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独处》2
《论独处》读后感
最近看了叔本华先生的《论独处》,里面提到“获取幸福的错误方式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这句话,从我自己的大学来看,80%的吻合了这句话。2011年刚到大学报道的时候,发现县城小学霸真的有点难适应大城市同学的多才多艺,加上自己是个比较内向的人,所以一直宅在宿舍,那时候唯一能感受到快乐或是说,感受到自己是存在的唯一的方式就是和舍友出去吃饭和唱K,看电影,她们逃课的话,也跟着她们一起逃,就是因为我不想自己一个人去上课,不想显得自己形单影只,没有朋友,很可怜的样子。
现在想想,有几个人的生活不是这样呢,大家群在一起难道就有那么多话说吗,难道不是怕无聊所以才没话找话说吗,之前很火的《百年孤独》,里面的那整个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参加革命也好,反复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于情欲也好,读书翻译也好„„他们用了人类一切可以用来抵抗孤独的办法。“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别的不说,我就是在某些周末,舍友都回去了之后,自己一个人在宿舍,会有种很想哭的冲动的。反过来想想,那些在节假日狂欢的人们,这个难道不是他们害怕孤独的最好的见证吗?
矫情一点的文章里经常会看见,在这个城市里,寂寞泛滥。其实吧,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时不时地出来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说上一句笑话,你就不知道如何是好。
大二下的时候,家的一些事情,以及我在知乎天涯上看到了很多去国外留学的一些人的生活,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孤独一人在国外留学的,他们说,在国内的时候,朋友很多,从来没有试过只有自己一个人吃饭看书去上课的情况,但是经过这3年的孤独的洗礼,自己已经能很平和的和自己做朋友了(大概意思)。所以,我也慢慢的不会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觉得那么烦躁了,进而由烦躁进化到自卑,大概就是会想,为什么我的朋友这么少,是我自己太差劲了吗,巴拉巴拉,终于学会自己一个人去上课,自己一个人去吃饭,就算只有自己一个人,也要对自己好些呢。
看书真的可以让人明白很多生活上的事情,只是我读的书少,所以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谁让什么《呼啸山庄》也是名著呢,这样的名著我是实在不知道我能学到什么东西,更贴切的说,我那个年纪,那个阅历,能从这样的书里学到什么东西呢?
《论独处》里面提到,“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人们欠缺忍受独孤的能力--在孤独中人们无法忍受自己。他们内心的厌烦和空虚驱使他们热衷于与人们交往和到外地旅行、观光,他们的精神思想欠缺一种弹力,无法自己活动起来;因此,他们就试图通过喝酒提升精神,不少人就是由此途径变成了酒鬼。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人需要得到来自外在的、持续不断的刺激——或者,更准确地说,通过与其同一类的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取最强烈的刺激。一旦缺少了这种刺激,他们的精神思想就会在重负之下沉沦,最终陷进一种悲惨的浑噩之中。我们也可以说:这类人都只各自拥有人性的理念之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因此,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许多补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人的完整意识。相比之下,一个完整、典型的人就是一个独立的统一体,而不是人的统一体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这个人的自身也就是充足完备的。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平庸之辈比之于那些俄罗斯兽角乐器。每只兽角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大众的精神和气质单调、乏味,恰似那些只能发出单音的兽角乐器。确实,不少人似乎毕生只有某种一成不变的见解,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能力产生其他的念头和思想了。由此不但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些人是那样的无聊,同时也说明了他们何以如此热衷于与人交往,尤其喜欢成群结队地活动。这就是人类的群居特性。人们单调的个性使他们无法忍受自己,“愚蠢的人饱
受其愚蠢所带来的疲累之苦”。人们只有在凑到一块、联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有所作为。这种情形与把俄罗斯兽角乐器集合起来才能演奏出音乐是一样的道理。”这段话是真的好,把现在很多人的很多行为都解释的很清楚。
“孤独随时出现,我们能够怎么办?那就附和它笑几声罗。仔细想来,它并不是什么残酷的敌人,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伴着我们,而且将不离不弃陪伴到死神来到。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它督促我们体验人生,它使我们在成功的时候可以清醒,在失败的时候淡然一笑。它让我觉得许多东西值得试试看去争取,也让我觉得许多玩意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些东西,从出生到死亡,别人无法体会,无法替代,无法夺走——孤独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动在我的血铭刻进我的骨,它时而让我活的热烈,时而让我安静无奈——但我很高兴我比想像中容易地接受了它,它让我在一个人的时候,知道自己是谁。”
