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孔子孝道初探
关于孔子孝道初探
——软件学院 1043111051 王金科
在孔子的孝道思想 中,孝 道的根本是 子女伴 随着对父母 的感 恩心理,自然流露 的对 于父母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之心”是人群大众相 亲相爱和平共处的根源,孔子 因此视孝 为“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可 以说,孝是儒家文化的根。为 了维护这 一文 化之根,当父母有过 时,子女虽然应 当劝谏,但劝谏 的方式只能是“几谏”,当父子 亲情与国法发生冲突时,维护父子亲情重于维护国法。孔子孝道思想中有“以孝 治天下”与“泛孝主义”的倾向,但也应 当注意到在 孔子思想 中“孝”与“忠”与 日后“移孝作忠”之间的区别。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精神的根源,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了孝,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了。因而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在分析后亦认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 ’,自是没错。”若不认识中国人的孝文化,那么便永远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已经绵延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研究孝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孔子的孝道观对于中国的孝文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孝文化必须首先研究孔子的孝道思想。研究孔子孝道思想最为可靠的材料只能是《论语》,虽然在其它一些书籍中亦多有“孔子日”、“子日”之类 的记载,但那多是后人冠以孔子的名头以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即使其中有些确实是孔子的言语,但为慎重起见,我们也只能先采取“阙疑”的态度。下面即以《论语》为主要研究材料,同时参考其它书籍中的孔子言论,对孔子孝道思想进行探讨。
一、孝与“报亲恩”
孝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子女对父母 的感恩心理。中国诗人在很早以前,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诗经 ·蓼莪》)“欲报之德,吴天罔极”,强烈体现了子女思报亲恩的感恩心理。孔子在《论语》中亦表达 了子女对于父母的感恩心理。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子女对于父母感恩情感 自然流露的思想,孔子在与其弟子讨论“三年之丧”的对话中这样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 ·阳货》)子女就算只念到幼时父母对 自己的养育之恩,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之丧。
父母无微不至地疼爱 自己的子女,为子女无怨无悔地付出,子女自然从心里产生报答:母之恩的心理,对父母 自然怀有“爱敬之心”,向父母行孝尽孝,而子女这一点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则是儒家文化最为重视、培养的文化根源。
二、孝与“爱敬之心”
孝是子女的感恩心理的 自然流露。这种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是孝道的根本,而所有外在的孝道礼仪则都是使这种“爱敬之心”合理畅快地表达,因此孔子更为重视作为孝道根本的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孔子云: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 马,皆能有养。
无敬,何 以别乎?”(《论语 ·为政》)子女如果心中没有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只是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那样与养狗养马又有多大区别呢?《为政》篇又云:“子夏问孝。子 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因为孝的根本是子女心中对于父母的“爱敬”如果没有了根本,子女无论怎么做,即使是天天让父母吃山珍海味,住广厦别墅,也不能称为孝。
子女与父母基于血缘亲情的相亲相爱,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的本源与始点,如果父母子女间都不相亲相爱,又怎么奢望人群大众能够相亲相爱呢?故《论语.学而》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仁的根源,也是仁的始发处。人人皆有敬爱父母之心,循此本心,顺 此本性,扩 而充之,由最亲以及于最疏,自然流出,绝不勉强。故中国传统的社会与文化,建筑在孝 的伦理上,从人类 内发而 自然的爱敬为起点,而扩展出去。《孝经 ·开章明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确实一语道出了儒家文化及中国文化的根源与其特殊之处。
三、孝与“无违”、“几谏”
“父为子纲”是儒家孝道伦理 自近代以来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而孔子的“无违”之教也会使人很容易认为“父为子纲”由孔子开其端。对于儒家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用孔子的“几谏”来说明孔子并没有主张“父为子纲”,“父为子纲”是 日后法家思想掺人,又由后世君王及一些儒者提倡形成的。在这个地方,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看看孔子是否有这种思想,或者是否有会导出“父为子纲”的思想倾向。“无违”之 说 出现 于《论语 ·为政 》篇,其 文云 : 孟懿子问孝。子 日:“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子 问孝,对日‘无违。”’樊迟 日:“何谓也?”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
如果我们用“父为子纲”来解释这里孔子所说的“无违”,那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若是这样,孔子就没必要接着对“无违”作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解释。孔子这里的“无违”指的应当是子女需要不违反礼的要求侍奉父母,却没有无论父母对错,子女都要无条件服从父母命令的意思。
如果父母有过时,子女应当如何做呢?孔子这么说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 ·里仁》)“几,微也。父母有过,当微纳善
言以谏父母也。”即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23父母有过 时,子女应当向父母进谏,但是进谏的方式应该是和气悦色,以温柔的声音微微表露自己的意见,只要让父母觉察到 自己的观点即止。子女不能够认为自己有道理,就明白指出父母的不是,并要求父母应 当如何如何,这样做是不为孔子所允许的。
