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读书报告PPT讲稿(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6:1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大历史读书报告PPT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大历史读书报告PPT讲稿》。

第一篇:中国大历史读书报告PPT讲稿

中国大历史讲稿

一、1,与传统历史的区别------切PPT

2,历史学中的道德标准

技术为标准的个人感受----动物世界

二、1,地理因素与中国形成中央集权国家2,甲骨文是中国文化开始形成的标志

3,周可说是封建开始:

A,摆脱奴隶制。B,井田制与封地制

制度 自上而下不易施行形式主义官僚

三、起步

1,治国思想:孟子--秦始皇法家---汉初道家---儒术融合 2,讲皇权:回到孟子君权维系于民心上,------易经,阴阳五行,得道则天下和谐---好的政府基于伦理和谐------皇权合理化 3,制度形成:上端皇权,法律。中端治以儒术,下端以伦理

四、早熟:

1,士绅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至今再未退出。2,士绅阶级间接导致 中国螺旋型渐进,朝代交替 3,士绅阶级的能量来自汉朝体制:

A,孝廉制

B,儒家对教化及“师”的重视,天地君亲师儒家仁的负面影响:技术问题转变为道德问题

4,帝制的合法性也从随着天人合一的提出正式稳固

这些是 中国文明的奠基,之后的历朝莫不是以此为脉络而演进

五、1,论曹操。上对下的秩序:孝廉。下对上的秩序:道德

2,孝廉发展出九品中正制,社会流动不断减小,矛盾加剧,呼唤变革

3,缺少A,下层支持。B,历史机遇与强有力底层人物。4,文化大融合。中国文化最终成型。很关键的历史时期

六、1,盛唐:根据PPT讲

七、1,宋:王安石变法,青苗,市易法,免役钱。金融性措施明朝有一条鞭法及配套的改革实验

2,宋代积弱,乌托邦的管理看笔记

3,明朝实施此政策的原因

4,影响

5,刚性结构,不断依赖社会价值,男》女。老>少。文》农 6,静态文化

八.税收:古,钱与劳役---钱但中间缺乏必要的中层机构。而中国的特点又不能发展出独立的机构。

九.回到技术与道德上,

第二篇:历史合力论PPT讲稿

历史合力论

引言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内容, 这些思想不仅科学地反映了致使历史结果出现的历史合力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地位,而且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层次的完整结构。准确理解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而且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提出

(一)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提出的缘由

1、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的需要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经典表述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批判,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他们当时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主线,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以经济必然性来研究社会历史现象、解释社会历史问题、揭示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经济必然性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它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动力。而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历史合力论”把历史发展中个人意志的作用与历史结果结合起来,并运用平行四边形原理来形象比喻和描述,从而对“合力”原理进行了量化分析。“历史合力论”的提出表明恩格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实现了由定性分析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结合。

2、革命斗争的理论批判和实践的需要

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在工人运动中确立了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责难。在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遭到两方面的歪曲和挑战。其一是来自以德国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的挑战。1890年,保尔·巴尔特出版了《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一书。在这本书中,巴尔特把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技术经济史观”和“社会静力论”,把承认历史必然性同机械决定论、社会宿命论混为一谈;而且还极力论证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存在的不可分割性,根本否认物质条件和思想领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捏造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对立,认为马克思原先只承认纯粹生产技术的决定作用,而恩格斯则到处扩展“经济结构”概念,超出了纯粹从技术生产方面来理解这一概念的界线。巴尔特攻击和歪曲历史唯物主义、公开宣扬社会唯心主义的做法受到了德国资产阶级学者们的吹捧。

其二是来自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的歪曲。“青年派”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出现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反对派,以保尔·恩斯特、汉斯·弥勒等为代表。“青年派”同巴尔特等人一样,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歪曲为机械决定论和社会宿命论。在他们看来,唯物史观只承认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只不过是经济关系的“棋子”,历史必然性的“奴隶”。同时,“青年派”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是从具体历史事实出发,不是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是把它当作现成的套语和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当作僵死的共识去框定历史。他们这些欺骗性和迷惑性很大的错误,恰好被巴尔特等人利用,成为攻击历史唯物主义、否认其科学性的口实。

(二)恩格斯对“历史合力论”的阐述

1886年发表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在这里恩格斯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其合力论思想即:“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合力,就是历史。

1890年9月恩格斯给约・布洛赫的一封信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 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约·布洛赫的问题

1890年9月,柏林大学数学系学生约·布洛赫(1871—1936)写信向恩格斯求教。信中说:“请允许再向您提出一个问题。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这个原理应当如何理解?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经济关系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或者经济关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其他一切关系的固定的基础——虽然这些关系本身然后也可以发生作用?„„因此,我想请教您,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经济关系到处地、直接地、唯一地和完全不依靠于人地,像自然规律一样,不变地和不可避免地发生作用,或者说,其他的关系——当然,它们归根到底决定于经济关系——本身能够加速或阻止历史发展的进程,实际情况是这样吗?”这是当时德国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青年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布洛赫信中所涉及的实质性问题在于:肯定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是否意味着否定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反之,如果承认个人创造历史的作用,则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是否能够成立?

