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修教材《〈论语〉选读》的教学方法探讨
选修教材《〈论语〉选读》的教学方法探讨
《论语》是我们了解儒家文化的窗口,它重在记言,是孔子及其弟子以对话的方式开展的情境性极强的教学。为提高《〈论语〉选读》选修课教学的实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教学方法作了以下一些思考。
一、细化文字的深度
《论语》是古代汉语记录下来的以语录体方式呈现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对话,文字较浅易,情境性较强。因此,教学不宜讲求大学古代文学选修课的系统和深度,也不宜讲求必修课程文言文字字落实的要求,而应在兼顾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深入语境细化对语言文字的体悟。如“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论语·述而》)中的“无隐”。“隐”是隐瞒,是虚伪的表现,是人性的瑕疵,而“无隐”则是孔子的率真;颜渊死,孔子“哭之恸”,一个“恸”极显孔子作为老师对徒弟的深厚情感。“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货》)“莞尔”是微笑的样子,微笑是人类最向往的品质。孔子的“莞尔”里有欣慰,有悲悯。我们把这样的感悟方式呈现给学生,他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孔子的性格,并进而由这些细节去探析《论语》的微言大义。
二、丰富教材的解读角度
《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连缀成篇的,而《〈论语〉选读》进入语文教材后则是按照特定的主题编排。教师仍然可以根据课堂需要灵活地设置解读角度,尽量避免逐条讲述,从而使学生对主题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比如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解读“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仁者爱人”等;从政治与人生的角度来解读“为政以德”“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等;从教育角度来解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从择友标准、与友相处等方面呈现孔子的交友观;还可以赏析《论语》的文学性。总之,重视课程内容的开发,灵活地处理,巧妙地安排,在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文化、教育、哲学等方面的脉络的前提下,兼顾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和文学性,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中得到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丰收。
三、联系现实拓展宽度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批判与继承》中讲到:“中华民族之所以存在,因为中国文化存在;而中国文化,离不开儒家。”《论语》深层体现的是民族文化共同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追求,教学要立足于《论语》的文化平台,联系现实滋润学生的心灵,解决学生的困惑,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激励年轻人应当有志在天下的高远理想,有勇于担当的强烈责任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提倡同学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让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来注解孔子的语录,学生的解读才会既个性十足又精彩纷呈。《论语》教会我们实现一种价值认同、一种境界追求,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促进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成长,达到继承传统文化价值的目的。
四、展开多样化的授课方式
“诵读教学”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舍弃,《论语》教学更应该充分朗诵,甚至熟读成诵;在要求学生写读后感的基础上,我们在校文化节上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分别开展“孔子系列”“孟子系列”等活动来交流心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可以采用上台讲述、展板张贴方式进行直观的交流;课下展开写作实践,每一篇课文提炼一个主题,学生课后用三四百字写读后感或小评论深化认识;课下可以给学生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讲座,看易中天教授《百家争鸣》讲座中的《实话孔子》等相关内容,借助学者的力量来深化对经典的解读;《论语》中的名言警句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巩固以强化学生的记忆理解。总之,教师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以丰富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热情。
五、仿造题型巩固学习效果
2011年宁夏高考新课改考纲中明确指出选修课程中“文化论著研读”是考试内容。我们要关注《论语》、《孟子》、《庄子》等书中与教材相关联的经典篇目并适当地加以拓展。在“国学”研读风起云涌和传统文化经典进课堂的大背景下,这个版块的题量和分值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性。2010年浙江省高考题:《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2010年自主招生面试题:谈谈对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理解。2011华约自主招生试题中两篇古文翻译,一篇是《论语》,一篇是韩非子的文章。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先秦诸子百家的看法中,你比较认可什么观点?
