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婺源欲打造中国最美乡村
江西婺源欲打造中国最美乡村.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江西婺源欲打造中国最美乡村
2009-10-25 17:53:10 作者:雨后 来源:新华网 浏览72次 评论0 条 字号[大][中][小]
------------------
最近关于27名游客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自驾旅游时,遭遇当地旅游部门以“非法入境”为由阻拦的事件被旅游界所关注。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孟毅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各自为政的乡村旅游将
------------------最近关于27名游客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自驾旅游时,遭遇当地旅游部门以“非法入境”为由阻拦的事件被旅游界所关注。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孟毅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各自为政的乡村旅游将使旅游产业陷入困境。
江西省婺源县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境内2947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森林覆盖率达83.7%。一直以来,婺源以其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淳朴厚重的古村文化、诗情画意的山水风光被无数旅游者所称道。在谈到此次云南怒江游事件时,孟毅成感慨地说:“这种事情过去在婺源也发生过,这是乡村旅游各自为政的弊端。如果政府部门不尽快对所辖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这种情况只能愈演愈烈。”
婺源旅游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曾取得过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经济成分复杂,各旅游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无序、恶意的竞争愈演愈烈,只要是个古村落,拉个栏杆就收钱。2006年底,各种原因造成婺源旅游相比周边旅游景区的竞争力减弱,游客人次数增长幅度相应降低,乡村旅游陷入低谷。
多方因素促使婺源县政府部门决定进行旅游资源整合,走旅游集团化之路。在“一张门票、一个集团、一个品牌”的思路下,2007年9月,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经过10个月的整合,目前公司所属的江湾、大鄣山卧龙谷、灵岩洞三个国家4A级景区,晓起、江岭、汪口等11个精品风景区基本涵盖了婺源古建古村、田园风光和山水旅游资源。
为打开婺源旅游的新局面,公司从2007年成立后就迅速调整经营策略,对景区原有的同质化、各自为政的现象进行差异化形象定位。2008年以来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也得到了新的提升,围绕婺源不同时期景观特色推出了一系列中短线精品旅游主题活动。如清明前后推出“寻根问祖到婺源”、四月前后推出“春在婺源油菜花”、暑期推出“古驿道走出的清凉”、九月至十月推出“婺源的老屋在晒秋”、十一月推出“婺源的枫叶红了”、年底推出“婺源的农家大餐登场了”以及“到中国最美乡村过大年”等系列主题。
经过一年的运行,婺源旅游的客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前基本是江西省客源占绝大多数,零星有些外省市区的背包族游客,现在的游客人次不仅迅速上升,而且范围已经延伸到全国。“资源是国家的,政府应因势利导推动,乡村旅游经过重新定位、优化、洗牌,走整合之路才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前途。”孟毅成说。
第二篇:婺源“中国最美乡村”发展启示
婺源“中国最美乡村”发展启示
曾倩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摘要:婺源紧紧围绕“中国最美乡村”的战略目标,非常注重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并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模式。本文对婺源最美乡村发展历程、措施进行简要分析,并从中得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启示。
关键词:美丽乡村 婺源 模式 生态文明
The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of Wuyuan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 of China”
Zengqian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Colleg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Wuyuan is tightly around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 of China.Wuyua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xplores a unique development model.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easures of the most beautiful country, and draw revela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Wuyuan;model;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临浙江衢州,南连上饶三清山,西接瓷都景德镇,北毗黄山,地理自然风貌条件优越。婺源生态优美,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82%。有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等四色特产;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鸳鸯冬栖息鸳鸯湖,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一、婺源最美乡村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婺源凭借本土浓绿山水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率先打起了乡村文化大旗,以“中国最美乡村”为主题,打出了“绿色婺源“的旅游品牌,通过树立品牌、唱响品牌、提升品牌。2001年婺源县提出了建设“旅游大县、经济强县、文化名县”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发展生态经济,壮大三大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文化与生态旅游业),优先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婺源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表现在“天人合一”,在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高度结合上。婺源在最美乡村建设中获得成就有:
2005年10月23日,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中,评婺源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