“浪漫是接受并享受无法改变的结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场必输无疑的美好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属,但同时不会遗忘自己是谁:请容许我介绍一直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独。”
第二篇:论独处的美文摘抄
有人喜欢交往,有人喜欢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比交往更为重要的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这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是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想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使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归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呢?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而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最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失去自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篇:独处作文
一、作文优胜者
50分:田露露 罗李双 陈晓倩 黄倩 祝运豪 胡倩 张雨凡 龙佳贝 王最 许可
48分:陈抚钦 张婷 汪洋 王开苗 金阿颖 卢建成
47分:罗源源 陈玉瑶 王思曼 向阳 郭阳 郑超然 骆海燕 刘庆国(24人)
二、优秀文题
1、孤独,人生的另一种选择(田露)
2、独处自成诗(陈晓倩)
3、独处的妙处(黄倩)
4、且听流水问山高(周郑训)
5、你在孤独地看风景(龙佳贝)
6、灵魂需要沉思(胡倩)
7、孤独,另一种生活态度(陈玉瑶)
8、独处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陈园)
9、享受孤独(刘庆国)
10、以理性灵魂在独乐中寻找光明 文题不足 拒绝精神孤独 让我们自娱自乐 独乐,不如众乐 为谁而活
合作才能拥抱甘甜
三、优秀文段 ① 孤独中的成功,正如陶潜的弃官归里,不远离浑浊的官场,何来田园中的五柳?(王最)②一个人独处,是一面镜子,能使我们更加看清自己;一个人独处,是一种信念,能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坚强;一个人独处,是一份勇毅,能使我们勇敢地挑起肩上的大梁。(祝运豪)③当鲁迅以笔为枪,写出一篇篇醒人之作,他独醒,但他更愿意众醒,用文章唤醒大众麻木的心。当孔子领悟到人生的精髓,他独乐,但他更愿意众乐,广收弟子传授儒学,儒家精髓流传至今。(许可)
④“泛舟游于赤壁之上,享江上之清风。”与自然独处,在心灵上种下宁静,在精神上保持孤独,不与外界争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与自然独处,在心灵上种下闲逸,在精神上保持孤独,不被名利所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与自然独处,在心灵上种下豪放,在精神上保持孤独,不被荣华所折腰。精神上可以孤独,独自创造自我,但心灵却不可孤独。(王开苗)
⑤独处,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不断地自我反省。正是因为独处,才会有孔子在《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正是因为独处,才会有巴金在《随想录》中解剖自己,反思文革;正因为独处,才会有卢梭在《忏悔录》中自揭疤痕,自损形象。因此,有时候我们要学会独处,多给自己思考的空间。(胡倩)
② 独处,似乎和平常人就显得与众不同,一路上必定少不了别人的置疑和嘲笑,而你只需要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件事。就像著名女作家三毛一样,她创造了撒哈拉沙漠上一个不朽的神话。(胡倩)
四、素材共享
① 文学大师雨果在创作《巴黎圣母院》时,只穿一套灰色毛衣裤,把外套锁在柜子里,并把自己锁在家里长达六个月,在孤独和寂寞中创作了旷世名著《巴黎圣母院》。
② 梵高,一位独行者,他以人生作画,以生命为颜色,描绘出一幅幅不朽之画。诗人一生不被理解,其画作无人问津,贫困潦倒致死,但他一生在寂寞中坚守自我。
③ 面对日日走过的荷塘,朱自清只有在夜晚的孤独与寂寞中才能体味荷塘月色独有的清韵。面对墙上的斑点,沃尔夫只有在深度的孤独和忧郁里才能有意识的流动。
④ 曾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因为精神上的孤独,因为现实与想象的巨大落差,因为不与外人的交流,选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⑤ 中国的美女漫画家夏达的漫画《子不语》在日本发行量最高的杂志上连载。日本著名的动漫导演宫崎骏也对她的作品赞赏有加。期初,他勤奋努力,积极备战高考。但她发现创作漫画是她人生道路上的另一道风景,她便义无反顾,走上这条孤独的艺术之路。没有家长的支持,没有老师的理解,最艰难的时候只能住在没有暖气的地下室从事漫画创作。一路踽踽独行,孤独地欣赏属于自己的风景。
五、美文欣赏
独处自成诗
陈晓倩
华灯初上,灯红酒绿的生活已成时尚之趋而少有人能持静明之心独处片刻。然而正是这样,独与闹成为一道分水岭,君子在闹中独善其身。独处则自成诗。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没有交往是一种匮乏,但缺少独处的生活,则是一种灾难。独处,给人思想的解放,灵魂的安静,心灵的充实。独处是立于喧嚣的睿智选择。因此,独处是人人都需要的。
我们居住的这个大地愈来愈被吵囔喧嚣布满了。独处是何物?遇者自作聪明说道,独处?不就是孤独嘛!蔡文康曾说,小人就是不知独字。说的正是这个理,太多人忘却了我们五千年文化最初是无网络无手机无iPad等等。只是静时独步闲庭,独赏山水。独执一书灯火通明却了然一身。人们已经忘却了,忘却了在独处中思索。宁愿在荆棘丛生的喧嚣中陷入幽暝,独处便像一位不得志的诗人,满腹才华,至臻至美,等待世人去发现。
