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有无相生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 有无相生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
诸子选读》
【学习目标】
1.学习选文第1、3、4、5、6则; 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
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教学重、难点】
1.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预习案】
【研读文本】
1、文学常识填空: 《老子》一书又称(),今存通行本《老子》一共有()章,分上下篇。上篇()章,又称();下篇()章,又称()。《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2、注音
斯恶已 音声相和 共一轂 埏埴 户牖 自矜
赘形 为大于其细 其脆易泮 起于累土 枯槁
3、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抱怨以德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5、重点实词
斯恶已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当其无 企者不立 自知者明 图难于其易
生于毫末。
234-
第二篇: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2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分析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
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
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
1.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2.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预习案】
一、素材积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
——骆宾王
好名而立异,立异则身危。
——林逋
利益使一些人目盲,使另一些人眼明。——拉罗什夫科【法】
我们的欲望,把长虹绚烂的色彩,借给了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泰戈尔【印度】
当功名心认为伟大和荣誉只在于获得新的知识,而抛弃使人贪婪的不纯洁动机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幸福。
——圣西门【法】
功名心对于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可能是一种刺激,但多半是一种障碍。
——斯大林【前苏联】
二、知识链接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明确:在孔子的心目中,“义”就是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义”和“利”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义以为质”,质就是质干、根基的意思。孟子对“仁”“义”的解说有新的发挥: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意思是人心应该居于“仁”,人的行为则应该以“义”为准则。也就是说,蕴涵在内心为“仁”,而发之于外则为“义”。这样,孟子把“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
三、课前预习
(一)学习选文第一则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3.总结:《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学习选文第二则
1.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2.探讨选文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3.总结: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能使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弊端?谈谈你的看法。并讨论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2.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是如何理解的?
三、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训练案】
延伸思考
(一)《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
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3.“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的道德品性,而“义”,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
(二)《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3.“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
(三)孟子的“义利观”
1.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请说说你对孟子的义利观的理解。
2.义利观
3.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
4.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第三篇:2017江西省南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有无相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有无相生》
人物简评引入
