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会计本科毕业论文.doc周元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中文摘要: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改革后,存货管理仍然是没有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之
一。全文从影响存货管理的因素角度出发,联系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希望提出相关建议。
在市场经济中,每天都有一批批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同时也有一批批企业悄无声息的消失,探究这些企业失败时不难发现个中的原因:企业的资金流断裂了。如绍兴最大印染企业江龙控股、台州的飞跃集团、中国金属旗下子公司等等都是主要因为企业缺乏财务管理风险和控制现金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就如血液出了问题,企业就会举步维艰,关键词:企业 存货管理 建议
企业的存货管理探讨
存货是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持有的各类物资,在企业尤其是工商企业资产总额中一般占有较大比重。企业存货管理的好坏在资金流管理中举足轻重,建立适当的存货管理模式和风险防范机制,保证企业存货资金安全和畅通,维持资金持续的良性循环,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存货资金乃至整个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使资金在该环节实 现增值,企业才能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优势,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一、企业存货管理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影响企业存货管理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是市场风险,而内部因素主要是企业的管理水平。这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1.1市场风险对存货管理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一步理解:供应市场和销售市场,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市场风险对供应市场和销售市场存在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供应市场,原材料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的情况很少,即使出现,往往也是由于运输等暂时性问题的影响导致,并且这种局面存在的时间不长。大部分原材料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价格也相对平稳,而且很多企业都愿意和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表明企业所处的供应市场环境是较为宽松的,供应市场存在的市场不确定性少,即市场风险水平较低。所以在供应市场中,原材料库存水平年变化趋势总体是相对稳定并且有一定比例的企业显现下降势头。但对销售市场来说,情况并非如此,大部分企业的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的机会不多,这种局面即使出现,也会维持时间不长以在销售市场中,产成品库存水平年变化趋势总体上是稳中有升的。
1.2从企业自身来说,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存货管理水平,如果企业规章制度、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及工作程序都呈现极大的随意性,或虽已建立规章制度,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或执行力不高,这类企业工作就会效率低下,错误频繁,导致诸如此类问题:存货保管不善,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次品率高,毁损报废和超储积压存货等,有时这类问题会非常严重。
二、加强存货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针对市场风险和企业管理、信息技术风险。采取针对性建议如下:
2.1首先,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市场风险培训,摆脱传统管理思想约束。企业管理者的理念和风险意识对企业经营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农资企业的季节性很强,如果企业管理层受计划经济时期的存货管理思想的影响,没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风险意识以及对市场风险判
断能力和驾御能力,高库存水平将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为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企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动员各方媒体力量,通过在企业外部和内部举办各种形式市场风险知识培训活动,普及市场风险知识,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知识和风险意识,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水平。
其次,建立存货管理市场风险预警系统。存货管理市场风险预警系统在对相关的市场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后,依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系统会事先发出警报信号,提示企业决策者警惕市场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市场风险防范措施。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关存货风险管理模型和存货市场风险的指标体系,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存货市场风险进行量化,设立存货管理的市场风险预警警戒值,从而形成存货管理的市场风险报警机制,根据设立的市场风险警戒线可以对存货市场风险进行报警。
2.2 提高存货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 存货的基本业务流程:先由销售部门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并做出预期判断后且制定销售计划→生产部门依据销售计划制定生产计划→采购部门再根据生产计划和仓库库存情况制定采购计划→采购活动→验收入库→仓储保管→生产领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存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2.2.1 存货预算的内部控制关键设计 存货预算管理是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存货预算作为企业采购、销售、成本和仓储等管理活动的控制标准,也是提高企业存货管理水平重要途径之一。所以采取的关键计点是:编制、修改、执行和考核,即编制预算→按市场需求修改预算→执行预算→最后进行预算考核。
2.2.2 存货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设计 该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目标是保证采购业务在各环节的运行有序性和高效性,及时、完整和准确提供存货采购信息,旨在提高存货采购管理水平。采购业务主要控制点是:供应商管理、计划编制、合同订立、采购申请与审批、存货验收入库和账实核对。
2.2.3 存货保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设计 存货保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目标是保证存货收发存真实性和完整性,确保存货质量、安全第一。主要控制点:入库、保管、出库、盘点、报损报废。
2.2.4 存货管理的绩效考评的关键设计 公司存货管理的绩效考评目标是通过对存货管理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提高存货管理水平,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等考核依据。主要控制点:考核指标的制定、考核结果的执行。通过对存货管理业绩考核,改进存货管理方法,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结束语
在新经济条件下,原有的传统的业务流程已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关注流程再造的新课题,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方式、范围、关系和程序都将发生极大的变化,这些将会引起存货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变革。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存货管理水平,才能增
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应对风险。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1 目录----------------------------21、企业存货管理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12、加强存货管理的建议和措施-----2
2.1 存货预算的内部控制关键设计--2
2.2 存货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设计---------------------------2
2.3 存货保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设计---------------------------2
2.4 存货管理的绩效考评的关键设计2 结束语--------------------------3 参考文献------------------------4
参考文献:
[1]祝宏.存货管理现存问题&对策[J].中国药店.2009.(02).[2]陈家旺.ERP促进存货管理现代化[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3]李福生,马新堂,李智强.谈存货管理软件的应用[J].煤炭企业管理.2009.(01).
