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时间:2019-05-15 01:5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论语选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篇: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步步高】(新课标)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论语

选读》

儒家的理想人格

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迎合统治者。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

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是理想的世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篇》。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则以贤君子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三纲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手段,知止是界线;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与“和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达兼、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它要求人们做到:

一是遵循伦理本位。在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的缩影。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这种由国到家再到身的训导,其层次由高到低,由宏观到微观,强调治国必先修身,着眼点在于教化百姓,从整体效应看待个体修养。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身到家再到国的训导,其层次由低到高、由微观到宏观,强调修身才能治国,着眼点在于加强个人修养,从个体修养求得整体效应。

二是怀抱经世之志。以重政务为特征的经世思想,经过历史积淀,转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知识分子怀抱经世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有深沉的爱国激情和浓厚的社会忧患意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重立德、立功和立言,客观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三是注重道德修养。无论是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是道家的少私寡欲、修道积德,佛家的超尘绝俗、去恶从善,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至于宋明理学讲的“存天理,去人欲”,更以修养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途径。就是古代文论、画论中的主张,也无不寓物论道。这种道德人本主义,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重 情操、讲修养的自觉性。

1.字音字形

(1)斐然(fěi)(2)暴虎冯河(pínɡ)(3)桴(fú)(4)恸(tònɡ)(5)牖(yǒu)(6)莞尔(wǎn)(7)偃(yǎn)(8)喟然(kuì)2.重要词语

(1)吾党之小子狂简:党,指家乡;简,大,指志大(2)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警惕,谨慎

(3)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使……丰富;约,约束(4)如有所立,卓尔:卓,高耸;尔,……的样子(5)叔孙武叔毁仲尼:诋毁(6)无以为也:做

(7)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超越 3.通假字

(1)归与!归与:通“欤”(2)无所取材:通“哉”

(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通“悦” 4.虚词用法

(1)虽虽欲从之:虽然人虽欲自绝:纵使

不得其死然:他(2)其其由与:大概

得其门者或寡矣:他的(3)如行行如也:词尾,……的样子如有所立:假设连词,如果

用之则行:人称代词,他(4)之由之瑟:结构助词,的仰之弥高:人称代词,他不见宗庙之美:结构助词,的子之武城:动词,到

(5)于奚为于丘之门:介词,在未入于室也:介词,引出“入”的处所

子贡贤于仲尼:介词,比(6)为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介词,表对象无以为也:动词,做

5.词类活用

(1)噫!天丧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富(3)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竭,用尽 6.特殊句式

(1)子行三军,则谁与:宾语前置

(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宾语前置(3)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宾语前置(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宾语前置(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介词短语后置(6)子贡贤于仲尼:介词短语后置

(7)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介词短语后置 7.成语积累

(1)斐然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样子。此处喻指文化知识已灿然可观。

(2)用行舍藏: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是儒家对于出入进退的态度。(3)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4)临事而惧:惧,警惕,谨慎。指遇到事情谨慎小心。

(5)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6)莞尔而笑:形容微笑。

(7)割鸡焉用牛刀: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力量。(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抬头望。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9)循循善诱:循循,有步骤的样子。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10)欲罢不能:想停止也不能停止。8.名句积累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语段赏析

1.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赏析 闵子骞侍奉在孔子身旁,中和正直的样子。子路则是很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又是很和乐的样子。孔子很高兴。(但又说:)“像仲由那样,恐怕不能善终。”

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曲求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对他发出了叹惋。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在后来发生的卫国内乱中,子路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壮烈牺牲。

2.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赏析 孔子又说:“仲由嘛,水平已经登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这是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应该是批评后又加以鼓励。升堂、入室都是比喻的说法,表示学习的不同阶段。刚刚学会可看做入门,升堂指已经有所掌握,而入室则表示“到家”了,已得学问之奥妙。对我们来说,做学问当然不能满足于子路的水平,要进一步做到“入室”,不论学什么都要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而作为老师,不仅要指出学生在学业上达到的层次,还要告诉学生怎样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老师不仅应当合理地帮助学生树立切实的目标,而且还应当为学生提供登堂入室的方法。

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赏析 孔子拜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他发誓说:“我要是做得不对,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真人”,有脾气,有缺点。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作风淫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孔子却拜见而不避,甚至使亲近的学生怀疑而不高兴,可见孔子与后世的道学先生大不相同,并不装腔作势,而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当然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坦荡磊落,行为端正,就不必在意他人的议论,更不必赌咒发誓。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赏析 颜渊深深地感叹道:“先生的学说,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明明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到了后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来。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创 立,又是那么高远。虽然想去追随它,但无路可走了。” 这是颜渊的学习体会,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风貌品德和自己虽追赶也不可企及的崇敬感。孔子教育学生注意“循循善诱”,循循善诱就是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种方式好比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容易深入人心,收到长久的效果。而“欲罢不能”四个字展示的是学习不断深入的状态,现在此词用在做一些牵动着心的事情,甚至是坏事,都包括其中,显然是对词意的曲解歪用。重点研读 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

答案 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除本课有关章节外,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第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等等。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子路的形象之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中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2.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等。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答案 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的特点之一。合作探究 孔子,一个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的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的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 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后来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其实在孔子身上早就实现。请以“走进《论语》——感受圣者的伟大”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论语》一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探究 第一步,搜集有关孔子人格的研究资料,搜集历史上有关孔子的评价;购买《史记》。第二步,阅读《史记》之《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追求。研读《论语》,概括孔子伟大品格的具体表现,做好读书笔记。

第三步,研读搜集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孔子的历史贡献、历史地位,真切地感受其伟大品格。

第四步,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考点一 被动句 【命题规律】

被动句是文言特殊句式中很常见的一种句式。常放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有时也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例题解析】