综合这些试题我们得到启示:高考考查学生对经典文化内涵的解读能力、对现代社会的洞察能力,考查学生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不容易复习,所以平时课要上得有深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让学生能联系、会比较。另外,我们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反馈巩固,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测查等多种方式强化基础知识,这样才对做高考题有利。
(马小凤 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 750002)
第二篇:论语选读(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与《论语》。
2、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论语选读》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全文。
4、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升个人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论语》,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论语选读》的兴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想:
在学习《论语选读》之前,有必要对《论语》、孔子、儒家思想等进行必要的了解,以帮助学生能够更顺利地学习《论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习《论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论语》的兴趣。辅以多媒体教学。
《论语选读》教学的三个层面:文字、文章和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文字和文化的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要兼顾。
组长签字:
一、导入:
导入一: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他就是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导入二: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经这样比喻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的儒家、道家和佛家:
孔家店是粮食店,中国人的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打倒了孔家店,中国人没有粮食吃了,吃面包、牛排有时候不对胃口的。道家是个什么店呢?药店。药店一定要有嘛,生病去买药吃,不生病不需要买,可是药店不能打倒。佛家开的什么店?百货店,什么都有,你高兴可以去逛一逛。当然,不管开的什么店,发展大了久了,大概都会出现劣货乃至冒牌货,反过来坏了自己的牌子。重要的是,孔子孟子代表儒家开的粮食店,你不能打倒。结果把他一打倒,连带把古文也丢了,中国文化的根就斩断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粮食店的源头《论语》。
二、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是语录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的。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
三、关于孔子
孔子的生平:
《史记•孔子世家》
出生传说: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tiáo)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第三篇:《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
《论语》选读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永远永远要受人纪念。——郭沫若
这里选取了《论语》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70个句子,请同学们理解(老师讲解)、背诵,备考。并能与写作结合起来,发现论语的穿越时空的力量与价值。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参考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注: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行人,叫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为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是对天子之礼的僭越。1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1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老。”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四篇:《〈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本 1.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
二、深入探究文本
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
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
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
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
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1)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第五篇:《《论语》选读》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课堂实录)
师:上课!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昨天我在曲阜城里拍了几张照片,大家看看知道是哪儿吗?(展示幻灯片:《学而》杂志)生:孔子中学的校刊《学而》 师:(展示幻灯片: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有朋路)生: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我家就住在有朋路。师:(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生:陋巷街北头的牌坊。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
生:一个土堆?(学生开始思考)
师:这个土堆可能不太引人注意,但很有名。现在有个学校就以此命名(展示幻灯片:舞雩坛中学),这就是沂河北岸著名的舞雩坛——古代鲁国求雨的土坛。师:(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生:万仞宫墙——曲阜的南门。
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展示幻灯片:《学而》杂志)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对!(展示幻灯片: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有朋路)这一个?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è)乎?” 师:不亦什么乎?乐(yuè)乎?乐(lè)乎? 生:(停顿、思考)乐(lè)乎!
师:再读一遍。生:(齐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师:(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这里曾是谁住的地方? 生:刘禹锡。
师:刘禹锡?为什么?
生:因为刘禹锡写过《陋室铭》。
师: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他没在曲阜住过,这个人比刘禹锡要早一千多年。生:孔子。因为《陋室铭》中有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师:是有这句话。在《论语•子张》中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因为道不行就发了“欲居九夷”牢骚话,有人说九夷闭塞,经济落后等等,然后孔子说了这句话。不过孔子居住在阙里,今天我问的是陋巷的来历(展示幻灯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有一次孔子说,颜回真是圣贤之人,居住在陋巷,生活条件那么差,如果是一般人早已不堪忍受了,可是颜回是那么的快乐的学习,“贤哉!回也!”因此,陋巷就是后来被称为复圣的颜回居住的地方。师:我们齐读一遍大屏幕上的文字。生:(齐读)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在第一册语文中有一个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在活动资源里选了六则《论语》,其中有一则谈到它: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 生:《侍坐》中有一段好像是说“风乎舞雩”什么的? 师:对,(展示灯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篇》)找一个学生来读读吧!生:(读)
师:这是曾皙的政治理想。(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曾有旅游者问:你们曲阜的古城墙南门为什么叫“万仞宫墙”,而不叫什么“门”?你知道吗?