回首过去,我们不难发现,独处这位大诗人为我们留下卷卷良言。我们走进他的内心,去携手陶潜种豆南山,享受独处的优雅、高尚,去拥抱“羁鸟恋旧林”“而无车马喧”的独独宁静。去相约易安倚门回首却嗅青梅,去结伴太白“却放白鹿青崖间”。去看看啊,独处带来的珍宝。
每当夜晚星星闪亮的时候,有谁愿意关上歌舞霓裳繁华的闸,在捧书卷,与自己的内心来宜昌促膝长谈。有谁还能坚持自己的文化驻守,对那一大堆瓦砾似的喧闹视而不见?只让灵魂在独处中寻找光明。
然而毒刺并不是所谓“与世隔绝”而是给我们创造一片天地,让我们有机会思考。有时候反省,有空间想象。片刻独处一次韬光养晦的休憩,助我们人生腾飞一臂之力,片刻独处是一次等待的蛰伏,为明日的绚丽铺下华丽红毯、片刻独处是一抔温软的月光,为今夜的时光更添温婉。
听见了吗,独处这位大诗人在低吟,“独善其身”,独处,自成诗。独处的妙处
陈晓倩
孤独,让流浪的游子携一缕乡思寄雁南飞.没有人爱孤独,但孤独也有它的妙处,孤独还可以让乡魂变成千古佳句。独处有妙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孤独化作诗,流传至今。孤独是让人愁苦的,就像一个人长途跋涉,没有味道。可古往今来,多少人在独处中成就了一番奇迹。人需要宁静,就如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是给心灵的一洗礼,独处的魅力在此处得以体现。独处一隅,不是在角落里猥琐的看着世界,让自己静下来,让灵魂得以休憩,让心灵得以净化。一个有心干大事的人绝不会被孤独打败。当心灵沉淀下来,一切的能量便会集中宅大脑,身体会提供足够的动力让你思考,设想,采纳。无疑这样才会达到一个好的效果,让你有灵光一闪的绝好机会。
孤独,是李白仗剑游天涯的气概,方知按了能吹眉折腰事权贵。是怎样的豪迈,孤独,是屈子香兰饰衣的品格,方知,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醒。孤独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呐喊。从不被理解中成长,变得坚强,只有那些勇敢的人才能感受到独处的快乐与意义。将军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林俊德一生奋斗与核武器的研究,没有人知晓他在病危的痛苦,一切让他在孤独中战神了自我,让孤独打破了核武器领域的线。独处的妙处,是英雄才能体味的生活。
朱自清在荷塘的清韵里,看荷叶田田,嗅荷香迷人。独处的妙处便盛开在荷塘月色中。孤独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没有好或不好,孤独是对生活的思考。就像思想者的沉思。就像卓别林饰的流浪汉夏尔洛,没有悲伤。孤独的旅途让他寻找乐趣与希望,即使被狗追,被警察赶,被老板骂,他都为大家带来了快乐,并满足了孤独的旅程。
不同的人面对孤独都有不同的感受,孤独有他的妙处,只要静下心来,只要回味每一天,对过去的孤独,不会有回味。当心沉淀,独处便如香茗,苦尽甘来,意味无穷。
第四篇:独处的精神(本站推荐)
独处的精神
谈到读书,姜峰书记说到,读书不仅需要激情,也要耐得住孤独,有时还要忍受痛苦。作为上外德语专业的毕业生,作为上任不久的上外党委书记,走进上外的校园,姜锋书记感受最深的就是激情。回顾自己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柏林大学授课的经历时,姜锋书记说到,自己常问外语专业同学们的一个问题是“完整地读过多少本外文原著”。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有效的督促自己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有时会是痛苦的和孤独的,需要一种“独处的精神”,只有耐得住这份寂寞,才会有更多的收获,这正是读书人所需要的精神。
读书之外还要多观察生活,姜锋书记随后说到。他将自己在会场上所观察到的一些细节与同学们分享,并引用德语中的名言,指出学习不是为了学习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紧接着,姜锋书记与在场的师生谈到了我们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作为上外人有一份责任在肩,那是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责任。责任几乎被记录在世界上所有大学的校志中,姜书记以自己游历过的慕尼黑大学为例,其主楼上刻有德文的“为了祖国而死去是甜美和崇高的”;而哈佛大学校门处则刻有“Enter to grow wisdom,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姜书记期待同学们要坚持为祖国强盛、为民族昌盛、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和支持同学们在毕业后投身到祖国的外交事业工作中。同时,姜书记提醒在场的研究生同学们,作为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外语能力是每位同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根本所在,夯实和重视自己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他引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话告诫大家,外语不过关的人难以成为一流人才,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语言基础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在报告的最后,姜锋书记以语重心长的话语告诫大家要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读书,要耐得住寂寞而独行,要敢于挑战创新而妙行,行动起来,坚持下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姜锋书记丰富的学习工作经历和宝贵的生活智慧引发了与会师生的阵阵共鸣,姜书记从上外到北外,从国内到国外,不断求索,求真务实,对读书的激情,对我国外交外事事业的热忱,对教育事业的真诚投入值得每位老师和同学学习。
第五篇:读《关于独处》有感
独处的意义
——读《关于独处》有感
唐雪
最近在看叔本华的《关于独处》,叔本华关于“独处”的独特见解深深地触动了我,感染了我,也引发了我对独处的思考。
