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16:0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一篇:使用与满足理论

就像我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我们对于媒介的接触也是出于一定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使用媒介是使我们的某些动机和原因得到满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先来讲几个关键词:20世纪40年代H·赫卓格B.R.贝雷尔森麦奎尔等20世纪70年代(分水岭)受众卡茨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广播、印刷媒介和电视媒介等等的研究来看 “人们为什么使用媒介” 60年代后期,受众已经被当做一个主体来研究,该理论进入了现代时期,开始转向研究“受众通过媒体做什么”。这也就是卡茨在1959年首次提出的,我们更应该注意“受众通过媒体做什么”而不是“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

概念:“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使用与满足模式

卡茨等人在1974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这个模式做了一些补充P168

这里说的是我们因为一定的社会各和人心理起源产生了一些需求,基于你和媒介接触可能性这里出现了两个分支,比如说你身边有电视或电脑等,你就会基于对媒介的印象来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来开始具体的接触。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呢,我们会转向其他的满足手段,比如找别人聊天。接触以后会产生满足和不满足两种后果,而这个满足结果会不同程度来修改我们的媒介印象,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这个模式还说明我们今天的媒介接触的习惯和选择偏好,是建立在过去的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的,而我们今天的媒介体验,会影响我们今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参考书目:《传播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力丹著

《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 著祝建华译

《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庆光著

第二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奇葩说》

以“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奇葩说》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取决于互联网速度的提高和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高科技设备的广泛使用。网络视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传统媒体相比,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在视频网站上播放视频,极大地提高了观看的便利性,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第四媒体,受众的角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视频网站浏览打发时间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

百度的视频网站爱奇艺的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作的。节目一播出,就激起了观众的狂热,赢得了年轻观众的热情。本文通过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奇葩说的热播现象,从而提出对我国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研究意义

《奇葩说》项目拒绝抄袭,强调创新。它开创了一种新的综艺节目形式,为社会注入了创新的血液。在我国目前网络自制节目的发展中,《奇葩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文通过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奇葩说的热播现象,从而提出对我国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

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网等网络文献检索,以及图书馆书籍、期刊文献查找等多种形式,搜集了大量丰富的文献材料,并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以此为基础,对《奇葩说》的发展进行客观概括,并为后文撰写提供支撑。调查研究法利用问卷调查法、面对面访谈等途径获得一手数据资料,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职业的人进行调查,收集结果,进行客观分析。这为后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奇葩说》概述

(一)爱奇艺网络自制节目发展现状

爱奇艺的前身是奇艺网,成立于2010年4月22日,是百度投资组建的视频子公司。2013年5月7日,百度收购了PPS视频业务,并将其与爱奇艺合并,大大提高了用户覆盖率。爱奇艺是首家推出高清视频的网站,关注客户体验。

爱奇艺制作的节目类型,目前涵盖婚姻、娱乐、时尚、健康等话题,以《奇葩说》为代表的辩论节目,以《盗墓笔记》为代表的电视剧,以《晓松奇谈》为代表的谈话节目,以《爱上超模》为代表的时装秀,以《亲爱的我愿意》为代表的爱情节目,以《爱说财经》为代表的财经节目,以《爱妆达人》为代表的化妆美容大师节目等,这些节目超出了自制节目的现有标准。他们使用电视节目制作的标准,让网络自制节目制作得很好。

(二)爱奇艺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

《奇葩说》是由爱奇艺制作的一部辩论节目,《奇葩说》自播出以来掀起了收视率狂潮,第一季度的节目点击率超过了2亿,第二季度的节目点击率超过了6.2亿,最高点击率超过了1.6亿。该节目在微博引起疯狂讨论,一直受到网民的追捧,该节目官方认证微博粉丝超过83万,微信粉丝超过14万,微博主话题#奇葩说#讨论超过93万,新增阅读人数11.4亿次,讨论人数52.2万,热门话题50个,超过一般流行节目的突出程度。自2014年11月以来,《奇葩说》已经播出,百度指数为超过了20万。它成了一个非凡的节目。主持人是马东,第一、三季度导师邀请蔡康永和高晓松、第二季度由金星替补高晓松。

《奇葩说》节目的形式和内容是完全原创的,一群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人在一起争论。这是我们国家出现的第一档辩论节目。

《奇葩说》创造了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它将辩论节目变成了网络综艺节目,是完全原创的人与人之间进行辩论的视觉化节目,所以让长时间沉浸模仿、抄写的综艺节目的观众感到惊奇。辩论只能采取两个极端,一个是纯学术的,一个是娱乐大众的。这种纯粹的学术论争始终站在高高的祭坛上,难以为公众所接受,《奇葩说》将如此精彩的节目进行强有力的娱乐性论争,这种论争表现出多样性,尽可能简化竞赛制度,最大限度地让辩手自由发挥,将娱乐性发挥到最大,扩大节目的影响。

