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文教学中的民族文化传承
如何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溧阳市职教中心范勇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据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到目前为止,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包括孔子学校、孔子课堂)175所,分布在156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逐渐建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文化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文而化之,化自身,然后化家庭,然后化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现代语就是感悟、感染、感化。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作为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全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古诗文,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基于此,本文从古诗文常见的三类文章着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看古诗文的教学中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诸子散文德行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形成各具风采的诸子散文。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论语》为先导的《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优秀文化著作,尤以《论语》中的篇目学得做多。“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这些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句子无不昭示出孔子的“仁学”思想。从“仁”的本义上说,“爱人”就是“仁”的最本质、最基础的意义,也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而孔子明确了以“爱人”释“仁”,突出了“仁”在诸多德目的主导地位,并以“仁”为中心,探讨“仁”与其他德目的关系,如“仁”与“勇”、“智”的关系等等。怎样“爱人”呢?孔子提出了两个基本的准则:“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其实是推己及人的思想,如果不把对方作为人来看待,不从爱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根本谈不上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正是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形成了孔子的利民思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利民也是爱人的主要方面,这就扩充了“爱人”的内涵。儒家伦理思想自经孟子、荀子依据孔子思想发扬光大而形成体系后,遂使儒家伦理思想之内涵及实践要点亦更加充实明确,可归纳为重品格,行仁道,1
推忠恕,讲中庸,倡王道,勉实践。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有助于今人更系统的学习和发扬。一九九一年五月间,台湾地区新学识文教出版中心为促进中国文化建设,曾邀集两岸知名学者二十四人举行过一次正式的书面聚谈会,其结论是:“所谓儒学现代化就是对固有的内容做现代的解释,从而使他在现代社会中的某些方面发挥作用,或者说,从其能发挥现代作用的方面加入现时代的世界学术文化之中”,又说:“儒家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是可以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偷理道德,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能切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之所以有此共识,主要是因儒家思想核心—伦理道德,不仅可用于古代而且还适用于现代,此种宜古宜今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如果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实践,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自会由我们的努力而提早实现。韩国的现代化就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所以,在对古诗文尤其是诸子散文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二)唐宋诗词情溢四方
唐宋诗词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闪烁着不朽的艺术光芒,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李清照,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向我们说话,向我们呈现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风骨,凸现出唐宋诗词在传统人文中的独特魅力,感受灵魂难言的欣悦和洗礼。
“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是儒家人文教育的要求。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华夏民族崇尚友道珍惜人伦形成一种风尚。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伦情怀是一种不但在空间上不分地域,普遍存在的情感,而且在时间上不分古今,十分持久而又十分高尚的情感。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明只要世界上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在天涯,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诗人高远的志趣跃然纸上。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显示了友谊的深厚,襟怀的旷达。李白与王昌龄的关系不错,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李白写过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寄托自己的一往情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生性豪爽,重视友情,留下的诗句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芙蓉楼送辛渐》是这一类诗中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作于王昌龄官江宁丞之日,诗人正遭谤议,送挚友远行,其凄切心情可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又是与朋友和亲人们的共勉之词。