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国有存续企业现状及其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浅析国有存续企业现状
及其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鲁铁炜
国有存续企业是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国企分立改制催生的一个新名词,专指国有企业将核心业务及相关优良资产剥离、重组、上市后留下的未上市部分资产或非核心业务。作为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的产物,其浓缩了太多原本在这种改制中必须直面的矛盾,这种矛盾既包含了住房、医疗等国家政策本身不完备带来的冲击,也包括由于管理政策和管理体制造成的“上市”成功后,上级公司对存续企业不闻不问,任其非良性萎缩或消亡激起的不满,更多的是现实中原本能力与水平差别不大的员工因为分属“上市”与“存续”企业,待遇差别极大造成的心里失衡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解决这种矛盾,化解职工心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存续企业的资产、人员现状,找出问题症结,并进而寻求有效途径对存续企业进行深层次改革,以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那么目前存续企业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我们做一下简单扫描。
一、资源现状。存续企业资源主要包括资产和人力两大构成。目前,其普遍情形是资产状况较差、富余人员过多,而且人员结构性冗余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同时非经营性负担过重。上市公司将优质资产悉数拿走,留给存续企业一些有限的“废旧边角料”,其规模与质量均相对较差,同时,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改制企业的富余人
员,却大都留在了存续企业。这导致存续企业相对于上市主业,人均资产拥有量明显偏低,持续运营的自生能力不足。
二、业务特性。存续企业的业务,都是在特殊社会政治背景与经济条件下起步和成长起来的、高度依附于主业的辅助业务或附属业务。通常包括产品总成或零部件的加工、运输业务、小型微利产品的市场补充、后续服务支持、“三产”、多种经营服务等。这也就决定了存续企业的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与主业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其自身并不具备强劲的市场占有能力。
三、管理体制。凡存续企业,与上市公司分家立户后,其“待遇”也有所不同,有些国有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对存续企业规范管理及加快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充分认识,能够将主业上市公司发展及存续企业改革的双重任务有机统一在企业战略中。但是,也有些国有企业对存续企业的管理思路摇摆不定,政策缺乏连续性,扭曲了主业上市公司与存续企业的关系,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四、文化底蕴。长期以来,作为非主业,存续企业的职工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辅助或是附属,思想上存在严重的依靠或依赖思想,存续企业的领导面对着一大堆棘手的问题和沉重的包袱大多也都很无奈地选择了“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很少也很难转变观念自寻出路。这是存续企业普遍坐等被改制、被消灭的另一原因。
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就必须对症下药。重组整合,人员分流,社会化职能分离,每一举措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那么在这一治病的过程中,究竟应该处理和把握好哪些关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
方面:
一、业务战略上的取与舍。存续企业好比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要想让主干茁壮成长,修枝剪叶必不可少。企业管理层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市场,对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有客观冷静地认识,吸取部分企业盲目投资扩张、涉及经营领域过多最终走向破产的教训,坚决地实施关、停、并、转,或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出售、转让等方式进行改造;对企业办社会部分,按政策移交地方或收缩战线,压缩规模;逐步形成一个新的小而精的企业,告别过去的“小而全”。
二、管理体制上的收与放。存续企业,尤其是国有存续企业,大都有婆婆,婆媳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改革是否成功。现实中,有些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不管不问,放问自流,使存续企业的发展迷失方向;有些集团公司又把手伸得过长,什么都要管,搞得下属企业无所适从。健康的管理体制应该是要理顺这种关系,集团公司作为总部,必须进一步加强投资中心、决策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的功能建设,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谓“收“,而日常生产经营及战略、规划实施中的过程管理,应由企业自行负责,也就是“放”。
三、人才辩证的增与减。说到存续企业的人员管理,分流似乎永远被排在第一位。而现实经营中这种简单的“减法”却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存续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利用有限的“废旧边角料”来实现自立,很多时候就必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这个时候企业现有人员中很可能并不具备这种专业人才,一统式的“只出不进”只会把财源挡在门外,所以,对存续企业的人才管理来说,要辩证地理解增与
减的问题。
四、改革时机的早与晚。存续企业改革时机的选择,在众多讨论中一直鲜有人提及。事实上这一问题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它直接关乎改革成本的高低,关系着集团公司为此付出的代价多少。作为主业分离上市后留下的“小社会”,园林绿化、环卫保洁、维修、水电、供暖、供气、学校、医院、老干部活动中心,无一不沿袭了计划经济下企业以福利形式补贴的格局,这种格局晚一天打破,集团公司就晚一天从“补贴”的坑里爬出来。同时,对一些靠集团公司给一碗吃一碗,不给就没饭吃的企业,晚一天关停,集团也要多付出一天的维持成本,倒不如痛快断腕。
