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时间:2019-05-14 16:4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篇: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儒家的理想人格

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迎合统治者。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

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是理想的世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篇》。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则以贤君子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三纲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手段,知止是界线;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与“和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达兼、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它要求人们做到:

一是遵循伦理本位。在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的缩影。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这种由国到家再到身的训导,其层次由高到低,由宏观到微观,强调治国必先修身,着眼点在于教化百姓,从整体效应看待个体修养。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身到家再到国的训导,其层次由低到高、由微观到宏观,强调修身才能治国,着眼点在于加强个人修养,从个体修养求得整体效应。

二是怀抱经世之志。以重政务为特征的经世思想,经过历史积淀,转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知识分子怀抱经世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有深沉的爱国激情和浓厚的社会忧患意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重立德、立功和立言,客观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三是注重道德修养。无论是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是道家的少私寡欲、修道积德,佛家的超尘绝俗、去恶从善,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至于宋明理学讲的“存天理,去人欲”,更以修养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途径。就是古代文论、画论中的主张,也无不寓物论道。这种道德人本主义,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重情操、讲修养的自觉性。

1.字音字形

.(1)斐然(fěi)

.(4)恸(tînɡ)

.(7)偃(yǎn)

(2)暴虎冯河(pínɡ)

(5)牖(yǒu)

(8)喟然(kuì)

(3)桴(fú)

(6)莞尔(wǎn)

2.重要词语

..(1)吾党之小子狂简:党,指家乡;简,大,指志大

.(2)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警惕,谨慎

..(3)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使„„丰富;约,约束

..(4)如有所立,卓尔:卓,高耸;尔,„„的样子

.(5)叔孙武叔毁仲尼:诋毁

.(6)无以为也:做

.(7)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超越 3.通假字

.(1)归与!归与:通“欤”

.(2)无所取材:通“哉”

.(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通“悦” 4.虚词用法

.虽欲从之:虽然(1)虽.人虽欲自绝:纵使

.不得其死然:他.(2)其其由与:大概.得其门者或寡矣:他的 .行行如也:词尾,„„的样子(3)如.如有所立:假设连词,如果

(4)之.用之则行:人称代词,他.由之瑟:结构助词,的.仰之弥高:人称代词,他.不见宗庙之美:结构助词,的.子之武城:动词,到

.奚为于丘之门:介词,在.(5)于未入于室也:介词,引出“入”的处所.子贡贤于仲尼:介词,比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介词,表对象.(6)为无以为也:动词,做

.5.词类活用

.(1)噫!天丧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富

.(3)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竭,用尽 6.特殊句式

(1)子行三军,则谁与:宾语前置

(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宾语前置(3)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宾语前置(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宾语前置(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介词短语后置(6)子贡贤于仲尼:介词短语后置

(7)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介词短语后置 7.成语积累

(1)斐然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样子。此处喻指文化知识已灿然可观。(2)用行舍藏: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是儒家对于出入进退的态度。(3)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4)临事而惧:惧,警惕,谨慎。指遇到事情谨慎小心。

(5)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6)莞尔而笑:形容微笑。(7)割鸡焉用牛刀: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力量。(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抬头望。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9)循循善诱:循循,有步骤的样子。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10)欲罢不能:想停止也不能停止。8.名句积累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语段赏析

1.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赏析 闵子骞侍奉在孔子身旁,中和正直的样子。子路则是很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又是很和乐的样子。孔子很高兴。(但又说:)“像仲由那样,恐怕不能善终。”

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曲求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对他发出了叹惋。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在后来发生的卫国内乱中,子路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壮烈牺牲。

2.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赏析 孔子又说:“仲由嘛,水平已经登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这是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应该是批评后又加以鼓励。升堂、入室都是比喻的说法,表示学习的不同阶段。刚刚学会可看做入门,升堂指已经有所掌握,而入室则表示“到家”了,已得学问之奥妙。对我们来说,做学问当然不能满足于子路的水平,要进一步做到“入室”,不论学什么都要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

而作为老师,不仅要指出学生在学业上达到的层次,还要告诉学生怎样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老师不仅应当合理地帮助学生树立切实的目标,而且还应当为学生提供登堂入室的方法。

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赏析 孔子拜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他发誓说:“我要是做得不对,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真人”,有脾气,有缺点。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作风淫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孔子却拜见而不避,甚至使亲近的学生怀疑而不高兴,可见孔子与后世的道学先生大不相同,并不装腔作势,而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当然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坦荡磊落,行为端正,就不必在意他人的议论,更不必赌咒发誓。

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赏析 颜渊深深地感叹道:“先生的学说,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明明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到了后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来。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创立,又是那么高远。虽然想去追随它,但无路可走了。”

这是颜渊的学习体会,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风貌品德和自己虽追赶也不可企及的崇敬感。孔子教育学生注意“循循善诱”,循循善诱就是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种方式好比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容易深入人心,收到长久的效果。

而“欲罢不能”四个字展示的是学习不断深入的状态,现在此词用在做一些牵动着心的事情,甚至是坏事,都包括其中,显然是对词意的曲解歪用。

重点研读

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

答案 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除本课有关章节外,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第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等等。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子路的形象之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中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

2.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等。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答案 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的特点之一。

合作探究

孔子,一个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的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的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后来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其实在孔子身上早就实现。请以“走进《论语》——感受圣者的伟大”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论语》一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探究 第一步,搜集有关孔子人格的研究资料,搜集历史上有关孔子的评价;购买《史记》。

第二步,阅读《史记》之《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追求。研读《论语》,概括孔子伟大品格的具体表现,做好读书笔记。

第三步,研读搜集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孔子的历史贡献、历史地位,真切地感受其伟大品格。

第四步,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考点一 被动句 【命题规律】

被动句是文言特殊句式中很常见的一种句式。常放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有时也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例题解析】

下列各句不属被动句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学于余 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C.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项第一个“于”表被动。B项“见”表被动。C项“为”表被动。答案 D 点拨 要熟习文言文被动句的常见格式。如果看到形式上是主谓结构而当主谓结构来翻译时,又不合常理,就要考虑它有可能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中,“屈原放逐”就是屈原被放逐的意思。【考点总结】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典型句式

.1.用“于”表被动: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用“见”表被动: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表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为”表被动: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5.用“为„„于”表被动: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6.用“为所”“为„„所”表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

..7.用“受”“被”“受„„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考点二 “所”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所”是不常考虚词。

(2)“所”放在动词前,与动词一起构成“所”字结构,这是“所”的常见用法,也是考得较多的一种用法。

【例题解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⑤从弟子女十人所

试解: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答案 ①“所”后接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

“„„的”。②“所以”,固定结构,表示“用来„„”“„„的方法(凭借„„手段)”。③“所以”,固定结构,表示“„„的原因”。④名词,“处所,地方”。⑤数词,表示数目不定,“左右,上下”。

点拨 “所”的用法主要看它前后的词。如果在动词前,通常是作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如果在动词后,就可能是名词,表地方,处所。“所以”为固定结构。

【考点总结】 “所”字用法归类 1.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例:①于众人广座之中,不宜有所

..过,今公子故过之。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③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

..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注意 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有所„„”“无所„„”“何所„„”的说法,如...........“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翻译时要注意,“有所„„”“无所„„”是动宾短语,“所”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充当“无”“有”的宾语,“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短语用作主语,“何”用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意思是“无所不容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吾党之小子狂简

简:简单,单纯

.B.子路,行行如也

如:词尾,译为“„„的样子”

.C.予所否者,天厌之 厌:厌弃

.D.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由:途径 解析 简:大,指志大。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斐然成章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

...B.行行如也

行行如:刚强的样子

..C.夫子莞尔而笑

莞尔:大笑的样子

...D.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 解析 莞尔:微笑的样子。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子贡贤于仲尼

.A.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舍之则藏.B.天厌之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C..由也好勇过我.不得其门而入.D.多见其不知量也

解析 A项介词,比/介词,在。B项代词,自己。C项语气词,表停顿。D项代词,他。4.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A.无所取材 B.夫子之墙数仞 C.欲罢不能 D.无得而逾焉

解析 A项“材”通“哉”。5.名句填空。

(1)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2)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升:登上

.B.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诱:诱导

.C.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由:缘由

.D.多见其不知量也

多:只,只是 解析 由:途径。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奚为于丘之门

.A.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B.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博我以文.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D.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解析 B项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A项奚:副词,怎么/代词,什么。C项以:介词,用/介词,因。D项虽:连词,表假设,即使、纵然/连词,表转折,虽然。

8.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孔子对子路的批评使得其他弟子不再尊重子路,孔子看到后,立即对子路的技艺客观地进行了评价,既有所肯定又指出了不足,使得大家改变了对子路的看法。

B.子游在武城实施礼乐教化,孔子认为有些大材小用,感到好笑,可是当子游说明了原因后,孔子立即对他加以肯定。

C.孔子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言传”,而且重“身教”;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赢得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赞扬。

D.“子之武城”一文,既诙谐又严肃。孔子平日的风趣,子游的笃信师道,师生间的和悦宛然可见。标志着我国的散文发展至《论语》,已经走向了成熟。

解析 A项“使得大家改变了对子路的看法”原文没有提到;C项“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赢得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赞扬”原文没有依据;D项“标志着我国的散文发展至《论语》,已经走向了成熟”错。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创立,又是那么高远。虽然想去追随它,但无路可走了。

(2)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译文:人纵使想自绝于太阳和月亮,那对太阳月亮又会有什么损害呢?(二)高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

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10.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答案 升(登)堂入室

11.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答案 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都有抑有扬。②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③评析:略。

孔子论学习之道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其一,乐学与好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良好的心理态度是学习的良师益友。虽然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和条件近乎苛刻,但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教学活动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严谨紧张,不苟言笑,倒是非常轻松愉快、随机而行、随意而发的。孔子本人更是因“好学”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这正是孔子以学为乐、好学不倦、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知之者是被动接受,好之者已是主动追求,乐之者则达到痴迷执著的状态。如果说好之、乐之是孔子主张的学习态度的话,那么“好问”就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了。孔子认为,不懂不要装懂,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

其二,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论语》中关于学贵有恒的思想,先述“无倦”,次说“一以贯之”,再论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如琢如磨。子张问政时,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子路问政时,孔子说:“先之,劳之”“无倦。”(《子路》)这是孔子对弟子问“政”的回答,即“无倦”,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勤能补拙,恒成万事,学习更是如此。孔子反复强调为学育人贵在有“不厌”与“不倦”的态度,意即:对己,学习而不知满足;对人,耐心教导而不知疲倦。其中,对求学者而言,学而有恒,学而不厌,这是很难做到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需要有执著的精神,久之则学业成矣。

其三,敏捷与勤思。孔子于求学、敬事都强调“敏则有功”。如《学而》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及《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敏”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反应迅速,二是勤于思考。“敏于事”“敏于行”,是说做事行动要反应迅捷;“敏而好学”“敏以求之”,是说求知治学要勤于思考。与“敏”相对的是“慎于言”“讷于言”,其意并非要人三缄其口,而是强调少说多做,言行一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正是孔子学以修身、学以养德思想的表现。

其四,自省与改过。自省与改过,是求学者的终极目标,亦是成贤至圣的捷径。孔子也觉得“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它。人之过,只要不是故意为之,有过便改,无损形象,还能得人共仰,何乐而不为呢?过而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这才是真正的过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了正确的态度,有了改过的决心,余下的事情便是如何改过了。改过要分为两个步骤,先是自省,再为改过。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省的关键是要通过自省总结得失,找出自己存在什么过错,找出与贤人之间的差距,以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内省不疚”的境界。

