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两条道路
1、学术研究 —— 回到原始文本
版本学和文献学:从苏联版到历史考证版
2、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释学和发展学: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 问题:两条道路为什么都需要原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预计出版114卷(124分卷),其中已出版46卷(54分卷)。每卷包括正文和参考资料各一册。目前尚有32卷处于不同程度的编辑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纂工作从1990年开始由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接手,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1993年10月加入其中。
对于历史考证版必不可少的马克思恩格斯遗产中的手稿原件1933年以前存放于柏林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30年代中期,其中大约70%的资料转为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所有,大约30%运到了莫斯科,存放于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管理局,(原苏共中央档案馆,现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文化引进
1、佛教传入(汉朝)—— 中国禅宗
佛教是先传入西域(新疆一带),后传入中原内地的。具体传入内地的时间:
(1)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2)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
中国正式有佛教,有寺院(白马寺),有佛像和译出佛经(佛像和《四十二章经》)。标志着佛教真正意义上的传入。
2、基督教传入:利玛窦
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8月7日到达澳门。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译西书一百五十余种,利玛窦撰写《天主实录》。徐光启等人翻译《几何原本》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西学东渐(1840年以降)—— 民主与科学
(1)严复翻译的斯密《原富》、赫胥黎 《天演论》
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
(2)胡适的“自由主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与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与张君劢的“科玄论战”。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新文化运动
(1)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创刊,秘密出版发行,李达任主编,陈独秀为创刊号写《短言》。
2、1949年前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与出版(1)1920年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到1926年5月止,重印17版之多。
(2)抗战期间,延安马列学院成了编译马列主义著作的编辑部,以解放社名义出版《马克思恩格斯丛书》、18卷本《列宁选集》和5卷本《斯大林选集》。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1938年在上海出版。3、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与出版
(1)1950年12月,成立了人民出版社;1953年1月成立了中央编译局。
(2)1953—1958年出版了《斯大林全集》。
(3)1955—1963年出版了《列宁全集》(39卷本)。
(4)1956—1985年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本),以俄文第二版为依据。
(5)1982—1991年出版《列宁全集》(第二版60卷),1995年开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60多卷)。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对宗教的批判
(1)宗 教 是 还 没 有 获 得 自 身 或 已 经 再 度 丧 失 自 身 的 人 的 自 我 意 识 和 自 我 感 觉。
(2)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3)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4)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2、对德国现实的批判
(1)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2)这种制度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
(3)在同这种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
(4)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
3、人的解放问题
(1)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 ?
(2)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4)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问题1:经济学需要批判吗?
(1)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保罗·克鲁格曼
(2)获奖理由:“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影响是什么?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回答这些问题,将此前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研究的不同领域整合在了一起。”。
问题
2、用什么来批判经济学?(1)经济学(理论内部争论)。
案例:张五常的《中国的经济制度》
(2)政治学。
案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问题?张五常
(3)社会学。
案例: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社会学考察。代价论。
(4)哲学。
经济学的本质或基本概念是什么?
逻辑上的优越性还是现实的优越性?
二、《笔记本Ⅰ》
1、国民经济学的概念
1、工资=工资额?=货币数量?=劳动所得?
(1)工资决定于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p.7).(2)对人的需要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他任何商品生产的情况一样(p.7)。(3)劳动价格远比生活资料的价格稳定(p.8)。
(4)劳动在国民经济学当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p.14)。
注:标注页码出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2000年第3版)
2、资本的利润=资本的所得?=资本效率?
(1)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p.21)。
(2)资本是积累的劳动(P.22)。
(3)资本的利润同资本的量成正比(p.26)。
反思: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论
3、地租=土地的所得?