下列各句不属被动句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学于余

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C.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项第一个“于”表被动。B项“见”表被动。C项“为”表被动。答案 D 点拨 要熟习文言文被动句的常见格式。如果看到形式上是主谓结构而当主谓结构来翻译时,又不合常理,就要考虑它有可能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中,“屈原放逐”就是屈原被放逐的意思。【考点总结】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典型句式

1.用“于”表被动: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2.用“见”表被动: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用“见……于”表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用“为”表被动: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5.用“为……于”表被动:胥之父兄为戮于楚。6.用“为所”“为……所”表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7.用“受”“被”“受……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考点二 “所”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所”是不常考虚词。

(2)“所”放在动词前,与动词一起构成“所”字结构,这是“所”的常见用法,也是考得较多的一种用法。【例题解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⑤从弟子女十人所

试解: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答案 ①“所”后接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

“……的”。②“所以”,固定结构,表示“用来……”“……的方法(凭借……手段)”。③“所以”,固定结构,表示“……的原因”。④名词,“处所,地方”。⑤数词,表示数目不定,“左右,上下”。点拨 “所”的用法主要看它前后的词。如果在动词前,通常是作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如果在动词后,就可能是名词,表地方,处所。“所以”为固定结构。【考点总结】 “所”字用法归类 1.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例:①于众人广座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③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注意 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有所……”“无所……”“何所……”的说法,如“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翻译时要注意,“有所……”“无所……”是动宾短语,“所”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充当“无”“有”的宾语,“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短语用作主语,“何”用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意思是“无所不容”。

第二篇:高中语文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学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儒家的理想人格

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迎合统治者。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

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是理想的世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篇》。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则以贤君子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三纲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手段,知止是界线;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与“和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达兼、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它要求人们做到:

一是遵循伦理本位。在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的缩影。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这种由国到家再到身的训导,其层次由高到低,由宏观到微观,强调治国必先修身,着眼点在于教化百姓,从整体效应看待个体修养。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身到家再到国的训导,其层次由低到高、由微观到宏观,强调修身才能治国,着眼点在于加强个人修养,从个体修养求得整体效应。

二是怀抱经世之志。以重政务为特征的经世思想,经过历史积淀,转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知识分子怀抱经世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有深沉的爱国激情和浓厚的社会忧患意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重立德、立功和立言,客观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三是注重道德修养。无论是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是道家的少私寡欲、修道积德,佛家的超尘绝俗、去恶从善,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至于宋明理学讲的“存天理,去人欲”,更以修养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途径。就是古代文论、画论中的主张,也无不寓物论道。这种道德人本主义,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重情操、讲修养的自觉性。

1.字音字形

.(1)斐然(fěi)

.(4)恸(tînɡ)

.(7)偃(yǎn)

(2)暴虎冯河(pínɡ)

(5)牖(yǒu)

(8)喟然(kuì)

(3)桴(fú)

(6)莞尔(wǎn)

2.重要词语

..(1)吾党之小子狂简:党,指家乡;简,大,指志大

.(2)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警惕,谨慎

..(3)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使„„丰富;约,约束

..(4)如有所立,卓尔:卓,高耸;尔,„„的样子

.(5)叔孙武叔毁仲尼:诋毁

.(6)无以为也:做

.(7)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超越 3.通假字

.(1)归与!归与:通“欤”

.(2)无所取材:通“哉”

.(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通“悦” 4.虚词用法

.虽欲从之:虽然(1)虽.人虽欲自绝:纵使

.不得其死然:他.(2)其其由与:大概.得其门者或寡矣:他的 .行行如也:词尾,„„的样子(3)如.如有所立:假设连词,如果

(4)之.用之则行:人称代词,他.由之瑟:结构助词,的.仰之弥高:人称代词,他.不见宗庙之美:结构助词,的.子之武城:动词,到

.奚为于丘之门:介词,在.(5)于未入于室也:介词,引出“入”的处所.子贡贤于仲尼:介词,比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介词,表对象.(6)为无以为也:动词,做

.5.词类活用

.(1)噫!天丧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富

.(3)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竭,用尽 6.特殊句式

(1)子行三军,则谁与:宾语前置

(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宾语前置(3)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宾语前置(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宾语前置(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介词短语后置(6)子贡贤于仲尼:介词短语后置

(7)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介词短语后置 7.成语积累

(1)斐然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样子。此处喻指文化知识已灿然可观。(2)用行舍藏: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是儒家对于出入进退的态度。(3)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4)临事而惧:惧,警惕,谨慎。指遇到事情谨慎小心。

(5)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6)莞尔而笑:形容微笑。(7)割鸡焉用牛刀: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力量。(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抬头望。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9)循循善诱:循循,有步骤的样子。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10)欲罢不能:想停止也不能停止。8.名句积累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语段赏析

1.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赏析 闵子骞侍奉在孔子身旁,中和正直的样子。子路则是很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又是很和乐的样子。孔子很高兴。(但又说:)“像仲由那样,恐怕不能善终。”

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曲求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对他发出了叹惋。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在后来发生的卫国内乱中,子路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壮烈牺牲。

2.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赏析 孔子又说:“仲由嘛,水平已经登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这是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应该是批评后又加以鼓励。升堂、入室都是比喻的说法,表示学习的不同阶段。刚刚学会可看做入门,升堂指已经有所掌握,而入室则表示“到家”了,已得学问之奥妙。对我们来说,做学问当然不能满足于子路的水平,要进一步做到“入室”,不论学什么都要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

而作为老师,不仅要指出学生在学业上达到的层次,还要告诉学生怎样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老师不仅应当合理地帮助学生树立切实的目标,而且还应当为学生提供登堂入室的方法。

