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孔子魅力 寻求教育真谛
感悟孔子魅力 寻求教育真谛
管村小学
张 震
2011年10月
感悟孔子魅力 寻求教育真谛
——《论语》学习心得
读了国学经典《论语》,走在孔子的《论语》的字里行间,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愚贤,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际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学习方法,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 “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
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望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子曰:“弟【dì】子入则孝,出则弟
【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能真正的做人。
总之,《论语》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将继续行走在《论语》的字里行间,寻求教育的真谛。
第二篇:领略城市魅力 感悟科技真谛
领略城市魅力 感悟科技真谛
201200820159 201200820185 陶然 张瑛博
为了增加大家对威海的了解,更深地体会威海这座海滨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让威海成为同学们的第二个故乡。在崔薇老师的带领下,2012级数学与统计学院同学于4月11日组织参观了威海市会展中心。
此次参观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科技乐园体验以及威海规划馆参观。当天,同学们在会展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怀着满腔的热情进入会展中心,正当同学们好奇不已时,展厅中心的屏幕突然开始播放,同学们顿时安静下来,纷纷驻足聆听观看,从屈辱的英占区,到国民政府收回这片国土,威海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期待。再到新中国,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片片沙滩阳光普照,威海的历史让人热血澎湃,让同学感觉真的来到了自己的家。
《城市履痕》影片,通过威海历史沿革的重要图文展示,与影片相结合,滚动播放,详细介绍威海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配合了激情澎湃的音乐和富有感染力的演说词,更是让人心生向往。
看完影片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威海市规划展览馆的信息。威海市规划展览馆是由江苏华博创意产业公司策划、设计,并最终完成施工建造而成。威海市规划展览馆总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布展面积5915平方米。展馆共分为13个展区,还设置了由市民参与的城市规划互动体验项目,成为全面展示威海城市形象和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窗口。
馆内布展运用多种声光电组合,创造多项全国第一。展馆于2010年9月开工建设,2011年9月2日正式开馆。整体工程历时10个月,于2011年7月竣工试运营,并顺利通过“鲁班奖”评审验收。
展馆以“过去、现在、未来”时空顺序为布展逻辑,将展馆分为城市概况展区、历史展区、建设成就展区、重点项目展区、规划展区、区市展区、公众参与区、公示区等13个展区。
规划展览馆采用华博最时尚的建筑理念,最先进的展示手段,最完美的展示内容,成为威海市低碳、环保、绿色建筑的典范,多角度、多层次展示威海形象,并强调公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听完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便和好友一起参观了展览馆里的其他项目,在城市“城市年轮”查询屏上,我们用手指轻轻的滑动,屏幕上时而出现寂寥的小巷、时而出现繁华的高楼。夕阳中的旧地仿佛再也承载不了童年的美梦,朝霞里的灯塔却在熠熠发光。
查询屏通过几组新老照片,可以看到威海升级为地级市后,城市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点击这两个查询屏中的内容,还可以形象的看到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重点区域的旧貌新颜对比。