2006年被全国党校干校经济学研究会中国城市品牌战略提升委员会、中国
品牌研究中心、中外旅游品牌推介组委会、中国旅游品牌网等权威单位联合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
2007年入选“中国最美的十大村镇”,且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首批旅游强县。
2008年2月被国家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中国旅游总评榜上获评为“2008中国旅游品牌十大景区”。3月,我县获评最值得向世界推介的66个“中国生态旅游大县”。
2013年11月20日,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会议在杭州召开,婺源县更是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特色县”。
二、发展原则
在发展目的上强调富民性,在发展方向上强调坚持性,在发展过程上强调规律性,在发展规划上强调落实性,在开发建设上强调特色性,在市场开拓上强调整体性,在经营管理上强调自律性[1]。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战略目标,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分类实施、全面推进”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紧扣“城乡环境、产业发展、精神文明”三大重点,逐步把婺源的乡村打造成为“村村秀美、家家富美、处处和美、人人淳美”的“中国最美乡村”。
四、发展措施
(一)依托优势,确立了“中国最美乡村”的发展定位
婺源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村”兴旅、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定位,历届县委、县政府沿着这一发展思路,始终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走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之路,与周边旅游区形成旅游产品的良性互补,联合而成“名山、名水、名镇、名村”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保护优先,增强了婺源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在优势
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是我县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我们把全县整体作为一个大公园、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特别注重对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建设,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绿化美化工程。通过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十年禁伐阔叶林”等绿化工程,优化全县生态大环境;把油菜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上升到新的产业来培植,在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沿线茶园套种开花果木,每年套种梨树、桃树等带花苗木15万余株,打造“花海婺源”。二是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制,规划了古村落村民建房新区,缓解村民建房与古村落保护的矛盾,推进了“徽州文化生
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三是水体保护工程。严厉打击炸鱼、毒鱼、电鱼的行为,严禁化肥、渔药养鱼,切实保护水体生态;依法规范河道采砂,做到限地段、限季节、限量开采。四是环境保护工程。关闭“五小企业”近200家,尤其是2007年不惜年减少税收近千万元,关闭了年消耗阔叶木材近10万立方米的木材加工企业和高耗能有污染的电石企业;对主要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坟墓4000多座进行了搬迁并绿化。五是城乡清洁工程。已建成全省首家县城垃圾处理场,县城污水处理厂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县财政平均每年安排每个行政村10000元卫生费,用于处理乡村垃圾,以此带动了群众自觉维护村容清洁。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全县的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优美。
(三)创新机制,形成了乡村旅游“三步走”的发展路径
第一步是放手民营、放开发展。针对全县乡村旅游资源景多面广,政府缺乏财力开发建设的现状,确立了坚持放手民营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大开绿灯,使民营企业撑起了婺源旅游产业的一片天空,到2006年,婺源旅游基本完成了由市场自发经营向“放手民营、政府引导”的转变,实现了游客数量和旅游经济收入的跨步提升,年接待游客突破28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800多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5亿元。
第二步是组建集团,规范发展。从2007开始,我们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整合全县景区(点)资源,组建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极大地增强了婺源乡村旅游的综合实力和总体竞争力,避免了粗放式分散经营带来的景区点小弱散、特色不明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并探索出了“公司+乡村+村民”的发展模式,有效兼顾了开发商、景区内农民、各级政府等不同相关者的利益,促进了婺源乡村旅游多方共赢、和谐发展。组建旅游集团后,旅游门票收入实现翻番。
第三步是整体提升,全面发展。当前,我们以创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实现第三次跨越,即推动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四)经营品牌,扩大了婺源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婺源是全国唯一一个县域整体为3A级的旅游景区,也是唯一定位“中国最美乡村”的景区,我们充分用好这两块金字招牌进行品牌运作,提升婺源旅游知名度。一是抓好规划推进品牌建设。先后编制了四个层次的规划,即:围绕“中国最美乡村”品牌战略,编制了旅游产业总体规划,景区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公路沿线乡村建设控制性详规和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在狠抓规划落实的同时,我们还制定出台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品牌形象得到有力维护和提升。二是形成合力呵护品牌形象。从全县办旅游的高度加强扶持、指导和规范,积极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