(1)土地所有者的权力来源于掠夺(p.35)。
(2)地租的数量取决于土地肥力的程度(P.36)。(3)决定地租数量的另一因素是土地的位置(p.36)。
三、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1、国民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1)整个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p.50)。
抽象的个人、数学计算、经济规律
(2)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私有财产)事实(P.50)。
私有财产怎样产生、发展、后果
(3)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p.51)。
抽象的概念运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具体的现实运动(社会阶层的划分)
2、当前的经济事实
(1)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p.51)。
(2)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P.52)。
(3)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p.52)。
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马克思的方法论:把工人当做主体来看待经济事实
3、对象化活动与劳动的异化
(1)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p.51)。
(2)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对象的关系(P.52)。
(3)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p.54)。
问题:什么是劳动的异化?
4、劳动的异化与劳动的本质
(1)劳动对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p.54)。
(2)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P.54)。
☆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强迫的劳动。
☆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
(3)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p.55)。(4)异化劳动——劳动与生产的异化——自我异化。
5、人的类本质及其异化
(1)类、类生活、类本质是费尔巴哈所使用的术语。
(2)人对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P.56)。
(3)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p.56)。
(4)一个种的整体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p.57)
(5)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p.57)
(6)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p.57)。
(7)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当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6、人与人的异化
(1)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2)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对其他人的关系人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7、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1)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及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2)私有财产,另一方面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问题: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 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 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 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 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 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 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 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 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德意志意识形态》
问题:
1、什么是“意识形态”(Ideology)?
2、意识形态有什么功能? 一、一般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定义
1、在国家层面: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观念、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其他观念。
2、在个人层面: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
3、提问方式: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关系,所作的批判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意识形态的历史根源
1、历史发生学: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确认的现实前提。
(1)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3)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4)个人是什么样子,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2、历史上的生产、分工与交往
(1)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2)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3)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决定着个人的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相互关系。
3、历史上的三种所有制形式
(1)部落所有制。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奴隶制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战争和交往外部交往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
(2)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A 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
B 动产和不动产私有制作为反常的、从属于公社所有制的形式发展起来。
C 自然形成的联合方式——共同私有制,人民权力
D 城乡对立、代表城市利益和乡村利益的国家的对立、公民与奴隶的对立已经形成。
E 私有制发展的两种趋势:私有财产的集中,贫民小农向无产阶级的转化。
(3)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A 古代的起点是城市及其狭小的领域(希腊),中世纪的起点则是乡村(罗马帝国的衰落)。
B 农村的土地占有的封建结构,城市的同业公会的封建结构。
C 城乡之间存在对立,等级结构鲜明。
农村:王公、贵族、僧侣、农民
城市:师傅、帮工、学徒、平民短工
D 统治阶级的组织:贵族组织处于君主的领导之下
(三)意识形态的本质
1、现实发生学的解读
(1)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2)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3)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产过程。(4)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5)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2、实践发生学的解读(1)“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和交往状况促成的。
(2)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3)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与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4)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5)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3、社会本体论解读
(1)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地成为分工。
(2)如果这种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和现存的关系发生了矛盾,那么,这仅仅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
(3)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4)随着分工的发展也就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5)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四)共产主义理论
问题:什么是“世界历史”?
什么是共产主义?
(1)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可以再任何部门内发展。
(2)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
(3)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4)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5)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
(6)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7)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
(四)唯物主义历史观
问题:什么是“市民社会”?
(1)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2)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释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
(3)这种历史观始终是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4)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
(五)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问题:什么是“市民社会”?
(1)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2)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3)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
(4)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
问题:
1、什么是“共产党”?
2、什么是“社会主义”?
一、资产者和无产者
(一)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
1、对社会关系的变革
(1)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 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2)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
(3)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4)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 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2、对世界化进程的影响
(1)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2)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
(3)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4)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 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3、对社会结构进化的影响
(1)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
(2)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东方 从属于西方。
(3)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 状态。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
(4)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5)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4、无产阶级的壮大
(1)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
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2)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 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
(3)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 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
5、无产阶级的斗争阶段(1)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 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2)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 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3)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
(4)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
(5)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 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 独立的运动。
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一)反动的社会主义(1)封建的社会主义
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
法国的正统派、“青年英国”、僧侣的社会主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
(2)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分析了现代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的矛盾。
摇摆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并且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组成。(3)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关于真正的社会、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思辨。
德国的哲学家、半哲学家、美文学家;
不代表真实的要求,而代表真理的要求;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而代表一般人的利益。
(二)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想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经济学家、博爱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劳动阶级状况改善派、慈善事业组织者、动物保护协会会员、戒酒协会发起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小改良家;
这种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甚至被制成一些完整的体系。资产者之为资产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而出现的革命文献,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这些体系的发明家看到了阶级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些著作含有批判的成分,以及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
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共产党人到处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革命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终结”?
