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子与当代社会》读后感
《孔子与当代社会》读后感
听了老师对于“孔子与当代社会”的论述讲演,我获益匪浅,一股厚重的儒家气息由感而生。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3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提及孔子,首先想到的便是这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这句话是孔子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经历所述,是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他强调了自己从15岁到70岁生命历程中间几个特别重要的阶段,以及在每一个阶段中,应当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这一段话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指导人生的坐标,提供了一面参照对比的镜子。司马迁曾引用《诗经》中“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这句话,高度赞扬了孔子的品德和思想,表达了自己“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真挚愿望。这句话也经常被人们拿来以醒自身,以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影响达几千年之久。
孔子最大的成就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孔子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早以教育为职业的儒者,就是以教育为生。孔子之前学在官府,他也是最早聚众讲学,使学术大众化的教师。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启了讲学游说之风的士人。就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孔子也是最早把文化推广到大众中去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曾参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子贡曾叹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当时弟子们对孔子是十分尊崇的。
为了纪念他,联合国设立了孔子奖,美国的加州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现在,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创办仅4年多时间,全球已有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突破4000万人。
在当下复杂的文化背景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繁荣、进步的新时代。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第二篇:孔子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孔子伦理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摘要】当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发生巨大的转变。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导,是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伦理思想,中国,指导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孔子被封建统治者封为“至圣先师”,剔除孔子伦理思想中关于维护君权、重男轻女等等不合理成分,孔子伦理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孔子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一些超时代、超民族、超阶级的积极合理因素:人道性、民主性、合理性、务实性、科学性。这些因素,既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又有利于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符合人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它不仅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也为广大的劳动人民所认同。它的一些积极合理的伦理思想,至今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
孔子宣传为政以德,正人先正己,爱民惠民的民主思想,关于社会家庭伦理等双向履行义务的思想;关于做仁人君子行仁施爱要克己自律,“爱人”要由远及近,以及人际关系的相处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的思想,关于为人处事要重视精神生活,重义轻利而又不排斥个人正当利益的思想等等反映了人类道德意识,道德关系与道德活动的普遍规律,合乎情与理。一直以来只讲社会成员个人对于社会集体绝对服从甚至无条件牺牲的义务,而不讲社会集体在群己关系找那个也有对个人利益关心尊重的道德义务都是违反人类道德关系的。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信度,就必须重视孔子伦理中合乎情与理的科学因素。
2001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以德治国”,德志和法治,将道德建设尤其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当然,这里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道德的土壤上。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同时也需要强调以德治国。孔子尊尚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要求“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治政的目的就是为了立国,而立国的前提就是“民无信不立”,这要求统治者在治政的过程中,要重视民众的作用,把取得百姓的信任摆在第一位。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重视自身的建设,孔子主张政就是正,君主只有端正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百姓才会服从政令,淡泊名利,积极进取,奉公守法,不要去追求不合道义的富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品格。当今中国以德治国的首要任务就是从严治党和从严治政,努力提高其道德素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官德体系,进而充分利用官德对公众道德所具有的导向和示范功能。
孔子的伦理思想为发展现代经济,创建一个有利的安定和谐的国
内、外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更呈现复杂的状态。对各种矛盾不应用“同”,强求矛盾同一而乱斗一气,而应用“中庸”的“中和”、“适度”方法加以处理,协调各种矛盾,把矛盾限制在质量互变的“度”的范围内,不使它发展到破坏统一体,影响社会安定的程度。
社会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际交往更加频繁,人际关系也日趋重要。孔子主张人际关系的相处要克己自律,排除自爱不爱人,损人利己的思想欲望与动机,努力使思想行为合于一定的道德规范准则,自觉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人际关系履行道德义务的双向性,强调个人道德自觉,克己自律,从我做起以维护人际关系,维护社会道德秩序,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这些关于处理人际关系和经济道德的思想对于当今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国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家庭关系中,孔子主张处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子女长辈,不要忤逆虐待父母老人长辈,而要尽子女晚辈赡养孝敬关心的道德义务;作为父母长辈,不应对子女残暴不仁,而应尽自己慈爱教养子女成人的道德责任。《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孔子关于家庭伦理的学说,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只有家庭稳定了,整个社会才会稳定。
孔子以人为本、以人为贵的思想,体现在惠民、养民、教民等多方面。现代社会的商业管理理论无论如何发展,都离不开以人为本,管理更趋人性化和科学化。孔子主张做人要讲信用,这些年来,由于信用的缺失,礼义之邦的中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面对这样一个无序的经济环境,把孔子的诚信思想引入商业活动的全过程,这对于恢复中国商业环境在国际上的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伦理思想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创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妥善处理。这就需要学会用“中庸”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矛盾。要求做到“适度”、“和”、“时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变通,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当然,对伦理思想应加以辩证的分析,纳新的阐释。它虽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但也有其不足的方面。因此在面对新的问题时,需辩证的看,并引以为鉴。
对其积极的一面应加以继承与弘扬,并在新的形势下,对它进行新的设释、注入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内容。大凡一种学说或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有后继者根据时代需要对它作出新解释,同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其间很多人都根据时代要求对它进行了新的阐释、改造,这也是儒家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的深刻原因。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们更要对伦理思想进行重新阐释、重新发掘、重新利用,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3:147.[2]高治东《独立英语学院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实现》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一期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杜维明.对话与创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6.
第三篇: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孔子
儒家思想
当代社会 正文: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
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
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卫中.论语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杨树增.论语导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周韬.孔子与儒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高分子学院 1143041173 许文凯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额当届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而社会主义的提出不是偶然的,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理论,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谐社会实践自然
【引言】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这门课的学习,让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近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它对世界现有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马哲原理和概论让我们学会怎样理性的去面对问题,并通过现象看本质,从中学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被老师对待生活的态度所感染,并且对对待生活中的事情的态度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进行了很多拓展,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随着各种事业的飞速发展,当代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正在一步步的发生改变,社会上的诸多领域早已不能同日而语,而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文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某些理论。当代人的生活也与它密不可分。然而,现今,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与它密不可分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额当届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而社会主义的提出不是偶然的,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理论,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郝立新在《人民日报》上曾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充分彰显了自身的价值和活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创新的轨迹,突出地表现为遵循科学理论发展的规律,立足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围绕我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问题,破解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提出的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羽翼丰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好的理论不能付诸实践也只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马克思社会主义唯物史揭示了社会会的本质,发展
动力和发展规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马克思恩格斯一句资本自由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然后,面对日益成熟的革命条件,是抱着“本本”不放,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于当时情况做出个别的论断,还是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刻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的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出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他科学的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的矛盾和统首先取得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判断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的领导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纪元。
而十月革命的炮火一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马列主义在中国这片温暖而滋润的土地上展开了燎原之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中国命运的工具,根据自己的国情,产生了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它领导者中国人民走向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现在的中国社会上还有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要想让人们更好的生活,就必须解决掉他们。
两极分化越来来越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人们收入不均衡,这样就会衍生出一个问题:就是物价。物品的价格是一样的,但人们所有的购买力不同,就会使人们的幸福感大大降低。首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释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改善两极分化的唯一办法是从根本入手,在维护现有市场经济主导地位不变的前提下,从政治体治的骨髓入手进行改革,真正使政府成为民本政府,目前的政治构架不可能实现这一点,当然中国之现状绝不适合通过政治运动或革 命来改变格局,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无异螳臂挡车,我比较富于幻想的方式是通过党内改革,在党的内部形成不同政治派别,分配不同社会利益,同时赋予相互监督之职能,党的总书记立于各派之上,统一全党,但不具体管理事务。民主党派则可以有更大的自主权选择自己的政见,站到想站的队列中去,这样一来,于内推动了政治的进步,对外则脸面不失,于民有利,于国得安,唯有政治清明,才有经济持续的繁荣,否则市场经济最终会被政治体治的龙袍裹死,更不要谈什么改善两极分化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
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但是目前我国贫富差距状况已经比较严峻了,基尼系数达到0.53.当然贫富的差距也不能是越小越好,那样的话就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是贫富差距减小,就要增加收入低的人的工资,减少那些工资高的人的工资,这样那些有才能的人便没有了工作的积极性,国家的进步肯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可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不能把事情规定的太绝对,太教条化。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深刻理解和认真把握文件中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以社会存在矛盾为前提的,以化解矛盾为目的。这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转化。最终促成事物的发展。
我们就是要不断的话不和谐的因素为和谐的因素,化不利的条件为有利的条件。在矛盾的斗争中积极寻求二者的动态平衡,是社会处于一种健康,良好,和谐的状态。正如主席所说的:“我们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力气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大力促进和谐社会。如果认为我们说要构建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矛盾完全消失的社会,那么这完全是空想,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栽跟头”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与中国改善发展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完全是符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关系的原理。
社会和谐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自然的和谐。
一、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第五篇:宗教与当代社会教案
宗教与当代社会教案
第一章:当代宗教的基本状况
一、什么是宗教
许多人试图为宗教下一个定义。的确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已经存在了千百个宗教的定义。这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十几个。
如涂尔干的定义:“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卢克曼的定义“宗教是人们以神圣的信仰为全身心的归依,与世俗社会相分离,并以世俗社会中对某种事物的禁忌作为信念和实践,具有统一信仰理念和宗教仪式,并以此为纽带,以教化人群和社会,追求人格完美和终极关怀,以到达彼岸世界为根本精神目标的特殊共同体。”
牛津词典中的定义:religion is the ‘human recognition of superhuman controlling power and especially of a personal God’.蒂利希 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 中国学者吕大吉:“宗教是一种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进行信仰和崇拜的社会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相应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太虚大师认为宗教的根本实质乃是自心信修所获之超常验证。而“惟人世既有不满足而邀求无限永存之心意,即宗教长有存在的余地。
定义宗教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宗教与其他社会现象,以一个本质定义的形式区分开来。所以这个定义应该适用于全部或绝大部分我们称之为宗教的东西。即在内涵上确定而在外延上广包。关于宗教的定义,大多面临这样一个或两个问题,或者是太严格,以至于把一些大家公认的宗教排除在外,或者是太模棱两可,无法划清宗教与非宗教社会现象间的界限。宗教的社会特征:
第一、宗教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宗教是以社会群体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具有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一定人口、一定目标、相对长的存在时间、一定的组织管理与纪律约束。宗教的群体特征正是宗教区别于迷信与一般巫术行为的重要标志。
第二、宗教具有一套以崇奉超自然、超人间力量或神灵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宗教信仰的对象必定是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这是宗教与社会生活中一般信仰的区别所在。
第三、宗教具有社会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即包括表达宗教信仰的社会行为——宗教活动,同时还要在宗教信仰者的日常社会活动中得到践行。宗教不能只停留在信仰层次,宗教信仰必然指导宗教信仰者的社会活动。宗教的社会实践性,也是宗教区别于个别哲学家思想团体的特征。宗教与准宗教、伪(类)宗教:
研究宗教与社会,必须明确宗教的外延与内涵,区分宗教与准宗教以及伪宗教。准宗教(quasi-religion或semi-religion),是指具有与宗教信仰相类似的信仰和精神追求,但缺乏宗教的一些必要的社会特征和形态。有些可以归为不完全形态的宗教形式,如民间信仰,有些只是与宗教的精神追求相似,如儒家的修身养性圣贤之道、共产主义的信仰等。伪宗教不是只假宗教(fake)而是pseudo-religion,我认为应该翻译为“类宗教”或“拟宗教”。这些社会现象往往具有宗教的一些外部特征,采用了宗教的一些话语、组织形式、控制手段等等,但缺乏的是宗教的超越性的彼岸世界的精神追求。如沃格林所称的“政治的宗教”。1
二、世界宗教的基本状况 世界主要宗教及其分布
当代世界绝大多数人是某一宗教的信徒。一般认为,宗教信徒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这并不是说其余四分之一的人就完全是真正的无神论者。他们中很多人也有某种宗教情节,只是没有正式皈依,或宗教信仰比较隐秘。
按照人口,第一大宗教当属基督教。现在全世界基督徒大约21亿。基督教也是近代以来人口皈依发展最快的宗教。当代基督教的人口增加,不仅是信教人口的自然增长,更多的是靠传教所获得的人口。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洲。20世纪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基督教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地第一大宗教。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欧洲的移民殖民地国家,也是基督教的天下。西亚地区是基督教的发源地,当地教会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人口并不多。近代以来,东亚和南亚的基督教信徒增长也比较快,如印度、斯里兰卡、韩国、日本、中国等。但除去菲律宾,基本未在当地占据优势。值得注意的就是韩国,近年基督教皈依人数猛增,有数字说,现在韩国的基督徒(含新教 1 “自由民主主义乃是西方历史上头一个伟大的世俗宗教——是与传统基督教相分离,同时又吸收了传统基督教的神圣观念和它的一些主要价值的第一个思想体系”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第62页。还可以参看作者对苏联政治与法律的精辟分析。与天主教)已超过信教人口半数。但是当代的基督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宗教,首先它分为三大支派。其中天主教大约10亿多人。爱尔兰、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奥地利、波兰、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以及捷克和斯洛伐克等是传统天主教国家。此外德国南部各州也是天主教的地盘(占人口33%)。拉美国家受殖民宗主国影响,大多信奉天主教。菲律宾作为西班牙的前殖民地,84%的人口信奉天主教。美国天主教虽然不占美国社会主流,但人口也在5000万以上,成为美国最大的单一教派。基督新教主要分部在西北欧和北美以及非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前英国殖民地国家。基督新教又分为信义宗(路德派)、归正宗(加尔文派)、安立甘宗(英国国教、圣公会)、卫斯理宗(循道宗)、浸礼宗(浸信会)等以及众多派别。东正教主要分布在东欧和东南欧。最大的是俄罗斯教会。此外在中东地区还存在一些古老的教派,如一性派、聂斯托利派等。
伊斯兰教应该是当今世界第二大宗教。关于全世界的穆斯林的人数,近几年数字不断攀升,从8到9亿到了15亿。当代伊斯兰教的人口发展也是比较迅速的,但人口主要来自自然增长。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从西非到北非到西亚、中亚、南亚一直到东南亚的连续地带。其中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的人口都超过1亿。
印度教随印度人口的自然增长而迅速增加,现在大约已经超过10亿。但印度教的人口分布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印度。尼泊尔大多数人信仰印度教。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也信奉印度教,在东南亚也有一些影响。
佛教。当代世界佛教信徒大约3亿7千万人。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两大教派。大乘佛教主要是北传佛教,以中国为中心,日本、韩国为主要分布,海外华人中也有相当信徒。韩国24%左右的人信仰佛教,日本44.6%信仰佛教。中国的佛教信徒是一个很难统计的数字。所以上述37000万也只能是一个估计数字。小乘佛教即南传部派佛教,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的绝大多数信仰佛教。越南的主要宗教也是佛教(2000万左右,占人口25%)。现在印度佛教占人口1%。
神道教,当代日本主要宗教,明智维新到二战结束日本的国教。日本人口49.6%信仰神道教。
道教,中国古老的宗教。信众人数不祥。
锡克教,印度旁遮普邦的宗教,人数大约2000万。创建于15世纪末。综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一些因素。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现实。锡克教反对印度教的多神论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同时也反对偶像崇拜和男尊女卑,而且还反对妇女戴面纱和幽居深闺以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中繁琐的祭礼。特色是男人的大胡子。
犹太教,犹太人的宗教,人口只有1000多万。此外少数非犹太人也皈依了犹太教。
耆那教,古老的印度宗教。人口极少,但广为人关注。信徒只有260万。
琐罗亚斯德教,古代波斯古老的宗教,现在影响较小,但仍有存在。
巴哈伊教,产生于伊朗,但现在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人数在400万到1000万之间。
其它新兴宗教。
各地民间信仰和萨满崇拜。尤其是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和非洲的本土宗教。其人数都是较难统计,但其人数无疑都在数亿以上。此外,大洋洲、加勒比地区的土著居民和黑人、东南亚的一些居民中也有各种本土宗教
三、中国宗教的基本状况
当代中国的主要宗教概况;五大宗教(佛道伊天基)、民间宗教;当前中国到底有多少宗教信徒的争论。官方的数字一直是1亿多,但这个数字是从上个世纪的90年的白皮书中的。甚至有些学者指出这是周恩来在五十年代说的。中国的宗教信众,尤其是传统宗教的信众,是无法统计的。比如谁是佛教徒,谁是道教徒,并没有一个标准,也没有一个仪式。伊斯兰教相对来说在中国好统计一些,但是是否这些民族的人都是真正的穆斯林,具有信仰呢?天主教和基督教本来是比较好统计的,因为有洗礼的数据。但是,在中国,由于特殊的文化和政治的原因,这个数字却很难准确。中国的基督徒的数字,从1千多万到1个亿不等,甚至有人狂称中国有3亿基督徒。美国学者杨凤岗所做的一项调查认为,中国的宗教信徒应该在两到三亿。其中佛教1亿8千万。基督教(含天主教)3300万。伊斯兰教2000万、道教1200万。其他如各种民间信仰和宗教的信众等。2007年的调查中,只有15%坚称自己是无神论者。
四、社会中的宗教问题
(1)宗教对当代世界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参与:在现代,宗教一度被认为是纯粹私人化的精神,不应介入公共生活。政教分离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诉求。但是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宗教重新要求在公共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投入自己的身影。国际和平问题、绿色环保问题、第三世界减贫问题、非洲艾滋病问题、美国民权问题、社会平等问题(阶层平等、性别平等、种族平等)等宗教发出自己的声音,贡献自己的力量。(2)宗教的异化现象:宗教的泛化(过多介入非宗教领域)和宗教的工具化(借用宗教已达到非宗教目的)。在当 2
332 捷克人曾一度改信新教,但在耶稣会等的努力下又回到天主教大营。
印度尼西亚穆斯林占约90%,基督徒约9.6%。代社会,主要是后者,宗教成为有些人达到非在宗教目的的动员手段、煽情工具。
(3)宗教矛盾、宗教冲突与对话共存:宗教的独占本性与多样共存的事实。任何一个宗教都具有绝对真理宣称,尤其是一神教,更是主张“唯独”,宗教追求社会份额最大化与社会资源独占的本性。宗教见存在矛盾是必然的。这些矛盾,由于一些非宗教的世俗原因而激化,升级为宗教冲突,甚至是流血冲突。然而当代世界是一个主张多元共存权利的世界,全球化更是彰显了宗教多元、多样性的存在的事实。在现有的文化和政治模式下,宗教独占性必须受到的约束,承认与其他宗教同享一片蓝天。宗教对话成为时代强音。
(4)宗教自由问题:当代世界宗教信仰自由,基本成为共识,写进了各种国际文书和各国宪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世界各国大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宗教或某种宗教的政治上的或社会生活中的限制或压制。世界人权宣言(1948)第十八条“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改变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以及单独或集体、公开或秘密地以教义、实践、礼拜或戒律表示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
联合国《公民权力和政治权力国际公约》
(注 本公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尚不生效。我国政府1998年在公约上签字,但尚未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 第十八条.•
一、人人有思想、信念及宗教之自由。此种权利包括保有或采奉自择之宗教或信仰之自由,及单独或集体、公开或私自以礼拜、戒律、躬行及讲授表示其宗教或信仰之自由。• 二.任何人所享保有或采奉自择之宗教或信仰之自由,不得以胁迫侵害之。
• 三.人人表示其宗教或信仰之自由,非依法律,不受限制,此项限制以保障公共安全、秩序、卫生或道德、或他人之基本权利自由所必要者为限。
• 四.本公约缔约国承允尊重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确保子女接受符合其本人信仰之宗教及道德教育之自由。
中国宗教问题主要是宗教生活在遭受几十年毁灭性的压制后,反弹性的宗教热导致的宗教无序性发展、各宗教自身在组织和神学上建设滞后;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政原则还未能得到全面贯彻,宗教管理体制落后,宗教管理工作左右摇摆,法制不健全;国外宗教渗透,宗教人权成为国外反华势力的借口之一,外来宗教的本土化任重道远。
第二章:认识宗教
一、佛教概况
1、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印度古代宗教是婆罗门教。在婆罗门教中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是不可超越的。随着印度社会历史的发展婆罗门教越来越不能适应印度社会的需要。首先随社会发展,刹帝利阶层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上升,他们不再满足于身居宗教社会的第二等级。吠舍阶层中有些人也聚敛了大量财富,要求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同时,婆罗门教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利于弥和社会矛盾,对劳动人民没有社会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反婆罗门的异端思想纷纷兴起。佛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兴起的。`释加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BC565-486年(中国佛教界一般认为是BC565—486,南传佛教认为是佛灭于544年,4出生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的释加部族。释加牟尼就是释加牟族的圣人的意思。他的父亲是迦毗 罗卫国国王。释加牟尼七日丧母。8岁开始学习婆罗门教经典吠陀,17岁娶妻生子。29岁时感觉人生无常,看破红尘,出家修行5。传说是看到了宫女们醉酒后的丑态。他先学习外道数论和禅定,又苦修6年,6仍达不到解脱。他35岁时,一个人坐在菩提树下苦思解脱之道。经过七天七夜,突然大彻大悟,找到了解救终生的途径。成为佛。此后40余年释加牟尼在恒河中游一带传教。佛教不讲究出身门第,适合社会各个阶级,释加牟尼的弟子中有国王、贵族,有富商大贾,也有平民、奴隶、乞丐。到他去世时,佛教已初具规模。
佛教的创建符合新兴奴隶国家统治需要,许多国王信奉佛教。特别是当时强大的摩揭陀国历代国王大多信奉佛教。公元前三世纪中叶阿育王统治时期,大兴佛法,兴修佛寺,派出佛教传教士四处传教,期望通过传教扩大统治和影响。据说,他派王子到锡兰传教,派公主到尼泊尔传教。传教士甚至远之非洲东欧。公元一世纪,大月氏人在中亚建立强大的贵霜帝国。贵霜的迦腻色迦提倡佛教,召集僧侣,编辑了三藏经典。佛教广泛传播的东亚南亚东南亚,但是在印度却逐步为印度教取代,到十世纪,印度教在印度次大陆已经代替佛教。13世纪伊斯兰教在中亚确定 45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一说19岁。6 据说,苦修中,乔达摩·悉达多经常几天只吃一顿饭(几粒米),几天不睡觉。睡卧荆棘、与死尸同眠。目的在于戒除贪心和嫌恶之心。统治,佛教在其发源地遭到灭绝。
2、佛教的发展和派别
一般讲来,释迦牟尼通过讲道建立的佛教,我们现在称为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不断发展、传播,教义也相应发生变化。佛教产生了不同的教派。释迦牟尼去世100年后,佛教围绕戒律的宽严问题产生了第一次大分裂,产生了上座部与大众部7。后来上座部和大众部继续分裂为二十部派,称为部派佛教。各个不同教派之间在一些教义上产生重大分歧。
大乘佛教的产生。大约在公元二世纪,经龙树等人的努力,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佛教教派,这个教派革命性地全面发展了佛教的教义。它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拯救、超脱生死的罗汉果位,而是追求普度众生的菩萨境界,自称大乘佛教,而把原来的各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在于:
一、在世界观上,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大乘佛教主张“我法皆空”,二、小乘佛教主张佛陀是个历史人物,大乘佛教则把佛陀神格化。
三、小乘佛教主张个人解脱,达到阿罗汉的境界,大乘佛教主张普渡众生,目标是菩萨境界。菩萨已经修炼成佛,但是为普渡众生仍滞留人间,不进入极乐世界。此外,小乘佛教重视的是业力,通过个人的功德积攒来了断业缘。大乘佛教重视的是般若智慧,通过智慧参修,了断尘缘。小乘佛教更接近原始佛教,而大乘佛教更注重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到七世纪以后,佛教中又发展出密宗。大乘佛教讲佛有三身——法身(即佛性本身),报身(以法身为因,经过修行成为佛之身)、应身(指为了度化众生,佛所显现的各种不同形象身体),密宗说原有佛理经典(显教)是应身佛释加牟尼在公开场合向大众宣讲的,讲授的内容适合大众的理解和接受,因而是显宗。而法身佛如来只向自己亲淑弟子讲授了一些不利于大众理解接受或不便于向大众公开讲授的密法。就是密宗的教义和由来。密宗主张“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通过师承传授、密法咒语等达到我佛合一的境地。这是印度佛教向婆罗门教的回归。
3、佛教的基本知识与术语。
佛教的三宝:佛、法、僧。佛是音译,觉的意思,大乘佛教认为佛不仅自觉,而且觉他,觉行圆满。法即达摩。僧,音译,是僧伽的简称,译为“和合众”,就是出家的合居僧人。
佛教的三藏:经、律、论
佛教的三学:戒、定、慧。
戒。音译为尸罗,戒为实践佛道之基础,小乘佛教应在家、出家、男女之别,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略称为五八十具)。凡此,大乘佛教指为声闻戒(又作小乘戒),而另制菩萨戒(又作大乘戒),合称为二戒。
五戒:(1)不杀生戒,(2)不偷盗戒,(3)不邪淫戒,(4)不妄语戒,(5)不饮酒戒。为佛教基本。在家信徒遵守。八戒:又称八斋戒,在家信徒六斋日所持之戒,除五戒(其中不邪淫戒在此为不淫戒)外,尚有离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即不坐高座、不卧好床)、离涂饰香鬘(即身不涂香油或装饰)离歌舞观听(即不观戏听歌)、离非时食戒(即过午不食)等三戒。
十戒。此为沙弥(未满二十岁之男出家众)、沙弥尼(未满二十岁之女出家众)所守之戒,分别称为沙弥戒(又作勤策律仪)、沙弥尼戒(又作勤策女律仪)。内容如下:(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饰香鬘,(7)不歌舞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蓄金银宝。
具足戒,又称具戒、进具戒、近圆戒、大戒。此乃比丘、比丘尼所守之戒。比丘之具足戒共二五○戒,比丘尼共三四八戒。
菩萨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菩萨,菩提萨垂,意为觉有情。8
戒是针对人的缺点而设置的。真正修习佛法,讲究定慧双修。定,音译为三昧。令心不散乱之修行,及由此而有之特殊精神状态,通称为定。慧,音译为般若,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有定无慧,是为痴;有慧无定,是为狂。修习定慧,配以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三毒六烦恼:贪、瞋、痴为三毒。加上慢、疑、恶见为六烦恼。
三界:众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指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色界指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 7 大众要求放宽的十条戒律是“允许用角器储蓄食盐;午后日影过二指宽度时仍可进食;食后还可以到其它村落进食;同一地区的比丘可以分别举行布萨法事;可由部分比丘通过决议再征求教团同意;老师平时所行之事允许比丘依例而行;进完午餐后,除水乳之类外还可进食石蜜;可以饮未发酵的酒;造坐具可以不用边,大小随意;可以接受金银钱财。” 8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前者指有情众生的社会,后者指有情众生的依存环境如国土、山河。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三)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六道:(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修罗道9,(五)人间道,(六)天道。10
五蕴:色、受、想、行、识。
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唯识宗加末那识、阿赖耶识为八识。
五乘佛法。(一)人乘。依五戒为乘,生于人道。(二)天乘。依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达于天界。(三)声闻乘,即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四)缘觉乘,即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无余涅槃而成辟支佛。(五)菩萨乘,即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
4、佛教的基本教义:缘起因果、四圣谛、缘起论、一实相论。
缘起因果,佛教认为世间一切均为五蕴缘起而成,一物的形成有万千的因与缘,我们很难认识和把握。一个因缘也会由于其它因缘的作用造成万千个果。同时因果相生,互为因果。它的存在没有自身的决定性。所以不是真有,更不是恒有。就是“空”。我们执著于非真有、非恒有的东西,一旦因缘变异,就会化为泡影。原始部派佛教即依此展开,要人看破红尘,不执著一切,依四圣谛,超脱苦海,得成阿罗汉。
四圣谛:苦、集、灭、道。
苦是指人生、世界万物都是苦的。共有八种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相互仇恨,却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爱别离(互相友爱,却不得不分开)、求不得、五盛阴(五盛就是五蕴,一切身心烦恼)。
集是指产生苦的原因。佛教认为产生苦的原因是人的无明,也就是无知,不了解一切是空的。从而产生爱,也就是贪欲,由于有贪欲从而就会有各种追求欲望满足的行动,称之为“业”,行之于思就是意业,表之于语就是语业,行之于动就是身业。作业就象播种,就会得到报,就超不出生死轮回,永受生死轮回之苦。
灭就是灭绝苦的道理和途径。也就是灭欲、不作业不受报,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永恒的寂灭,也就是涅槃。
道是灭绝苦、到达涅槃的方法。有八个,称为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确的意念,对正见坚持不懈)、正语、正业、正命(正确的谋生手段,过正当的生活)、12正精进(进一步努力)、正念(正确的思想,持守意念)、正定(就是禅定,达到空如)。八正道又可以概括为三学——戒(正语、正业、正命)、定(正定、正念)、慧(正见、正思维、正精进)。
十二因缘。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变化皆有一定的因缘。因是内因,缘是外缘。十二因缘是指人生之苦产生的原因。有:无明(不明佛理)、行(由于无明而做的恶业)、识(由于前生的业而投胎的生命主体)、名色(投胎后的身心状态)、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和机能,也就是六根)、触(接触,就是六根与外界的接触)、受(接触后的感受)、爱(有感受后产生的欲望)、取(欲望变为行动)、有(行动的结果是作下了业)、生(今生之业导致来世的再生)、老死(既有来世,今世必以老病而死)。十二因缘因果相生,包括三世(过去、今世、未来)两重(因、果)其中第一、二项是过去种下的因,导致第3、4、5、6这四项今世的果,第7、8、9项是今世的因,造成生死轮回来世的果第11、12 项。后世佛教认为,看破十二因缘可以成为辟支佛。
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三法印。有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是为四法印。
但是大乘佛教认为,指看到“空”,以空破除对有的色相的执,仍是小乘的修法。以空破有,会产生对空的依 9福报的一种境界,修罗界有美女而无好食,天界有好食而无美女。其果报胜似天而非天,虽有福德,然性憍慢,执着之念强,虽被种种教化,其心不为所动,虽听闻佛法,亦不能证悟。10 欲界6天,色界18天,无色界4天。四大王众天(又称四天王;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多闻天等及其眷属之住所)、三十三天(又称忉利天;此天之主称释提桓因,即帝释天)、夜摩天(又称焰摩天、第三焰天)、睹史多天(又称兜率天)、乐变化天(又称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又称第六天、魔天),合称„六欲天。11 受持五戒以修身,防止过失和不犯错误,使自己身心有了规范,向善的方向发展。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再扩大深入,是推已及人的过程,由消极的自利,走向积极的利他方面。十善是指十种善业。这十善法,即是十恶法的反面: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此是否定的说法,即是“止”,还包含另一层积极的有意义,即“行”的方面:放生、布施、恭敬、实语、和合、软语、有义语饶益、不净观、慈忍、正见。12 正语、正业、正命的内容基本符合五戒的范围,正人五乘佛法的人乘。所以还要进一步的努力。赖和坚执,仍是不彻底的。所谓“毕竟空”,其实是达到了连“空”本身也是要空掉的。必须注意到所谓“非有非非有”,也就是色的有虽是非自主的永恒存在,但是在一定意义上确实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幻觉和虚妄。这样可以以这种存在的有来破除“空”的本质性,认识到空也不是真空,即“空非空”,这样,以空否定了有的本质性,又以有否定的空的本质性,达到否定之否定。应该看到空中妙有,才是无上正觉的圆满。从而提出实相论,即一实相论。超出空、有二元为一元,“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一切平等,无有差别13。平等一味,无二无别,远离一切虚妄的无相之相。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一念觉,烦恼即菩提,一念遮,菩提即烦恼。没有烦恼也就不会有菩提。天台宗,谓之诸法实相,亦即泯除本质(理)与现实(事)之差别,一切诸法完全调和之世界,于迷妄之凡夫中,亦可体现崇高之佛境界,表现出现象即实在、差别即平等之精神。
佛教真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5、佛教的礼仪和节庆
二、基督教概况