道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在国际影响上,他是唯一可以和孔子抗衡的中国思想家。他所开创的道学与孔子开创的儒学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约前580~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儒家始祖孔子曾师事老子,据《史记》所载,孔子以“其犹龙乎”来赞叹老子的高深莫测。后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官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老子写下的这五千余言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老子用虚无的本体“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论,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源。他看到自然界的盛衰消长、社会上的对立和争斗,认识到事物的对立方可以相互转化,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他把这种变化认为是循环往复,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本质,因此具有很大的保守性。他教人无为、居下、自然、柔弱、愚鲁,从反面看问题,他的这一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韧性。老子的思想丰富而深刻,既有唯物主义倾向又有唯心主义的成份,对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老子是个神一样的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两千多年来,各种学派或吸取,或改造与承继,总有他的影子存在。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学说博大精深,玄妙至极,常言人所不能言,道人所不可道。后世的英才都从他那里吸取“养分”。张良、诸葛亮、刘基„„在这些拔乱反正、匡救时弊的大贤天才身上,无不留有老子学说的烙印。他被尊奉为道教教祖,是一个神秘而睿智的华夏民族精英。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 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
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
慧及启示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
二、老子及《老子》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
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三、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斯恶(è)已
(2)音声相和(hè)(3)共一毂(gǔ)(4)埏埴(shánzhí)以为器(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8)其脆易泮(pàn)(9)起于累(léi)土
四、研读文本
1、研读第1节。(1)诵读。(2)梳理。
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
(3)分析。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问题探究:“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
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
小结: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2、研读第3则。(1)诵读。(2)梳理。
企(踮着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通“现”表现)者不明,自是(意动用法,以……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尊重)。其(如果)在(存问、询问)道也,曰余食赘(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恶(厌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居于、立身)。(《老子》二十四章)(3)分析。
《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在《老子》看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一种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后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认为应该选择前一种。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老子》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小结: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3、研读第4则。(1)诵读。(2)梳理。
知人(了解别人)者智,自知(了解自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qiáng,刚强)。知足者富。强(qiǎng,尽力,竭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名词,地方,位置)者久。死而不亡(通“妄”,荒谬)者寿。(3)分析。
《老子》所体现出来的有关“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的看法,都显示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对今人的启示意义是深刻的。
小结: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的。
4、研读第5节。(1)朗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2)梳理。
为(意动用法,把……当做有为)无为(道家指清静虚无、顺其自然),事(意动用法,把……当做事业)无事(道家指无为而治),味(意动用法,把……当做有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名词,难事)于(介词,从)其易(名词,容易处),为大(名词,大事)于其细(名词,细小处)。天下难事必作(开始)于易(名词,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名词,细小的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名词,大事),故能成其大(名词,伟大)。夫轻诺必寡(使动用法,使……减少)信,多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必多(使动用法,使……增多)难。是以圣人犹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之,故终无难矣。(3)分析。