当然,除上述关系外,存续企业还要把握好生存与发展、稳定与改革、主业与辅业、存续业务与存续企业主业发展的关系,而一切关系的核心最终都必须归结于以人为本,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篇: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范文模版)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对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来说,在与日产实行合资后,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道德水准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中常遇到的一些关系问题,以适应企业的日益变化和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的关系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一样是系统工程。就职工的系统教育而言,思想政治工作要具有计划性、前瞻性。按照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统筹考虑和安排,形成与企业生存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我们强调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意义在于:(1)不断提升员工的认知能力和思想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想免疫力,能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2)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打造过硬团队,使奉献精神发扬光大;(3)深入挖掘企业文化内涵,形成企业自身文化特色,铸就企业精神。毫无疑问,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这一点,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定位。有的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的企业则因为思想政治工作多表现为软指标,而将其摆在不冷不热的位置。因此,很难与其他管理工作一并统筹考虑。比如,企业在制定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各种方案时,要事先有足够的分析、判断。由于决策方案的不周密,而引起职工的意见和情绪,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被动的、乏力的。因管理决策失误,而造成职工情绪不稳,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做起来会很难。所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发挥它的系统功能,必须与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使企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尊重职工正当物质利益要求,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在弘扬奉献精神和化解职工利益分配矛盾中的关系
职工的奉献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依托。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职工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因此,企业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等方式,培育职工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全面提升职工素质,用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统一职工意志,是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当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与此同时处理好企业内部收益分配关系,既要克服平均主义,贯彻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同时也要兼顾整体平衡,及时清除分配误解,化解分配矛盾,纠正分配偏差,保护全体职工生产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企业现实收益分配中,由于职工的思想意识观念的不同,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对收益分配合理性的认识也会有所差距。因此,收益分配制度必须辅之以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着力宣传和弘扬奉献精神的同时,对收益分配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及时加以纠正和澄清。才能在收益分配中较好地统一职工的思想认识,及时有效地化解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的抵触心理和消极情绪,保持职工的思想稳定,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正确处理执行规章制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如果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得力,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就难以保持,企业发展就必然的会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制度管理,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制度建设在逐步加强,而且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片面依赖执行制度,而忽略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是我们发展企业的指导方针。因此,必须精心保护和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谋求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当前,尽管企业制度越来越完善,执行起来也越来越严格。但是违反制度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特别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职工的收入水平在显著提高,违反制度的处罚力度也相应加大,给职工造成的心理刺激也随之加大。如何使违纪职工能够从错误或失误中吸取教训,使职工的生产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受挫伤和影响,在执行制度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启发、引导、帮助为主,以宣传先进典型,不断扩大先进模范人物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为主。要将执行制度和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调动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挖掘职工潜力,应对生产经营困难,才能很好地保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联合党支部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日