《奇葩说》的话题不是讨论哲学问题,只有辩论生活中每个年轻观众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事情,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在节目中,辩手运用网络语言,列举幽默故事和个性化案例,甚至靠表演元素来煽动现场气氛,以表达方式接近观众。这一系列的变化将带来高水平的辩论拉下神坛,以配合广大观众的生活状况和审美情趣。

三、《奇葩说》受众的需求满足分析

(一)生产去专业化,满足个体认知表达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70%的受访者认为,《奇葩说》的表演内容真实不做作,表达简单易懂。有的受访者说,看节目很过瘾。还有的受访者说,这是他看过的最好看的节目,看完觉得很爽。

《奇葩说》要求选手具有真实的个性和真实的表现,真实的参赛作品符合真实美学原则,更接近观众的审美要求。

在辩论的形式中,《奇葩说》让辩论者说出他的真实想法。观众看过太多正式的节目,花样繁多,主持人说些老生常谈的话,只是为了显示制造的效果,《奇葩说》的表现方式截然相反,鼓励他们的选手做自己,赢得了观众的好感。在节目中,辩论者慷慨地承认了他的性取向,辩论者承认他能够展示他的全部身心,如果在别的节目,这些情况都会被其他节目刻意掩盖。在节目中,他们不仅谈论自己的整容和性取向,他们还会承认自己的“黑历史”。在节目中,肖晓承认“我的长相经过了一些修改”。人们通过《奇葩说》可以了解当下潮流发展的趋势,对事物发展的最新潮的看法,满足了人们对事物和信息的认知需求。

他真实地展示了他的个性,他没有隐藏的自恋、自黑,它具有犀利的言辞风格和向往自由的性格。肖晓说:“我从来没有被迫说任何不想说的话,这是我的真实感受。”他确实是《奇葩说》中最受欢迎的男演员。这个节目的基础是生活,只有还原真实的生活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节目主持人小组将提前与参赛选手充分沟通,了解参赛选手,让选手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话题,但是节目组不确定辩论者会说什么。而这种去专业化的内容生产方式,也鼓励越来越多真实的内容出现,让更多人可以通过《奇葩说》了解最新的话题,用更有趣易懂的方式去论释不同的知识,满足了个体的认知表达需求。

(二)内容轻量娱乐化,满足舒缓压力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68%的受访者认为,《奇葩说》的内容足够娱乐化。有受访者说,很喜欢肖晓,觉得肖晓是最具有娱乐标签的选手。

在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背景下,《奇葩说》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和舒缓巨大生活压力的需求。《奇葩说》内容精简、重点突出,充分填补了用户的碎片时间,加强了用户的粘性,也满足了用户的舒缓压力需求。

首先,节目的辩题主要来源于微博和知乎。微博和知乎与“奇葩”的合作,将定期提供数百个热点话题,供节目组挑选。该小组在互联网上选择了数十个主题,对互联网用户进行投票,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其次,小组举行了专题讨论会,选择专题。如果争论的一方有压倒性的优势,它是第一个被消除的。因为没有必要辩论。所选主题必须能够代表两个组的不同观点。导演组选择的所有话题都是80后和90后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最后筛选出太严肃或有争议的话题。如“独生子女要不要把父母送到养老院”这一话题将会被淘汰,对于娱乐节目来说这一话题过于沉重,很可能打击到观众的看法,不能给观众一个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即使这个话题在互联网上热度很高,这个节目也不会使用这个话题,因为它想取悦观众。

这三个步骤必须选定后的话题,才会与观众产生共鸣,因为这是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问题。只有真正的问题才能让他们有产生共鸣的可能。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跟着选手一起思考。它所表现出来的娱乐化趋势、去中心化、视觉化等特征,充分发挥了互动等技术优势,突出了传播的视觉效果,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人们通过观看、分享视频,压力得到释放,身心得到放松,消磨时间的同时,还满足了舒缓压力的需要。

(三)传播即时立体化,满足个人整合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84%的受访者认为,《奇葩说》的剧集设置节奏较快,满足快速摄取娱乐信息的需求。受访者说,《奇葩说》全程无尿点,看起来很过瘾,很爽。

《奇葩说》借鉴了美国电视剧叙事片段化的特点,即节奏快、表达非线性、上下跳跃、内容随意等,改变了传统的影视剧情节拖拖拉拉的方式。程序在每一个开始都有介绍,结尾是下一期节目的预览。该主题将采取短剧或动画电影的形式,以帮助观众思考该主题。节目播放时间不长,而且节目中间会提醒正反方的立场。即使观众是第一次观看节目的人,从节目中间开始观看,哪怕以前的节目没有看过,也不影响观看节目的效果。过期的节目还将有提醒,向观众介绍比赛过程;每个辩论者的陈述彼此独立,不影响观看。多方位的传播渠道使得《奇葩说》的信息内容呈现病毒式的扩散传播,信息传播力度强、范围广、交互性强。