1、基督教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1)犹太教的产生。犹太民族是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民族。犹太人祖居西亚地中海沿岸。在西亚一带历史上部族冲突激烈,犹太人是一个较小的部族,屡屡受到强大民族的压迫。犹太人中产生强烈的宗教情绪。他们选择了耶和华做他们民族的保护神。传说犹太人为了躲避灾荒逃到埃及。在埃及受到奴役和压迫,于是在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为了加强犹太人的团结,摩西采用神秘主义手段,制造了上帝召见、与上帝立约等手段。犹太人只能信奉耶和华,而耶和华讲保佑犹太人,让他们回到祖居之地——迦南,征服其它民族。犹太教产生。犹太人回到迦南,经过血腥征战,公元前993年,大卫建立统一的以色列国家,大卫的儿子就是所罗门。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征服以色列,把犹太人掠至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在巴比伦时期,犹太人坚信耶和华将拯救他们,犹太教神学进一步发展,完成。他们相信上帝耶和华是宇宙间唯一真神,犹太人的灾难是上帝对犹太人不敬上帝,没有履行与上帝的约定的惩罚。上帝最终将派救世主解救犹太人。
犹太人的苦难与基督教的产生。
公元前583年,波斯帝国占领巴比伦,为加强对地中海沿岸统治,波斯人释放犹太人,让他们回到耶路撒冷重建犹太人王国,作为傀儡。公元前63年罗马人征服以色列,犹太人历次反抗被镇压。犹太人只有期望上帝和救世主来拯救。犹太教上层屈从罗马统治,犹太教异端兴起。其中有一个小教派叫做拿色勒派,他们积极主张救世主将降临,救世主名字就叫耶稣。基督教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犹太教因素外,还有罗马帝国的因素——普世主义,东方宗教神秘主义—死而复生、洗礼等,希腊哲学——罗各斯等因素。
(2)耶稣与基督教的创建。
童贞女说,圣母玛利亚,丈夫约瑟,石匠。出生在伯利恒。30岁时受洗,天上传来声音说他时上帝之子,开始传教,据说有起死回生的功能。耶稣自称时、是上帝之子,是大卫王的后代,成千上万的人追随他,引起犹太教上层的不安,他们把他出卖给罗马统治者,并迫使罗马统治者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三天复活升天,并向信徒们显身说法。信徒们更加坚信耶稣就是救世主,就是基督。于是基督教产生,教徒们组成一些信仰和互助团体,就是教会。
(3)基督教的体制化建设。
第一、基督教的教会体制的确立。基督教从产生时起,就是下层的宗教,是穷人的宗教。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基督教与犹太教分离后在小亚细亚和埃及一带传播,以下层民众为主。原来信仰者主要是犹太人下层,保罗对教义进行改革,使它超越犹太教和犹太人传统,称为普世宗教。同时基督教也逐渐确立了主教制的组织结构。第二、基督教与世俗政权关系的调整。基督教传入罗马腹地,相传是彼得首先在罗马传教。在罗马,基督教与罗马传统宗教相冲突,加上基督教发展很快,引起罗马统治着的不安。基督教不断受到罗马官方的镇压,进行大规模的迫害。特别是公元69年尼禄的镇压。但是两方面原因是双方逐步靠近。一是罗马帝国的信仰危机和世界帝国的建立需要一个新的普世宗教,基督教能满足其要求。另一方面基督教自身也发生的巨大变化。基督教成员变化,由早期被压迫着的宗教,广泛吸收各行各界成员入教,成员发生变化,一些有权势和富有的人纷纷加入基督教,并且取得教会控制权,基督教的教义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这样双方的靠近,终于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在米兰发布宽容赦令(米兰赦令),宣布各种宗教信仰自由。392年基督教称为罗马国教。第三、宗教基本教义信条的确立。关于基督教教义存在各种分歧,其中主要是关于三位一体的分歧,其中一派主张三位一体,耶稣是圣子,同时又是圣灵的化身,是上帝的一部分,耶稣与上帝同体同性。当时主要存在于帝国西部,另一派是阿利乌派,反对三位一体,认为耶稣不 13 龙树的《中论》在开篇的偈子中写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是上帝的化身,认为耶稣只有人性,它是通过上帝,神灵进入体内,才具有神性。耶稣低于上帝。为此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召集各地教徒首领在尼西亚开会,是为第一次大公会议。确定三位一体是正统的基督教教义,谴责阿利乌教派。之后阿利乌教派只能存在于蛮族之中。尼西亚会议后,基督教又先后召开了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381)、以弗所大公会议(431)、查尔斯顿大公会议(451)。查尔斯顿大公会议对耶稣的神、人二性做出决议,确定耶稣是具有完整的人性和神性,同时,其神人二性又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于一个位格。
2、基督教的分裂和教派
基督教是当代世界第一大宗教,人数超过20亿人,并且仍在迅速发展。由于近代世界历史的进程是由欧美等基督教国家所主导的,随着世界近代发展,基督教对整个世界文明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就目前来说,其影响远远超过其它宗教。
基督教的教派:基督教分为三大派别,这涉及了基督教历史上的两大分裂。基督教本来是起源于近东地区。但是后来在西方的欧洲发展迅速,尤其是当基督教合法化及成为罗马国教后,在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一带的影响越来越大。罗马分裂为东西罗马后,两个罗马的首都(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会争夺基督教的主导权和首席权的斗争越演越烈。1054年君士坦丁堡的牧首与罗马的教皇互相绝罚,最终导致东西方基督教的大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教会不承认西方拉丁教会对教义的发展,认为他们歪曲了基督教的教义,只有东方继续遵守希腊语传统神学的东方教会才是正统的,所以自称正教。(Orthodox church),习惯上又称为东政教。以罗马为首的西方教会认为自己是耶稣首席弟子彼得的传人,应该具有全世界基督徒的领导权,所以自称大公教。(Catholicism),明朝末年传入中国后,因其信奉天主,所以中国习惯上称之为天主教。东正教的核心本来是君士坦丁堡以及近东地区。但是由于后来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消灭了东罗马帝国,俄罗斯的东正教会的实力增大。东正教现有信徒二亿多人,主要分布在东北欧和东南欧。各大教会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当代以俄罗斯教会和乌克兰教会势力最大。
在中世纪欧洲,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天主教的势力和影响以及经济实力迅速发展,教会内出现了各种腐败行为。教廷为了敛财,加强对各国教会的控制,这些都引起各国教会的不满。1517年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对教皇的专制和腐朽行为进行抗议,脱离教皇控制的大公教,建立新的教会。瑞士的慈温利、加尔文群起相应以及英国的国教改革,都建立了脱离大公教的教会组织。他们的新教派被统称为信教(protestant)。基督新教在十九世纪传入我国,一般称为基督教或耶稣教。
天主教现有信徒超过10亿,是一个全世界统一的组织体系的单一教会。天主教拥有严格的教阶制度和科层化的管理体制。理论上,天主教实行主教制,全世界大约有3000多个教区。所有主教平等,但是实际上却是实行了严格的教廷集权制度。天主教的教廷设在罗马城郊的梵蒂冈。由教皇统治。14教皇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任期终身。教皇任命一些德高望重的主教为枢机主教,组成枢机主教团。人称红衣主教。15枢机主教或在教廷任职,协助教皇处理政务,或在一些重要教区任主教或在教省任都主教。教廷拥有许多机构,包括国务院各部
16、各委员会和法院、大学等。地方上一些重要地区设教省,之后是主教教区、本堂神父。2007年全世界共有主教4946位,神父4080千人,修女776269人。教会的事物及信仰问题由教皇独裁,重大问题召开大公会议和世界主教代表大会。前者公元初即已形成,迄今召开了21次;后者1965年成立,每三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并可召开临时特别会议,主要讨论有关天主教的信仰问题。天主教主要分布在南欧、西欧以及拉丁美洲地区。东欧的波兰也是天主教传统国家。
基督教新教不是一个统一的教会。较大的主要有路德宗(信义宗)、加尔文宗(长老会、归正宗)、安立甘宗(圣 1415 教皇的头衔:罗马主教、基督在世代表、首席使徒彼得继承人、西部宗主教、罗马教省都主教、梵蒂冈君主、教皇。
截至2006年2月共有178位枢机,3月教皇本笃十六又任命15位枢机。历史上有6名中国人被任命为枢机主教。一)青岛教区主教田耕莘(+ 1967)1946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二)南京教区总主教于斌(+ 1978)1969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三)上海教区主教龚品梅(+ 2000)1979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
但由教宗默存心中,直到1991年才公布
(四)香港教区主教胡振中(+ 2002)1988年被委任为枢机司铎
(五)高雄教区主教单国玺 1998年被委任为枢机。2006年3月陈日君被任命为枢机。16 国务院,由国务卿领导,下设九部。信仰理论部(信理部),其前身为著名的宗教裁判所,1967年保罗六世将之改为此名。负责维护信仰与教义,查禁和制裁任何违反信仰原则及教义教规的言论和刊物。
○主教部?负责各地教区的设立。接受并研究各教区的报告。监督各地的主教会议,同时负责监督“拉丁美洲委员会”和“移民与观光委员会”。
○东方教会部?负责处理有关东方教会内的人事和纪律问题,并与“基督徒合一秘书处”和“非基督徒秘书处”一起,谋求改进同东方教会和其它宗教,特别是伊斯兰教的关系。
○圣事礼仪部?负责推行有关圣事的规定,处理东西方教会的礼仪。
○神职人员部(圣职部)?研究和处理各教区的神职人员的培训和生活等问题。
○修会与世俗修院部?这是两个部门,前者负责处理修会团体的成立或解散,监督修会团体的会规、纪律等;后者负责监督不入修会的在俗神职人员团体的规章制度。
○万民福音传播部?原名传信部。专门负责培养和派遣传教士。布置和开展世界各地教会的传教工作,从经济和精神上给予支持。
○册封圣人部?主管册封圣人的过程和手续,以及保管圣人的遗骸、遗物等。
○公教教育部监督天主教大学和修道院的组织,包括行政、方针、规章等 此外,还有一个与国务院平级的公共事物理事会掌管外交工作。公会、英国国教)、卫斯理宗(循道宗、卫理公会)、浸礼宗(浸信会)。各教的组织体系也不尽相同。主要分布在西北欧,北美和大洋洲。
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差异:东正教没有一个世界统一的教廷。各个大教会(如俄罗斯正教会、君士坦丁堡正教会、亚历山大里亚正教会等)是平等的。东正教神职人员可以结婚,但结婚的神父不能升任主教。在教义上也有一些差异,比如东正教不承认天主教的教会说和教皇无谬论,天主教认为圣灵出自圣父和子,圣父与圣子平等。东正教认为圣子低于圣父,圣灵只出自圣父,反对“和子说”。东正教采用的是旧历——儒略历,天主教采用新历——格里高利历。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差异:信教反对天主教的教皇制和教阶制。反对教会说和神职人员的的神学特权,主张平信徒皆为祭祀。反对神职人员独身。管理体制多样化,主要有主教制、公理制、长老制等。只保留了两项主要礼仪。做弥撒时,天主教只有神职人员才可以用圣杯喝酒,平信徒只能领圣体。新教平信徒拥有圣杯的权利。信教的旧约比天主教少七卷。此外在一些教义解释上也有差异。
3、基督教的教义
上帝论。上帝是造物主,是完善的,是唯一的。上帝是无限者,并不局限于我们这个被造的世界。人论。人是被上帝创造的,与世界万物一样是被造物。作为被造物,人是有限的,不完善的。
原罪论。人由于继承了亚当和夏娃的遗产而具有原罪。人本来是不完善的,善的缺乏就是恶。所以人的恶是不可避免的善的缺乏导致,而不是人有意为之。但是具有了原罪的人,在自己理智的指导下有意为恶。
基督论。人有罪,人有有限,所以不能自己救赎自己。上帝派下救世主来拯救人类。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救世主,为了拯救人类,自己牺牲在十字架上。耶稣的牺牲以整体形式赎清了人类的罪,从而为人类开创了救赎的新路。人只要信耶稣就可以救赎。
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道成肉身。耶稣即是神的儿子,又是神的儿子。他具有完全的人性和神性。所以他才能成为上帝与人的中保。但是他的人性和神性共同体现在一个位格。
末世论。世界末日来临,耶稣将再次降临人间,对活人和死人审判,义人进入天堂。
圣事论。(七件圣事:圣洗、坚振、圣体、修和、终傅、圣秩(神品)和婚配。新教只保留了洗礼和圣餐两项)信、望、爱。信是首要的。信是信任、信靠。即要相信上帝是造物主,又要相信耶稣是救世主。信任上帝和耶稣将拯救人类,义人将上天堂。
4、基督教的礼仪与节庆
圣事礼仪——七件圣事。弥撒的意义。
节庆:圣诞节与复活节。天主教的四大瞻礼:复活节、圣神降临节(五旬节,复活后第50天)、圣母升天节(8月15日)、圣诞节。追思已亡。
三、伊斯兰教概论
1、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布。
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社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早期的混合阶段。在阿拉伯半岛上,阿拉伯各个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尤其是血亲复仇时常发生,同时为了争夺汉志的控制权,各怒落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六世纪末,波斯人控制了商到南段,并且强使商道改道美所不达米亚平原,商业的衰落更加深了阿拉伯各部落为争夺有限财富而进行的斗争。
当时的阿拉伯人各部落信奉多神教,自然崇拜和偶像崇拜盛行,当时阿拉伯人的中心是麦加。麦加有处于汉志商路的中心。麦加有一座天房,天房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黑陨石,是大部分阿拉伯部落偶像崇拜的的对象,许多部落也把自己崇拜的其他偶像摆在天房中。围绕偶像崇拜,麦加成为阿拉伯的经济中心。控制麦加的古来氏部落上层因此也大法横财。同时外来的所罗亚斯德教和犹太教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犹太教的影响较大,自一世纪起大量犹太人逃到阿拉伯半岛,当时许多阿拉伯人也信奉犹太教。公元4世纪基督教也传入半岛,一神教的传入对伊斯兰教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
穆罕默德生于570年,是古来氏人,但家道中衰,2月丧父,6岁丧母,8岁祖父去世,由伯父抚养成人。没有上过学,目不识丁。先是给人放羊,长大后开始经商。25岁时受雇于富孀赫第彻,后与她结婚。结婚后,穆罕默德 1717 因信称义。因为信靠上帝和基督必将完成拯救和末日审判,所以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坚据各种诱惑和试探,做一个正直的人。我们生活在不完善的世界上,总是面临各种恶的诱惑,去获取眼前的实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除非我们是意志极其刚强的人,否则我们难免动摇。只有依靠对上帝的信任,才能使我们蔑视各种实利的诱惑和困苦的试探,去坚定的成为一个义人,获取最终的救赎。具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有了保证,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他经常到麦加郊区的一个小山洞里昼夜沉思。610年的一天,他突然得到天启,真主派来天使传达真主的旨意,让他做先知,向人间传达真主的旨意。从此穆罕默德开始传教。早期的传教时秘密进行的,他的妻子赫第彻、侄子阿里和义子宰德首先入教,其后他的挚友阿布·伯克尔。欧斯曼等人也加入伊斯兰教。613年起穆罕默德开始公开传教,同时也开始受到麦加贵族的迫害。为了躲避迫害一部分信徒躲到阿比西尼亚,然而古来氏贵族的压迫越来越重,而这时麦加北面的雅斯里布却发来邀请。621年、622年雅斯里布两次派人与穆罕默德在麦加的阿克巴会谈定约。622年穆罕默德到雅斯里布,改名麦地那——先知之城,622年称为迁徙年,阿拉伯历的元年。在麦地那,穆罕默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这之后麦加与麦地那之间发生了五次大的战争。630年穆罕默德带兵并林麦加城下,阿布·苏飞扬投降,穆罕默德进入麦加后,清除了天房中的360尊偶像,但是保留了黑陨石作为伊斯兰教的圣物,克而伯天房保留作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631年穆罕默德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631年穆罕默德出征叙利亚,与当地的基督教徒签定条约,异教徒可以保留宗教信仰但是每年要缴纳一次人丁税。632年3月穆罕默德最后一次到麦加朝圣,6月8日逝世。
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各部族大多信奉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从半岛的向外传播和扩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是全面扩张时期。大约是从7世纪中叶到十世纪。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占领了西亚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区,并向中亚和欧洲进逼。二是从13世纪到16世纪初,主要是向中亚、南亚、东南亚扩张。三是14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主要是土耳其帝国向东南欧的扩张,严格的讲十九世纪初伊斯兰教还经历了一次扩张,主要是在西非一带。
2、伊斯兰教的教义
六大信条:信仰真主(唯一一个神);信仰天使(四大天使:哲布勒伊来—主管真主的启示,米卡伊来—主管观察宇宙万物,伊斯拉非来——主管末日审判,阿滋拉伊来——掌管死亡);信仰经典(四大经典——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在古兰经之前已经颁布过经书包括讨拉特(摩西五经),则浦尔(圣经诗篇),引支勒(基督教的福音书),和古兰经,但前四者都被人篡改过,只有古兰经保持着真主的旨意);信仰使者(伊斯兰教据称有12万4千位先知,350位使者。其中重要的使者有阿当(亚当)、努海(挪亚)、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撒(摩西)、尔撒(耶稣)和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既是先知又是使者,是真主最后一位使者。信仰后世)(相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信仰前定(人的命运是出生前真主安排的,无法改变)。
宗教义务——五功
念功。“除真主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按拉的使者。”要经常不断的念。
拜功。每日朝向麦加礼拜5次。日出一次,为晨礼,中午一次,为晌礼,下午一次,为晡礼,日落一次为昏礼,夜晚一次为宵礼。7日一聚礼。每星期五正午过后聚集在当地清真寺集体礼拜。一年两会礼。开斋节和宰牲节举行隆重礼拜仪式。在礼拜前,要认清方向,要净身沐浴,如果没有水可以用土、石头代净。代净不是真洗澡,只是用手拍一下代净物,然后象征的在脸上抹一下。
斋功。伊斯兰教历9月,斋戒一个月,白天不食不饮水。
课功。奉真主之命而定的宗教赋税,称为天课。朝功。每一个又条件的穆斯林都要在一生中与伊斯兰教历的12月到麦加的克而伯清真寺朝觐一次。在麦加朝觐有一定规矩:首先是受戒,在指定地点沐浴受戒。然后是绕行,围绕克而伯清真寺走7圈,然后礼拜两次,到渗渗泉饮水。之后是奔走,在麦加城外的萨法和麦尔卧两山之间连会奔走7次。宿夜,12月8日在麦加以东25公里的阿拉法特山集体宿营。阿拉法特山大典,12月9日中午,在阿拉法特山下礼拜,然后听麦加大教长讲教义,直到太阳落山方可离去。投石,12月10日——12日清晨朝觐者到米纳山谷投石打鬼,立有3根象征名贵的石柱,分3天投49颗石子—7、21、21。宰牲。12月10——13日,杀牲口。辞行,离开麦加以前再到克而伯绕行。
伊斯兰教的经典。伊斯兰教的经典包括《古兰经》和圣训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古兰是阿拉伯语音译,意思是“诵读”。穆斯林认为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是安拉通过大天使哲布勒伊来启示给穆罕默德,再由穆罕默德在传教中陆续颁布的言论集。古兰经共30卷,114章,6200余节。古兰经是由穆罕默德讲述,由弟子门人记录背诵下来。第一任哈里发命令编辑古兰经,欧斯曼时期最后定本。
圣训,即《穆罕默德言行实录》,内容包括穆罕默德的言论、行为、和默认的其弟子门人的言行。穆罕默德以真主的名义发表的言论归于古兰经,而穆罕默德自己的言论归于圣训。穆罕默德死后古兰经已经不能再满足穆斯林日益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他们纷纷从穆罕默德的言行中去寻找理论依据。但是穆罕默德言行没有文字记载,只是由其亲属和门人弟子口头传述。各派政治和宗教势力出于自己所需对穆罕默德的言行进行不同的取舍,出现许多圣训版本。为了进行圣训的甄别、编辑集中了许多学者,到公元九世纪各种不同学派的圣训相继编辑完成。伊斯兰教各大教派分别采用不同的圣训。
3、伊斯兰教的教派
伊斯兰教产生后,围绕宗教教义、律法,尤其是围绕政治权利斗争,逐渐形成不同的教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逊尼派、什叶派、哈瓦立及派、苏非派、瓦哈比派。此外历史上的穆尔太齐勒派也一度影响很大。而影响较大的教派内部又有不同的教派分歧。
逊尼派。
逊尼派是历史上历代阿拉伯王朝支持的派别,又称正统派,逊尼的意思是逊奈遵守者,占穆斯林的80%。穆罕默德去世后,围绕哈里发人选争论,其中有些人主张只有穆罕默德的继承人才能任哈里发,只有阿里及其后人有权任哈里发,661年阿里死后,其支持者分离为什叶派。其他人则保留下来称为正统派。逊尼派承认四大哈里发的合法性,信奉古兰经和圣训。
什叶派。
什叶派是以拥护阿里及其后人是穆罕默德唯一合法继承人的派别。什叶是追随者的意思。什叶派现有9000万人,在伊朗占居民多数,在伊拉克占人口一半。在西亚其他国家和南亚也有分布。什叶派认为只有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是伊玛目,只有阿里与法第玛的后人才能是继承人,不承认阿里以外的三大哈里发。什叶派一直反对倭玛牙王朝和阿拔丝王朝,遭到镇压,阿里后人相继遭到杀害,到第12代伊玛目已经后继无人。什叶派宣称伊玛目只是隐遁起来了,讲作为救世主——马赫迪重返于世。什叶派围绕历史上伊玛目的人数和和谁是足以后一位伊玛目产生分歧。产生了十二伊玛目派,以伊朗和伊拉克为中心,是什叶派的主流。相信只有五位伊玛目的是宰德派,宰德派宰也门较多,在历史上建立了宰德派政权。相信7个伊玛目的是伊斯玛仪派。历史上的埃及法第玛王朝就是伊斯玛仪派建立。
4、伊斯兰教节庆
古尔邦节(宰牲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 开斋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
5、伊斯兰教的禁忌
禁食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非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一般说来性情温顺,反刍食谷的动物一般可食。凶禽猛兽,形状可憎者一概禁食。禁止含酒精的饮料。
四、其他宗教简介
1、印度教
历史发展:印度教是印度民族的宗教。起源于古老的婆罗门教,又被称为新婆罗门教。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后,在原始多神信仰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婆罗门教。相信梵天创世及业力轮回的观念。形成四大种姓的社会等级制度,并与印度社会结合,成为古代印度人民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佛教兴起后,婆罗门教后,婆罗门教在上层影响衰退。八世纪后,婆罗门教复兴。这这个过程中商羯罗等吸纳佛教、耆那教等因素对其进行重大改革,形成新婆罗门教。新婆罗门教继承婆罗门教的多神信仰,但是也创立了特殊的神位体系,即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为核心,而世间诸神则是后两个神的化身神而已。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拏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伊斯兰教进入印度次大陆并建立政权后,在地方王公和百姓生活中仍以新婆罗门教的信仰为主,在印度次大陆不同地区和部族中形态差异极大。当地人称之为“永恒的达摩”、“吠陀信仰”、“毗湿奴信仰”、“湿婆信仰”等。殖民者进入后,称之为印度人的宗教,即为印度教。近代以来。印度教为了适应时代也进行了一系列相应改革。印度教的教义:
一而多的多神崇拜: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努和湿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毗湿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服魔鬼,被奉为保护神;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以男性生殖器为象征,并不断变化着不同的形象,也被奉为毁灭之神。湿婆和毗湿奴大神幻化成众多神,有数千万之多。
社会等级制度:印度教根据创生神话把雅利安人分为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而当地被征服民族则成为贱民(旃荼罗)。其实种姓是内婚制的职业集团划分。所以各大种姓又分为若干次级内婚制职业集团,即印度人说的伽提,有2000到3000个。