第二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出纳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
姓 名 : 教育层次: 学 号 : 省级电大: 专 业: 分 校: 指导老师 : 教 学 点:
目录
一、绪论.........................................................2
二、出纳的含义与工作内容.........................................3(一)出纳的含义...............................................3
(二)出纳的工作内容...........................................3
三、出纳的地位和重要性作用......................................4
四、出纳的工作现状..............................................7
五、如何做好出纳工作............................................8
(一)强化业务学习,提高技能素质..............................8
(二)坚持结算原则,遵守财经制度..............................8
(三)执行好现金管理制度......................................9
(四)规范操作流程,维护工作秩序...............................9
(五)确保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10
(六)做好出纳员选派工作.....................................11 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3
出纳在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财会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化。出纳作为第一手会计信息的收集者,其地位和作用在现代财务管理中日益重要,轻视出纳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大误区。本文在分析出纳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几点见解,目的在于提高出纳工作的质量,使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词:出纳 财务管理 地位 作用
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ccounting system reform is deepening.The cashier as first h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collector, it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financial management, despise the cashier work, is a big mistake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ashier work at the same time,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shier, make it play its due role in the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Key word:Cashier Financial management Position Effect
绪论
过去有一种倾向认为出纳人员只管钱,整个财务管理中没有会计员重要,也往往把出纳员置于比较次要的地位。其实,这是错误的。出纳员与会计员都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的要害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二者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只是由于现金是具有特殊财富功能的货币符号,并且日常流动性很大,需要有专人管理,与专管帐目的会计员形成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是共同搞好财务管理的有机整体。出纳工作是会计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没有会计的工作项目多,业务量大,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金收付业务,都由出纳人员经管办理,这项工作貌似简单,其实责任重大,而且涉及不少学问和技术问题, 所以做好出纳工作, 对搞好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对会计人员配备、会计岗位设置的原则作了规定。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监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可见出纳工作在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查《现代汉语词典》称,出纳是“现金与票据的付出与收进。”在实际工作中,尽管会计监督在前,但每一笔资金业务的发生,或者说现金与票据、票据与票据交换手段的实现,都是由出纳一手完成的。因此,“出纳”可以依据词解派生出三层含义:
一、出纳是指人--出纳员;二:出纳是指岗位;
三、出纳是指工作--现金和票据的付出与收进。
由于工作属性使然,出纳工作归集起来又有三个特征:
一、出纳是现金、票据收付的关口;
二、出纳是第一手会计信息的归集者;
三、出纳是外界观察一个单位会计管理水平和财务水平的窗口。因此,出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岗位。所以,任何有独立资金的单位,都要设置一个专职的岗位和人员专门负责管好、用好货币资金,掌握其变化情况,控制资金的来源
去向,并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这个岗位就是出纳岗位,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人就是出纳。
一、出纳的含义与工作内容
(一)出纳的含义。顾名思义,出即支出,纳即收入。具体地讲,出纳是按照有关规定和制度,办理本单位的现金收付、银行结算及有关账务,保管库存现金、有价证券、财务印章及有关票据等工作的总称。
1、出纳是财会部门整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人们误认为出纳是边缘岗位,只管单位资金的收支,也就是只管钱,整个财务管理中没有会计重要,其实,这是错误的。出纳人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必须有具体的岗位责任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而出纳人员也应在明确工作任务和岗位责任的基础上,保证出纳工作的质量。出纳员与会计员都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的要害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二者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相互制约的,只不过现金日常流动性很大,是具有特殊财富功能的货币符号,需要有专人管理,而会计员专管账务,二者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是共同搞好财务管理的有机整体。
2、出纳是会计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单位和经济组织中,出纳都必须是一个独立的岗位。《会计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出纳岗位、职责也有限制性规定,譬如: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内部牵制制度也规定了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的原则。因此,在会计机构中分设出纳岗位具有制度上的合法性,工作上的适应性,行为上的规范性,管理上的科学性等特点。所以出纳在会计工作中和会计循环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不可缺少的。
(二)出纳的工作内容。虽然各个单位的特点不同,其资金运动也各有其特殊性,但只要有货币资金的收付,就要有出纳。出纳工作的目的就是让单位的钱“来得清清楚楚,用得明明白白”,因此,出纳人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货币资金收支的核算。出纳核算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日常收支业务的办理;二是上述收支业务的账务核算。日常收支业务包括现金的收支,银行存款结算业务的办理负责保管库存现金、各种有价证券、支票、结算凭证、空白收据和有关印章,发票的开具,其他与货币资金有关的行政事宜。收支业务的核算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有关的记账凭证的编制,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发票领用登记簿及其他与货币资金相关的备查簿的登记,出纳日报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
第二、货币资金收支的监督。货币资金收支过程中会面临很多不利因素,为了保证货币资金收支的安全,必须对其实施有效地监督。出纳监督是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在维护财经纪律、执行会计制度的工作权限内,坚决抵制不合法的收支和弄虚作假的行为。一名合格的出纳人员,应当保证所经手的货币资金收支业务合法、合理,保护单位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
二、出纳的地位和重要性作用
顾名思义,出即支出,纳即收入。具体地讲,出纳是按照有关规定和制度,办理本单位的现金收付、银行结算及有关账务,保管库存现金、有价证券、财务印章及有关票据等工作的总称,是第一手会计信息资料的收集者;是外界观察一个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窗口,做好出纳工作对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对人员素质和对外部工作环境的促成也是一个单位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关键。下面就从工作职能入手逐步分析其地位与重要性作用。
出纳工作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不同层次,不短逐步抵进成为收付、反映、监督和管理四个特点。
