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可持续性评估报告
山西省孝义市 古城历史文化街区 可 持 续 性
评
估
报
告
二〇一四年四月五日
孝义古城历史文化街区
可持续性评估报告
孝义古城始建于北魏太和17年(493年),时称“永安县”,县治即在今日之旧城。唐贞观元年(627年),因邑人郑兴“宛四股疗母”的孝道行为闻名天下,唐太宗下旨改名为“孝义县”。从公元493年开始,至1975年,孝义旧城一直为县级政权所在地。孝义旧城虽经唐、宋、元、明、清历代修葺,但仍然保持了“内城外郭”、“面朝后市”、“内坊外厢”、“一主二副”、“三坊三厢”、“三口九坊”、“六门八楼”、“九街十巷”的基本格局和肌理,至今未有大的变动,已有1518年的历史。纵观古城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的看到:只有尊重科学,顺应规律,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创新思路,在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合理利用方式,才能为千年古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古城保护状况
孝义旧城俗称“凤凰城”,呈“内城外郭”格局,内城曰“坊”,外郭曰“厢”。
1、内城历史格局
内城方正,由宣化坊、悦礼坊、尚义坊三坊组成。城墙周长4里13步,高2丈7尺至3丈余,基厚1丈9尺至2丈余。四面建门,南为“响明”门,北为“拱极”门,东为“宾阳”门、偏城北,西为“秩成”门、偏城南,门上皆建有城楼。东、西、北三面筑有瓮城,北瓮城东出,东、西瓮城南出,南门直出。城墙上面砌筑女儿墙,高6尺至8尺余,有垛口752处。城墙四角筑有角楼,其中东南角为魁星楼。角楼之间隔数步建有戌楼,共计33座。城墙内、外筑有驰道,各宽1丈余。内城四周建有护城河,宽2丈、深7尺,其中东、西、北三门在河上建有吊桥。据光绪6年孔志记载,内城主要有北门街、南门街、西门街、楼西街、楼东街、东沙姑巷、西沙姑巷、后巷、仓巷、仁义巷等10条大小街巷。其中,北门街分布有真武庙、节孝祠、霍姓升平人瑞坊、再南为中阳楼;东沙姑巷分布有王侯氏节孝坊、王姓进士坊;楼西街分布有城隍庙、土地祠、龙王庙;楼东街分布有李宋氏节孝坊、太子寺、三皇庙、李姓翰林坊、三义庙、文昌阁,阁后有蓄水池12亩;南门街从中阳楼始数十步有霍姓三世尚书坊、又南有霍姓进士坊;西门街分布有赵姓进士坊、外委署(察院)、鼓楼、县衙;后巷分布有关帝庙、魏文侯庙;仓巷口有梁姓进士坊、又东巷北为中阳书院、常平仓、巷南为文昌阁、南公馆、文庙等。
2、外郭历史格局
外郭俗称“关”,呈不规则布局,由城西厢、桥北厢、桥南厢三厢组成。外郭如同外城,筑有土墙。西、南、北三关俱有稍门,门上建楼,唯独东关无门。“响明门”南数十步有东西向的“润民渠”,渠上建桥楼,俗称“望胜楼”。桥北曰“桥北厢”,桥南曰“桥南厢”。出“秩成门”,西为“城西厢”,出西稍门有“义虎亭”。外郭不远处由西向东南横亘着7里长的护城大堤,高厚2丈不等,用以屏障孝河洪水泛滥。外郭分布有桥北街、桥南街、西关街、窑上街、铁匠巷、东巷、西巷、东河柳巷、西河柳巷等大小9街巷条。窑上街东尽头,面向护城河建有“观音庙”。桥南街南稍门北不远处,建有“解阜楼”,民间俗称“花楼”。历史上,内城西南方向的外郭房屋鳞次栉比、人口稠密众多,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故。
二、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存现状
1、历史城区
历史城区面积计0.806平方公里。格局完整,肌理可辨,但传统风貌破坏严重。除中阳楼外,城墙、城门、角楼、鼓楼、桥楼、花楼等城区边界或标志物,荡然无存。护城河及西南护城堰保存完整,历史文化遗址依迹可寻。
历史城区尤其是内城的规划布局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礼制和习俗,整个城池以市楼为中心,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以南北中城大街为轴线,采取对称布局,反映了当时人神共治和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表现了明清时期纯熟的营造技术和精湛的建筑艺术。近似于“干”字形商业街两侧店铺林立,古风古貌。至今仍有“聚源通”、“晋源通”、“同仁堂”、“翰墨斋”等一批规模较大的老字号店铺,庭院建筑保存依然如故,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孝义旧城市井繁华,商贾云集的历史风貌。
2、历史街区
拥有南门、桥南街;楼东、楼西街;西门、西关街三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南、北门街长达2公里,保留完整、脉络清晰、景观连续、存之不易、实属罕见。
孝义旧城街道,明清时期布局与现状基本相同,主要街道都是规整的南北走向或东西走向。民国三十五年(1946),境内有南北街12条,东西街21条。其中旧城区南北街有中城大街、东门南北大街、李家巷、东窑巷、霍张巷、南大街、五福巷、吴家巷、仁义巷,常家巷、后巷、铁匠巷等;旧城区东西巷有东沙姑巷、西沙姑巷、东门东西大街、楼西街,西门街、西河柳巷、东河柳巷、东城墙巷等。街道基本保持了传统风貌,空间格局、形态尺度都没有受到较大的损害,但局部地段有基础设施不完善,垃圾乱倒、沿街商铺立面标新立异现象。
3、历史建筑
孝义旧城现存历史建筑总面积达7.94万平方米。
拥有中阳楼、桥南孙宅、任宅三处文物建筑。其中,中阳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二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孝义旧城自古为县治所在,古建筑文化异彩纷呈。明清时代孝义有祠庙坛20余处,楼阁、牌坊10余座。城内西北隅之城隆庙、城中心的中阳楼,建筑结构严谨,风格独特,远近闻名。城隍庙毁于50年代,中阳楼几经修缮,至今保存完整,为旧城之象征。