由于当时的设施开放的不是特别多,我们只亲身体验了几个项目,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小小规划师游戏和城市拼图游戏。
在小小规划师的游戏中,在实体简约化规划地形沙盘上,我们可以手持小型实体模块随意摆放,每种模块代表一类或一栋建筑,通过模块识别定位系统的采集识别,模块的类型及位置信息被实时转换成虚拟建筑呈现在显示器所显示的与实体地形相匹配的虚拟地形中。虚拟地形相较实体地形进行了丰富的渲染,与所转换出的建筑物构成协调统一的虚拟透视场景。模块摆放完毕后,系统将依据预设的科学规划原则对用户的布局进行评分。令同学们在体验亲手规划乐趣的同时也学习到了规划科学的知识。
我们根据自己构思,开辟一块新的工业区,如果放对了地方,规划的科学性就深印心中。就算错了,也会觉得收获颇丰。
拼图游戏几乎是每个人童年的回忆,游戏看似简单,其实也包含智慧的魅力。把这座城作为拼图的背景,同学们通过对威海的了解,使出浑身解数解答,让我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也领略到了威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景色、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游戏结束后我们又参观了其他地方。
威海城市发展史和城市建筑特色展区 位于二楼西北角。威海的城市建设可追溯到明永乐元年(1402),人们得知其大概则得益于清康熙十一年(1687)未得刊行的手抄本《威海卫志》。该展区即以《威海卫志》的威海卫城图开篇,辅以清末至民国时期威海卫城市建筑老照片,令人恍若穿越历史隧道。展厅西半部不知复原的哪一历史时期的威海卫城(没有细看),旁边墙上的屏幕上介绍着威海卫城的历史,我听得真亮的是现在残存着三段百余米的威海卫城墙。该展区西面、北面的墙上是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华勇营大楼旧址、意商别墅旧址、英商别墅旧址等威海标志性纪念建筑和英租时期西式风格历史建筑的外景照片,下面对应的展柜则是该建筑的缩微模型。
清康熙十一年(1672)威海卫城图
清末民初的威海卫城墙
威海城市建筑中的英式建筑
参观了威海市规划展览馆,我们便根据工作人员的引导前往了科技馆。下面对威海市科学技术馆进行介绍
威海科技馆全名威海科学技术馆。其东临海滨路,西面是青岛路,南面是即墨路,北面是崂山路。无论是从那条路都可到达文化艺术中心。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神奇的科技元素,使市科技馆将成为市民感受科技魅力、休闲娱乐的又一好去处。威海科技馆分为四个部分:基础科学展区、科技乐园展区、生态生命展区、蓝色家园展区。
进入科技馆常设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拥有50个展项的基础科学展区,这里主要反映的是数学、力学、电磁学等学科的相关原理。一路向前走,参观者可相继看到两侧的滚球、时空隧道、地动仪、电磁互动大舞台、飞船模拟器、飞机模拟驾驶等展项。
此次我们主要参观的是基础科学展区。首先我们进入了“时间隧道”,它长不过三 四米,里面就像一个大万花筒,拱形的巨大的LED屏幕上闪现着绚丽多彩的点点色块,中间是一条笔直带有栏杆的通道。刚走了两三步,忽然觉得眼花缭乱,LED上的色彩飞快地向自己扑来,感觉脚下倾斜起来,站立不稳,须得扶着栏杆才能前行,待走出“时空隧道”,以旁观者的身份再回头看时,才知道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觉,脚下的路一直都很平稳,是眼睛欺骗了自己,让人觉得脚下的路摇晃起来,才站立不稳的,回来后我经常想如果我闭着眼睛走,结果会如何呢?
展厅里涉及到生命科学、物理化学、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像双曲隧道(一个斜直的长柱子绕中心点旋转,它怎么就能形成类似蝴蝶形状的轨迹呢?)、麦比乌斯圈(循环往复的只有一个面的几何图形,应用于针式打印机色带、立交桥、道路、艺术设计等)、漩涡的形成(中间的水流速快,四周慢)等等,这些似乎难懂的理论却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处处存在,服务于人类。
全新的市科学技术馆内设置的展品已非单纯的展示型展品,而是融互动参与与展示于一体的高科技含量展品。在馆内行走一圈,市民不但可以体会到动手操作、体验神奇的快乐,而且可以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感受科学魅力。张爱军表示,今后,市科技馆将充分发挥其具备的科学体验、科技展览、科普报告等科教功能,将其打造成全市青少年及广大市民学习科学、体验科学、感悟科学的精神乐园。
在威海科技馆不但能体验到科技的魅力,还让我们在游戏中学习到很的科普知识,感叹自己知识的贫乏,有这么多不懂的知识,感叹科学家的智慧,用科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巨大魅力和带给我们的震撼,的确是不能停止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国家发展的更富强、更强大!