叔本华在《关于独处》一书中说:“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第二点弥足珍贵,尤其我们还记得社会交往所意味着的束缚、烦扰甚至危险,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叔本华说的这些话意在阐述“独处”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他就不能获得平静的内心。相反,谁若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享受独处,那么,他的人生就充满了意义。
独处,即一个人单独相处。独处是一种处世态度,是一种身心的自我调整,更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独处不是孤僻,也不是孤独。独处可以是一种爱好,独处时可以思考,回归本真,使身心得到应有的调节;独处可以是一种能力,独处时可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甚至伤害,在独处的环境中进行关于生命、存在、自我等的深邃思考;独处可以是一种享受,独处时可以尽情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品茶、阅读、听音乐、看电影等,体验身心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
独处是一种爱好。有些人天生就喜欢独处,因为独处时可以卸下伪装的面具,让自己的本来面目展现在另一个自己面前;独处时可以关掉内心那些浮华虚荣的小窗户,敞开真实的心门,让温暖的阳光普照心田。与自己独处的时刻是最真实的时刻,独处给我们提供了揭开和存放秘密的环境,让我们能够与生命中最真实的自己倾诉生活的困难与不幸,也可以分享生命中的收获和喜悦。
独处是一种能力。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没有谁可以代替谁来承受生命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所带来的痛苦。因此,一个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独处意味着一种不需要从众的自由,独处更加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在非独处的环境中遇到困难、感到困惑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寻找独处的机会和环境来进行思考与解疑,这就是内心追求独处的本能。独处是一种能力,一种让自己感觉踏实舒服的相处方式。独处是一种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必定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只有在独处中安顿自己,才能看清自己,看清世界。
独处是一种享受。的确,对于有“自我”意识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然独处时偶尔会感到寂寞,但寂寞中却又多而一份充实。独处是人类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工作学习中抽身出来,回归自己的内心。这时候,我们能够独自面对自己和心中虔诚的信仰,能够与自己的灵魂展开一系列的心灵对话:坦露心迹,思索人生;我们可以从独处中感受内心的自由,享受不同程度的幸福。
我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因为我喜欢安静。我喜欢独处的时候卸下全身的伪装,享受片刻的宁静,享受独处带来的身心的自由。生活在这个繁荣热闹的世界中,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喧闹的声音,打扰着我这颗喜欢宁静的心。我喜欢独处,享受独处,因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我才可以远离尘嚣,进行自由而充满色彩的想象;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我才可以用平静抚平心灵的创伤,将追忆往事或尘封过去;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我才可以在安静中认识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自己等等。
“独处”确实是一个人单独相处,然而,一个人并不意味着孤独和寂寞。孤独是因为内心感受不到来自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一种痛楚,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消极的情绪;而独处是一种自我平息内心的浮躁的行为,让自己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选择。不可置否,独处时也可能会感到孤独,而感觉孤独时不一定处于独处的状态,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等的关系。正确认识独处和孤独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更好地学会独处、享受独处。
学会独处,就是学会如何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安置自己或彷徨、或浮躁、或复杂的内心。独处时可以与内心的自己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洞悉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认清自己、发现自己。只有学会独处,才有机会让自己深入思考人生;才能让自己远离脆弱、远离尘嚣;才能让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充实和升华。
在当今这个社会,独处的意义在于让躁动的灵魂趋于宁静,让膨胀的欲望止于理性,让忙碌的身躯得到休憩,让丢失的自我返归本真。独处,是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的一座座精神驿站;独处,是为了让自己更轻松自在、安稳不乱;独处,是为了养精蓄锐以面对即将到来的跋涉和远行!
选自广师13中本班第八期班刊《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