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赏析 孔子拜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他发誓说:“我要是做得不对,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真人”,有脾气,有缺点。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作风淫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孔子却拜见而不避,甚至使亲近的学生怀疑而不高兴,可见孔子与后世的道学先生大不相同,并不装腔作势,而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当然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坦荡磊落,行为端正,就不必在意他人的议论,更不必赌咒发誓。

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赏析 颜渊深深地感叹道:“先生的学说,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明明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到了后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来。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创立,又是那么高远。虽然想去追随它,但无路可走了。”

这是颜渊的学习体会,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风貌品德和自己虽追赶也不可企及的崇敬感。孔子教育学生注意“循循善诱”,循循善诱就是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种方式好比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容易深入人心,收到长久的效果。

而“欲罢不能”四个字展示的是学习不断深入的状态,现在此词用在做一些牵动着心的事情,甚至是坏事,都包括其中,显然是对词意的曲解歪用。

重点研读

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

答案 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除本课有关章节外,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第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等等。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子路的形象之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中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

2.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等。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答案 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的特点之一。

合作探究

孔子,一个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的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的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后来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其实在孔子身上早就实现。请以“走进《论语》——感受圣者的伟大”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论语》一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探究 第一步,搜集有关孔子人格的研究资料,搜集历史上有关孔子的评价;购买《史记》。

第二步,阅读《史记》之《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追求。研读《论语》,概括孔子伟大品格的具体表现,做好读书笔记。

第三步,研读搜集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孔子的历史贡献、历史地位,真切地感受其伟大品格。

第四步,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考点一 被动句 【命题规律】

被动句是文言特殊句式中很常见的一种句式。常放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有时也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例题解析】

下列各句不属被动句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学于余 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C.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项第一个“于”表被动。B项“见”表被动。C项“为”表被动。答案 D 点拨 要熟习文言文被动句的常见格式。如果看到形式上是主谓结构而当主谓结构来翻译时,又不合常理,就要考虑它有可能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中,“屈原放逐”就是屈原被放逐的意思。【考点总结】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典型句式

.1.用“于”表被动: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用“见”表被动: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表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为”表被动: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5.用“为„„于”表被动: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6.用“为所”“为„„所”表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

..7.用“受”“被”“受„„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考点二 “所”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所”是不常考虚词。

(2)“所”放在动词前,与动词一起构成“所”字结构,这是“所”的常见用法,也是考得较多的一种用法。

【例题解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⑤从弟子女十人所

试解: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答案 ①“所”后接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

“„„的”。②“所以”,固定结构,表示“用来„„”“„„的方法(凭借„„手段)”。③“所以”,固定结构,表示“„„的原因”。④名词,“处所,地方”。⑤数词,表示数目不定,“左右,上下”。

点拨 “所”的用法主要看它前后的词。如果在动词前,通常是作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如果在动词后,就可能是名词,表地方,处所。“所以”为固定结构。

【考点总结】 “所”字用法归类 1.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例:①于众人广座之中,不宜有所

..过,今公子故过之。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③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

..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注意 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有所„„”“无所„„”“何所„„”的说法,如...........“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翻译时要注意,“有所„„”“无所„„”是动宾短语,“所”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充当“无”“有”的宾语,“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短语用作主语,“何”用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意思是“无所不容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吾党之小子狂简

简:简单,单纯

.B.子路,行行如也

如:词尾,译为“„„的样子”

.C.予所否者,天厌之 厌:厌弃

.D.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由:途径 解析 简:大,指志大。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斐然成章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

...B.行行如也

行行如:刚强的样子

..C.夫子莞尔而笑

莞尔:大笑的样子

...D.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 解析 莞尔:微笑的样子。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子贡贤于仲尼

.A.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舍之则藏.B.天厌之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C..由也好勇过我.不得其门而入.D.多见其不知量也

解析 A项介词,比/介词,在。B项代词,自己。C项语气词,表停顿。D项代词,他。4.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A.无所取材 B.夫子之墙数仞 C.欲罢不能 D.无得而逾焉

解析 A项“材”通“哉”。5.名句填空。

(1)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2)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升:登上

.B.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诱:诱导

.C.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由:缘由

.D.多见其不知量也

多:只,只是 解析 由:途径。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奚为于丘之门

.A.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B.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博我以文.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D.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解析 B项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A项奚:副词,怎么/代词,什么。C项以:介词,用/介词,因。D项虽:连词,表假设,即使、纵然/连词,表转折,虽然。

8.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孔子对子路的批评使得其他弟子不再尊重子路,孔子看到后,立即对子路的技艺客观地进行了评价,既有所肯定又指出了不足,使得大家改变了对子路的看法。

B.子游在武城实施礼乐教化,孔子认为有些大材小用,感到好笑,可是当子游说明了原因后,孔子立即对他加以肯定。

C.孔子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言传”,而且重“身教”;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赢得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赞扬。

D.“子之武城”一文,既诙谐又严肃。孔子平日的风趣,子游的笃信师道,师生间的和悦宛然可见。标志着我国的散文发展至《论语》,已经走向了成熟。

解析 A项“使得大家改变了对子路的看法”原文没有提到;C项“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赢得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赞扬”原文没有依据;D项“标志着我国的散文发展至《论语》,已经走向了成熟”错。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创立,又是那么高远。虽然想去追随它,但无路可走了。

(2)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译文:人纵使想自绝于太阳和月亮,那对太阳月亮又会有什么损害呢?(二)高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

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10.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答案 升(登)堂入室

11.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答案 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都有抑有扬。②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③评析:略。

孔子论学习之道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其一,乐学与好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良好的心理态度是学习的良师益友。虽然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和条件近乎苛刻,但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教学活动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严谨紧张,不苟言笑,倒是非常轻松愉快、随机而行、随意而发的。孔子本人更是因“好学”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这正是孔子以学为乐、好学不倦、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知之者是被动接受,好之者已是主动追求,乐之者则达到痴迷执著的状态。如果说好之、乐之是孔子主张的学习态度的话,那么“好问”就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了。孔子认为,不懂不要装懂,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