依然是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智慧。
小结: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
5、研读第6则。(1)朗读。(2)梳理。
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易谋,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装土的工具)土。千里之行(即“行千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做事、行事),常于(在)几成(几乎成功)而败(使动用法,使……失败)之。慎(慎重对待)终如始,则无败事。(3)分析。
本则体现了《老子》看待问题的前瞻性。
小结: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6、研读第7则。
小结:这一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这种直观的、经验的认识,可以说是老子处弱、贵柔思想的认识论之根源。
五、课堂练习
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
1、学生发言。
2、教师提示。
《老子》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
“贱”的一方。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掉。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
六、布置作业
1、自己梳理第2、7则。
2、完成配套练习。写作示范链接:
千古老子(节选)
王英琦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争而自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道德经》
当本世纪即将结束,21世纪——人类第三个千纪年就要来临之际,我的心,满含着对“道”——对宇宙上苍无限敬畏和崇仰之情。殷切期盼一种新的道德文化秩序与新世纪一同诞生„„
一
20世纪——不,第二个千纪年的最后几天,我要留给老子。这个心念一旦萌发,就成了心病。扰得我寝食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是一个寒凝雾重的清晨。我轻装便帽,悄然去了老子故里——安徽省涡阳县郊的闸北镇。见到了两位神交已久、专做老子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如老子般土头土脑、外愚内慧的当地朋友。
在去往太清宫遗址的路上,有两个小情节,使我怦然心动:当其中一朋友找来一“蹦蹦车”,向车夫要多少钱时,车夫憨笑道,随便给;当看见沿途垅上,晒满了地瓜干,还坐着几位乡婆婆守着时,我高兴坏了,忙问婆婆可否赠上一把?一豁牙婆婆爽气说,随你抓!
在世风日下的今日,不意在老子的故里,淳朴民风仍在。
二
脉脉余晖中,清虚静谧的太清宫,以它昔日主人平素隐秘的风格迎接了我。我已得知,这太清宫遗址,最早叫流星园(据说是老子的诞生地。更早时,老子曾叫无忧园),汉时叫老子庙,唐代称太清宫,及至元朝,又被改为天静宫。关于宫主老子的诞生,一直有着神诡奇异的传说。像耶稣一样,老子无父,其母为处女圣母。相传当年某日在流星园,圣母忽见弧光闪闪,流星奔突,但见有一流星砸在前面的李子树上(故当地人避讳,称李子为辉子),顷刻化为鲜红的李子。圣母吃了李子,遂怀上老子。据说老子出生时,天上“万鹤翔空,九龙吐水,以浴圣姿”。
传说虽神秘,然故地的人文景观却异常真实。涡阳在春秋时属宋国,后为楚国兼并(属楚地),改为苦县。因此《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大致不错。错愕的是,老子并不姓李,名字也非耳。老子就姓老,名聃。李耳是老子的小名:老虎。老子生于虎年,当地人叫老虎为李耳。错谬的还有老子的出生地。过去竟一直被误传为河南鹿邑!我想还是《水经注》中记的详实:谷水自北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这一特定地理方位只有距今涡阳县几公里处的太清宫才完全符合——尽管昔日的涡水已改为涡河,谷水已改为武家河。
天高野阔,楚地雄浑。我们来时,太清宫正在重建。朋友抱憾我来的不是时候,说是迟些时,便可看到嵯峨壮丽、三位一体(老君殿、三清殿、灵宫殿)的新太清宫及附属建筑群了。从朋友之口,我得知,所建巨额全是自发外资。这些外资源源不绝。前仆后继地汹涌而来,既体现了世界人民对老子的情感,又表征了普遍的民意。
千年的“隐君子”再也隐不住了;昔日的“大象无形”走向有形。
三
我常惊叹于老子的超直觉:在远古的春秋年间,在科技那样低下的时代,竟能摒除感性翳蔽,理性地思辨到:现实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非物质的精神的;既有表面的宇宙万物,又有隐蔽的宇宙法则。他把这一切,感知为“道”——一个不能再精绝形象的比喻。从而把华夏民族思考的范畴,由社会人生,提升扩展到宇宙本体。较之古希腊诸哲人先后将宇宙本原视为水、火、气、数、原子,老子的道,更灵泛、也更近于宇宙的真性本相。
难得他老人家辩证法那样好。将道解释为有无相生、阴阳对立互补。这一点,实际已为现代科学的“对称性原理”所证实:宇宙源于一对矛盾在临界点上的相对平衡;万有在“0与1”(二进制)的相反相成、二中择一中——在无限大和无限小之间诞生出来。
老子最早将东方人的感性直觉发挥到极致,将中国人的理性思维水平提高到宏观的层次。他洞悉到,真理在本性上的双关性及歧义性。他明察到,事物在本质上既多极离心有多极向心。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异出同归,才是宇宙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基础。
所以,老子才被庄子称为“古今博大真人”;所以,老子才当之无愧为“老子天下第一”。
四
近年,不知被冥冥中那股魔力施了魔法,我这个本不具备谈经论道、本该绕“道”而行的人,却雌雄乱套、匪夷所思地被裹挟到求真求道之路。在年复一年体道证道的过程中,我绕不过地遇到老子。随着对他的道、他的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我对老子其人自身的命运亦发生了强烈的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位奇绝的哲学大师:在那些神怪陆离的传说背后,真实的“太上老君”又是怎样的人?
就如老子的“道隐无名”一样,老子自身的生平亦是隐谜。从有限的史料上,我们只知他曾任过“守藏室之吏”,即主管历代文诰典籍的官。这么个官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个人捉摸,在远古文献极少的情况下,这个官,虽不显赫,却相当重要。这对老子这样天资高迈、敏而好学的人来说,当是最具天意的官差了。
然而好景不长,大才必遭大难。老子生活的时代,与稍后于他的孔子一样,是个“礼崩乐坏”、民危战频的混乱时代。老子既不能苟合于统治者,便不能被统治者见容。于是,忽而免,忽而召,就这么个小破官,还被抄了几回鱿鱼。老子肯定是对官场的丑恶腐朽看得太多太失望了,终于一气之下,拂袖返回故乡。从此隐名埋姓,在谷水之畔、龙山角下的无忧园,把对民族民生的忧患意识,上升到对整个天道大义——对普通宇宙法则的探赜思考。
五
然而,谁能知“道”?
