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感想
读《论语》有感
《论语》一书可谓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则”。如果你认为《论语》已经过时,那就大错特错了。其所谈“察人之方”,“力身之则”,“仁孝之道”,“学习之方”,“为政治国”,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读一读《论语》以谨听圣人之言,坚守行身之则很有必要。
单就学习而言,我们总是在寻找摸索好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便是好的方法之一。孔子由此告诉我们要以学习为乐,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时间再经常复习一下,此所谓“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也一样,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中间总有一些不懂装懂的人,孔子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大家是非常谦虚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更是大家的风范。
就做人而言,我们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学坏三天,学好三年。而《论语》正是指引我们走向正途的明灯。“吾日三省吾身”告诫我们要自省;“贤贤易色”告诫我们要以德行为重;“事父母能竭其力”告诫我们要孝顺父母;“泛爱众,而亲仁”告诫我们要有爱心重仁德;“过则勿惮改”告诫我们要知错就改;“慎终追远”告诫我们要有孝心重感情。“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軌,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为人的根本,无信之人不会被人尊重。“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于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要见义勇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为我们讲明了求富贵之道,要符合道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告诉我们要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能够受人尊重的谦谦君子的形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我们指出了一个简单的人 1
生之路。
就处事而言,我们应以《论语》之言为处事之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告诫我们以诚待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告诫我们看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告诉我们居住都要和有德行的人在一起,所谓“近朱者赤”。“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伪君子。“放于利而行,多怨。”,孔子告诉我们不要只为利益而工作,否则便会遭到埋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诫我们要向贤人学习,对于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过错。“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告诉我们孝道中的“仁”,指出父母的过错,也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行胜于言。“朋友数,斯疏矣。”,告诉我们对待朋友的过错,当以礼渐进,否则便遭到疏远。“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虽然是在谈治国,但工作也同样适用。用自己的德行去以身垂范,才能真正服众。“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我们要多听,谨言慎行,这样便可减少错误和后悔。“举直错诸枉”是永远的真理,只有正直的人才会真心地做事,而那些邪恶之徒只会为自己想,我们要接近正直者远离邪恶者。
孔子也为我们列举了许多圣贤作为学习的榜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的子产;“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晏平仲;“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的宁武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的伯夷叔齐;“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尧舜;“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孔子本人。书中圣贤数不胜数,所具品质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论语》一书实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人生永远的灯塔。孔子其人更是难得的圣贤,他更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
2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第二篇:论语 读书报告 感想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报告
1.书名:于丹《论语》心得 2.著者:于丹
3.出版社:中华书局 4.页数:157页
5.内容大意:全书一共分为易中天序、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 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论语》原文、后记这十个部分。易中天序:易中天对论语和于丹此书的看法;
天地人之道:我们一个生命的个体,在浩瀚的宇宙的意义;
心灵之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缺憾; 处世之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君子之道:我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呢?
交友之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们如何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又如何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
理想之道:“匹夫不可以夺志”,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但我们该怎么理解“理想”的含义呢?
人生之道: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真正含义; 《论语》原文 后记
6.书摘:《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7.读后心得: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一股对经典传统文化的普及热潮。但是,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庸俗烦琐和高贵思想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通过于丹说论语,我在面对挫折和面对朋友上有一些认识。
首先是如何面对挫折。“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其次是如何与朋友交往。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反映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强大。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于丹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让我在对世界的认识上有了新的体会,我知道了心灵的美丽和平静对于我们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多么重要。因此,我会努力提高我心灵的修养,正如《大学》中所说的“修身”。
第三篇:于丹《论语》感想
首先,我想肯定一下于丹在论《论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于丹教授的讲述之下,在我们看来艰涩难懂无趣的《论语》慢慢变得鲜活起来。以我之前对《论语》的了解,这部著作应该主要讲的是君主治国、仁政为主的话题,但是从上次课上的视频来看,于丹对《论语》的心得主要是《论语》对于我们内心的一种影响,它崇尚的是一种内心的平静,要为心灵建立安定自信。这对于物欲横流的今天,是着实有用的。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加快,大家内心都带着浮躁之气,但是人们又在追求一种内心的平和宁静,于丹教授在内容的选择之上,正好符合了观众的口味与需求。使得经典从高阁之上回归人间,引发无数心灵的触动,使经典穿越时空的尘埃,唤醒今人迷失的心灵,激活了国人所共有的文化基因。
她告诉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中的不如意,又说一个人的自信来自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结合很多生活中的小故事,我们受益匪浅。
之前一直认为“五十知天命”就是人到了五十岁就要顺应天命,不可违背,但是于丹教授却说,知天命的意思是人到了五十岁内心就会有一种定力来抵抗外界。不怨天,不尤人。把人间百态,把人间学习道理,最后达到一种熔铸的提升。
但是,我看到网上也有批评之声,说 这似乎是一个没有文化大师的时代,却是一个文化名人辈出的时代,于丹对于《论语》有很多的曲解之处,比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在这里把“民无信不立”的“信”解释成“信仰”和“对政权”的认可,显然将“民”当成了这一句话的主体。子贡是问一个国家要想政治稳定,需要哪些条件。孔子回答时也是把国家当成主体的,因此,“民信”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取信于民”,就是让老百姓相信。
但是不管怎么样,即使存在着一些理解错误,但是主要的思想还是积极的,能对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在批判的基础之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吸取的地方。
第四篇:论语 读书报告 感想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报告
1.书名:于丹《论语》心得
2.著者:于丹
3.出版社:中华书局
4.页数:157页
5.内容大意:全书一共分为易中天序、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论语》原文、后记这十个部分。易中天序:易中天对论语和于丹此书的看法;
天地人之道:我们一个生命的个体,在浩瀚的宇宙的意义;
心灵之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缺憾; 处世之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保持一个良好的人
际关系;
君子之道:我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呢?
交友之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们如何分辨好朋友和坏
朋友,又如何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
理想之道:“匹夫不可以夺志”,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但我们该怎么理解“理想”的含义呢?
人生之道: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真正含义;
《论语》原文
后记
6.书摘:《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7.读后心得: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一股对经典传统文化的普及热潮。但是,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庸俗烦琐和高贵思想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通过于丹说论语,我在面对挫折和面对朋友上有一些认识。
首先是如何面对挫折。“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其次是如何与朋友交往。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反映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强大。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于丹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让我在对世界的认识上有了新的体会,我知道了心灵的美丽和平静对于我们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多么重要。因此,我会努力提高我心灵的修养,正如《大学》中所说的“修身”。
第五篇:《论语》感想2
《论语》读后感
《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