第三篇:学生干部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学生干部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学生集体中的中坚和支柱,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生干部工作也是这样,经常会被一些矛盾所困扰。而要当好学生干部,履行好学生干部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好学生干部作用,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学生干部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在角色定位上,要处理好学生与干部的关系
学生干部,顾名思义,既是学生,又是干部,两者不可分割。在角色定位上,学生干部首先应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如何准确进行自我角色定位是学生干部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基本问题。学生干部的本质身份是学生,学生是其最主要的社会角色。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学习。是学生,在各方面与普通学生一样,以学为主,认真完成好各项学习任务,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学生活动,主动融入到普通学生中去,不能脱离学生集体。是干部,又与普通学生不同,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在思想、学习、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去影响学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发挥好桥梁与纽带作用为学生服务,不要老把自己是干部挂嘴上,不能搞特权、谋私利,更不能把当学生干部当作做官而一味追求职位的大小和权力的多少。
三、在人际交往上,要处理好老师与同学的关系
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工作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干部是连接学生和老师的纽带,是架设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沟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领导之间的枢纽。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学生干部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老师希望学生干部当好学生的“带头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要充当好“教育管理者”角色,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同学希望学生干部要做好学生的“代言人”,要积极反映学生的意愿和诉求,切实为学生服务,维护好学生利益。老师与同学对学生干部角色的不同期待,增加了学生干部处理人际关系的难度。不少学生干部由于处理不好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给自己心理上带来了不少的矛盾、冲突与困惑,也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学生干部要做好工作,在处理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上主要是以下三个关系:
1.与老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学生干部首先必须处理好的人际关系。这里的老师既是指上课的教师,一方面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有效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桥梁作用。学生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一是尊敬老师。要维护老师的威信,支持老师的工作,获得老师的好感,缩短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不能自以为与老师接触多了解多,而在同学中对他们评头论足,不能掺和到老师相互关系中去。二是积极主动与老师交往、交流。学生干部比普通学生多些与老师、领导接触的机会,要经常向老师汇报学习、工作等方面情况,力争在学习、思想、情感、工作等方面得到老师的帮助指导。三是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四是在工作中做到多请示、多汇报,但不要越级。五是确实因为工作需要影响自习或上课时,必须请假,千万不要以工作忙为借口,而不上自习甚至缺课,这是大错特错的。
2.与同学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搞好同学关系、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对学生干部顺利开展工作是很重要的。学生干部是学生,不是领导,更不是领导人家,要要珍视同窗的友情,努力为同学服务。学生干部都是在同学中产生的,是由大家推选出来的,学生干部应树立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观念和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思想,积极为同学服务。一要真诚地关心体贴同学。要从小事做起,及时反映学生的合理要求与愿望,并千方百计协助学校与老师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对于不能满足的要求与愿望,要向同学做好解释工作,保证学校的安定团结。二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公正为人,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拉帮结派。三要与同学打成一片,多到同学中去,多征求和听取他们的意见及建议。四要创造条件发挥同学的能力和特长,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要表示由衷的高兴与敬佩,不能嫉妒贤能。五要尊重同学的人格和尊严,不能随意对同学进行好与坏的分类,在对同学的缺点与错误进行批评时也要讲究方法和间策略。学生干部一般不宜公开批评人,需公开批评的有三种情况,即普遍存在的现象,屡教不改的现象或紧急情况下的不点名的批评。批评教育同学要有耐心和诚意,要让同学感觉到你是帮他而不是害他。千万不能自以为是、指手画脚、高人一等,3.学生干部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之间有时既是竞争对象,又是合作伙伴。学生干部要正确对待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既要平等竞争,又要真诚团结、精诚合作。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要从“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典故中去领悟这样一个道理:和则利,不和则害。学生干部要多合作、少争功,多沟通、少争吵,多商讨、少,防止家长制和一言堂。要坚决执行集体决议,个人意见允许保留,不能把讨论会上的不同意见在同学中散布。学生干部之间应尽量避免矛盾冲突,有了矛盾冲突也不宜公开化、尖锐化,否则会造成相互之间的不支持和拆台现象,也会在同学之间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四、在行为动机上,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服务他人的关系