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下阕中写词人送走了朋友归来后的感受,“秋雨晴时泪不晴”,词人面对荧荧的灯儿,听窗外绵绵的秋雨,友去的失落感让词人难以自持,恐怕是雨停了,泪水也不会停。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文性的体现并不是客观、静止的,孤立、冷峻的,而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探寻的过程,特别是在作品文辞表达上的“意”中体悟出来的,它是智慧的,深层次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真诚与恒久。友情厚重,恋情缠绵。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字字珠玑的警策之语,闪耀着人文的熠熠光芒,像这种追求自由,歌颂爱情,体现人性真爱的诗词数不胜数。有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情思的执着深挚;有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恩爱相依,同心相连;有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恋情缠绵,亲情更深沉。唐代溧阳县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的深情厚爱,亲切感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至今。苏轼的悼亡妻的一首词《江城子》,尤显感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直抒生死隔离,思念难忘之情,吐露死者幽冥的凄苦,生者世间的辛酸,情深意挚。
中国文化之所以重视情感,是因为国人自觉地意识到,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内在需要,人而无情,不可以为人,但情感是理性的,它提倡高尚的情操、情趣、情怀。唐宋诗词中,洋溢和渗透在其中的浓浓的友情、恋情、亲情,如同醇酿,让人沉醉,代代飘香。
(三)明清小说海纳百川
有意思的是,尽管小说地位历来不及诗词散文,可是在中国社会,一个受过初级以上教育的人,大概不会不知道《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中间,这些小说的普及率更可以肯定地说超过了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的诗篇。在普通的中国人的历史观、伦理观、人生观、社会观里面,笔者相信可以随处轻易地发现传统小说的影响,且其影响未必就比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要小。举一个例子,《三国志演义》第一回开篇有一首词,这首词从来不曾入选任何一本词选,但词中所隐藏的历史观——那是一种对人世的悲凉感触与历史循环论的自然而然的混合物,在普通中国人心中所刻下的痕迹,未必会比任何一本著名的史书小。至今仍在生活中活跃的熟语,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都可以和这首词的基调相印证,或者说,它们其实就是同一个观念的不同表达而已。即使不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小说也是中国文化里的活跃因素,在中国普通大众包括读书人中间一向有着很高的普及率和很深的影响。毫无疑问,谈到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决不能忽视小说。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诞生翻开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全新的一页,给小说研究带来了历史的眼光和审美的视野,呈现在研究者面前的不再是孤零零的一部部具体作品,而是中国传统小说从发轫到成熟、衰落的完整过程,以及小说与社会、与文化其他领域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有了鲁迅,传统小说也就变成了我们和中国历史、文化联系的一条纽带。我们会从小说里读到我们的前人和前世,也就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一部《红楼梦》,涉及到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性文化许多问题,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曾说过“《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就拿选进课本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举例,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其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展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文化。而众多人物的华丽登场,更透视了贾府这个“诗礼之家”的至尊至贵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明清小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也表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历程的生动
象征,还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鲜明展示。
中华传统文化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而我们在教学中精选、精读、精讲优秀古诗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重要环节。我们与学生一道读《论语》,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我们与学生一道读唐宋诗词,读得热血奔涌,读得神清气爽,读得闲适恬静;我们与学生一道读明清小说,读成忧国忧民,读成海纳百川,读成世事练达。
这就是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归宿点。
第二篇:古诗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
古诗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国旗下的讲话稿
范孝华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校文化建设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应该从小环境做起,来成就我校的大环境。在全校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全体师生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同学们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将来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在古诗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古诗文的学习从而提高全体师生的文化教养。