第一,真实收付特点。出纳工作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收付职能。一个单位的经营、投资、筹姿活动少不了对购买货物价款的收付、经营业务往来款项的收付,也少不了各种有价证券以及金融业务往来的办理,这些业务往来的广义现金、票据和金融证券的办理,以及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办理,以及新会计制度与准则中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交易的现金收付(如资产确认信息卡),都必经过出纳员之手。这是会计核算最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方面。
第二,其次便是反映特点。出纳人员要利用本国会计核算中统一的会计货币计量单位(如核算具有多货币性,要统一换算成母国货币进行统一计量如我单位在国外有项目,每笔业务入账还要经过大量换算才能进行基础会计核算)通过持有的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账、有价证券的各种以及各种资金、资产明细分类账,对本单位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进行详细地登记、核算,以便为上一级会计核算与经济管理和投资决策提供所需的真实、无误、完整、系统的经济信息。这是为会计核算分析提供了原始的数据源泉。
第三,再次就是带有一点监督特点。出纳员不仅要对本单位的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进行详细地记录与核算,为上一级会计核算与经济管理和投资决策提供所需的真实、无误、完整、系统的经济信息,还要对各种经营业务,特别是货币资金收付业务是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完整性、有效性进行监督。为会计工作做出职业判断给出了事实依据。
第四,最后就是具有一定的据实管理特点。出纳员其中还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管理特点,对货币资金与有价证券进行保管,对银行存款和各种票据进行定期的清理、归纳、管理。为以后会计核算工作的连续性做好重要的资料保障。
从现金流量上体现的特点:一是指出纳员对现金流量的统计将资产的
流动性得以体现,即现金在企业资产中的流动性最强,能即期支付和即期偿债;二是指信息的可靠性,即现金流量信息比其他会计信息的程度要高。
(1)现金是企业的血液。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工资、缴纳税费等经营活动需要现金,偿还债务、分配股利、利润和偿付利息等筹资活动需要现金,投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投资活动需要现金。这些现金从哪里来?除企业投资人的初始和追加投入外,就需要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过程获取现金,然后,再次投放出去,以循环周转的形式满足上述现金需要。所以,“现金的流出——流入——再流出——再流入”就如同人的血液,现金周而复始的流动保障了企业的存续。因此,现金是企业的血液,出纳员则是管理员。
(2)现金流量信息是质量较高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的血液,如果将一家企业比作一个人,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便是人的骨骼和肌肉。与此相对应,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所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成果信息就好比人的轮廓面貌特征,现金流量表所揭示的现金流量信息就好比人的内部血液循环信息。一个人生病了,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从其精神状态上看出来,但若刻意隐瞒病情且善于掩饰,那么不借助于检查手段,仅凭肉眼观察就很难。同样的道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基本上可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生产经营成果,但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常常由于各种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实施着或多或少的会计造假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会计报表使用人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失去了应有的信任度。现金流量表就好比一份“验血报告”,通过激活收付实现制,转换观察视角,从而提高其可信度。此外,利用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以现金流量表揭示的现金流量信息驾驭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披露的信息,来强化验证功能,可以达到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3)出纳员如能维持的现金持有量,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和保证。现金持有量充足,企业就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正常现金需要,反之,如果企业现金持有量过低,不能满足资金周转的最低需求,就极可能致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在此情况下,急用材料没有现金购买,支付工资没有现金发放,债务到期没有现金偿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将被迫中断,企业的生存就将受到威胁。值此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有现金流入,企业就能转危为安,无现金流入,企业就逃不脱破产的厄运。所以出纳的资金预计也很重要。
三、出纳的工作现状
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健全、完普的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国内市场必然要融于世界市场体系。为适应这种市场目际化的要求‚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出纳必然融于统一的会计出纳体系之中。因此。加快企业会计出纳国际化、国家统一化进程是深化我国企业会计出纳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法》第十九条规定:单位提供的担保、未诉讼等有关事项‚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出纳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会计出纳核算和会计出纳信息突破了国界‚它不仅要为本国投资者服务‚而且也要为国外投资者服务。从而切实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会计出纳信息也必将顺应各种发展趋势‚各级企业财务部门不仅为上级企业组织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为上级企业领导决策服务‚而且要根据本企业所在行业、系统的特点建立具有为各行业、系统服务的会计出纳信息系统。扩大服务范围。强化企业会计出纳在管理中的作用。
会计出纳主体采取不同的会计出纳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会得出不同的业绩信息‚从而影响到会计出纳主体与国家之问的利益分配。因此‚会
计出纳主体出于增进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偏离会计出纳制度的规定‚选择执行有利于自身的会计出纳行为。这表明如何强化会计出纳制度执行的约束和机制‚确保会计出纳制度应有的严肃性‚是深化企业会计出纳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如何做好出纳工作
(一)强化业务学习,提高技能素质
出纳人员肩负着本单位全部货币资金与有价证券的收支、保管、核算任务,掌管着本单位全部票据,责任重大,出纳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才能完成本职工作。
首先应具备财会专业基本知识,有较高的出纳实务处理水平。出纳工作是财会工作的一种,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专职出纳人员,不但要具备处理一般会计事务的财会专业基本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处理出纳实务的出纳专业知识水平。
其次,还要有较强的数字运算能力。出纳的数字运算往往在结算过程中进行,要按计算结果当场开出票据或收付现金,速度要快,又不能出错。这和事后的帐目计算有着很大的区别。帐目计算错了可以按规定方法更改,但钱算错了就不一定说得清楚,不一定能“改”得过来了。所以说出纳人员要有很强的数字运算能力,不管你用计算机、算盘、计算器,还是别的什么运算工具,都必须具备较快的速度和非常高的准确性。在快和准的关系上,作为出纳员,要把准确放在第一位,要准中求快。
(二)坚持结算原则,遵守财经制度
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对出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现金业务日益频繁的情况下,要求出纳员更加自觉地坚持结算原则,更好地遵守结算纪律。即严格按照现行《银行结算办法》的规定,自觉坚持下述二条结算原则:
第一,恪守信用,履行付款。这一原则要求各种结算凭证和票据的当事人、关系人都必须守信用,严格履行规定的经济承诺和应尽的义务。收款者,必须以提供商定的劳务或商品为前提,按约定给以提供,收取款项;付款者,则必须按规定付款条件及时清偿债务,付给款项。第二,是谁的钱进谁的帐,由谁支配。根据结算制度规定,收、付双方实现商品交易或完成劳务服务后,主债权人有权决定应收款项进入谁的帐户,其合法收入不得干涉。对付款者而言,一不应拖欠付款项,二不应强行扣款或代别人扣款。
(三)执行好现金管理制度
一是要加强法制观念,准确掌握有关法规。出纳应加强法制观念,学习和贯彻《会计法》等财务会计法律,准确掌握和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牢固树立起坚决按照法律法规办事的观念,确保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这是执行好现金管理制度的根本基础和保障。二是自觉执行制度,使现金管理落实到实处。制度的内容很全面,现金的收收支支什么情况下如何做都有明确规定。能不能执行制度,还要看财务人员能不能自觉地去坚持制度,按照制度办事。
三是积极主动想方设法解决疑难问题。执行现金管理制度过程中往往遇到难解的问题,财务人员特别是出纳员要以清醒头脑正视现实,用积极态度坚持原则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去解决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既不能放弃原则,又不能消极地不解决问题。如有人要求报销规定之外的开支,无论理由多么充足,出纳都不能擅自做决定而必须请示财务主管或由主管领导审批来帮助解决。
(四)规范操作流程,维护工作秩序