生:(思考)摇头。
师:它的来历出自《论语•子张》(展示幻灯片: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论语•子张篇》)有一次有一个叫季孙的人说子贡的道德学问已经超出了他的老师孔子。子贡说:“千万不能这么说,如果把道德学问比作宫墙,也就是围墙,我的墙也就是到肩膀这么高,在外面就能看到里面的房舍;我老师的墙有几仞高,你根本找不到进入的门,根本看不到围墙里面的建筑。因此“宫墙”是指孔子的―― 生:道德学问。
师:曲阜的好些地名都和《论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曲阜的大街小巷上到处都写有《论语》句子的。以下是我在曲阜鼓楼大街上拍摄的。(展示幻灯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你来读一下。生:(读)
师:这句话是写的哪一方面? 生:治理国家。师:用两个字概括。生:为政。师:很好!(展示幻灯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大家边读便欣赏其书法。师生:(读)
师:这句话表面上说松柏,实际上说什么? 生:人的道德修养。
师:因此孔庙里有许多松柏。尤其是柏树已成为我们曲阜的市树。师:陈毅元帅曾做过一首诗:“大雪压青松,生:(齐背)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师:(展示幻灯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大家齐读。生:(齐读)师:(展示幻灯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我在曲阜师范学校的墙上拍的,因此《三字经》里面有一句什么来的? 生:性相近,习相远。师:这是哪一方面? 生:学习、道德修养。师:(展示幻灯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到处可见,大家说这幅放在什么地方最恰当?
生:曲阜是旅游胜地,接待外来旅游者,应放在孔林、孔府、孔庙门前。生:宾馆大厅或门口。
师:宾馆。好。我在好几个宾馆拍了几幅,但图象都不清楚,这幅是在汽车站拍的。汽车站,行不行? 生:(笑)行
再向下看(展示幻灯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生:(读)师:(展示幻灯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师生:(读)
师:同学们想想这一句放到哪儿最合适? 生:学校。师:具体些。生:图书馆。
师:对。这就是曲师大图书馆前面草地上的一块石头上刻写的。为什么放那儿最合适? 生:我认为“博学”嘛!图书馆书多,应该广泛学习。切问而近思,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沉醉其中。
师:说的太好了。(展示幻灯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个应该放在哪? 生:(齐答)教学楼上。
师:如果你想读《论语》全篇,我建议你到这里去!(展示幻灯片:论语碑苑)。那里有好些精美的书法作品,形式丰富多样。总之:《论语》在我们曲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我们从小就接触这些,可谓耳濡目染。下面请同学们说说,除了这些,你还会背哪些?并归纳一下属于哪些方面。
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师:这是说的哪一方面?你归纳一下。生: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学习方面。
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面。生: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谈道德。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谈学习。生: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谈为政。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方面。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准则。你认为这句话放在什么地方最好? 生:学校。
师:学校。教给人做人的准则。还能放在哪? 生:市场。师:为什么?
生:提醒人们诚实,不欺骗。
师:有道理。我觉得这句话更主要是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据说,联合国大楼的门厅上就写着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美国人多看看多好!
师生:(笑)。师:总的来说,《论语》的内容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教育,二是道德修养,三是为政治国。如果你今天放学回家,家长问你,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你说《论语》。家长问什么是《论语》,那么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论语》。思考讨论一下。生:(思考、讨论、交流)生:《论语》是每个人应遵守的准则。生:《论语》是一部编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的。师:它是记录孔子言行的,只有孔子的言行吗? 生:不,还有他的弟子。师:你再补充一下。生:《论语》是一部编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书,是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而成的。师:这句话告诉父母,《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谁还想说? 生:《论语》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学习的方法。师:这是它的内容,谁还想说? 生:《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教育我们的一部追记。
师:她补充了这么一个观点——“追记”,这个观点很好,为什么是教育我们的追记?
生: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说是追记。我们是孔子的后人,应学习前人的经验。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很好,我总结了几句,请看大屏幕。(《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部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其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无以复加的影响,故朱熹说:“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并影响到全世界。)让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生:(读)。师:(展示幻灯片:巴黎宣言)因此在1988年有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今天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群伟大的先人,手捧的就是这么一部不朽的论著。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想象的说明的《论语》的重大作用。《论语》分上下两部,今天给大家手拿的的就是半部《论语》,《论语》的上篇。师:(展示幻灯片:“同学们,我们以首篇《学而》为例(如果你不喜欢,可以选取你所喜欢的一篇)从中选出你喜欢的句子加以研读,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好吗?10分钟时间,够吗?