四、孝与“父子相隐”
孔子及 El后的孟子所代表的儒家正统将亲子之间的血缘亲情视为其文化的根源,无论怎样都不能破坏此根源,因为在他们看来,破坏了此根源,就没有了儒家文化的一切。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出现冲突时,孔子认为维护父子亲情是最重要的。《论语 ·子路》篇云: 叶公语孔子日:“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日:“吾党之 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认为“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的做法是正 当的,而孔子则从维护血缘亲情的立场上,主张“父子相隐”。在上面提到的“几谏”上,孔子亦表现了同样倾向:如果子女屡次“几谏”,父母依 旧坚持己见,那么子女心中忧伤,也只能“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L3]了。因此站在国家立场上的韩非批评儒家说 :
“楚之有直躬,其 父窈羊,而谒之吏。令尹日‘杀之。’以为直 于君 而 曲于 父,报 而 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日:‘吾有老 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韩非子 ·五蠹》)“君之 直臣,父 之暴子”、“父 之孝子,君 之背臣”,当亲情与国法冲突时,孔子趋向于取亲情而舍国法。“父子相隐”顺应于人的自然情感,但其有时又会与国法相违背,这在日后一
些 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中产生 了极大 的冲突,造成 了一些人 生悲剧“父子相隐”有人类 自然的心理基础,但孔子及其儒家过于重视亲情的倾向,在现代社会,若不加以限制、转化,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五、孝与“以孝治天下”
中国过去的皇帝大都称要“以孝治天下”。那么,“以孝治天下”及 日后无所不包的“泛孝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究竟如何?《论语 ·为政》云:或问孔子 日:“子 奚不为政?”子 日:“‘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孔子上面话的意思是说:在家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家庭治理井然有条理,这也是从政,为什么能说只有出外做官才能称为从事政事呢?孔子这里将治家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与孔子这里的言论是一致的。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家国同构,治理整个天下与治理一个小家庭是一样 的。家庭里的一切关系均能由“孝”引发米。以孝治家,以孝治天下,这在当时是很可能存在的历史现象。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是孑L子孝道思想中内含 的倾向。《论语 ·为政》又云: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4 生不生病并不能由子女 自身所能掌控,但子女可以不做不义之事。子女能够让父母 只担忧自己生病与否,并不会担忧 自己为不义之事,这样才能称为孝。子民做任何不义之事,都是不孝,都不道德,这确实可称得上是“以孝治天下”。《礼记 ·祭义篇》充分发挥了孔子这方面的思想,其文云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这即是人们所称的“泛孝主义”,从这 可以看出,“以孝治天下”、“泛孝主义”是孔子孝道思想中内含的倾向。
这里有一处需要提及的是,在孔子的思想中,“孝”与“忠”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按照古人的说法,亲子之间是“天合”,无论父母如何不是,他毕竟是子女的父母,这是子女不能否认 的,子女无论如何都不能弃他们而去;而君臣之间是“义合”,如果君王不按照君王的要求去做,为人臣的是可以离他而去的。“天下有道则 现,无 道则 隐。”(《论语 ·先进》)“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泰伯》)在孔子的思想 中,不止没有“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所包含的子对亲、臣对君绝对服从的思想,就是“孝”、“忠”两德目之间也有区别。因为 日后儒家的“移孝作忠”深为近代以来时人所诟病,故在此略为申述。
最后我们对于以上关于孑L子孝道思想的探讨做一个总结 :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的根本,是子女伴随着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出的对于父母 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之心”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根源,孔子因此视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 以说,孝是儒家文化的根。为了维护这一文化之根,当父母有过时,子女虽然应当劝谏,但劝谏的方式只能是“几谏”,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发生冲突时,维护父子亲情重于维护国法。孔子孝道思想中内含有“以孝治天下”与“泛孝主义”的倾向,但也应 当注意到,在孔子 思想中,“孝”与“忠”与 日后“移孝作忠”之间的区别。
从对孔子孝道思想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孝反应了人类 自然的心理情感现象,对于培养人的爱心,促进人与人相亲相爱及和平共处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孔予孝思想 中含有的观念,如果不加 以适当限制,给予适 当转化,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第二篇:孔子的孝道演讲稿
孔子的孝道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计算机系10电商本的李旭。很高兴很来参加这次演讲比赛,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我。我的人生格言是:穷达自有路,天地皆为功。我的演讲题目是:孔子的孝道。
我国古代曾有“三纲五常”这种说法,“三纲”五常”准则。其中“父为子纲”所指的就是一个“孝”字。....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如何才能将国家治理好?”孔子回答说:”就是说做人要各守各的本份,在孔子看来,处理好这几对关系,天下就井然有序。
(《礼记-大学》)这里的“止”是最高境界的意思,作为父母,最高的境界是“慈”,作为儿女,最高的境界是“孝”。
当然这之中也有着孔子浓厚的政治理念,即——人是有等级的。但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有关孔子“孝”的思想价值就应当相应的削弱了呢?