2、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命题: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一、黑格尔哲学的精神实质
(一)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1)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2)真理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3)这种辨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
(二)封闭体系和深刻影响
(1)哲学体系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革命的方面被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2)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
(3)黑格尔的整个学说,为容纳各种极不相同的实践的党派观点留下了广阔的场所。
二、唯物主义哲学实质及其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的形态——批判机械唯物主义
(1)随着自然科学领域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2)机械唯物主义的两个局限:
1、用纯粹机械的原因来解释事物;
2、它不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
(3)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着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
社会的科学: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在社会历史领域,费尔巴哈没有前进。
三、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
(一)费尔巴哈的主要论点及其问题
(1)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
(2)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是费尔巴哈基本的道德原则。
(3)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
四、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辩证法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及其改造
(1)哲学这一似乎是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把它们包罗在内的科学的科学,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屏障,不可侵犯的圣物。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上半截是唯心主义。
(2)从事物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事物。(3)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4)自然科学本质上主要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联系——把这些过程结合为一个大的整体——的科学。
(5)适用于自然界的,同样适用于社会历史的一切部门和研究人类的(和神的)科学。(6)归根结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
(二)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
(1)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最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2)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本规律支配的。
(3)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在于发现这些规律。(4)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起作用的精神动力是最终原因。
(5)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绝不是历史是编的最终原因,而是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
(6)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问题:
1、家庭是不是私有制的基础?
2、私有制的合法性何在?
3、国家的本质是什么?
一、史前各文化阶段
(一)蒙昧时代
(1)低级阶段:食物(果实);音节清晰语言。
(2)中级阶段:食物(鱼类)并使用火;活动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
(3)高级阶段:从使用弓箭开始;定居成村落的萌芽;生产生活资料的某种程度的掌握。
(二)野蛮时代
(1)低级阶段:从学会制陶术开始;标志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
(2)中级阶段: 在东大陆,是从驯养家畜开始;在西大陆,是从靠灌溉之助栽培食用植物以及在建筑上使用土坯(即用阳光晒干的砖)和石头开始。
(3)高级阶段:从铁矿石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三)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
把摩尔根的分期概括如下:
☆ 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 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
☆
