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导读正版课件.
《论 语》导 读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林:孔家墓地
孔庙祭祀孔子之地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易,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
2、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宋宰相赵普
3、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合宣言(1988)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及立身处世之道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德不孤,必有邻;
5、礼之用,和为贵;
6、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人不可不知
几句《论语》经典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这一则讲的是有学习乐趣,而且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译文:全中国(天下)的人都亲如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为后世经常运用的成语,充满友爱精神,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人与人之间要讲究平等相待、友爱互助、体谅他人、相互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4、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按现在说法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不管时空距离是近是远,最终都会产生共鸣,最终走到一起。
德不孤,必有邻
5、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礼的作用,以和谐为贵。
几千年来,“和为贵”始终是东方民族特别是中华民族信奉的治国方针和道德标准。一切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制定,目的都是为了求得社会的和谐。经儒家的倡导,“和”成 1
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和处世原则。
6、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如果早上知道了“道”,那么即使晚上死去了也是值得的。
教育人们,学无止境,闻道有先后,即使自已年岁大了也不要放弃学习。后此成语多用于立志向学,或勉人改过自新之语。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朝闻道,夕死可矣。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德不孤,必有邻;
5、礼之用,和为贵;
6、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人不可不知
几句《论语》经典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今本《论语》篇目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论学习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论人生态度
孔子论品行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顏淵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论仁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论治国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儒雅的君子风度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2)时习:按时温习,练习。
(3)说(yuè):同“悦”。
(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5)愠(yùn):怒。
▲补注
⑴君子
本敬称官大人,孔子用来特指儒家的理想人格,它的对词是“小人”。
⑵悦、乐
这体现了中国现世乐感文化的人生观,不同于基督教、佛教的罪感、耻感文化的人生观。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2、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注释】
谄(chǎ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求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
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于。
▲补注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学生,公元前520年生,小孔子32岁。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周游列国时给孔子以经济资助。能言辩,善外交,曾说楚昭王解孔子陈国绝粮之困。性格活泼,交往甚广,左右逢源。孔子评他:瑚琏之器,可举一反三。他为其守墓六年。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附1)孔子传说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tiáo)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hé)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附2)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附3)调侃孔子:教师难当
一:文凭不详、没有职称。
二:没有外语、普通话、计算机等相关等级证书。
三:思想不健康。
四:安全意识差。
五:没有时间观念。
六:形象不佳、仪容不整。
续上
七:教学态度不好。
八:教学概念模糊。
九:教学效果不够突出。
十:述而不作。
十一:过于直率,得罪领导。
十二:教学不专,老想跳槽。
第二篇:《论语》导读 教案[范文模版]
《论语》导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生平及《论语》相关常识;识记《论语》中经典篇章。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解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4.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论语》中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经典篇章,并能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取其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授课时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进行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教学准备】
《论语》、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蔡伯潜《诸子通考·绪论》
2、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
3、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代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4、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一所所孔子学院也相继成立,孔子的思想已影响到全世界的人。
(多媒体展示):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罗大经《鹤林玉露》
5、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圣人的教诲吧。
二、孔子简介
1、多媒体展示: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2、多媒体展示孔子、孔庙、孔府的相关图片
3、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的政治主张并未被采用,甚至被时人视为迂腐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家。68岁时,他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学说逐渐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据传,他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传先王之道。
三、《论语》简介
1、《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全书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的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①、语录体(或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②、问答体。
③、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④议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四、关于孔子生平的补充介绍(教师做参考,选讲)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之意,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之意)。孔子三岁时,其父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已非常渊博,被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鲜为人知的是,他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他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其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得到不断提拔。到五十一岁时,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 2(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部长兼检查部长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孔子执政仅三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良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刁民纷纷出逃。他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归还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计送鲁哀公美女良马让鲁国君沉溺酒色,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14载不得重用。于是于68岁时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私学先驱。
五、关于孔子的逸事。教师可补充讲述,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一)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像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
(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他进退两难会怎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但奴隶就不会被拯救,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六)孔子在十七岁时,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和父亲合葬的。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不足。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也觉得自己已有一些本领了。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3 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名。由于刻苦学习,他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百姓曾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东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点评:学生可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要学习孔子的美德。
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
六、请学生结合自己以前所学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七、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2、课外阅读《论语》,摘录你比较喜欢的语段,理解并背诵。
3、试着去寻找对孔子的不同评价的文字并加以比较。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由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本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结合《论语》文本,进一步走近孔子,对孔子做更深入的了解。
二、检查学生课外作业完成的情况。
提问:《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孔子什么观点?