力量投身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如常年开展河道整治,实行游客失窃“预赔制”等,营造了“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三是依托文化展示品牌特色。以“民俗风情展示”、“民间灯彩巡演”等特色活动,“到农家小院做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婺源乡村过大年”等特色产品,以及“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婺源茶文化节”等节事展现婺源民俗、民间文化特色。四是营销推广扩大品牌影响。一方面主动“走出去”,到国内外大城市和主要客源地进行宣传推介,同时,积极开展旅游区域合作;另一方面每年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借助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凤凰卫视等境内外高端媒体以及网络,以“美丽乡村、梦里老家”为题进行立体推广,在媒体上不断地掀起婺源热。
五、发展启示
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引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最终归宿。“美丽乡村"建设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蕴,是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在农村的体现和实施[2]。婺源在建设最美乡村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模式,符合美丽乡村发展的要求,其发展思路目标与新农村建设相一致,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生态和谐,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等建设,促进了乡村民主管理的发展,其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从婺源发展模式的特色上,可以看到,婺源最美乡村的建设,得益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得益于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发展方向的科学定位;得益于对良好生态与文化遗存等原真旅游资源的精心保护和整体规划;得益于“中国最美乡村”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感召力;得益于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时至今日,婺源旅游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其做法值得借鉴与思考。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
(一)树立生态文明和生态保护观念,加强宣传和教育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政府、企业、农民群体等主体,因此,要树立生态保护理念,明确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持续动力。婺源县按照生态立县、科学发展的要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在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茶业、高新技术三大特色产业,努力探索一种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模式,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建设的互利双赢。同时,宣传生态理念,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
(二)科学定位,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应根据各乡村的实际情况,发展条件、基础和资源状况,进行科学定位,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并狠抓落实。婺源在根据自身禀赋、资源状况下,定位“中国最美乡村”战略,婺源紧扣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了四个层次的规划:围绕“中国最美乡村”
品牌战略,编制了高起点的《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了具体的景区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公路沿线乡村建设控制性详规;围绕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编制了《江西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再此基础上强调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延续性,加大执行力度,建立了项目全程监管、经常性巡查和保证金等制度,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品牌形象得到有力维护和提升。
(三)加强政府和各部门主体的参与,加强乡村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个部门单位的联合行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为改善乡村环境,需要交通部门支持公路建设,水利部门开展河道整治,环保部门关停污染企业,农业部门加强渔政管理,公安部门制定游客失窃预赔制等等,促进乡风文明,民主管理发展。
(四)保持乡村特色,建设特色精品
在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应保持乡村文化的元真性,针对各乡村的经济、文化、生态的不同,打造“一村一品”,百花齐放的格局。
(五)打造品牌,创新营销方式
婺源铸造了“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形象,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利用媒体、网络进行宣传,制造热点吸引眼球,兴办节庆活动,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特色产品,主动走出去,进行区域合作,进行联合宣传推介与展览。
(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放手民营,发展生态产业
从婺源发展,结合安吉[3]、奉化等地的发展来看,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旅游起着重要作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增加居民收入、调整经济结构、改造乡村环境、提高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等,同时能促进居民全面参与乡村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增强乡村基层组织的民主化。此外,发展生态产业应该坚持政府引导,放手民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发展,让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资本融入,遵守市场运作规律,加速美丽乡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旅游报 婺源模式唱响中国最美乡村[N].中国旅游报, 2011.07.29(012).[2] 柳兰芳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月刊, 2013(09): 165-168.[3]杨晓蔚 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政策瞭望, 2012(9): 42-45.作者简介:曾倩,女,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
院,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产业经济研究。
电子邮箱:zengqian_2013@sina.cn;联系电话:***.