为什么要当学生干部,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回答。归纳起来,学生当干部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锻炼型。有的学生以成才为目的,希望通过学生干部岗位的锻炼,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工作实践中增见识、长才干,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竞争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二是服务型。有的学生以服务学校、服务老师、服务同学为目的,充当学校、老师与学生的桥梁角色。三是表现型。有的学生以发挥专长、满足表现欲望为出发点,渴望展示自我,充分表现才能。四是功利型。有的学生更加看重的是担任学生干部之后能够获得的各种利益,如获得荣誉、入党、争取在就业时有更多的机会,甚至捞取种种其他不正当的利益。在这四种类型中,锻炼型和服务型的学生占主流。如何端正当学生干部的行为动机,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服务他人的关系是学生干部面临的又一个基本问题。为此,学生干部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服务奉献放在首位。为老师服务,为同学服务是学生干部的根本职责和首要目的。只有具备了服务奉献的思想,才能不辞辛劳、踏踏实实地干好学生干部工作,才能在服务奉献的实际行动中不断提高自己能力。如果把功利放在了首位,那么就会感兴趣的事就做,不感兴趣的事就不做;能锻炼能力的事就做,不能锻炼能力的事就不做;对自己有益的就做,大益就多做,小益就少做,无益就不做。这样是当不好学生干部的,也当不了多长学生干部。学生干部要坚持做到做好工作才是硬道理,争着去服务、去奉献,积极承担更重要的担子,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奉献,在奉献中成长。
2.要合理追求个人发展。我国正在建立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的主体价值意识更趋强烈,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敢于自我肯定,喜欢自我表现,学生干部尤为如此。但过分追求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片而强调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关心自我利益的满足,讲究实惠,这实质是个人本位主义和自我中心思想的表现,这是极其危险的,是非常错误的。学生干部正确树立起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合理追求个人的发展。
五、在团体归属上,处理好工作群体与班集体的关系 根据学生干部执行领导和管理职能的不同领域,可以将学生干部分为四大类型:一是班级学生干部,包括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学生干部,这是学校最基层的学生干部,数量最为庞大。二是系(院)级学生干部,包括团总支与学生分会的学生干部,三是校级学生干部,特指校团委、校学生会的学生干部;四是社团学生干部,包括校内各种正式成立的社团、协会组织的负责同学。在这四类学生干部中,除班级学生干部的工作群体与班集体是一致的外,其余均不一致。学生干部在团体归属上又如何处理好工作群体与班集体的关系呢? 第一,要始终把自己置于班集体之中。班集体是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干部学习、生活的据点和大后方,也是学生干部工作的基础和后盾。不管你是哪一级的学生干部,都不能独立于班集体之外。作为班级的普通一员,必须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捍卫班级的荣誉,主动与同学交往。没有在班级任职的学生干部,不能因为自己工作离开了班集体,也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不与或少与班级同学交往,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班集体之上,而对班级工作漠不关心,不参加班级活动,不遵守班级规范,不履行班级成员义务。如是这样,这是十分错误的。
第二,要处理好与班级学生干部的关系。无论是老师、班主任,还是哪一级的学生干部,都要通过班干部开展工作,只是或多或少。班干部在学生工作各环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因为自己是系(院)级或校级的学生干部,层次高,权力大,与领导、老师接触机会多,对学生工作的信息了解多,就自觉高人一等,对班干部的工作发号施令,指手画脚,从而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他们在班级同学中的威信;要积极支持班干部开展工作,为他们出谋划策。
第三,兼职的学生干部要以班级工作为先。有的学生干部既是班级干部,又是系(院)级、校级或社团干部,不能因为班级工作不起眼、难出成绩而轻视它,而是一定要首先做好班里的工作。相反,它会影响班级同学对你的认识与评价,从而影响你的评奖评优或入党,因为这些都是从班级开始的。
第四篇:县级公安机关在大练兵中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在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广泛深入开展大练兵活动中,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区别于不同的原因,有的问题需要充分认真的研究和把握。在当前县级公安机关的大练兵活动中,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尊重基层民警的练兵主体地位与发挥练兵机构作用的关系。全国大练兵,广大基层和一线民警是主体。县级公安机关在开展大练兵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基层一线民警的主体地位,相信基层民警、依靠基层民警,积极发挥广大基层民警的练兵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当前搞好大练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县级公安机关的大练兵机构,是广大民警参加大练兵活动的组织者。在大练兵活动中,担负着组织、指导、服务的职责,应在统筹、谋划、宣传发动、示范引导和协调工作、整合资源、提供后勤保障等方面发挥作用。这个问题处理好了,行政推动和民警参与就能够形成良性互动。