一个人下决心立身求道,实际就意味将终生贷出去——就意味不可能找到道。但这只是道的双面刃的一面。从另一方面说,这种不可能又是可能。
老子的认识论,既不是简单的一元,也不是对立的二元,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两用、极值相通的互动关系。在老子看来,线性循环的螺旋式运动,才是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这一思维,是人类迄今思维的最高度。我们伟大的远古圣哲,比德国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早两千多年,就以卓越的直觉力,将辩证方法引入探天究地之中。将老子誉为人类辩证法之父,当毫不为过。
第四篇:人教《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老子》导学案
西安市华山中学2015届LIU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老子》教案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老子》导学案
教学目标
本单元主要是讲授选自《老子》的一些篇章,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具体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三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赏析: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来于自然的重要启示,是道的永恒规律。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埏yá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赏析: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显然,“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而老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认为有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
故有道者不处。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赏析:在本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这一章,老子探讨了人生真谛与生活哲理,其重点在于人的的完善,强调了的价值与意义。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共 4 页第 1 页
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
赏析:中国有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更加重要。“自知者明”,就是说,这才是;一般人认为富有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因为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那么他就会有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心里有长远打算就意味着他有志了,《老子》却说的人才算得上有志。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样是很深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老子》认为,的人(即能够做到的人)才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算得上长寿。站在它的立场上看,活得年岁多却不得善终的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所有这些论断,都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本章中讲述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生活的一系列观点。一个人倘若能自己、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就能够保持和。
老子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并不是宣传有神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5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
赏析5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繁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到,由到,由到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还要重视,行事。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掉以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赏析:本则所说的是关于的智慧。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①要注意事物的状态。②是说严重后果形成于之处。③做事要。
这一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许多人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开始懈怠,没有保持,缺乏,如果能够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其死也枯稿。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赏析:这一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这种直观的、经验的认识,可以说是老子处弱、贵柔思想的认识论之根源。
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我们感到,这一章又一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来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这里,无论柔弱还是坚强,也无论“生之徒”还是“死之徒”,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在发挥作用。这个结论还蕴含着坚强的东西已经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老子在这一章里所表达的思想是极富智慧的,他以自然和社会现象形象地向人们提出奉告,希望人们不要处处显露突出,不要时时争强好胜。事实上,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不少这样的人,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当然,这也符合老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略。
二、回答下列问题。
1.本节文选涉及到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试加以概括。
提示:美-恶(丑)、善-不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自见-(不自见)、自是-(不自是)、自伐-(不自伐)、自矜-(不自矜)、大-小、柔弱-坚强等等。
2.本节文选谈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态度;自知之明,自胜者强;正确对待“难易”;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预见性、积累。善始善终。
三、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
提示:《老子》辩证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从
“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概念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
第五篇:2017江西省南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兼爱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第一课《兼爱》 人物简评引入: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名翟(dí),汉族,楚国鲁阳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鲁班)相比,墨子擅长防守城池,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史记》记载说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很可能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宋、齐,北到郑、卫,南到越。
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
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他们的领袖称为“矩子”。第一任矩子是墨子,后来的“矩子”有孟胜、田襄子、腹等。由“矩子”执行“墨子之法”。墨者“矩子”腹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人,本应依法处死。但秦惠王认为腹年老,只有一个儿子,就命令不杀。腹却说,墨者之法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是禁止杀人伤人的必要措施,它符合“天下之大义”,还是坚持把自己的儿子杀了。这个故事生动的反映了墨家纪律的严明。
正因为如此,墨者很能战斗,具有“赴火蹈刀,死不旋踵”的精神。但是,墨家是一个具有宗教性的集团,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据《史记》记载,在楚国旧贵族阳城君等杀害从事变法改革的吴起时,墨者“矩子”孟胜就站在阳城君一边。后来阳城君畏罪逃走,楚国要收回其封国。孟胜为阳城君守封国,忠于阳城君。他传“矩子”于田襄子,自己为阳城君死难,许多弟子也从其死。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墨者有“侠客”的精神。正如《史记·游侠列传》所说的游侠那样:如果行为并不符合正义,但是说话算话,讲信用,答应人家要办的事就必须办到。而且行动果断,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难等等。
作为一个平民,墨子的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巍巍的黛眉山经年岚黛飘飘,他们阻挡了墨子的视线。墨子决心走出大山,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于是他开始各地游学,学习儒家之术。但是,他逐渐发现,儒家所讲的都是些华而不实的废话。
他首先是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墨子及其弟子组成了墨家游侠集团。他们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墨家学派领袖称巨子(也作矩子),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甚至不惜“赴火蹈刃”。
墨子的思想和言论,被其门徒编成《墨子》一书传世。这是一部光彩夺目的巨著,是墨家学说的精华之作。墨子的基本主张是:反对剥削,崇尚劳动;反对以强欺弱,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儒家礼乐,主张节葬、节用;反对世卿世禄,主张尚贤、尚同。于是,在墨子晚年,儒墨齐名。他去世后,墨家弟子仍“充满天下”、“不可胜数”,故战国时期虽有诸子百家,但“儒墨显学”则是百家之首。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情感目标
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资料,了解墨家思想的特点,及其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让学生看课本“引入话题”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
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因此,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墨子的伟大思想王国吧!