第二篇: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步步高】(新课标)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论语

选读》

儒家的理想人格

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迎合统治者。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

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是理想的世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篇》。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则以贤君子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三纲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手段,知止是界线;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与“和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达兼、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它要求人们做到:

一是遵循伦理本位。在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的缩影。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这种由国到家再到身的训导,其层次由高到低,由宏观到微观,强调治国必先修身,着眼点在于教化百姓,从整体效应看待个体修养。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身到家再到国的训导,其层次由低到高、由微观到宏观,强调修身才能治国,着眼点在于加强个人修养,从个体修养求得整体效应。

二是怀抱经世之志。以重政务为特征的经世思想,经过历史积淀,转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知识分子怀抱经世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有深沉的爱国激情和浓厚的社会忧患意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重立德、立功和立言,客观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三是注重道德修养。无论是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是道家的少私寡欲、修道积德,佛家的超尘绝俗、去恶从善,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至于宋明理学讲的“存天理,去人欲”,更以修养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途径。就是古代文论、画论中的主张,也无不寓物论道。这种道德人本主义,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重 情操、讲修养的自觉性。

1.字音字形

(1)斐然(fěi)(2)暴虎冯河(pínɡ)(3)桴(fú)(4)恸(tònɡ)(5)牖(yǒu)(6)莞尔(wǎn)(7)偃(yǎn)(8)喟然(kuì)2.重要词语

(1)吾党之小子狂简:党,指家乡;简,大,指志大(2)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警惕,谨慎

(3)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使……丰富;约,约束(4)如有所立,卓尔:卓,高耸;尔,……的样子(5)叔孙武叔毁仲尼:诋毁(6)无以为也:做

(7)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超越 3.通假字

(1)归与!归与:通“欤”(2)无所取材:通“哉”

(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通“悦” 4.虚词用法

(1)虽虽欲从之:虽然人虽欲自绝:纵使

不得其死然:他(2)其其由与:大概

得其门者或寡矣:他的(3)如行行如也:词尾,……的样子如有所立:假设连词,如果

用之则行:人称代词,他(4)之由之瑟:结构助词,的仰之弥高:人称代词,他不见宗庙之美:结构助词,的子之武城:动词,到

(5)于奚为于丘之门:介词,在未入于室也:介词,引出“入”的处所

子贡贤于仲尼:介词,比(6)为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介词,表对象无以为也:动词,做

5.词类活用

(1)噫!天丧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富(3)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竭,用尽 6.特殊句式

(1)子行三军,则谁与:宾语前置

(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宾语前置(3)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宾语前置(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宾语前置(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介词短语后置(6)子贡贤于仲尼:介词短语后置

(7)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介词短语后置 7.成语积累

(1)斐然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样子。此处喻指文化知识已灿然可观。

(2)用行舍藏: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是儒家对于出入进退的态度。(3)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4)临事而惧:惧,警惕,谨慎。指遇到事情谨慎小心。

(5)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6)莞尔而笑:形容微笑。

(7)割鸡焉用牛刀: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力量。(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抬头望。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9)循循善诱:循循,有步骤的样子。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10)欲罢不能:想停止也不能停止。8.名句积累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语段赏析

1.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赏析 闵子骞侍奉在孔子身旁,中和正直的样子。子路则是很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又是很和乐的样子。孔子很高兴。(但又说:)“像仲由那样,恐怕不能善终。”

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曲求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对他发出了叹惋。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在后来发生的卫国内乱中,子路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壮烈牺牲。

2.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赏析 孔子又说:“仲由嘛,水平已经登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这是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应该是批评后又加以鼓励。升堂、入室都是比喻的说法,表示学习的不同阶段。刚刚学会可看做入门,升堂指已经有所掌握,而入室则表示“到家”了,已得学问之奥妙。对我们来说,做学问当然不能满足于子路的水平,要进一步做到“入室”,不论学什么都要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而作为老师,不仅要指出学生在学业上达到的层次,还要告诉学生怎样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老师不仅应当合理地帮助学生树立切实的目标,而且还应当为学生提供登堂入室的方法。

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赏析 孔子拜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他发誓说:“我要是做得不对,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真人”,有脾气,有缺点。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作风淫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孔子却拜见而不避,甚至使亲近的学生怀疑而不高兴,可见孔子与后世的道学先生大不相同,并不装腔作势,而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当然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坦荡磊落,行为端正,就不必在意他人的议论,更不必赌咒发誓。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赏析 颜渊深深地感叹道:“先生的学说,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明明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到了后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来。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创 立,又是那么高远。虽然想去追随它,但无路可走了。” 这是颜渊的学习体会,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风貌品德和自己虽追赶也不可企及的崇敬感。孔子教育学生注意“循循善诱”,循循善诱就是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种方式好比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容易深入人心,收到长久的效果。而“欲罢不能”四个字展示的是学习不断深入的状态,现在此词用在做一些牵动着心的事情,甚至是坏事,都包括其中,显然是对词意的曲解歪用。重点研读 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

答案 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除本课有关章节外,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第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等等。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子路的形象之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中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2.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等。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答案 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的特点之一。合作探究 孔子,一个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的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的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 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后来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其实在孔子身上早就实现。请以“走进《论语》——感受圣者的伟大”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论语》一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探究 第一步,搜集有关孔子人格的研究资料,搜集历史上有关孔子的评价;购买《史记》。第二步,阅读《史记》之《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追求。研读《论语》,概括孔子伟大品格的具体表现,做好读书笔记。

第三步,研读搜集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孔子的历史贡献、历史地位,真切地感受其伟大品格。

第四步,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考点一 被动句 【命题规律】

被动句是文言特殊句式中很常见的一种句式。常放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有时也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例题解析】

下列各句不属被动句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学于余

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C.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项第一个“于”表被动。B项“见”表被动。C项“为”表被动。答案 D 点拨 要熟习文言文被动句的常见格式。如果看到形式上是主谓结构而当主谓结构来翻译时,又不合常理,就要考虑它有可能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中,“屈原放逐”就是屈原被放逐的意思。【考点总结】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典型句式

1.用“于”表被动: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2.用“见”表被动: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用“见……于”表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用“为”表被动: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5.用“为……于”表被动:胥之父兄为戮于楚。6.用“为所”“为……所”表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7.用“受”“被”“受……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考点二 “所”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所”是不常考虚词。

(2)“所”放在动词前,与动词一起构成“所”字结构,这是“所”的常见用法,也是考得较多的一种用法。【例题解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⑤从弟子女十人所

试解: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答案 ①“所”后接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

“……的”。②“所以”,固定结构,表示“用来……”“……的方法(凭借……手段)”。③“所以”,固定结构,表示“……的原因”。④名词,“处所,地方”。⑤数词,表示数目不定,“左右,上下”。点拨 “所”的用法主要看它前后的词。如果在动词前,通常是作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如果在动词后,就可能是名词,表地方,处所。“所以”为固定结构。【考点总结】 “所”字用法归类 1.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例:①于众人广座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③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注意 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有所……”“无所……”“何所……”的说法,如“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翻译时要注意,“有所……”“无所……”是动宾短语,“所”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充当“无”“有”的宾语,“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短语用作主语,“何”用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意思是“无所不容”。

第三篇:论语选读(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与《论语》。

2、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论语选读》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全文。

4、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升个人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论语》,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论语选读》的兴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想:

在学习《论语选读》之前,有必要对《论语》、孔子、儒家思想等进行必要的了解,以帮助学生能够更顺利地学习《论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习《论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论语》的兴趣。辅以多媒体教学。

《论语选读》教学的三个层面:文字、文章和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文字和文化的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要兼顾。

组长签字:

一、导入:

导入一: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他就是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导入二: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经这样比喻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的儒家、道家和佛家:

孔家店是粮食店,中国人的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打倒了孔家店,中国人没有粮食吃了,吃面包、牛排有时候不对胃口的。道家是个什么店呢?药店。药店一定要有嘛,生病去买药吃,不生病不需要买,可是药店不能打倒。佛家开的什么店?百货店,什么都有,你高兴可以去逛一逛。当然,不管开的什么店,发展大了久了,大概都会出现劣货乃至冒牌货,反过来坏了自己的牌子。重要的是,孔子孟子代表儒家开的粮食店,你不能打倒。结果把他一打倒,连带把古文也丢了,中国文化的根就斩断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粮食店的源头《论语》。

二、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是语录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的。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

三、关于孔子

孔子的生平:

《史记•孔子世家》

出生传说: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tiáo)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第四篇: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 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一专题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专 题 解 说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学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地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开始。教学《<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选读《史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写作《史记》的目的与经历。本专题只选了一篇《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篇是同学们在必修五学过的《报任安书》,此处列为“存目”。如果说《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史”,那么《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马迁的“学术史”兼“心灵史”。两文结合起来阅读,便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从而比较具体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这是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我们这册选修教材的总起,更是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司马迁和了解《史记》的开始。《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所以教材为它提供了译文。让学生对照译文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这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复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和相关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则是学习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关于《史记》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选读·理解”;第二课时“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太史公自序》原文与译文对照排列,可指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原文,先理解全文大意;对其中有些段落,可以在回顾《报任安书》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品德与人格,以及第5段忍辱著史的决心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然后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太史公自序》原由五部分组成,课文节选了前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结尾两段,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请根据下面的划分,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见学生用书第2页“感知文本”)【分析】 因为课文附有对照的译文,学生可以顺利理解文章大意,理清全文脉络并不困难;而理清全文思路脉络,是比较全面具体地了解和认识司马迁其人其事的基础。

第一部分(第1—3段):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第二部分(第4—6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第三部分(第7—10段):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第四部分(第11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第五部分(第12、13段):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徇(xùn)朝歌

爰(yuán)及公刘 ..(chōu)史记

石室金匮(guì)..封禅(shàn)牝(pìn)牡(mǔ)雌雄 ...弑(shì)君三十六

泽流罔(wǎng)极 ..幽于缧(léi)绁(xiè)..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堕先人所言 堕同隳,毁坏。弗敢阙 阙同缺,空缺。其指数千 指同旨,要旨。故长于风 风同讽,讽喻。父子相续纂其职 纂同缵,继承。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罔同网,像网一样;失同佚,散失。辅拂股肱之臣 拂同弼,辅助。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 俶傥同倜傥,卓越潇洒,不拘于俗。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无泽为汉市长 市长 古义:管理市场的长官;今义:一个市的最高行政长官。故发愤且卒 发愤 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终于 古义:最后落实到;今义:最后。以为天下仪表 以为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乐》乐所以立 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结果。《春秋》以道义 道义 古义:引导人们遵循道义;今义:道德和正义。余所谓述故事 故事 古义:历史旧事;今义:一种以写事为主的文学样式。整齐其世传 整齐 古义:整理,归纳;今义:有条理。

夫《诗》《书》隐约者 隐约 古义:隐晦而言辞简约;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模模糊糊。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末流 古义:遗风;今义:最低的等级。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其在卫者,相中山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相。事武安君白起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坑:名词用作动词,坑埋。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王:名词用作动词,封王。于是迁仕为郎中 仕: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学者至今则之 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忠臣死义之士 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正《易传》,继《春秋》 正:形容词用作动词,辨正。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善、恶(前):形容词用作动词,奖励,贬斥。善、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人,坏人。贤(前)、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以……为贱。贤(后)、不肖: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不肖(品行不好)之人。