二、“历史合力论”理论的内涵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恩格斯晚年坚持这一原理,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合力论思想。在研究中,恩格斯既肯定了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归根结底”的地位,又承认了社会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既强调了历史是无数单个人意志合力作用的结果,又保持了对每个人为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尊重,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历史发展中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其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透视了历史发展运动及其过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一)历史发展是合力,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经济因素的根源性和最终性。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诸多因素中“归根结底”的原因只能是经济因素。

第二,经济因素并不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惟一因素。恩格斯使用“归根结底”一语只是强调了经济因素的终极决定性作用,但是并没有否定其他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二)历史发展是合力,而不是单个人意志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本身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结果,没有人们就没有历史,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否认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人的意志必定会对历史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人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去创造历史的,所以人们并非凭个人随心所欲来创造历史,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

其次,人们创造历史的各种前提和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作为的那样。”也就是说,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是在一定的意志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同时又由于人们所处的生活条件各有其特殊性,所以人们从事各项活动都有特殊的意志与动机,甚至这些意志与动机之间是相互冲突的。因此,历史发展就是各种相互冲突的意志和力量相互作用、不断较量的结果。

再次,决定历史发展的是合力,而不是任何单个人意志作用的结果。单个人的意志通过交互作用形成恩格斯所描述的合力状态,“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最终产生“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合力”。在这个“总合力”形成过程中,由于多个单独的意志相互冲突,使得历史的最终结果往往和“个人”所希望的不一样。然而,并不是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的,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也就是说,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许多因素形成合力的产物,是许多因素相互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历史活动中的每一个人,他们的意志都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然而,他们都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这样那样的作用,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痕迹,因而都对合力有所贡献。

(三)历史发展是合力,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恩格斯首先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

一方面,人们是在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历史的,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生活条件不是由人们自己选择的,因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另一方面,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许多个人的意志和愿望形成无数交错的力量,历史就是在这些相互交错的力量下产生出来的。这说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但是这种自觉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却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恩格斯认为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可见,恩格斯在对历史发展合力的揭示中坚持了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在承认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历史合力论”的当代价值

(一)历史合力论的理论价值

1、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合力论”补充了唯物史观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历史唯物主义早期的研究历程史发展时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法,“合力论”及时对此进行补充完善。“合力论”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揭示了不同个人意志相互作用对历史发展和结果的影响,将“合力论”进行了量化分析。

◆“合力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进行了重要补充。历史合力论在强调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决定作用时,并不排斥或无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是综合考虑了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

2、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

恩格斯的“合力论”包括浅层次和深层次内容:浅层次方面是指个人意志愿望的相互作用,深层次方面主要是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二者彼此影响,构成了一个个“分合力”和不可分割的子系统,实现了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辩证统一。

(二)历史合力论思想的现实价值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欧洲,从社会制度到时代背景都与当今中国存在极大的差别。但是,历史合力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仍然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从“历史合力”的整体论到“五位一体”的总体观

(1)针对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教条主义者所宣扬的“经济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根据唯物史观,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 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 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 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 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在这里, 恩格斯从社会构成要素的整体出发, 阐明了“历史合力”的整体论思想, 即社会发展的动力, 不仅有作为决定性因素的经济力量, 而且还有上层建筑的力量, 诸如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等等。尽管后者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但它对于社会历史进程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如果仅仅从经济的角度研究社会的发展, 甚至于把经济的要素视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则必然导致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形而上学。恩格斯的这些思想, 坚持了历史辩证法, 既肯定了经济因素的终极决定作用, 也阐明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为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人, 创造性地运用恩格斯“历史合力”的整体论思想, 进一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观。

“以阶级斗争为纲”→“一手硬, 一手软” →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三位一体”→“四位一体” →“五位一体”

2、从“历史合力”的层次论到统筹兼顾的协调观

1)恩格斯的“历史合力”在对社会要素的分析上表现为“合力”的整体论, 而在对社会结构的把握上又表现为“合力”的层次论。如果说“历史合力”的整体论着重于对社会构成要素全面把握的话, 那么“历史合力”的层次论则突出揭示了社会构成要素、动力层次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其互动关系。2)从恩格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历史合力”是有层次的: 作为社会发展最终动力的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基本动力的社会基本矛盾;作为阶级社会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精神动力的思想文化;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民群众。社会动力的不同层次, 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社会发展中显示出特定的功能。它们表征着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人的相互关系, 即是说, 不同层次的动力并非孤立存在、彼此无涉,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通过偶然的事件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3)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是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层次和非基本层次相互关系及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意义的准确把握而提出来的。

4)从“历史合力”的层次论来看, 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 必然要求正确处理基本层次与非基本层次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结构和动力系统的基本层次, 所以, 我们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5)社会整体的非基本层次主要指社会建设, 包括人口、家庭、就业、阶层、城乡、区域、社会组织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等。优化社会整体结构必须搞好社会建设, 切实解决新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

6)由此看来, 社会结构基本层次和非基本层次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注重非基本层次和派生层次的作用, 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基本层次、终极层次的作用。