出纳是会计工作规范的实施者,出纳人员担负着资金收付,票据管理,现金日记帐,银行存款日记帐登记等工作。会计工作规范化的要求是,健
全内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使记帐、算帐、报帐工作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进一步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记账凭证中的每一张发票,每一个数据,每一项内容,出纳人员都必须熟知,即使会计审核过的凭证出纳人员也要复核,然后实施收付,程序才算结束。由此可见,实施会计工作规范化,出纳人员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首先,规范应当从原始凭证做起,发票是否合法,发票的出具人是否发票的合法使用者,有无转借,变造,涂改等,持票人是否与业务内容有关。二是票据的整理,出纳人员应当本着负责的态度,认真整理每一张单据,三是日清月结登记账簿。管好现金和票据。实施收付,程序才算结束。由此可见,实施会计工作规范化,出纳人员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首先,规范应当从原始凭证做起,发票是否合法,发票的出具人是否发票的合法使用者,有无转借,变造,涂改等,持票人是否与业务内容有关。二是票据的整理,出纳人员应当本着负责的态度,认真整理每一张单据,三是日清月结登记账簿。管好现金和票据。实施会计工作规范化,出纳人员应当从本职工作做起,把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的全部内容,对内在质量上把好政策,法规、纪律关,对外在质量上把好书写、规格,整洁规范关。为全面实现会计工作规范化而努力。
(五)确保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1、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行。按规定审批人应根据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出纳人员根据经过审批的报销凭证予以支付。其支付的审批与执行应当互相分离,以防相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造成货币资金的流失,以此来堵塞报销漏洞,加强对费用支出的管理。
2、出纳与会计职务分离。出纳与会计的职务分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钱账分管。出纳人员主要是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和银行结算业务、单据的编
制以及日记账的记录,根据已经办理完毕的收付款凭证,逐步顺时登记现金日记账或银行存款日记账,会计人员主要负责货币资金业务的处理以及有关凭证、总账、报表的编制等。此外,出纳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工作还是具有内在稽核关系,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3、库存现金的保管与盘点清查。出纳人员在每个工作日结束后应结算出余额,都要清点库存现金,并与现金日记账进行核对,如发现短缺或溢余,应立即查找原因,做到账实相符,造成损失的应由相关责任人承担损失。出纳以外的会计人员或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清查库存现金,并与现金日记账进行核对,编制现金盘点表对结果进行反应,以保证现金的安全。
此外,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换出纳人员,实行会计人员内部轮换制,以防一些长期隐蔽的违法犯罪活动。
(六)做好出纳员选派工作
1、思想端正,自律在先,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近年来一些财务人员或金融部门工作人员中出现的个别经济犯罪案例屡见不鲜。这就要求出纳员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在人情面前不低头,每一笔现金收支,无论是对公的还是对个人的,该收的必须如数收,该付的一定按数付出,不刁难、不变样,更不起贪心,公私分明,不贪不占。
2、诚信为本,坚持准则,办事公正,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不为利益所诱惑,信守诺言,保守秘密。执行现金管理、账户管理制度过程中往往遇到难解的问题,出纳员要以清醒头脑正视现实,用积极态度坚持原则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去解决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3、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有条不紊,沉着冷静,出纳工作单调繁琐,时间长了有的人很容易变得拖拉、磨蹭,所以,开始选派人时就必须选用热爱这项工作,认真对待本职工作,将身心与本职工作融为一体,并且谦
虚好学,肯于积极钻研业务,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担任此项工作。出纳员工作事无巨细,来往银行,管理票据,签发支票、审查凭证、申请批准、填单记(日记)账,哪一项都马虎不得;点钞要准确无误,计算要正确可靠,所有这些要求都靠有爱岗敬业精神的人通过勤奋学习和艰苦训练才能逐步具备起来。结束语
加强出纳基础工作,是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出纳工作作为财务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其道德水平的优劣、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单位财务工作的开展。因此,出纳是财务人员从事财务工作最直接的对象。加强出纳基础工作,督促出纳工作人员从出纳工作最基本的环节抓起,不断改进和加强、提高工作水平,对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起直接作用。出纳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既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我们在日常工作可以很清醒地看到出纳工作在整个会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随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完善,出纳人员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出纳工作对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山西省2010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读本(2010-5)
2、刘 宏: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改进(2007-4)
3、王育梅:浅议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山西财税》(2011-4)
4、付智勇:出纳工作的重要性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3)
5、陈美琴:谈如何做好出纳工作[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4)(
第三篇:本科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适用性问题研究
摘要: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作为以公允价值为计量模式的会计工具,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加据了金融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充分暴露出以公允价值为计量模式的弊端,本文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公允价值的内涵及特征,并指出其理论存在的缺陷,建议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真实地反映出企业资产价值和经营成果。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适用性;问题研究
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袭卷全球,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在人们纷纷指责房地产、金融资产泡沫破灭的同时,也在认真反思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弊端,即产生的顺周期性,对资产价格助涨助跌的作用,背离了资产的内在价值,人们曾经预言公允价值是目前最好、最合理的计量模式,却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了“经济杀手”的角色,为这场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期盼经济复苏的同时,人们也更迫切希望找到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会计计量模式,来消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经济产生的负影响。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特征及优点
公允价值,英文为Fair Valve亦称Market Valve或Mark to Market,所谓公允价值是指以市场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传统的计量模式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更强调资产、负债的现实价值,从而与账面值产生了公允价值变动,这种公允价值变动是通过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比较产生的,从而影响所有者权益,表现为对损益与权益的调整。以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计量,由于其反映了资产负债现时真实价值,对债权人、投资者、社会公众来说,以此为计量基础反映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其决策更相关和有用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因此,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已经成为国际会计的一种潮流趋势,代表了国际会计发展和改革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向。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来加以运用,特别是对于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交易或者事项中,以提高社会公众对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用性的障碍