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用提问法介绍)
墨子姓墨名翟。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300多人保卫宋国。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三、熟读课文,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
四、学习重难点字词句
1、通假举要
既以非之(以通已)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于通迂)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辩通辨)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要'通'腰”)
教驯其臣(驯通训)
破碎乱行(碎通萃)
贵必敖贱(敖通傲)
2、古今异义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古义:用来„„的,拿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士闻鼓音,破碎乱行(古义: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今义:破成碎块。)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古义:从,跟从,跟随。而,连词'来';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3、一词多义
以不相爱生(因为)以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用)人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连词,表并列)
之 是以仁者非之(代词'它”)此何难之有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助词'的')
恶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厌恶)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坏的,不好的)
独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惟独,只)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自)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4、串解课本中其它重要词语。
五、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1、词类活用
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名词用作动词,穿母羊皮的袄;系皮带。胁息然后带。
名词用作动词,束腰带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名作动,击鼓;使动用法,使……前进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名词用作动词,吃一顿饭 今若夫攻城野战
名词作状语,在郊野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形容词作状语,强大的力量;弱小的力量;
越王击金而退之。使动用法,使……退
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使动用法,使……获利2、1)判断句 此则天下之害也 2)被动句 入以见于君 3)倒装句
何以易之(宾语前置)此何难之有(宾前)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宾前)
二、看题目及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三、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
见课本第一段。
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五、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文言句式
六、你对“兼相爱,交相利”有何看法?也可以谈谈它给你的启迪。
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时间或安静学习时大声谈论,有的人为了求快,打饭或看病时喜欢插队。这些人就属于那种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墨子曾学习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
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打个比方说,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雷州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雷州人。墨家认为,儒家对“礼”的看法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脚,陌生人要道歉;那么最贤能的王公大人们踩了你的脚呢?你爹踩了你的脚呢?他们却没有必要道歉——因为王公大人们比你贤能,你爹是你的长辈,是你的亲人。(儒家主张礼不下士人)墨家对此予以了揭露与批驳:王公大人们不是最贤能的人吗?他们凭什么不还礼呢?不讲礼难道还是贤能的人?那么儒家的“礼”也就是有阶级的礼,虚伪的礼、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礼了吧!再者,你爹对你来说不是比陌生人要亲吗?那么他为什么反而可以不还礼了?难道是生疏的人才有必要讲礼,亲人反而可以不讲礼了?这样的礼不是颠倒的吗?