存亡国,继绝世 存: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存。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继续下去。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科条:名词用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写。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 典:掌管。.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徇:夺取,攻占。.耕牧河山之阳 阳:山之南、水之北。.宣周邵之风 风:教化。.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次:按次序编排。.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蒙受,遭受。.《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作:兴起。.海外殊俗,重译款塞 款:叩。.退而深惟曰 惟:思考。.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译文: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为将,攻打蜀国,随即攻下,(司马错)便做了蜀地郡守。(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译文: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3)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译文:因此可以说,《仪礼》用来节制人的行为,《乐经》用来启发人的和乐之情,《尚书》用来指导政事,《诗经》用来表达情意,《周易》用来阐明变化,《春秋》用来引导人们遵循道义。

(4)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这些人都是内心积聚了忧郁愤懑,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才叙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人。7.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2)司马迁自述编撰《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金圣叹称《史记》为“才子书”。

(3)《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司马迁为《史记》作的引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

第二专题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

专 题 解 说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是中国第一部“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俱全的正史。这一专题的课文除了大家熟悉的“列传”之外,其余各种体例也各选了一篇。学习本专题,一是要认识和了解《史记》各种体例特点;二是选学其中部分内容,尤其是大家熟悉的一些故事。由于文字艰深,篇幅较长,故不宜以“文本研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可以重点采用“问题探究”的学习方法。“本纪”是按世系和年代次序记载帝王大事的一种体例。《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其中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可以重点阅读第5—7段。“世家”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但个别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传记,也列入了“世家”。《鲁周公世家》为我们塑造了在我国政治史上、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周公形象。可以重点阅读第2、3两段,了解周公旦这一形象和“握发吐哺”这一典故。“书”主要用以综述典章制度。《河渠书》是一篇专门记述水道的著作,可以参照课文译文了解其内容特征。“表”即大事年表,是一种以表格形式记事的体例,如《六国年表》。“书”与“表”只要让学生有所了解,不必全文阅读。本专题最好放在史家传统、理想人格、刻画艺术、叙事艺术等专题教学之后进行,此时学生对文本较为熟悉,便于总结和提高。

夏 本 纪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夏本纪》是记述夏朝各代君主兴亡事迹的史篇,《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二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作夏本纪第二。”全文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事迹。学习本文主要为了认识和了解“本纪”体例,同时熟悉大禹治水的故事。本文文字比较艰深,故课本提供了译文,可对照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探讨,让学生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关于“本纪”及《夏本纪》中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引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全文,了解大意;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2课时:第一课时“感知文本”,“选读·理解”;第二课时评讲练习,“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感知文本 对照译文、注释与批注,了解文本内容大意;边阅读边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夏本纪》节选共8个自然段,请根据自读理解,概括每一段的大意。(见学生用书第10页“感知文本”)【分析】 读懂课文大意并不十分困难,学生只要说出每段主要意思即可。阅读与概括中,重点注意大禹治水的故事内容。

第1段:概述夏禹家世谱系。

第2段:叙述鲧治水失败受到舜惩罚的过程以及舜举荐禹继承父业治水之事。第3段:叙述尧帝驾崩后,舜决定任用禹光大尧帝事业。第4段:概括介绍禹的为人与品德、才能,突出了他的帝王之才。

第5段:描述大禹公而忘私、劳身焦思、身体力行,过家门而不入,尽心尽职治理大水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励精图治、恪尽职守、为民造福的伟大英雄形象。

第6段:叙述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建立严格的赋税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功绩。第7段:概述天下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肯定了大禹治水的功绩。第8段:概述大禹登上帝位并建立夏朝的过程。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鲧之父曰帝颛(zhuān)顼(xū)..摄行天子之政,巡狩(shòu).乃殛(jí)鲧于羽山以死 .禹拜稽(qǐ)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陂(bēi)九泽,度九山 .于是九州攸(yōu)同,四奥既居 .东渐(jiān)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shuò)、南暨(jì)..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女同汝,你。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傅同敷,分布。致费于沟淢 淢同洫,田间水道。四奥既居 奥同墺,可定居之地。九川涤原 原同源,水源。声教讫于四海 讫同迄,达到。于是帝锡禹玄圭 锡同赐,赐给。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辟同避,躲开。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四岳 古义:四方诸侯的领袖;今义: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百姓 古义:百官;今义:人民。中国赐土姓 中国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天下于是太平治 于是 古义:从此以后;今义:表承接连词。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怀山襄陵 怀:名词作动词,包围。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伤:为动用法,为……悲伤。

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成美:使动用法,使……成就、更好,使……光大。行山表木 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标志。劳身焦思 劳、焦:使动用法,使……劳累、焦虑。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薄、卑:使动用法,使……简朴、简陋。陂九泽,度九山 陂:名词用作动词,建筑堤坝。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均:使动用法,使……平均。咸则三壤成赋 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南面朝天下 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来朝拜。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译文:当帝尧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地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老百姓都深陷在忧愁之中。(2)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译文:(舜)在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实在不像话,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了。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对鲧的处置是正确的。

(3)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译文: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4)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译文:有能光大尧帝的事业,可以任官职的人吗? 6.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本纪”是《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列在全书的前面,是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帝王的世系,年代久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实际当权者为主,“本纪”实质上是全国编年大事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记,系统叙述了从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人民生活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帝王形象。

鲁周公世家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鲁周公世家》为《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依之违之,周公绥之;愤发文德,天下和之;辅翼成王,诸侯宗周。隐、桓之际,是独何哉?三桓争强,鲁乃不昌。嘉旦金縢,作周公世家第三。”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刑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至今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司马迁对周公不但有一种深厚的景仰之情,而且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来学习效仿,立志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可以说,周公的榜样力量是激励司马迁完成《史记》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世家”是《史记》体例之一,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感人至深。其中“握发吐哺”的典故影响深远。虽然文本比较艰深,但课本提供了对照的译文,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大意。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探讨,让学生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关于“世家”及《鲁周公世家》中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引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全文,了解大意;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

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感知文本”,“选读·理解”;第二课时评讲练习,“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对照文本下注释与文本译文、批注,了解文本内容大意;边阅读边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全文共15段,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请在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每一层次的大意,填在下面提供的思路结构表中。(见学生用书第15页“感知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第1—12段):详细记述鲁周公的主要事迹。此部分可分为六层。

第一层(第1段):辅助武王,伐纣灭殷。(笃仁纯孝)第二层(第2段):牺牲个人,质代王死。(义无反顾)第三层(第3段):临危受命,代理国政。(忍辱负重)第四层(第4—6段):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坚决果断)第五层(第7—10段):还政成王,制礼作乐。(胸怀博大)第六层(第11—12段):周公病逝,成王褒奖。

第二部分(第13—15段):交代鲁国后世君臣事迹,其中的无道君臣,与周公的品德形成强烈对比。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旦为子孝,笃(dǔ)仁

以夹武王,衅(xìn)社 ..以续殷祀(sì)以俟(sì)尔命 ..明日,武王有瘳(chōu).

一饭三吐哺(bǔ).周公乃践阼(zuò)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天降祉(zhǐ)福 .周公乃自揃(jiǎn)其蚤沉之河 .人或谮(zèn)周公 .治有所淫佚(yì).故高宗飨(xiǎng)国五十五年 .不侮鳏(guān)寡 .文王日中昃(zè)不暇食 .禾尽偃(yǎn),大木尽拔 .臣妾逋(bū)逃,勿敢越逐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太公、召公乃缪卜 缪同穆,虔诚。无坠天之降葆命 葆同宝,宝贵。我以其璧与圭归 归同馈,馈送。

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强葆同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 畔同叛,背叛。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 辟同避,回避。武王蚤终,成王少 蚤同早,很早。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 蚤同爪,指甲。奸神命者乃旦也 奸同干,冒犯。乃泣,反周公 反同返,让……回来。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 飨同享,享有。百姓说 说同悦,高兴。周公在丰,病,将没 没同殁,死。岁则大孰 孰同熟,丰收。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久为小人于外 小人 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人格卑贱的人。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 流言 古义:散布流言;今义:没有根据的话。至于小大无怨 至于 古义:以至于,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用事居多 用事 古义:主持朝廷政事;今义:凭感情意气行事。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平易 古义:政令简便;今义:性情态度谦逊和蔼或文章浅近易懂。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骄:形容词用作动词,向……炫耀。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国:名词用作动词,建都。

南面倍依以朝诸侯 南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南边。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朝拜。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北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北。乃泣,反周公 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返。

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周之官政未次序 次序:名词用作动词,排列次序。

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臣。王出郊,天乃雨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译文:如果三位先王在天上生病需要子孙到天上去侍奉你们,请以旦之身代替周王发。(2)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译文:你们如果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恭候您的吩咐。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3)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译文:您不会有灾祸的。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须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6.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世家”亦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其事或许并非牵涉全国,然于某一封国或全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响,多数可视为国别史。

(2)周公旦,姓姬,名旦。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圣人”,儒家先驱。

(3)读古代典籍,对有关名言佳句要诵读识记。曹操在《短歌行》一诗的结尾使用了本文记载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诗句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河 渠 书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河渠书》是一篇专门记述水道的著作。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房,决渎通沟。作河渠书第七。”“书”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类别,它主要用以综述典章制度。与以人物为中心的“本纪”“世家”“列传”不同,它以专题为中心来记述某一方面的典章制度。《史记》共有“八书”,依次为:《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包括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方面内容。《河渠书》的内容特征,在于它不是对现有河渠作静态描述,如《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于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风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等;《河渠书》主要是通过记述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史。这项活动一般有三部分内容: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修筑灌渠。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作了详细记述,同时他还怀着满腔郁愤,对豪门的阻挠、“望气用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作了揭露,从而对汉代弊政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课文附有译文,提供了阅读帮助,阅读重点是感受“书”的特征,了解文中记叙的一些治水工程,探讨司马迁写《河渠书》的用意及《河渠书》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探讨,让学生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关于“书”及《河渠书》中涉及的重要文化常识。

2.引导学生在阅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1课时:充分利用译文,引导学生课前对照译文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课上在教师指导下解疑并分析、探究有关问题。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感知文本 对照译文和文本下注释阅读全文,了解文本内容大意;边阅读边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对照译文阅读全文,边阅读边整理全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见学生用书第21页“感知文本”)【分析】 因为课文附有对照的译文,学生可以顺利理解文章大意,整理这些信息并不困难;而整理这些信息,是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大禹治水→楚、吴、齐等国及蜀守李冰治水→西门豹兴水利→郑国渠的开凿→元光年间瓠子决口(田蚡及望气用数者以为天意)→大司农郑当时进言开凿渭河漕渠(益肥关中之地)→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河移徙,渠不利;以漕,大便利)→御使张汤议通褒斜道以漕(水湍多石,不能漕)→庄熊罴议穿洛水以溉卤地,修建临晋灌溉工程(水颓挖井渠,未得其饶)→天子使人塞瓠子决口,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天子作歌,塞瓠子决口,筑宫其上,复禹旧迹,梁、楚复宁无水灾→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有宣房治河等许多工程。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随山浚(jùn)川,任土作贡 .南到华阴,东下砥(dǐ)柱 .水湍(tuān)悍,难以行平地 .难以行平地,数(shuò)为败 .功施(yì)于三代 .乃使水工郑国间说(shuì)秦 .于是东郡大兴卒塞(sè)之 .度(duó)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 .天子既封禅(shàn)巡祭山川 .河汤汤(shāng)兮激潺湲 .搴(qiān)长茭兮沉美玉 .朔(shuò)方、西河、河西、酒泉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然河菑衍溢 菑同灾,灾难。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 道同导,疏导。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厮同斯,分开。九泽既洒,诸夏艾安 洒同酾,分流,疏导。辟沫水之害 辟同避,避免。百姓飨其利 飨同享,享受。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罢同疲,疲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 邸同抵,抵达。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并同傍,依靠,沿着。用注填阏之水 阏同淤,淤塞。其奉邑食鄃 奉同俸,俸禄。鱼沸郁兮柏冬日 柏同迫,迫近。颓林竹兮楗石菑 菑同剚,树立,插入。佗小渠披山通道者 佗同他,其他。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害中国也尤甚 中国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于大陆,播为九河 至于 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 难处 古义:难行的地方;今义:困难。漕从山东西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往往 古义:到处;今义:经常。其明年,旱,干封少雨 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后一年。山东从沔无限 无限 古义:没有阻碍;今义:没有穷尽。