因为在现今时代这种文化的浪潮之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忽视了“孝”的存在。很多人认为老人有饭吃这就是“孝”,然而这样做就真的是“尽孝”了吗?
对此我们可以参考孔子给出的这样两种说法:
从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孔子将“尽孝”划分成了两个档次:一.是“能.养”;二.是“色难”。...
所谓“能养”,就是指我们能养活自己家的老人就行了。然而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对父母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能养”只是孝的最基本形态,也是最低级的“孝”。
那么“色难”又是什么呢?说通俗一点就是要让老人天天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这才是最高级的“孝”。
不过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年轻人与老人之间不可避免的要存在着 “代沟”的问题,正因为这种“代沟”问题的存在就难免会跟父母会发生冲突。那么,当父母有时做得不对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当你觉得父母做的不对,跟父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你可以很克制地委婉地去劝止——这叫做“几谏”。..
为此你心中可能会有些不舒服,但千万不能因此对父母心生怨恨,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也是在为我们着想的,这就叫“劳而不怨”。....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孝顺”,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很多时候,我们的孝心就在于不违背。
我们都知道,人这一生步步行来,点点滴滴,父母能做的,往往是一些背后的小事。而父母从来不会对儿女说嫌烦,父母也从来不在儿女面前表功。但是,如今有几个儿女愿意点点滴滴为父母默默做点事呢?
由此可见现代人“孝心”的缺失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孔子的孝道在今天人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是到了那一天的话,就算我们捶胸顿足,涕泗滂沱,也追悔莫及。
在此我发出倡议:大家在听完我的演讲后,回家时都能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一个“顺心”足矣!
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难,我们只要用心去观察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的演讲到此完毕。
计算机系10电商本李旭
第三篇: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txt你看得见我打在屏幕上的字,却看不到我掉在键盘上的泪!自己选择45°仰视别人,就休怪他人135°俯视着看你。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孔子之前,华夏民族对“孝”的阐释已经蔚为大观,本文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结合前人观点和其他儒学著作,阐发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探究《论语》中的“孝”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孝;论语;孔子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文诂林》卷八)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1]。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在另一本儒家经典《孝经》中还有一句话说:“孝乃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儒家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仁”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必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有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犯上和作乱即为不忠,孝悌者鲜犯上而无作乱,是忠君爱国思想的拥护者。我们现在常说“孝顺”一词,似乎孝敬就代表着顺从长辈或者权威的意志,那孝是不是就是愚忠和逆来顺受?很多人因此产生误解,批判《孝敬》的愚昧和保守。其实,仅就这一点,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 孔子的回答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在“孝”之外,孔子还用了另一个道德的准则“义”来规范它的实行。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已,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可以看出,“义”作为一个概念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的,《荀子
第四篇:孝道材料
我对孝道的一点看法
“百善孝为先”。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乌鸦都懂得“反哺”,人更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个人家事,也是为人应对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中,“孝心”似乎已经是一个“过时”的词语,它在年轻人中已经引不起强烈的感情,人们似乎已经淡漠了。
一、现在很多人不懂得孝顺
俗话说“养儿防老”。可是看看农村某些老人,天天生活在儿和儿媳妇的责怪批评声中,尽管他们每天都小心翼翼地看着儿子儿媳的脸色,做力所能及的农活,却总不能得到最起码的尊重。有的老人甚至绝望的自杀。这是社会的悲哀,人人都生孩子,养孩子,但是如果不教育孩子,他们就只是人类传宗接代的机器。养儿防老,到自己暮年的时候才觉得养活了一条白眼狼。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连畜生都懂得回报自己的母亲,为什么那么多农村的儿子,却不如畜生呢?
