司马迁《孔子世家》时,看他经历了许许多多失败后,仍不肯放弃,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几乎不在乎他到底要坚持什么了。”圣人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为后人所感动的人,而不是至高无上的君或无所不能的神,钱宁书中所写的孔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钱宁的文笔平实而淡雅,需要慢慢品味。所以此书不能当急就章看,不要指望下面会出现什么高潮或突变。其实看了前面几章,孔子的结局已完全可以预料,何况多数读者对孔子并非一无所知。但我相信多数读者还会看下去,这就是钱宁的本领——他善于将自己的感动来感动读者。大概害怕有些读者没有读完的耐心,钱宁会不时插入几句时尚或另类的话,或者是并无恶意的调皮话。他自称是“开了一些现代玩笑”,实际是将当代一些流行词汇用之于孔子时代。这在历史传记中是不容许的,但在文学作品中却完全正常,运用得体的话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孔子时代的一些典章制度、政治事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至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日常生活,要在学理上解释明白是相当困难的,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但如果能用一个读者熟悉的词汇或现象替代,不仅便于理解,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当然这种借用不可能完全确切,但这正体现了作者的创意,有的显然是作者的率性所为,这正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和魅力。
不过我还是要提醒读者,对文化毫无兴趣的人最好不要看,完全只图情节而没有感情的人不看为宜,因为看了也是白看。
第三篇:我心中的孔子
我心中的孔子
回望历史,瞻仰先人,涓涓的智慧与哲思的长流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崇高的灵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古代圣贤们的智慧结晶在现代化的今日同样闪闪发光,为社会的长足进步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尤其在政治、人文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奠定了巨大的基础。在这些古人当中,尤为突出的是家喻户晓的孔圣人。他以及与他相关的著作《论语》在当今的政治、教育、社会道德等方面发挥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摘自《百度文库》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
——摘自《百度百科》
谈及孔子则必定会谈到《论语》,《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语录体,是流传下来的语录体的汇编。可谓汉语文章的典范。
孔子的成就之伟大和绝妙,千年以来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和推崇,这得益于其儒家文化的巨大社会价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孔子就像现代人一样活在当今社会,在很多方面给予世人指导和教育。他所倡导并总结的理念与精神于今时今人有着非凡的影响。作为学生的我,学习、为人处世、教育是我从孔圣人哪里所学之中的主要部分,因此也自然感受到一位“老老师”的意味。
我心中的孔子,是一位杰出的老师,教人以明理善辨、导人以知行尚仁、育人以良习远志。相信很多人有相同的看法,这位谦逊的老教育家以其和蔼,委婉的方式教育三千弟子时的场景在今天正无声的上演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的基本方法,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深刻的去践行这些话的本质内涵,将所学和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今后才能更好立足于自己的领域。而知识与道德的提升应该并重,所以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巧言令色,鲜矣仁”等言论时刻告诫我们,并促使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增强区分善恶是非的能力。孔子在说理的同时同样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种知行结合,崇尚仁爱的教育方式使人切身感受并验证了理论的可靠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学仁做仁本是一体,我们肩负这样的重任,也要在实践中考验自己和真理。而孔子的弟子当中就有这样的典范,他们是其他弟子也是我们的榜样。
孔子教人的结果是培养一种统一精神内涵下的因人而异的特殊个性和志向,他犹如一盏明灯,人人都能看见,而从不同角度看的结果是影响各异,然殊途同归:仁爱之本,君子之道,礼乐之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诸多论述品性的经典语录中不难看出,孔子的教育更加注重性格的塑造。
我们从孔子的教育中学到了仁的精神,君子的道,这些是我们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社会也能够借鉴其中的道理,以此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当今社会仍需要这些看似古老而实际现代的训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有涉及,“礼义廉耻信”皆有阐述,“温良恭俭让”皆有谈论„„孔子或直或曲的告诫着他那个时代的学子们,未曾料想到于千年过后使我们也受益匪浅。然而圣人是有如此预见能力的,而且真理来自于广泛实践并经得住考验,孔子的不朽与其文化本体和精神本质的传承乃是冥冥之中的事。