便于砥柱之漕 便于 古义:比……更方便;今义:比较容易(做某事)。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陆、水:名词用作状语,在陆地上、在水上。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 东南: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南流淌。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欲罢之,毋令东伐 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 东南: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南。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令齐人水工徐伯表 表:名词用作动词,以表测量地势高下确定水流走向。漕从山东西 西:名词用作动词,西行。则田者不能偿种 田:名词用作动词,种田。

下御史大夫张汤 下:名词用作动词,(天子)交给(下属)。从斜下下渭 下(后一个):名词用作动词,流入。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译文:禹认为黄河上游地势高,水流湍急汹涌,难以在平地上顺利通过,多次泛滥冲毁堤坝,于是分开两渠来疏引黄河水流。

(2)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译文:这时天子在万里沙祠祷神完毕,就回来亲临黄河决口处,沉白马、玉璧到黄河中祭河神,命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

(3)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译文:水为利为害的能力太大了!6.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分门别类的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专题史。《八书》包括《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从中可以看出“八书”涵盖的典章制度分别是:礼仪、音乐、军事、历法、星象、宗教、水利、经济。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司马迁对治水工程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

(2)中国古代记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是《尚书·禹贡》。但是它还不是专记水道的,其中有导山、导水两部分。专门记载水道的始自《河渠书》。

(3)李冰,今山西运城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

六 国 年 表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表”,《史记》体例之一,是以表格形式记人记事的一种体裁,为司马迁始创。记事较略的为“世表”,一般为“年表”,较详的为“月表”。“十表”分别是: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六国年表》为《史记》“十表”之第三,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作六国年表第三。”六国,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个诸侯国。全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下至秦二世卒年(公元前207年),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且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纵观全表,周无事可记,而秦事详于六国,体现了司马迁的深意。阅读本文重在表前序言,对表则知其形即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六国年表序》,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以及“表”的有关知识。

2.引导学生阅读序文,了解大意,体会太史公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历史倾向性。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1课时:引导学生课前对照文本下注释阅读课文,完成“感知文本”问题、“预读积累”练习,课上在教师指导下解疑并分析、探究有关问题。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感知文本 对照文本下的注释与文本批注,了解文本内容大意;边阅读边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从《六国年表》全文看,分为“序文”与“表”两大部分,请用一句话概括“序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表”的内容,列出秦灭六国的大事记。(见学生用书第26页“感知文本”)【分析】 “序文”篇幅短,相对于前面几篇难度要小,同时从本专题“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的阅读要求来看,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就是一种阅读概括能力训练;“表文”简明,体会一下如何看表,也是一种快速筛选信息的训练。

“序文”简要叙述了秦王朝由建立到逐步强大,终于吞并六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全过程。“表”中所记“秦灭六国的大事”: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赵、燕,二十六年灭齐。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周东徙(xǐ)洛邑

僭(jiàn)端见矣 ..先暴戾(lì)位在藩(fān)臣 ..攘(rǎng)夷狄 .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móu)矣 .诸侯晏(yàn)然 矫(jiǎo)称蜂出 ..踵(zhǒng)《春秋》之后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僭端见矣 见同现,出现。

今秦杂戎翟之俗 翟同狄,古代北方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东竟至河 竟同境,边境。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从衡同纵横,合纵、连横的策略。诸夏宾之 宾同摈,摈弃。西方物之所成孰 孰同熟,成熟。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 势利 古义:形势有利;今义: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待人的表现。秦既得意 得意 古义:达到目的;今义:高兴。

诸侯史记尤甚 史记 古义:历史记载;今义:专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然世异变,成功大 成功 古义:成就的功业;今义:获得预期的效果。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周东徙洛邑 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先暴戾,后仁义 先、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后。大夫世禄 禄:名词用作动词,享受俸禄。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海内争于战功 战:名词用作状语,用战争的方式。功:名词用作动词,建立功业。务在强兵 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矫称蜂出 蜂:名词用作状语,像蜜蜂一样。法后王 法:名词用作动词,取法,效法。表六国时事 表:名词用作动词,列表。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雄:名词用作动词,称雄。秦之帝用雍州兴 帝:名词用作动词,完成帝业。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僭端见矣 僭:超越本分。.诸侯晏然 晏:安宁,宁静。.务在强兵 务:致力于。.矫称蜂出 矫:假托。.虽置质剖符 置:派遣,安置。.其文略不具 具:详细。.因举而笑之 举:例举。.踵《春秋》之后 踵:继承。.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译文: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2)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译文: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3)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译文: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7.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表”是司马迁创造的将人物、事件按年代编排的一种表格式记事体裁,表格前面加上序文,简要介绍一些相关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2)《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第三专题 不虚美 不隐恶

——《史记》的史家传统

专 题 解 说

《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述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写历史,要做到“不虚美,不隐恶”,不仅需要眼光,而且要有胆识和气魄。司马迁能够秉笔直书,说真话,突出表现了他作为“良史”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这是最可宝贵的史学传统,也是我们今天所要继承和弘扬的。

本专题中所选的《高祖本纪》与《李将军列传》充分体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高祖本纪》中的刘邦,作为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具有治国的雄韬伟略和远见卓识。他在入关后不先称王,而约法三章,又能知人善任,善结人心,从谏如流。司马迁除记述这些史实外,同时也如实记述了刘邦的另一面:奸诈圆滑、不讲信用、无赖、阴冷残忍等不良个性,如“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未央宫大宴在众臣面前奚落其父等。《李将军列传》重点记载了李广横空出世、英勇神武、机智勇敢的历史事实,他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击者、射石,百发百中,矢能饮羽;他廉洁宽厚,“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也如实记载了李广睚眦必报、恃才而骄的性格弱点,如斩霸陵尉等,最后落得“命途多舛,李广难封”的悲剧结局。

为了遵循“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写,而是放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写法。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以及表现高祖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资料,都记录在《高祖本纪》中。凡涉及“叙汉非”的地方,则用“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如《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留侯列传》表现刘邦的猜忌功臣;《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楚汉相争时,刘邦战败逃跑,为保全自己的性命,几次把亲生儿女推到车下。这样既保持了本篇文章自身的匀称,不至于和与之有关系的其他篇章重复,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正如李长之所言:“司马迁是一个历史家之外,兼是一个艺术家,他晓得每一篇传记一定有一个中心,为求艺术上的完整起见,便把次要的论点放在别处了。”

本专题两篇课文,宜以讲读《高祖本纪》为主,自读《李将军列传》;讲读也应采取略讲整体、精讲选段的方式。

高 祖 本 纪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高祖本纪》为《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八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这是司马迁创作本篇的基本宗旨。全文侧重叙写的是刘邦如何战胜项羽,最后建立汉帝国的过程,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在具体了解刘邦其人其事的基础上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对照文本注释、借鉴文旁批注自读原文,理清全文大体情节,明白全文记述的主要事件,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预读积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在此基础上,选读语段,探讨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完成积累训练,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文中涉及的重要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了解主要内容和事件;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阅读与探讨,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笔下的帝王形象,明白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3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理清全文思路与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选读·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第三课时,“探究文本”,认识和理解“不虚美,不隐恶”这一史家传统。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高祖本纪》原文较长,可以安排一定时间让同学们对照文本下的注释阅读原文,先知其大意,明其主要事件;然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1.《高祖本纪》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了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看,全文(共20段)可分为三个部分。请划分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见学生用书第33页“感知文本”第1题)【分析】 第一部分(从开始至“生孝惠帝、鲁元公主”)(第1—4段):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至“大赦天下”)(第5—17段):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至文末)(第18—20段):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2.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特点看,第二部分又分三个阶段。请划分这三个阶段,概括每阶段的大意及其主要情节。(见学生用书第33页“感知文本”第2题)【分析】 第一阶段(第5—7段):写刘邦领兵西进并率先入关。主要写了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情节。刘邦奉楚怀王之命领兵西进,一路广揽人才,虚心听取意见,队伍不断壮大,打了不少胜仗;并率先入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抚民心,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第8—14段):楚汉相争,赴鸿门谢罪,在垓下打败项羽。主要写了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决策东进争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等情节。这一阶段,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第三阶段(第15—17段):刘邦在汜水之阳称帝。主要写了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等情节。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他不仅会用人,而且能驾驭人。

3.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各写了哪些重要情节(事件)?请简要概括。(见学生用书第33页“感知文本”第3题)【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记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而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

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和高祖之死等情节。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bēi).廷中吏无所不狎(xiá)侮 .常从王媪、武负贳(shì)酒 .高祖每酤(gū)留饮 .高祖常繇(yáo)咸阳 .乃绐(dài)为谒(yè)曰 ..沛公方踞(jù)床 .争持牛羊酒食献飨(xiǎng)军士 .去辄烧绝栈(zhàn)道 .......日夜跂(qì)而望归 .给馈饷(xiǎng),不绝粮道 .高祖奉玉卮(zhī).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同债,债务。

高祖常繇咸阳 常同尝,曾经。繇同徭,服役。诸所过毋得掠卤 卤同掳,把人抢走。秦人憙 憙同喜,高兴。秦军解 解同懈,懈怠。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堵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无内诸侯军 内同纳,接纳。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同佯,假装。无所诎 诎同屈,理亏,不安。不如决策东乡 乡同向,往。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仁而爱人 爱人 古义:爱惜、怜惜人;今义:妻子。常有大度 大度 古义:远大的抱负;今义:度量大。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 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家庭成员。作业 古义:从事的职业;今义: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

诽谤者族 诽谤 古义: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 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山东 古义: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义:山东省。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 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大王起微细 微细 古义:卑下,低贱;今义:非常细小。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是何种活用并解释。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奇:使动用法,使……与众不同。会项伯欲活张良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苦:意动用法,以……为苦。沛公然其计 然:意动用法,认为……正确。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素车白马:名词用作动词,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 都:名词活用作动词,定都。诽谤者族 族: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夜往见良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道:名词用作状语,在途中。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高祖竟酒,后 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到最后。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陂:水边。.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身:身孕。.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竟:结束。.萧何为主吏,主进 主:负责。.乃绐为谒曰 绐:欺骗。.何自妄许与刘季 妄:随便。.昌邑未拔 拔:攻克。.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徇:示众。.因张良遂略韩地辕 略:攻取。.啖以利 啖:引诱。.系颈以组 组:绳索。.偶语者弃市 偶:相对,聚在一起。.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距:抵抗。.见谢项羽 谢:谢罪。.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期:约定期限。.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孰:谁,哪个。.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译文: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2)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译文:沛公认为其中有诈,就用了张良的计策,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用利益进行引诱,乘此机会前去偷袭武关,攻了下来。

(3)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译文: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灭的。秦地的人们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

(4)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译文:项羽罢兵回东方了。汉王也想率军回西方,但汉王采用张良、陈平的计策(乘楚军兵疲粮尽,索性就消灭它),于是进兵追赶项羽,到阳夏南面让部队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

(5)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译文: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