举个例子:有一对年仅50出头的父母,被成家后的独生子逼出家门,无家可归,流浪了几年,最近母亲自杀,了结了辛酸的一生。有谁能相信,在现在不缺吃喝的社会,和平年代,亲生儿子用软刀子把父母逼上不归路!父母甚至不愿意“告状”,怕政府“抓”他儿子。至死用他们还保护着他们的逆子。但这并没有唤醒儿子儿媳的良知„„
二、古人孝心故事
1、“卧冰求鲤。”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叫王祥的,天寒地冻的时节,继母想吃活鱼。王祥来到河边,脱掉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身体来融化坚冰。忽然,河面上的坚冰自动裂开了,从裂口处蹦出两条活鲤鱼。王祥拿着活鲤鱼回家孝敬继母。
2、“扇枕温席”说的是东汉人黄香,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他的孝心被广为流传。
三、现代孝心故事
1、田世国换肾救母:山东汉子田世国在瞒着母亲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身患尿毒症的母亲。手术很成功,但老母亲至今不知道捐肾的“大善人”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上海中山医院接受的几百例捐肾手术中,子女给父母捐肾的这是唯一一例,多数都是父母给子女肾脏。
2、张尚昀背母求学:2001年7月,张尚昀在长春税务学院申请休学,背着患病的妈妈打工。边打工边自学,其间,张尚昀参加长春税务学院6个学期的考试,5次拿到奖学金。
3、陈毅元帅不仅仅是我们党的好干部,而且也是一个“孝子”的楷模。1962年陈毅出访,途经成都探望重病的父亲,他亲手给母亲洗尿布。母亲有难色。他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洗上十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啊!”
四、如何孝顺?
1、孝顺从现在做起
有人会想自己住房太窄,等挣了钱有了宽余的房子,就把父母接到身边;有人想,自己手头紧,等再挣一些钱之后,尽量让他们晚年享几天清福;有人说;目前工作不理想,等谋到好工作,再和父母住一起生活;有人说;她们没给我好的前程,没供成我上出满意的学界,不可理会他们;还人说;她们没给我留下基业和治下家产,不赡养他们„„这话对吗?殊不知,岁月无情,生死难料。父母一天天变老,很快就步入风烛残年,一不留神就踏入黄泉;人生短短几十载,能和生我们养我们、疼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一起度过的时光又有多少?平时只顾挣钱,当挣到一大笔钱后,准备孝敬父母时,却见到了母亲的灵柩。那悲痛,是一种迷茫、一种懊悔、一种欲哭无泪。“子欲养,而亲不在”啊!
朋友们,珍惜这仅有的时光孝敬自己的父母吧。
2、孝顺从小事做起
父母是最容易得到满足的,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帮爸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足以让老人家得到安慰。“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不需要每天大鱼大肉,每月有多少赡养费;只需求的是作为子女的几声亲切的呼唤,几句温柔的语言;哪怕是一句真诚的问候,偶尔的嘘寒问暖,他们就会倍感欣慰。
3、孝顺从心灵做起
“每月给父母寄点钱花花,就敬到孝心了”。这是一些人的“常规做法”。其实,这也是对“孝心”的曲解。孔子在论孝道时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如果只注重物的供养,那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同志们,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善待老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普天之下人人都会老;你也要做父母,也愿父慈子孝。自己不孝父母,何能期望子女敬孝你呢?因此从教育后辈而言,也应从自身做起,以自我的实际行动树立孝顺的榜样。
第五篇:浅谈孝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浅 谈 孝 道
引言
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当代不少的伦理学家也把孝道作为家庭观念中最重要的一种行为规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起点,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对的基础。无论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社会上的青年人中年人,都应该对他们进行孝道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过分的关注着千古流传的感人孝道故事,歌颂着孝道文化的源远流长,却忽略了现代人对孝道理解的现状。并且,随着社会上独生子女比例的升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口中所说的孝道是不是已经变质了呢?还是在时间的冲刷下,人们的孝道观念正在一点一点的消失?
一、何为孝道?