其二,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论语》中关于学贵有恒的思想,先述“无倦”,次说“一以贯之”,再论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如琢如磨。子张问政时,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子路问政时,孔子说:“先之,劳之”“无倦。”(《子路》)这是孔子对弟子问“政”的回答,即“无倦”,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勤能补拙,恒成万事,学习更是如此。孔子反复强调为学育人贵在有“不厌”与“不倦”的态度,意即:对己,学习而不知满足;对人,耐心教导而不知疲倦。其中,对求学者而言,学而有恒,学而不厌,这是很难做到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需要有执著的精神,久之则学业成矣。

其三,敏捷与勤思。孔子于求学、敬事都强调“敏则有功”。如《学而》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及《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敏”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反应迅速,二是勤于思考。“敏于事”“敏于行”,是说做事行动要反应迅捷;“敏而好学”“敏以求之”,是说求知治学要勤于思考。与“敏”相对的是“慎于言”“讷于言”,其意并非要人三缄其口,而是强调少说多做,言行一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正是孔子学以修身、学以养德思想的表现。

其四,自省与改过。自省与改过,是求学者的终极目标,亦是成贤至圣的捷径。孔子也觉得“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它。人之过,只要不是故意为之,有过便改,无损形象,还能得人共仰,何乐而不为呢?过而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这才是真正的过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了正确的态度,有了改过的决心,余下的事情便是如何改过了。改过要分为两个步骤,先是自省,再为改过。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省的关键是要通过自省总结得失,找出自己存在什么过错,找出与贤人之间的差距,以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内省不疚”的境界。

第三篇:论语选读(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与《论语》。

2、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论语选读》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全文。

4、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升个人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论语》,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论语选读》的兴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想:

在学习《论语选读》之前,有必要对《论语》、孔子、儒家思想等进行必要的了解,以帮助学生能够更顺利地学习《论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习《论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论语》的兴趣。辅以多媒体教学。

《论语选读》教学的三个层面:文字、文章和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文字和文化的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要兼顾。

组长签字:

一、导入:

导入一: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他就是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导入二: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经这样比喻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的儒家、道家和佛家:

孔家店是粮食店,中国人的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打倒了孔家店,中国人没有粮食吃了,吃面包、牛排有时候不对胃口的。道家是个什么店呢?药店。药店一定要有嘛,生病去买药吃,不生病不需要买,可是药店不能打倒。佛家开的什么店?百货店,什么都有,你高兴可以去逛一逛。当然,不管开的什么店,发展大了久了,大概都会出现劣货乃至冒牌货,反过来坏了自己的牌子。重要的是,孔子孟子代表儒家开的粮食店,你不能打倒。结果把他一打倒,连带把古文也丢了,中国文化的根就斩断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粮食店的源头《论语》。

二、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是语录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的。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

三、关于孔子

孔子的生平:

《史记•孔子世家》

出生传说: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tiáo)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第四篇:高中语文:1.2《湘夫人》教案(新人教选修)

屈原《湘夫人》

教案

一、导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

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

三、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生答:幽怨 哀婉

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3)师生研讨诗歌主题。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意象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上的作用 1.朗读第一段,通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分析情景关系。2.“秋风”、“木叶”这都是令人感伤的意象,作者为了表现他的幽怨、哀婉,自然要选择这些哀景,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写很多的香草? 生答:寄予理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九歌•湘夫人》教案周建忠

一、《九歌》的来源及其演变

《九歌》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第二阶段是“中原《九歌》”,我们称之为“夏代经典《九歌》”;第三阶段是“楚地《九歌》”,也称“民间《九歌》”;第四阶段是“屈原《九歌》”。

我们解读《九歌》最大的难点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如果不能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把屈原的《九歌》和夏代《九歌》等同或跟原始《九歌》等同,那样就不能很好的解读《九歌》。《九歌》的名称起源很早,《离骚》中讲到的“启《九辩》与《九歌》兮”,是说夏代开国君王夏启,把天庭乐歌《九歌》偷回人间。其实在夏代《九歌》之前还有“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楚国人把《九歌》作为国家所用的祭歌的记载,但《九歌》和国家的祭祀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曾说,《九歌》可能是大型祭礼的余续,是大型祭礼结束以后再来唱的,既有大型祭祀典礼的肃穆与端庄,又有娱人的作用。这种说法我人为是比较有力的。《九歌》既和国家祀典有关,又和国家祀典有所区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九歌》与楚国的国家祭典有直接的关系。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屈原在长期流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也能够接触到楚国的传统祭歌。

屈原创作《九歌》的摹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就是楚地民间《九歌》,这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和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中都有明确论述。屈原在楚地民间《九歌》的基础上创作了组诗《九歌》,而楚地的民间《九歌》显然保留了夏代中原《九歌》和巫术《九歌》以及原始《九歌》的某些内容和风格,因此我们从屈原《九歌》中能发现原始《九歌》和夏代《九歌》的一些痕迹。因此,对于屈原的《九歌》,可以这样表述:屈原《九歌》是在原始《九歌》、中原《九歌》、楚地《九歌》基础之上的独立的文学创作。

二、《九歌》的内容

《九歌》是组诗,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它是可以唱的。王国维、闻一多都认为《九歌》是中国戏剧的萌芽,但我们应该看到,《九歌》的戏剧因素并不明显,而是实实在在的组诗。闻一多研究《九歌》一共做了两件事。