参观大概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总的感觉就是兴奋。不管花多少钱,两个展馆都能体现它们应有的价值,因为这才是市民最关心的事情,他们全部或部分的参与了威海的城市建设,威海的发展变化与广大市民的努力密不可分。我甚至觉得有点不过瘾,应该给规划展览馆和科技馆更大的展示面积才对。尽管虚拟驾驶等参与项目没能体验,但不用遗憾。这样的展馆,作为威海市的一员,不可能就来一次。
第三篇:感悟教育的真谛
感悟“教育”的真谛
裕民小学杨永宏
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开阔,他的想象力就有多丰富。一个人的目标有多高,他的才能就发挥得多充分。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人,是攀登不了事业发展的制高点的。”作为一名教育者,通过多年实践工作的历练与相关教育理论经典书籍的阅读学习,为了寻求教育的新目标,探索教育的真谛,今天我重新用心体悟“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记得观看《艺术人生》栏目每期访谈具有艺术成就的名家,他们每谈及自己的艺术经历时,大多是把艺术作为一种人生来体验、来创造、来生活,而且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大多感慨万千,热泪盈眶,甚至痛哭流涕。每当看完节目之后,我就在想,如果我们的老师、校长等教育系统的同志们都在回首教育往事的时候,也能热泪盈眶那该多好啊!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才能反映教育进入了我们教育者的人生之中,才能成为一种教育状态!
“教育”要求教育中的人,不再把教育仅仅作为一种职业、一种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来处理,而是要当做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
“教育”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灵动。用目标去激励学生,用活力去感染学生,用激情去感动学生,用美德去感化学生,用创新去吸引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文化去丰富学生,用良知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育”需要感动。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家长、感动社会、感动中国、感动未来。可悲的是,还有一些麻木不仁的教育行为没有任何“感动力”。例如:在一份小报上看到一个真实的教育案例,一
位二年级的小学生对老师说:“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做”,而老师却说:“你这个笨蛋,课堂上讲过了,还不会做”。面对这样纯洁好学的小精灵,竟没有一点耐心与爱心。他们能够感动谁?我始终觉得不能感动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不能感动家长的学校不是好学校。
“教育”需要理想、需要信念。追求卓越,反对平庸的理想和信念,使每个孩子都得到良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的使命,能唤起对教育的美好憧憬以及为之奋斗的动力。正因为如此,我要求全体教师每学期开学都要在教案的首页写上自己的教师誓言,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明确使命,牢记理想,坚定信念。我始终觉得,没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没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学校不是好学校。
“教育”还需要责任,教育是认识人、培育人的伟大事业。因而面对每一位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给他们最优质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只要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完全能寻找到一条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之路。打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展现学生的特长,就能培养出“个性”学生。师生需要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真心希望我们的学校成为教师的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的精神家园!
当然,“教育”更需要“爱”。爱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点点滴滴的细节,有时候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是爱的语言,爱的表达,尤其是对小学生的教育来说,更需要“爱的教育”。教师不仅仅是一名管理者,对学生的具体行为提要求,更是一位引导者,从一些小事中启迪学生行为背后的“思想”,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做人,教师要让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爱,从而才能培育出爱学习、爱他人、爱生活、爱世界的具有“爱心”的生命个体。精彩来自细节,细节来自成败。我想这就是“以爱育爱”的价值观所在吧。如果我们把“以爱育人”作为成就办学理念,那么学校就会成就教师辉煌的教学生涯。
第四篇:感悟教育的真谛
感悟教育的真谛
最近,在《青年教师》中我有幸阅读到了《像鲁迅那样教育孩子》。我非常好奇这么伟大的的学者,在教育子女上又是怎样的见解呢?怀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也怀着一种好奇,我仔细详读了这篇云南的李晓萍写的文章。文章中这样说道,“鲁迅认为: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基于打骂,使他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鲁迅对于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态度非常不赞成。前者,教育方式骄纵为主,后者是禁锢孩子的发展。今天的教育何尝不是这样,要不然怎么会出现“我爸是局长,我爸是李刚。”这样嚣张跋扈的孩子呢?在这些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们背后,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变成这样,家长要反思、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呢?我们总是对那些轻而易举选择轻生的孩子感到叹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这些脆弱的“乖孩子们”内心为什么如此脆弱,那么伤不起!我感慨今天的教育真的出现了问题。面对多元的社会,面对个性鲜明的孩子,教育的方式不能够再单一,一把尺子很难衡量不同的孩子。