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要得解脱必须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灵魂与神合而为一。解脱的道路有三种:一是行为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修行、亲证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宠。祭祀与苦行:崇拜各种类型的神,且礼仪繁琐,有时甚至将活人作牺牲。此外,印度教认为克制情绪及苦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它可以使人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摆脱轮回。
吠陀的权威。吠陀是古印度的诗文总集,涵盖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学、神话、哲学。在印度教中被认为是宗教经典。印度教的特点:多样性,印度次大陆的各民族(部族)语言文化差异很大,宗教信仰差异也很大,各地印度教信仰,被认为比亚伯拉罕三大宗教间的差异还大;
歧义性:崇尚纵欲和禁欲共存;社会生活性:十九世纪英国殖民者进行调查认为,印度教不是一个宗教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2、日本神道教
神道教简称神道,原本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后来,随着日本文明的发展,有衍生了创世神话和立国神话,以及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等因素,逐渐成为日本大和民族的民族信仰。佛教传入后,日本传统的民间信仰一度成为佛教的附庸,诸神成为佛教护法。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开始有意识地处于抵制佛教的动机而整理传统的多神信仰,成为神道信仰。
神道教信仰多神,号称有80万神、800万神或1500万神,自然界的山川﹑森林﹑太阳﹑火﹑雷﹑动物(如狐﹑蛇)﹑祖先的灵等都成为他们祭祀崇拜的对象﹐因此有山神﹑水神﹑海神﹑田神﹑地神﹑雷神﹑太阳神(如天照大神)等等。神道教的最高神是造化三神:天御中主神、高皇产灵神、神皇产灵神,特别崇拜作为太阳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称日本民族是“天孙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且是其在人间的代表,皇统就是神统。祭祀的地方称神社或神宫,神职人员称为祠官、祠掌等,这成为神社神道教。神社神道教主要以祭祀活动为主,以每年的新年祭最为热烈。一些个人问题也要到神社祭祀祈祷。此外,在民间社会中,以家庭或家族的形式进行的民间祀奉以及个人的巫术行为也是神道信仰的主要形式之一。
神道信仰在产生后,一直以神社祭祀和民间祀奉的形式存在。直到近代才成为正式的神道教体系。十七世纪以后,一些日本文人以儒家理学思想,对神道信仰进行义理改造,甚至借用西学思想创建宗教的世界观,神道信仰日益义理化。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了维护天皇地位和强调忠君爱国的思想,把神社神道教作为日本国教,是为国家神道,由内务省统一管辖全国神社,神职人员成为国家公务人员。1945年天皇发表非神格化宣言,废止政教合一的国家神道。随着日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农村和农业为基础的民间信仰衰落,神社神道教成为神道教的主要形式。全国有大小神社8万多个,其中重要的有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祭祀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宫;供奉明治维新以后100多年来在侵略战争中死亡的官兵名册的靖国神社等
随着晚近神道教义理的发展,出现了神道教教派,尤其是在近代神道教国家化的过程中,部分未纳入体系的神职人员成为独立的宗教教派。现代日被神道教教派大约有13个。有些教派吸纳其他宗教思想,尤其是基督教的神秘主义和终末论思想,超脱神道教,成为新兴的宗教组织,日本也是当代世界新兴宗教组织最多的国家之一。
3、原始信仰与民俗信仰
第三章:世界范围内的宗教问题
一、世俗化还是宗教化:当代世界宗教热与宗教问题
1、世界在日益世俗化?祛魅与复魅之争
世俗化理论的发展:从启蒙思想家到马克斯·韦伯再到皮特·伯格 启蒙思想对欧洲的基督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们认为基督教会是封建秩序的卫道士,人格神的信仰是愚昧的产物,随着科学发展和知识积累,人类社会的进步,宗教将走向消亡。启蒙思想家对待宗教的态度大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反对基督教,尤其是基督教会,否认人格神,走向自然神论(理神论)或泛神论。一类是反对所有的宗教,认为宗教将消亡,主张无神论。无论哪种主张者,即使是比较虔诚的基督徒思想家也主张政教分离,反对宗教过分干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在公共生活中实行宗教宽容乃至宗教自由。政教分离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19世纪实证科学的发展,更为激进的认为宗教的时代将为哲学的形而上学时代所超越,神的宗教将为人的宗教取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证伪了宗教宣称的秘迹,社会科学的发展揭示宗教形成的原因和轨迹,以人文社会知识来揭示神学的问题。在欧洲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政教分离成为各国政治实际。在一些天主教国家,面对天主教会的反动(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教皇无谬论),知识界的反教权主义高涨。随个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所有这些导致宗教在欧洲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衰退。进教堂的人日益减少,宗教的社会服务领域为世俗政府所取代。现代宗教学的创立者麦克斯·缪勒说“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季,最为广泛阅读的期刊好像都竞相告诉我们宗教已经果实,信仰是个幻觉或幼稚病,神灵终于被找出并清除了”。20世纪初A.F.克劳力指出“到处盛行这种意见——宗教不过是原始残余,其灭绝只是时间问题”。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更明确的把世界的现代化发展称之为一个祛魅的过程。
韦伯的祛魅命题,成为世俗化理论的重要源头。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结构及其功能分化,来论证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影响减少的必然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皮特·伯格则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宗教神圣性被扯碎的现实。1968年皮特·伯格在《纽约时报》撰文,“21世纪,宗教信徒只能在极端小教派中才能找到。” 世俗化理论可以分为两个倾向,一个是极端的,认为宗教将消亡,在人类社会中不存在;一个是温和的,认为宗教将在人类社会和人的观念中影响式微。
世俗化的定义界定:世俗化(Secularization)一词出现于欧洲三十年战争后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文本中,用来表示教会财产被国家没收,转为非宗教用途。同时,也被应用于指宗教教职人员脱离宗教身份回归世俗身份,即汉语中的还俗。后来这个词逐渐成为宗教社会的一个重要名词和二十世纪宗教社会学的关键词之一,并且成为当代宗教社会学界中争议最激烈的一个核心问题。
综合百年的世俗化理论史,世俗化理论包含以下三个内容 社会的世俗化,这也是最为经典世俗化理论。
社会世俗化的第一含义是宗教的衰落,即信众的减少。宗教衰落的原因包括: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提高;在政教分离的情况下,宗教不能在从政权那里得到有力支持,同时宗教垄断丧失;宗教垄断的丧失,宗教多元状态下,宗教间互相批驳,神圣性降低;社会结构的变化,人的生活从社群走向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空间,如城市化和更广泛的地域流动,宗教组织所依赖的社群性维系丧失。
社会世俗化的第二含义是宗教的社会功能减弱。按照帕森斯的理论,随着人类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复杂化,不断地分化为更多的不同的功能子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宗教的许多社会功能为其他新衍生的子系统所取代,宗教的社会功能领域减少,宗教的社会影响面减小。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政教分离,宗教的许多社会职能为世俗组织取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的许多传统功能不能发挥作用。尤其是宗教以制度的形式从公共空间退出,成为个体的私人信仰。
社会世俗化的第三个含义是,宗教的象征符号和语言在社会的意义生活体系中退出,或是变得无足轻重,丧失重要意义。人们对宗教的各种符号丧失了神圣感和禁忌感。
就政治学来说,主要是强调政教分离,宗教退出公共领域,成为个人的私生活。反对宗教干预政治,反对宗教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宗教化
宗教的复兴与世界的复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宗教不但没有走向人们预期的消亡或衰微,而是在悄然复兴,并逐渐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宗教热潮,并持续到今天。据国外宗教机构统计,截至2000年,世界人口约为60.55亿,信仰宗教者约为51.37亿,大约占总人口的84.8%。其中基督教徒(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约19.99亿人,穆斯林约11.88亿人,印度教徒8.11亿人,佛教3.59亿人,以上四种传统宗教信徒就占世界宗教总人数的88%以上。各地一度冷清的教堂、庙宇充满的善男信女。宗教热不仅表现在信众统计数字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加强。它不仅要求的是私人领域的内在信仰,而且日益追求在公共领域的实践表达。宗教成为20世纪末以来国际思想界、文化界最受关注的领域。宗教类图书成为最畅销的书籍,自文艺复兴以来宗教题材成为再度成为艺术作品的主题。各种极端宗教行为成为各种媒体最吸引眼球的卖点。而各种媒体的渲染、文人们的唱和,更加烘托出一片轰轰烈烈的宗教复兴的世界氛围。
宗教逐渐走出低谷,由点到面,最终呈现出全面复兴的世界景观。直接促进全球宗教复兴的有几大源头:一是美国的基督教新教的福音派的复兴;二是天主教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三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几个事件:包括巴勒斯坦问题、伊朗的白色革命。而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斗争掩盖下的宗教问题凸现出来,世界宗教的热潮也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当代世界宗教热的表现(1)信众增长。这并不仅表现为信教人数的自然增长,同时表现为不信教者的宗教皈依人数以及不同宗教教派间信徒的转宗,以及名义上信徒的宗教生命的更生等。(2)生命意义的宗教诉求。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增大。有些社会学家把宗教信徒分为:真正的信徒;事实上的信徒和名义上的信徒。当代宗教热表现为第一类人的增加,后两者的信仰深度变化(3)新兴宗教的泛起;(4)宗教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宗教以新的方式重新介入公共领域,参与公共生活。也正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当代世界不是日益祛魅了,而是呈现为复魅。
2、当代世界政教关系形式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政教一体型和政教分离互动型。政教一体的形式在上古社会比较普遍,国王兼祭司,国家社会结构本身就是宗教的组织结构。比如士师时代的以色列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出现了政教分离的局面,产生了独立于宗教的政治和独立于社会一般结构的宗教组织,我们可以称为教会的体制化宗教。如佛教教团在古代印度社会的出现,基督教的产生等。近代以来,政教一体的政教关系模式已经极为少见,梵蒂冈城国可能是硕果仅存的了。只有政教分离才会有政教关系。
政教互动的前提是政教分离。日本学者中野实把历史上的政教关系类型总结为宗教优位型、政教交叉型、政教分离性、政治优位型。宗教优位型指在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中,宗教具有更高的权威,宗教教理是政治的行为原则,宗教领袖是政治权威的精神导师。我国学者一般称之为政教合一的政权,或者神权政治。我国西藏民主改革前、伊朗白色革命后的政权属于这个情况。宗教交叉型是指宗教与政治是分立的,但是互相影响。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宗教伪政治提供神学的合法性,而政治为宗教提供垄断的暴力支持。中世纪欧洲属于这种情况。政教分离型主要是指近代以来的政教分离,理想的形式是宗教不干涉政治,政治也不干预宗教事务和国民的信仰。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情况属于此种,当代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也是这样规定的。政治优位型指政教关系中,政治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把宗教变为政治操纵的工具,完全处于政治的控制掌握之下,甚至是政治完全否定宗教存在的合法性。
近代世界的政教关系走向受到欧洲和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会与封建统治关系密切,实行精神控制,对异端采取肉体消灭的政策,成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不得不激烈反对的对象。许多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都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会进行了猛烈批判。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伴随着惨烈的宗教教派的斗争。这种情况下,一些思想家主张实行思想自由,反对国家政权对宗教进行控制。一些政治家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也主张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政教分离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教会地产被没收,教职人员社会特权被剥夺,教会控制的社会事务为政府所接管。宗教被迫退出政治和公共领域,成为私人的生活选择。国家不干预私人宗教信仰,宗教也不得在政治上拥有发言权。政教分离的初衷是避免宗教干涉国家政治,使国家政治摆脱政治的干涉,同时在多宗教国家,也避免由于宗教分歧引发政治冲突。宗教进行了后卫保卫战,反而导致更加强烈的反教权斗争。宗教夹着尾巴退居个人领域,在公共事务上丧失发言权。欧洲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世界各国的标准。
但是,这种政教分离只是一种理想形式的,在许多国家并没有实现彻底的政教分离,政教也没有完全退出政治领域。许多国家保留的法律上的,或事实上的国家制度。在亚非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宗教界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大多情况下是民族主义运动的同盟军。但是,总的来说,近代以来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世俗化,政治要排斥宗教,宗教也努力摘清自己与中世纪暴政的关系,洗清自己宗教屠杀的历史包袱。即使是在亚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中,主导的意识形态也是欧美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世俗意识形态,本土宗教往往被视为短暂的同路人,而从根本上是阻碍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发展的。外来宗教,主要是伴随着殖民扩张而来的基督教,则有帝国主义走狗的嫌疑。宗教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有一定影响,但是在改革领域则名声不好。
但是,自从六十年代末情况发生改变。情况首先发生在美国,宗教参与了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宗教在美国再次活跃起来。天主教会经历梵二会议以后,立志革新,从社会保守的代言人,开始走向时代前沿。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拉美出现解放神学运动。在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世俗主义路线遇到了困难,社会不公和腐败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宗教成为人们表达不满的集合点,在埃及有穆斯林兄弟会。七十年代,伊朗爆发白色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建立伊斯兰共和国,此举扭转了中东伊斯兰国家自凯末尔革命以来的世俗主义精神走向。政治伊斯兰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风起云涌。在欧洲,波兰巨变中天主教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政教关系的理论也发生变化。虽然大多数国家和政教仍然强调政教分离的原则,但是他们认为政不是政治,而是政府。政教分离是指作为建制的宗教不能成为政府部门的分支或构成部分,政治势力。宗教不可能不关心政治,不在政治问题上发言。在公共广场上,可以由宗教的声音,如社会公正问题、平等问题、环保问题、减贫问题等等,宗教都可以由发言权。其次,政教分离的动机发生变化了。原来是为了反对宗教干预政治,现在要求政教分离是为了保护宗教的利益,免受政治的干涉,即实现宗教自由。而在亚非地区,乃至欧美的部分地区,宗教民族主义迅速发展,宗教成为不可忽视政治因素。
当代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宗教的政治化,第二政治的宗教化。宗教的政治化是指宗教谋求获得政治指导的意识形态地位,改变世俗政治理念,甚至宗教组织作为政治力量发挥作用。宗教的政治化,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主动的,一是宗教被动的。前者可以直接称为宗教政治化,即宗教越过信仰层面,力图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贯彻宗教的信仰原则。后者是宗教的被政治化,或者说是宗教的政治工具化,有人或政党试图利用宗教伪工具达到政治目的。这两者往往是相伴随着的。一般说来,宗教有政治要求,才会被政治利用为工具,政治利用宗教为工具也必须满足宗教的一定条件和要求。这些都会导致宗教的异化。
政治的宗教化是近代政治发展的一个特点。政治本来是世俗的,其特点在于实践性,在实践中,政治的目标和评价标准都是实际的,可妥协的。但是,近代政治在抛开宗教以后,呈现为自我神圣化的趋势,政治目标成为具有终极关怀性的,终末意义上的,而政治原则也成为绝对的和纯粹的。同时采用一些具有煽动性的话语和具有禁忌性的符号象征体系,有些学者称这样的政治原则为世俗的宗教,甚至政治的宗教。这样的政治往往是一种极端化的政治。
3、全球化与世界宗教
在全球化的世界,宗教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网络存在。不仅世界性宗教,即使是本土的地方性宗教也具有世界意义,受到世界宗教大势的影响,并成为世界宗教运动的一份子。
全球化时代也是一个宗教多元共存的时代,任何一个宗教都应该适应这个时代,一是要自强,否则自己的份额就会减少,甚至灭亡;一是学会与其他宗教同存共处。现在任何一个宗教都不要妄想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宗教的区域独占,必须学会理性面对宗教他者。
4、宗教冲突与宗教对话
任何一个宗教都声称拥有绝对真理,大多宗教都否认其他宗教信仰的真理性。宗教共存,必然存在信仰的差异和冲突。同时,宗教在历史发展中,往往具有具体的文化载体,文化间的差异和歧异感,在宗教中也表现出来。由于文化歧异,造成宗教沟通交流的困难,相互之间不信任。同时,宗教具有属灵的一面的同时,也具有属世的一面。世间的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冲突在宗教中也有表现,并可能因宗教符号而放大。宗教冲突,既有不同宗教间的冲突,也有同一宗教内不同派别、流派间的冲突。同时,宗教矛盾既有不同信仰的国家民族的矛盾,也有一国内部不同信仰团体的矛盾,甚至不同信仰的邻里间的矛盾。雷蒙·潘尼卡认为世界历史上有史记载的6000多次战争大多有宗教背景。历史上最惨烈宗教冲突发生在欧洲历史上的三十年战争。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冲突结束后,文化矛盾和宗教矛盾得以凸显。1993年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所谓的文明冲突论,而“9·11”事件对使宗教极端主义的恐怖主义成为笼罩在人类头上的噩梦。宗教对话成为一个重要的宗教和政治议题。
对于宗教对话,大家都会想到汉斯·昆的振臂高呼“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没有宗教对话就没有宗教的和平。”宗教对话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自从有了宗教的对立与差异,有与宗教他者的相遇,就会有宗教对话。历史上的宗教对话的目的主要在于护教或者劝信,其结果往往是一方说服一方,导致皈依。当代宗教对话与古代的对话目的不同,当代的宗教对话目的在互相了解,减少误会和分歧,消除隔阂,和平共处。同时当代宗教对话还有一个更为实践性的目的,就是共同合作,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按照保罗·尼特的说法就是一个地球、多种宗教,共同合作,消除苦难。这些苦难包括贫困问题、污染问题。核威胁问题、战争问题以及恐怖主义的问题。
近代以来的宗教对话,一开始是以基督教自由主义神学为先导的,但是梵二会议以后,天主教后来居上,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天主教有他的巨大优势,就是组织的力量。在其它宗教中,宗教对话只能是极少数神哲学家的理论,很高深难懂,但是在天主教则不同。在教廷建立专门的委员会来负责,开展与基督教东正教、其它宗教和无神论的对话。同时天主教内的对话理论神学也是层出不穷。从拉纳的匿名的基督徒,到汉斯·昆的全球伦理,都是时代最响亮的声音。
二、基督教问题:
1、当代世界基督教的发展概述
近代以来基督教神学的发展:自然神(理神)论、现代(自由主义)神学思潮、基要主义神学和福音派基督教近代启蒙运动思想家,反对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的各种靠迷信愚昧人民榨取钱财的行为他们本着机械唯物论的观点,认为上帝在创造了这个世界以后,并不是总临在于这个世界的,而是让这个世界按照规律运转。他们并不否认上帝是世界创造者,甚至也不否定耶稣的救世主身份,但是反对教会所宣称的各种奥秘和神迹,认为真正的奥秘是这个世界的美好构造。这被称为deism,传统翻译为自然神论,或理神论。主张自然神论的思想家,大多并不关心神学问题,而是政治社会问题,自然神论并未构成一种广泛的神学思潮。
十九世纪,随着科学发展受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发展影响,在欧洲基督教内反对宗教秘迹,剔除圣经中的神话成分,还原真正的史实,把从道德和社会角度解释教义的思潮兴起。是为自由主义神学。他们把《圣经》作为历史文献,从语言文字学、神话人类学、历史考据学等角度进行研究,还原历史上的耶稣,即作为人子的耶稣。认为耶稣的复活和道成肉身都是神话。比如,他们研究发现,圣经旧约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完成的,里面存在语言风格的差异和前后的矛盾性等,否认摩西是摩西五经的作者。他们从道德和情感角度分析救世主神话的起源和耶稣复活的神话的来源等等。自由主义神学并不是无神论批判,但是在许多问题上与无神论批判得出了相似的观点。自由主义神学在德国和美国都一度影响广泛。18 18 自由派大师哈纳克认为,在耶稣的教导中,并没有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而是宣扬的是圣父的伟大。耶稣有斯加尔文或路德,不在于他本身的伟大价值,而在于他所训示并垂范的宗教理想。有些自由派极端人士人士甚至认为,即使没有耶稣这个人,基督教的道德和宗教生活也不会破产。基督教的真谛不在于道成肉身,而在于基督教的爱、牺牲精神等。所以即使在没有基督教的地方,也可以找到基督精神。现代自由主义神学的发展,在教会内遭到许多人的抵制。他们尤其反对否定耶稣神圣性的解释,认为这其实是否定了基督教。这其中有些人比较极端,他们无视现代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抵制任何对圣经的分析和批判,主张圣经无谬,来于上帝的默示,坚持童贞女生子,相信圣经中的神迹和耶稣的死后复活,相信耶稣的牺牲为人赎了罪,而不是像自由主义者所说的那样,耶稣只是殉道者,一个英雄和道德榜样等,他们相信撒旦和魔鬼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圣灵的做工,而不是人的道德,才能拯救人类。尤其是反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为基要主义神学。1910年美国长老会会议把基要神学归结为五点: 《圣经》无误谬性。(Inerrancy of the Bible)耶稣基督乃由童贞女所生,并具有神性。(The virgin birth and deity of Jesus Christ)“因信称义”的教义。(the doctrine of Salvation by Faith Alone)相信耶稣基督的复活。(The bodily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相信耶稣基督的再临。(The bodily second coming of Jesus Christ)基要主义神学认为所谓科学的解释对宗教和人们的道德都是有害的。1925年在田纳西州发生了著名的“审判猴子事件”。基督教基要主义的极端形象颜面扫地。
