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儒家文化与论语选修课程感想
儒家文化与论语选修课程感想
正值迎春之际,学生选择了儒家文化与论语作为选修课程,原因之一为:以这次选修课为契机,去学习喜欢的国学。现就上这门课程的感想作如下阐述。
在2010年的开年之初,学生就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并已经在为大四跨专业跨学校考心理学的研究生了。在这其中,接触到国学,接触到论语,并对国学产生了兴趣。所以期初就选修了这门课程,并在老师的讲解下开始了论语的学习。
印象最深的当属第一节课。老师在课堂上说到了忠恕之道,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和兴趣。论语,一部记载孔子和弟子对话的书,涵盖了生活上精神和物质上各方面的睿智思考。在现今这个社会,还有很多的思想是我们欠缺的。这,引起了我的反思。
一个名族,只有文化的内涵深厚才能称得上强大而富有生命力,而不是纯粹的经济指数。面对日益剧增的信息流通,泛滥的图书市场以及浮躁的社会功利心理足以淹没了生活中的那份宁静——思考人生。
孝,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思想。纵观社会,孝道在年轻人身上已经很难找到了。在最近的一次的调查中结果发现,由于太过于关注自身的利益和感受,常常使最终受伤害的是父母。得知这一句结果是很痛心的。一个人,如果不孝,那你还能奢望他/她能有哪些你能信任和放心的吗?一个人,如果不孝,哪来的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拥有足够的感受力,去置身于他人思考,才能成为你性本善的追求。
孔子一生致力于施政于仁,最后以教育为途径去实现梦想。求仁,得仁,即幸福!人生仅仅一次,怎样去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和追求更高的追求呢?孔子说学而第一,终身的学习与成长,是一个人对生命最基本的能力尊重。
始终贯穿着中庸的思想,对比起其他思想,儒家思想的保留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适用性大。一本论语,在人生中的指导性极强,它告诉你,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怎样做是不好的。但没有给你为什么要这样的答案,因为心中本身就是那样,所以没有答案吗?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世界最早较齐全的心理学诞生在中国。论语就是其中一部主要的。任何心理学的观点都能在论语上找到源头。不同的是心理学分析了其中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并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
在社会上的论语热总会让我很担忧。一间小学的录取标准竟然是能背弟子规。一股燥热的社会风气带动的这些有违本意了。弟子规,能背而不能意会。论语也告诉我,应谨记三戒之言。
取其精华,是大多学习国学的初衷。希望我能在其中不迷失自己。
毫无疑问,接触国学后,自己拥有了更多的感受力。去感受别人的立场和想法,去感受花草树木的生命,去感受生活环境的和谐之要。更懂得需要自己努力树立榜样去感化身边的同学。
国学,无疑是房间里的一幅画。精神上的修养无疑是客人最为关心的。立身于社会,以礼服人也已经是公认的最佳外交手段。无疑,学习国学的精华可以净化心灵,深化定力。以无力胜有力。
论语,一部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的书。固然有它的可取和珍贵之处。学习后的感想是:要是能配合心理学一起学的话,相信人们会拥有一颗澄明的仁心。
以上即是学生的感想。望老师加于评论和改正。
第二篇:论语感想
读《论语》有感
《论语》一书可谓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则”。如果你认为《论语》已经过时,那就大错特错了。其所谈“察人之方”,“力身之则”,“仁孝之道”,“学习之方”,“为政治国”,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读一读《论语》以谨听圣人之言,坚守行身之则很有必要。
单就学习而言,我们总是在寻找摸索好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便是好的方法之一。孔子由此告诉我们要以学习为乐,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时间再经常复习一下,此所谓“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也一样,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中间总有一些不懂装懂的人,孔子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大家是非常谦虚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更是大家的风范。
就做人而言,我们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学坏三天,学好三年。而《论语》正是指引我们走向正途的明灯。“吾日三省吾身”告诫我们要自省;“贤贤易色”告诫我们要以德行为重;“事父母能竭其力”告诫我们要孝顺父母;“泛爱众,而亲仁”告诫我们要有爱心重仁德;“过则勿惮改”告诫我们要知错就改;“慎终追远”告诫我们要有孝心重感情。“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軌,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为人的根本,无信之人不会被人尊重。“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于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要见义勇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为我们讲明了求富贵之道,要符合道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告诉我们要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能够受人尊重的谦谦君子的形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我们指出了一个简单的人 1
生之路。
就处事而言,我们应以《论语》之言为处事之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告诫我们以诚待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告诫我们看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告诉我们居住都要和有德行的人在一起,所谓“近朱者赤”。“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伪君子。“放于利而行,多怨。”,孔子告诉我们不要只为利益而工作,否则便会遭到埋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诫我们要向贤人学习,对于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过错。“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告诉我们孝道中的“仁”,指出父母的过错,也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行胜于言。“朋友数,斯疏矣。”,告诉我们对待朋友的过错,当以礼渐进,否则便遭到疏远。“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虽然是在谈治国,但工作也同样适用。用自己的德行去以身垂范,才能真正服众。“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我们要多听,谨言慎行,这样便可减少错误和后悔。“举直错诸枉”是永远的真理,只有正直的人才会真心地做事,而那些邪恶之徒只会为自己想,我们要接近正直者远离邪恶者。