7)当代中国, 突出社会建设, 强调不同方面的统筹兼顾, 其目的在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推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过去, 我们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些社会构成的基本层次。新世纪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作为社会非基本层次的社会建设, 强调社会构成基本层次和非基本层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3、从“历史合力”的过程论到可持续发展生态观

恩格斯指出: “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 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社会与自然一样, 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动力与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动力贯穿于过程的始终, 过程是动力作用的寓所, 过程的持续发展是动力综合作用即“合力”的表现和结果。

恩格斯关于“历史合力”的过程论思想,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可持续发展生态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从总体上说,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遵循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注重了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但某些地方或某些时期也曾经发生过忽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现象, 其表现主要有二: 一是只讲主观热情而不顾客观规律, 以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代替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客观进程;二是只顾过程的阶段性而不顾过程的连续性, 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而换取一时的所谓“繁荣”。由此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结果事与愿违, 导致了社会主义发展不应有的损失。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审视, 逐渐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4、从“历史合力”的意志作用论到以人为本的主体价值观

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 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创造历史中发挥着极大的能动作用。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而其中每一个意志, 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 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交错的力量, 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 即历史结果, 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各个人的意志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 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 一个总的合力, 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 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 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历史结果”产生于单个意志的人的合力, 而单个意志的人都是社会的人, 是为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水平所制约的人, 因而单个意志的人必然具有整体意志的社会制约性, 即使是处于历史事变中心的伟大人物也不例外。尽管如此, 单个意志的人对于“历史合力”的能动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恩格斯“历史合力”的意志作用论, 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主体价值观。意志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然而, 人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 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 他们的意志是相互交错的。在任何一个社会里, 作为分力的单个人的意志之间相互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是如此。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发多样的状况, 这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从主体方面来说, 在于主体意志的“相互交错”, 亦即主体价值的多元化。基于此, 正确处理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必然要求深入分析产生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在现实着力点上, 不仅要特别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而且要特别重视对人民群众进行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用科学的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意志, 形成既有利于每个人的个性发展, 又有利于同心同德谋发展的正确价值取向。

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 又是实践主体, 二者统一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作为实践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承担者和创造者;

作为价值主体, 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成为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利益、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素质, 构成了以人为本的主体价值观的具体内涵。

第三篇:中国大历史读书报告

真正的自由不是针对他人的言说,而是指向自我的实践,真正的反抗也许不是公开的对抗,而是拒绝权力穿过的规避或对权力视而不见的沉默。——题记

尽管“大写的历史”(History)或以“大事件”为标识的宏大历史叙事日益成为反思和批判的对象,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大事件”本身具有的穿透力而导致一个时代的思想风格或精神气质的断裂或转折。正因为如此,当下的学术界正才小心翼翼地将80年代与90年代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时代:“狂飙激进的时代”与“理智渐进的时代”、“面向世界的开放时代”与“关注本土的保守时代”、“思想的时代”与“学术的时代”。

但是,就知识的增长而言,这样的转折也许仅仅意味着知识旨趣的平面扩展或转移,而不一定就是知识地的叠加或累积。只有当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知识成果成为被重新思考或审视的对象时,这才有可能意味着一个知识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知识时代的开启。由此,我们才有可能理解在当下中国的学术场域中迅速弥散的“国家与社会”这一理论框架在“学术的时代”中所可能具有的意义。当然本文并不是要对这一问题做全面的评价,其目的仅仅是对邓正来先生在《国家与社会枣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一书中所建构并予以反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进行分析性的批评。在我看来,批评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地表明不同立场或态度的知识行为,而更主要的是一种知识上的历险,它要求探险者对所面临的种种艰险进行周详细致的分析、小心翼翼的辩驳和体现洞识的判断。因此,我的策略是先进入作者的内在理路,分析他对市民社会理论的态度的转化,以及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此揭示国家与社会理论的解释限度。鉴于作者既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的始作俑者,又是这一理论的深刻反思者,这样一种检讨无论是对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还是对于健全的学术批评都有可能获得某种一般的意义。

《国家与社会》是一本论文集,其中收入了邓正来先生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的7篇研究论文。其中,“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以下简称“建构”)一文是整个研究的基础或出发点,“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以文虽然是对“中国市民社会研究”所作的知识社会学式的考察,实践上是对“建构”所作的初步的、整体性的自我“反思获批判”,后来的“„国家与社会‟研究框架的建构与限度——对中国乡土社会研究的评论”(以下简称“评论”)1一文是对这种反思的进一步推进。当然,邓正来先生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反思获批判并没有就此止步。不过,就本文而言,我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从“构建”到“研究”再到“评述”这一批判性的反思过程中所引发的种种理论问题。2我们当然希望他对这一问题所作的进一步反思能够多我们的智识构成新的冲击和挑战。

1、市民社会:从“社会实体”转向“解释模式”