明确:涉及治学、从政、修身养性、交友治道等方面。体现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三、孔子的思想简介(教师可选讲)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发展儒家学说,使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倡导“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四、孔子及儒学的命运(教师可选讲)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在当今社会,你是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和观点的?
明确:
1、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永远不可企及,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当时民间一般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
2、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 董仲舒)
4、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这一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其推崇备至,进一步将其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 5 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罗大经《鹤林玉露》
5、自从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术界和政界对孔子的评价就褒贬不一。
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经受了一次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根本改造。
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给郭沫若的诗里御笔一批:“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吹响批孔的号角,引发了全国口诛笔伐的狂潮。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运动。
6、当代,许多文化名人重新重视孔子思想,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万名网民大调查,超过44%网民常看论语。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五、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的有些观点尽管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尽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让很多女性不高兴,但是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当然,由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
虽然“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六、作业:
1、完成《论语》中经典篇章语句的填空。
2、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如: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七、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检查《论语》经典语句的填空情况。简单讲解部分疑难句子。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背诵)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鲜矣仁!
3、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四十不惑,____________,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8、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___________________,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__________________!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
19、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君子______________,而敏于行。
24、_________________,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____________________。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__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_____________,然后君子.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知者乐水,_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2.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34.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乐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9.鸟之将死,______________;人之将死,_________________.4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______________,无道则隐.邦有道,_______________.耻也;邦无道,_________,耻也.43.不在其位,____________.45.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47_________________,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________________.49.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50.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51.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53.食不语,寝不言.54.寝不尸,居不容.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______________.58.过犹不及.59.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非礼勿言,_________________.60.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死生有命,___________.”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63.君子成人之美,_______________;小人反是.65.名不正,则言不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66.其身正,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 67._______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68.言必信,__________________.69.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71.君子泰而不骄,_____________________.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78.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9.人无远虑,_________________.81.君子不以言举人,_________________.82.小不忍,_________________.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84.过而不改,____________________.85.君子忧道不忧贫.86.当仁,不让于师.87.有教无类.88.道不同,________________.89.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_.90.既来之,_________________ 91.益者三友,____________.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矣.95.仕而优则学,__________________.97.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9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99.不学诗,无以言。
第三篇:《论语导读》考试题
1.试述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答: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2.孔子论君子人格有哪些主要思想和观点?
答:首先,君子品德高尚。“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对于道德,时时放在心上,每遇事都要想是否符合道德。君子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注意符合“义”,而小人却常常见利忘义。“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象器皿 那 样,只 有 一 种 用 途,别 的 什 么 也 不 会,那 样 不 能 适 应 社 会。其 次,君 子 修 身养性。“君 子 不 重 则 不 威”。君 子 不 庄 重,就 没 有 威 信。“君 子 坦 荡 荡,小 人 长 戚戚”。君子胸怀宽广,为人坦荡,不忧不惧。再次,君子勤务实。孔子曰:“君子务本”。即君子不在小问题上斤斤计较,而是抓住根本问题。另外,君子善处世。君同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同.3.孔子教育思想述评?