孔子也为我们列举了许多圣贤作为学习的榜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的子产;“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晏平仲;“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的宁武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的伯夷叔齐;“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尧舜;“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孔子本人。书中圣贤数不胜数,所具品质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论语》一书实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人生永远的灯塔。孔子其人更是难得的圣贤,他更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
2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第三篇: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
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管理,管理的重心在于管人,管人的精髓在于管心,管心的精髓在于共同认可的文化。文化是企业发展之魂,儒家文化是管心的文化,儒家文化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文化。
儒家人文主义的管理理论,以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阴阳为其方法论,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当代管理中正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管 形 需 先 管 心
企业管理应有两大管理系列,一是原则管理系列,科学管理创始人泰罗以及后来者他们所创立的系列管理模式——MBA管理,一言以蔽之,原则管理,我们笼统称之为刚性管理,当然其中也不乏文化管理的要求,但不构成其主流。二是文化管理系列,文化管理是管心的艺术,是柔性管理。我们倡导的文化管理,是管心的文化,原则管理大体上源创于西方,文化管理大体上源创于东方。我们加强文化管理研究,但我们并不排斥原则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原则的企业将是混乱无序的企业。原则是管人形体,文化则是管其心智。原则需要人去执行,执行原则的人,心必须是正的。两大系列,一“东”一“西”,一刚一柔,一内一外,刚柔兼济,内外相谐,“东”“西”结合,才是企业管理的最佳境界。
第四篇: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
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
——2010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发言摘登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任蜜林
光明网-《光明日报》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12-31
论坛综述
2010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于9月27-28日在浙江省衢州市召开。本次论坛由浙江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领导小组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光明日报社和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浙江省衢州市委、市政府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联合承办。来自中国内地、台湾及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的6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具体又包括以下几个分论题:
一、儒家文化的本质及其在构建时代精神中的地位、作用、意义
儒家文化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其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换言之,从古至今儒家文化有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实际上也关系到儒家文化对于当代的时代精神构建能够发挥何种作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存山研究员指出,在探讨儒家文化是否符合我们的时代精神时,就有必要反思儒家文化的“常道”是什么。他认为这个“常道”应是从先秦儒学到秦以后儒学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或理念。在他看来,这个“常道”所包含的主要内涵或核心价值就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他认为在我们现当代的“时代精神”中,继承了儒家文化的“常道”,弘扬了“中华精神”,这是中国文化之相“因”;而其所“损”掉的是“三纲”以及其它具历史局限性的文化因素,其所增“益”的则是民主法治、市场经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原则等等。安徽大学解光宇教授认为儒家的本质包括“内圣外王”的人生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为贵”的人际观、“性善论”的人本观、“大一统”的国家观等五个方面。南开大学李宪堂副教授则指出,传统天然具有建构性与阻滞性的两面性。他反对把传统奉为拜物教的对象,反对在未经基础清理的情况下建造迎合民族虚荣心的形象工程。认为对待传统的正确做法是,服从于实践的辩证法,把握时代的根本,关注现实的课题,把伦理、道德总是与战略、策略问题分开处理,把群众性的精神需要和集团、个人的利益诉求区别对待。