作为母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我们在学校里对于孩子来说教给孩子们什么东西最重要。知识、能力、做人!三者都很重要。但我认为教会学生做人是我们第一要任。前几天有一位家长和我交流,说:“周老师,请您帮忙给孩子换个座”。问明原因,原来是同学间的小矛盾。就因为这等“大事”就让我大动干戈?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当孩子受到伤害时,家长会用他的翅膀保护好孩子不要受到伤害,可是,将来孩子们走向社会呢?还能继续保护吗?所以我建议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变得更强大,变得能够自己保护自己。我感慨“教育真是一门艺术呀!”我很庆幸自己走在教育的前沿,很庆幸自己能够亲身感受教育的艺术,很庆幸能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很庆幸能够分享孩子们的快乐与悲伤。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让与鲁迅先生有着相同教育观的我,再一次坚定自己的信心。不能受各种“率”的干扰,不能把学生从不同的个体,训练成一个“听话”的机器人。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保护好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思,在思中乐。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育人为本,特色发展”。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在费县举行的临沂市第二届“走近小语名师,感悟教育真谛”青年教师读书会。聆听了专家们对近代小语名师王菘舟、孙双金、窦桂梅、杨屹四位名师的成长里程的报告,观摩了优秀教师还原或模仿的他们的课,了解了我市优秀的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历。领略了小语名师的教学风格,目睹了优秀教师和学生的风采。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收益颇大!
首先是每位名师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王菘舟老师一直以来都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他致力于“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的人,这才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也是诗意语文追求的最高境界”。像这次读书会上所观摩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先用充满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对话中,在引导想象对话中,体会到圆明园的确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园林,是不可估量的。学生惊叹于它的不可估量、为有这样的一座园林而自豪时。在音乐声中,王老师用低沉的声音告诉大家: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为灰烬了。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音乐声说:烧掉一幅名画也许需要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平湖秋月也许用几小时,可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都烧掉了什么?„„鲁迅说过:“将一件珍贵的东西摔碎是一个悲剧”。这节课中,我始终在和学生一样惊叹于圆明园的不可估量,为圆明园的毁灭而痛惜,心中有股浓浓的情与痛。
对窦桂梅老师的认识,我仅仅从听过她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朋友》两课。她那激情地语言,信手拈来的诗句,敏捷的思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报告会,让我对她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欣赏窦桂梅,就如同欣赏玫瑰绽放的美丽。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窦桂梅对待生活和教育事业的那颗心。用她的话说那时一种“热爱”。是的,因为“热爱”而放弃许多,因为“热爱”而愿意为学生,为教育付出。
孙双金老师,在此之前我并不熟悉。这次,他的情智教学同样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过,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字能开出情智之花,一个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这如同孙老师所教的《二泉映月》。孙老师将阿炳的人生极度浓缩,引导学生聚焦“坎坷”二字,使得原本很离散的文本介绍一下子有了一个中心点,接着围绕这个“中心点”让学生进行读文,进行提炼。如果仅仅阅读文本来感受人物那是“纸上谈人”,显得苍白无力,留于表象。王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走入一个生活中的阿炳,使得阿炳的人生经历在孩子脑中真正走入“坎坷”境地。以此为契机,在孩子的心中真正埋入感情的种子,动笔使得“坎坷”流于笔端。在“深刻”与“真诚”的“品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才能让生活变得充满憧憬与向往。
由于今年暑假后,我要接低年级,因此,我想杨屹老师的“情趣教学”是我此时最需要的学习的。杨屹老师的情趣教学主要是运用大量的课件、教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的课堂充满情、溢满趣。现在,我在所教的一年级中逐渐使用,效果不错。
第二,聆听这几场报告中,我发现,名师们的成长历程是有共性的。那便是:爱、勤、恒、新、和。这“爱”是教师成长的源泉,它包括爱孩子、爱语文教学、爱教育。是啊,只有爱了,我才能真正地走入语文教学,才会从内心迸发出热情。“勤”是基础,“恒”是持之以恒,是关键;“新”是动力;“和”是教师成功的土壤。从他们身上,我感悟到要想成为一名小语名师,这需要做很多很多的努力。要在不断的追求创新中不断地超越自己,进而超越他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由此对照,便可看出我与名师之间的差距,我也与他们年轻时一样,经历了同样的历程,然而,他们身上的所具备的这些共性,我总是每次都缺少一点,久而久之,差距便越来越大。我想此时此刻,我应该将冰心的这句话作为今后的座右铭: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第三,出课的教师,虽然是还原的名师的课堂,但从这些授课教师身上,我也学到了一些,如教师的语言素养,这些教师不仅他们的课堂上语言非常简练,但不失准确,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还时时规范和矫正学生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深入地去读教材、去研究名师的设计理念,融会贯通名师的教学艺术,将名师的课上出了名师的风采。此外,他们扎实的基本功,自然、大方、富有亲和力的教态也值得我去学习。