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计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其产生的顺周期效应缺陷也是明显的,即对资产的助涨助跌的作用,加剧经济的巨幅波动,从而推动了金融危机的深度与广度。尤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难以保证准确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合理性。具体说来:
(一)、公允价值理论的假设前提很难满足。首先,在交易市场的交易行为很难界定该交易行为是否公平,因为交易的双方最终结果有盈亏,对哪方是公平难以确定;其次,交易的双方也很难界定是熟知交易对象,事实上,市场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一方总比另一方
要知道多的信息,另外熟知的定义,熟知的程度比较,实践很难界定;再次,交易市场总是存在强者与弱者,市场参与从来就没有公平性,那种理想的市场交易环境及公允价格在现实的市场很难得到反映,换而言之,理想的市场与现实的市场有相当大的距离;
(二)、公允价值反映的利润不真实。反对者认为会计必须是对过去的事项可以进行计量,而不是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项进行计量,否则财务会计变成财务预测,公允价值理论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入利润,违背了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的原则——权责发生制;
(三)、公允价值不能提供与收入、费用相配比的,以确定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
(四)、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会计计量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如果公司一旦被出售的话表现出的是清算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其计算出的利得和损失没有依据;
(五)、公允价值提供的信息没有相关性,当只有公司清算时,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脱手价格信息才具有相关性,如果公司将持续经营的话公允价值的脱手价格信息不具有相关性;
(六)、利润反映不科学。如果存货以市场价格计量的话,那么其反映的销售利润为零,因此,会计核算的重点变成了价格变动,使报表阅读者无法获取真实的信息,则无法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
(七)、公允价值理论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因不能单独出售不予计价,因而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考虑不够充分,未能充分体现企业整体资产价值;
(八)、不具有可加性。公允价值认为,只有过去的或现在的经济活动为基础计量方法才是客观的、预期的数据不能于现有的数据相加,如果资产强行处置与渐进、有序处置存在差异的话,那么实际确定现行现金等价物肯定预计,那么就与公允价值模型产生矛盾,另外当单项资产处置与资产组合处置,价值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得出现行现金等价物本身不能相可加性;
(九)、公允价值反映的资产市价,而不是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对资产价格助涨助跌的作用;
(十)、在相关资产、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或实际成交时,其公允价值的计算确定往往带有企业对其价值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未得到实际公允市场交易的确认,因此其可靠性相对难于验证。
(十一)、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未考虑所有者权益自身的价值变动。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来源于资产减负债的余额,其计量的结果与所有者权益实际价值相差较大,也就是说,会计计量所提供最重要的信息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与市价相差较大。随着人们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改变,报告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效,以有助于评价与决策,因此,越来越凸显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越性、必要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该是按照同一时点市场价格进行计量,因
此所有者权益的计量不应该来源于资产减负债的余额,换言之,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就是股权市场价格,而不是账面价值。对上市公司而言,股权价值就是股价,对非上市公司来说,所有者权益价值应该通过技术评估方法进行确认,因此,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不应该再是资产与负债的余额,其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而言是股价的变动,对非上市公司而言,其价值变动取决于股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未来盈利能力等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未来持续盈利能力。因此,资产、负债变动并不能完全决定所有者权益自身的变动;
(十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应该计入利润。这主要是因为
1、价值变动并没有具体的交易行为,不产生收入、费用,且具有未来不确定性,无法进行计量确认;
2、现行成本并没有节约,因采取某种行动而没有采取其他行动所带来的机会利得,当采取行动后就没有了,一旦购买资产,其成本就变成现实,唯一选择出售或继续使用,因此,现行成本法采取的财务资本观的持有利得缺乏理论基础;
3、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反映已实现的或预期的现金流量,那么计入利润是没有依据;
4、没有证据证明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与现值之间存在联系;
(十三)、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净资产等同于所有者权益。企业整体价值观认为,净资产是指企业未来的可持续的现金流入的现值,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过去形成应该归属所有者享有的经济利益。说的更通俗些,它是企业过去形成自创无形资产及所有者投资的成本并且包括机会成本。两者之间在会计计量上并不完全相等,也并不是同一概念。如是同一概念没有必要用二个名称表达同一属性。因此,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是二种不同的概念。即: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净资产价值不等于所有者权益价值;
(十四)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资产的属性不清晰。根据公允价值理论应该反映是资产的交换价值,而实际运用中由于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市价计量为主,其他计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反映的资产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投入价值、重置价值、交换价值、在用价值等价值属性,这样形成了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矛盾。根据资产的价值属性与会计计量模式理论,资产的价值属性决定会计计量模式,资产的价值属性与会计计量模式直接存在一致性、相关性,不同的计量方法体现资产不同的价值属性(如:历史成本法体现是资产的投入价值属性;重置成本法计量体现是资产的重置价值属性;公允价值计量法应该体现是资产的交换价值属性;现值计量模式体现是资产的在用价值属性),由于资产的价值属性不同,因此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当资产没有市价时,可以采取技术方法估算其市价,而不能用其他价值属性替代交换价值的价值属性,也不能用其他计量方法来替代公允价值计量,如:不能用资产的投入价值、重置价值、在用价值、可变现净值替代资产的公允价值,也不能用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现值计量法替代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因此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性、真实性值得怀疑;
(十五)、会计假设前提矛盾。会计的计量、确认、报告是以持续假设前提为条件。现行公允价值理论在会计假设前提下,却计量会计主体假设在某一时点发生法律上清偿责任时的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价值,即认为企业的资产是用来度量债权人和股东的义务。而从受托理论讲,资产用来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获利能力,从决策有用理论来讲,会计计量所提供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信息应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为决策服务,因此,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情况下,会计的目的并不是用来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在某一时点发生法律上清偿责任时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同时这种假设情形也与会计持续经营的前提发生矛盾;