二、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创新儒家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儒学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儒学,而且是世界的儒学。因此,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创新儒学也就成了儒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清华大学钱逊教授指出,在当前弘扬儒家文化中,有很多不对的地方。如民间推广《弟子规》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似乎认为读好一本《弟子规》,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甚至把《弟子规》当成根本,四书、五经等当成枝叶。他认为这把《弟子规》说的太过,颠倒了本末关系。因此,他认为经典学习需要深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首先就是要倡读《论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学做人。美国学者田浩教授主要介绍了朱氏家族最近的一次婚礼,这个婚礼继承了朱子家训,也吸收了西方婚礼的一些仪式。同时又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做了一些改革。他通过这个例子来谈如何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礼仪。俄罗斯学者布罗夫指出,在全球化过程中,当今世界遇到了诸如局部战争、种族冲突、自然灾害、生态灾难等大量问题,而儒学中的和谐、诚信、在社会中相互依赖、自我修养等各种价值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他还认为,在当前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儒学正在变为具有普适性的学说,其不应受到国界和领土的局限,可以在全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使用。浙江大学何俊教授指出,很多人对儒家的中庸之道有很大的误解,如把它理解为折中主义、机会主义。但实际上它指的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把握这个动态平衡的操作方法便是忠恕之道。忠道就是指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而恕道则是指能够包容、接纳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在他看来,当今社会忠道比较容易实现,但恕道则很难做到。因此,只有恕道精神在我们的意识和行动中能够与忠道达到高度的一致,我们的社会才能呈现一种比较好的和谐状态。中国社科院郭沂研究员指出,儒学如果要融入到我们这个时代,成为时代主流思想的一部分,其根本途径就是使儒学创新发展。只有创新发展了,儒学才能真正为我们的时代所接受。在他看来,儒学的创新发展有两个途径:一是儒家之道的弘扬和拓展。这个儒家之道,不是超越的概念,而是人的道德行为准则。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儒家之道就是指儒家的价值理念或价值观。二是对儒家的常道做一论证。他认为,儒家的常道或核心价值已经形成了,我们的任务就是重新论证它,让它重新回到我们这个时代。因此,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建立新的哲学,用新的哲学来激活儒家的核心价值,使其回到我们这个时代。
三、儒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与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创新儒学相关,儒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也是当今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浙江大学李明友教授指出,我们现在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儒学,不是历史上的尊孔读经,而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一个觉醒。因此,我们要把它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思考。他认为,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儒学中一些负面的、过时的东西已经基本上被清除了。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可以不讲。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儒学当中跟现代化能够融合的、能够对中国人的精神建设和思想建设起积极作用的东西进行弘扬。在他看来,儒学对当今现代化能够起积极作用的主要部分就是关于人的理论,也就是说人的品格、人的道德以及一种忧患精神和和谐观念。中国台湾学者林安梧教授以《论语》为中心阐述了儒家文化与21世纪人类文明的关系。在他看来,《论语》在未来21世纪的文明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用一种交谈式的思考来取代用一种语言、命令颁布戒律的方式的“启示性的经典”。是用人间的文化教养的薰习来取代一种启示的以及带有强烈性的、独占性的、排他性的宗教传统。山东大学王新春教授指出,孔子的杰出贡献在于肯定了每个人生命的内在价值。在孔子看来,无论哪一层次的人的生命都有其内在价值。这就是“仁爱”的“仁”。既然如此,正视自己的生命、发现自己生命本身所固有的内在价值、善待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善待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应进而正视并善待他人生命的内在价值,善待他人的生命。中国社科院王青副研究员则主要从总体、专题、中日儒学比较及日本儒学与现代化关系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国大陆日本儒学的研究作了介绍。
四、孔氏南宗文化对江南发展的影响
衢州号称“东南阙里”、“南孔圣地”。因此,探讨孔氏南宗的地位、作用等无疑对于认识南孔文化乃至整个儒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衢州学院吴锡标教授从文化符号视野的角度审视了孔氏南宗的历史地位。他认为,孔氏南迁之后,其代表的儒家文化在浙西南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在强化区域国家认同、改变社会风貌、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文化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儒家文化在南方的传播;二是推动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三是推动了儒家文化自身的发展。衢州市委党校李洁芳教授指出,孔氏南宗文化对衢州、对闽浙赣皖乃至整个江南的思想文化、道德伦理、民情风俗及政治经济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促进学术中心南移、促进了文学艺术发展、推进了教育发展等几个方面。衢州学院刘小成认为,从对孔氏南宗各个支派梳理的基础上来认识孔氏南宗对江南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操作性。在他看来,江西临川、浙江的金华温岭,这些支派都属于孔氏南宗。此外,南宗支派在其他省份如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都有广泛的分布。他认为,应该对这些支派加以深入的研究。