提示: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哪些地方你觉得有异议?你认为如何?“)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读《论语》读过几次,不过,前两天我又读,有这么一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产生了异议,学完之后整天复习,真是快乐!对吗?我就想,今天复习,明天复习,经常复习,我问你如果叫你整天复习,你快乐吗? 生:(齐)不快乐。
师:大家说在这方面古人的心态和今天天的我们是不是相通的? 生:(齐)是。
师:假如孔子整天复习,你说他快乐不快乐? 生:(齐)不快乐!师:可孔子当时为什么非得说快乐呢? 我想这里面可能有问题。再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说到月底了,钱快花光了,工资还没发下来,有朋友给你打电话说,明天到你家去,你说会怎样?是不是很悲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对我发脾气,我表面上不发脾气,心里恼怒一下也不行吗?这种君子不做也罢。因此,台湾有位学者叫南怀瑾,他曾经把这几句戏改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难过乎?”我觉得这才符合常情。师生:(笑)
师:我认为这里面有一字应注意,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这个字的最初写法是上面一个“羽”下面一个“白”,在《说文解字》上说“习”指小鸟反复的振翅学飞。意思不仅仅是学习,复习还引申为演习、训练。因此,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仅仅指复习,还有实践、训练、实习的意思,老师讲了知识和道理我们来实践一下看看对不对,对了!乐!。因此这句话指少年时代应立志刻苦学习并且学了之后再干什么? 生:(齐)实践。
师:对!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中年,历经磨难,历经仓桑,知交半零落,好朋友没有几个了,这时才发现朋友的弥足珍贵。在一个风雨之夜,有一个好朋友从远方推门而入,这时你会怎么样? 生:快乐!
师:太快乐了,两人触膝长谈,不觉到天明。再随时间的流逝,人到老年,这时历尽苦难,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都已看透了,所有的苦难都可以装在心里,这时晚辈即使抱怨一句甚至不了解自己,也是笑而不答,这才成了真正的君子。因此,我认为这三句话不可分割,它写了人生的三个时代:少年时代立志学习,并学以致用;中年时代知道朋友、友情的弥足珍贵;到了老年,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苦难。这是我研读的心得。大家研读一下,十分钟够不够?我加入那个组织?哪一组需要我就举手!师生:(讨论,十分钟)
师:同学们发现了好些问题,我们一起讨论,谁先说? 生:(争相举手)
生:二章17句。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它的译文我有不同的见解,它的译文是:“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人,你明白了吧?”我认为应译为“我教你知或不知的态度吧!”因为这一则是孔子对子路的教诲,对他讲实事求是的态度,很多同学都知道子路的性格非常草率,不够谦虚,所以孔子针对他的这一特点,要他要养成实事求是的好习惯,所以我认为应这样翻译。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有两点非常的可贵:一,他的理由很充分;二,他从子路的性格态度入手,能够找到最原始的问题,做到知人论世,这就是历史地看问题。说得很好。谁还说? 生:“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解释为慎重的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我认为这样不对。如果在父母终年之前没有好好地对待父母,没有尽到做子女的责任,仅慎重对待他们的去世又有什么用呢?
师:你认为不仅仅在最终的时候谨慎的对待,生的时候,尤其是赡养父母的过程更要认真。那么我再问你,这句话是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 生:有些道理。师:哪些道理?
生:父母养育了我们,在他们去世的时候,理应受到谨慎的对待,在他们死后我们应该去追念,精神上追念,尤其是对父母的爱。
师:主要是精神上的追念,情感上的追念,不仅仅表现在表面的形式上。大家见过有些出殡的,表面上十分隆重,你认为应该怎样?
生:对待父母孝顺就够了,不必过分在乎形式。师:这一点很好。那么你如何评价“追远”这两个字?