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
☆
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
二、家 庭
(一)家庭及其历史演变
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四种家庭形式:(1)血缘家庭: 这一家庭形式中,仅排斥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
(2)普那路亚家庭:排斥了姊妹和兄弟之间的性关系。
☆这种家庭的主要特征是一定家庭的范围内的共夫和共妻。氏族就是由这一进步直接引起的,而且远远超 出了最初的目的,它构成地球上大多数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基础。☆希腊和罗马还由氏族直接进入了文明时代。
(3)对偶制家庭:
☆ 某种或长或短时期内的成对配偶制。
☆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处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部分地还有处于高级阶段的野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共产制家户经济是原始时代普遍流行的妇女占统治地位的客观基础。☆在成对配偶制中,群已经减缩到它的最后单位,仅由两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即一男和一女。自然选择已经通过日益缩小婚姻共同体的范围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4)专偶制家庭:
☆ 它是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
对偶制家庭中产生的; ☆它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它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的,其明显的目的就是生育有确凿无疑的生父的子女,而确定这种生父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专偶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 产生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
三、易洛魁人的氏族
(一)国家产生以前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 1、氏族选举一个酋长(平时的首脑)和一个酋帅(军事领袖);
☆
2、氏族可以任意罢免酋长和酋帅。
☆
3、氏族的任何成员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
☆
4、死者的财产转归其余的同氏族人所有,它必须 留在氏族中。
☆ 5、同氏族人必须互相援助、保护,特别是在受到外族人伤害时,要帮助报仇。☆
6、氏族有固定的人名或几套人名,氏族的人名一开始就自行带来氏族的权利。
☆
7、氏族可以接纳外人入族,并用这个办法吸收他们为整个部落的成员。
☆
8、酋长和酋帅执行祭祀的职能。
☆
9、氏族有共同的墓地。
☆
10、氏族有议事会,它是氏族的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
四、希腊人的氏族
(一)希腊人的氏族
☆ 1.共同的宗教祭祀和祭司为祀奉一定的神所拥有的特权 ☆ 2.共同的墓地。
☆ 3.相互继承权。
☆ 4.在受到侵害时提供帮助、保护和支援的相互义务。
☆ 5.在一定情况下,特别是在事关孤女或女继承人的 时候,在氏族内部通婚的相互权利和义务。
☆ 6.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拥有共同财产,有自己的一位Archon(酋长)和一位司库。☆ 7.按照父权制计算世系。
☆ 8.禁止氏族内部通婚,但女继承人除外。
☆ 9.接纳外人入族的权利。家庭接纳的实现形式。
☆ 10.选举和罢免酋长的权利。
(二)希腊人的部落和民族 ☆ 1.胞族
(1)这一胞族的一切氏族都是真正的兄弟氏族胞族,作为军事单位。
(2)胞族也有血族复仇的义务。(3)胞族有共同的神殿和节日。
(4)胞族有一个胞族长。
(5)有 全体大会,通过必须执行的决定。(6)拥有法庭 和行政机关。☆ 2.小民族
(1)常设的权利机关为议事会。
(2)人民大会。(3)军事酋长。
五、雅典国家的产生
(一)雅典国家 ☆
国家怎样靠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的机关,部分地 用
设置新机关来排挤掉它们,并且最 后全部以真正的国家机关来取代它们而 发展起来;
☆ 受这些国家机关支配的,因而也可以被用来反对人 民的,武装的“公共权力”,又怎样代替了氏族、胞 族和部落中自己保卫自己的真正的“武装的人民”。
(二)雅典国家的产生过程 ☆
1、土地分割为私有财产。
☆
2、比较发达的商品(包含着变革的萌芽)生产和商品交易。☆
3、由中央管理机关取代氏族制度(提修斯的制度)。
☆
4、雅典普遍适用的民族法。雅典公民获得确定的权利和法律保护。提修斯制度第二条:全体公民,不问氏族、胞族和部落,一概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贵族有独占公职的权利。
六、罗马的氏族和国家
(一)罗马的氏族
☆
1、氏族成员的相互继承权;财产仍然保留在氏族内。☆
2、拥有共同的墓地。☆
3、共同的宗教节日。☆
4、氏族内部不得通婚。☆
5、共同的地产。
☆
6、同氏族人有相互保护和援助的义务。☆
7、使用氏族名称的权利。☆
8、接纳外人入族的权利。
☆
9、选举和罢免酋长的权利(推断),因为自上而下的官职都由选举产生。
(二)罗马的国家(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
☆
1、公共事务由元老院(300个部落的酋长组成)处理。罗马人民。☆
2、人民大会(库里亚)通过或否决法律,选举一切高级公职人员。
☆
3、新国民(外来移民和征服地居民)是人身自由,可以占有地产,必须纳税和服兵役,但没有公权。
☆
4、梭伦的新的人民大会:由是否服兵役决定能否参加大会。按照财产分为六个阶级 问题:
1、未来中国社会的演变趋势?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问题:
1、在人出现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
2、有没有客观真理?