答:孔子的教育思想丰富而系统,涉及到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学习过程、人生 修 养 等 等,“有教无类。”的思想,受教育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人人都应有入学受教育的权利,不应该受其他条件的限制。孔子的这种思想切合当时的庶民的利益,对于改变以前受教育权利为贵族子弟所独享的状况具有积极意义,这种思想即便在今天,对我们推进教育公平仍旧有指导意义。
4.略论孔子的义利观?
答: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孔子一方面认为“义以生利”,但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
5.联系现代社会实际,试析孔子的“德治”思想?
答:德治是一种以道德自律手段的政治理论。它不但对于梳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都有莫大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由孔子开创的“德治” 思想,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的,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畏敬。德治追求的是和谐安宁的社会,它是以民为本,这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国家推崇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均源于儒学文化。6.我对孔子其人的新认识?
答: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
仲“
尼仁
。”
春秋后期伟大、教育家,儒家的创始的思
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首倡私人办学,广收弟子,以其博学多能、声名远播,有圣人之誉,孔子还是大艺术家、大音乐家,他在器乐方面的造 就也是很突出的,孔子的情操极其高尚,他看待事物的立场是“天下人”。
7.孔子论学思想及其本人学习态度和精神对今人的启发和激励?
答: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 教 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 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 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 状 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 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8.孔子荣辱观探析?
答:《论语》全书正是通过对“耻”、“辱”的表达和论述,通过教导人们要有“耻感”,才使孔子鲜明的“耻感”立于世人面前,从而使其荣辱观得以清澈的表达。《论语》全书正是通过对“耻”、“辱”的表达和论述,通过教导人们要有“耻感”,才使孔子鲜明的“耻感”立于世人面前,从而使其荣辱观得以清澈的表达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意思是说,花言巧语、伪善嘴脸、十足恭顺,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内心隐藏着怨恨却要与他人结交朋友,这样的人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简而言之,虚伪的人是可耻的。孔子的一句话:“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这更加说明孔子将“耻感”与个人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不知耻则无以修身。孔子将“耻”的观念视为人格修养的一种重要标志,它不仅涉及到个人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修炼自己坚毅的品格,也关系到个人如何为学、处世以及如何使个人的修养日臻完善,可以说,孔子强调“耻感”是要让人们树立一种“耻感”意识,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意念之中并付诸实践。
9.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答:孔子作为对孝道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孝道观自建立起就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情感、思维方式以及中国社会的进程,直至今日,孔子的孝道观仍具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孝”是“仁”的基础和根本内容之一。党的十 六届 四中 全 会提 出 要 构 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 会。许 多 有 识 之 士 相 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孝道,而传 统孝 道 又 是以 孔 子 的 孝 道 思 想 为 基础。因此,对孔子的 孝 道 思 想,应 给 予应有 的 重 视。孔子孝 道的 核 心 是 仁,它 的 具 体 内容 是指 以人为本的爱心。人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人 人 有 了孝 心,社 会 就 能更加和谐安 定。孔 子生活 在礼崩乐坏、诸侯混 战的春秋时代,他的以人为本的孝道思想不单 对协调当时的人际关系,缓 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有着积极意义,就是在今天,读起来也依然感到十分亲切新鲜。他的至理名言中,依 然放射着博大精深的思想火花,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 意义。
10.孔子人际关系思想对今人社会交际的启示意义
答: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人和”。他力图用这一原则处 理好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按照“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次序,孔子践行“人和”思想分天下、国家、家庭、个体四个层次进行。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是“忠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孔子“人和”思想在国内关系上,要求在上下、左右之间实行有原则的和谐。上下关系包括君民关系和君臣关系。在君民关系上,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师生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主张师生相处也要坚持“和而不同”。11.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当今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意义?
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人际和谐。这方面,我们面临着众多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弘扬孔子的“人和”思想。在国际上,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就要按照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所指出的:“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总之,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示,认真吸取包括孔子人际和谐思想在内的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可以计日功成 12.我读“君子不器”?