生:我认为这没有多大意义,父母乃至祖先都死了,我们如果还沉浸在追念中,就会永远地沉浸在悲痛中。我们应该把对父母的那种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师:寄托在孩子身上,培养好孩子,有道理。父母死了就忘了? 生:教育孩子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先。师:不要忘记祖先,要不要追远? 生:在一定时候追远。师:什么时候? 师生:(笑)
师:我这个问题好像问得不好回答,好,你来说。一生:“慎终追远”这一句没有说对待父母生前怎样,它只说父母去世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所以我认为她刚才的说法不对。
师:她又反驳了,干脆你们俩辩论一下。
生:后面有“民德归厚也”一句,如果是对待仅仅在去世以后,就不足以使“民德归厚”了,这句话主要是教育后人如何孝敬父母的。
一生:不对,这话仅仅是说对待父母的死和追念祖先这两件事,我们应就事论事,不要扯的太多。
生:不行!这句话的意思不仅表现在追念祖先,还应体现在生前对待父母、孩子。其的中心是“民德归厚矣”,而“慎终追远”就是为了它。总之,这句话是教育人们要形成一个世人必须遵守的好传统。
一生:请问何为“终”?终”就是“死”,终点嘛。
生:汉语博大精深,它有多种意思。再者,你不能只看文字的表面。
师:你们两个互不相让,我来说两句好吗?我们先这样考虑,“慎重追远”,它有没有合理的一面?首先对于我们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不要“慎”? 生:(齐)要。
师:对于我们的祖先要不要“追”? 生:(齐)要。师:这个问题好象没有争议。我记得上个月国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来大陆访问就写了这四个字——“慎终追远”。他干了两件事,一是在故乡湖南湘潭“慎终”,他和他的母亲一起奠扫祖坟;再一个是在黄帝陵“追远”,拜谒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时,我想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那三个已分崩离析了,只有我们中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其中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先人提倡的“慎终追远”的传统,这种民族的传统文化维系着我们。我们这个国家历经沧桑,50多个民族在历史上历经多少苦难战争和分裂,海峡两岸60年的隔阂没有隔断我们血浓于水的感情,靠的是什么?不就是“慎终追远”吗?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沉湎于思念之中,应该如这位同学所说,把希望放在未来。再者,父母死了,形式上的大操大办行不行? 生:(齐)不行。
师:所以我们看问题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是我们看待论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展示幻灯片:“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师:时间关系,我们再讨论一个吧!
生:17页,子曰:“父母之年不可忘。”——我认为它的译文有问题,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并且应该常常记在心里。为什么要把父母的年龄放在心里呢? 师:我先问你个问题,你知道你父母的年龄吗? 生:知道。
师:你怎么知道?
生:这是一个女儿应该做的。师:那么别人该不该知道? 生:(笑)我是说没必要非得把他们的年龄记在心上,而应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努力孝敬他们。
师:你是说这个意思!还有呢?
生: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不应该放在年龄上。
师:但按照自然规律,判断一个人的健康长寿一般以什么为标志?
生:年龄。不过我认为应该把父母的健康和快乐放在心上,而不仅仅是年龄。
师:看来你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很好,他说的很让我感动,让我们祝福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永远健康快乐!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论语》里面有好些精华,值得传承,但是还有些—— 生:糟粕。
师:糟粕,好,你举一个糟粕吧!
生: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错误!师:非常错误,有没有合理的地方? 男生:(齐)有!
师:男同学派代表说一下。
一男生:古代女人地位低下,他把小人与女人放在一起类比,说明小人不得人心。师:不是说女人,是想说小人,女人受到无辜的牵连了!这位女同学想说一下。
一女生:我认为古代这样说有道理,现在再说就没道理,现在男女平等,如果没有女人,就没有你们的存在,有句话说:宁做小人,不做伪君子,试问伪君子中就没有男人吗? 一男生:女人中也有小人和伪君子呀。
一女生:我认为这句话是片面的。小人是难养也,但这句话歧视妇女,它直接把女人与小人并列,让女人受到无辜的牵连就不对了。《礼记》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给妇女套上了重重枷锁,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不对的,想想如今,奥运会上阴盛阳衰。师:有点,男同学委屈一点吧。我顺便问一句,你读过《礼记》吗?
女生:没有,我听我爷爷说的。如果没有女人的这种力量,我们在奥运会上也不会有那么好的成绩,可以看出女人在现代社会中是一股强劲的力量,是社会的半边天!