代 序 论
(一)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反驳 ☆
1、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物是观念的集合。
物存在(逻辑论证),物是什么(感觉证实)☆
2、明显的矛盾:。一切感性实物都有一种自然的或实在的存在,这种存在不同于理性所感知的那种存在。
☆
3、感性客体的二重存在:心智的存在和实在的存在
☆
4、观念的联系:不表示因果关系,而是符号同所标志的物的关系。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考试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考试材料
一、简答题:
1、怎样理解“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 答:马克思哲学批判的正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早已抛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关心现实的存在,现实的人。马克思哲学终结的是以往哲学形式,批判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唯物主义不是立足在哲学层面的哲学而是现实意义的哲学,这是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的重要区别,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早已经脱离了以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只有承认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什么?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5、如何认识马克思名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
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6、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答:历史功绩:1)、其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对上帝顶礼膜拜,把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使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因此世界被二重化了,世界分裂为两个部分,一是宗教的想象世界;一是现实的人间世界。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的统治和支配的。2)、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他认为宗教并不神秘,宗教只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分离出去,把他变为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他从人间搬到了天国,人间出现了不平等,神的世界也就有了等级。
局限性:1)、他并没有进一步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他不了解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中的人的自我分裂由有世俗中的人的自我分裂决定的。2)、他没有找到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他把宗教的产生仅仅归结于人的心理上和认识上的原因,认为只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就够了,事实上是行不通的。3)、他想用爱的宗教代替神的宗教,建立一个新的宗教及爱的宗教。在爱的宗教中,没有神的地位,只有人对人的爱,人就是人的上帝。
7、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这一命题。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
(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二、辨析题:
1、黑格尔明确提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答:该命题错误。黑格尔的命题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其并没有说“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恩格斯认为,现实性本身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曾经是现实的东西,随着必然性的消失变为不现实,并被新的现实所取代。黑格尔不敢推出这一革命性结论,由于他所代表的是具有两面性的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又有软弱性和保守性,他们不敢公开向封建制度挑战。在这一命题中,他一方面通过辩证法要求变革,他认为现实的才是合理的,不现实的即为不合理,因而是不应存在下去。但是另一方面,黑格尔故意不说后半句话,表明不愿与封建专制社会对抗,不愿失去统治阶级给他的利益和荣誉。只有代表无产阶级的恩格斯才能推出彻底革命的结论。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庸俗唯物主义。
答:该命题错误。
(1)庸俗唯物主义简单地把人脑与胆、胃相比,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胆排出胆汁、胃排出胃液一样,这样就把意识的主观特征抹煞了,这就否认了哲学基本问题,取消了物质与意识的对立。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具有三个局限性:⑴机械性,用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自然科学中达到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⑵形而上学性,这是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⑶不彻底性,即对社会历史领域的非历史观点庸俗唯物主义是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是马哲产生之后产生的,是哲学上的倒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哲学史上有重要贡献。
所以,不能把形而上学和庸俗唯物主义混为一谈。
3、费尔巴哈绝不希望废除宗教,因而是无神论者。
答:该命题错误。
(1)费尔巴哈确实是无神论者,他在反对宗教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对传统的宗教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针对宗教的危害他勇敢地提出了“政治代替宗教,人间代替天国、劳动代替祈祷”的口号。
(2)但是同时他并且没有主张彻底地废除宗教,他在提出取消人格化上帝的宗教后,又提出了要建立起爱的宗教。
三、论述题:
1、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如何?你认为这一思想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
义?应当如何坚持?
答:概括说来,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容:
第一、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使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国家形式对整个社会市县领导;
第二、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的实质是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既是对资产阶级反抗的镇压和对剥削阶级的改造,又是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新型民主形式;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就是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因此,从根本上说,它是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政治形式。
我们应当承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确实是历史从未有过的壮举,要真正实现难度太大,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国家就永恒存在,恰恰相反,正因为无产阶级专政要开辟人民群众做主的历史,所以突破西方的民主。我们知道,当代西方民主理念概括起来就是“投票的民主”、程序上的民主,其所仰仗的投票活动,由于总是以金钱力量为后盾,已利用和操纵群众情绪为手段,因而并不能真正代表民意,而广大下层民众在其中往往只是扮演着“沉默的大多数”的角色。实际上,投票绝不是表达民意的唯一方式,社会调查、民主协商和评议等往往能更好地体现民意。但是,比起竞选一类轰轰烈烈的的“作秀”,它需要真正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和学习群众,因而艰难得多。可见,问题绝不像西方学者所说得那样,不存在实质民主,只有形式民主。关键在于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而这个党只能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共产党。只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世界历史使命的分析不能推倒,把无产阶级专政同民主对立起来就没有根据。
2、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推倒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型的论断?