非攻: 反对现行战争。(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
节葬: 反对厚葬,活着的人还有不温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死人身上花费那么多呢?反对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儒家特别鄙视这个主张,认为墨家鄙视祖先,是野蛮人)
节用: 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反对增加百姓不必要的负担。认为越是贤能的人,越是王公大人,越应当节俭。(儒家认为物质的使用与尊贵是成正比例的。)
非命: 认为没有什么天命,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宿命论是剥削阶级的遮羞布,是他们为了他们贪婪残暴的勾当而编织出来的——我富有,为什么呢?我有天命。你穷,为什么呢?因为你命当如此。(儒家不管你怎么做都不会改变的,你只能等待被命改变)非儒:反对儒家的亲疏尊卑之别,儒家根据死者与当事者的亲近程度划分了服丧守孝的期
限。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理她。
墨家与儒家还有许多方面不同,大家可以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七、写作特点
1、平实质朴少文采。但其中流露出的伟大的智慧和崇高的救世精神,却是异常震撼人心的。
2、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
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如最后一段。
八、布置作业:
己丑年公祭科圣墨子文
shāngshāng维时季春,莺飞草长。龙泉塔影,百寻茫茫。荆河清流,千里汤汤。欣逢科圣sìgu墨子二千四百又九十祀诞降穀旦,今我墨圣故里后昆,爰及华夏述志士行,奉洁牲之太牢,lǐ奠清醴之杜康。黄钟大吕,长袖博裳。临灵域于木石,思圣诞其凤翔。谨告祭曰:
北辛陶纹,征东夷文化之昌明;奚仲车式,纪三代器物之专精。苍天眷亲,先贤孕英。
dào催生圣婴成一代钜子,教化黎民树累世奇功。高扬平等博爱之大纛,首倡和谐圆融之愿景。rúwòcu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濡渥风习,淬铸道统。究天人以通幽微,格物事而jiōng发钥扃。几何初制,珠算定程。小孔成像,飞鸟影动。“力”施物“奋”,“标”适称“衡”。科技创新,凿破鸿蒙。正“名实”以论真伪,举“坚白”而资验证。“故”、“理”陈“辞”,“三物论”成。泰西中土,逻辑齐荣。习战阵以御敌侮,说楚王而罢攻宋。兵法修列,万国
guǐ仰宗。长歌睿智光芒之瑰丽,浩叹经典庋藏之饶丰。泰山无以比其峻极,黄河岂可拟其恢宏。内共华夏儒家道祖以比肩,外与希腊哲学泰斗而抗衡。洵为中国科技父尊,不愧世界文明祖庭!
科圣已去,斯文未荒。墨学自西学东渐以复振,科技逢劫后新纪而重光。隆经济以乘扶
chái摇,护民生而达康庄。墨圣燃炬导前夫路,吾侪踵武趁其韶光。诸业恒谋偕进,计功宜放zuòyóngyóng眼量。祚当世以怀老幼,荫后代而泽绵长。斯国人喁喁之企盼,亦墨圣殷殷之瞩望。
即布虔敬,伏惟尚飨。
写作示范链接:
和平和谐 问天 补天
——读电视文学剧本《平民圣人——墨子》
王牧天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滕州,在纪念和研究自己家乡的平民圣人墨子的事业上,一直居于全国领先的地位。滕州建立了墨子研究中心,设立了墨子纪念馆,并编辑出版了国内最为完备的《墨子大全》丛书。我市与山东大学联手建立的国际墨子研究会,举办的历届纪念性节会,每次都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在我们滕州,墨子倡导的核心主张,已经成为“新时期滕州精神”的重要内容。为弘扬墨子思想,剧作家王中、吕宜芳先后创作了新编历史剧《墨子》《墨子与鲁班》。两个剧本的成功演出,让墨子的大真大爱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近日,我又意外地读到由主创人韩路与闵凡利联合创作的五十集电视文学剧本《平民圣人——墨子》(简称《墨剧》)。该剧洋洋七十余万言,单就其文字量而言,读者就不能不钦佩剧作者为弘扬墨学而付出的辛勤努力。日前剧本已获国家广电总局审定认可,认为该剧在“重大史实和重要人物定位上没有大的偏差。”
《墨剧》以动荡的春秋战国乱世为时代背景,以墨子“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奋争经历为主要内容,围绕着战争与和平这条主线,写了波谲云诡的列国纷争,写了腥风血雨的国难家仇。全剧视野广阔,气象宏大,蕴涵着蓬勃的生机,包容着内在的力量,比较生动地表现了平民圣人墨子传奇悲壮、辉煌奋斗的一生。