第四、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是我市年轻却非常优秀的教师刘立平、杜玉花老师做了关于她们的成长报告和读书过程。在听她们的报告中,我思绪万千,她们不比我大几岁,但他们却已是荣誉满堂,成绩斐然,她们的努力,她们的付出,这都让我为自己而感到羞愧,听了她们的报告,我,似乎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名师及优秀教师的报告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陈中杰老师的《给青年教师的十条建议》则为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这些建议是:
1、永远保持一份热情。
2、淡泊名利,远离浮躁。
3、不断地充实自己。
4、勤于反思。
5、博采众家之长。
6、勤于动笔。
7、合作共进。
8、尝试形成自己的风格。
9、始终保持谦虚的心态。
10、常怀一颗感恩的心。针对这些建议,我发现自己此时最缺少的是自身内涵。而这需要读书。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使我想起了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的梅花扑鼻香!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我希望自己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水经过城市变得深邃,我在名师的思想里泛舟一圈,思考很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在让孩子们飞的更高的同时,也让自己翱翔于蓝天。
第五篇:领略专家风采 感悟教育真谛
领略专家风采
感悟教育真谛
——华东师大学习之旅
府东街小学 李晋玲
带着对人师圣地的一种仰慕和渴望,带着对新课改的诸多迷茫,11月上旬我们一行数人走进了华东师大,走进了中国教育的最高殿堂。在短短的十天时间里,我们领略到了数位专家大师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实践考察了3所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学校,我们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感谢这次的教师研修培训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搭建了一个与大师近距离交流的平台。无论是李政涛教授、李伟胜教授,还是郅庭瑾等教授,他们渊博的学识,科学的精神,风趣的讲座,都让我们在不同层面、多元化明晰了教育的真谛。他们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授课内容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到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从教师成长到新型评价、从学校管理的诊断到学校改进的策略,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案例,使我们眼界大开;多角度、前瞻性的讲座,使我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相关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我们享受着心灵碰撞带来的震撼与兴奋,享受着精神洗礼带来的幸福和愉悦。
一、本次学习的几点感悟
感悟之一: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详细阐述了开展有效教学,培养充满生长气息的课堂。他指出:有效教学必须抓住五个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教师在教时要遵循:学生已经会的或懂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师教了学生也学不会听不懂的不教;要教就教那些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的东西;学生认为需要的是重点要教,学生没发现但老师认为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教。在听课时要带着自己的“钉子”和“钩子”。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不是看课堂活跃不活跃,热闹不热闹。要看学生变了没有、发展了没有,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相比有没有差异?李教授这些精辟的见解,使我明白了只有认真解读课标、教材、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感悟之二:重建课堂文化,为思维而教。
华师大郅庭瑾教授列举了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文化差异,就中小学校开展思维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为思维而教的课堂文化、思维教学的学科视界、思维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及追求道德文化、培养学生思维人格等。它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作为教育群体中的一员,我感到“为思维而教”是现今教育迫切要做的事情,并且也是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感悟之三:改变教学观念,整合课前课后。
李伟胜教授谈到了以1节课为单位,整合课前课后的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加强预习指导,改进课堂学习,完善课后作业。他精彩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有效指导,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课前课后的整合。
感悟之四: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学转化。