7.根据自主阅读理解和知识积累填空。

(1)真实地记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夸张、不隐瞒,即班固所说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也被称作“实录”,这是《史记》终被称为“史家之绝唱”的主要原因。

(2)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显示。

(3)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项羽和刘邦演出了一幕千古流传、惊心动魄的楚汉相争的威武雄壮的戏剧,正因为此,本文和《项羽本纪》堪称《史记》中璀璨夺目、交相辉映的双璧。

李将军列传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四十九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在西汉反对匈奴侵略的长期战争中,李广是一位英勇善战、爱护士卒,为匈奴所畏惧、为广大军民所敬爱的将军。他的一生,又是受封建统治者排挤迫害的一生。司马迁曾经亲见李广,掌握了大批确实可信的材料,再加上作者进步的思想倾向性,使这篇传记成为典型的历史实录。本文围绕李广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等特点,刻画了李广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悲惨的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及其幸臣排挤并加害李广的罪行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对汉代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李将军列传》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但故事生动,加上文本下的注释和文旁批注,阅读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可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阅读过程中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在此基础上,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质疑解疑和分析探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与课文有关的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自主阅读与课堂讨论,分析司马迁笔下的一代名将形象,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探究李广悲剧命运的原因。

4.通过对李广形象特点的分析,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自主阅读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第二课时“选读·理解”,“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同学们可以对照文本注释阅读原文,先理解全文大意,了解文章叙述的人物的主要事迹;选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语段或故事情节。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本文共11段,可以分为四大部分。请阅读全文,在知其大意的基础上,将全文划分为四大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见学生用书第40页“感知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从开始至“故弗从”)(第1—2段):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

第二部分(从“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至“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第3—7段):写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关心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

第三部分(从“后二岁”至“当死,赎为庶人”)(第8—10段):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第四部分(从“太史公曰”至文末)(第11段):作者的论赞,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睨(nì)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辄分其麾(huī)下 .广讷(nè)口少言 .以为李广老,数奇(jī).意甚愠(yùn)怒而就部 .遂引刀自刭(jǐng).悛悛(xún)如鄙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尝从行 尝同常,经常。上山陈 陈同阵,列阵。广详死 详同佯,假装。

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莫同幕,幕府:泛指将帅办事的地方。军亡导,或失道 或同惑,迷惑。南绝幕 幕同漠,沙漠。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悛悛同恂恂,诚恳的样子。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学者 古义:学习的人;今义:有学问的人。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以为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 古义:事情的复杂经过,委曲详细的情况;今义:弯曲,形容事情复杂多变。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用坚其意 坚:使动用法,使……坚定。呵止广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胡兵终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上山陈 陈:名词用作动词,列阵。络而盛卧广 络:名词用作动词,编网兜。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前:名词用作动词,前进。后大将军 后:名词用作动词,落后。

即有急,奈何 急:形容词用作名词,紧急情况。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形容词用作名词,委曲详情。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 回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迂回绕远的路。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用善骑射 用:因为。.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格:击杀。.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勒:统率。.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生:活。.是时会暮 会:适逢。.得李广必生致之 致:送,送达。.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暂:突然。.无老壮皆为垂涕 无:不论。.其将兵数困辱 数:屡次。.东道少回远 回:迂回。.急诣部,如书 诣:到。.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对簿:受审。..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译文: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2)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译文: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3)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译文: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箭,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去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

(4)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译文: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得像个乡下人,不善言辞,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任吧? 7.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而悲剧的一生,塑造出一个卓立千古、彪炳万世的英雄形象。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深情地怀念李广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补出下列课文中的名句。

①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第四专题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的理想人格

专 题 解 说

本专题由一篇世家、两篇列传组成,均为节选。三篇传记的传主,都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司马迁在为他们作传时,也饱含着推崇、赞美的感情。研读这几篇传记,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讨论他们的品格和精神,大有裨益。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世界名人。读《孔子世家》,不仅可以大致了解孔子的一生,更可以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更叹服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不放弃的精神。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的政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见解和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诗人。读《屈原列传》,我们会被屈原那种为了国家而置个人利害荣辱于度外、存君兴国之志生死以之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所深深感动,也会被他出淤泥而不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所深深折服。

《史记》的理想人格,最典型也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屈原的品质精神,正因为如此,《屈原列传》成为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名篇。学习本专题,可以《屈原列传》为重点讲读篇目,《孔子世家》可选讲其中重点语段,《管仲列传》可作为自主阅读与训练篇目。

孔 子 世 家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孔子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之第十七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司马迁的《孔子世家》是中国最早的孔子传记,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孔子的窗口。司马迁以真正史家的笔墨,描绘了“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让我们能够一窥孔子生活的真实面貌。《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课文重点节选的是集中表现孔子好学善学、穷且益坚、整理古籍、教书育人的有关内容。由于课文比较长,且学生对照注释阅读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选讲重点语段,使学生了解孔子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阅读与探讨,具体地了解孔子的生平与事迹、伟大的人格与坚持理想的不懈精神。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重点选讲为辅。

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第二课时“选读·理解”,“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先理解大意,完成“感知文本”练习;再根据课文原句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段。在自主阅读与完成练习过程中注意记下自己的疑问。(理清思路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提供答案让学生对照)感知文本

《孔子世家》节选部分共22个自然段,按照孔子一生的重要活动可分为六个部分。请根据下面划分,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并根据要求写出每部分中叙述的孔子的主要活动。(见学生用书第48页“感知文本”)【分析】 理清全文的思路脉络,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是具体认识和了解孔子的基础。文中记述孔子的事迹比较清楚,因而理清全文思路脉络、概括大意,并不困难。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这段文字写得很简要,但内涵很丰富)第1段:简介孔子的出生地、家世、出生的时间及有关情况。第2段:概括介绍孔子一生的从政情况。

第二部分(第3—5段):叙述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第3段:孔子适周问礼。第4段:孔子适齐闻《韶》。第5段:孔子在鲁学鼓琴。

第三部分(第6—11段):叙述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的经过情形。第6、7段:介绍孔子被困的原因、被困的窘境、被困时的行为和心理。第8—10段:分别写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的谈话。第11段:写被围陈蔡之间的困境被解除,孔子一行人化险为夷。

第四部分(第12—19段):介绍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第12—15段:叙述孔子对《诗》《书》《礼》《乐》《易》的研习和整理。第16—17段:介绍孔子从教授业的基本情况。

第18—19段:叙述孔子作《春秋》的动机原委、文辞笔法、巨大影响,以及孔子对《春秋》的重视情况。

第五部分(第20—21段):写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第20段:孔子辞世的年龄和时间。

第21段:写孔子去世后弟子的哀悼、孔里和孔庙的形成、高皇帝和诸侯卿相对孔子的祭祀和崇拜。第六部分(第22段):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生而首上圩(wéi)顶

畜(chù)蕃息 ..未得其数(shù)也 子路愠(yùn)见 ..匪兕(sì)匪虎 .良农能稼(jià)而不能为穑(sè)..始作翕(xī)如 纵之纯如,皦(jiào)如 ..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 天王狩(shòu)于河阳 ..唯子贡庐于冢(zhǒng)上 .常先谒(yè)然后从政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几然而长 几同颀,颀长。

师襄子辟席再拜 辟同避,离开(坐席)。匪兕匪虎 匪同非,不是。然。非与 与同欤,句末语助词。使知者而必行 知同智,聪明。盖少贬焉 盖同盍,何不。赐,而志不远矣 而同尔,你的。不容然后见君子 见同现,显示。下至秦缪 缪同穆,秦缪即秦穆公。周监二代 监同鉴,借鉴。

所慎:齐,战,疾 齐同斋,古代祭祀前的身心整洁工作。约其文辞而指博 指同旨,观点,主张。然心乡往之 乡同向,朝着。

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祗回同低回,流连,依依不舍。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聪明 古义:耳聪目明;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 古义:当权;今义:(凭感情、义气等)行事。乃因史记作《春秋》 史记 古义:泛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史料;今义:指司马迁的《史记》。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中国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折中 古义:取正,作为准则;今义:对几种不同意见进行调和。

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彬彬 古义:指文采与品质兼备的样子或丰盛的样子;今义:文雅的样子。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其先宋人也 先:形容词用作名词,先人。

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高:名词用作状语,向高处。如王四国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统治。军于城父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譬使仁者而必信 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信。使知者而必行 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去做。纲而纪之 纲、纪:名词用作动词,制定制度、整治。序《书传》 序:名词的为动用法,为……作序。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病:名词用作动词,担心。

推此类以绳当世 绳:名词用作动词,按一定标准去衡量规范。笔则笔,削则削 笔:名词用作动词,写,记。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罪:名词用作动词,怪罪。弟子皆服三年 服:名词用作动词,服丧。唯子贡庐于冢上 庐:名词用作动词,建造房屋。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 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庙:名词用作动词,建庙。以太牢祠焉 祠: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宗: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师。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祷于尼丘得孔子 祷:祈祷,祷告。.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蕃息:蕃,繁殖,增多。息,滋息,繁育。..弟子稍益进焉 稍:渐渐。.欲以通乎景公 通:沟通,联系。.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益:增加(新的学习内容)。.眼如望羊 望羊:即望洋,联绵词,仰视的样子。..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刺讥:指责,讥刺。..从者病,莫能兴 兴:起身。.子路愠见 愠:怨恨,生气。.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厄,不得志。.追迹三代之礼 追迹:推求考察。..然后乐正 正:整理,规范。.不愤不启 愤:内心有所郁结。.约其文辞而指博 约:简约,精炼。.孔子在位听讼 听:处理,判断。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赞:助,佐助。.常先谒而后从政 谒:拜谒。.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译文: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2)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译文:对问题看得清楚深刻,却走投无路的人,是因为喜欢议论别人;能广博地辨别是非善恶,却面临险境的人,是因为喜欢揭露他人的丑恶。

(3)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译文:孔子是一个贤能的人,他所指责的东西都切中了诸侯国的弊端。现在他久留陈蔡之间,两国各位大夫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他的心意。

(4)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译文:(在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达到急于求知而不通的状态就不开导,开导时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重复讲解。

(5)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译文:天下君王以及贤人很多,但他们生前荣耀,死后却默默无闻。7.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保存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成的《论语》一书之中。

(2)补全下列名句。

①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② 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⑤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⑥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管 仲 列 传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课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二篇,是为管夷吾和晏婴两位大政治家写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者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两人的赞词。课文节选的是传中写管仲的内容。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从这一精神出发,在这篇列传中,作者对他们采取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节选部分重点记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及司马迁对他的赞词。

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积累文言知识和了解人物事迹及其为人。文章篇幅较短,阅读理解难度不大,适宜学生自学或自主训练,课堂上可以进行质疑与讨论。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子。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阅读与探讨,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主阅读与质疑讨论相结合。

1课时:在自主阅读完成“感知文本”“预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质疑讨论或综合训练。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感知文本 指导学生对照文本注释自主阅读原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全文思路结构,完成“预读积累”练习。

全文共5段,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见学生用书第54页“感知文本”)【分析】 文章篇幅较短,层次比较明显,学生划分各部分及概括大意并不困难。全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第二部分(第3—4段):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第三部分(第5段):司马迁的赞词,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尝与鲍叔贾(gǔ).不以我为不肖(xiào)不以我为怯(qiè)..仓廪(lǐn)实而知礼节