当前,从古诗文的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探究改革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的民族文化,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振兴和弘扬中华的民族精神而奋斗。今天在我校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正是我们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我校的古诗文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第三篇:传承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创意单位:秦布地小学
活动范围:秦布地小学全体学生
一、活动目标:
学校是传承文化、培养道德的场所。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体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重要措施。思想道德的教育途径很多,有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在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工作中,以《新童谣》、《唐诗三百首》和《三字经》为载体,以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班队活动课为平台,大造声势、大力推广,然后以美文诵读、课本剧、读后感的形式,展示学习的成果、体验学习的乐趣,最后评出爱家乡、爱祖国、读书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星级少年,并号召全体学生像榜样学习。在读读、写写、说说的过程中,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升华了学生的人格、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充实了学生的思想,达到了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目的。
二、因材施教,务实见效
1、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所以我们安排低年级学生学习《新童谣》,童谣的历史渊源流长,古代称“小儿歌”、“孺子歌”,童谣的形式自由、活泼,句式、句节不拘一格,童谣的语感朗朗上口,容易识记。童谣是儿童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字形式,它对培养儿童的情感、陶冶儿童的情操、丰富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想像力,特别是在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
当代童谣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其内容融进了新的时代气息。对低年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感情的培养,行为习
惯的养成,语言美感的熏陶,乃至于向上的性格的塑造都起到了潜移默化、无可代替的作用。
我们安排学生利用习字课,活动课,诵读《新童谣》,还利用班队课,红领巾广播进行新童谣竞赛。再结合他们学以至用的情况,评出文明少年。
2、古诗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形成的折射,古诗开启了中国文化的长河,记录了深厚的文化韵味,抒发了作者千姿百态的喜怒哀乐。
我们安排中年级同学学习古诗,不但出于务实,更重要的是相对低年级来说,中年级同学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了古诗的意境和语言美。
以杜牧的《山行》为例,诗中山中的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形象美、视觉美、且又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起到了化龙点睛的神韵美。
学生读完此诗,细细体会,用鲜艳的彩笔画下了山中的美景,把自己对诗歌的体会融入到笔下的画境之中。
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该诗描绘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污浊的“方塘”。学生通过阅读,通过对注释的理解,明白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方塘,还包孕着作者读书的心得,明白了知识只有不断复新,不断注入新的理解,才能进入新的意境,有着新的体验。
再如于谦的《咏石灰》以托物言志的方式,描写了石灰的独特个性,结合诗歌中对作者的介绍,学生读懂了这是一个有情操、有抱负,不怕各种打击,宁愿粉身碎骨也要留取清白在人间的清官,对自己的自律,对黑暗社会的抨击。
通过对《古诗三百首》的阅读,学生的语感流畅了,想象丰富了。仿佛走过时光隧道与古人对话,对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视觉美,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而后通过古诗擂台赛评出擂主,为古诗作画,评出我最喜欢的古诗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活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3、《三字经》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三字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就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而言,是没有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比的,是中国古代留下的教学教材中,流传最广、时间最长、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籍。《三字经》其美感体现在外在形式,如精炼齐整的建筑美,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辞雅对工的绘画美,史事丰富的意韵美,如兰似松的品行美。
我们安排高年级学生学习《三字经》,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让学生明白和谐社会是一个大概念,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小家庭、小集体构成的。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无论在家庭还是在集体,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结合独生子女重索取轻付出;重自己轻他人;重享受轻劳动;重成功轻失败的种种现状,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香九龄 能温席 孝於亲 所当执;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感恩、谦让、勤奋、进取”的思想品德教育,并结合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璀璨的民族文化如细雨滋润心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三、总结、提升
通过道德教育的实践,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我校每学期都让学生为老人擦桌、捶背、打扫„„把孝心从家庭扩大到社会。还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爱心义卖活动”,所得款项捐助了本镇多名贫困生,为特殊贫困的学生,学校还为其交了校服费、保险费,买了书包和学习用品。