(十六)、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没有保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同一时点下的可比性、可加性。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特别强调时点性,即考虑时间对会计计量的影响,换言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的价值,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不同时点上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的特点。而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其中包括了历史成本法,将不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进行累加,将不同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进行累加,从而无法保证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公允性。因此,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不应该用历史成本替代公允价值,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没有市价情况下,应该采用技术方法估算其时点市价,从而使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同一时点下的具有可比性、可加性。
三、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建立
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又称为市价计量模式,所谓市价计量模式是指会计要素应按照会计当日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或者采用技术方法估算该时点市场价值。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计量。1.逐日市价计量;2.报告日市价计量。即在会计日常核算上,如无特殊要求一般采取历史成本法计量,(特殊情况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等资产采用逐日市价计量),报告日时调整到市值计量,从而产生价值变动科目。市价计量模式反映的是企业时点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并且考虑到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不同时点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的特点;它与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区别在于:
(一)前提不同,现行的公允价值前提1.为公平交易形成的价格;公平交易是公允价值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交易双方应该彼此平等,自由的进行交易;2.为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这一假定实际上是对公平交易进行补充定义及说明。如果交易一方或双方在财务困难或面临重大经营规模调整,缩减时候,交易形成的价格往往是不是公允的,不是正常交易形成的价格。3.为交易双方应是熟悉情况的,这一假定仍然是对公平交易的补充。如果交易一方或双方不熟悉交易对象的情况,其形成的交易金额很难说是公允的。市价计量模式前提:1.名义货币发生变化。货币的价值如果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则对资产价值发生影响,通涨时,资产价值上升,通缩时,资产价值下降,从而使资产、负债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价值,不
同时点上资产、负债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2.社会生产效率日趋提高,使商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商品价值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价值;3.商品经济和资本市场高度化、信息化。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已经基本市场化,人们从投资的需求,迫切关注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效,其目的有助于评价与决策,因此从投资角度来讲,报告使用者使用报告的目的充分了解的真实的会计信息,判断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是否合理,以便发现投资机会,进行投资决策与评判。因此,在市价计量模式下,应当真实地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
(二)、理论依据不同。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市场的确认。由于公允价值是在许多限定和假设条件下取得的,因此,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的确认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即使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资产交换价格也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允价值“;更何况在资产没有市价的情况下,其公允价值的确认往往具有很强的人为因素。因此给盈余管理带来很大的空间;而市价计量模式,其理论依据来源于资产的价值属性决定于计量模式,不同计量模式体现的资产价值属性不同。采用市价计量反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交换价值,更真实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市场价格,与公允价值计量相比,市价计量模式并不去研判其价格是否合理、公允,而是真实的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的市场价值,从而更加突出了会计的反映功能,因此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相关性强;
(三)、资产价值属性不同。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是市价计量模式为主,其他计量模式为辅的混合模式,反映资产的属性是多种资产价值属性,而市价计量模式是单一的计量模式,反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交换价值,根据公允价值理论公允价值应该反映的资产属性是交换价值,而非混合的价值属性,因此市价计量理论更符合公允价值理论要求;
(四)、所有者权益价值属性、价值量不同。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未能真实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而采用市价计量真实计量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的交换价值,其价值量与现行的所有者权益价值有很大差异,由于市价计量模式反映所有者权益的价值是市场价值,因此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
(五)、利润核算观不同。现行公允价值理论在利润核算上采用资产、负责观,将资产、负债价值变动视为利得或者损失计入利润中,即影响所有者权益价值,而采用市价计量所有者权益价值是按照市场价格计量,其价值变动与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无关,即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是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因此,在市价计量模式下,在持续经营原则、稳健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前提下,在利润核算上仍坚持收付实现制原则,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再视为利得或者损失计入利润,因而更能准确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获利能力,评价公司使用
资源所取得效果;
(六)、会计理念不同。现行公允价值理论反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价值理念是从法律清偿责任的角度出发,即考虑企业在发生清偿责任的情况下,企业的资产首先用来清偿债权人的利益,剩余的净资产归股东所有,即形成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市价计量理论认为,企业的资产不是用来度量债权人和股东的义务,从受托理论讲,它表明资产用来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获利能力,从决策有用理论来讲,会计所反映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信息应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为决策服务,因此,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情况下,会计的目的不应该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在某一时点发生法律上的清偿责任时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同时这种计量也毫无意义,这主要是因为1.企业在正常运营情况下不存在发生会计理论所假设会计主体发生清偿责任,并且这种假设情形与会计假设的持续经营的前提发生矛盾;2.企业在持续经营情况下与清偿条件下,由于存在未来盈利的预期不同,因此价值量存在很大的差异;3.企业在持续经营情况下,会计的任务只能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的价值,并不能准确、真实地估算会计主体假设被清偿的所有者权益价值。即便企业发生清偿情形,其所有者权益价值取决于市场交易,而不是取决于会计计量的结果。因此,我们不妨把该种会计理论称为”预测会计“或者”算命会计“更为贴切、妥当;
(七)、会计等式不同。现行公允价值理论将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来源于资产减负债的余额,即资产与负责决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而市价计量模式认为,所有者权益价值来源市场交易结果,即供求关系是影响所有者权益最直接的因素,其他因素影响所有者权益价值也是通过供求关系实现的。因此所有者权益与净资产的概念有所不同,其价值也有差异,即净资产来源与资产与负债的减项,所有者权益来源与市价,其形成的会计等式:资产市价=负债市价+所有者权益市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换言之,传统的会计等式: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不适用于市价计量模式。
三、结语