贵轻重,慎(shèn)权衡 ..2.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穷困 古义:困厄;今义:贫穷。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肖 古义: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通货 古义:交换货物;今义:流通货币。3.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齐桓公以霸 霸:名词用作动词,称霸。管仲既任政相齐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相国。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器量小。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愧,以……为耻辱。富国强兵 富、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使……强。管仲因而信之 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南袭蔡 南:名词用作状语,向南。桓公实北征山戎 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贵轻重,慎权衡 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要。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交游。.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欺:占便宜。.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九合诸侯 合:会盟。.一匡天下 匡:匡正,纠正。.尝与鲍叔贾 贾:做生意。.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见:表被动。.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区区:小小的,形容微不足道。..与俗同好恶 俗:百姓。.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维:纲纪,准绳。.故论卑而易行 卑:平易。.将顺其美 将:扶持。.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译文: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免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才干,因为他知道我没遇到好时机。(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译文: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因而君臣上下能相亲相附。6.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以“……之交”形式组词的近义词组还有:君子之交、金兰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

屈 原 列 传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是战国屈原和西汉贾谊两人的合传,原传前半部分写屈原,后半部分写贾谊,最后是司马迁对两人的赞词。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先秦文献没有说到屈原,这篇传记第一次记下有关屈原的资料。司马迁含着热泪为屈原作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本文记载了伟大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志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品《离骚》,著录了他的另一篇有名的作品《怀沙》。这篇列传是供后人研究屈原和他的作品的最早最宝贵的资料。阅读这篇传记,可以加深对《史记》所褒扬的理想人格的理解。这篇课文比较长,有些地方的文字也比较艰深,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文本注释,借鉴文本旁的批注,先梳理全文思路,理解大意,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与政治主张;再精读重点语段,加深对屈原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文中涉及的一些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了解并学习其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主阅读与教师指导下的讲读相结合。

3课时:第一课时“感知文本”,理清思路结构,完成文言知识积累练习,质疑释疑;第二课时选读语段,具体理解屈原的精神品质和政治主张;第三课时“探究文本”,探究屈原的“志”和司马迁“悲其志”的原因。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对照注释阅读全文,首先理解全文大意,理清全文的思路结构;然后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屈原列传》全文共13段,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记叙,加上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全文共分五部分。请划分五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屈原一生的遭遇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你认为是哪五个字?(见学生用书第60页“感知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简介屈原的姓氏、家世、官职、才干和地位。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至被“疏”,评价屈原的《离骚》,赞颂屈原正直的品格。第三部分(第4—9段):写屈原被“绌”后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第四部分(第10—12段):写屈原从被“迁”到自沉汨罗江的经过,交代屈原死后楚国被秦所灭。第五部分(第13段):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可以用“任”“疏”“绌”“迁”“沉”五个字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娴(xián)于词令

属(zhǔ)草稿未定 ..谗谄(chǎn)之蔽明也 疾痛惨怛(dá)..自疏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 ..蝉蜕(tuì)于浊秽 .皭(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 .屈平既嫉(jí)之 .而圣君治国累(lěi)世而不见者 .何不哺其糟而啜(chuò)其醨(lí)..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 .而蒙世俗之温蠖(huò)乎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靡不毕见 见同现,显现。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遇。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返回。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同旨,主旨。屈平既绌 绌同黜,罢免官职。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合纵。乃令张仪详去秦 详同佯,假装。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贽,见面礼。亡走赵,赵不内 内同纳,接受。被发行吟泽畔 被同披,披散。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厚币委质事楚 币 古义:礼物,财物;今义:货币,钱币。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诡辩 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反覆 古义:使事情回转;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

颜色憔悴 颜色 古义:脸色(颜,颜面;色,气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形容枯槁 形容 古义:形,形体;容,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从容 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4.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含义。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怀:名词用作动词,怀抱。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名词用作动词,效法。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内、外: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在外。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亡国破家相随属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邪曲:小人。方正:正直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王怒而疏屈平疏: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明。.人穷则反本 穷:困厄,不得志。.《国风》好色而不淫 淫:过分而失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刺:指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条贯:条理,文中指规律。..举类迩而见义远 迩:近。.不获世之滋垢 获:沾染。.厚币委质事楚 币:财物。.使使如秦受地 如:到,前往。.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致:表达。.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分:资质。.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贬黜。.及见贾生吊之 吊:悼念。.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游:游走,奔走。.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译文:上官大夫看了就想(按自己的意思)更改它,屈原不同意。

(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译文:《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译文: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4)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译文: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若是省略句请补出省略内容。(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省略句[省略谓语,即:又因厚币(贿赂)用事者臣靳尚]。(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用“见”表示被动)。(4)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倒装句(定语后置,即“察察之身”)。

(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倒装句(否定句中代词“自”做介词“为”的宾语,宾语前置,“自为”即“为自”)。8.根据自主阅读和知识积累填空。

(1)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不但是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成就辉煌的文学家、诗人。他创作的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离骚》是“楚辞”的顶峰之作,也是和“风”“雅”“颂”并称的“骚体”诗的奠基之作。他的诗作《天问》,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描写太空旅行的文学作品。他在一系列作品中,把许多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河海等,交织成一幅雄伟奇丽的画卷,从而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一代新风。

(2)将下列句子补写完整。① “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③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④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3)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怀瑾握瑜、博闻强志、随波逐流、弹冠振衣、与世推移。

第五专题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专 题 解 说

《史记》中人物形象刻画的艺术,不仅前无古人,而且成为后世史书、散文、小说、戏剧塑造人物的典范。苏教版必修三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更是其中翘楚。司马迁就像一个出色的画家,用他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富有灵性的刻刀,为我们刻出了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像。在《史记》不朽的人物画廊里,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王侯将相叱咤风云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为知己者死”的刺客、“一诺千金”的游侠以及倡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本专题选入四篇课文,涉及四类不同的人物。《项羽本纪》是专传,塑造了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合传,塑造了一位智勇兼具、宽容大度和具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的古代贤相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一位知过必改、光明磊落的将军形象,留下“将相和”的美谈。《滑稽列传》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颂扬了处于社会下层的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人的“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和“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的讽谏才能。《刺客列传》也是类传,全传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荆轲是这篇作品的核心人物。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英雄侠客的形象。

学习本专题,建议重点学习《项羽本纪》,可以在《鸿门宴》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认识项羽,从而了解司马迁刻画人物的艺术。另一重点是学习《刺客列传》,因为节选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很广,也曾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

项 羽 本 纪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按照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体例,“本纪”为纪帝王当国的事。项羽虽未成帝业,但秦亡汉兴之间,他在一个时期内发号施令,权威同帝王一样,所以也把他列入“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七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

无论从教材这一专题看,还是从《史记》全书看,《项羽本纪》都是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项羽本纪》对项羽丰功伟绩的歌颂,表现出作者进步的历史观;文中如实地写出项羽的种种弱点和错误,揭示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又表现出《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作者刻画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笔力奇伟,丰富多彩,更表现出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正如前人评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亦千古无二。”

《项羽本纪》有丰富的文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内容。考虑到学生必修部分学习文言文偏少,文言知识积累不够,要真正读懂《项羽本纪》有很多障碍。然而,必修三中学习过其中的精彩片段《鸿门宴》,对项羽这一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因此,学习《项羽本纪》,可以在复习《鸿门宴》的基础上,围绕“三文”(文言、文学、文化)来考虑,精讲与略讲相结合,理解与探究相结合。以学习积累文言文化知识和理解文本内容为基本内容;同时设计讨论主题,以赏析文学形象、探究其价值意义为重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课外自主通读全文,朗读重要语段,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学会独立翻译重要文言句子。2.通过课堂学习讨论,了解项羽一生的事迹,认识项羽这一英雄形象,探究悲剧英雄形象的特点和意义,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3.指导学生精读赏析重要语段,探讨作者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探究文中体现出来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学习方法

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讲练结合,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理清全文思路与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选读·理解”,教师点拨,选读重要语段,分析理解课文重要内容;第三课时,重点分析探讨人物形象,探究刻画人物的方法。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项羽本纪》原文较长,可以让同学们安排一定时间对照文本下的注释阅读原文,先知其大意,明其主要事件;然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1.《项羽本纪》节选部分省略了“吴中起兵”的情节和教材必修三中已经学过的“鸿门宴”部分的内容,共有9段文字,按照传记惯例与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可以分为四大部分。请你划分好四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简要说出每一部分叙写的项羽的主要事迹。(见学生用书第68页“感知文本”第1题)【分析】 第一部分(从文章开头至“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第1—2段):介绍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主要事迹:不肯竟学,少年言志,才气过人。

第二部分(从“项羽已杀卿子冠军”至“诸侯皆属焉”)(第3段):叙写巨鹿之战的过程。主要事迹:项羽引兵渡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的战斗场面。

第三部分(从“项王军壁垓下”至“桃侯、平皋侯、武侯皆项氏,赐姓刘”)(第4—8段):叙写垓下之战的过程。主要事迹:慷慨悲歌别虞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死后的影响。第四部分(最后一段)(第9段):司马迁的赞语,对项羽的评价。

课文省略了“吴中起兵”的情节和必修三中已经学过的“鸿门宴”部分的内容,按照人物传记的惯例,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个部分及作者的赞语。

第一部分,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一是介绍项羽的家世——世代为楚将,祖父为秦所戮;二是介绍项羽少时的学习情况及观秦始皇巡游时的“言志”之语,展现其性格中的“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两个侧面。

第二部分写巨鹿之战,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文笔,描述了项羽引兵渡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的战斗场面,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并以三个“无不”、两个“莫敢”构成的句式,极力渲染项羽的将帅神威。

第三部分写垓下之战。先写项羽慷慨悲歌别虞姬,“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接着写项羽东城快战,瞋目怒叱,竟令人马惊退数里,表明越是末路,越显出他的英雄本色,认输而不服气。然后写项羽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的情节,写出了他的荣誉、尊严、人格、血性,绝不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有耻知愧,对八千子弟、江东父老的一片责任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英雄主义精神也发挥到了光辉的顶点。最后写项羽死后的影响。垓下之战的这些精彩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从而以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

司马迁的赞语为《史记》的首创体制:正文客观描写,论赞主观评述。本文的赞语,正面揭示正文的客观描写所潜藏的作者对项羽的评价态度:(1)肯定项羽的英雄气概。

(2)揭示项羽失败的原因:① “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②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③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2.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中有四个关键阶段,你了解吗?请你简要说明。(见学生用书第68页“感知文本”第2题)【分析】 四个关键阶段:① 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② 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③ 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④ 垓下之战,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为秦将王翦所戮(lù)者也 .乃请蕲狱掾(yuàn).每吴中有大繇(yáo)役及丧 .力能扛(gāng)鼎 .皆沉船,破釜(fǔ)甑(zèng)..项王军壁垓(gāi)下 .歌数阕(què),美人和(hè)之 ..麾(huī)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斩将,刈(yì)旗 .汉军皆披靡(mǐ).项王瞋(chēn)目而叱之 .乌江亭长舣(yǐ)船待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chuāng).乃自刎(wěn)而死 .舜目盖重瞳(tóng)子 .羽岂其苗裔(yì)邪 .自矜(jīn)功伐 .尚不觉寤(wù)而不自责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繇同徭,劳役。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 忼同慷,慷慨。直夜溃围南出 直同值,当。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寤同悟,觉悟。辟易数里 辟同避,退避。