二是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全警大练兵在很多方面是建警以来的首次尝试,是一次创新和革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不可能一蹴而就。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抓点带面是实际操作中推动大练兵活动的有效方法,着力培养一批练兵标准高、示范作用强、特色明显的试点、示范所(队)、练兵标兵应该说是目前县级公安机关大练兵活动中的一个重点。但大练兵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点上,省厅、市局练兵方案中明确以“人人参加练兵、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为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落脚点放在全面推进上。就目前而言,应该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动,使不同基础和条件的所(队)、民警都有所行动,循序渐进,扎扎实实推进大练兵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坚持标准高与分类指导的关系。没有标准就没有衡量大练兵各项工作的尺度,也难以保证大练兵活动各项工作目标的落实。基层单位、每名民警基础条件、基本素质千差万别。实践中,县级公安机关要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标准的制定要体现差别。目前,县级公安机关在基本素质练兵中把练兵标准分为三类:即示范类、普及类、过渡类,是切合实际的。在操作中,条件好的单位及民警可以从高标准练起,先行一步,条件较差的,可以参照适合自身情况的标准,循序渐进,迎头赶上,最终达到共同提高。四是基本素质与配套发展的关系。政治理论、体能素质、业务技能,是大练兵活动总体部署中的起点。但大练兵活动仅仅满足于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是对大练兵活动片面的理解。立足全警的大练兵活动,既涵盖了政治练兵、体能练兵、业务练兵三位一体的基本素质练兵,又要求把促进公安工作发展、加深警民关系、作风养成融为一体。所以大练兵活动还应把发展公安工作、加强公安工作正规化建设作为立足点,千方百计的强化公安体制改革,作为配套工作加以推进,使二者相辅相成。五是大练兵活动与其他公安工作的关系。大练兵活动涉及政治理论、基本素质、业务技能、警营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公安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是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与时俱进,而不是另辟蹊径。因此,大练兵活动,应该严格按照省厅、市局大练兵活动方案的总体部署而安排,与公安严打整治、百日会战、命案必破、执法质量考评等各项工作统筹衔接、统一谋划,实现公安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和共同提高。
第五篇:审计实施中应处理好的十个关系
文章标题:审计实施中应处理好的十个关系
审计实施是审计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如何保证审计实施的顺利完成,则是审计人员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要保证审计特别是内部审计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处理好以下十个关系。
1、查找问题与核实数据的关系。查找问题和核实数据是审计实施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查找问题是为了发现被审计单位在管
理上的薄弱环节,提请有关方面予以注意,并督促被审计单位限期解决。核实数据则主要是为了鉴证被审计单位的有关经营成果和财务收支状况是否真实、准确。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可偏废。目前内部审计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查找问题,而忽视对基本数据的核实。一些审计人员对审计“核数”的功能认识不足,在审计中不注意对基本数据的核实,或发现的问题没有数据依据,浮光掠影,罗列了一些表面现象。这种倾向必须纠正。在一般的审计中,至少应对以下数据进行核实: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及利润;基本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项目的收入、支出及结存情况;查出问题的数字依据等等。而且,凡是列举的数据必须经过核实认定。
2、检查会计记录与审核会计方法的关系。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固然要检查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但对其所采用的会计方法是否符合一贯性的原则,则是审计检查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讲,应当是更重要的方面。因为,一个会计记录不准确,可能只影响其中的一个点。而采用会计方法的错误或不一致则要影响整个核算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净值摊销法、五五摊销法)、存货的计价方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投资收益核算方法(成本法、权益法)、资产评估方法(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成本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等等。另外还应当对各种资产管理、费用计提所采用的标准和依据进行复核,看其是否合规、一致。如固定资产标准、利润分配标准、坏帐损失计提依据、工资附加费计提标准等都要抽查复核。当前,主要倾向是重视会计记录的检查,忽视对会计方法的审核;重视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忽视一贯性的监督。这种倾向应当尽快纠正。
3、查帐与核帐的关系。这里的查帐是指对帐簿的具体内容的审查,而核帐则是指对帐簿本身真伪的鉴别。这里指的帐,不仅包括帐簿本身,也包括其它经济资料。目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重视查帐,而忽视核帐。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审计人员一拿到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经济资料,不分真伪,就开始审计。结果由于这些资料全部或部分是假的,审计的结果可想而知。在当前,一些企业特别是多种经营企业弄虚作假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对经济资料本身的真伪进行鉴别应当是审计的第一道程序。如对设帐依据,帐簿(户)设置是否正规、健全,计帐方法等等都要进行审核。具体办法是总帐与报表、总帐与分类帐、分类帐与分类帐、分类帐与记帐凭证、记帐凭证与原始凭证、证帐表之间的钩稽关系进行核对,发现不一致的要追查原因,从而鉴别其真伪。当然,整个审计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鉴别真伪的过程,但不能代替审计开始前对经济资料的鉴别。