基要主义的不妥协精神是伟大的,但是其无视时代发展的分离形象也是被人嘲笑。所以,后来出现了(新)正统主义神学和基督教的福音派思潮。二十世纪的福音派也可以成为新福音派,以区别18世纪的怀特菲尔德、卫斯理兄弟。爱德华兹等人领导的福音运动。新福音派运动,坚持基要派的基本观点,但是反对基要主义的消极、顽固和背离社会发展的倾向,主张积极介入社会并适应时代。福音派坚守圣经,但是也认为圣经是神的默示,但是也有人的成分,是在特定文化下表达的。对于科学,他们不是一味反对,而是采纳新的科学观点,使之与基督教教义相协调。对于自由派,他们的态度不是战斗,而是对话。他们尤为重要的是主张社会福音,但对基要主义只重视个人灵魂得救的做法。“相信圣经的教导、教义及伦理,一定能应用在社会环境中,能对社会产生作用,正如可以应用在个人身上一样。”福音派在二战后美国基督教中日益取得广泛影响,尤其是其社会关怀的取向,积极参与美国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对美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等左翼运动。七十年代,福音派在道德问题上和政治问题上,与美国保守主义政治结合,宣扬美国精神和道德使命。福音派思想对美国外交政策也产生了主要影响。福音派思想对于拉美和非洲教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基督教灵恩运动与新兴教派。
圣经新约使徒行传2“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房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除螨,按照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3”彼得、约翰上圣殿去。有一个人,生来瘸腿的,天天被人抬来,放在殿的一个门口,要求进殿的人周济。他看见彼得、约翰将要进殿,就求他们周济。彼得、约翰定睛看他。彼得说:“你看我们。”那人就留意看他们,指望得着什么。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于是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来。他的脚和踝子骨理科健壮了。基督教认为圣灵对于人的拯救是重要的,没有圣灵的感召,人士无法悔改,也是无法被拯救的。所以基督教历史上,圣灵降临的叙事比比皆是。在试图行传中,人感了灵恩,按圣灵的指引而传福音,行奇迹。灵恩主义者往往借着圣灵,而超脱体制和秩序的束缚,发布预言、为人治病,甚至像耶稣的五鱼二饼或把水变酒一样,行奇迹,给予人财富。基督新教反对体制化的天主教秩序,主张因信称义,教派不断分裂,同时灵恩的思想也非常盛行。二十世纪以来,灵恩主义在教会中泛滥,个人强调自己的神秘经验和感悟,基督精神充满自己的生命,忽视教会的教导和规矩,甚至可以行奇迹。近代灵恩运动发端于美国,但是在当代亚非国家的基督教中泛滥流行,假先知很多。近代灵恩运动的起源,本是反对近代教会的唯理化、礼拜的仪式化、程式化,要求精神的奋激和心灵的感动,大多数灵恩运动的参与者也是这个动机。但是在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依灵恩为自傲,鄙视他人和权威的,乃至行神迹的愿望。有些人自称得了圣灵的感召和启示,传播新的福音,创建新的教派。二十世纪以来,基督教内部新兴教派不断兴起,各种异端教派林立。
近代基督教的世界传教运动与亚非基督教的发展
宗教改革以后,天主教掀起了一波海外传教高潮。当时的口号是在欧洲失去的,在海外补回。传教士深入美洲、亚洲以及非洲沿海。但是天主教卓有成效的传教主要是在拉丁美洲,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实现了天主教化。在亚洲,除了菲律宾,虽然也达到了传教的目的,但是收效并不很大,欧洲文明相对于亚洲文明也并不占优势。在非洲,当时的条件并不支持内陆传教,尤其是医疗条件,非洲大陆对于欧洲人来说仍是危险的和黑暗的。十九世纪后期的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和对亚非的殖民瓜分,彻底打开了亚非大陆的传教大门。天主教殖民大国,主要是法国,现代派则强调圣经言辞的时代性,剥壳耶稣具体教导的时效性,主张基督教应该根据时代发展而在神学上更新。在其殖民势力范围内传播天主教,而英美德等列强则积极传播基督新教。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基督教传播,具有更加明显的近代文化殖民主义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代欧美殖民主义扩张的有机构成部分。有西方人称一个传教士可以顶上一个营的殖民军队,而中国学者蒋廷黼更是一针见血地说“佛教史乘着白马进入中国的,而基督教则是坐着炮弹来的”。由于有帝国主义列强的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做后盾,这一百年的传教运动,收效显著,在非洲部分地区,基督教压倒了土著宗教信仰,成为主体宗教。在亚洲,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的成效,但是也把基督教扎根于这些民族之中。
。不可否认有些传教士在殖民地传教区颐指气使,表现出文化种族主义和文化霸权心态,甚至作威作福、胡作非为,但是大多传教士还是非常虔诚敬业,无论是出于宗教的热情还是出于人道的关爱,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在传教中尽心尽责,付出心血甚至生命。传教士要克服水土不服、语言不通以及敌视的文化心理。在非洲,发明奎宁之前,大多数传教士几年内就死于疟疾。在中国热河,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传教士大多客死他乡。许多传教士被土匪或暴民杀害。
近代基督教的亚非传播,作为文化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同样具有近代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破坏和重建的使命。一方面,基督教作为强势文化,它贬低、打击甚至摧毁亚非的本土宗教文化,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的更新创造了契机。同时,虽然在近代欧洲,基督教成为启蒙运动批判的目标,但是在亚非地区,基督教仍是欧洲文明的代表,具有一定的文化上的先进性。基督教也非常重视文化传教,教会出于传播宗教的动机也创建了一些社会现代的社会服务机构,包括学校和医院,也些教会更是建起近代农业或工业示范园,成为近代文明的传播者。基督教在亚非地区的传播,也激起土著宗教的反对和自我更新。这些宗教在反基督教的同时也吸纳了一些基督教的成分。同时,亚非基督教也吸纳了一些本土宗教文化因素,实现“在地化”(本色化)。在这个过程中,混合型宗教在亚非各地产生。比如中国的拜上帝会等。20世纪,亚非民族主义发展,在亚非基督教内出现反帝国主义控制的自立运动。
当代亚非基督教发展迅速,是基督教世界最具有活力的地区。有人说,基督教已经不再是欧美的宗教,因为亚非拉的基督教人口已经超过欧洲和北美。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基督教的皮肤深色化。
当代亚非基督教在神学思想上比较保守,易受基要主义和灵恩主义影响。受文化混合和民族主义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异端教派,比如非洲的上帝之子,中国的东方闪电。相对于欧美基督教,贫困的亚非基督教徒更重视对财富和健康的关注。亚非基督教本土神学建设滞后,在地化还远远未完成,与本土文化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2、基督教与欧美民主政治的关系
基督教是否是民主政治产生的温床,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但是,政治思想学者一般认为,产生于欧美的近代民主思想与基督教具有极大渊源。中国学者也大多持这一观点。基督教到底为欧洲近代民主思想提供了那些元素: 人的罪性。即人的有限性和犯错误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基督教认为完善者只有一个就是造物主,人作为被造物必然是不完善的。同时人具有原罪,容易受魔鬼的诱惑。所以,人是会且易犯错的,甚至作恶。因此,开明的统治者是靠不住的,必须以民主的形式控制他。
精神权力与政治权力的二元分离。所谓“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剥夺世俗政权的精神权力,使得全能国家或极权国家成为不合法的。
良心自由和公民不服从。人的良心只对上帝负责,指向上帝,世俗政权无权干涉。公民有对暴政不服从的权利。虽然,在基督教这里的不服从仍是内在的不服从,良心的不服从,但是这是根本性的不服从。
基督教新教长老会和公理会管理体制,为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了管理模式。
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基督教反暴君的思想,虽然与近代民主思想存在本质区别,但是仍是当时反对封建专制最有力的武器。
3、当代世界中的天主教
近代天主教的发展:
宗教改革后天主教的改革(counter-reform)和传教、耶稣会
16世纪初德国、瑞士和英国相继宗教改革,脱离圣统制。面对风起云涌的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阵营一方面采取严厉镇压,发动宗教战争,稳定了诸如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南部的形式,一方面进行自我的改革。1545年召开特伦特公会议,1564年通过《特兰托会议信纲》,确认教皇有权决定宗教事务,重申天主教基本教义和圣礼制度,谴责新教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和对圣礼的不同主张。还为整肃天主教会作出规定,如主教必须讲道,神父必须熟读圣经,教士的道德生活必须受到监察,以及开办神学院训练神职人员等。
修会的复兴:耶稣会的建立。修会的复兴在天主教改革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16世纪,原有的修会进行了整顿,又创立了一些强调虔修生活和社会服务的新的修会组织。如1533年在意大利成立的巴拿巴会,不久即发展到法国、波希米亚。1535年还出现了女修会圣天使会和乌尔苏拉会。影响最大的当推西班牙人伊纳爵·罗耀拉1534年在巴黎创立的耶稣会。该会于1540年得到保罗三世批准,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奥地利、波兰等国迅速发展。由于耶稣会士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水准较高,故其后的天主教会领袖多为耶稣会士出身。他们为上层统治阶级所重视,能够左右世俗当局,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有力地遏制了新教的改革运动。
天主教主要是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稳定了自己的阵脚,然后开始反击,在东欧,通过传教的努力,使波兰等重归天主教的怀抱。通过战争使神圣罗马帝国南部的新教势力扫荡一清。同时,在拉美和亚非等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传教,而耶稣会等更是积极向印度、日本、中国传教。
天主教的后卫战式的保守化与顽固化:
异端裁判所:宗教裁判所是从13世纪上半叶建立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为镇压法国南部阿尔比派异端,曾建立教会的侦察和审判机构。、16世纪中叶,教皇在罗马建立最高异端裁判所。1908年教皇庇护十世把罗马最高裁判所改为圣职部,主要职能是监视和处罚参加进步活动的教徒,查禁各种进步书刊,革除教徒的教籍和罢免神职人员等。
禁书目录:特伦特宗教会议授权教皇编订禁书目录,1564年发布。这目录查禁书目约占当时欧洲印行书籍的四分之三。几乎仅剩武加大译本,与天主教信仰的书本能发行。教宗还任命一个查禁书目的独立委员会,按期对书目增订,一直到1966年才废止
加强绝对权威:教皇无谬与越山主义。1864年教皇庇护九世颁布《谬说举要》列举80条现代社会的罪恶,向社会主义、理性主义、出版自由、宗教自由等群魔开战。1870年梵蒂冈第一次大公会议宣布教宗无谬和教宗的首席权(教宗不仅具有道德权威,而且具有组织上的权威,可以对任何一位主教形式组织权力。主教要服从教宗,等于否定了天主教的主教制传统)
1870年罗马教皇国被推翻,统一的意大利不承认教皇国,占领罗马,为首都。教廷仅保留梵蒂冈。教宗庇护九世表示要做“梵蒂冈的囚徒”,终生不出梵蒂冈半步。
二十世纪天主教世界的保守。与基督新教相比,天主教由于采取如此顽固的防卫措施,在神学上与时代相去甚远。在一些政治比较激进的天主教国家,世俗政权与世俗知识界与教会关系比较紧张,反教权主义盛行。而在一些比较保守的天主教国家,政治民主化滞后,专制政治、军人独裁,天主教会成为支柱之一。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1958年若昂二十三当选为教宗,1962年召开在梵蒂冈召开大公会议。1965年结束。会议发表四份宪章、九项法令和三个宣言。使天主教要面向时代,成为一个现代人的教会(与时俱进),重新展现教会为「本地化的教会」。各个地方的天主教会开始采用本地语言举行礼仪﹐教会亦更重视与本地文化结合;重视教友在教会内的积极参与强调教会并非完全由神职人员主导﹐教友在教会内亦有特定的角色和使命﹐并非被动的参与者; 提倡教会与各宗教及无神论者之间的交谈﹐天主教会愿意耹听其它宗教信仰者及无宗教人士的心声﹐亦切愿向他们表达天主教会本身的信仰反省。
保禄六世1963年6月当选教皇。在长达25年的任期内,保禄六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了独特而广泛的作用,他推动基督信徒大公合一的对话,并开启了罗马教皇国际牧灵访问旅行的先例。教皇保禄六世继承约翰二十三世的遗志,领导天主教会继续进行梵二大公会议并实践大公会议的指示。教皇保禄六世也因为到圣地朝圣、是首位到联合国发表谈话的教皇、到肯尼亚、哥伦比亚访问,而成了一位世界性和国际性的人物。通过他的《耶稣的教会》通谕的教导,天主教会得以与世人对话,而他的《人类发展》通谕,探讨了世界上经济社会全球化的重大问题。若昂·保禄二世的思想:1978年10月16日,沃伊蒂瓦继任天主教第264任教皇,时年58岁。历史上第一位斯拉夫人教皇。在政治上,他坚决反共。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曾说过,没有教皇铁幕不会倒下。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则称赞教皇是“结束共产专制统治的英雄之一”。同时,致力于世界和平。出访103个国家,包括古巴、伊朗和以色列。同时关注世界减贫问题等。但在神学上,倾向保守,反对拉美解放神学,反对女权和同性恋,反对使用避孕套防治艾滋病。2000年封圣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激烈抗议。梵二会议后天主教的新变化: 天主教的政治神学:解放神学运动、拉美的解放神学、亚洲和非洲的解放神学。
解放神学是拉丁美洲一种激进的天主教神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在拉丁美洲教会中了要求将天主教神学理论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思潮。19世纪拉美各国脱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控制后,长期处于军人独裁统治之下,摆脱一切奴役、争取彻底解放成为普遍的社会要求,解放神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该派神学家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分析作为解释圣经的原则,认为政治解放的根基,乃是从罪当中解放出来,强调耶稣是“解放者”,并要求神学不仅要反思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认为正是通过耶稣,才了解真正的解放是什么,该如何得到真正的解放。解放神学发轫于60年代后期。1968年在哥伦比亚麦德林举行第二届拉丁美洲主教会议上,广泛讨论关于和平、公义、贫困、发展、解放等问题,并在会议正式文件中首次突出了“解放”的观念,反对并取代开发主义(或发展主义)的观点。此后,在拉丁美洲各地相继举行神学讨论会,使解放神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古铁雷斯于1971年发表了《解放神学》一书,对解放神学作了全面的阐述。此后,在拉丁美洲、北美和欧洲又举行了一些重要的国际神学会议讨论解放神学。1979年在墨西哥普埃布拉举行的第三届拉丁美洲主教会议上,解放神学受到天主教会保守势力的排斥,但仍得到不少与会主教的支持。1984年8月,罗马教廷 教义圣部颁布训令指责解放神学的一些观点;并于次年命令巴西解放神学家博夫保持沉默,从而引起博夫和巴西10名主教的抗议。国际上对于解放神学家纷纷表示同情和支持。受解放神学影响的教会(主要是天主教会)人士还积极投入社会活动。根据解放神学家的解释,解放神学是“根据上帝的道对基督徒的实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他们理解“解放”的意义有三个互相联系的层次:被压迫的人民和社会阶级要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不平等地位中获得解放;通过历史观的解放对自己的命运自觉地负起责任,通过自己的整个生活和历史来造就自己,造成新人,造成本质上不同的社会;基督把人从罪中解放出来
。它还特别肯定穷人作为“上帝儿女”的地位,上帝站在被压迫者一边。解放神学认为基督表现了创造和拯救的联系,基督的拯救体现于人类历史中的解放,认识基督就是以行动跟随基督。解放神学主张“教会不是中心”,而是拯救的圣礼和解放的记号。教会要发挥先知谴责不义的作用,为穷人和被压迫者宣传福音,“走向人民的教会”。
受到解放神学的影响和鼓励,20世纪70年代以后,还陆续出现北美的黑人神学、妇女神学,南朝鲜的民众神学,菲律宾的斗争神学等。有人把这些神学总称为政治神学
4、基督教与美国政治
基督教与美国精神:
基督教与美国建国:清教徒的朝圣之旅。清教徒移民新大陆是与邪恶的不妥协。来自英国的清教徒把向北美的移民视古代以色列人的出埃及,美洲不是荒蛮之地,而是上帝应许给他的子民的圣洁的处女地,没有被玷污。这种观念尤其是在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中盛行。这种观念后来演化为美利坚民族的天定命运观念,他们认为美利坚人承担着上帝的神圣使命,是上帝的选民。这种天命观不仅驱使大批新教徒不畏艰辛移民美洲,披荆斩棘,开疆拓土,建立家园,而且美国人认为他们还要把上帝的荣耀带到世界,即把来自于上帝的恩典和荣光带到全世界,即把美国人的自由和民主理念带到全世界。
• 美国的政教分离: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北美殖民地是一个多宗教教派的国度,许多受压迫的宗教徒在北美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新英格兰大多是新教,尤其是清教徒所建。而弗吉尼亚等则是圣公会的宗教,马里兰是天主教徒的殖民地,后来犹太人、法国的胡格诺教徒。德国的门诺教徒等纷纷移民(逃亡)到美洲。美国人的宗教生活体现两个特点,第一是美国比较注重宗教生活,相对于欧洲。在十九世纪托克维尔就注意到了这一点,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再次观察了这一点。直到现在,美国人的宗教生活仍远远高于欧洲。美国人乐于标榜自己的宗教信仰,参加宗教活动率远高于欧洲。第二,美国宗教体现出宗派主义特色。基督教各个派别和平共从,并在二战后扩展到天主教和犹太教。绝大多美国人信仰上帝,相信上帝的存在。各个不同基督教派别,在核心信仰上基本相同,但是在一些具体细节上有差异。最初在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实行极为严格的宗教政策,但是后来也倾向宽容。尤其是欧洲的宗教战争的惨烈,给美国人以警惕。美国的开国国父们都信仰上帝,但是反对以具体的宗教原则涉入政治。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
当代基督教与美国政治:宗教与美国大选、基督教右翼与美国新保守主义。[1]
三、伊斯兰教问题 现代还是传统:伊斯兰教的现代转向:伊斯兰现代主义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伊斯兰世界的一种宗教文化思潮,主张根据时代与社会条件的变化,以新的观点来重新解释伊斯兰教义,改革陈规陋习,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以增强其活力,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新潮流。伊斯兰现代主义企图通过使宗教信仰、教法、仪礼、制度适应现代化,全面复兴伊斯兰文化,以此为基础来实现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教育的改革,达到富国强民的目标。伊斯兰现代主义强调原旨教义和托古改制,主张复兴伊斯兰文化,从而与伊斯兰世界的世俗化革命相悖。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减弱,而更加主张“复古”的原教旨主义思潮加强。尤其是在这些伊斯兰教国家进行世俗化改革或革命后,出现政治腐败、社会不公、道德混乱等局面,许多人主张恢复传统的伊斯兰生活,不但抵制西方的政治模式和影响,而且抵制西方式的生活方式。
政治伊斯兰: 当代媒体中火热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其实是一种误读。其真正的名称应该是政治伊斯兰。其立意是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后引进的欧美的政治体系和法律体系,主张在政治生活中,以伊斯兰教为指导原则,在法律中以伊斯兰教法修订欧美的法律体系。进而极端者认为,欧美的政治与宗教的分离的原则不适合伊斯兰国家,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这种主张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但是当时的社会主流是世俗化的资产阶级革命,而受到抑制。七十年代以后,大多数伊斯兰教世界的世俗主义政权遇到经济建设乏力、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世俗主义所许诺的自由和民主的美好时代并没有来到,世俗主义的教父——欧美的自由与民主国家在伊斯兰国家充当帝国主义列强,这种情况下,在伊斯兰国家反西方主义、反世俗主义、反对生吞活剥移植欧美的法律体系的呼声高涨。从伊朗开始,到九十年代,伊斯兰主义的政党组织在几个国家掌握政权。但是,事实上,所谓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政治伊斯兰并不想欧美人宣传的那么极端和顽固,出来少数极端的派别外,政治伊斯兰主张的政党和组织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并不是非理性主义者,是比较温和的。媒体口中的伊斯兰原教主义存在被妖魔化的问题。
第四章:中国宗教的历史发展与演进
一、中国传统宗教的发展
中国一些学者把中国古代与国家礼制结合为一体的国家宗教称为宗法式传统宗教。中国宗法式传统宗教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大地、日月、社稷、山川等崇拜为羽翼,为鬼神崇拜为补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宗教礼仪制度,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这种国有宗教,在夏商周三代形成完备的体系,在秦汉以后为封建国家所继承,并在形态上有所发展变化。
在三代时期,这种宗教是唯一合法的国有宗教,它不但具有礼仪制度性质,而且其宗教性也是无法否认的。其礼仪制度为后世儒家继承和发展,其宗教性在两汉时期一度膨胀为天人感应和谶纬之术,但是经过东汉末年的动荡与冲击,基本上在社会上层不再发挥作用了。但在民间对天的崇拜和对各种体系鬼神的崇拜仍然具有强烈的宗教灵性。代之在上层发挥宗教灵性作用的是其它的制度化宗教。虽然如此,由于其历史的根基和政权的维护,这种宗教仍具有意识形态的霸权,并继续以天命等内容发挥着维系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尊天是中国宗教中的核心,天是中国宗教的至上神。天是万物的主宰,是世界秩序的安排者。祭祀天、体察天意、害怕天谴是中国传统宗教中的重点。祭祀天的仪式很多,古代历代君王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周代祭天是天子的特权,有四种形式:郊祀、封禅、报祭、明堂祭。其中明堂祭每月举行,规模较小。报祭在有重大国事活动如王朝初建、新主登基、迁都等时才举行,规模不定。郊祀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冬至举行,在都城南郊建祭天的祭坛——圆丘,由周天子亲自祭祀,用红色雄牛为牺牲。封禅的仪式更为隆重。封禅是指要到泰山,在泰山筑坛祭天,天子率文武百官亲自前往。尊天的另一方面是体察天意、避免天谴。于是产生了各种占卜、星相术,谶纬,解梦,相术等。与祭天相相对应的是祭祀地、日、月。祭祀大地,一般在城北建方泽坛。19日坛与月坛,分别在城市的东西两侧。山川河流的神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名山大川的神具有全国意义,受到国家级的祭祀,而地方山神龙君则具有地方的祭祀意义。这些崇拜大多具有原始自然崇拜的遗存。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隍崇拜日益发展起来。