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误区和心理健康的困惑,我校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校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老师人人懂点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人人明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员参加的“大合唱”。结合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经常性地通过板报、讲座、咨询、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心理偏差、解决心理障碍。抓好学生的日常心理疏导,以培养学生良好、健全的人格。
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影响更能影响人的一生,作为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所以学校要及时、全面的地监守这块阵地。进行道德教育,高谈阔论是收效甚微的,道德教育如春雨滋润,如小溪流淌,是需要途径需要过程,需要载体的。我校“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主题和以《新童谣》、《唐诗三百首》、《三字经》为蓝本的教育措施,既切合实际,又务实见效。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知道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十年树树,百年树人,我们将不遗余力的致力于此项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懈努力。
第四篇: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
拓展素质教育领域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222.85.128.*1楼
拓展素质教育领域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记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局扎实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民族新闻网记者/田惠宇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
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
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
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
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局杨股长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松桃县
民族事务局以“民族风貌进校园、民族文化有特色、民族音乐进课堂、民族体育抓两头、民族教材进课堂”为目标配合教育部门,为挖掘民
族传统,发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与教
育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培养“三
结合”的方式,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走一条
“传承民族文化,发展个性特长”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松桃是个古老的地方,这里民族民间文化独特,底蕴深厚,感染
力强。该局根据自身的优势,充分吸收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的核心要素,并与教育部门紧密配合,又大胆地支持各校进行了批判、改良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主要内容:
1、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将
松桃县民间的“四面鼓舞、苗族舞、苗歌、民间剪纸、绘画、刺绣等
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开设地方民族民间课程。开设民族民间
文化课程如下:
⑴音乐:把苗族山歌、舞蹈、四面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和民间乐
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开设。
⑵美术:将剪纸、书法、手工制、刺绣作等纳入美术教学。
2、组建学生民族艺术表演队,主要开展苗歌、四面鼓舞、苗歌演
唱等项目训练
3、用请进来的办法,不定期邀请一些民间艺人来校指导,帮助学
生获得一定的民族民间技能或技艺,并具备一定的民族民间艺术表演
技能,提高学生民族民间艺术欣赏水平。
例如:长兴镇中学进苗乡侗寨开展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
通过挖掘、整理、和新创作,过去只靠口传心授的《茶歌》、《酒歌》、《婚庆歌》、《迎客调》等在长中得以传承;县民族中学苗族八面鼓的诞生,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的创新,是我县民族中
学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开展所结出的丰硕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县师生的智慧与才情。
(二)教学形式:
通过与教育部门配合要求各校采用多种形式和开展丰富的活动,将该县民间的苗歌、四面鼓舞、书法、剪纸、刺绣等民族民间文化作
为教学内容,开设地方民族民间课程。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全县民
族学校性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等媒体宣
传、展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契机,组织学生
调查了解当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类型、特点及保护状况,感受我国
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对保护优秀民族世间文化遗
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010-03-28 10:20 回复
222.85.128.*2楼
(三)实施步骤:
1、要求各民族中小学校将“四面鼓舞、苗歌、民歌、绘画、剪纸”
纳入校本教研课程。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民族民间文化的乡土音像资料,使广大学生
从中受到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3、举办各种民族民间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掌握民族民间文化的相关知识。
4、利用各种民族节日开展宣传活动,如“四月八”。每年在“四月八”
举办一次全县民族学校性的大型民族民间文化表演活动,使广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5、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和表演队。
(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成就
通过这些教育,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和感受到了松桃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从中受到了激励、鼓舞和震撼,从而更加增