乃持项王头视鲁 视同示,出示,展示。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学书不成 书 古义:认字和写字;今义:书本,书籍。乃悲歌忼慨 忼慨 古义:情绪激昂高亢;今义:大方,不吝惜。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才气 古义:才能,气度;今义:才华。期山东为三处 山东 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各行政区划的统称或某一区域。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 古义:悬赏征求;今义:买。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经营 古义:治理;今义:泛指筹划并管理。4.下列句中加点词为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毋妄言,族矣 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梁以此奇籍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皆沉船,破釜甑 沉、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沉,使……破。..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冠:名词用作动词,名列第一。.无不膝行而前 膝:名词用作状语,用膝盖(行走)。.项王军壁垓下 壁:名词用作动词,筑营垒,布置阵地。.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晚。.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行进。.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名词用作动词,往西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为主死节 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泣: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哭泣。.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蜂:名词用作状语,像蜜蜂那样。.遂将五诸侯灭秦 将:名词用作动词,率领。.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剑一人敌,不足学 敌:对抗,抵御。.以故,事得已 已:停息。.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部勒:部署,约束。..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扛:举起。.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幸:被宠幸,受宠爱。.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期山东为三处 期:约定。.乌江亭长舣船待 舣:使船靠岸。.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马童面之 面:背对着。.五人共会其体 会:拼合。.何兴之暴也 暴:突然。.自矜功伐 矜:夸耀。.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奋:逞弄。.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译文:每当吴县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2)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译文: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巨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3)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

译文:当初,楚怀王封项籍为鲁公,等他死后,鲁国又最后投降,所以,按照鲁公这一等级的礼仪把项王安葬在谷城。

(4)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译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而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却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

7.根据自主阅读和知识积累填空。

(1)《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的一生中的四个关键阶段:① 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② 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③ 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④ 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本文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内容。历史上把项羽与刘邦争霸,称作楚汉相争。

(2)补出下列名句空缺的内容。

①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③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④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8.结合文本内容介绍下面成语或短语的意思。

(1)破釜沉舟: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来。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项羽这样做,体现出他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

(2)作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

(3)四面楚歌: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四面都是汉军在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项羽此时可谓英雄末路,发出慷慨悲叹。

(4)乌江自刎:项羽垓下兵败,逃至乌江。乌江亭长驾小船来接项羽,请项羽赶快过江,收拾兵马,以图他日东山再起。项羽却自刎身死,他选择了壮烈地死去。对项羽该不该选择死,人们有许多争议。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第二十一篇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太史公自序》说:“能信意强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本传“太史公曰”也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两处都是单提蔺相如一个人,可见蔺相如在本篇作品中的地位。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是叙述蔺相如的部分,也是中学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性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忠尽智,国难当头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节选的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但故事生动,加上文本下的注释和文旁批注,降低了阅读理解难度。因此,可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阅读过程中完成“整体感知”与“积累练习”;在此基础上,利用课堂进行质疑解疑和分析探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与课文有关的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4.理解“廉蔺交欢”对当时赵之兴亡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

以自主阅读与讨论交流为主(或诵读加评点和交流):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第二课时“选读·理解”,“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指导学生对照文本注释阅读原文,先理解全文大意,了解文章叙述的主要故事;选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语段或故事情节。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完成“感知文本”和“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1.课文节选共8段。按照“传记”的体例,可以分为几部分?请阅读全文,在知其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划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见学生用书第75页“感知文本”第1题)【分析】 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份与地位。第二部分(第2—5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第三部分(第6—7段):写蔺相如渑池之会不辱使命。

第四部分(第8段):写蔺相如委曲求全,廉颇负荆请罪,终于廉蔺交欢。

2.课文节选主要写了哪几个故事?反映了哪两种矛盾?这两种矛盾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见学生用书第76页“感知文本”第2题)【分析】 课文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二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后一个矛盾的起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使人遗(wèi)赵王书 .君不如肉袒(tǎn)伏斧质请罪 .大王亦幸赦(shè)臣

可予不(fǒu)..臣愿奉(pěng)璧往使 相如持其璧睨(nì)柱 ..乃使其从者衣(yì)褐 .臣请就汤镬(huò).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xī).会于西河外渑(miǎn)池 .与王诀(jué)曰 于是秦王不怿(yì)..相如引车避匿(nì)相如虽驽(nú)..卒相与欢,为刎(wěn)颈之交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肉袒伏斧质 质同锧,铁砧。可予不 不同否,表疑问语气。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奉同捧,用手托。拜送书于庭 庭同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召有司案图 案同按,比画,指示。

设九宾礼于廷 宾同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秦自缪公以来 缪同穆。一介之使 介同芥,小草。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同熟,仔细。请奉盆缻秦王 缻同缶,盛酒浆的瓦器。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 古义:嫔妃;今义:长相漂亮的女子。左右 古义:身边的侍从;今义:方位词,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请指示王 指示 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说的话或写的文章。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往 古义:从某处到某处;今义:以前。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而 古义:因,趁机;而,表修饰。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的结果。明年,复攻赵 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不行 古义:不去;今义:不可以,不中用或不被允许。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进 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 古义:扬言;今义: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 古义:近亲及姻亲,内外亲属(内亲外戚);今义:专指外亲。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宁许以负秦曲 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背负。臣请完璧归赵 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怒发上冲冠 上:名词用作动词,上竖。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形容词用作动词,尊重。大王必欲急臣 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迫。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损。舍相如广成传 舍: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住宿。

间(jiàn)至赵矣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名词用作动词,遵守约束。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名词用作状语,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廷:名词用作状语,在朝堂之上。毕、归:使动用法,使……完毕,使……归(国)。赵王鼓瑟 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秦御史前书曰 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左右欲刃相如 刃:名词用作动词,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且庸人尚羞之 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先、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授官。.使人遗赵王书 遗:送。.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易:交换。.今君乃亡赵走燕 走:逃跑。.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窃:私下里。.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必:如果。表示假设。.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进献。.相如因持璧却立 却:后退。.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逆:违背,触犯。.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谢:道歉。.臣请就汤镬 就:靠近,接受。.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款待。.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为:演奏。.秦王竟酒 竟:从开始到结束。.不欲与廉颇争列 列:位次。.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殊:很,十分。.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译文: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译文: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按那情势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从小路回赵国去了。(4)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译文:赵王私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

(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文:但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7.根据自主阅读理解和知识积累填空。(1)《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一类是将同类型人物的传记合在一起,一类是将事业上密切相关的人物传记合在一起。《廉颇蔺相如列传》属于后一种。

(2)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的故事,赞颂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先公后私的美德,也赞美了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廉颇的诗句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曾写作《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对蔺相如进行评价。

(5)京剧《将相和》中有这样一段唱词:“蔺相如:老将军你何必身背荆杖,有什么衷肠话细说端详。我虽然在秦邦完璧无恙,我虽然渑池会羞辱秦王,我虽然侥幸封首相,怎比得老将军东挡西杀南征北战,可算得是盖世的忠良。”这段唱词中提到的课文中的事情有:蔺相如完璧归赵,蔺相如渑池之会,蔺相如拜为上卿,廉颇负荆请罪。

滑 稽 列 传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史记·滑稽列传》是“七十列传”中的第六十六篇,是专叙滑稽人物的类传。滑稽是言辞流利、正言若反、思维敏捷、没有阻难之意。后世用作诙谐幽默之意。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可见司马迁所说的滑稽人物是指那些不随波逐流、不争权夺利,能通行上下的人。这种人能言善辩,常用婉转的讽喻或反话进行规劝,在谈笑之间,以含蓄微妙的语言点出事情的要害。司马迁把滑稽与“六艺”相提并论,高度赞扬了这类人物。本文比喻新奇浅近,寓意深刻明白;行文韵散相间,错落有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写滑稽人物,用滑稽笔墨,形式也和内容互相协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完成积累训练,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文中涉及的重要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了解文中所记人物和主要事迹;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阅读与探讨,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笔下的小人物的品质特点,理解作者在这些小人物身上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自主阅读和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边读边练,以练促读,以读助练。

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了解主要人物及其事迹;第二课时“选读·理解”有关语段,在老师的点拨下“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滑稽列传》原文较长,引导同学们对照文本下的注释阅读原文,先知其大意,明其主要人物与事迹;然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他们的地位如何?他们各自有什么典型事例?用简要的文字概括这些事例。(见学生用书第82页“感知文本”)【分析】 文章写了齐国的淳于髡、楚国的优孟、秦国的优旃三个人物,他们一个是赘婿,两个是倡优,地位都很低。他们有以下的典型事例:淳于髡——以鸟喻人,激发齐王;以禳田故事,表明付出与回报的关系;饮酒谏淫乐。优孟——谏马厚葬,抑止昏暴;模仿故相,使其后人生活有所保障。优旃——计息卫士,巧止扩苑囿,妙谏漆城。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谈言微中(zhòng),亦可以解纷 .淳于髡说(shuì)之以隐曰 .沉湎(miǎn)不治

赍(jī)金百斤 ..见道傍有禳(ráng)田者 瓯窭(lóu)满篝(gōu)...五谷蕃(fán)熟 .臣饮一斗亦醉,一石(dàn)亦醉 .奉觞(shāng)上寿 目眙(chì)不禁 ..日暮酒阑(lán),合尊促坐 .罗襦(rú)襟解 啖(dàn)以枣脯(fǔ)...欲以棺椁(guǒ)大夫礼葬之 .文梓(zǐ)为椁 .发甲卒为穿圹(kuàng).抵(zhǐ)掌谈语 又恐受赇(qiú)枉法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止王之庭 庭同廷,朝廷。三年不蜚又不鸣 蜚同飞,飞翔。诸侯振惊 振同震,震动。见道傍有禳田者 傍同旁,旁边。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 溢同镒,古代的重量单位。威王大说 说同悦,高兴。

久不相见,卒然相睹 卒同猝,忽然。饮可八斗而醉二参 参同三,数词。罗襦襟解,微闻芗泽 芗同香,香气。合尊促坐 尊同樽,酒器。

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尝同常,常常。楩枫豫章为题凑 章同樟,樟树。铜历为棺 历同鬲,样子像鼎的炊具。赍以姜枣 赍同剂,调配。陛楯者皆沾寒 楯同盾,盾牌。此知可以言时矣 知同智,智力。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滑稽多辩 滑稽 古义:能言善辩,应对如流;今义:言行或事态令人发笑。沉湎不治 不治 古义:不问政事;今义:经过治疗无效。不过一斗径醉矣 不过 古义:不超过;今义:仅仅。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左右 古义:身边近臣;今义:多指方位,也表示概数。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 横行 古义:率意而行;今义:行动蛮横。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何种活用并解释。《春秋》以义 义:名词用作动词,阐述道义。齐威王之时喜隐 隐:形容词用作名词,隐语。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吃惊。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先生少之乎 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少。其说可得闻乎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髡窃乐此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故曰酒极则乱 极:名词用作动词,到了极点。乃罢长夜之饮 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衣以文绣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席以露床 席:名词用作动词,做卧席给……睡。使群臣丧之 丧: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服丧。韩魏翼卫其后 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的翅膀那样。庙食太牢 庙:名词用作动词,建庙。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贱、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低贱,以……为高贵。请为大王六畜葬之 六畜:名词用作状语,像六畜那样。优孟前为寿 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此知可以言时矣 时:名词用作形容词,合时宜。优旃见而哀之 哀: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伤。始皇尝议欲大苑囿 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大。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微:隐约委婉。中:切合事理。..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委:委托,托付。.奋兵而出 奋:起,举。.五谷蕃熟 蕃:茂盛。.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 益:增加。赍:送财物给别人。..恶能饮一石哉 恶:怎么。.若亲有严客 严:尊敬。.楚大发兵加齐 加:凌压。.行酒稽留 稽:停留。.相引为曹,握手无罚 曹:伙伴。.以讽谏焉 讽:委婉地劝谏。.发甲卒为穿圹 发:调动。.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别:区别。.于是庄王谢优孟 谢:道歉。.始皇以故辍止 辍:(中途)停止。.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译文:六艺对于治国的作用是一致的。《礼》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用来启发和谐人们的感情,《书》用来叙述史事,《诗》用来表达情思,《易》用来演绎神妙的变化,《春秋》用来阐发微言大义。