总之,在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现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正积极探索、寻找更好的计量模式,遵循谨慎性原则,运用有效计量方法,避免对资产或者市场的负面影响,以真实地反映出资产的价值和企业的经营成果。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1-6
2.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王光远。福建教育出版
3.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陈国辉。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适用性问题研究
第四篇:会计毕业论文.doc本科
【会计毕业论文】财政部于2004年4月27日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实施。该制度是在遵循一般会计核算原则的条件下,结合我国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制定的,充分体现了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小企业会计制度》对小企业的界定,遵循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共同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以工业企业为例,《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规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 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 000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 000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 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 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企业。”按新的中小企业标准,我国小企业占工业企业法人总数的近95%,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少企业会计机构不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规范,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因此《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对于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多方面与《企业会计制度》有着较大的不同,需要业界注意。
一、对于会计科目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满足企业对各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的要求。根据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其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仅仅是职工人数较少、年销售额较小或资产总额较小,小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与大中型企业没有本质性差别,但小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相对简单。为此,《小企业会计
第五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定稿)
浅述企业中的成本控制管理
写作提纲
一、绪论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途径之一,而盈利正是企业的目的,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中的动力。本文论述了企业从成本控制的内涵及重要性入手,分析了现行成本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提出了加强市场观念、明确控制范畴、选择控制标准、确立控制原则等对策建议
二、本论
(一)成本控制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成本控制管理的内涵 2.企业强化成本控制管理的意义
(二)现行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造成企业中的成本控制管理不足的原因 1.重生产、轻经营,成本观念模糊
2.忽略对成本的预测、决策,成本管理滞后于形势发展 3.对成本的动态变化认识不足,缺乏市场观念
(四)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对策 1.加强成本控制的市场观念 2.明确成本控制的科学范畴 3.选择成本控制的合理标准 4.确立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5.正确选择成本控制方法
6.注意处理好成本控制的几个问题
三、结论
总之,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企业应高度重视成本管理,树立企业成本系统观念,切实推行成本全员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基础工作,采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成本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成本信息的有效性,划分责任单位,建立责任指标体系,实行责任预算、责任核算、责任控制、责任考评相结合。加强战略成本管理,从每一个细节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浅析企业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内容摘要】: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途径之一,而盈利正是企业的目的,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中的动力。本文论述了企业从成本控制的内涵及重要性入手,分析了现行成本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提出了加强市场观念、明确控制范畴、选择控制标准、确立控制原则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本控制
控制范畴
合理标准
基本原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越发激烈,竞争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企业如何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因为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保障。企业应重视成本控制,针对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分析企业在成本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求全面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一、成本控制的内涵及意义
成本控制在市场经济实际应用中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也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搞好成本控制。
(一)成本控制的内涵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二)企业强化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1、成本控制是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2、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3、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 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二、现行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一)传统成本控制缺乏现代市场观念
(二)传统成本控制的范围狭窄
(三)传统成本控制标准单一
预定成本限额即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成本一般采用“目前可能达到的标准”,这使得已达标的部门和员工不思进取。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中,在计算成本要素差异或进行成本分配时,以定额或标准为依据。但这种定额或标准只不过是过去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数据,不能随物价涨跌、生产流程的改进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及时得到修正,不能正确计算成本。如果以过时的定额或标准去考核、控制成本,就会失去公正性。这势必使得企业内部有的部门和人员很容易完成定额,以至出现大量的“有利差异”,从而不思进取。
三、造成企业中的成本控制管理不足的原因
(一)重生产、轻经营,成本观念模糊
企业成本是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进入市场经济后,企业职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企业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但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成本管理往往以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中心,只注重对生产成本的管理,却没有考虑到企业内部其他非生产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影响,这种成本管理观念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忽略对成本的预测、决策,成本管理滞后于形势发展
成本管理应依据市场信息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决策,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成本管理应以优化企业价值链为着眼点,应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有关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方面的信息进行经营管理决策活动,以避免盲目组织生产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对成本的动态变化认识不足,缺乏市场观念