从剧本的情节结构上来看,全剧精心地铺排了层层叠叠的故事及悬念,比较充分地展示了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主张。
该剧以“方块结构”编辑故事,这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创作剧本的新尝试,就每集故事而言,完全是遵循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开拓。全剧共分七部五十集,故事主线清晰明朗,暗线条理有序。第一部“目夷学社”,重点刻画了墨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二部“同门竞技”,通过墨子与鲁班各自不同的发明创造,从而彰显了航天始祖的卓越风范;第三部“宋国蒙难”,在有据可查的典籍中,解读了《史记》所言的“宋之大夫”“视人为己”的献身精神。这是全剧的重头戏,极有看点;第四部“儒墨之争”,用笔适当,通过不同场景的故事渲染,将儒墨皆属“显学”交待得清清楚楚,再现了先秦时期学术争鸣的盛况;第五部“止楚攻宋”,将一位“和平外交”的形象大使再现给世人;第六部的“止齐伐鲁”既写军事对峙,又写外交斡旋。写墨子几经波折,终究平息了战火;最后一部“天下墨学”,细致描写了墨翟晚年著书立说,终使墨学传扬天下的情节。
《墨剧》是大型的新编历史剧,其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引史入戏,以戏彰史,用剧人之笔,书史家之魂。作为历史剧,史是戏的根,戏无根不生;戏是史的花,史无花不果。
该剧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不拘泥于已有的史料,而是从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角度,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虚构一些能够成立的戏剧情节,以人物行动为主线,勾勒事件的来龙去脉,赋予事件以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而又合乎情理地展现先哲们曲折而又熠熠生辉的人生轨迹;同时全景式地描绘了春秋战国年间的风云变幻,人生百相。作者奉献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幅恢弘壮阔、绚烂多彩的历史长卷,还是一帧朴实无华、真切动人的先秦风俗画,给人以历史的充实和审美的愉悦。在剧本的全局统筹上,作者较好地处理了历史剧创作上虚实相生的关系。在故事的穿插安排上,基本写出了历史剧中的一些“不似之似”、“不真之真”、“不实之实”,大致符合“史贵乎真,艺贵乎美”的创作要求。
《墨剧》在艺术创作上的另一特色,是以事写人,因人见理,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彪炳古圣先贤的感人精神。这部历史长卷,写了三教九流、千人百态,写了人间烟火、生命潮汐;写了人物的喜忧交并、千思百结,写了事件的云端谷底、升沉起落。剧本从不同维度上用戏剧冲突表现人物性格,时而如水之流动,时而似火之发扬,时而如土之厚重,时而似木之条畅,最终“化多样为统一,缩持续为刹那”(济慈),让剧情为人物精神服务。剧本对人物命运的把握比较到位,写出了墨子坚忍刚毅的性格和志在“补天”的豪气;写出了鲁班巧夺天工的创造和卓越不凡的才能。剧本同时也较好地处理了班墨人际之间、儒墨门户之间的关系。作者采用这种从碰撞中求取平衡的表现手法,既诠释了墨家思想形成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又彰显了墨家学派独具的亲民利民、和善和谐的特色。
总编剧韩路先生与文学参定闵凡利先生,是大家熟知的人物,一个重“史”,一个从“文”,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今,他们一位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一位出于对文学创作的执著,共同怀着弘扬历史文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历史题材,耗时五年,砺志创作,作了大量的考察走访,广泛地搜集、研读、参阅大量的历史典籍,发幽探微,兴灭继绝,拂去历史的浮尘,还原自然的本真,用现代人的新视角烛照历史,同传统文化进行对话,同古圣先贤进行心灵沟通,率先以电视文学的形式,为古圣先贤造像立传。希图让圣哲生命的智慧,成为滋养家乡人民的清泉与土壤;让昨夜星辰、前人踪迹化作今天家乡百姓了解历史设计未来的阶梯与桥梁。涉足影视作品,他们自认为经验不足,在这种庞大的创作工程中,他们显然尚有捉襟见肘的缺憾。但为了赓续家乡圣哲的文脉香火,他们视这次创作是自己笃志穷道的一种精神修炼,是自己探讨学术的一次自我挑战。他们这种用墨子精神创作《墨剧》的实践,委实应当得到社会的尊重与嘉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