第一、他认为《九歌》中的末篇《礼魂》只有五句,是前十首每篇唱完后的共享唱词,相当于我们今天音乐的“过门”曲。在前十篇中,除《东皇太一》是祭祀至上神,《国殇》是祭祀卫国牺牲的将士外,其余八篇中的神灵可以配成四对: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东君和云中君。后来姜亮夫认为东君和云中君配成一对很勉强,于是就认为《九歌》中的神灵可以配成三对。其实,《九歌》中真正能够配成对的神灵只有湘君和湘夫人,其它都是牵强的,但闻一多和姜亮夫对《九歌》研究的最大贡献是,他们都发现了《九歌》中的八篇都涉及到男女之情。《九歌》是借男女情爱来表达人生体悟,人生追求和人生苦恼的观点显然是没有问题的。

闻一多《九歌》研究的另一件比较重要的成果就是写了《九歌歌舞剧悬解》,可能他自己也不太有把握,所以说“悬解”。他把《九歌》中的神灵都转换成戏剧角色,然后用戏剧分幕的方式把《九歌》改写了。这种方式启发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从戏剧的角度研究《九歌》的兴趣。实际上还是王国维说得比较准确,《九歌》仅仅是戏剧的萌芽,是戏剧的化石,但它本身不是戏剧,所以我研究的结论是:“《九歌》是一组诗。”

《九歌》中留下了原始婚姻男女自由约会的痕迹。人类早期的爱情多以水边为背景。在甲骨文中就有“妻人于河”的记载,在河边祭祀就是把漂亮的女孩子扔到河里去。大家所熟知的《西门豹治邺》讲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湘君》、《湘夫人》从内容上看就是讲他们两个人约会不成的事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一个时间差而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我把它理解为:第一,这是人间正常生活的反映。像湘君、湘夫人这样约会而不能见面的情况,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第二,也是更主要的,屈原是受到了古代大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屈原正是在这个古代神话故事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我们现在学习《九歌》的任何一篇,要想把它解释的比较通达,能够自圆其说,就肯定要把它和原始《九歌》,夏代《九歌》和楚地民间祭歌联系起来。

三、《湘君》《湘夫人》的故事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点,由于一些特殊的故事和一些名人之作跟它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千百年的名胜古迹。《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自然景观背景就是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自古以来,洞庭湖的“洞庭”就是“神仙洞府”之意,洞庭湖的最大特点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景色极其优美。它的北面是长江,因此洞庭湖的水是流入长江里面的。洞庭湖有四条有活水流入的支流,古代称为湘水、沚水、沅水、澧水,也就是现在的湘江、沚水、沅江、澧江。我们在中学里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可见洞庭湖景色之美丽。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君山得名的由来就是和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有关。山上有二妃墓和湘妃寺,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国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神话传说中,娥皇女英追到君山,听说虞舜已经死在苍梧之野,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由于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我对这一带的美景是深有体会的。值得指出的是,汨罗江就是湘江的一条支流,屈原最后流放的地点就是汨罗江一带。他渡过了长江,经过了洞庭湖,来到了沅江,又来到湘江,最后来到汨罗江北边的玉石山,这就是屈原最后的流放地点。对于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我下水过三次,由于水流湍急,虽然江面只有五十多米宽,我被水流向下游冲走了两百多米最终也没有游到对岸,虽然我是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很会游泳,但我也没能够潜到汨罗江的江底,可见,江水是极深的。因此我相信,当年屈原自沉以后,人们打捞他的尸体是绝对捞不到的。后来我沿着汨罗江一直走到头,发现它的尽头不是湘江而是洞庭湖,我拿着地图左看右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地图明明白白标着汨罗江是流入湘江的。经过询问当地人,证明我看到的是对的,原来1958年兴修水利,已把汨罗江直接引入洞庭湖。

湘江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它是横贯整个河南省甚至还流经河北的一些地方的一条大河。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我们要讲的《湘夫人》就是跟洞庭湖有关。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 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如果我们撇开这个题材的共同性再来看屈原的创作,就可以发现它处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他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两篇当中《湘夫人》更好一些,所以我们选讲《湘夫人》。

在这一篇中,屈原以湘君这个男性的视角来写,所以写的很有层次,也很有变化。1922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也就是南京大学的前生)演讲时说:“最感到奇怪的是屈原在他的作品种有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而从不涉及他的家人。”在这里,梁启超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屈原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有关他自己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线索,他把自己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转到对古典神话传说及民间文学的继承上,并把它塑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我们解读《湘君》、《湘夫人》的背景。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仅仅时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屈原进行了再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他自己就是一位诗人)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四、《湘夫人》解读

《湘夫人》一共有四十句,我将它分成三段。第一段为前十八句,即从开头到“将腾驾兮偕逝”第二段十四句,即从“筑室兮水中”至“建芳馨兮庑门”。第三段是余下的八句。每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段写“望”;第二段写“迎”,即作迎接的种种准备;第三段写“等”。我的段落划分跟现在所有注本或研究性文章的划分都不相同。

第一段是采用一种跳跃性的节奏,来写对湘夫人的盼望。叙述在这里呈跳跃性、倒装性的不规则状态。在这种跳跃性、不规则的叙述状态下,强烈地抒发了渴望和期待之情。有人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抵得上了唐人绝句千万首,它的特点就在于跳跃的、不规则的节奏。从叙事的角度,第一段的最后两句“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才是叙事的起点。湘君约会湘夫人不得,却先说降临北渚看到的是落叶飘零,洞庭湖水漂渺无边,失望的思绪和眼前的景色融为一体,然后说登高远望,布置陈设,最后说听到湘夫人约见的音讯自己毫不犹豫,马上前往。可见倒装的痕迹非常明显。如果讲“诗眼”的话,“偕逝”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正因为对方没有到来,整个的痛苦就只能有一个人承担,第一段中的第二个情节点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在古诗中,诗人比较喜欢用“早”“晚”来表示时间的快速流逝。例如《木兰诗》只中用了四句话,两个“旦”和两个“暮”就写出了木兰不远万里,离别家乡奔赴前线的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驰”是使动用法,使自己的马快速奔驰,是对上句“腾驾”的形象化描写。“江皋”,江边的高地,“济”,抵达。让我的马在江边的高地上飞驰,傍晚就到达了西边的渡口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这应该是第一段诗歌的第三个情节点。写出了湘君等待湘夫人时那种久等不至,怅然若失的失落和焦急的心境。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自然界的景色在这里和诗中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完全吻合,所以湘君就只能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段的十八句当中有十句是用来勾连情节的。第一组是“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它点出了约会的对象和对约见成功后行为的想象。