无疑,90年代以来“市民社会”的建构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事件。由于市民社会论者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他们所建构的“市民社会”理论也就有所不同。大体说来,目前有两种市民社会的理论,一种是针对东欧共产主义解体所提出来的“公民社会”的理论,这种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公民自由交往的领域”(《国家与社会》,页142,注释35,以下凡引此书只注明页码),即哈贝马斯所谓“公共领域”,它强调的是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这种追求政治民主的极端形式就是强调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反抗,这也就是台湾学者将civilsociety译为“民间社会”的原因(页121)。另一种是针对西方理性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

斯语)而提出来的“市民社会”的理论,这种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市民社会的道德价值,即追求一种自由的、“善的生活”,3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civilsociety译为“文明社会”。

邓正来先生所提出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显然是以上述两种“市民社会”理论为背景的。但是,他似乎并没有从关于市民社会的经典理论出发建构一个宏大的市民社会理论,来详细地阐发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内在规定性。4尽管如此,他依然采用了与上述两种市民社会理论同样的建构方法或策略。一方面,他在对传统市民社会理论的梳理中,依照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对这些理论进行重构或再解释(如“市民社会与国家枣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以下简称“架构”)一文),这种解读经典文本的方法由于其在解释学上的有效性而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他在对这些市民社会理论进行知识社会学的考察中发现了市民社会理论在前台的理论建构与后台的现实关怀之间的密切关系(如“台湾民间社会语式的研究”一文),这使得他在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中采取了一个类似的策略,即强调“中国的市民社会”,强调市民社会理论的中国性:中国是一个“迟一外发型”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成为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这也是为何将civilsociety译为“市民社会”而非“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的原因),以此显示出与上述两种市民社会理论的不同。但是,这一知识社会学的分析策略,在他自己的市民社会的理论建构中却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转化,即让“舞台后导演的现实关怀”不是隐含在对市民社会的理论建构中,而是直接在理论建构的“舞台表演”中亮相。在“建构”一文中,我们看到的与其说是“中国的市民社会是什么”这样的学理推论,还不如说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来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和“我们将如何来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之类的行动纲领:“提出建构市民社会的理论,正是为了促使国人自觉地、有意识地投入到市民社会的建构中,为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创造基础,进而减少盲目性、情绪性和非理性。”(页20)

我们暂且不管“建构”一文在多大程度上沿袭了80年代的叙述风格和修辞策略,重要的是,它并不是一篇严格的学术论文,而是一个政治纲领。它与其说是提出一个新的解释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理论模式,不如说是提出一套新的使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的行动方案。不过这一点作者在“研究”一文中作了细致的清理,这一清理不光体现在叙述风格和修辞策略的重大转变,更主要的是将“建构”一文中混含在一起的“前台的理论建构”与“后台的现实关怀”严格加以区分,即将作为“社会实体”的市民社会与作为“解释模式”的市民社会作了严格的区分。在这一区分的基础上,“研究”一文努力对“建构”一文的“政治纲领性”因素进行了清理或改造,比如,“建构”一文中关于“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主要作用”(页4)和“形成中国市民社会雏形的国家因素、社会因素和外部因素”(页14?7)在“研究”一文中就不再被提起了;而作为具体行动策略的“两个阶段论”(页17?9)在“研究”一文中被改造为一种用“关系或互动”角度取代“动力”角度的思考模式(页126?28)。当然,我们在分析这种转化时,必须要考虑“建构”与“研究”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不同的,前者的目的是要正面阐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理论,后者是要从侧面反思这一理论所涉及到的问题。但正是因为作者既作为市民社会的倡导者(insider),又作为市民社会的反思者(outsider),这一双重角色更使我们容易看到他对市民社会研究的态度是如何发生转变的。总的说来,这一转化就在于从学理上抛弃掉作为“社会实体”的市民社会建构,而转向作为“解释模式”的市民社会的建构5。

2、市民社会理论:“外部紧张”与“内部紧张”

当我们转向作为解释模式的市民社会,我们依然发现市民社会理论的建构由于与现实关怀(这种关怀已不再是对现实的指导,而是对现实的解释)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体现出某种紧张。一方面,作者是以中国本土的特殊经验为“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作辩护的,这种理论似乎仅仅由于它与本土历史或经验现实的相关性而获得了学理上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由此他坚决反对脱离历史或经验现实的理论建构,反对不加反思地套用西方概念范畴,也就是布迪厄所反对的“方法论帝国主义”,尽管历史或经验现实又恰恰是理论所建构出来的;另一方面,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的资源又是来自西方,因此,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又无法脱离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体系或话语策略而存在,它必须与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对话,因此,他反复强调建构理论范式的重要性,用他所引述的维特根斯坦的话说,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框架完成对旧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框架的替代之际,因旧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框架而产生的旧问题也会随之不存。这样,经验对象和它的理论建构之间,理论建构和它所“再现”的经验对象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解释的循环”,这恰恰构成了他所倡导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实现“本土化与规范化”之间的紧张。这一紧张标识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在全球学术场域中的特定位置以及隐含于其后的作为“国家”的中国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位置,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了以“国家”作为理论分析单位的局限性。6