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1、以民族英雄人物为榜样的激励教育
松桃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历史上曾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
泣、光彩照人的英雄人物,其中的杰出代表有“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的欧百川,“奋不顾身、勇往迈进”的罗启疆,“助贫济困、刚正不阿”的龙运鹏,“不做绵羊、要做醒狮”的中共地下党员滕久荣,“为祖国争
光、为苗家争光”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龙世昌等;也涌现出了一批德
高望重、学识渊博的文化名人,其中的优秀代表有“好学深思、为人
师表”的黄延祚,“博古通今、学兼中西”的杜渐,“追求真理、实事求
是”的姜思明,“学界楷模、画坛泰斗”刘宗久等。
这些英雄人物、教坛英才,现在都成了一个个令人敬佩的文化符
号。我们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丰功伟绩的呈现和展示、剖析和强化,让
学生深受教育和鼓舞,从中获得执着追求、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
2、实施特长教育、彰显办学特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山区孩子喜欢
体育和艺术这一特点,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要求各校在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的同时,做好艺体特长生的培养,并把民族
民间体育艺术融入其中。配合学校教育使得艺体特长生专业学习如虎
添翼,如鱼得水。每年都有70%以上的艺体特长生考入本科院校学习。
如: 县民族中学校体育教研组编写了校本教材《魅力篮球》,将篮球
特有的“团结、毅力、拼搏、智慧、战术”精神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促进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2009年该校艺术类考
生高考成绩再次实现历史性的突破,艺术考生本科录取45人,体育
考生本科录取38人。
二、开发校本课程、凸显地方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的一个亮点,创建办学特色是我们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课程是体
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有特色的学校就会有良好生
存前景,而校本课程开发民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我局在将国家课程校
本化的同时,鼓励各民族中小学组织人员编写、开设了民族民间文化的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并传承与创新。这样,不仅拓展了素质教育的空间,还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不仅搭建了学生展示素质的平台,还拓展了学生成才的渠道。鼓励县民族中小学大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
教育活动,以苗族花鼓、苗族刺绣、苗族剪纸、苗族芦笙、滚龙艺术
为载体,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张扬提供平等机会,使每位学生
都具有一技之长,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为不同的人才,从而实现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近年来,我局积极支持开展校本课题
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如县民族中学开发了《魅力篮球》、《苗族花
鼓》、《信息技术》、《苗族剌绣》、《德育读本》、《趣味物理》
等校本课程,正在开发《松桃苗族》、《战斗英雄龙世昌》、《红军
在松桃》等校本课程,等待开发《芦笙演技》、《苗族织锦》、《苗
族服饰》等多种校本课程。特别是已开发的《苗族花鼓》课程,第一
次把口传身教的苗族文化变成用文字表述的文本课程。
2010-03-28 10:20 回复
222.85.128.*3楼
三、2010年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与打算
(一)2010年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
1、继续支持鼓励各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各种民族民间艺术活动班
级,力争更上一层楼;
2、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努力宣
传学校“传承民族文化,发展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
3、在上级民宗局及上级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帮助下与各相关部门紧
密配合继续努力探索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新路子;
4、加大力度鼓励支持聘请优秀民族艺人到校指导民族艺术活动的开展。
(二)2010年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
要求各校将努力实现“五个进一步”: 进一步做好课程设置。把民
间艺术等引进校园,根据各自学校所处环境,拓展民族文化领域;进
一步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进一步营造宣传氛围。传承
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小组,某一
个团体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作为一个宣传阵地,就要用
好活动宣传这个载体,向全社会宣传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进一步加
强后勤保障,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是一项长
期的工程,是一项费力费时而又花钱的工程,对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所需经费进行科学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根据各校实际与制定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和工作开展
实际情况,确保资金到位;进一步注重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效果。
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民间文化,尽管博大精深,但