答:表面上看起来,这四个字的意思很简单,君子不是东西。再深点就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固定的用途)。再深点就的为政的君子是要什么都懂的通才,而不是只知一方面的专家。细细品来。其中意蕴所谓深藏。第一,君子不能只是“器”。器,就是东西。孔子不正面去说为政的君子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才算合格,只是打了个比方,就是器,为政的君子,如果像器皿一样的话,那只有固定的用途,不能把工作中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进行全面的思考。当然事情就不会做得很好了第二、君子如何摆脱“器”,就是要求为政的君子,要自己解放思想,不要把自己约束于某一方面,要有全局的眼光和了解全局的知识面。要做通才,不只能做专家。这也就是《论语·为政》中说的“允文允武”。13.读《论语》,《弟子规》,谈谈你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理解?
答: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自我觉醒、自我认知、自我选择和自我创建的一种状态。因此,认知并找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对整个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我们党来说至关重要。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强调文化自觉,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强调文化自觉,有助于解放文化生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坚信自身文化理念的正确性,由此而产生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肯定,以及长期积淀的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与这种文化本身是否先进息息相关。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如果不能顺应先进文化发展潮流,不能主导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那么,就将无法绵延恒久地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这无疑传达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自信。特别是近代以来,经过数度求索、反复比较,中国人民最终选定马克思主义作为争取国家独立、迈向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使得中华文化浴火重生,从而开启了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新局面,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文化自强,文化自强,就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自我努力,积极向上,不断凝炼核心价值观,增强自身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始终保持一种文化生命活力的实践过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文化自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要找准文化发展方位,处理好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之间的关系,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文化自觉之路、文化自信之路、文化自强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文化强国之路,从理论到实践,都要解决好文化建设中躲不开、绕不过又相辅相成的三个问题,即文化意识、文化态度和发展路径。为此,要树立以自觉推动自强的文化意识,要坚定以自信推动自强的文化态度,要走以创新推动自强的文化发展路径。
14.试述你对孔子“仁”“礼”关系思想的理解?
答: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构建。15.请写出十句你最感兴趣的论语原文,并谈谈你个人的理解?
答: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7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 一致的人与他相处。)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四篇:名著导读《论语》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一)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达人数到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
(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六)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四、学生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
五、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中学习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六、布置课外作业: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课外去查找《论语》,摘录一些你比较有兴趣的语段并背诵。试着去寻找对孔子的不同评价的文字并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本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结合文本,进一步走近孔子,对孔子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二、检查学生课外作业完成的情况,教师提问:《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明确:主要有治学、从政、修身养性和交友治道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三、教师简单讲解《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个简明的脉络(事先印成纸质材料,每两人1份):
1、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儒雅的君子风度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继承父亲的遗志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2、为政第二
道德与政治
人生的历程和滋味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观察人的方法
不要吹牛皮
异端的问题
提拔正直的干部
人不能不讲信用
3、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
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理解的困难
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和与礼的辩证法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诗与政治
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态度不是小问题
温故而知新
要团结不要分裂
不要不懂装懂
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看过去知未来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
问者不相亏
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怎样才算是好学?
德治与法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大智若愚的颜回
做一个通才
书呆子与空想家
做官的学问
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文献的重要性
凡事不必苛求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
尽善尽美的追求
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仁德是礼乐的前提
4、里仁第四
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
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
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
关键在于练好内功
用坏人做你的镜子
记住父母的年纪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
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
5、公冶长第五
孔子怎样选女婿?