孝道的具体含义已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但是最传统的孝道观念确不会随着世事的变迁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记载的资料显示,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此意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并且,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且不说报答之恩,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据具有的到的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中国古代的一辈先师中,孔子、曾子、孟子、荀子等人都对孝道做出了详尽的阐述。据资料记载,孔子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仁。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是仁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而《礼记•中庸》中也写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而曾子不仅将孝作为对父母的一种尊敬爱护,更加上升了一个层次,那就是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孟子在孝道中提出性善论,与荀子所主张的性恶论看起来冲突却在一些观点方面也是具有相似性的,他们都把孝道作为人性和家庭伦理中最基本的道德美德。
由此上得出结论,孝道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责任,且是一种维护家庭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与准则。
二、关于传统孝道
最传统的孝道莫过于从西周时期最原始的含义说起:
一、尊祖敬宗。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时死去的人,这也就难免带上一定的宗教色彩。
二、传宗接代。古话有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传承了一辈人的精华。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想到传统的孝道,我们不免想起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一篇叫做《二十四孝图》的文章来,读完所得的感受无为是感动之余所带来的震惊,却是痛感古人怎么能将孝道发挥到如此酣畅淋漓的地步。不得不说,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故事是残忍的,是违背当今社会伦理道德的。再次翻开《二十四孝图》,看到“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标题总是让人感到冷酷无情甚至是惨无人道;“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的思想也蒙蔽了严重的封建意味;甚至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尝粪忧心”等故事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大肆违背了儒家思想中的“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这种孝,充其量也只能被称作“愚孝”。而封建孝道中的残忍和虚伪也已经让人不胜唏嘘,封建的思想观念已经与当今的社会闲的格格不入,差去了十万八千里。
由此也印证了那句话“孝是应该的,但迂腐是愚蠢的,盲目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三、关于现代孝道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改革开放有了跨越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幅度上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于孝道,人们不再拘泥于原始的“野蛮型”的“愚孝”,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满足社会需求与自身情感付出的情况下,合理的履行自己的孝道义务。
首先我们从两份调查结果来看一下当今社会青年对孝道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材料一:
(选自:城乡青年孝道文化调查问卷
摘录部分题目)
第1题:您是否听说过“孝道”这个词?
第2题:您对“二十四孝图”的看法:
第3题:您对于父母的命令或决定:
第4题:您对父母的健康状况的了解情况:
第5题:如果认为父母说的不对,您会采取什么态度?
第6题:家庭有重大事情需要解决时,您会?
材料二:
(选自:关于大学生孝道观念的调查报告
摘录部分文字)
由表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大多数的传统孝道的观点大学生是普遍赞同的。但在一些非常传统的孝道观念上表示了异议,如“父母健在不能外出工作”“儿女要绝对接受父母的意见”“父母去世后,一年内儿女不应当穿漂亮衣服,吃美味的食物”。对于这些比较极端守旧的孝道的观点,大多数人的表现是不认同的。
在表二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孝道责任观念。在“经常问候父母”这一点上有76.1%的人非常赞同,而在“照顾父母”“经济上资助父母”“尊重父母”“体贴与令父母开心”上也都在非常赞同上有着69.3%、67%、71.3%、65.9%这样非常高的比重,但是在“服从父母”这点上非常赞同的只有27.3%,在这项的选择中被调查对象普遍选择的都很分散,表明这一传统的孝道观念在大学生们的心目中认同度很低。在对孝的期望的考察中,我们也发现尽管喜爱非常赞同的比例上低一些,但基本上对“照顾父母”“经济上救助父母”“体贴和令父母开心”“经常问候父母”上大多数是赞同的,而对服从父母则显得更为中立。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发现在孝的责任与孝的期望上,大学生普遍是有着很强的认同感的,但对一些传统的旧的孝道观念表现的并不是十分认同。
分析:
材料一中,关于青年人对二十四孝图的看法来看,非常赞同和持中立态度的人的数目是相差不远的,说明在当今社会,有些人依然对传统的孝道观念持肯定态度,无论其好坏都一味的接受,而有些人学会了辩证的看问题,能够站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对于父母的命令或决定,所有人的做法都是视情况而定,抛弃了原有的封建观念,即“父母命,不可违”,非绝对的服从,又非绝对的反对,这让子女有了自己的想法,无疑是一大进步联系第5、6题,都可见现代思想观念的解放,已经不再是之前的完全听命于父母,更多的是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自由、平等与互相尊重。再看第4题,对于父母健康情况的了解程度,大部分人的选择是不是很了解,这不免反应了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子女出门在外,父母空守在家,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所谓的联系关心也就是一通电话、一条短信,所以造成多数人对父母的健康情况不是很了解也是在所难免的。材料二中,通过一个调查结果主要体现了两个问题,第一,大学生对传统的孝道观念不是很赞同,传统孝道观念中的封建迷信以及一些不合理的做法是他们难以接受的;第二,大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一些新的形式和做法去关心家里的父母老人,孝道的认识在他们身上还是很深刻的。
四、父母眼中的孝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传统主义中的绝对强制性的孝道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所谓的“孝顺”在现在的父母眼里更多的注重了“顺”。下面是我总结出来的几点父母眼中的孝:
1.细心、体贴父母,能时刻为父母着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知道父母一切都是为了儿女的幸福。
2.不以钱财衡量对父母爱的多少,父母不是要儿女寄很多钱回家,而是希望能够一家团圆相聚。
3.避免和父母争执,尽量顺应父母的意愿,不要将自己的习惯和观念,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父母身上。
4.在生活中细心照料父母,使他们保持心情愉悦。
据光明网报导,在当今社会,随着在外打工子女人数的增多,空巢老人的比例也大幅度上升,由此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到了无数老人的心坎里,老人们从心底里发出的对孝的看法就是,希望儿女健康平安,能自食其力不做“啃老一族”,空巢老人们则是希望儿女能够在空闲的时间里回家多陪陪他们,顺应父母的心愿,不顶撞、不吵架,于父母来说,这便是最大的安慰。
五、当今孝道的缺失
现代社会工作的流动性、生活方式的变迁、学业和寻求更好机遇的需要、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西方核心家庭观念的影响,使得孝道的观念发生改变或是淡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的冲击,一些核心价值体系遭到质疑,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或是崩溃解体,然而心的价值体系在短时间内又尚未成型,所以随之而来的一些观念淡薄也是不可避免的。又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到位,更加扭曲了社会上孝道的观念。
说起学校和家庭有关孝的教育,不禁想起小学生们都必有的一项作业,就是“为父母洗脚”,然而这项作业的完成度不用想也知道是很低的,一方面是学生自己不好意思,另一方面是家长不好意思让孩子为自己洗脚,所以对父母来说,放弃了让孩子感受为父母尽心做一件事的机会,是失败的;对于学校来说,布置的作业体现了很大的狭隘性,选择的方式不正确,并不不是让子女为父母洗一次脚就能体现他们多大的孝心,表达孝道还有很多种方法,然而学校却选择了这种对于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的方法,是失败的。
关于孝道缺失,最主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不能满足父母的成就期待;二,不尊重父母,对父母的生活和健康情况知之甚少,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形成了“421”的结构特征,子女更加成为家庭疼爱的中心,父母手中的掌中宝,导致很多子女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求回报的,所以感恩之心日益缺少,过分强调物质而非精神上对父母的回报,过分的索取自己的权利而忘记了自己对父母的义务,所谓的“反哺”更是少见。
六、加强和改善孝道教育的对策
1.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
体贴父母
懂得感恩,对父母对自己的爱不要一味索取,懂得父母亲亲工作的艰辛,有句老话叫做:“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懂得节俭,不挥霍父母辛勤赚来的工资,虽然父母会尽可能的满足子女的需求,但我们也要张弛有度,在降级上体贴父母,不和同学互相攀比,做自己力所不能的事情来给父母带来无谓的压力。
关爱父母
经常和父母做精神上的交流,了解父母内心真实的想法,及时了解父母的身体健康情况。在家时,多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从被照顾模式转换为照顾模式,用实际行动让父母看到自己的孝心。
尊重父母
很多父母的思想观念难免与我们下一辈的人有所冲突,所以当双方意见不一时,不要争执不休吵得面红耳赤,而应该静下心来多听听父母心中的看法,设身处地的为父母着想,尽量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去劝说父母,在思想上尊重父母才是一种成熟的孝道的表现。
回报父母
身为父母,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着自己的儿女有所成就,得到幸福。“光宗耀祖”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骄傲,所以尽孝心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要努力奋斗,去的一定的成绩,为父母争光。
2.加强学校教育
宣传教育
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活动来加强学生对于传统孝道以及当今孝道的认识,使得“孝顺父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学生们从小便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关于孝道的价值体系,并能够付诸实践。
开展活动
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主题活动日,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孝”,在活动中实践“孝”;定期开展感恩活动,以实际行动向父母直接表达自己的孝心和感恩之情,并在活动过程中树立一些值得学习的榜样与标兵。
七、结束语
直至今日我们还记得那句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片中华大地上,孝道始终被我们作为一种可歌可颂的传统美德来发扬传承,一个不懂得回报的人无论他有多成功,归根结底还是可悲的。在这个人情味日益淡漠的社会里,让我们紧抓孝道这一根苇草,行立在世间多一份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