吴亚萍教授通过数学课例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具体诊断,分析得出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割裂了知识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了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不开放现象、“替代思维”等,都在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效率要重视教学转化即:重视知识的整体关联,重视教学的互动生成,重视学生的过程经历。
感悟之五:理清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周彬教授从戏说公开课与家常课入手,详细阐述了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他的整堂报告充满了欢声笑语。讲座处处闪耀着思辩的火花,语言幽默、事例生动,不仅引发了教师的共鸣,更激发出教师对日常教育有意识的反思,重新审视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与任务,构建有质量的高效课堂。对课堂改革的“前因”部分,周教授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脸面”这一独特的视角,引发出教师需具备的素质素养:口才、逻辑、知识面和对待学生宽容的态度。学在课堂改革的“后果”部分,周教授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论证提出了:学习成绩=兴趣*方法*智商。依次从与学生家长相关的智商、与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和与学科教师相关的兴趣,分析三者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整个讲座视角独特,还穿插着不少周氏“典故”,用心谛听,妙趣横生。
二、本次学习的几点思考
1、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你总是停留在初始阶段不去学习,教书三十年,教龄只三年,其余二十七年都是重复三年的故事,那么你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李政涛教授说:“华东师大的教授个个都是精英,学识渊博,但是他们从不敢懈怠,必须不断学习。”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教师,同样需要坚持终生学习。
2、我们从事的是教育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明白我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呢?培训还是教育?答案当然是后者。可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往往存在着急功近利,学生只有技能,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塑造却被忽视掉。
3、我们是合格的教师吗?作为一名教师,将全部时间用来工作只是敬业的表现,但没有给自己的学习与反思留出时间,只能是让自己一直在探索之中,而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做研究型教师不做教书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
4、我们的课堂有效吗?新课改之风在基础教育中蔚然兴起,但反思我们的课堂是否真的有效?我们看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依然没有养成?学生依然不能轻松愉悦的学习等,我们的课堂改革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自我发展工作规划
短暂的研修学习结束了,但每位大师的精湛理论和精辟的见解,依然耳熟能详,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自我加压、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革浪潮中。特制定今后三年发展规划:
1、继续高举新课程改革大旗,探索愉悦高效的课堂教学。课改之旅已经起航,但经过此次上海之行的精神洗礼,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依然是改之皮毛。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大师们的精髓移植课堂,抓好分管数学、科学、音体美等学科的课改工作,与广大教师一起实践研究,打造愉悦高效的课堂。
2、抓好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工作。青年教师是我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经过几年的历练,他们已经逐步成长起来,但还需要继续磨练提升,我将继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与他们一起备课、研讨,诊断课堂教学,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我校课改的主力军。,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孝义名师、教学能手等。
3、争做一名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坚持学习,研究教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此次近距离的与大师接触,给我震撼之大,影响之深远,与大师相比自己远远做的不够。我将以广大大师为榜样,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刻苦钻研各种教学理论,主动承担新课改的研究,每学年至少撰写二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并力争发表或获奖,努力做一名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十天的培训是短暂的,而我的记忆与思考却是永恒的。这次培训,将使我终生受益,假如我们参加培训的老师是舵手,那么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便是引航人,是培训让我们补足了元气,增添了灵气,焕发了生气,使我真正感到了“教育做什么?——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润泽。我真诚地感谢华东师大给与我们创设的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继续学习,抱着感恩的心以更饱满的激情把自己获取的新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中去,为不断推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