孔子于今天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然今天在接受和运用其思想理论时也会产生细微的变化,这是适应当代社会的必然改变,也是在接受古代思想时应具有批判精神的体现。总结与反思在多元多变的科技和知识时代里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孔子给予我们更多的是文化思想的提升、道德品质的塑造,当然,这是为人的本质要求。我们既要达到这些要求,也要培养和形成适合时代形势的个性与特性。这是值得思考并需努力践行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古与今的结合,应运而生的是适合今人的文化思想。孔子默默地注视着人们汲取甘露,欣然而满足。
第四篇:我心中的孔子1
我心中的孔子
大二下学期,又到了选选修课的时间了。无意间,看到了《论语》这门课程,觉得似乎挣脱了高中的语文好久了,挣脱了高中的古典文学好久了。树上的叶儿黄了,簌簌地往下掉,突然间,想回到高中,想回到那那诗,那词,那文言文中去!于是乎,毅然地选择了《论语》,决定再次翱翔在古典文学之太空,畅饮孔子哲学之清泉。
第一次接触孔子,还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初中,念及当时,只知道念书背书,不太清孔子之为何人?心中的孔子形象莫过于教科书中孔子老年的一幅插画。随着老师的讲解和课下的阅读,始知孔子是千古圣人,诗书礼仪之集大成者。所开儒家之风尚,源远流长,至汉独尊儒术,孔子及其弟子之学说得天独厚地传播,独霸中国,对今日之中国乃至世界,影响颇深。
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关于他的故事流传下来的已太多太多!现在我谈一谈我现在心中的孔子!
首先,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一身有很多的老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小孩。韩语在《师说》中写道“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但是孔子却说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发人深省的话。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因为孔子还是一个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说:“五十有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让我们来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其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以仁义礼智信为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而一个“仁”字涵盖了儒家的全部思想核心。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了国家、他可以“毁三都”、为了国家,他可以亲自领兵。但是鲁国的君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孔子赶出鲁国,不过,孔子并未放弃,为了提倡仁爱的思想,孔子踏上了周游列国的艰难征程。为了形成与发展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思想,他费尽一生,不停奔波跋涉,到他去世之前也不肯放弃。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走到哪讲到哪。孔子也时常饿得发晕,冷得发抖,甚至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可他,一代仁者,虽然有大夫的身份,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让人不禁感到遗憾。也许真正的大无畏,不仅是在战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为了教育不畏惧一切困难的老师们!
第三,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认为孔子是一个诚实而且真实的人。是的,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诚实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是更值得后人去学习的。殊不知,在如今这个面具的社会中,许多人就是怕丢脸而不敢去问。而当时身为圣人的孔子在面对孩子们“熟为汝多知乎?”的嘲笑中,还能诚实地回答自己“不能觉也”是需要多大的诚实与勇气啊!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勇敢地承认自己不知道,去“不耻下问”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是圣人,也是凡人。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有错误,需要完善。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足以说明孔子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了解,并努力改正。而在今日,这种诚信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就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孔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精神。