第二组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第三组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对方相约而不见,所以我惆怅而失落。接着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婵媛”,带着迷茫惆怅的失落心情向远处眺望,只能看到江水在流淌。

最后是“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再一次登上长满白薠的更高的堤岸向远处眺望,情人还是没有来,虽然如此,我还要来为了她的到来而做好准备。

如果说这首诗有第二个诗眼的话那就是“张”。在黄昏即将降临的时候,我在这儿做好各种准备,等待心上人的到来。这个“张”就是做各种准备。这样就领起了第二段,去造一个完整的房子:“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这样,我们把五组情节链勾连起来就可以看到湘君对湘夫人的那种一往情深,缠绵悱恻的情绪在流动,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因没能见到湘夫人而显得非常失落和悲伤。这五组十句的情节勾连又是用不规则的、跳跃的、倒装的甚而至于无序的方式来形成这样一个抒情的结构。可以这样说,这首诗中写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开头的第一段,第一段中最好的是开头四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

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 观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快乐情绪;另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美好的景观和畅快的心情是极其抽象的,而表现得悲伤失落情绪则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表达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都是极其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湘夫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样。进而推广到几乎所有作家,他们对于高兴喜悦的感情,描写和表达的都极其抽象,描写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极其细腻和有层次,极其具体和生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之后继续写反常现象:“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鹿在庭院中吃草为什么是反常现象呢?因为鹿通常应该在野外吃草。《诗经•小雅》中有《鹿鸣》一篇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可证。蛟龙由于是雌性龙,所以一般都深潜水底而不会来到水边上。

第一段中,在五组情节链的基础之上,抒发了作者对湘夫人的思念和渴望。湘君的情绪由非常高兴,盼湘夫人的降临——“帝子降兮北渚”,一下子跌落到感情低落的低谷——“目眇眇兮愁予”,然后情绪又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悲伤的,并多次用反问句式表达自己因对方爽约而带来的痛苦之情,用眼前萧瑟冷落的景象和一些反常的生活场景来衬托自己的失落心情。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第一段译文: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一直忙得月昏黄。鸟儿啊为何聚集在苹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通过翻译,我们不难发现第十七、十八句才是一个完整的真正的情节的开头。这也是我读《湘夫人》无数遍以后我自己揣摩出来的。它的情节是倒装的,不规则的,跳跃性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有何情绪的流动联系在一起。他的情节完全受制于情感。

第二段比较简单,就是造一所房子,只不过是把地面上的房子造到了水中,然后再装饰了更多的花草。这一段中的每一句都和建筑有关,它的难点是其中有许多比较冷僻的字。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有关建筑学的专门术语,如“室”、“盖”、“坛”、“堂”、“栋”、“橑”、“屋”、“庭”、“庑门”等等,它们完全符合地面一般建筑的名称和特点。我们通过《湘夫人》第二段中描写所涉及到的建筑学上的术语,可以说明他所建的房子也就是一般的房子,但又是建给最心爱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迎新用的房子,所以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用花草装饰了一层又一层。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

第二段译文: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 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三段八句四组,表达了湘君情绪的变化。第一组是筑室情绪的自然延伸和幻觉的表现; 第二组是幻觉情形而产生的一种失望的情绪;

第三组在恨之深爱之切的情绪的调动之下,刚刚扔了信物又后悔,赶快去采摘香草,以等待对方的到来;

第四组写最后湘夫人仍然没有来。

可以这么说,所有阅读《九歌》中《湘君》、《湘夫人》的读者都想探究的是,他们最终为什么没有能够见面。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虞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这里我要解释的是又两点。首先,我不同意大部分人认为的这两首诗就是写的是大舜和二妃的悲剧神话传说。从本质上讲,屈原写的不是这个神话传说。舜和二妃的故事仅仅是《湘君》《湘夫人》这两首诗创作的一个远景,一个背景或原型。其次,屈原用这个题材来写的时候,他仍然被这个远古的悲剧传说所震撼和感染,所以就情不自禁地采用这样的双方不能见面的悲剧情节。有人从本诗第一句就判断这首诗写的是舜和二妃的故事。为什么称“帝子”呢?这首诗中写湘夫人共有三种称呼——帝子、公子和佳人。如果是写一般的爱情诗,用“公子”、“佳人”等称呼就很好,但本诗中在第一句就说“帝子降兮北渚”,所以说屈原在创作的时候情不自禁的运用了舜和二妃的悲剧故事,并以之作为诗歌的感情基调,所以最终湘君和湘夫人是不能够见面的。