此外,城区分布着134处保存较好的民居、店铺、霍尚书学堂等历史建筑。5处宗教建筑,包括白衣观音阁、吕祖庙、观音庙、基督教堂与天主教堂。这些建筑大多数为明、清时期风格,少部分为民国、建国初期兴建,历史文脉清晰,传统风貌独特。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达到了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还有相当大量的建筑群体,虽然在文革期间已经损坏严重,但历史遗迹尚存,清晰可见,比如城隍庙、县衙、文庙等建筑群,通过相当丰富的文字资料记载描述,我们不禁浮现在脑海中一幅幅清晰的画面。
4、空间特色
空间格局保持相对完整,城区中心、轴线、街巷、街口、边界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北方城镇整体布局的理念。
5、特殊功能
孝义旧城东距汾河二十余里,距离遥远,城周河渠不足以泄洪。历史上多次被水淹没。故以以北堰障义河水南流,以西堰障孝河水北流,以南堰迫使孝河南绕趋东。所有构成旧城历史环境的其它要素均具有特殊的水利功能。
6、历史名人
宋至明清时期,孝义县考中进士的计有28位。尤以明代最为突出,计15位。其中,最
有名的是宋代赵昌言,其事迹《宋史》(列传第二十六)有传。最有贡献的是嘉靖甲辰科进士霍冀,曾任兵部尚书,主持编撰《九边图说》一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是众多长城研究学者的必读文献。
7、历史事件
唐武德2年(619年),尉迟恭镇守永安县白璧关,举介州、永安二城降秦王李世民。唐贞观初年(627年),邑人郑兴的孝行闻于朝,唐太宗敕改“永安县”为“孝义县”,“剜股疗母”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礼制“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由于独有的区位条件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孝义旧城从清末至民初,分布在县城的店铺185家,大小商号130家,成为闻名遐迩的商贸集散重地。
8、文化特色
拥有“皮影”、“木偶”、“婉婉腔”、“剪纸”艺术以及具有千余年历史的“狮子舞”、“孝义秧歌”、“背棍”、“跑竹马”、“威风锣鼓”等民间表演节目。拥有“剜股疗母”、“郭巨埋儿”、“三尺仁义巷”、“义虎救人”、“火烧中阳楼”等千百年来美丽的传说、神话、故事。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义”是最重要的伦理规范与道德传统,它们在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积淀,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评判人德行的标准。某种意义上而言,传统的中国文化可以称为“孝”与“义”的文化。而传统的中国社会,也是奠定于孝义之上的社会。自古以来,孝义文化名人辈出。宋、元、明、清之际,有史可查的进士、举人就有60多人。孝义被世人誉为“戏剧之乡”、“皮影之乡”,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
三、现状问题分析
1、基础设施落后,环境状况不佳。
城内5米以上的主要街道有6条,全长4230米,为明排水,雨污合流,青石路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的大量增加,以及城市地貌的变化,旧的排水格局己经破坏,新的排水系统尚未形成。截止目前旧城内还有一大部分道路没有硬化,没有设置给排水设施。公共厕所数量极少,垃圾处理设施简陋。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环境状况不佳,直接影响着孝义旧城声誉和旧城风貌的保护。
2、人口密度过大,居住质量较差。
孝义旧城居住人口3万余人,平均每公顷居住181人,最稠密的地段达258人/公顷。城内的大部分民宅历史在150年以上,不少民居年久失修,加之传统建筑通风差,潮湿,房屋功能混杂,居住面积小,室内缺乏卫生设施、采暖设施和相应配套的给排水设施,室外院落临时棚房拥挤不堪。
3、道路系统不完善。
交通组织无秩序,道路平均宽度5.1米,最宽不过6米,最窄2米,由于没有完善的道路系统,缺乏各种车辆的专用车道,机动车、自行车、畜力车、人行混于一道,加之道路硬化率较低或硬化质量较低,各主要商业街没有停车场,使本来就严重紧张的路面更为紧张,机动车堵塞,自行车相撞的现象时有发生。
4、建设性破坏现象影响古城风貌的完整。
由于过去旧城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因而在整治、维修和房屋改造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出现了一些建设性破坏的现象。影响旧城风貌的洗煤厂、加工厂等数家企业没有迁出,旧城内不少有保护价值的四台院、名宅,也都大院套小院,小院套小房,小房贴磁砖,面目全非。
由于岁月的侵蚀,再加上近百年来各种人为因素的作用,旧城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在有效保护的大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开发,是旧城保护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民生改善的需要。为此,我市组织编制完成了《孝义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并于2013年11月7