最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李景源研究员从三个方面对此次论坛作了总结:一是要从中国的发展路线、发展道路、发展理念来理解儒学研究的意义。在他看来,我们之所以看重儒学的复兴,归根到底是因为其涉及到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二是要破除长期支配我们的二元对立思维,推动中国文化的光明发展。他认为多元性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属性,因此,当前发展儒学不是把它同马克思主义绝对对立起来,而是要吸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跳出某些新儒家在这些问题上的对立思维方式。真正实现儒学研究领域中的百花齐放、兼收并蓄是今后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三是儒学的发展取决于它自身的创新。儒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儒家要想成为我们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历史同步。只有如此,儒学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此外,本次论坛还通过了《2010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宣言》,呼吁通过中外学者的定期研讨和交流,继承和弘扬儒家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发掘儒学中普遍和永恒的价值,从而为达到共建人类和谐与道德的精神家园之目标不懈努力。
领导致辞摘要
中国社科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王伟光
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历史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其精华成为塑造和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自产生以来,对我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结合当前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实际,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强对儒家文化传统的挖掘和承继。
一是刚健进取的精神。儒家自创立以来,形成了一种积极入世、刚健有为的传统。这种刚健进取的精神在儒家经典《易传》中的表达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诗经》中的表达就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二是道德理性的传统。儒家传统中的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道德理性,出发点并不在于人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关系,而首先在于解决人类社会内部的伦理关系问题。三是和谐中道的观念。儒家思想文化中的核心观念是和谐中道。中道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更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道德和精神境界。四是“民本意识”和注重民生的思想。作为先秦儒家精神来源的周文化中,一直存在着“敬德保民”的思想传统。
我相信,儒家文化的精华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时代精神过程中将会发挥应有的作用。继承儒家和谐中道思想、民本主义观念和理性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我们应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大交流和大融合的背景,在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大力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始终站在前沿,处于文化强国之列。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茅临生
南孔儒学是浙江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几百年来,浙江文化思想史上大儒辈出,学派特立,涌现了南宗永嘉学派、永康学派、明代阳明学派、清代浙东学派、浙西经学等多个有浙江特色的学派与学说体系。这些学派所倡导的“义利双行”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以民为本的经世关怀,在中国儒学史上大放异彩、泽惠后世、影响至巨。
近年来,浙江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服务群众为方向,秉承浓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文化发展成就,文化大省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跃上新台阶。
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省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儒家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儒家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对当代儒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对文化发展有精辟的概括,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具体到儒家文化而言,就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如果没有文化基石,一个地区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历史潮流中,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增强国家软实力,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力量。让我们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建设文化大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不懈努力。
中共衢州市委书记 孙建国
衢州是孔氏南宗所在地,是一座具有1800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北同宗,同根一脉,同出一源。作为儒学文化的重要一脉,南孔儒学是儒家文化学说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在推动文化传播、促进人文教化、改良民风习俗、倡导社会文明、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着眼于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角度加强对儒学文化的研究,探索儒学文化的现代意义,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自2006年以来,我们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儒学论坛,获得了丰硕成果。