第三篇: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导游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
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 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第四篇:打造最美乡村(共)
打造最美乡村,家乡大余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 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 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
一首故乡的云,代表了无数外出游子的心声 外面景色再没,内心深处最美的还是家乡
近年来,大余县展开了一系列转型探索,首个重要的着力点则是放在了旅游上。
大余县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与统筹城乡发展、与精准扶贫、与“三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从“扶贫”到“富民”再到“强县”,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再到“美丽乡村”华丽转身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逐步走出了一条从“一矿独大”、结构单一的资源经济,到资源枯竭的阵痛,再到多业并举、多元支撑的绿色循环经济的转型升级之路。
特别是今年以来,高标准建设了丫山5A级乡村旅游点、黄龙花木产业旅游示范园、牡丹亭文化公园等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利用半年多时间,全县就建成了开放乡村旅游点17个,形成了乡村旅游开发“百花齐放、百景争艳”新态势,乡村旅游发展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保持美丽乡村田园风光,打造符合生态的农业旅游产品+度假产品,需考虑功能搭配、规模搭配、空间搭配 丰富文化生活内容,多样业态规划
形成旅游度假的目的
处于旅游快速发展的大余县
迎着目标不断奋进
第五篇:江西婺源、景德镇考察报告
江西婺源、景德镇艺术考察报告
姓名:吴博睿 班级:环艺一班 学号:1203611042 考察地点:江西省婺源县、景德镇市 考察时间:2015年4月18日至4月24日
考察过程
婺源县位于赣东北,古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的文化风俗、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那里完好保留了大量的明清两代古建筑,它们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建筑,堪称典范之作。明清时代古徽州一带的商人凭借木材、茶叶、盐业等的垄断经营,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统称徽商.当时徽商经营的势力遍及大江南北,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声望。中国人落叶归根的特性让殷实的徽商们最终都在家乡大兴土木,建民所、立祠堂,光宗耀祖,传宗接代。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徽派建筑的全面的昌盛。中原望族的迁徙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耕读礼俗。中原盛行的儒家礼教文化浓墨重彩地在古徽州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也是徽派建筑渗透着儒雅之韵的原因之一。聚集巨额财富的徽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大量的资本投入到光荣之中,投入到自家宅院的建设中,这也在无形中促进了徽派建筑昌盛的发展。
本次考察主要考察了景德镇、思溪延村、李坑、江湾、晓起、彩虹桥等地。
第一天到达李坑,也是本次考察的住宿地。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该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是婺源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 1
李坑,自有它自己的一番滋味,就是它最让人贴近生活。仿佛自己融化在了这美丽的古村中难分难舍,感受着这古朴富有诗意的小村。
小桥、流水、人家
下午行至汪口村,位于婺源东北部,古称永川,因地处双河汇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宋大观三年(1110)由徙婺源九代孙朝议大夫俞杲建村,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汪口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得山水之灵气,地灵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钟灵”之地,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著书立说,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达27部,还走出了一大批商贾四方徽商富贾和精杏林,工篆刻、善书画的名士贤达。
汪口小巷
俞氏宗祠,位于婺源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江湾镇汪口村,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建筑为清代中轴歇山式,气势雄伟,布局严谨,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被古建筑专家誉为“艺术宝库”。
宗祠内凡木质构件均饰以雕琢,有各种图案一百多组。刀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细腻纤巧,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被古建筑专家誉为“雕刻艺术宝库”。宗祠构造十分宏大巍峨,主祠堂高达三层。牛腿雕刻威严,月梁造型古朴。在这古老的祠堂中,每年的祭祖仪式仍在进行。
精美的木雕
第二天来到了此行主要景点之一——江湾
江湾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部,距婺源县城28公里,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属于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景区,是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湾文风鼎盛、群贤辈出,由宋至清孕育出状元、进士、与官宦38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列入《四库全书》。村中还保存尚好的御史府宅、中宪第等明清时期官邸,又有徽派民居滕家老屋、培心堂等,以及徽派商宅,及2003年重修的萧江宗祠,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下午赶赴晓起村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如果说,婺源是一个绿色大公园那么晓起村就是一处绝妙的景致。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天人合一的晓起堪称中国别具韵味的古文化生态村。
参天古树
而后行至历经风雨的彩虹桥
思溪延村,延村以群屋一体的建筑格局著称,若逢雨天,踩着光可鉴人的青石路,从村头走到村尾,穿堂入户而衣衫不湿。庄园特色极具,在环绕延村的河岸上还可以捕捉到水彩画般轻灵、蒙胧、滋润的画面。7
思溪的古民居则以幽深的庭院风格见长,鎏金匾额,回廊护栏、天井书斋,亦庄亦趣。有些村落中,至今依然保留一些当年的古驿道,它们在村庄与村庄之间宛如飘带一般蜿蜒伸向远方。那些规模较大的村落更是有着江南风光田园诗般的意境,高高低低的树,曲曲弯弯的河,零零落落的村,有一种国画中的韵味。
青山绿水楼外楼,古道黛瓦诗意弄。漫步旧巷画卷中,重拾旧事思故人。
告别了小桥流水的婺源乡村后赶往中国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别名“瓷都”,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与安徽省安庆市,池州市为邻,处于皖(安徽)、浙(浙江)、赣(江西)三省交界处,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位于长江之南,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在昌南(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吸收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大量出口欧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和生产瓷器的“中国”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其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9
到此,为期六天的考察便结束了,无论是婺源的山水还是景德镇古老的制瓷工艺都令我的眼界知识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对中国的徽派建筑和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正应了那句“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期待以后更多的考察实践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