祖先崇拜和丧葬仪式,在中国古代宗法式宗教中异常重要。而这更是体现了古代宗教的宗法性质。论语讲“慎终追远”,慎终是指孝,追远是指祭祀祖先。鬼魂崇拜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鬼魂具有人所不具备的功能,同时鬼魂要投胎转世,鬼魂也可以危害活人和保佑活人。有些鬼魂可以成为神灵,掌管阴间甚至人间的事物。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形成了发达的祖先崇拜和祭祀仪式。在上古时代,天子皇族认为自己的祖先死后会与天帝居住在一起,可以相天帝进言,保佑自己和家族。后来民间一般认为有些祖先不会转世,而是成为了本家族的守护神。对天的崇拜,具有的是终极意义,祖先崇拜和丧葬,则贴近人民生活,具有伦理意义。19 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所以天坛是圆的,而地坛采用正方形的。英雄与圣贤崇拜是在祖先崇拜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即包括古代的一些圣王,如黄帝、炎帝、尧舜,也包括一些重要的圣人和英雄。如大禹、后羿,孔子、关帝。
中国古代王朝是发源北方的农耕社会,所以作为农业社会,农耕土地之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中国,代表耕地的社神和代表农业的稷神仅次于天地日月,甚至在人文意义上更重要。社稷神和祭,代表了国家的命脉,在京城筑社稷坛。地方农耕地区建土地祠。但是随着国家的扩大,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的海洋崇拜,也日益得到国家的承认,天后妈祖的信仰。
中国传统宗教,并不限于这些。作为天体崇拜的扩展,有众多的星辰崇拜;作为地灵崇拜的扩展,有各种地仙精灵。作为英雄圣贤崇拜的扩展,各地方都有自己地方性的圣贤。这些有的被国有的宗教礼仪体系吸收,有些则被排斥在淫祀之列。中国古代天地崇拜为了实现普遍化,即大一统思想,努力地把各种地方性或特殊性的神灵纳入天地崇拜的宗教信仰秩序。
这种宗法式宗教是由国家主导、由官方出面组织。周代以前,组织宗教活动的是作为国家官员的巫。后来由国家文官组织实施。中央由礼部主持,地方上由各级官员主持。宗教活动的目的在神道设教,教化人民,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在周代以后,这种宗教巫术的性质逐渐淡薄(但不是没有),而伦理功能日益突出。
二、中国的体制化宗教——道教
1、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体制化宗教,它是在中国传统宗教的基础上产生出来,产生后又与中国传统宗教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教是在传统宗教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古代宗教中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关系密切,吸收了民间巫术和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道教的神学思想的体制化,吸收了道家的崇尚天道、自然,以及养生的理论,并加以阴阳五行之说。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道教的产生有两个文化渊源:燕齐文化——燕的阴阳五行、齐的神仙方术,和荆楚巴蜀文化,产生了两大支派,北方的太平道和汉中的五斗米道。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在北方灭绝,张鲁降曹后五斗米道也受到沉重打击但却流传下来,成为天师道,并流传四方并且开始影响上流社会,曹操、孙权都与当时的著名道士有交往,东晋是王氏与五斗米道关系密切。原始道教讲究神仙方术和符录的妖异之谈。南北朝时期,道教为适应统治秩序,并与佛教竞争,也进行改造和整顿,出现了一批著名道士,比如葛洪,开创丹鼎派,在北方,北魏寇谦之对道教整理,成为官方宗教北天师道。直到北齐,齐文宣帝下令废除道教,强迫道士削发为僧。而在南方景出现了道教上清派和灵宝派。开始不再把太上老君作为最高教主,而是形成三清——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尤其是陶弘景在茅山的整理,上清派茅山宗发扬光大,到唐代产生一大批著名的道士,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有8人被封为国师。唐朝由于道教教主姓李,唐朝皇帝大力提倡道教,道教兴盛一时,出现儒道释三教并举的局面。这时道教外丹法再一度兴盛后逐步势微,主张炼气凝神得到成仙的内丹法出现。宋辽金时期天师道正一派在宋朝重新崛起,成为南方道教的领袖。上清派占据茅山。灵宝派在在民间活动。在北方全真派和太一派兴起。全真派创始人王喆(ZHE)号重阳子,能文能武,但生于乱世,文不成武不就,慨然修道,1163年到终南山,掘地穴居,称活死人墓。后来收了七大弟子,马钰、孙不
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
一、郝大通,七大弟子清节苦行,引起社会关注。在北方迅速崛起。金国朝廷非常重视,到蒙古崛起,丘处机审时度势,投靠蒙古成吉思汗,使得全真教派在元朝达到鼎盛,并且传入南方形成以武当山为中心。同时江南各派汇合在正一道,发扬光大,以江西龙虎山为宗教中心。明朝全真教派衰落,教士大多隐居修炼,或著述立说,正一教派在社会上因其迷信活动而壮大。到清朝全真教派中兴。到清朝晚期,道教日益衰落。道教日益民间化、与民间宗教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道教民间化程度很高。就道教来说,出家的道士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超过几十万人,但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和社会中的影响远大于此。一方面道教已经与中国传统民间宗教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许多民间的宗教信仰很难说清是出于道教还是中国民间的迷信信仰,一方面道教为民间信仰提供了体系的神学思想,另一方面民间信仰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也传输进道教,丰富了道教的内容。
2、道教的基本神学
道教的基本经典后来统编为《道藏》,其重要经典包括:《老子》即《道德真经》,以及对《老子》的注释和演绎,如《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通过对老子的注释和演绎,阐述了道教宇宙生成论,人生观和修炼方法。《太玄经》、《正一经》《天平经》(太平清领书),以及后代的《太上感应经》等。此外《庄子》(南华真经)《列子》(冲虚真经)等。
道教的修炼目的:济度之道。即济世又度己。济世通过治病、除灾、祈福等,度己主要通过修炼超世,最终成仙。
济世度己(人)的方法:(1)养生。包括医药、服食、导引(体操)、行气(吐纳)、辟谷等;(2)外丹术和内丹术:(3)符录、咒语、斋醮等,包括奇门遁甲、堪舆占星、超度亡灵、招魂役鬼等。道教的法术活动分为三大派:符录派、雷法派、丹鼎派。
道教神仙体系。中国古代有两大神仙体系:昆仑系和蓬莱系,以及一些民间仙人如彭祖。麻姑等。道教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神仙系统,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三清:玉清原始天尊(盘古真人),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帝祇。三官: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四方神: 四方神指的是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青龙的方位是东,左,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前,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后,代表冬季。28宿分属。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五岳大帝、关帝圣君、梓潼帝君(文昌)。仙人:四大真人,即南华真人(庄子)、冲虚真人(列子)、通玄真人(文子)、洞灵真人(亢桑子),道教尊之为四大真人。“四大天师”为道教史上的四位重要真人,分别是张道陵、葛玄(葛洪爷爷辈)、许逊(许旌阳)、萨守坚。八仙。等
道教的天、地、阴曹:天有33天说、36天说20;地即洞天福地,共有36洞天72福地。阴曹地府:传说中阴曹地府的神职人员分布是这样的: 首先地位最高的天齐仁圣大帝(东岳大帝),掌管大地万物生灵。然后是北阴酆都大帝,之后有五方鬼帝:东方鬼帝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鬼门关 ;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 ;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 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犊山” ;再下面是罗酆六天(以下为宫名,六天为守宫神)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宫、明晨耐犯武城天宫、恬昭罪气天宫、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宛屡天宫。而传说中阴曹地府是由十殿阎罗王所掌控的了,十殿阎罗王分别是叫: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道教名山:五岳、道教四大名山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龙虎山;茅山、罗浮山、终南山、、崂山、三清山、仙都山、九宫山、王屋山、崆峒山。
三、外来宗教的中国化
第一、中国佛教的发展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佛教东传的关键。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西汉末年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东汉初年,汉明帝夜梦神人,醒来问众臣,有大臣说是佛,于是明帝派遣使者到大月氏取回佛经四十二章,在洛阳城外建白马寺翻译佛经,史称《四十二章经》。佛教初传中国,在中国并未引起多大注意,佛教与汉代的独尊儒术相抵触,一时也不能为中国人信服。佛教只流传于上流社会。而且他们对佛教的认识也没有超出神仙方术的范围,而且政府严令汉人不得出家,但已经有一些西域僧人。到东汉末年佛教已经在中国有所传播,并且中国和尚已经存在。东汉末年以后的社会大混乱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开创了契机。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成为巍然壮观的中国大宗教。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大发展,北魏时有僧人200万,洛阳就有寺院1367所。南朝梁代健康有寺院500所,全国僧人也应不下数十万。佛教的过度发展,威胁到了中国王朝政权的体制秩序和儒家思想主导地位,遭到主流思想的抵制和皇权的打击。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四次对佛教的集中打击,史称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宗、唐武宗),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5年灭佛,拆毁佛寺44600所,强迫260500僧尼还俗。第四次发生在五代后周的周世宗期间(955年)。
2、佛教的中国化发展
佛教本是大乘、小乘同时传入中国,但是大乘空宗更适合中国玄学的要求,大乘的宗教思想也更适合中国国情,大乘逐渐占据上风。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译经越来越多,宗教思想越来越混乱,出现了各种宗派。这时两个大宗教佛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个是道安。道安(314——385)俗姓卫,河北冀县人,过目成诵,师丛于西域名僧佛图澄,365—379年在襄阳讲经,后来成为前秦国师,组织翻译佛经,阐述般若学——智慧之学,教导人们如何认识“空”。另一个是鸠摩罗什。(344——413)西域人,前秦苻坚曾派大将带兵征西域迎请鸠摩罗什,但鸠摩罗什未到,前秦苻坚先亡,鸠摩罗什留住凉州16年学习汉语,401年后秦姚兴迎请进中原,翻译佛经,传授大乘中观思想,指 20据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箓》卷二十一“天地部”称,道教构想的地上之天共有三十六层:
(一)太皇黄曾天,(二)太明玉完天,(三)清明何童天,(四)玄胎平育天,(五)元明文举天,(六)七曜摩夷天,此六天合称为欲界。
(七)虚无越衡天,(八)太极濛翳天,(九)赤明和阳天,(十)玄明恭华天,(十一)耀明宗飘天,(十二)竺落皇笳天,(十三)虚明堂曜天,(十四)观明端靖天,(十五)玄明恭庆天,(十六)太焕极瑶天,(十七)元载孔升天,(十八)太安皇崖天,(十九)显定极风天,(二十)始黄孝芒天,(二十一)太黄翁重天,(二十二)无思江由天,(二十三)上揲阮乐天,(二十四)无极昙誓天,此十八天合称为色界。(二十五)皓庭霄度天,(二十六)渊通元洞天,(二十七)翰宠妙成天,(二十八)秀乐禁上天,此四天合称无色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合称为三界,共计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又有四种民天:(二十九)无上常融天,(三十)玉隆腾胜天,(三十一)龙变梵度天,(三十二)平育贾奕天。(三十三)太清境大赤天,(三十四)上清境禹余天,(三十五)玉清境清微天,此三天合称三清天。三十六为最高一层,称大罗天,与三清境合称为圣境四天。三界、四梵天、圣境四天共计三十六天。出“毕竟空”也就是我法皆空,无神无我。这对后来中国佛教的发展意义重大。佛教中国化也是同一时期开始的。佛教神学与中国传统相结合,这时在印度佛教中并不重要的几个佛在中国越来越显要。观世音菩萨(唐朝改为观音菩萨),在魏晋南北朝时在汉族地区已经开始以女性身份出现。弥勒佛,信仰也开始流行,龙门石窟中,释加牟尼像43座,弥勒像35座,观音19座,可见一般。弥勒信仰后来日益民间化,佛教中弥勒是未来佛,后代多次农民起义自称弥勒转世。另外在中国阿弥陀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阿弥陀佛是佛经中的西方极乐世界之佛,又称无量寿佛,中国佛教称念诵阿弥陀佛就可被他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佛教的最后中国化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
在中国出现了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天台宗以575年—585年在天台山活动创建而名。重视法华经。日本、朝鲜许多留学僧人在天台山学习,东传朝鲜和日本。三论宗非常烦琐,唐朝以后很快灭绝,只在日本流传下来。净土宗也叫莲宗,主张相信报应、修功德、念佛、,净土宗在唐朝传播很广泛,后来逐步与禅宗融合。但在日本流传很广泛。律宗比较重视宗教戒律,比较烦琐,比丘有250戒,比丘尼有384戒,唐朝和尚鉴真就是律宗。华严宗以崇奉华严经得名,在唐中、睿、德、宪、穆、敬、文皇帝时期,历任国师,影响很大,会昌灭佛后一蹶不振,但在朝鲜、日本有一定影响。法相宗,就是唯识宗,开创者是玄奘法师。玄奘法师翻译印度佛经,主张严守经典,反对更改发挥,固执印度佛教本意,烦琐晦涩,而且主张有五种姓,反对人人皆可成佛,因此虽然唐太宗、高宗大力提倡,但是不久衰落,武则天上台后改为支持华严宗。法相宗只能在少数修行高僧中找到知音。
禅宗是彻底中国化的佛教教派,而且在后代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史上影响巨大。禅学是佛教的重要修炼方法。北魏时北方流传佛陀的禅法,佛陀是北天竺人,北魏时到中国,在嵩山的少室山建少林寺,传授修习观身不静、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处禅法,当时门徒较多。禅宗上溯到摩诃迦叶。所谓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开
21创者一般上溯到达摩。达摩,天竺南方人,生卒年月不详。南朝梁时到中国,先去金陵会晤梁武帝,机缘不契,渡江北上少林寺,面壁七年,开创一种新禅法。达摩传弟子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早年达摩门下重视《楞伽经》,当时人们把他们视为楞伽经师,弘忍(602—675)是禅宗五祖,门下弟子700,弘忍开始重视《金刚经》。弘忍晚年欲传衣钵,让弟子各写一偈以明心志。上座弟子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表达了他知识宗教修习的渐悟倾向。火头僧慧能不识字,说出“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弘忍把衣钵传给慧能,禅宗分裂为两支,“北渐南顿”。北派神秀(606—706)在湖北当阳山,唐武则天、中宗、玄宗时影响很大。南宗慧能(638—713)得到弘忍衣钵后,害怕神秀加害,逃回老家广东隐居15年,开创了“直证本心”“顿悟成佛”的思想体系,他反对读经、坐禅、宗教仪式,主张“见性成佛”。慧能才真正开创了中国禅宗,慧能留下《坛经》,全长不过20000字,是中国僧人著作中唯一称经的。禅宗初期讲究面壁理入,清除凡尘的障碍,达到我佛合一。慧能更是认为“本性是佛”,“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心即真如,山川草木以及佛法菩提皆由人心所生。同时,慧能主张,众生皆有佛性。只是人有烦恼遮蔽了佛性。但是修习佛的过程并不是清楚烦恼的过程,或者通过坐禅使烦恼不生的过程,如是这样的话,就是又回到了面壁理入或者渐悟的路途。慧能虽然并不否定那些也是一种法门,但是却认为那是“小器”。慧能认为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菩提与烦恼不一不二。佛法就在世间生活之中。“佛法在世间,只向世间觉,出世觅佛法,恰如求兔角”。禅宗主张顿悟,“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反对拘泥读经和坐禅,读经和坐禅只是法门,不能“执”或“止”于此。“开元中有沙门道一(马祖),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南岳怀让)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邪?”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这是有名的公案,可表明南宗重顿悟的精神。采用机锋、棒喝等方法令人顿悟。机锋是指禅师不是直接回答弟子的提问,而是所答非所问,让弟子明白“自返本心”,“意在言外”,从而自悟佛理。本寂和尚问师傅良价“如何是佛”,良价回答“麻三斤”,本寂因此顿悟。对于迷惑甚深的人采取棒喝。主要是提问者的思维方式就不对头,猛击一掌,使之觉悟。禅宗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思想如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尽心,知性,知天。”以及老子的静观等结合起来,完成中国化。而且禅宗降低了成佛的门槛,利于吸收信徒,实现了大众化。会昌灭佛后,佛教其他各教派大伤元气,禅宗迅速恢复,成为中国佛教主流。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去世后禅宗分为菏泽(神会)、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三大继承人。其中神会的努力下,慧能一系终于取代北传成为禅宗主流。而青原、南岳则门人弟子众多,开创禅宗五大宗派。南岳一系分出沩仰宗、临济宗。青原一派分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其中临济宗影响最大。南岳怀让传马祖道
一、马祖传百丈怀海、怀海传黄檗希运、黄檗希运传临济义玄,开创宗派。临济宗后来分为杨歧、黄龙两派。禅宗在宋代达到全盛。宋代文人出儒入佛,21武帝见后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尊者答道:“并无功德”武帝惊问道:“何以并无功德?”尊者道:“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尊者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谈禅风盛。文人的参与促进了禅宗的影响,但也出现文人谈禅,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宋人整理、编造祖师的灯传、公案,文字禅、话头禅日盛,到南宋以后越来越形式化。同时,儒学对佛学的吸收,理学的兴起,也导致禅宗日益衰弱。到明代中叶,伴随中国哲学和文学中的心性运动,禅宗在中国知识界和佛教界再次风行。然而,这时的禅宗
22为追求心性,越发不注重形式,走向了“狂禅的不归路”比如有人主张打佛即拜佛,有人学良价和尚的“麻三斤”说佛是“屎粑橛”。吃酒吃肉的花和尚,自喻通达,固守佛门清规反成迂腐。随着明朝末年党争与阉政的打击,走向衰落。同时,禅宗内部派系纷争,在清代走向衰落。在中国净土宗,影响越来越大。禅宗的复兴,要到晚清民国的虚云和尚。“中国自唐宋以来之教化情形,大概可分为读书之士人阶级与不读书之农工阶级,而佛老二教,则由寺观僧道代表之。僧道称为方外,殆视同化外之人,士人读孔孟之书以佐君泽民为惟一之目标,而处于司掌政治与教化之地位;惟少数功成身退,或思想极高之士夫,始对于佛法留心及之。由此佛教亦惟圆顿教理与禅宗为投机,而负责宏法之僧伽,遂亦惟以提倡且参究此超佛越祖之向上一着为研究。然不读书之农工商与妇稚,则信仰三教混合之通俗神教,而信仰佛教亦与信仰神教毫无异致。此方面佛教之表现于世者,为延生、度亡、消灾、植福之种种经忏香火法门。在当时之士夫,亦认此种法门是以范围人心,为政治上之一种辅助,故其保护亦极周至。”(太虚1930年《建设适应时代之中国佛教》。
唐武宗灭佛是中国宗教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唐武宗灭佛,导致佛教向非建制宗教发展。建制的教士宗教的被沉重打击,导致非建制的宗教民间发展。以后无僧侣的村社庙堂、村社庙会等,大家户有家庭佛堂,小家户则供奉观音佛像。民间佛教的发展虽然在宋代仍然促进的佛教的发展,但确是建制的僧侣佛教的潜在威胁。这种民间供奉逐渐与建制佛教脱钩,观音、弥勒也逐渐不再是佛教僧侣的专利。伴随佛教民间化,出现的是民间宗教会社,这些会社大多具有佛教的因素,但是随着长期发展,逐渐出现与佛教独立的新的民间宗教组织。这些成为佛教的替代品和竞争对手。明清以至民国,中国民间宗教的大发展与佛教及道教的衰落相伴随。另一方面,与此相伴随的是佛教僧侣队伍建设的落后。这个落后不是人数上的,而是素质上。随着唐代以后科举考试的正常化,尤其是宋代以后科举取士的规模扩大,文人尽入仕途,入世与入仕是同时的。同时由于宋代儒学的改造,古典的儒学仅仅局限于政治伦理或伦理政治的情况改变。由于从佛教和道教等吸收了大量的修身和性命思想,儒学不再仅限于公共领域,而且弥补了昔日私域伦理道德的空白。这也使这一主流的官方的意识形态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的思想体系,从而堵死了南北朝以至隋唐释道两家进身的途径。丧失了他们自身义理化的诱因和动力。既然在官方得不到合法重视,走向民间,获得民间的奉养也是必然。此外,禅宗的发展,也使得僧侣不重视义理阐释,不读经、不释经,义理水平必然下降。宋代以后,佛教中再难有大师和经典经论也是必然。僧侣修行功夫的下降,必然很难再得到士人的尊重。佛教走向民间,成为鬼的宗教和依靠鬼的供奉,鱼龙混杂,也很难得到百姓的尊重。虚大师称当时中国佛教是鬼的宗教,原因有二,一是佛教僧侣取悦信众,从事各种水路法会,不事佛法。二是当时佛教凋零,许多寺庙废弃成鬼屋。
3、近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近代佛教复兴的历史机遇在于从佛教中寻找救世与救心的良方。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人生佛教)的主张,进行教理革命,其重心在革除以往佛教专为以鬼魂祸福作愚民政策的工具的弊端,以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要以五戒、十善为人生基本道德的善行,以此去改善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增进人类的互助。互敬,完善社会制度,使人人能注重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指导世界人类向上发展开求进步,以道德美化人生。发挥人生本有性能、人人都可以成佛,排斥类似神道设教及专向死后问题的探讨。23
人间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革命性主张,有学者甚至认为它是佛教历史的重大变革,甚至可以与龙树的大乘空宗的建立以及中国慧能禅宗的革命相媲美。
人间佛教的首倡者太虚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作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24
他在《人生的佛教》中说:“学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后来,他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中又说:“学佛不但不妨碍正当职业,而且得着精神上的安慰,做起事来,便有系统而不昏乱,在平常人做不了的事,若学佛就能做了。明白这种道理,佛法不离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能如此学佛,方称为真正学佛。”
印顺法师发展的太虚的思想,系统阐述了人间佛教的思想。“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 22丹霞禅师有一次住宿于慧林寺,因为天气很冷而把寺内的佛像拿来烧火取暖。慧林寺的和尚当然暴跳如雷:你真大胆,竟敢烧佛像!“我想看看佛像能不能烧出舍利子...”“木佛怎么能烧出舍利子?”“既然不能烧出舍利子,那么另两尊也拿来烧吧!”