本届论坛以“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为主题,旨在以时代视野诠释传统儒学的深刻内涵,挖掘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资源。
当今时代,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第一,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倡导“改革创新”的精神,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第三,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倡导“厚德尚和”的理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第四,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倡导“好学崇智”的风尚,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本组照片均由周芸拍摄
专家发言摘要
李景源(中国社科院文史哲学部副主任)
自从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学?在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和转型的条件下,如何在文化重建当中,来发挥儒学的作用,以及在学术上怎样研究发展儒学?我个人认为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遭遇的民族难题之一。我认为有两个历史难题,一个就是中国在选择自己发展道路时,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长期困扰我们,另一个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处理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这一难题我个人觉得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我感觉到儒学研究正在日益扩大,许多研究机构,新的建制陆续设立,也出现了一批有志于弘扬和发展儒学,推进儒学进入新的形态的一批中青年学者,现在已经崭露头角。尤其是民间学术力量积极的参与进来,出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他们的这种研究成果,我认为对我们儒学研究是一种源头活水。非常实际,非常有价值。33年前,邓小平在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要求,中国将来不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大国的基础是学术大国,学术的积累,学术的繁荣,是儒学推陈出新的关键环节,所以,衢州儒学论坛今后发展的方向,是不断的提升论坛的学术含量。
钱 逊(清华大学教授)
我希望,在民间开展“读论语,学做人”这么一个活动。所以我提出进一步要读《论语》。《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它的中心思想是讲做人。今天提倡读《论语》,主要也是要学做人。从现在社会现状看,大家都感到,我们的社会缺乏信仰,没有精神支柱,道德沦丧;很多人对于究竟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感到迷惘。还有,中国人一向以礼仪之邦引以自豪,但是现在到了国外却被人批评为不文明,这就是说当前有学做人的需要。而我们要从我们的文化中找寻资源,首选的就是《论语》;只停留在《弟子规》,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这就是我倡导开展读《论语》,学做人活动的原因。很多先生都希望《论语》进课堂。我赞成这个意见。不过,《论语》进课堂实现起来比较难,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我想我们可以把思路放开点,不把希望全寄托在进课堂,先从民间做起来;如果你认可这个活动,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开始去做这件事。这样就可以把这件事推动起来。
李存山(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儒家文化的“常道”是什么?汉代以后把孔子所说的“相因”解释为就是“三纲五常”。实际上,“三纲”并非儒家文化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秦汉政治制度所增益,它用“阴阳”比附君臣、父子、夫妇,其源出自黄老之学的《黄帝四经》,它所蕴含的绝对尊卑和绝对主从关系也不同于先秦儒家所讲的,实际上出自法家韩非。儒家文化的“常道”应该是指先秦儒家和秦以后儒家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而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以此为判据,我认为儒家文化的“常道”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其凝聚为《易传》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与我们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而且它可以参与到我们对时代精神的构建。我们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里既继承了儒家文化的“常道”,又对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有所“损益”,所“损”者如君为臣纲等等,所“益”者如市场经济、民主法制等等。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正在走向复兴,一个强盛的中国奉行“与邻为善”、“和谐世界”的外交方针,这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
林安梧(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
这次来参加会议,在我们的会场上,大家讨论的蛮热烈,从早上到下午,讨论的议题是《如何保持儒学的精华如何保持儒学的特色》。从大家的讨论我发现了几个特点:从古希腊到当代,从日本到西方。在讨论过程中大家最关心的是怎么发扬怎么落实,这些年来也是一再被提及,这个问题我想是整个中国文化到了一个真正的春回大地的时候了,但是我的感觉就是有一点雷声大雨点看似也不小,不过很可能大地承接到的水还不够,所以真正是否真的春回大地值得我们努力。这点跟我们看到的,包括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有很大不同。这些华人他们文化基本上杂糅了古宗教或者民俗。有人说民俗宗教像杂草一般,不过杂草为维护水土最重要的,它有这样的一个功能,所以这些在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保持了很多宗教的传统。21世纪是以一种多元文化对话的世纪。我们能够为这个人类文明提供些什么呢?儒学不只是人间的伦常之学,他是大礼者与天地同节也,大乐者与天地同和者也,天人性命贯通之学,这部分他在常民世界里就有了。这是儒学的一个生长,儒学的生长是个重要的时候了,我这次来,有些感触,这些也是会上大家讨论引发的一些想法。我愿意说看到年轻一辈对儒学的投入,对古典的熟悉,整个儒学文化正在春回大地当中,我希望真的能够落实,能够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在大地春回中,这是我的一个小小期待。吴锡标(衢州学院教授)