日,经山西省住建厅和山西省文物局以晋建规字[2013]248号文联合批复。依据规划,以“明韵清风、晋商家园”为主题,古城将打造成“一环、二轴、三区、四心、八片”的空间结构,在交通规划上坚持城市交通与旅游交通分离、机动车与行人分离的设计理念,同步完善绿地系统、市政实施;保护、复建历史建筑、老字号,完成旅游规划,同时兼收民俗文化、晋商文化、农耕文化、市井文化于一身,呈现文化多元、具有明清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篇:民营企业如何寻求可持续性发展
民营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当前政府正积极地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 民营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自然, 机遇变成企业发展的现实, 还需民营企业化蛹为蝶, 苦练内功。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家来说, 赚得第一桶金后要进一步做大、做强, 寻求可持续性地发展, 笔者认为着重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注重发展战略
在新的世纪, 知识经济已然成为全球不可遏制的发展潮流,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也使得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遭遇愈来愈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作为在市场机制下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和努力摸索刚刚炼就了一身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基本本领的民营企业, 如何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该是每一个民营企业管理者在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最应高度关注的课题。
在空前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 要想谋求生存和长远发展, 就必须强化战略管理, 制定和实施四个方面的职能战略:
1.体制战略: 即要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民营企业进行改造经营战略。
2.产业战略: 即民营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要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动性的产业结构和灵敏的产业运作机制。
3.经营战略: 即民营企业要具备有竞争力的经营特色和随机应变的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就是优势和竞争力, 它包含了很多技巧。就产品特色而言, 可以概括为: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廉, 人廉我好(服务好), 人好我转。
4.人才战略: 对民营企业家来说, 人力资本比财力资本更重要, 用好人才比引进人才更重要, 物质激励比精神激励更重要, 构筑一个善于用人的良好环境, 对企业的发展将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勇于制度创新
民营企业大多是采取传统的家族制管理方式, 在创业初期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这一特殊阶段是较为有效和实用的管理模式。家族企业要想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循环周期, 要想真正做大、做优、做强、做长, 必须突破制度障碍。要加强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的认识, 努力克服制度创新的各种制约因素, 实现产权制度、管理制度、治理结构、传承制度的创新。
1.深刻认识家族制的优势和劣势, 加强对制度创新战略性的认识。民营企业家要以战略眼光、机遇意识、开放理念认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克服家族企业的短期行为。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进入到一定生命周期时, 就必须突破家族制管理模式, 以家族资本去有效融合社会资本, 与非家族成员共享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 完成从家族制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变革。
2.加快产权制度创新, 实现资本社会化。民族企业要向更高层次健康发展, 重点应该解决产权主体一元化的问题, 要从人格化社会网络交易转向非人格化的制度性交易, 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只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才能使企业成为公众型企业, 才能实现人才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有效结合。