最后,我认为孔子还是一个很有战略思想的人。2010年,由胡玫执导由周润发演艺的电影《孔子》上映,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齐想借用会盟来刺杀鲁国君上,以为孔子早就料到这一招,出动了五百乘兵车,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兵车并未出动。不过,孔子早有准备,会盟开始,齐国动用五百乘战车,而鲁国竟然也有五百乘战车。齐国见此情形,只好收兵。讲到这,有朋友会问了,鲁国的战车是从哪来的呢?哈哈!五百乘战车子虚乌有因为他们站的高,下面的情景看不大清楚,所以孔子便集中了一百乘牛车,后面拉上扫把,一跑起来、烟雾弥漫。这样便形成了“五百乘战车”的壮观景象!孔子的战略就是这样:兵以正和,以奇胜!这一电影补充了我对孔子的看法,批判了我的无知,使得孔子之形象更加高大。发哥扮演的孔子更是将孔子的现实形象深烙我心,我对孔子愈发真是崇敬至极,望尘莫及。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身为一代圣人,为中国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礼、义、仁、德”成了历代君子志士追求的目标。
这就是我心中的圣贤孔子,爱人、爱己。就如他的先师子产大夫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
走进孔子,感受他说提出的仁的思想;
走进孔子,学习他那“不耻下问”的精神;
第五篇:我心中孔子800字论文
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下面小编收集有关我心中孔子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篇一:我心中的孔子
韩寒说过孔子象哈姆雷特一样难以说清楚,确实有同感,心里的孔子总是那么模糊,那么矛盾,想说一说我怎么看孔子。
看《史记孔子世家》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孔子怎么到处求官啊,不喜欢;在《史记孔子世家》里看不出孔子的思想到底是什么。看过《论语》,本能给我的感觉孔子的思想并不深刻,接着这个思路,我思考了一段时间,孔子的思想为什么会给我并不深刻的感觉?
首先,我认为孔子不是一个哲学家。我们一谈到中国古代哲学,就会说道家和儒家,我认为孔子本身的理论够不上哲学的高度,充其量是一个人际关系学家。当我们问周围的人,什么是哲学?很多人会立刻回答,哲学史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接着,我又问,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周围的人犹豫一下回答说,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看法。接着,我又问,什么是关于对世界的看法呢?周围的人这时候就会无以回答。我说,其实你只是照本宣科回答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其实你根本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也不知道世界观是什么?
象我周围的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却相信孔子是个哲学家。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其实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你认为人该怎样活着,为什么要那样活着的原因。不同哲学提供了不同的人生该怎样活着的答案,也阐述为什么要那样活着的理由。该怎样活着就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根本问题。从这个方面讲,我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顺应自然,要无为,所以老子是个哲学家。但是,孔子的《论语》根本没有谈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本质论题,更没有回答人生是什么?《论语》只是提及人该怎么与人相处,所以我认为孔子充其量是个人际关系学家。
其次,我认为孔子的理论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人人平等的思想。孔子生在春秋战国战乱年代,他提出的仁爱,反对战争史对的。但是,他又用礼把人分成各个等级,这是他犯的本质错误,所以基于礼这个基础的孔子的儒家思想其实已经在违背了人类的基本道德思想了,甚至可以说他的思想是反人类的。孔子的思想是那么的矛盾,那么的反人类,那么的混乱,那么的不本质,却依然有那么的人去维护他,不是因为他的理论,因为维护他的人并不知道他的理论是什么,只因为他是孔子!
最后,我认为我们对任何人,任何理论,要尊重,但不要崇拜。尊重是基于人与人是平等的,而一旦崇拜,我们就已经背离了人人平等这个基本思想!
篇二:我心中的孔子
一身布衣,成就人生传奇;儒家经典,芳名流传百年。这位历来被人们所追奉的圣人正是孔子,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当然,“英雄”这两个字的实际涵义不仅仅是指在战场上战死或是什么为国牺牲一切的人,那样未免也太狭隘了。在我的词典里,上述只不过是“英雄”中的一小部分。“英雄”其真正的定义则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人。那么,孔子又何以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首先,当然是他所主张的儒家思想。以仁爱仁义推崇至上。也正是因为他这所主张的儒家思想,以仁爱化解万物的力量使得中国走过了多少的沧桑,历炼出了多少流传至今的中华美德与道德准则。就是在今天的社会看来,我门所倡导的“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不正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缩影与实践么?