产品在市场价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成本不能无限扩张,只能在保证效益和持平的区间范围内有限伸缩,如企业成本超越市场价值,就会出现生产越多亏损越多,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问题。许多企业却脱离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片面强调高产量,一旦市场需求已饱和或者弹性不大,那么企业的产量越高,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四、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笔者根据自己的几年理论学习和实际经验,认为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成本控制,而加强成本控制的途径较多,这里仅仅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观点:
(一)加强成本控制的市场观念 上文提出了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易发的存货损失等。
我认为,为了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冲破传统成本观念的束缚,对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以获得有关目标市场顾客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根据顾客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二)明确成本控制的科学范畴
传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其具体范畴主要是:
1、成本控制的对象,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2、成本控制的内容,要扩展到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3、成本控制的视野,要有不同的目标层次。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三)选择成本控制的合理标准
成本控制采用什么标准,即成本控制定额、限额、预算等,按照什么水平来确定,是成本控制理论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实际平均标准。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2、历史最好标准。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3、理想标准。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4、平均先进标准。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四)确立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确立成本控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节约原则,亦即经济性原则。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2、全面性原则。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3、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个别设计,以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可完全照搬别人的做法。
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4、分口分级控制原则。各个职能部门要分工合作,归口管理,完成本部门负责的成本控制指标,并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层层控制,形成一个成本控制网络。
5、责权相结合原则。要使成本控制真正发挥效益,必须贯彻责权相结合的原则,如果没有权力,就无法进行控制。此外为了调动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必须以他们的业绩进行评价考核,并同职工的经济利益紧密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6、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就是企业领导人员对于控制标准以内的问题,不再过问,集中精力注意于脱离标准差异较大的例外事项,以利领导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
7、目标管理原则。成本控制是目标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必须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作为对公司经济活动进行限制和指导的准绳,力求做到以最少的成本开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五)正确选择成本控制方法 1.定额成本法
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其计算公式如下:
产品实际成本=定额成本 + 脱离定额差异 + 定额变动差异 2.标准成本法
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标准成本法是将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计算程序如下:
⑴ 制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⑵ 计算实际产量的标准产品成本;
⑶ 计算标准成本差异,将计算出来的差异计入到各种专设的差异帐户中; ⑷ 根据完工产品的实际产量和单位标准产品成本,计算完工产品的成本,并予以结转;
⑸ 计算并结转标准成本差异帐户,结转销售产品的成本;
因此,企业可根据产品的各项标准消耗量(如材料、工时等)及标准费用事先计算出来产品的标准成本。同时利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比较,企业可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费用的支出,逐渐达到标准成本的水平,从而可以不断降低产品的实际成本。
3.作业成本法
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综上所述,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要求,正确选择一种适合本企业自身发展的成本控制方法。
(六)注意处理好成本控制的几个问题
成本控制绝不是简单易行之事,必须认真对待,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成本控制的几个问题,即:
1、将成本控制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提起“成本”,多数管理人员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生产,然而总成本的成本不仅产生于产品生产过程,也有相当大部分产生于市场营销、推销、服务、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等活动。因而它们在成本控制中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2、重视采购。许多企业在降低劳动力成本上斤斤计较,而对外购投入却几乎全然不顾,采购部门的分析也往往过于集中在关键材料的买价上,采购人员非专业化,对外购投入和其它价值活动的成本之间的联系又不为人们所认识。这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无疑是错失了改变成本获取效益的许多良机,因而必须重视材料采购。
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3、重视间接的或规模小的活动。企业降低成本的规划通常集中在规模大的成本活 动和直接的活动上,占总成本较小部分的活动则难以得到足够的审查。间接活动如维修和常规性费用也不被人们重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企业也应给间接的或规模小的活动以足够的重视。
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4、正确认识成本驱动因素。企业常常错误地判断其成本驱动因素,不能正确找出其成本驱动的真正因素,而被一些假象迷惑,必须正确认识成本驱动因素。
5、避免以相互矛盾的方式降低成本。企业常常企图以相互矛盾的种种方式降低成本。它们试图增加市场占有率,从规模经济中获益,而又通过型号多样化来抵消规模经济。成本驱动因素有时是背道而行的,为此必须对之权衡取舍,避免以相互矛盾的方式降低成本。
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缺乏市场观念。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相比较、以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优化预期的成本限额的过程。
总之,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企业应高度重视成本控制管理,树立企业成本系统观念,切实推行成本全员管理,完善成本控制管理基础工作,采用科学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成本信息的有效性,划分责任单位,建立责任指标体系,实行责任预算、责任核算、责任控制、责任考评相结合。加强战略成本管理,从每一个细节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万寿义. 成本管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10 [2]程文香. 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效益[J].水力发电,2001,3 [3]徐文丽. 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创新[J].上海大学报,2001,2 [4]翟雨良.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J].财经贸易,2000,4 [5]常洪才.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6]中国企管网: http://www.xiexiebang.com/2011/course/Cost%20Analysis%20%26%20Control/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