又与师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从近三年的实施情况来看,部分濒临失传的婚庆文化、丧葬文化、礼仪文化正逐渐在学生中传播,古老的歌谣、戏曲也在发扬,学生搜集资料,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我县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地。只有进一步深挖苗乡侗寨等历史文化、区域文化,将散落民间的民族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民族体育等方面的原始素材进行系统的、创造性的制作与编排,使之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整合,并将其引进校园和课堂,因地制宜地把优秀的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潜移默化的的教育影响学生,使它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让部分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化精髓能代代相传,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全面实施。
第五篇:加强古诗文教学,弘民族文化之精华
加强古诗文教学,弘民族文化之精华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南郊小学
王惠娟
联系电话
0512—53409968
邮政编码
215411 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文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古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诵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小学生在六年中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为了让学生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培养爱美的情趣,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古诗文的教学。
一、做到藏息相辅
“藏息相辅”是《学记》中提到的一条教学原则,强调的是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应相互兼顾、互相促进。语文教材编有古诗,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一首古诗用大半节课即可教完,剩下的时间如果仍在朗读和理解诗意上兜圈子,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此时,不妨引入一首与所学古诗有关联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帮助理解,又扩大古诗文阅读量,可谓两全其美。如在学人教版第11册《墨梅》一诗时,让学生再学一首王安石的《梅花》。《梅花》一诗表现了梅花的不畏严寒和洁白芳香的品格,《墨梅》则赞美了梅花不炫耀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两诗比较,可以从中体会写作技巧,拓展写作思路。教学《锄禾》一诗时,启发学生想象农民在烈日炎炎下劳动,挥汗如雨的情景,体会诗人同情和怜悯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在此基础上,出示《悯农》一文,学生自由吟诵后,无须教师多讲,对其诗的意思也能一目了然,读也能读出其中的韵味了,效果较显著。
二、讲究吟诵方法
叶圣陶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放在心与眼之处,加用口 1 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吟诵的方法有几种,可根据古诗表达的感情选用不同的方法。一是琅琅出声诵读法。让学生高声朗诵,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如《望庐山瀑布》,则可让学生通过高声朗诵表达出瀑布从高处飞泻下来的磅礴气势。二是低声慢吟诵读法。要求学生放低声音,放慢速度,轻声诵读,边读边体会,读出诗文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如《静夜思》,学生在轻声慢吟中体现出了诗人夜深人静,在月色下思念家乡之情。三是欣赏入境诵读法。把诵读过程作为欣赏诗文的过程,积极想象,把自己融会到诗文的意境之中,今天读,明天读,逐渐读出诗文的韵味。如学习文包诗《游子吟》,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想象并描绘孟郊的母亲对儿子无私的关怀。在注重学生吟诵方法指导的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地处理“诵、说、写”的关系。有一次,我带二年级学生游览小公园,当时正是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柳树婀娜多姿。学生走过九曲桥,来到柳树下,我说:“你们谁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柳树?”一个同学一下子就想到了贺知章写的《咏柳》一诗,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都深情地吟诵起来。在写的游记中,很多同学在描写柳树时,都用上了这首古诗。
三、调动吟诵兴趣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人在黑夜里赶路,忽然有神灵在他的耳边说:“蹲下去,捡一点东西放在袋子里。”这个人不敢违背神灵的意旨,蹲下去捡了一点东西放在袋子里。走出山谷之后,天亮了,他打开袋子想看看神灵让他拣的是什么,一看便惊呆了:神灵要他拣的竟是钻石!——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故事来比喻教育。一个人在接受早期教育时,总是被动的。吟诗也是如此,需要教师的指导。刚开始时,可定时安排时间进行古诗文教学。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选择诗篇,初步了这个解诗意;课中注重学法,不拘形式,可读读、画画、演演。如教《静夜思》,可让学生带着思念家乡的感情,在悠扬的古筝音乐伴奏下,扮作诗人,2 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为了激励学生背诵古诗文,可采用多种方法。如在平时背诵一诗则能得一朵小红花,期末如能通过老师的抽背则可加背诵分。班级中,每学期召开一次以“古诗文”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如“三分钟背诵比赛”,先有小组进行比赛,再由每组推荐代表上台,在三分钟内看谁背得多;“古诗文接龙赛”,以小队为代表,吟诵描写“春”、“雨”、“山”等的诗句。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营造文化氛围
为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必须营造吟诵诗文的氛围。
1、黑板报上,开辟“古诗欣赏”专栏,要求学生每周背一首。坚持课前一分钟的吟诵诗词,让古诗词的吟诵声充满校园。在做好这项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点:(1)科学选文,合理安排。要针对学生年龄和学习水平选好诗词,根据季节或围绕主题选好诗词。(2)感受为主,理解为辅。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对于诗文只需借助注释对诗词大意有个大致的了解,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感受上。(3)常督促,定期进行抽查,对于好的同学及时表扬。
2、家长会上,积极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为此,许多学生都有了一本厚厚的《唐诗三百首》,还经常在课外“攀比”,谁背的多,谁能背老师没教过的诗。
3、文娱课上,欣赏用古诗文改写的歌曲,大家边听边哼,完全融入了《春晓》、《登鹳鹊楼》的诗境中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之精华,学习古诗文,学好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