狂禅即如嵩岳元珪禅师语:“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语言上胡说八道、行动上放荡不羁、思想上放任自流,都不是大问题,甚至不是问题。只要“无心则无戒”,清规戒律统统不入目中。23 何光沪主编《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第35页。24 《怎样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全书》第47册,431页。教。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在现实人间弘扬佛法,利乐众生,造福社会。”
在大陆,198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上,赵朴初作了题为《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提出把人间佛教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口号。
第二、中国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
1、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基督教在历史上四次传入中国。一次是唐朝,一次是元朝,一次明末清初,最后是近代。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的各种传说很多,有人说基督的12门徒之一的多马到达中国传教。但是中国史籍上没有记载。可靠的记载是公元635年,景教传入中国。景教是中国对聂斯脱立教派的称呼。1623年在陕西出土了唐朝781年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638年唐太宗下诏准许景教在中国传播。景教在中国一度比较有声势,许多高官如房玄龄、魏征、郭子仪,但教士多是外国人。会昌5年唐武宗灭教,景教在中国内地灭绝。只有西北地区仍有。987年聂斯脱立派传教士那及兰来华,发现中国除自己外没有第二个基督教徒。
基督教第二次在中国传播是在元朝。景教在蒙古一些部族中一直传播。忽必烈的母亲就是虔诚的景教徒。随着蒙古人南下,景教再次在中国内地传播。元人称之为也里可温教,有福缘之人的意思。有些信奉景教的蒙古官员在自己的辖区大力推广景教。1330年据说中国内地已有景教徒30000多人。与此同时,天主教也传入中国,元朝也称之为也里可温。蒙古西征震撼了教廷,1240年教皇英诺森四世召开宗教会议,决定派教士到蒙古。方济各会修士柏郎加宾到和林向贵由递交了教皇的国书。1289年,教皇再次派方济各会修士出使元朝,1294年到达。1307年教皇决定设汗八里(北京)主教区。到元朝末年在中国天主教信徒大约有30000人。但是汉族信徒较少。明朝建立,朱元璋禁绝基督教。
明朝末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基督教再次看准中国。1540年葡萄牙国王派耶稣会传教士沙勿略到东方传教,1551年他试图进入中国,到达广东上川岛,位能进入内地。不久耶稣会在澳门建立教区。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进入肇庆,不久被驱逐。1583年利马窦到肇庆,建立教堂。利马窦先后到南昌、南京、苏州、北京。最初利马窦装扮成和尚,1594年利马窦改装扮为儒士。1601年利马窦觐见明神宗,呈献万国图、自鸣钟等,赢得明神宗欢心,获准长住北京传教。利马窦知识渊博,与许多中国文人交往,同时他主张适应中国情况。把中国传统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允许中国教徒保持尊天敬祖的习俗。利马窦的努力打开了中国传教的大门。之后传教工作比较顺利。传教士带来大量西方文化科技,出现西学东渐的风气,同时传教士也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西方。中国政要也很重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传教士在中国掌管钦天监,负责修订历法,制造大炮,绘制地图。清朝顺治、康熙皇帝以及孝庄皇太后都对传教士礼遇有加,汤若望加封光录大夫,尊称“玛法”,康熙重用南怀人,南怀人参与了中俄谈判,传教士张诚、白晋为御前侍讲,教授康熙西方的几何、哲学、历法、医学等。到18世纪初中国已有天主教教徒30万。
传教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产生激烈冲突,遭到中国学界和宗教界的激烈反对。1616年出现第一次教难。1665年杨光先上书,称天主教破坏道统、图夺吾邦,得到辅政大臣螯拜支持,汤若望、南怀人下狱。
不久,教廷发难,兴起“礼仪之争”。耶稣会在华的成功引起多明我会的嫉妒,1635年起多明我会教士不断向教皇告状,指责耶稣会过分宽容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允许中国教徒参加祭祀孔子,遵从皇帝。1645年教皇下旨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耶稣会进行申辩,1656年教皇重新决定允许,1969年教皇下令在华耶稣会相宜行事。1673年中国人罗文藻称为第一位中国人主教。1676年多明我会再次掀起礼仪之争。,1693年福建主教法国人阎当严禁使用天和上帝称耶和华,不许教徒尊孔祭祖。1700年康熙皇帝支持耶稣会,发表“敬天及事君亲、敬师长者,系天下通义,这就是无可改处。”天主教内部的礼仪之争升级到中国皇帝与罗马教皇的直接冲突。1704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下令严禁中国教徒行中国礼仪,命令各教堂去下康熙亲题的“敬天”匾额。康熙听说后宣布“自今以后,若不遵利马窦的规矩,断不准在中国住,必逐回去。”1715年教皇重申禁令,康熙皇帝于是发布“以后不必西洋人在华行教,禁止可也。”1723年雍正皇帝登基,中国开始禁教。但是并没有完全禁绝,有些传教士仍留在宫廷,地方秘密传教活动也一直继续。到鸦片战争战争前,中国仍有天主教教徒20万人。25
清朝初年,东正教随中俄交往也传入中国。1685年雅克萨的俘虏被带到北京,居住于东直门外胡家园,为其信仰,拨给一处关帝庙,改为东正教堂,称为罗刹庙。不久俄罗斯向中国派出传教使团。1818年俄罗斯政府训令北京 25 对于礼仪之争,学术界往往或指责中国皇帝的强权或指责教廷的傲慢,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教廷本着“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的原则,认为中国天主教徒的礼仪是纯宗教问题,所以中国皇帝作为世俗统治者没有发言权。但按照中国文化和政治传统,礼仪是教化的重要形式,礼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地位。礼仪问题关系社会风俗秩序,乃至国家稳定的政治秩序,皇帝和朝廷作为社会的统治者当然具有至高的教导权。宗教使团“今后的主要任务不是宗教活动,而是对中国的经济、文化进行全面研究,并及时向俄罗斯外交部报告北京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19世纪初,新教开始在广州秘密传播,传教士马礼逊发展了印刷工人梁发,1823年梁发称为牧师。梁发用汉语写了一些宣传基督教的小小册子,其中有《劝世良言》。
近代基督教是伴随鸦片战争的炮火再度登陆中国。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五口建立教堂。1844年两广总督耆英在传教士的劝诱下奏请道光皇帝解除基督教的禁令,并发还教产。但仍不允许教士进入内地。1856年法国传教士马赖私自潜入广西玉林活动,被当地政府逮捕,称为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允许传教士进入内地传教。到19世纪末在华天主教传教士800多人,教徒70多万人,新教传教士1500多人,教徒8万多人。洋教是在洋炮的保护下传教的,传教士的殖民姿态,少数不法教徒的为害乡里,引起教争后官方对洋人的卑躬屈膝,引起中国民众的愤怒,到义和团运动以前就发生教案400多起。1899年终于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共杀死天主教教士60多人,教徒30000多人,新教教士188人,教徒5000人。义和团运动也使中国教徒反省,1906年上海成立了中国基督教自立会,宣布“凡事不假外人之力,俾教案消弭”,“保全教会名誉,国家体面”。国外传教团体也吸取经验教训。五四运动后,中国基督教内部爱国主义出现,教徒中民族意识和自立意识加强。为此,天主教决定加强中国天主教的中国化,1919年教皇本笃十五世批准。1939年教廷正式下令取消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的禁令。1922年基督教在北京清华召开世界基督教青年学生大会,在中国引起强烈抗议。发动了非基督教运动。为此基督教新教开始了本色化运动,“使教会与中国文化结婚,洗刷西洋文化的色彩”。基督教新教建立了中国基督教协进会,确立了自养、自治、自传的方针。同时中国天主教也结束了国外传教传教团体或僧团的监理,实行圣统制。1946年,中国天主教实行圣统制,划分为20个教省(总主教区),据《中国天主教年鉴》统计,1949年,中国共有天主教教区138个,教徒3274740人。26新教大约70万。
四、中国民间宗教
1、中国民间宗教会社的发展
自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宗教的提点是传统的宗法性宗教逐步衰落,道教民间化、中国化的佛教也日益民间化、世俗化,结合中国传统的巫术、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加上道教、佛教以及其他外来宗教的成分,民间宗教越来越兴旺发达。除了民间的日常风俗宗教信仰外,还出现了一些民间的宗教会社。如白莲教、罗教、大乘教、三一教、八卦教等。白莲教创始于南宋年间,源于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教派——白莲社。白莲教是中国民间宗教与佛教、摩尼教结合的产物,信奉阿弥陀佛和弥勒佛,弥勒下凡就是明王转世。后来中国民间许多宗教教派都受白莲教影响,有时官方就把他们统称白莲教。在白莲教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罗教,罗教保留阿弥陀佛和弥勒佛信仰,独创了无生老母信仰,无生老母是结合中国传统的西王母传说和西方宗教中创始神而来。罗教演化无为教和大乘教。无为教继承了罗教正统。大乘教在河北山西山东一带传播,明朝末年的徐鸿儒起义就是大乘教的起义。罗教在江南发展为老官斋教。清朝有出现了八卦教,创建于鲁西北。又称天理教、清水教,九宫教。教会中枢是中央宫,下设八卦。八卦教中、震卦、离卦、坎卦实力较大,八卦教后来与捻军结合。后来又影响了义和拳。清末民国八卦教分为数支,其中九宫道、圣贤道、先天道等较有实力。这些宗教派别经过长期的演化,到民国时期在全国形成了十二大民间教派。一黄天道。创于明朝。称过去是燃灯佛,天是苍天。现在是释加佛,天是青天,未来是弥勒佛,天是黄天。认为创始人普明是弥勒佛化身。流传于华北,中心是万全县。在理教,创于清初,最初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后来改为宗教信仰为主,主张禁烟,尤其是鸦片,以天津为中心。先天道,是八卦道的分支,创于清初,崇拜无生老母。抗日战争时期先天道上层与日伪合作。同善社、一心天道龙华教会、九宫道也同样成为日伪工具。此外一贯道尤甚。一贯道起于清末,教徒众多,遍及全国。有一套组织系统和宗教仪式。创始人王觉一。1930年张光璧任头目,他自任是济公转世,称为“师尊”或“老师”,在济南建中枢坛,在各省建总坛,下设分坛。道内有严格的官僚等级:师尊、师母、道长、点传师、坛主、文牍、乩(JI)手、引保师、道亲。宗教仪式有三宝和扶乩,第一宝是报合同,为一定的手势,表示认木木归根,第二宝是点玄关,点破玄关就可以会通天人,第三宝是五字真言“无太佛弥勒”,扶乩是一种占卜方式。一贯道供奉的神仙有无生老母为最高神灵,还有济公**、弥勒佛、南阳古佛、观音菩萨、南极仙翁、吕祖、孔子、老子、关帝、岳飞,后来又加上了耶稣、穆罕默德,以表示万教归一。七七事变后张光璧投靠日本,吸引周佛海、王辑堂等人入教,依靠日寇发展势力。皈一道,主张三教合一,苦修。创于光绪年间,山东。普渡道,是先天道的分支,流行于两广,信徒主要是妇女。此外还有圣贤道、真空道。红枪会是继承义和团。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明国初年遍及华北,有80万人,20年代红枪会进一步发展,抗捐抗税,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为目标。抗日战争中,积极参加抗日,提出保卫家乡的口号。红枪会以农民为主,不脱离生产和家乡,无业、盗窃、奸淫、吸毒者不许入教。入会者入会后练习武功,传授护体神功。红枪会的神灵以历史英雄为主,有周公、观音、太上老君、还有关羽、张飞、赵云、梁山108将、秦琼、孙悟空、二郎神、黄天霸、窦 26 何光沪主编《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第343页。尔敦。红枪会头戴红巾、手持红缨枪。
2、民间宗教信仰
到近代以来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更多的体现了杂糅三教,融合百端的倾向。而且已经积淀为人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带有很大的地方性。分为岁时节令中的宗教风俗;人生礼仪中的宗教风俗;行业神灵;日常生活中宗教禁忌、和神庙香火、庙会以及各种巫术。
岁时节令中的宗教风俗,以汉族地区为例,春节祭祀天地、祖先、桃符、爆竹。初二祭祀财神、十五祭祀门神、紫姑、掌灯打鬼。二月二,龙抬头。祭祀日神、土地神、龙神。五月初五,祭祀屈原、曹娥、农神、钟馗等,七月七乞巧。七月十五鬼节、盂兰盆会。等等
人生礼仪中的宗教风俗;包括求子、诞生、成人、婚嫁、丧葬、祭祀等等。
行业神灵,木匠建筑业之神鲁班,造酒业之神杜康,冶炼铸造业之神太上老君,梨园行之神唐明皇,妓院之神管仲,香粉店拜西施,相术业拜鬼谷子,纸业拜蔡伦、茶行拜陆羽,小偷拜时迁。等
日常生活中宗教禁忌,包括语言禁忌、饮食禁忌、居住禁忌、旅行禁忌、行业禁忌等等。
神庙,中国各种神庙很多,有佛教的寺院、道教的道观,还有各种其他庙宇,包括关帝庙、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山神庙以及其他各种名目的庙。
神仙,明清以来中国民间信仰诸神逐步形成以玉皇大帝为首,包罗佛、道菩萨真人的神仙体系。有学者认为时受西游记影响。包括:
一、自然神如土地神、山神、龙王等。
二、家庭神,如灶神、门神、等,第三吉庆之神如福神、寿星、财神,第四爱情婚姻生育之神如月下老人、送子娘娘等,第五凶恶之神如瘟神、阎王、夜叉,第六法力神,如关帝、钟馗、张天师,姜太公等,第七是佛道教神灵的俗化,如太上老君、观音菩萨、济公、八仙等等。中国南方有妈祖崇拜。又称天后。中国北方崇拜四大门,认为四种动物有灵,狐狸、黄鼠狼、刺猬、蛇。
五、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宗教: 中华民国的宗教政策:《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作为一个近代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共和主义的国家政权,中国国民党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党,在宗教政策上还是有一定的倾向性。对于传统佛道教和民间宗教信仰,采取的是一种典型的启蒙心态,对于外来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则在允许自由传教的同时,对其中国化发展持欢迎态度。
基督教的迅速发展:天主教:1901年中国的天主教徒大约72万人,1912年竟然达到1,431,258人。到1920年,达到1,971,189人。抗日战争前达到300万人。1901年中国基督新教只有8万教徒,到1914年发展到25万,1918年则达到35万。
义和团运动也使中国教徒反省,1906年上海成立了中国基督教自立会,宣布“凡事不假外人之力,俾教案消弭”,“保全教会名誉,国家体面”。国外传教团体也吸取经验教训。五四运动后,中国基督教内部爱国主义出现,教徒中民族意识和自立意识加强。为此,天主教决定加强中国天主教的中国化,1919年教皇本笃十五世批准。1939年教廷正式下令取消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的禁令。1922年基督教在北京清华召开世界基督教青年学生大会,在中国引起强烈抗议。发动了非基督教运动。为此基督教新教开始了本色化运动,“使教会与中国文化结婚,洗刷西洋文化的色彩”。基督教新教建立了中国基督教协进会,确立了自养、自治、自传的方针。同时中国天主教也结束了国外传教传教团体或僧团的监理,实行圣统制。1946年,中国天主教实行圣统制,划分为20个教省(总主教区),据《中国天主教年鉴》统计,1949年,中国共有天主教教区138个,教徒3274740人。新教大约70万。
中国共有14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前身为1882年登州文会馆,号称中国几代最早的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湘雅医科大学(雅礼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福建)协和大学等。天主教大学三所:辅仁大学、天津工商大学(津沽大学)、震旦大学,此外基督教还建有其他高等学校6所。基督教在高层的影响:首届国会议员和部长级官员中有60名基督徒,包括先后出任总理的唐绍仪和王正廷。孙中山、黄兴、蒋介石、冯玉祥、宋氏家族、孔祥熙家族、张学良等均为基督徒
民国时期的佛教:民国初年的庙产兴学对佛教的冲击。太虚的佛教革命与人间佛教运动。
不成功的孔教运动。民国初年,面临外来宗教文化和思想的冲击,一些人认为要保存中华文化的途径是以物质性载体来保持,即中国自己的宗教。传统的国有宗法式宗教已经不复存在,于是以康有为、陈焕章等为首发起了孔教运动。孔教运动得到部分北洋军阀的支持,但是遭到启蒙新文化思想的猛烈批判,最后不了了之。第五章:当代中国宗教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与宗教管理体制
中国共产党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唯物主义和科学无神论为武装,认为宗教是一种歪曲的认识,即使是在历史上人类文明发展中曾经起到好的作用,但是在当代社会仍是不合潮流的。宗教批判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态度的底蕴。当然批判包括思想批判和政治批判。在建国前,出于统战的需要,采取了对宗教宽容和争取的政策。五十年代,中共中央统战部提出中国宗教具有五性——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具体政策是拉打结合,实现体制化关系。一方面承认中国有五大宗教,给予合法身份地位,建立全国性的宗教协会组织,进行规范化管理,发动宗教爱国运动,从思想上加强控制,对不五大宗教内部不合作者采取思想批判甚至采取一定的专政措施。对于五大宗教以外的其它宗教,如一贯道等,予以取缔,民间信仰也在改造之列。我们可以称之为宗教改造。
但是随着政治思想的日益左倾,对宗教的政策也不断发生变化,由争取到限制到打击,以致最后以政治运动的形式取缔和镇压。1965年10月10日,主管部门关于磁县宗教问题的一份调查报告提出“宗教五性”是“阶级性、反动性、落后性、欺骗性、危害性”,文革时期更是把所有宗教一律以政治运动形式清除。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正常的宗教生活得以恢复,1979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署名文章,指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党和国家对待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和“长期政策”。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又提出:在现阶段,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思想信仰上的这种差异,是比较次要的差异,而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使全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是我们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著名的19号文件。1993 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宗教问题上要强调三句话:一是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三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在三句话的基础上加了一句,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原则。是为“四句话”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恢复了对宗教五性的认识,基本延续五十年代初期的宗教政策,出于政治稳定与团结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而采取相对自由的宗教政策。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宗教政策中一个基本问题日益得以提升,即宗教信仰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即宗教信仰的合法性。
具体管理上,延续五十年代的管理体制,健全各级宗教协会,甚至一度各级协会组织政治机关化,加强对宗教的控制,同时加强对宗教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政府宗教管理体制(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局、各地地方宗教机构),制定相关法规政策(2004年《宗教事务条例》),以各级统战部门为政策指导,主要由宗教行政部门对合法宗教活动进行日常化管理,同时配合以公安、国保等部门对非法活动给以打击。
二、中国宗教热与宗教热中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正常的宗教生活得以恢复,被压抑的宗教热情一下得以释放,加上国际文化交流和传统文化热的影响,迅速出现全国性的宗教热。传统的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得以复兴,天主教公开合法化,基督教以迅猛的态势发展。各地修复和重修的寺院、大佛,各地基督教堂人满为患。