第二,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民间流行歌曲基调的影响。

因为“九歌”的名称是从楚国民间祭歌而来,而流行歌曲的基调是欢快热烈的,含蓄的描写实在是极少极少。两情相思,两情未通,表达一种思念的痛苦是民间流行歌曲表达的主 要内容。这种略带忧愁,略带惆怅的歌唱之后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消解。有人研究过,唱那些雄赳赳,气昂昂的情绪高亢之歌,唱完后很累,得不到情绪的缓解,而唱完流行歌曲以后,忧愁的情绪得到了一种自然的消解,所以说湘君、湘夫人最终的不能见面是受到了民歌的那种悲愁、惆怅、迷茫基调的影响,尤其是在悲秋的季节里表达那种单相思的情绪。以上两点从学理上解决了文章的悲愁伤感的基调的缘由。此外,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之下,男女约会的痛苦,不能相见的愁思实在是极其常见的。且不说是在先秦文学中,就是在伦理约束比较宽松的元代社会,在元代散曲中,两情相悦而未通的苦闷还是极其显着的,邻居的两个男女青年相互约会都是很难成功的。

第三段译文: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五篇:高中语文 一个学派的诞生学案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课题:《一个学派的诞生》

学习目标:

1.理清叙述顺序,了解文章内容。2.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体会费米学派成员独特的精神风貌,开拓学生的眼界,防止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僵化

学习重点、难点:

2、3 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完成下面题目: 1.了解恩里科·费米在物理学界的地位:

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美籍意大利裔 物理 学家,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开始中子物理学研究,被誉为“ 中子物理学之父 ”。首创了β衰变的定量理论,负责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自持续链式裂变核反应堆,发展了 量子理论。他对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方面均有重大贡献,被称为最后一位 “文武双全” 的物理学大师。

2、本人的传写对象是 以费米为核心的科学团体费米学派,“一个学派的诞生”中的一个学派是指物理学罗马/费米学派,这个学派代表人物有 费米、柯尔比诺 拉赛蒂、阿马尔迪、塞格雷、马约拉纳、佩尔西科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探讨)

1.思考文章是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物理学罗马学派? 参考答案:第一是介绍罗马学派的形成的过程.

第二是描述罗马学派的教学研究方式.

第三是介绍罗马学派对费米量子理论的推广情况.

2.费米学派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首先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参议员柯尔比诺有一个雄心-------复兴意大利的物理学,为此,他着手建立罗马学派。其次,费米和他的朋友拉赛蒂,尤其是费米,拥有出类拔萃的物理学天才,以及对物理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的超乎寻常的热情。而他们的学生阿马尔迪、塞格雷和马约拉纳,也被导师们的天才和热情、被物理学的热情,对富于挑战和创造性的人生的热情。

(2)这个团体年龄性格相近,充满了欢乐与活力,个性都得到发扬,各得其所,教学和研究的方式都十分个性化,具有一种轻松活泼不拘一格的学风.

3、罗马学派的教学研究方式很有特点,这个特点是怎样的?

共同具有一种顽皮的态度;脑子想到什么就问题,就问什么问题;一个问题引到另一个问题,并不根据预定的计划;师生通力合作来解决他的问题

学生小结:如何能快速而准确地从文中筛选整合出答案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1、作者是为亲人作传,注重于生活细节的描写,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细节描写并分析这些描写有何作用?(如事物细节、人物肖像细节等)

参考提示;通过文章一些细节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体会文章那充满生活气息的感染力,.体会费米学派成员独特的精神风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人物性格特点:(个别分析即可)

费米:朴实、P70 第 1段 刻苦专研、博学多才、热心科学P71 第 2段 成就显著、有威望 P74 第1段

拉塞蒂:意志坚决、P70 2段 有敏锐的洞察力、积极探索、谦虚P 74 第2段 柯比诺:精力旺盛、志向远大、智力敏锐、判断深刻、斗志昂扬P71 第1段 善辩贤才、做事专注P71 第4段 爱德华;顽皮天真、爱开玩笑、塞格雷:天性审慎、好奇心强P72 第2-

8、段 脾气火爆P73 倒数第2段 学生小结:细节描写在传记中的作用:(参考答案)①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的形象

②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 ③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 ④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2、文中说费米学派的成员“共同具有一种顽皮的态度,那是一种对开玩笑和无聊行为的天真爱好,他们把这一点带进了他们的严肃工作里”。你觉得科学工作中可以容许这样的态度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科学研究是严肃的,需要认真的态度.但严肃认真并不意味着不能拥有自己的个性.相反,科学研究是最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而创造力的发挥与一个人的个性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费米学派的成员都拥有鲜明的个性,并把这带进了自己的科学的研究中,实际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习风气和研究风格,这对学派的成长是有益处的。值得注意的是,费米等人的玩笑仍然是紧紧围绕着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的问题的,并不是空虚无聊的游戏。

三、拓展提升:

逃礼

费米认为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所以他从来不愿意把珍贵的时间,浪费在某些无聊的应酬上。

那是1930年的一天,罗马王宫披红挂绿,张灯结彩。意大利的王子举行盛大的婚典。头一天费米就接到一张烫金的请柬。他反复地看着这张高贵的请柬,心里矛盾重重。去吧,就要浪费掉金子般的时间;不去吧,这是王子的婚典,未免有不恭之嫌。怎么办呢?他苦苦思索,始终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干脆不去!”他最后横了心。吃罢早饭,费米和往常一样,穿着工作服,自己开着车向实验室驶,去。但一件麻烦的事情发生了,半路碰到了庆贺婚礼的队伍,警察已封锁了街道。而费米要到实验室,再无别路可走。费米坐在驾驶室里,心烦意乱。实验室去不成了,只好去参加婚礼吧!他抬头看看通往实验室的道路,仿佛觉得那些迷人的仪器正要向他叙述一个迷人的秘密。他皱起眉头,忽然,灵机一动,把发给他的那张请柬递给车前的那位警官,并说:“警官先生,我是费米的司机,他正在实验室工作,我是奉命去接费米先生参加王子婚礼的。”警官看了看请柬,又打量一番费米,做了个手势,准许他经过。费米高兴地几乎停止了心跳,油门一踩,车子便沿着被封锁的街道,飞快地驰向实验室,他度过了有价值的一天。