人贵有自知之明
无欲则刚
政治家的君子之道
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
伪君子的丑恶嘴脸
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6、雍也第六
不迁怒,不贰过
不要搞“血统论”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口才可以免祸
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
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
保持一定的距离
处世的艺术
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
“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
愚不可及的大智慧
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贵在坚持
不开后门,不拉关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义与利的选择 父母在世,不要远游 严于律己总不会错 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 不要耍嘴皮子
朽木不可雕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
不念旧恶少怨恨
自我批评的难得
该得的不要推辞
安贫乐道的典范
不自夸,不居功
正直是立身之本
知之、好之、与乐之
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
有耕耘才有收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7、述而第七
述尔不作,信而好古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圣人的忧虑
旷达的个人生活
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富贵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
节俭总比奢侈好
8、泰伯第八
弃天下如敝屣
锋芒毕露就是祸
读书不为稻粱谋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9、子罕第九
君子不言利
循循善诱的艺术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匹夫不可夺志
10、乡党第十
到哪个坡唱哪个歌
11、先进第十一
修身宜早不宜迟
富可求吗?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是天才,敏以求之
不要冒充内行
闻过则喜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一切以礼为标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是不是愚民政策?
德行更比才能重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博与专的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
待贾而沽,不藏于椟
逝者如斯夫!
进退成败都在自己
自强不息的楷模
后生可畏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
岁寒才知松柏后彫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
圣人未能免俗
圣人穿不穿时装?
吃饭睡觉不说话
人各有所长
鬼神生死之间
嶢嶢者易缺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谁能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文人心态的不平
对症下药
不要盲从上级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12、颜渊第十二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仁的外用
说话谨慎就是仁?
君子不忧不惧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什么叫“明”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文与质的辩论
税收问题
爱恨生死的糊涂帐
君臣父子,各就各位
片言折狱的是与非
政府公务员守则
政府公务员守则
君子成人之美
上梁不正下梁歪
贪欲起盗心
风吹草动的统治术
闻人与达人
先事后得及其它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
君子以文会友
13、子路第十三
以身作则,吃苦耐劳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名正言顺
谁来种田地?
学以致用
表率的作用
实行富民政策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近者悦,远者来
欲速则不达
“直”也有讲究
士的标准
狂者与狷者
恒心的重要性
“和”与“同”的根本区别
好恶不等于是非
君子易事而难悦
泰而不骄
刚毅木讷,近于仁德
14、宪问第十四
读书人不要怀恋温柔之乡
治世和乱世的言行
有言者不必有德
不要溺爱,不要愚忠
贫富都作等闲看
什么是完人?
恰到好处
看人看大节
用人之妙
大言不惭,为之也难
为谁而学?
思不出其位
胸襟宽广而明察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不怨天,不尤人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
知其不可而为之
15、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忠信笃敬走遍天下
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言与不言的利和弊
杀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不要卖弄小聪明
“名”的情结
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
有错不改,错上加错
与其空想,不如学习
君子谋道不谋食
得之容易守成难
小知与大受
民之于仁,甚于水火
当仁不让
贞而不谅
工作在前,享受在后
有教无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
辞达而己
16、季氏第十六
且看侵略者的逻辑
礼乐征伐自谁出?
朋友有益还是有害?
快乐有益还是有害?
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人生三戒
该不该有所畏?
天才、勤奋者与懒汉
君子的九种思虑
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
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诗礼传家
17、阳货第十七
圣人的虚与委蛇
人性的问题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
仁的五条行为准则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六言六蔽
诗的伟大作用
不学诗如面壁而立
礼乐到底是什么?
色厉内荏,穿窬之盗
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古今人物毛病谈
天何言哉?
不屑之教
丧期要不要改革?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君子尚义不尚勇
君子憎恶什么?
女人是不是难处难缠?
人过四十万事休
穷达行藏各有志
周公用人的经验谈
18、微子第十八
时代的病态
孔子为什么要出国?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谁来指点迷津?
到底该不该做官?