观众可以选择跳跃的方式观看该节目而不影响观众对该系列的理解。这种支离破碎的叙事给网络自制节目带来了两个新的特点:一是情节短,信息复杂,传播快,变化快。具有网民快速消费信息的习惯,网络自制节目要搭配起来,避免长时间冗余,以迎合网民的收视行为。二是内容丰富。互联网的碎片化是网民个性化的体现。网络自制节目的碎片化体现在剧情和角色的碎片化和切换上。这极大地丰富了通信内容,满足了用户的各种需求。感兴趣的视频评论、点赞。评论、点赞,增加粉丝量,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增强了自信心。一部分《奇葩说》选手被大量关注后,成为了社区平台网红,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个人形象,巩固了在《奇葩说》的地位,满足了个人整合需求。

(四)分享互动社交化,满足社会整合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62%的受访者认为,看完《奇葩说》之后能够与朋友之间产生巨大的共鸣,能够互相进行讨论。受访者说,在线下与朋友就辩题继续进行讨论,收获了平时生活中不曾收获的东西。

社交平台之间的人际交往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在人际网络推动下的数字信息流中,人们通过社交网络的裂变和强吸收等方式向大众传播信息。根据新浪微博用户调查报告,新浪微博用户占15-30岁用户有45.67 %,微博是目标受众使用的主要社交平台之一。《奇葩说》非常重视这个平台的宣传。节目制作团队建立了官方微博,与主持人、导师、辩论者、微博相关联,转发了微博的现状,并参与了话题。人际传播的直接性、多符号性、快速反馈性和非制度化传播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同时帮助观众直接与节目传播主体互动,直接与节目制作团队沟通,帮助节目随时改进。

节目播出后,微博的热门搜索列表迅速推出奇葩说。各种微博话题、好友状态、微信朋友圈在社交平台上转发。朋友和网民转发节目,谈论节目的各种话题。通过社交网络,每个人的社交圈不断扩大,人们通过朋友的朋友戏剧性地联系在一起。整个社交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是完全链接的。它能在互联网上迅速找到对方,并从主体的意识中获得强大的凝聚力。通过网络视频、微信、微博等社交渠道的广泛传播,“奇葩”逐渐发展成为规模、集群效应和大规模社会效应的高粘性产品。《奇葩说》和社交网络的相辅相成,不仅提升了用户分享传播的主动性,还增强了用户之间的互动性。观众与选手的角色互换,使《奇葩说》充分满足了新媒体时代下用户的社会整合需求。

第三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突围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突围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2014年09月15日16:03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网络视频业务的推进,传统电视的影响力不断受到冲击,电视在节目内容上内容单

一、创新力不足,同质化现象等问题日渐突出。以《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亲子秀真人节目在内容形式上等巧妙创新,满足受众需求,取得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巩固电视自身影响力。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 使用与满足 创新

2013年10月湖南卫视全新推出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爸爸去哪儿》,节目播出后不久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的同时关于亲情和爸爸的话题不断发酵。2014年6月20日第二季以来,引来诸多关注。

电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是巨大的,尤其是近年来火爆的各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引领社会潮流。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伴随着3G、4G通信业务的运行,网络媒体渐成新宠,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前一段时间被热炒的北京地区开机率由70%降为30%,后来被证实为数据误读,结论不靠谱,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验证了电视媒体影响力的下降。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电视媒体真人秀节目如何才能突破重围,重掌舆论影响力的话语权?本文将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进行解析。

“真人秀节目是指由没有经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普通人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而且制作者要在制作者规定的情境中,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具有故事化情节化的特征。” 电视真人秀节目,“真”是特色,体现这个节目形态必须是非虚构的、纪实的;“人”则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核心,意味着节目要有人格和人性的突显;“秀”则是手段,节目必须设置虚构的规则来完成。

虽然有着限娱令,但各种同质化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大有“乱花渐入迷人眼”的感觉,疯狂轰炸着观众的视听系统。《爸爸去哪儿》另辟蹊径,通过纪实拍摄的手法将创新视角对准亲子关系,五位明星爸爸跟子女进行72小时的乡村体验,以此展现父子亲情在之美,赢得喝彩声一片。第一季播出结束后,虽有其他节目的模仿,但《爸爸去哪儿》的品牌效应已经形成,很难被超越。