答:不可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变革而产生的社会经济的新的发展。但是,他们大都从技术论的角度,将经济发展、社会的发展直观地归结到科学技术之上,而完全撇开了生产关系问题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这样,他们在实际上就回避了当代的基本矛盾,及邓小平所囊括的,表现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东西”(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南北(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关系)矛盾,脱离了这样一种宏观视野,哪怕是在天才的机巧,也显得与实际距离太远,因而缺乏生命力。当代的历史是否显示了超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的发展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码证明不了这点。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黑暗,无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不可克服的矛盾所造成。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矛盾,正以最成熟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在已经扩大的基础上不断再现传统的社会对抗,而且正在产生着新的对抗。相反,摆脱了私有制关系自发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就在于其为科学技术进步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科学技术成果的合乎理性人道的利用,创造了前提。
3、谈谈学习经典著作的体会和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一系列的范畴、论断和原理,它们彼此联结,形成多层次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学好经典著作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1、本课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做到既准确把握原理,又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通过对原文的研读,有利于培养我们阅读原著的能力,并增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研读经典著作,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增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把握。
4、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以及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使我们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错误观点,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你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的观点? 答:“马克思主义无用论”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价值,马克思的影响深远,今天的理论,不是马克思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延伸的,甚至没有一种社会理论与马克思是无关的。说马克思的哲学没有“无用”,并不是说马克思的学说不需要发展,相反马克思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我觉得一个理论是否无用的基本根据不在于该理论产生的时间先后,而在于该理论所思考的“问题”是否已经被超越;同时,市场经济的时间并没有使我们远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反,马克思哲学是我们获得对社会发展客观认识的思想武器。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1、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148-149)
因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因而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2、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44-46)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是指要紧跟时代,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和不断发展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面向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里至少有三层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成果;纵观人类进步的历史,任何先进思想都是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吸 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第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本质上要求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不断创新、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第三,与时俱进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最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汲取和融 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开辟自己的发展之路。
3、答:命题是错误的。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1、(结合课本135-137)
简单来说,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可是这种增长方式不好,所以要转变。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要咋样转变呢?主要是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领先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增加、管理创新转变。
便当前来瞅,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当今世界又迎来低碳时代,没这种“转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适应当代时代的低碳要求。
2、答: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多用于社会分配领域。一般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应公平享受社会产品,公平分配劳动收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对社会生产的贡献率不同,也就是产生社会产品的效率不同,因此,在分配原则上应当首先按效率衡量,实行效率优先,也就是贡献大的分配多,贡献小的分配少,同时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调节,兼顾分配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在我国当前各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强调财政公平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未见明显缩小;而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
首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未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合理分配比例,劳动者报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二次分配中未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比例,公共服务支出低,导致居民不得不增加医疗、养老和教育储蓄,成为居民消费乏力的直接原因;
再其次,分配调节和监管不力,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严重,近年来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并迅速拉大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最后,三次分配规模较小,调节功能有限。由于社会慈善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法规、慈善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度有待提高,慈善捐赠规模小,除重大灾害捐赠外,日常慈善捐赠短腿,导致三次分配调节功能有限。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的内涵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2)哲学的党性是指在世界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还是坚持唯心主义,这里一定要把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区分开来。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哲学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哲学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在理论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要求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反对各种唯心主义。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已过时?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体会 上了几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恩格斯撰写的《反社林论》——这部被马克思誉为他和恩格斯理论的“百科全书”——发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说,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例如“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更明确些。……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恩格斯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去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做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性转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
请问有没有谁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