穷达行藏各有志
19、子张第十九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
日日月月有进步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百工居肆,君子求学
小人文过饰非
君子有三变
信任是前提
大德不逾,小节不拘
读书与做官的问题
法外有情
墙倒众人推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圣人无常师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
圣人不可毁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20、尧曰第二十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
尊五美,屏四恶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明确:
1、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2、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3、自从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术界和政界对孔子的评价就褒贬不一。特别是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给郭沫若的诗里御笔一批,“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吹响批孔的号角,引发了全国口诛笔伐的狂潮。
五、教师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尽管有的观点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尽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让很多女性不高兴,但是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当然,由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
应该说,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其他无数的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成为两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批判与否定“凡是派”错误思想的30年之后,人们难道还要受这种过时思想的束缚,依然拘泥于“孔学名高实秕糠”之说,而不给那位等待了两千年之久的古代圣贤实行“正名”吗?
六、布置作业:
1、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和孔子有关的人物传记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教学意图:
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
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
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
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
2、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1)《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从治学角度,主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育。
(3)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诚实,讲信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倡为人正直,光明磊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突出要向贤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等。这些言简意赅的言论,都堪称至理名言,即使是今天,仍有现实和借鉴意义。
四、拓展延伸,感悟联想
(投影反灯片)
1、儒雅的君子风度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2)时习:按时温习,练习。
(3)说(yuè):同“悦”。
(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5)愠(yùn):怒。
▲补注
⑴、君子
本敬称官大人,孔子用来特指儒家的理想人格,它的对词是“小人”。
⑵、悦、乐
这体现了中国现世乐感文化的人生观,不同于基督教、佛教的罪感、耻感文化的人生观。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美句美段积累】
(1)宋黄山谷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2)清张潮《幽梦影》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3)张放《什么是人生快事》
“悦“是会心的欢喜,仿佛晴云展容、西子含笑。而“非斯文”的欢喜,不是狂笑,就是胡闹,或是恬不知耻的炫耀。„„读本书,一有什么心声和体悟就把它写下来,天天不乏饱满的精神与葱茏的活力,这才是圣人之“悦”。
【感悟联想】
片断一: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沛然而生。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喜悦几多无猜欢乐呢?
片断二:人不知而不愠,于己于人皆好。于己,可以节约许多不必要的倾诉时间,还可以避免把自己的心情搞坏;于人,可以避免不少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保证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生本短,其乐融融,当然不错。
然而,人不知而愠怒,说说话话的,也是人之常情。抱怨“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当然是君子;抱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更是一位响当当的君子。
人不知,愠与不愠,可能公私有别吧!
2、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注释】
谄(chǎ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求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
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于。
▲补注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学生,公元前520年生,小孔子32岁。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周游列国时给孔子以经济资助。能言辩,善外交,曾说楚昭王解孔子陈国绝粮之困。性格活泼,交往甚广,左右逢源。孔子评他:瑚琏之器,可举一反三。他为其守墓六年。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美句美段积累】
(1)、林语堂
“贫而乐”就是化痛苦为快乐,这种精神可见于欢快饶舌的北京黄包车夫身上,他们一路上总是谈笑风生地逗乐,这种精神也可见于那些气喘吁吁、汗流侠背地用山轿把你抬上山顶的苦力身上,这种精神还可见于四川那些拉船逆急流向上的纤夫身上。
⑵、张振德《名著精华的现代应用》
格里高利·派克为种族歧视而奔波;麦当娜为艾逆病患者呐喊;迈克尔·杰克逊为世界环保问题而义演„„比尔·盖茨说:“当我50岁时,我将把95%的财产用于资助慈善事业和科研工作”。他们无论是附庸风雅,道貌岸然,还是树立形象,出风头,抢镜头,总之,富人们都彬彬有礼的关注着社会问题,物质上的丰裕使他们竭力寻找精神上的丰裕。因而,“富而好礼”似乎比“富而无骄”更是水道渠成的事。
【感悟联想】
片断一:能做到子贡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当然很不错,但严格说来,这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物质计较,尚未上升到对“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精神境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孔子“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回“不改其乐”(《雍也》),砺德求道,始终与理想同在,才算是入境。
当然,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大款”不摆派头固然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学问,讲究做人,追求涵养,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岂不更好?