对于上述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的“外部紧张”,作者采取的策略是用方法论上的“不断反思”(即“研究的研究”)来取代实质性研究。在《国家与社会》中,除了“建构”和“架构”属于对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的实质性阐述外,其他的5篇文章以及后来的“评述”一文都属于“研究的研究”。这种方法论的反思固然与他在中国学术场域中的特定位置有关,而且在中国学术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实质性研究与反思性研究的相对分工对于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意义自不待言。但是,就他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而言,这种用研究的研究取代实质性研究恰恰使他本人陷入到他所反对的“方法论瘟疫”(韦伯语)之中,其结果是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之后依然见不到关于中国国家与市民社会之互动关系的经验分析范本7。

不过,正是在这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在克服“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的上述外部紧张的同时,实际上逐步放弃了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中国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并将此转化为一个抽象分析模式的“国家与社会框架”。在“建构”一文中,“中国市民社会”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在后来的“研究”一文中虽然保留了“良性互动”的说法,但更主要的是批评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中没能根据“市民社会与国家”范式“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间的真实互动关系进行范例性的解释和分析”(页133,着重为原文所加),因此要求人们“对那些之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与社会间具体互动关系过程的分析及研究上来”(页135-6,着重为原文所加)。在这里我们发现作者所采用的概念发生了不经意的转化:具有特定内涵的“良性互动”为一般性的“真实(或具体)互动关系”所取代;“市民社会与国家”为“国家与社会”所取代。前一种转化实际上暗含了某种政治哲学与社会理论的紧张(这与前面所分析的从“政治纲领”向“理论建构”的转化密切相关),我在下面将要讨论这一问题。就后一种转化而言,尽管这一对概念经常互换,但不可否认的是,对“良性互动”的关心使得他将“市民社会”界定为“市场之私域”与“非官方之共域”(页8),其核心主体是“企业家与知识分子”(页6-7),这样就将广大的“非现代化导向”的乡村社会排除在外(页

10)。因此,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理论显然无法分析乡村社会与国家的状况。由此构成了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在紧张”,即既要保持市民社会的“现代化导向”,又要将它作为一个解释中国社会生活的有效模式。而消除这一紧张的一个可能办法就是放弃“中国市民社会”的特有内容,将其转化为抽象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从而将中国乡村社会纳入到这一解释框架中。在“评论”一文中,“国家与社会”框架所针对的恰恰是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就学科传统而言,这一框架与上述世界范围内的“市民社会思潮”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汉学人类学中的国家与社会框架是从国家与家族这一研究传统中发展出来的,法律社会学中的国家与社会框架是从国家法与民间法这一研究传统中发展而来的,8相比之下,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所坚持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实际上是从政治学的研究传统中发展而来的。因此,为了将这些不同的学科传统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邓正来先生最终放弃掉“市民社会”的具体规定性,而将它改造为一个一般性的“国家与社会”框架。

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翻译和研究哈耶克著称的邓正来先生并没有引述哈耶克的理论来论证市民社会分离于国家的正当性,尽管哈耶克对不受国家干预的“私域”和“自生自发之秩序”的捍卫与市民社会理论有种种暗合之处。9而更重要的是他对哈耶克的研究将我们通常理解的、作为政治哲学的哈耶克理论建构为一套社会理论,其中,并没有强调哈耶克关于“私域自主”之类的政治哲学的论述。10在我看来,这样一种“忽略”与上述作者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反思有关。一方面,正是基于哈耶克对“建构理性主义”的批判,使他放弃了对作为“社会实体”的市民社会的建构;另一方面,正是基于对哈耶克的社会理论的发掘,使得他放弃了进一步从政治哲学的方向上建构市民社会理论的努力,而将此改造为社会理论的分析框架:“国家与社会”。不过,对于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转化,作者并没有给出清晰的阐述或学理上的说明,因此,我的批评依然要指向他似乎已经放弃了的“中国的市民社会理论”,使我们对这一理论的不自觉遗忘变为一种自觉的反思。

中国大历史

.从大历史里面看中国的改革

大历史里面制度、社会大的变革都需要**,这样才能够调整利益集团。如第一帝国向第二帝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第二帝国向第三帝国经历了元朝。(名词解释,黄仁宇认为中国的封建王朝可以分为三个大时段,第一帝国包括秦汉,依靠权贵来统治下层。第二帝国指唐宋,采用科举制度,通过官僚士绅来统治。第三帝国指明清,较唐宋内敛)

大历史认为,中国目前的改革制度方面的基础建立在孙蒋毛的革命基础上,蒋建立上层框架,毛建立下层框架。文革相当程度上消除了传统文化的束缚。

中国改革很短的时间内就使国家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经济体制也从计划经济演变为市场经济。整个经济体制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未经革命而如此巨变,实为少有。现在改革进入到了攻坚阶段,要看国家如何走。

a.一个企业的改革,改革到现在,继续下去,特权官僚的存在影响了市场公平。目前已经进入到了政治改革的阶段。社会主义消灭了资本家,但诞生了官僚阶层这个特权阶级。改革如何建立一个为市场经济配套服务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能否继续不经过变乱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领导人莫大的政治勇气以及执行力。

b.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重商主义、科技发展、知识经济阶段。日本、台湾、东南亚国家也是通过出口导向发展起来,然后科技发展,创新经济发面发展不足,经济后续潜力不大。按照十七大报告,国家将要发展创新型经济。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技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这个提法已经有十几年,之所以未能够推行下去,而继续走大规模投资,大规模扩大生产低层次发展的道路,而不是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有着深刻原因:政府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经济发展挂钩;官员政绩与经济发展挂钩;土地、环境等要素价值低估。政府现在的一条思路是发展创业板,通过创投来带动。如何解决现有经济迷局,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值得我们思考与关注。