3.加强公司治理制度创新, 实现治理结构规范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目标是建立员工、股东、债权人共同治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通过拆解两权合一、科学划分三会权责、确立制约监督机制、允许员工持有股份、统一信息披露制度和接轨国际会计制度等措施, 实现治理机制的创新。
4.开展管理制度创新, 实现管理专业化。民族企业要有明确的竞争战略, 通过创新现代管理模式, 实施先进管理方法, 建立规范管理制度来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民族企业要重视职业经理人这种特殊人力资本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通过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的各种方法加强对职业经理人的约束。必须克服实施委托代理制过程中诸如社会信用不足、企业家市场滞后等现实障碍。
5.加快传承制度改革, 顺利完成接班工作。在民营企业传承问题上, 要克服传统思想的束缚, 突破家业不传外人的局限, 在极力培养家族成员接班人的同时, 放眼家族之外, 拓宽继承视野, 适当引进家族外部人才。在家族内挑选继承人时, 要解决传承矛盾的协调机制, 及早制定家族企业的传承计划, 确保家族的和谐以及企业传给后代的持续性。
第三、融资多渠道
企业融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民营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有清晰的长期发展战略, 企业资本运营策略必须放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层面考虑, 从里到外营造一个资金愿意流入企业的经营格局。
1.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有规划。要根据企业的不同阶段, 不同的环境, 采用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完善, 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不平等待遇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民营企业将有多元化融资方式和渠道的选择。
2.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发展态势是顺利融资的先决条件。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则是优胜劣汰, 资金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资源只会流向有发展前景的企业, 不同的企业获取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能力是不同的, 民营企业只有练好内功, 才能做到企业发展与利用资金的良性循环。
3.民营企业家要端正心态, 正确对待融资获得的资金, 处理好与债权人、新股东的关系, 做职业化的企业家, 建立良好的信誉。融资活动应按市场规则和商业协议办事, 追求企业同债权人和股东双赢的结果, 为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中赢得良好的信誉, 为后续融资打下基础。
4.企业融资的方式要考虑多样化, 企业融资不只是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 租赁、担保、典当、合作、购并等方式都可以达到融资目的。必要时, 应聘请专业的融资顾问来指导企业的融资活动。
第四、合理的引进人才
民营企业在现阶段经营权多由家族控制, 企业由主要投资人担任主要经营者, 家族内部继任和家族成员掌握关键岗位的现象非常普遍。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自外部引入生产要素和职业经理人, 向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转化是必须的。
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壮大通常需要经历一定过程。根据企业阶段化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成五个阶段: 创立阶段、成长阶段、成型阶段、成熟阶段、拓展阶段。
1.创立阶段, 不宜操之过急。创业时期家族成员之间由于血缘和亲缘关系而形成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共同利益关系在帮助企业走向市场、获得创业成功和自我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导致了家族经营模式在企业内逐渐形成。由于企业在此阶段对外部人才的需要不突出, 可暂不考虑外部人才引进问题。
2.成长阶段, 低层引进。成长阶段具有营业额增加, 利润额增加、企业资产增值等特点, 对专业技术人员和部门管理人员会产生一定需求。在具体引进时主要侧重于低层面选择。企业主要应从满足基本工作层面需要的角度引进外部人才, 立足于执行层人员的引进。要求基本素质略高于企业内部家族成员、能够作为一般工作人员接受并完成企业交付的工作任务。
3.成型阶段, 侧重专业人员。成型阶段由于企业规模的增长, 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趋于明显。此阶段尽管多数引进的人员仍属于执行层, 但以引进和选拔中层管理者为主要方向。侧重选择专业岗位人员。注意招收生产作业、产品或业务研发、营销、财务等方面专业人才。