“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与宗教的被工具化助长了宗教热,并使宗教有异化发展的可能。各地的佛教和道教名胜成为经济卖点,“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宗教搭台、旅游唱戏”,地方政府和商界的利益和谋,宗教热心人士的参与,佛教信仰成为商品。这些行为在主张宗教热的同时,也使得宗教庸俗化、功利化。这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少林寺问题和三亚南山大佛、陕西扶风佛指苑。
宗教信仰与主流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与社会理性文化的矛盾仍然存在。中国共产党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无神论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国家。宗教有神论与科学无神论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一个宗教发展中纠结的问题,虽然不会出现见过初期某些人宣扬的“有神无神势不两立”的局面。比如,一直争论的问题——共产党员不许信教的问题。同时,中国文化的主流本身就是理性的文化,自从宋元以来,中国文化上层就对宗教采取蔑视甚至敌视的态度,而下层民众则大多采取疑神疑鬼的态度,宗教狂热和笃信为人不齿,宗教从业人员的动机总被人怀疑。
宗教自由与社会管理体制的矛盾一直为宗教界诟病,为国外人士攻击,被指称为中国缺乏宗教自由的证据。
当代宗教热中,国外宗教势力的渗透非常严重,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伊斯兰教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渗透大多是宗教热情驱动的,但是也搅乱了中国的宗教市场和宗教秩序。同时,这些渗透中有些具有明显的或隐蔽的政治动机和政治背景。
三、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与问题
建国初年中国汉族地区有僧尼24万人,开放的寺院5000多座。藏传佛教有出家众40万,寺院6000余座。南传佛教有僧人8000人,寺院2000座。27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反右与文革中,佛教遭到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佛教迅速发展。1997年国务院新闻办的《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指出“现在中国有佛教寺院1.3万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2007年的抽样调查问卷的结果的认为,中国的佛教徒大约为1.8亿人,其中居士1700万人。每年大约有4000人剃度出家。从1993年到2000年全国寺院建设投资上百亿元28。在无锡灵山大佛88米,海南三亚海上观音108米。2009年陕西扶风法门寺旁的佛指苑和合十舍利塔隆重开光,据说投资120个亿。全国各地寺院香客络绎不绝,每逢法会人满为患。僧伽队伍发展充实,高学历、高水平的僧侣提高了佛教的素质。佛学教育得以发展。信众也日益多元化。尤其是在商界精英、政府高官和青年学生中影响越来越大。如北京大学的禅学社。当代中国佛教主要发挥 “化世导俗”的使命,成为信徒们从中追求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佛教在当代社会被赋予了道德教化的意义,对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2728 何光沪,第57页。
圣辉,《中国佛教协会五十年》,《法音》2003(10)有所裨益。同时佛教,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回报社会、服务人群。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对外则在海外联谊和国际关系中发挥主要的文化交流功能。如,2002年法门寺佛指舍利在台供奉37天。2004年又赴香港供奉。2004年6月14日,圣辉率领59名法师,从厦门直航金门,参加“两岸佛教界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消灾祈福水陆法会。”。佛教在中日韩文化交流,中国与南传佛教国家文化交流中都发挥着主要作用。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普陀山宣言》,呼吁人类遵循佛陀教导,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新六和”愿景。之后又在无锡、香港先后召开第二、三届世界佛教论坛。
当代中国佛教也是问题重重的。29首先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是多方面的。佛家身在当代中国大潮之中不能幸免。第一是外部的,所谓佛教搭台经济唱戏。借佛敛财。这大多是地方政府或个别公司所为。这些行为表面上是襄助了佛教繁荣,实际是扰乱了佛教秩序。第二是佛教内部的敛财行为。嫌贫爱富,把许多有经济实力的普通信徒奉为上宾。高昂的香火钱。以及其它为了金钱牺牲信仰的行为。第二是信仰中的功利倾向和迷信色彩。普通信众大多具有功利性,希望通过礼佛得到菩萨保佑,祈福消灾。这难免迷信行为,一些寺院僧人为吸引信众,故意宣扬因果报应,佛法保佑,甚至祛病赐福等。第三是僧众的问题。一是僧众不足,每年4000人的出家,僧众数量明显不足,许多地方庙多僧少。即使是现在有限的佛教寺院也往往难以招到僧人。现在中国的佛教寺院与建国前比,尤其是与清末民初相比,数量差距是巨大的。二是良莠不齐,整体素质偏低。当代中国佛教僧侣的整体素质较低,虽然有少部分在国民教育中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甚至博士、硕士学位,但只占极少部分。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佛教传承断代,现有僧人的佛学修为不够,少有真正的高僧大德。真和尚不足,假和尚泛滥,招摇撞骗,扰乱宗教秩序。三是山头主义等。历史上佛教内部为了正统法脉、政治地位纷争不断,当今佛门也不能幸免。第四是与政权的关系问题。历史上,佛教与政权关系过于密切,现在也如此。表面上,宗教利用政权力量,有利于宗教的发展,但是,这种政教的结合其是宗教发展的重大问题。宗教在利用政治的同时,不得不分心关系宗教以外的事情,导致宗教的过分世俗化,不利于宗教自身组织的发展;宗教依附政治,宗教内部的教理分歧由非宗教的力量政治来决断,不利于宗教义理的发展。
佛教在当代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体制革命。太虚提出的教制革命,并没有真正展开。不仅是民主管理的问题,而是适应新时代的大变革,甚至应该是对僧团制度的彻底改革,如果突不破这个体制瓶颈,佛教无法在承担当代历史使命。
四、当代中国道教的发展与问题
明清以来道教衰落,向民间化发展,一方面是道教把民间信仰的诸神纳入自己的神仙体系,另一方面,道教迎合民间巫术需要,日益民俗化、巫祝化,义理思想衰退,全真派也逐渐清规松弛。道教日益成为道术的宗教,而非精神超越的追求。民国时期,道教受到民间会道门的冲击,同时在启蒙与科学思想的打击下,道教日益被“迷信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道教均遭受惨重摧残。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道教重新得以新生。尤其随着80年代后的国学热以及文化民族主义的思潮,道教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是道教自身准备不足,主要是道士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义理阐释不足,道教中功利思想严重,道士大多把道术作为挣钱谋深的工具,出现以道术蒙骗信众,不法牟利的现象,且较为普遍,道教的口碑在各大宗教中较低。道士的素质低下和功利行为成为道教发展的障碍。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道教的发展,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和各方面的支持下,中国道教协会于2007年在西安召开国际道德经论坛,2011年在衡阳召开首届世界道教论坛。
五、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问题
伊斯兰教在唐朝传入中国。最初只在来华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重中传播。随着他们的定居,伊斯兰教在中国扎根。元朝以后,大批西北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内迁,一些蒙古人和汉族人也改信伊斯兰教。开始称为回回人。明朝开国功臣中不少重臣,如胡大海、汤和、沐英、蓝玉、常遇春等都是穆斯林。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马三宝)、清官海瑞和哲学家李卓吾都是回民。清朝实行民族分化和民族压迫政策,对回族实行民族歧视,也激起回族的不断大反抗。民国时期,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成立伊斯兰协会。文革时期,在对待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上有极端的偏差。改革开放以后,伊斯兰教平稳发展。
当代中国伊斯兰教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是伊斯兰教的中国化问题还有待完成,尤其是在义理上的。明朝穆斯林思想家开创的汉化思想在后世未得到发扬和延续。其次,清朝以来的民族和宗教歧视政策在穆斯林中诱发对国家政权和广大非穆斯林世界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又在教理方面得到强化,相互沟通隔阂。再次,当代中国伊斯兰教受到经济大潮冲击较为严重。穆斯林有经商的传统,在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穆斯林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不顾诚信规则和教义信仰,在经商中出现不诚信行为,引起教内教外的不满。第四,西北地区的门宦制度依然存在,教派隔阂。第五,一些伊斯兰极端势力向中国渗透。29 明奘《中国佛教问题探究》,云水明奘的博客。
六、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天主教、基督教)的发展与问题
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建国前的中国基督教基本是中国的西方教会。基督新教,虽然三自运动已经广泛开展,但是,中国教会与国外传教组织之间联系仍然广泛,无论在人员还是在资金方面,都无法脱离国外组织的影响。天主教基本上控制在国外教士手中。1949年中国的教会的128位主教中,中国人只有18位。5788位神父中,中国籍只有2698位。建国后,中国基督教以政治运动的方式,迅速与国外宗教组织脱离关系。新教的三自运动迅速开展,1954年成立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割断与国外差会的联系,同时取消了国内各不同新教宗派间的差异。由于教廷的反共立场,中国天主教断绝了与梵蒂冈的组织关系,1957年成立了天主教爱国会。1958年中国天主教开始自选自圣主教。这个过程不是平和发展的。基督教界一些人士,附和国外势力,反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尤其是天主教。在50年代历次政治运动中各种反对力量基本被肃清。但是也遗留下许多问题。新教中的主要问题就是统一组织和政治氛围与宗教灵性生活的问题,而天主教的主要问题就是中国天主教与教廷的关系问题,要求是主教任命权的问题。50年代末期,随着国内政治的左转,历次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对基督教造成巨大冲击,尤其是反右和文革。大部分公开的、有组织的信仰活动被迫停止,许多宗教活动转入地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基督教迅速恢复和发展。基督教新教,发展尤其迅速,1986年,已有教堂4044所,登记信众300多万人。1988年教堂6357所,登记信众4551981人,教牧人元12060人。此外还有大量的家庭教会人员。官方的数字是中国基督徒(新教)在二十一世纪初大约1500万,教牧人员18000人。天主教的发展也很快,2004年中国内地天主教堂6000所,信众530万人,每年领洗9万人。30此外中国还有数百万所谓的地下教会成员。基督新教和天主教都分别建有自己的10余所高等学校培养神职人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基督教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宗教。2007年的抽样调查认为中国基督徒(含天主教)为3300万人。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调研认为中国基督徒为2300万人。一般认为这个数字有些保守。中国基督徒的数量应该在4000万多一些。
中国基督教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然而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也面临重大的问题。第一,洋教的问题。基督教属于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时间比较短,中国化的进程还比较慢。尤其是在神哲学上。此外基督教作为西方宗教,他在近代以来中国的传播是与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相伴随的。有人说“佛教是骑着白马来到中国的,基督教是骑着炮弹来的”。这个形象在中国非信教大众的心目中仍然根深蒂固。当代基督教的形象,在广大非信教群众心目中仍然是洋教,或西方宗教。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反全球化和文化民族主义心里盛行,基督教仍被许多人视为对中国国家利益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威胁,是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西方国家所关心信教自由,尤其是基督教方面,具有干预中国内政和和平演变中国的图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督教与国外宗教界的交流增多,同时,国外宗教势力的渗透也加剧,不可否认这些宗教渗透,有些是带有非宗教目的的。如何处理好国际合作与自主办教是一个主要问题。此外在全球化今天,如何处理好,世界宗教普世化和宗教的处境化本土化也是中国基督教界一个紧迫的问题。
第二,人员素质与神学建设的问题。这是基督信教和天主教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人才培养的间断,中国基督教在神职人员队伍存在一个中间断层。同时也导致了圣职人员的培养的跟不上宗教发展的需要。虽然两教都建立了若干神哲学院,也培养了一些毕业生,但是这些学校一般建校时间不长、规模较小,师资不足,没有形成学术传统。在这方面,天主教有一个较完备的修习系统,使神职人员自幼有一个培养过程,一般神学院毕业生能具备一定的神学修养。但是由于天主教的神职人员要求独身、神学生队伍在中国又受到传统家族观念和计划生育的限制。神学院不能为教会提供充足的受过系统神学训练的神职人员。基督教也没有象佛教那样从社会吸收一些较高文化水平的信众充实骨干队伍。人员队伍建设在两个层面影响的教会的发展。在高层,当代中国教会缺乏有较高素养和社会影响的神学家或神哲学家。现在中国神学院校还不培养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条件和能力。这使得当代中国基督教神学发展滞后,不但很难发展出系统的本土神学,对世界神学的发展脚步也很难跟上。在基层,合格神职人员的缺乏,导致基层教堂的信理出现偏差。尤其是非建制的教会中。出现了基督教信仰民间宗教化,“信众表现出比较实用的功利性的色彩;对于神迹奇事及医病驱鬼的追求;具有传统民间宗教色彩的活动;一些人为的禁忌以及对末世的错误宣扬。天主教对梵二精神的领会尚不深刻,尤其是在基层教会。
第三,管理体制的问题。中国的基督教两教会的管理,都实行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信教是基督教协会和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管理。天主教是天主教爱国会和天主教主教团的领导。自上而下,基本与行政区划一直。具有较强的官僚化的行政体系。这些组织机构即是教会的管理机构,又是国家进行宗教管理的协助组织,还是宗教信仰的决策机关。官不官,民不民。在如此严格的行政体制之外,产生了非建制的教会组织——天主教的地下教会与基督信教的家庭教会的问题。就天主教来说,根本问题有两个:第一是教会的民主化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世界天主教严格的组织体系,虽然加强了天主教的战斗力,但也伤害了其活力。尤其是在现代民主社会建设中,30 新教在1988年领洗299000人。天主教的许多传统做法与社会进步相悖,所以在二十世纪的基督教世界中,固守保守的专制政权的都是天主教国家。梵二会议后的民主精神席卷天主教世界,也相应的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民主化政治。这就是所谓的民主化的“第三波”。但是这种精神在我们国内还影响不大。中国教会,无论地上还是地下,在精神上都相当保守,在教会中,普通信众的发言权很小,上级对下级的管理相当严格。第二个问题就是地下教会的问题。地下教会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天主教的教会体制问题,另一方面,也是部分信众对地上教会的过分官方化的不满。包括对建制教会的神职人员的不满。信教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使得基层教会和信众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以及发言权。这种管理体制与新教的一些传统做法是相违背的。家庭教会的存在,有历史原因,如五十年代有些教会对政治运动的抵制、文革时期的秘密宗教活动,等。也有有些现实的原因,比如教堂较少,不能满足需要,建制教会政治学习等活动太多,与官方合作太多,进行的非宗教活动太多等。家庭教会的存在,成为中国基督教最大的问题。首先是无法管理。教会没有登记,信徒也没有登记。教会活动缺乏透明,如财务、管理体制等无法实行法律监督。其次是家庭教会的教牧人员缺乏神学训练,神学修养不足。
第四,教会与非教界的关系问题。由于基督教信众在中国是少数,在近代以来有多次发生教案,基督教界与非信社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隔阂。非信教群众对基督教存在好奇、陌生与不理解的情绪。而教界则对非信教社会产生了警觉、敌视的心理。中国基督新教虽然广泛具有传教热情,但是教俗两分的观念却是明确的。他们往往把不信教群众认为是受魔鬼的统治,不能受到上帝的恩泽,死后肯定下地狱。天主教则存在严重的社会封闭的问题。各地信众形成封闭的圈子,对教外传教和接触的热情较少,教会人口增加主要靠自然人口的增长。尤其在农村形成“天主教村”或天主教宗族,许多地方禁止与不信教者结婚。
第五,教会的经济和传教问题。当代中国基督教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中国基督教一直在经济上不富裕。建国前一直靠国外资金的补助。建国后,这部分资金断绝。教会一直缺乏充足的资金用于修建教堂、培养神职人员和进行宗教活动。中国基督教的传统信众在农村,一般是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农村。当代中国,信仰基督教的成功企业家不多。教会吸收的捐款较少。教会组织的一些必要活动往往要政府的资助。这造成自养问题的欠缺。
七、当代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发展
八、中国宗教问题如何看、怎么办:宗教信仰是人民的合法权利和合理要求、宗教活动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宗教文化并不是迷信愚昧与落后的。
九、台湾宗教的现状
十、河北宗教的现状
河北省五大宗教俱全,历史上的民间宗教会社和民间信仰都比较丰富。现在全省宗教从业人员大约有3000人,信众300万人。各个宗教中,天主教和佛教影响最大,基督教影响日益上升。
河北省是天主教大省,信众大约100万人,现有(官方承认的)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邢台和邯郸九个教区。主教7人,神父400余人,修女近1000人。大小教堂和活动场所560多座(处)。现有神哲学院一所,备修院4所,此外北方进德公益和信德文化研究所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河北天主教的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形成天主教聚集区和天主教村落。
河北省清苑县的东闾村是全国著名的天主教集居村,人口大约7000人,东闾的中华圣母是全国性的天主教朝圣地(另个是上海的佘山的进教之佑圣母)
河北省的佛教,正定是中国北方著名的佛教名称,历史上建有大小佛教寺院近千所。其中龙兴寺(隆兴寺)作为皇家寺院,规模巨大,铜铸的千手千眼观音闻名全国。临济寺是禅宗临济宗祖庭,在国内外影响巨大。九十年代以来,净会和尚在赵县恢复柏林寺和赵州禅风,开创生活禅,在中国佛教产生巨大影响。此外承德普宁寺作为内地主要的藏传佛教场所之一,与具有很大影响。
河北省道教仍处于恢复发展中。道教在保定、邢台、邯郸具有一定的影响。河北道教在地理分布上属于全真派势力范围,但是民间道教,尤其是民间会道门的影响较大。1994年,为成立河北道教协会,北京黄信阳道长到河北,主传全真龙门派。河北省道教协会有两个直属宫观——石家庄振头关帝庙和鹿泉十方院。
今年基督教在河北发展较快,信众大约在40万以上,主要分布在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其它地市也有分布。
朋霍费尔使用了“非宗教的基督教”的一词。意思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制度化的宗教形式和传统宗教学说不复需要,而且他们确实成为了基督徒生活的障碍。而伯尔曼借用这个词来指基督教的社会性的淡化和私人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