师:我还是想问一句,你开始说这句话是片面的,刚才你说的是不合理的一面,那还有合理的一面呢?我很想听。
女生: 小人的确难养,但女人也有天生的一些缺点,如有时言行不一,有的妇女比较专制,心胸狭窄等。
师:关于这个问题的是非曲直我们今天先不下结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应从两个方面看等《论语》。一是积极的一面,一是…… 师生:消极的一面。
师:因此著名学者匡亚明说过这么一名话(展示幻灯片: “孔子思想中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这两种不同因素导致了两种不同后果,前者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后者则形成了中华民族某些优良传统和特点。这种矛盾现象是孔子思想内在二重性(矛盾性)的毫不奇怪的必然产物。”《孔子评传》)我想用他的话来平息我们刚才男女生之间的争执,好不好? 生:(齐)好!
师: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同时我们也应用一种包容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包容它积极的一面,也包容它消极的一面。大家看世界上别人是怎么看待《论语》的。(展示幻灯片:
“1.孔子不仅是万古圣人,也是东洋学问哲学思想的元祖。--金溢洙
朝鲜学者
2.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
--井上靖
日本学者 3.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多民族的光荣。--艾默生
美国学者 4.在道德上,我喜欢的是孔子。
--拜伦(英国诗人)5.中国文化基于孔子之学说。孔子学说关系建立一个中华大帝国。中国切不可盲目采用欧洲文化,时移世易,但将中国旧文明之不适于今日者,略加改易可巳。欧洲人皆言中国如无孔教,中国道德必破产,此语余极赞同。中国最切要者不在西方文化之吸收,反在东方旧有文明之复兴。中国学术远在两千年前已灿然大备,若加以整理使之复兴,则影响世界,极为大,对于世界,必有特别贡献,最后中国或将为世界文化之中心。
--——罗素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6.以中国教化最著之邦,历数千年而存在,余认为孔子之功。余虽隶耶教,于孔子之道莫不乐闻之。
--李提摩太
英国传教士)前几句话都是对孔子的赞美,我最欣赏最后这两句,尤其是罗素说的,他为我们中华民族作了一个长远规划,最让我感动的是李提摩太说的,他虽然信奉耶稣,但并不排斥孔子。人家外国人都用这种包容的心态看待《论语》,我们更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展示幻灯片: “包容的心态”)不仅我们要用这三种眼光看待论语,同时论语本身也具备了这三个特点。首先它如实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及儒教的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具有历史性。孔子有些保守,但他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他又虚心好学,关于这点,《师说》上曾有论述,谁能说说?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生:“圣人无常师”。师:好。《腾王阁序》中有两句:“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是一个典故,当时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说:“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在《论语》上有记载,可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这句话最早是孟僖子说的,当时孟僖子说的时候孔子才十七八岁,因此孔子经常学习人家合理的话。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还记载了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当时有很多人在乡校这个地方议论朝政,有人建议把乡校毁了,子产说:“其所善者,我则行之,其所恶性者,我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何毁之?”此时孔子至多11岁,后来孔子评价说:“有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并赞美民主作风。因此我们说在论语本身就具备历史性、发展性、开放性。最后我们用一幅对联概括我们今天研读的内容吧(展示幻灯片:“三种角度读论语 ,一颗童心谱新篇”)我记得一开始大家背了一句《论语》 “三军……” 师生:(齐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展示幻灯片:“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为践行自己的理想,请从《论语》中找寻依据,好吗?并为刚才的那幅对联加个横批,作为我们下一步研读《论语》的目的,好吗?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网址和资料。)比如说,他想当教师,你就找一找《论语》是怎样谈当教师的。刚才有一个同学和我讨论时谈到政治问题,我说他你很有政治才能,那么你就看看《论语》是怎样谈为政的。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网址和资料,(展示幻灯片:网站:
www.xiexiebang.com 资料: «论语别裁» 南怀瑾
«论语今释» 蒋沛昌
«论语译注» 杨伯峻
«论语类纂» 刘振东
«论语导读» 杨树增
«论语通译» 徐志刚)这些可以到我们学校的电子备课室和图书馆去查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下课!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