4.成熟阶段, 吸纳高级人才。成熟阶段对能够参与决策的高层次资源需求力度明显增强。在引进策略选择方面应具体注意强调职业方向认同, 侧重选择那些对企业发展目标清楚, 业务结构和资源构成清楚, 未来需求满足趋势清楚和个人职业定位清楚的人才。被引进者应该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感。
5.拓展阶段, 寻求事业伙伴。拓展阶段对跨行业高级专业人才和具有大局观的优秀管理人才形成需求强烈。应适当选择人才将其作为资金合作、权益合作、市场合作、管理合作的伙伴引入, 形成主要投资者与日常经营者在企业未来长期发展方面共同谋划、共求发展、利益共享, 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 要让他们承担推动或促进企业发展的职责。
第五、加强企业家素质的培养
在党的改革开放的引导下, 经过民营企业家的艰苦努力, 民营经济已经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生机的新的增长源,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 蓄势待发, 须再上一个台阶。而民营企业家素质上的缺陷却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要真正克服缺点, 提高素质, 必须:
1.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 并且努力成为其队伍中的一员。企业家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敬业、对事业追求永无止境。企业家以经营和管理好企业、做好做大企业为己任和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因此, 它必须创造和采用新的技术、新的企业产品、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新的管理理念及方法。
2.要加强学习。今天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 没有知识就没有洞察事务的走向, 就很难准确把握时机, 就很难具有克敌制胜的创新。通过学习, 民营企业家要实现从经营理念、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上的大飞跃。
3.要加强自我修养的锻炼。自我修养意味着自我实践与自我塑造, 严于律己, 在加强行为修养中培养良好品格;树好形象, 在加强品德修养中充实完善自己。只有具备了自我修养的素质, 加之百折不挠的修炼, 才能够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从而成为一个卓越的成功者。
第三篇:谈林业可持续性发展
谈林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
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八大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 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以下的这个表格可以看出这一结论:
1999年3月,广东省林业厅依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重植林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如下: 经济价值 万元
重植林 內部 林产品价值 417.72
外部 吸收CO2放出O 2价值 8162.00
涵养水资源价值 3.27
水土保持价值 10.89
保肥价值 10.79
旅游价值 13320.00
生物多样性价值 4.36
空气负离子效应 无法评估
滤菌功能 无法评估
吸尘功能 无法评估
合计 21929.01
由以上可见,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
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四、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
(一)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另外,要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5)在诉讼方面,我国资源状况的严重问题和资源诉讼的特殊性联系起来,建立专门的资源诉讼法院。“在我国,土地法院、水事法院、矿业法院等专业法院已经存在,这表明资源诉讼的专门化已经优先例和经验可循。” 所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也应设立森林法院。
(6)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都说明了法律责任体系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的明显,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得其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从而达到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第四篇:评估报告格式