根据上面一段文字,概括费米的形象并简析。(提示:珍惜时间、热爱科学、务实、机智等)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讨:

1、文中说费米学派的成员“共同具有一种顽皮的态度,那是一种对开玩笑和无聊行为的天真爱好,他们把这一点带进了他们的严肃工作里”。你觉得科学工作中可以容许这样的态度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科学研究是严肃的,需要认真的态度.但严肃认真并不意味着不能拥有自己的个性.相反,科学研究是最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而创造力的发挥与一个人的个性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费米学派的成员都拥有鲜明的个性,并把这带进了自己的科学的研究中,实际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习风气和研究风格,这对学派的成长是有益处的。值得注意的是,费米等人的玩笑仍然是紧紧围绕着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的问题的,并不是空虚无聊的游戏。

2、诗歌知识运用:课文最后引用了佩尔西科的叙事长诗,这首诗在文中有何作用?你觉得这首诗从诗歌的角度看,它优美吗?为什么?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答:这首诗歌在文中的作用是进一步渲染了这篇课文的风趣活泼的文风。但从诗歌本身的角度看,它的艺术价值是不高的,称不上优美。它其实只是首先开玩笑而信手写的打油诗。

3、比较阅读:本文和《在哈金森工厂》一样,都是由亲人为传主写传,结合本文来谈谈这样来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由于作者的身份特殊,她能够与这些人朝夕相处,所以了解到许多真切的细节;同样也由于她这个特殊的身份,她对这些人的观察和记叙的视角是家人与朋友的视角,更注重生活的细节,并贯注了深厚的情感,文章因而极富生活情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小结课文:

三、拓展提升:

逃礼

费米认为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所以他从来不愿意把珍贵的时间,浪费在某些无聊的应酬上。

那是1930年的一天,罗马王宫披红挂绿,张灯结彩。意大利的王子举行盛大的婚典。头一天费米就接到一张烫金的请柬。他反复地看着这张高贵的请柬,心里矛盾重重。去吧,就要浪费掉金子般的时间;不去吧,这是王子的婚典,未免有不恭之嫌。怎么办呢?他苦苦思索,始终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干脆不去!”他最后横了心。吃罢早饭,费米和往常一样,穿着工作服,自己开着车向实验室驶,去。但一件麻烦的事情发生了,半路碰到了庆贺婚礼的队伍,警察已封锁了街道。而费米要到实验室,再无别路可走。费米坐在驾驶室里,心烦意乱。实验室去不成了,只好去参加婚礼吧!他抬头看看通往实验室的道路,仿佛觉得那些迷人的仪器正要向他叙述一个迷人的秘密。他皱起眉头,忽然,灵机一动,把发给他的那张请柬递给车前的那位警官,并说:“警官先生,我是费米的司机,他正在实验室工作,我是奉命去接费米先生参加王子婚礼的。”警官看了看请柬,又打量一番费米,做了个手势,准许他经过。费米高兴地几乎停止了心跳,油门一踩,车子便沿着被封锁的街道,飞快地驰向实验室,他度过了有价值的一天。根据上面一段文字,概括费米的形象并简析。(提示:珍惜时间、热爱科学、务实、机智等)

第二课时

问题探究:

1.作者是为亲人作传,注重于生活细节的描写,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细节描写并分析这些描写有何作用?(如事物细节、人物肖像细节等)

参考提示;通过文章一些细节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体会文章那充满生活气息的感染力,.体会费米学派成员独特的精神风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人物性格特点:(个别分析即可)

费米:朴实、P70 第 1段 刻苦专研、博学多才、热心科学P71 第 2段 成就显著、有威望 P74 第1段

拉塞蒂:意志坚决、P70 2段 有敏锐的洞察力、积极探索、谦虚P 74 第2段 柯比诺:精力旺盛、志向远大、智力敏锐、判断深刻、斗志昂扬P71 第1段 善辩贤才、做事专注P71 第4段 爱德华;顽皮天真、爱开玩笑、塞格雷:天性审慎、好奇心强P72 第2-

8、段 脾气火爆P73 倒数第2段 学生小结:细节描写在传记中的作用:(参考答案)①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的形象

②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 ③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 ④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2.文中说费米学派的成员“共同具有一种顽皮的态度,那是一种对开玩笑和无聊行为的天真爱好,他们把这一点带进了他们的严肃工作里”。你觉得科学工作中可以容许这样的态度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科学研究是严肃的,需要认真的态度.但严肃认真并不意味着不能拥有自己的个性.相反,科学研究是最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而创造力的发挥与一个人的个性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费米学派的成员都拥有鲜明的个性,并把这带进了自己的科学的研究中,实际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习风气和研究风格,这对学派的成长是有益处的。值得注意的是,费米等人的玩笑仍然是紧紧围绕着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的问题的,并不是空虚无聊的游戏。

课后练习:

(1)诗歌知识运用:课文最后引用了佩尔西科的叙事长诗,这首诗在文中有何作用?你觉得这首诗从诗歌的角度看,它优美吗?为什么?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答:这首诗歌在文中的作用是进一步渲染了这篇课文的风趣活泼的文风。但从诗歌本身的角度看,它的艺术价值是不高的,称不上优美。它其实只是首先开玩笑而信手写的打油诗。(2)比较阅读:本文和《在哈金森工厂》一样,都是由亲人为传主写传,结合本文来谈谈这样来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由于作者的身份特殊,她能够与这些人朝夕相处,所以了解到许多真切的细节;同样也由于她这个特殊的身份,她对这些人的观察和记叙的视角是家人与朋友的视角,更注重生活的细节,并贯注了深厚的情感,文章因而极富生活情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下载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论语选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 高山仰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论语选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