2.从大历史里面看思想的作用

理论、思想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好的解释世界,指导我们改变世界,构建世界。另外也是对我们的束缚,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投资的话来说,市场永远是对的。

封建社会的精英非常信奉的是忠君报国,忠君是最重要的。强调的是以道德来治理国家,所以更关注形式上的东西,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有很多做法我们现在比较驳斥的其实是儒家思想里面很自然的延伸。如,清末统治者,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明朝皇帝的家事成了非常重大朝廷问题。从当时大臣的角度来看,远远比边境军事冲突、内地发生洪涝灾害重要。我们看来很多非常重要的问题,如百姓的民生问题、国防问题,儒家精英们根本没有想或者关注很少。固然有我们从历史后面看他们的原因,但儒家精英们的理论束缚了他们的期望,使他们觉得只要建立君君臣臣的国家,各自按照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就能够解决问题。他们的理想社会(或者说期望)更多考虑道德而很少考虑实际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时代,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期望值都会受到时代影响,不可能超脱时代太多。所以中国历代朝廷,不论制度怎么设计,都没有很好的跳出治乱交替、历史循环的怪圈。君权最削弱的明朝,君权最集中的清朝都是如此。君权最削弱,儒家精英参与统治最多的明朝,反而是最保守、最腐朽,最无力应对内外挑战的朝代。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儒家精英更注重对君王道德的要求,更注重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党争)。汉人的朝廷一般党争很厉害,汉朝是党锢之争,宋朝是新党和旧党,明朝是东林党。这种情况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更多的讲求形式,从道德上治理国家。

异族建立的政权反而更能够摆脱形式上的束缚,更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清朝对救灾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历代,清朝军事体制改革的活力也远超历代。八旗子弟不行了就绿营,绿营不行了就团练。所以清朝统治者反而内政外交上远胜于明朝和宋朝。清朝人口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高峰,清朝的版图面积也是中国历代除元朝以外的一个高峰,更重要的是这些版图的扩大,西藏、新疆纳入版图都是满清入关以后,康熙、乾隆朝发生的。而康熙、乾隆朝士兵基本上由绿营组成,国家的制度基本上采取的是传统的儒家制度。

从大历史角度看,封建王朝面临三个任务:军事上抵御异族入侵;经济上发展;维持自身的统治。现实中每个朝代的最终选择是维持自身统治长治久安,希望能够延续下去,而忽视了前两个任务。

对于个人来讲,一方面要接受已有的思想,他们是过去的精华。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很多方面有大历史的观点,用大视野来观察、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最终要能够指导实践,实践永远是对的,不要被思想束缚。我很相信一句话:一个做过事情的、做成事情的人,会有很大的不一样。

我是做投资的,谈一下这个方面。投资有很多理论,但最重要的是通过市场中的实践来认知。盲目相信某种投资理论或者排斥某种理论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也需要积极交流,吸取他人思想精华。但最宝贵、最值得信赖的是自己的投资经验与思考。所以独立思考很重要,证券市场只有两种人能够赚钱,一种人是以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有配套的操作模式与理念;另外一种人是彻底没有自己的思考,完全把钱托付给第一种人。独立思考的人相当大的误区是过于迷信理论或者死守着自己过去的某种理论不放。还是那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以专业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金钱得失作为衡量专业化的标准。

用大历史视野来观察、思考中国股市、经济发展史,也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思路,也会对股市有新的解答方式。

3.从大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从封建小农社会转型为现代经济国家化了将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经过了曾国藩、孙蒋毛等伟人的努力,黄仁宇认为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想当初百日维新的时候,精英希望能够很快使得国家转型。通过大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时候没有对应的商业社会组织框架,很难建立起来。

一个国家转变不仅需要上层的改变,也需要下层对应改变。一个人、一个组织同样如此。

人的显形意识相当于国家的上层组织,下面还有着巨大的潜意识。当我们接受某种观念,希望推动自己转变时,需要时间来慢慢转变。最起码推动自己习惯、对待事物的情绪反应方面转变以后才能说转变进行中。

继续回到投资。价值投资对很多人很难,需要两个方面的转变。一个是对股价波动的脱敏,脱离股价的束缚。很多人股价下跌时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到他的生活幸福感,这样是不适合做价值投资的。另外一个是更多的关注投资理念系统的建立,而不是技巧的促进。只做自己看得懂的投资很重要,饭是一口一口吃的,投资理念与系统的建立需要一步步来,能够对一个月的局势变幻有心理准备,那么就能够对三个月,接下来是一年。所以真正成熟的投资人士一定要经历两轮牛熊转换,通过实践来成熟。