专业自评报告撰写格式(供参考)
第一项:封面
1.标题为学院专业剖析自评报告
2.落款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日期
第二项:正文文字
1.要求统一设置A4页面(页边距上下空2.5cm;左空3cm;右空2cm)。
2.大标题统一用三号黑体,正文设置小四号宋体。
第三项:专业剖析自评报告正文的目录
按报告内容定
第四项:专业部析自评报告正文框架
第一部分专业基本情况
一、专业概况
(一)专业沿革
(二)专业背景
(三)人才培养情况
二、专业现状
(一)规模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三)教学团队
(四)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五)课程教材建设
(六)教学管理
(七)人才培养质量
(八)社会服务
三、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
(二)毕业生职业面向
(三)培养目标
(四)培养规格
第二部分专业建设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课程建设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3.1)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3.2)
(三)主讲教师(3.3)
(四)教学资料(3.4)
三、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4.2)
(二)顶岗实习(4.1)
(三)实践教学条件(4.4)
(四)实践教学管理(4.3)
(五)双证书获取(4.5)
四、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2)
五、教学管理(6)
六、招生与就业(7.1、7.2)
七、社会服务(7.3)
第三部分专业特色与创新
专业特色与创新的内容
第四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思路
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注:括弧内的数字为指标体系中主要评估指标或关键评估要素中的序号.
第五篇:评估报告
成都市农村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建设项目
评估报告
(邛崃市夹关燕红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邛崃市残疾人联合会:
邛崃市夹关燕红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四年多来,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猕猴桃种植基地逐步壮大,关于近几年合作社工作开展情况,自我评估报告如下:
一、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邛崃市夹关燕红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元月正式建成,法人代表韩忠其,注册资金150万元。基地共计带动种植猕猴桃2000亩,本村投产面积800亩,重点集中在韩坪村9个村民小组,其中带动本村残疾人户数20户。
二、经营管理模式
合作社针对残疾人发展增收主要是带动扶持,具体体现在带动残疾人及其家属发展种植猕猴桃,提供种植管理技术、低价销售猕猴桃种植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引进收购商提供销售渠道以及组织开展日常种植技术培训。合作社经营模式主要是带动群众自行种植。
三、资金使用和管理
合作社共计带动农户入社200余户,成立当初,合作社由股份成员出资建立,入社成员出基本入社费用,每户100至200元,主要用于引进种苗和前期种植技术培训。合作社主要经营风险由入股股东承担,入社成员不承担风险因素。
四、市场风险因素
水果行业产能过剩现象是我国目前影响和制约水果种植风险的主要因素,猕猴桃产业也是中国十大水果产业之一,要杜绝种植风险,除开自然因素影响外,种植高品质无公害水果是当下避开种植风险的主要工作,合作社带动种植户按标准按要求种植管理,并按规定使用农药,是提高猕猴桃质量的关键,基地在带动残疾人致富工作上,首先给予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更急优惠的价格提供日常生产资料,专门开展针对残疾人猕猴桃种植的相关技术培训,合作社优先给予残疾人种植基地专门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第一时间解决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相关诉求。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基地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销售渠道起伏较大,电商平台销售部分种植户不太认可,加上资金缺陷,严重影响基地发展,此次申报基地扶贫政策,目的在于加大合作社办公投入,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团队,促进销售渠道稳定化,基地发展壮大了,农户也就增收了,这也是我们基地带动残疾人发展猕猴桃种植的最终目的。
邛崃市夹关燕红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8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