4、具体问题的查处与管理制度评审的关系。对具体问题的查处是重要的,只有通过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发现和处理,才会见微知著,逐步发现面上的问题。所以对具体问题的查处是审计监督的基础。但从点到面不仅有一个局部和全局的问题,而且需要有一个数量的积累过程。只有将其与管理制度的评审结合起来才会以点带面,标本兼治。因此对管理制度的评审不仅是发现具体问题的捷径,而且是未雨稠谬,防微杜渐的有效手段。目前有一种倾向,即重视对具体问题的查处,而忽视对管理制度的评审。治标而不治本。结果是屡查屡犯,屡禁不止。把两者结合起来至少有两点好处:通过评审发现失控点,从而为发现具体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发现问题看制度,由点及面,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促进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5、点与面的关系。我们往往重视对一个个具体单位或项目的审计,而忽视以点带面,对共性问题的查处。点和面的失衡至少有以下弊端:在处理上不一致,查到的单位受到了处罚,而未查到的单位依然我行我素;进而产生了某类问题只在个别点上得到了暂时解决,在面上依然如故。因此,在审计中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是审计监督查错防弊、促进管理、严肃法纪的重要手段。审计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主要应采取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在某个单位发现共性问题,可针对这一问题对其它单位普遍进行一次专项审计,毕其功于一役;二是对共性问题搞一次普遍的审计调查,以求面上问题的解决;三是以审计信息、简报等形式发出通报,要求各有关单位或部门自查自纠,审计部门抽查。究竟采取何种形式可视情况而定。
6、财务核算审计与整个管理评审的关系。目前我们的审计面比较窄,大部分还局限在财务收支审计上。在审计的过程中往往重视财务收支审计,而忽视对整个经营
管理的评审;重视对财务指标的审计,忽视对其它经济指标的审计;重视对价值形态资产的审计,忽视对其它形态资产的监督;重视对财务收支方面问题的查处,忽视对其它管理系统问题的揭示。在审计报告中,往往是有关财务收支方面的内容很丰富,但其他管理方面的问题则寥寥无几。这种状况反映了我们审计面过于狭窄,审计重点过于偏向财务收支,应当加以改变。审计
人员特别是内审人员应当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将审计监督的触角伸向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方面,从而达到对整个经济活动全面监督的目的。不跳出财务收支这个圈子,审计监督就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离开财务收支这个基础,审计工作也不会更好的发展。只有辩证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审计工作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7、准确性与存在性的关系。一些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准确性较为重视,而对资产及有关业务的存在性往往忽视;对价值形态较为重视,对实物形态往往忽视。如对现金、有价证券、存货、固定资产的盘点,对银行存款、往来帐项的核对等等重视不够。审计人员不能满足于帐面上数字的准确,所谓“帐平了”,还要看这些数字所反映的资产或业务是否存在,这才是完整的。
8、肯定成绩与揭示不足的关系。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是审计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关键要掌握好分寸,要实事求是,要客观公正。无原则地上纲上线,夸大工作中的问题或不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固然不好;一味地评功摆好,无原则地迎合粉饰也不对。在审计实践中,特别是在领导干部任期审计中,正确、客观地肯定成绩、揭示问题、指出不足,准确、中肯、公允地对当事人进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分寸掌握的不好,一些审计报告成了评功摆好的报告,问题揭示不足,导致这些报告成了无足轻重的官样文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9、处理意见与审计建议的关系。审计术语中的“处理意见”是指对审计人员查出的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企业规定的具体行为、问题或事项提出的限期纠正的指令,具有强制性;而提出的“建议”则不具有强制性,仅对被审计单位在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供其选择参考执行。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意见与建议混淆。意见不象意见,建议不象建议,摸棱两可,无法操作;二是以建议代替意见,抽象含混,可执行可不执行。前者反映概念上理解的含糊,后者则反映了我们某些单位审计工作刚性不足,用含糊其词来敷衍塞责。审计人员明确提出对具体违纪违规事项的处理意见和宏观管理上的审计建议是审计成果的体现,是审计工作力度的体现,是审计发挥作用的体现。这个环节做得不好,整个审计实施就没有意义。所以一旦审计结束,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并使其尽快落实是我们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
10、精确性与模糊性的关系。审计要求精确,所谓“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了精确性,审计就变的没有意义(当然,不论是会计还是审计,其基础都是以假设——会计假设或审计为前提的。因此无论是会计还是审计的精确性都是相对的)。但是,审计的对象——经济活动却是复杂的,具有多变性、流动性、相对性和摸糊性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经济业务都可以用数字精确地反映出来。如资产损失的或有、资产的无形损耗、资产的重置价值、期后事项、关联交易等等,特别是工作业绩有的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考核。因此,处理好审计的精确性与审计对象的模糊性的关系,就成为审计人员必须解决却很难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目前的审计实践,我以为主要应通过以下方式来掌握:一是尽可能地将经济业务量化,用指标或指标体系说话,进行量化考核;二是经验判断、估算或间接计算。可能不很准确,但也有一定依据;三是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如利用数理统计、线性方程、概率论、函数图象等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操作计算;四是对确实无法量化的业务可以用文字表述,或指出模糊点,提请有关方面注意。总之,审计人员一定要注意审计对象的模糊性,以减少其不确定性,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中应处理好的十个关系》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审计实施中应处理好的十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