4.公平和效率的问题

中国朝代的更替往往是由于承平日久,土地大量兼并,而政府的税收直到清朝雍正之前,士绅是不当差,不纳粮的,建立在大量中小地主基础上的。大量兼并只会导致政府税收下降,中小地主以及普通老百姓税负加重,从而社会**,进而朝代更替。就算是雍正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也照样发生了天平天国运动。

公平往往有两个方面的公平,一个是机会的公平,另外一个是结果的公平。科举制度提供了封建社会科举的公平,所以唐以后政治基本上是精英政治,而再没有出现出现灾荒后,官员报告百姓没有粮食吃,皇帝居然问,为什么不吃肉呢这种情况。但结果的不公平照样导致社会不稳定,朝代更替。所以整个社会效率优先的基础上,一定要兼顾公平,不仅仅是机会的公平,也要做点结果公平的事情。

5.国家制度的问题

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国家,但是大一统国家抵御外侵方面真的就比小国好吗?五代十国分裂的时候至少不用像宋朝那样缴纳岁币。

欧洲国家一直是分裂的,反而充满了创新,从一块贫瘠的土地上(欧洲人口从来没有中国多)发展出来的文明征服了世界。

所以大国对地方不能控制太死。美国是联邦制。中国94年分税制,给予了地方非常大的权利,中国的地方政府相当多成了经济实体,参与市场竞争。

6.一个假设

假设宋朝没有被元朝灭亡,继续发展下去,会有什么结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似乎应该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是否会产生革命,从而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如果说当时的中国缺乏配套的信用等体系,可以在后续发展中慢慢建立。

但是明清朝中,我们很难看到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迹象。

一个国家追求内敛,就会停滞。一个人过于安逸现状,就会停止发展。人的成长一定是拥抱变化,改变思想,积极行动最能适应。实际上竞争的结果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最能够适应改变的人生存。资本市场的一个特殊在于他的规则与运行规律也在不停的变化中,我们要积极适应变化。但对现状经常发生改动,就会给人造成痛苦。所以我们可以稳定家庭,积极促进事业与思想的发展。思想的改变一定是在事业发展的前面,有了对应能力、素质准备才能够胜任对应工作。保持思想的不断更新很重要,不断实践向前发展很重要。

第四篇:PPT讲稿

文普二班

兰晓茹

学号:05

2012年国内外大事讲稿

一、首届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1月13日至22日,首届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举行。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奥委会主办的综合性青年冬季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2012年青年冬季奥运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比赛中,刘安获得冠军,这是中国队在本届冬季青奥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二、第84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举行

当地时间2012年2月26日,第84届奥斯卡颁奖礼于美国好莱坞的高地中心(原柯达剧场)举行,北京时间2月27日12点45分闭幕。影片《艺术家》成为最大赢家,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乐奖、最佳服装设计奖和最佳男演员等5项大奖。詹妮弗-洛佩兹和卡梅隆-迪亚兹颁发最佳服装设计奖。

三、2012年3月5日-14日全国两会召开

1、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2、审查和批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3、批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文普二班

兰晓茹

学号:05

四、F1中国大奖赛上海站开赛

4月13日至15日,F1中国大奖赛上海站开赛 2012F1中国大奖赛,亦是F1中国大奖赛自2004举办以来的第九届比赛。共有十二支车队和二十四位车手参与了本站赛事。冠军被效力于梅赛德斯车队的德国车手尼克-罗斯伯格获得。迈凯轮车队车手简森-巴顿和里尤兹-汉米尔顿则分获比赛的亚军和季军。

五、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

韩国2012年世博会将于5月12日至8月12日在韩国丽水举办。本届世博会的主题为“生机勃勃的海洋及海岸、资源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本次世博会预计将有100多个国家和若干国际组织参展,预计接待观众800万人次。截至目前,已有29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丽水世博会。

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纪念“地球高峰会”在此举办20周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20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正式开幕,包括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内的12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将齐聚一堂,共商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大计。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巴西总统罗塞夫和巴西外交部长帕特里奥塔等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之后,妇女、儿童、文普二班

兰晓茹

学号:05 工商业、科技行业等九大群体的代表也相继在开幕式上发言,表达了不同人群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看法和意见。

七、香港回归15周年及第四届特区政府就职 7月1日,香港回归15周年及第四届特区政府就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

八、南海问题、伦敦奥运会闭幕、钓鱼岛问题 8月4日外交部部长助理张昆生紧急召见美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王晓岷,就美国务院3日关于南海问题发表所谓声明提出严正交涉。张昆生指出,美方所谓声明罔顾事实,混淆是非,发出了严重错误信号,无助于有关各方维护南海乃至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努力。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敦促美方立即改正错误做法,切实尊重中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多做真正有利于亚太稳定繁荣的事。张昆生要求王晓岷临时代办立即将中方严正交涉报告美最高层。王晓岷临时代办表示重视中方的交涉,允即报告国内。