当然,孔子被我称作“英雄”,其原因远远不止他那沿传至今的儒家思想,还有他那临危不惧的勇气和谦逊的品格。
据史记记载,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门走到了一个偏蛮的地方。那偏蛮地方的人由于误会拿着那刀啊,矛啊,枪啊之类的把他们给围住了。那怎么办?打吧。打就打吧。于是动起手来。虽说最终是突围了,但师生们被冲散了。当最后子路拿着宝剑,一手鲜血地找到孔子的时候,你猜孔子怎么着?人家正坐在草丛里悠哉悠哉地边摸胡子边弹琴。最后还说了一句“本无恶意,何以为惧。”危险之中还摸胡子弹琴的事大概也就只有这圣人才干得出来。“危险之中,悠哉悠哉;气魄盖世,谁可比拟”则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了。
永远是那么的谦虚宽厚。曾听说孔子为了学“礼”到老子那学了几年。虽然毋庸置疑地孔子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老子。但他却仍然甘愿拜老子为师,而且比其他学生侍奉得更为恭敬,也足见他的谦逊宽厚了。
就是了,凭着自身的魅力,思想穿越了时空。如今,国外一座座孔子学院拔地而起,思想形成了社会的主旨。他的魅力,不仅仅来源于思想,更来源于他的品性,他那仁爱,临危不惧,不耻下问的品性。这才是他的人格魅力精髓所在。
一身布衣,铸就亮丽人生;七十二贤,演绎千古佳话。儒家思想在代代相传,民族的根就不会变;民族的魂就不会丢。以博化物,以爱化人。以博爱感化天地,以仁对待他人。做人的真谛全部都写进了那一册薄薄的“论语”里。肉体虽早已化为灰烬,但思想仍在时代中跨越。就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让仁爱在人间演绎。
更让英雄活在我们的心中,将仁爱世代相传。
孔子 ——我心目中的英雄,源于思想的感悟,道德的准则与那博爱的本性。
——尾记
篇三:我心中的孔子
你可还记得这样一人?收徒三千,达者七二; 你可还记得这样一人?周游列国,著书立说; 你可还记得这样一人?教书育人,万世师表。你可还记得他?我们尊敬的孔老夫子。
我心中的孔子有志向。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的世界,所有读书人都在寻找一个救国复兴的方法;就在这时——孔子诞生了。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虽然只是一介平民,他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学有所成,他在母亲的悉心关爱下,逐渐成长为一个志向远大、勤奋好学的青年。由此可见,志向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啊!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我心中的孔子有才能。他在五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出来做官,官职越做越高,做到了“代理总理”,帮助鲁定公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序,齐国侵占鲁国的几块地还给鲁国就是孔子的贡献。司马迁用八个字形容:“路不拾遗,男女分途。”这样的管理才能卓越的人,不正是当今社会真正需要的么?
我心中的孔子坚韧不拔。孔子晚年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可是春秋时期,天下大乱,正是各国以大欺小,夺取天下的良机,谁肯采纳孔子“不要战争的思想”呢?可是孔子他不卑不亢,继续周游推荐自己的思想。如果换成咱们中的一个,肯定是早就退缩啦!
在我眼里孔子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推行的教育政策“有教无类”,让平民也能上得起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正是因为孔子的思想,独创私学,创立了儒家学派,有了后来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今天我们能在学校里开心的生活!
记得在我们五常一中的后花园中心有这样一座雕塑:孔子手捧一册竹简,肃穆地矗立着,下面的台子上四个楷书金色大字“万世师表”。在我看来,那大概是孔子在教他的学生做人之道吧,而这只是代表孔子么?只是为了表示我们对孔子一人的敬畏么?显然不是,这还代表我们的恩师啊!多少年来,他们别无所求,只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有出息,而他们甘愿只做红花下面的绿叶,难道这不伟大么?
一本《论语》道不尽孔子对我们的教诲,孔子带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孔子这一伟大的形象都会永恒不变地烙在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