片断二:说来奇怪,“贫而乐”做得精彩的,不是谨从儒学的研修者,反倒是批判儒学的道学信奉者。
接舆披头散发,高唱凤歌,把“贫而乐”做到了狂者的绝境;庄周持竿濮水,笑拒使臣,则把“贫而乐”做到了狷者的妙境。而陶渊明归园行乐,与其说是对儒学的谨从,不如说是对道学的皈依;刘禹锡陋室赋歌,与其说是对大众礼义的追求与歌颂,不如说是对一己人品的自矜与自嘲:他们的“贫而乐”并不合圣人的要求。难矣,常人之求圣人之“贫而乐”!抑或如涉海凿河,使蚊负山哉?
第五篇:论语十则课件文档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好学。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茶淡饭,弯着手当枕头睡觉,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讲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我不会觉得有多么的希罕。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参说:“有抱负的人不能够没有胸怀宽广和坚定的志向,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1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顺流而东行()2东面而视()3望洋向若而叹曰()
4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5面山而居()
6聚室而谋曰()7智叟笑而止之曰()8而山不加增,()
9而吾以捕蛇独存()
10黑质而白章()
11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12“君将哀而生之乎()13而乡邻之生日蹙(cù)()14号呼而转徙(xǐ)()15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16饥渴而顿踣(bó)()17哗然而骇者()
18吾恂恂(xúnxún)而起,()19而吾蛇尚存,()20则弛然而卧。()
21谨食(sì)之,时而献焉。()2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23其余则熙熙而乐()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黑质而白章()
而山不加增,()而吾蛇尚存,()而乡邻之生日蹙(cù)()
而吾以捕蛇独存
顺流而东行()望洋向若而叹曰()
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君将哀而生之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聚室而谋曰()
东面而视(修饰)面山而居(修饰)智叟笑而止之曰(修饰)号呼而转徙(xǐ)(修饰)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修饰)饥渴而顿踣(bó)(修饰)哗然而骇者(修饰)
吾恂恂(xúnxún)而起,(修饰 则弛然而卧。(修饰)
谨食(sì)之,时而献焉。(修饰)其余则熙熙而乐(修饰
1顺流而东行(承接)2东面而视(修饰)3望洋向若而叹曰(承接)
4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并列)5面山而居(修饰)
6聚室而谋曰(承接)7智叟笑而止之曰(修饰)8而山不加增,(转折)
9而吾以捕蛇独存()
10黑质而白章(并列
} 20则弛然而卧。(修饰)
21谨食(sì)之,时而献焉。(修饰)2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承接)23其余则熙熙而乐(修饰
11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承接)12“君将哀而生之乎(承接)13而乡邻之生日蹙(cù)(转折)14号呼而转徙(xǐ)(修饰)15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修饰)16饥渴而顿踣(bó)(修饰)17哗然而骇者(修饰)
18吾恂恂(xúnxún)而起,(修饰)19而吾蛇尚存,(转折)20则弛然而卧。(修饰)
21谨食(sì)之,时而献焉。(修饰)2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承接)23其余则熙熙而乐(修饰)为人谋而不忠乎?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曲肱而枕之。()5..任重而道远。()
.6 博学而笃志。()7 切问而近思。()为人谋而不忠乎?
(转折)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转折)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承接)4.曲肱而枕之。(修饰)5..任重而道远。(并列)6..博学而笃志。(并列)7.切问而近思。(并列)
一词多义
人不堪其忧 其恕乎?
曲肱而枕之。
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君子成人之美。
吾日三省其身。
原是名词现在用作()词。翻译成()。见贤思齐
原是()词现在用作()词。翻译成()。君子成人之美
原是()词现在用作()词。翻译成()。饭疏食饮水。
原是()词现在用作{()词。翻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