北京时间8月13日,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式在伦敦碗拉开帷幕。最终中国队以38金27银22铜位列奥运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位,这也是中国境外参赛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美国队以46金29银29铜104奖牌高居榜首。文普二班

兰晓茹

学号:05 8月19日日本国会议员和右翼团体成员150人赴钓鱼岛海域举行所谓“慰灵”活动,其中10人于19日登上钓鱼岛,并插日本国旗。随后,我驻日大使程永华致电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佐佐江贤一郎表示了“强烈抗议”,并重申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要求日方停止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径,维护中日关系大局。

针对钓鱼岛问题,中国曾多次发表声明,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而日本右翼分子19日登上钓鱼岛的“非法行径”再次严重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

九、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在十八会议上,选举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层。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委员会主席:习近平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

中央政治局:习近平、马凯等 中央书记处:刘云山、刘奇葆等 中央军事委员会:习近平等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王岐山,委员名单(130人)文普二班

兰晓茹

学号:05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 科学发展观必须长期坚持

要点一:过去五年工作和十年基本总结 要点二:民生建设 要点三:政治体制改革 要点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精神解读: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8月13日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今年4月至7月,全国各选举单位分别召开党代表大会或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2270名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

第五篇:ppt 讲稿

幻灯片1 上期回顾

幻灯片2

一、关于模板

1、快速套用模板 

2、幻灯片版式套用

3、幻灯片模板设计—母版 

4、背景颜色—单色、渐变 

5、怎么替换背景图片

幻灯片3

二、关于字体

1、五花八门的字体应用

2、字体的格式(间距、颜色等)

3、艺术字 

4、字体的动作 

5、字体立体效果

幻灯片4

三、模型制作 

1、插入形状 

2、形状的格式

3、形状的透明度及叠加应用 

4、形状的动作 

5、形状的立体效果

幻灯片5 本期目录

幻灯片6 目录

一、菜单栏的介绍 

二、PPT小技巧 

三、互动环节

幻灯片7 菜单栏的介绍

幻灯片8 

1、开始 

2、插入 

3、设计 

4、动画

5、幻灯片放映 

6、审阅 

7、视图 

8、绘图工具 

9、效果设置 

10、特色功能

幻灯片9 PPT小技巧 幻灯片10 技巧一

 解决的问题:不小心由于鼠标左键的误操作导致幻灯片跳到了本不应该出现的位置,或者本应按下鼠标左键切换到下一张,却由于按下了右键而出现一个快捷菜单。 解决方法:从任务窗格中打开“幻灯片切换”,将换片方式小节中的“单击鼠标时”和“每隔”两个复选项全部去除,然后将这个设置应用于所有幻灯片,以后切换到下一张或上一张,只有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才能进行操作。至于另外一个问题,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从“工具”菜单下打开“选项→视图”窗口,取消“幻灯片放映 ”小节上的“右键单击快捷菜单”复选框即可。

幻灯片11 技巧二

 解决的问题:如何在PPT演示文稿内连续复制或者是间断复制文稿

 解决方法:要复制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请先在普通视图的“大纲”或“幻灯片”选项中,选择要复制的幻灯片。如果希望按顺序选取多张幻灯片,请在单击时按 Shift键;若不按顺序选取幻灯片,请在单击时按Ctrl键。

幻灯片12 技巧三

 解决问题:在用Powerpoint展示课件的时候,需要互动交流又不希望观众看到幻灯片的;或者有时需要观众自己讨论的,这时为了避免屏幕上的内容影响观众的注意力,需要黑屏或者白屏

 解决方法:按一下“B”键,此时屏幕黑屏。学生自学完成后再接一下“B”键即可恢复正常。按“W”键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

幻灯片13 技巧四

幻灯片14 互动环节

幻灯片15 下期预告

1、PPT快捷键

2、PPT小技巧

3、未解答的疑问

下载中国大历史读书报告PPT讲稿(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大历史读书报告PPT讲稿(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ppt讲稿

    第1页 •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 • 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

    ppt讲稿

    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给大家将我在西安做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分享,也请大家多提意见: 在西安的工作中,我主要涵盖的工作包含3个方面:第一,行政人事管理 第二,费用的控制与票......

    PPT讲稿

    文普二班兰晓茹学号:052012年国内外大事讲稿一、首届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1月13日至22日,首届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举行。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大学生读书报告PPT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读书报告(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题 目 《大学》读书报告学 院 阿里巴巴商学院专业班级 物流131 学 号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余龙进 杭州师范大......

    茶花女读书报告PPT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形象及其现代意义 小说《茶花女》开始用的是作者自述的口气, 在一个刚刚死去的名妓玛格丽特·戈蒂埃的遗物拍卖场上, 小仲马买了一本小说, 扉页签......

    简爱读书报告PPT

    《简爱》------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夏洛蒂·勃朗特(1816-4-21-1855-3-31)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

    教师读书报告PPT

    教师个人读书总结 ----享受阅读丰满人生读书让我明白了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要用......

    医学读书报告PPT

    关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文献的读书报告——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传统文献综述、pubmed摘要第二临床医学院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常见的疾病,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