(2)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译文:所以说酒喝到极限就要生乱,乐到了顶点就要生悲,世上所有的事都是这样。(3)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译文: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

(4)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译文: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5)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译文:城墙漆得漂漂亮亮的,敌人来了也爬不上来。要想成就这件事,涂漆倒是容易的,但是难办的是要找一所大房子,把漆过的城墙搁进去,使它阴干。

7.根据自主阅读理解和知识积累填空。

(1)《滑稽列传》是《史记》中专叙滑稽人物的类传。滑稽,指语言流利,善于用反语,辩解敏捷,没有阻难。课文节选部分记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

(2)六艺:即六经,指《礼》、《乐》、《书》、《诗》、《易》、《春秋》,是儒家的经典著作。(3)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①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②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刺 客 列 传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刺客列传》也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关于此传的传旨,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当然,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颂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全文共传五人,始于曹沫,终于荆轲,中间依次为专诸、豫让和聂政。课文节选的是最后一部分,主要记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着力刻画荆轲的见义勇为、急人之难,扶助弱小、不畏强暴,危亡关头不甘失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侠义行为,表现其慷慨磊落、不怕牺牲的精神和虽事业未成却终不言弃的奋斗精神。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千古传诵的悲壮故事。课文篇幅较长,但能够充分体现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应当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对照文本注释、参考文旁批注自读原文,理清全文大体情节,明白全文记述的主要事件,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预读积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在此基础上,选读语段,探讨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完成积累训练,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文中涉及的重要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了解主要故事内容;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阅读与探讨,清楚地了解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把握荆轲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并且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3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理清全文思路与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选读·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第三课时,“探究文本”,理解并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了解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刺客列传》原文较长,可以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对照文本下的注释阅读原文,先知其大意,明白故事发生的过程;然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1.全文共18段,根据故事内容可以分为五大部分。请你根据下面对全文思路结构的划分,概括每部分的要点及每一层的内容要点。(见学生用书第89页“感知文本”第1题)【分析】 第一部分(第1—5段):介绍荆轲的身世及特长、性格。第1、2段:交代荆轲的籍贯、称呼及荆轲的特长:好读书、击剑。第3、4段:写荆轲的性格,表面怯懦,实为忍让。

第5段:写荆轲深沉好书,尽与贤豪长者结交,突出其与一般游侠不同的性格特点。第二部分(第6—9段):交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为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第6段:燕国面临战祸危险,这是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第7段:形势紧迫,太子丹与太傅谋划对付秦王的计策,从而引出田光,为下文引出荆轲作铺垫。第8段:写田光的节侠行为,一方面侧面映衬荆轲形象,一方面也引出下文荆轲见太子之事。第9段:太子丹与荆轲谋刺秦王之计。第三部分(第10—15段):荆轲刺秦王,秦廷生惊变。

第10段:故事开端——兵临城下,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刺秦王的导火线(太子丹恐惧,请荆轲行动)。第11—13段:故事发展——刺秦前的准备工作:① 准备信物;② 准备利刃;③ 配备助手;④ 易水送别(刺秦准备的高潮)。

第14段:故事高潮——荆轲入秦廷刺杀秦王。第15段:故事结局——秦发兵灭燕。

第四部分(第16、17段):荆轲刺秦王行动的影响(高渐离击秦王失败,是荆轲行动的延续;鲁勾践感叹,照应文首,是荆轲精神的影响)。

第五部分(第18段):太史公赞语,肯定赞扬荆轲的侠义精神。

2.课文第1—9段写了哪些人?有什么作用?(见学生用书第90页“感知文本”第2题)【分析】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上题思路整理基础上快读故事前的内容,并兼及课文旁的批注。[答案]写了荆轲、盖聂、鲁勾践、高渐离、鞠武、燕太子丹、樊於期、田光等。写这些人有的是为了交代背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有的是为了引出主要人物荆轲,有的是为了反衬荆轲。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曩(nǎng)者

荆轲和(hè)而歌于市中 ..委肉当饿虎之蹊(xī)心惛(hūn)然 ..雕鸷(zhì)之秦 偻(lǚ)行见荆卿 ..右手揕(zhèn)其匈 遂自刭(jǐng)..使工以药淬(cuì)之 人不敢忤(wǔ)视 ..士皆瞋(chēn)目 为变徵(zhǐ)之声 ..箕(jī)踞(jù)以骂曰 重赦之,乃矐(huò)其目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吾曩者目摄之 摄同慑,震慑。荆轲嘿而逃去 嘿同默,不做声。北购于单于 购同媾,讲和。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从同纵,合纵。右手揕其匈 匈同胸,胸部。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 捥同腕,手腕。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同震,震慑。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出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同猝,突然。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擿同掷,投掷。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 溢同镒,重量单位。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庸同佣,雇工,被雇用的人。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足为寒心 寒心 古义:提心吊胆;今义:因为失望而痛心。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灭口 古义:消除借口;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 古义:宽容;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来达到目的。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穷困 古义:处境艰难,走投无路;今义:贫穷困难。膝行流涕 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因而刺杀之 因而 古义:趁机;今义:连词,表示结果。其明年,秦并天下 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家丈人召使前击筑 丈人 古义:主人;今义:岳父。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盖聂怒而目之 目:名词用作动词,注视。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质:名词用作动词,做人质。稍蚕食诸侯 蚕:名词用作状语,像蚕吃桑叶那样。太子受而舍之 舍: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住宿。臣海内之王者 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太子日造门下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函:名词用作状语,用盒子。太子迟之,疑其改悔 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皆白衣冠以送之 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衣戴帽。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发尽上指冠 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使使以闻大王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即禀告)。群臣怪之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天雨粟,马生角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这里是“落下”的意思。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称:适宜。.奈何以见陵之怨 见:表被动。.委肉当饿虎之蹊 蹊:路。.祸必不振矣 振:救,挽救。.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资:助,加深。.跪而蔽席 蔽:拂拭。.赵不能支秦 支:抵抗。.窥以重利 窥:示,引诱。.恣荆轲所欲 恣:听由,听凭。.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微:没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狠毒。.而为治行 治行:准备行装。..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物。.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逆:迎击,对抗。.秦王购之金千斤 购:悬赏捉拿。.轲既取图奏之 奏:呈献。.益发兵诣赵 诣:到,含有攻打的意思。.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抗:平等。.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

译文:燕太子丹当初曾在赵国当人质,而秦王政生在赵国,年轻的时候和太子丹交情很好。(2)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译文: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成材,使我能到您面前,斗胆有所陈说,这是上天哀怜燕国而不遗弃它的孤儿的表示。

(3)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译文:秦兵即将渡过易水了,这样我即使想长远侍奉足下,又哪里能做得到呢!7.根据自主阅读和知识积累填空。

(1)《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这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曾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空缺的内容。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 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第六专题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专 题 解 说

《史记》以人物为叙述中心,开创了中国史书的纪传体例。而在人物叙述中,又以记录个人的关键事件为主。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事件情节,展示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画卷,其叙事艺术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司马迁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本专题在前面各专题学习的基础上,再次选择“本纪”“世家”“列传”三种写人叙事的体例,就叙事艺术进一步作专题学习与探讨。从《史记》的叙事艺术看,《秦始皇本纪》鲜明体现了《史记》叙事的形式,《赵世家》突出体现了《史记》叙事的章法,《魏公子列传》生动体现了《史记》叙事中人物的刻画艺术,《淮阴侯列传》则体现了《史记》叙事中的情感表达特点。

其中,《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两篇传记,可以作为重点学习的课文。原因有三:一是这两篇课文的叙事艺术足可作为《史记》叙事艺术的代表;二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一直是中学教材的传统篇目,影响深远,且“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明代散文家茅坤语);三是淮阴侯韩信的英雄而悲剧的一生,也给后人留下许多典故,如“漂母一饭”“萧何月下追韩信”“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多多益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等。司马迁对韩信之死表达了自己的弦外之音:“天下已集,乃谋叛逆。”除了表现韩信恃才狂傲的性格弱点之外,刘邦集团兔死狗烹的本意藏于其中,也表达了司马迁对“英雄悲剧”的愤懑之情。另外两篇课文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资料,或让学生参照本书进行课外自读,也可以作为有兴趣的同学的课外阅读篇目。

秦始皇本纪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秦始皇本纪》是《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六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二世受运,子婴降虏。作始皇本纪第六。”全文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课文节选部分主要是写秦始皇的,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过程。然后依次叙写他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饰、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焚书坑儒等等;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不惜巨资大兴土木建造骊山陵墓、随意杀戮无辜等等暴政。通过以上这些,不仅表现了秦始皇的政治、军事才能和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作风,也表现了他的愚昧荒诞、暴虐凶残,以及为了自己生前身后的享受而不惜民力民财的骄奢淫逸。

本文宜作为学生自读文章,如有时间,也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就人物形象和事件内容进行探究。自主阅读可以对照文本注释、借鉴文旁批注,理清全文大体情节,明白全文记述的主要事件,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预读积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完成积累训练,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文中涉及的重要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了解主要内容和事件;理解课文重点内容。3.了解本文的叙事特点,了解司马迁笔下的又一个帝王形象。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自主阅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1课时:在“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理清全文思路与主要事件的基础上,“选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秦始皇其人其事;课后“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秦始皇本纪》的叙事性很强,可以让同学们对照文本下的注释自主阅读原文,了解主要事件;自主阅读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感知文本

1.课文节选内容以秦始皇为中心叙事,共15段,可以分为两部分。请你划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大意。(见学生用书第97页“感知文本”第1题)【分析】 第一部分(第1—9段):简要地历数秦始皇在前代打下的基础上,逐个吞并六国的经过。第二部分(第10—15段):叙述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

2.本文在叙事上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见学生用书第97页“感知文本”第2题)【分析】 ① 以秦始皇为中心,以编年记事的形式,逐年叙写,记载了秦始皇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前后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显得条理清晰,内容丰富。② 叙事详略得当,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因为是人物传记,所以对能深刻体现人物形象的事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将(jiāng)上地

体解轲以徇(xùn)..取燕蓟(jì)城 强(qiǎng)起之,使将击荆 ..五月,天下大酺(pú)寡人以眇眇(miǎo)之身 ..臣等昧(mèi)死上尊号 .相攻击如仇雠(chóu).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shì).

销以为钟(jù)今青臣又面谀(yú)以重陛下之过 .惑乱黔(qián)首 .医药卜(bǔ)筮(shì)种树之书 ..士则学习法令辟(bì)禁 .黥(qíng)为城旦 .令匠作机弩(nú)矢(shǐ)..徙臧(cáng)满之 .虽万世世不轶(dié)毁 .天子仪当独奉酌祠(cí)始皇庙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正月,彗星见东方 见同现,出现。寡人以眇眇之身 眇同渺,渺小。

自今已来,除谥法 已同以,连接上、下、东、西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填同镇,镇压。并阴山至辽东 并同傍,沿着。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拂同弼,辅佐。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取同趣,趋向。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臧同藏,收藏。已臧,闭中羡

羡同埏,坟墓。虽万世世不轶毁 轶同迭,更迭。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或某一区域。

第五篇:《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

《论语》选读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永远永远要受人纪念。——郭沫若

这里选取了《论语》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70个句子,请同学们理解(老师讲解)、背诵,备考。并能与写作结合起来,发现论语的穿越时空的力量与价值。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参考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注: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行人,叫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为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是对天子之礼的僭越。1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1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老。”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下载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