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提到孔氏南宗的时候,常常提到衢州孔氏家庙,第二个把衢州孔氏当作孔氏南宗,其实我们这样认识孔氏南宗的话,显然是不对的。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应该把视野再放大一些,走出南宗家庙也走出衢州孔氏,从更深的范围更广的领域里面去认识孔氏南宗。.孔氏南宗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第一方面他是中国文化。第二方面他是一种地方文化。第三方面他是一种政治文化。第四方面他是一种思想文化。孔氏南宗无论是在衢州也好在江南其他地方也好,它对民间思想文化的传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无论是在民间教育还是放在书院当中,他对推动儒学的演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当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责任。从以上这几个层面说孔氏南宗不仅仅是衢州的孔氏南宗,也是浙江的孔氏南宗,也是全国的孔氏南宗,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共同的努力把他推向更广的层面,使他成为世界的孔氏南宗。
第五篇:选修课程管理与实施办法
校本课程管理与实施办法
校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与培养。同时也是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措施。为了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提高选修课开设及考核的规范化,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开课条件
1、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对该课程有较深的研究,或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对未具备讲师职称的教师,如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或对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有所研究,学术上有一定造诣,并能独立授课,有一定教学经验,也可申报开设。
学校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申报校本课程开设。
2、有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有教材、参考书或着能自编所需要的授课讲义。
3、选修课的学生数一般不少于30人。
二、申请开课程序
1、每学期第十四周由教师本人填写“校本课程开课请表”,向各部提出下一个学期的开课申请。
2、各部同意后,教务处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申请人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进行审核,并结合学生的需求情况提出初审意见
3、教务处将初审意见上报课程评审委员会,由课程评审委员会进行最后审定。
4、教务处于第十五周做好全校拟开设校本选修课情况汇总。
三、选课办法
1、每学期第十五周,由教务处在公布下学期校本课程的开课情况,包括任课课教师、课程简介、上课时间、上课地点、限选人数等内容。
2、每学期第十六周,学生根据公布的下学期的开课情况,在避免冲突的情况下选报1-2门课程。
3、开学的第二周由教务处打印选课学生考勤表和班级选修课情况表,并发至各部、班级及任课教师,并按时开课。
4、每门课程的选修人数不足30人的,原则上不开课,已选报的学生可以重选其他课。
四、校本课程的管理
1、校本课程的申报、审核、选课、课程安排、上课地点及考核等由教务处负责管理和协调。
2、校本课程原则上在一个学期授完,授课时间每门课程一般不得少于18学时,不超过36学时。
3、校本课程一般安排在周五或者周六(上课时间和地点与必修课不冲突时
可安排在下午或晚上)上课。
4、校本课程开出后,任课教师必须遵守学校有关的教学管理规定,如出现教学事故或有教学违纪现象,停止其下一次申报全校公共任意选修课的资格,并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5、任课教师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填写考勤记录,每学期课堂考勤记录的次数不得低于本学期课时总数的50%,课程结束前要将本学期考勤记录向全体学生公布,并交教务处存档。
6、自觉接受学校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和监督,对教学质量差、对学生要求不严、不受欢迎的课,将予以取消。
7、校本课程一经注册,未经教务处同意,学生不得中途退选或改选。课堂纪律、听课要求等与必修课相同,不得擅自缺课、缺考,须完成规定的课程作业,凡缺作业1/3者或旷课达1/3之一者,不能参加该课程的考试。学生未办理选课手续而自行听课者,任课教师不负责批发作业、不予考核。因随意听课影响课堂秩序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8、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必须遵守学校有关管理规定。
五、学生考勤
1、修读学生应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准时上课。凡无故缺勤超过该课程学时1/3者,取消本课程考核资格,并取消下一学期选课的机会。
2、任课教师须认真进行考勤,课程结束时,统计学生缺勤情况,对缺勤超过该课程总学时1/3者,取消其考核资格。并在每学期第十五周将取消考核资格的学生名单报送教务处。
3、学生确因教学计划安排外出实习或其他教学活动无法回校参加上课者,除履行正常的请假手续外,还应向任课教师办理请假手续,返校若缺课未超过该课程1/3学时可继续上课,因此而耽误本课程考核的,任课教师应予另行安排考试。
4、凡未经选课而自行旁听者,不予参加考核。
5、已选课修读的学生,确有原因要求中断选修学习的,必须经过教务处同意,可以退选。不退选而中断学习者按无故缺课论。
6、每个选修班由任课教师指定1-2名学生为临时负责人,协助搞好教学管理工作,并密切师生间联系。
六、校本课程的课程考核
1、任课教师是课程考核的直接责任人。各开课单位必须加强选修课的考试管理,严格命题和阅卷标准,严明考试纪律,必须严格遵守学校有关的考试管理规定。
2、校本课程课定为考查课。考核应在本学期期末考试开始前一周结束,考核成绩主要通过考勤、讨论、作业、考试等多种检测指标来综合评定。
3、考核成绩实行及格、不及格两级制。
4、考核后一周内,任课教师将成绩单一式两份,一份个部备案,另一份交连同试卷交教务处,教务处将学生所得登记在学生成绩册上。
5、凡不按规定办理选课手续的学生,不准参加该课程的考核。
6、选修课考核不及格不得补考,但可以重修,也可以另选其它课程。
七、校本课程建设验收
对列入校本选修课程建设计划的选修课程,1年内应进行验收。
验收提交的材料包括:
1、所采用的教材或讲义和课程简介(纸质和电子文档);
2、教学大纲(纸质和电子文档);
3、有关选修课建设与开发的报告(纸质和电子文档)。
4、学生的学习收获情况。
验收合格者可以提出下一门校本选修课程的建设计划。验收不合格者,要求在一学期内加以改进,逾期仍不合格者,取消该门课的开设或者另由其他教师进行授课。验收由教务处主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
教务处
2005年8月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