“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使用与满足”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最早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针对广播报纸媒介的研究,60年代后开始关注对电视的研究。作为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一改以往从传播着或媒介角度考察传播对受众产生的影响,而是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正如麦奎尔等指出的,它“不是研究传媒对人们做了什么,而是让我们研究人们通过传媒做了什么”。因此,这一研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在21世纪来临以前,除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外,其它社会组织不具备大众传播主体的能力和地位,传统媒体占据传播主角地位,可以说左右了大众的认知,尤其是影响巨大的电视媒体。但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模式决定了媒体传播什么,受众只能看到什么,大众媒介决定舆论热点,缺乏选择性和互动性。在竞争上不激烈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了电视媒体自我居大的心理态势,缺乏从受众角度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增多,当今的传播可以说已经进入一个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时代。受众决定节目走向,受众左右媒介活动。

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闭合式的媒介传播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网络信息时代,电视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是话题的起始点,并且有愈演愈烈趋势,受众从传统的被动传播到越来越多的掌握主动选择权。同时,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的加剧,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大卫视为吸引收视群体,当一个热播节目出现后,其他媒体纷纷模仿,跟风严重,同质化现象此起彼伏。在新媒体的和行业媒体之间双料夹击之下,电视媒体必须突破思维,积极创新,更大的程度上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满足受众的需求。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卫视频道上星以来,电视内容越来越多从受众心理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

《爸爸去哪儿》热播解析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适于全家观看,老少皆宜。在第一季开播之前,湖南卫视并没有过多的宣传,据传还被品牌方撤掉广告冠名,但播出后人气爆棚,第二季则广告费飙升。《爸爸去哪儿》两季的热播,与受众心理得到满足有重要关系。

1、主打亲子牌,满足受众对质朴亲情的回归。在信息与技术爆炸的时代,内容依然是最具生命力的核心。一种新节目的火爆,必是内容形式创新的结果,内容创新为王是不变真理,从当年的“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曾说:“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受众对于千篇一律的歌唱节目和相亲节目充斥荧屏,已产生了审美视觉疲劳,泛滥的煽情手法更是让人厌恶。《爸爸去哪儿》一改传统综艺节目的窠臼,引进韩国电视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并进行了本土化的包装改进。将室内综艺升级为户外综艺,令受众疲劳的煽情节目变成了记录性的真人秀节目。从传统的棚内选秀节目到棚外真人秀,在美好的大自然中让受众感受父子亲情的美好,给了观众十足的新鲜感。

作为引进版权的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并没有照搬韩国模式,而是进行了本土化创新改造,使其不论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

同时节目最大的创新可以说在于社会教育意义,主打父子(女)亲情,突出了父亲应在教育孩子上“归位”,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节目宣传至真至善至美的传统美德,充满真实、温馨的格调,摒弃了故意安排的环节,减少了矫揉造作感,以质朴的情节唤醒受众内心温柔的情感。亲子主题,处处充满着正能量,弥补了国内同类节目的空白,能够引发父母尤其是八零后父母的强烈共鸣。

2、全方位满足受众娱乐与好奇心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不断上升的。好奇心是一种普遍的心里,是人类为了生存趋利避害的本能。好奇心使人知道更多的事情,掌握更多的信息。从众心理使人做的决定更安全,在娱乐盛行的现代社会好奇心不在是生存层面的需求,更多的是满足大众娱乐心理,通过获取更多信息满足心理需求。《爸爸去哪儿》有着综艺节目一如既往的明星效应,汇集了“明星真人秀+儿童真人秀+户外真人秀+亲情”四大看点。明星爸爸家加星二代的组合,满足了普通观众的窥探心理,使家庭节目升级为更具娱乐性的真人秀。明星们如何作为普通的父亲,努力带着从未在公共面前曝光的孩子出镜。满足了受众八卦、好奇,寻真、寻情,寻刺激等各种需求,充实丰富的内容,牢牢抓住了受众的眼球。

此外,《爸爸去哪儿》节目录制采取了全方位无死角的拍摄方式,有40多台机位全方位全天候无死角拍摄,几乎是真实再现了明星和孩子的生活,真实还原是在综艺节目中较难看到的场景,虽不排除《爸爸去哪儿》同样有选择性编排,但更多的为质朴真实再现。而孩子这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个体更增添了戏剧性和趣味性。

3、有效利用新媒体,满足受众互动性需求。传统媒体的运作思维是“内容为王”,其生存逻辑是建立在大众媒介技术上的。而互联网的盛行,则要求传统媒体必须改变,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适应互联网的规则,延伸媒体价值,创造更大价值。电视媒体传播单向性决定了受众缺乏多样的选择以及有效的互动性。湖南卫视则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注重于观众的互动,从观众的反馈中及时调整节目内容。以新浪微博为例,在第一季时《爸爸去哪儿》的新浪官方微博粉丝超过300万,通过与粉丝的互动,了解受众心理变化,及时调整节目内容,有效宣传节目动态,更好吸引受众关注。目前随着第二季的持续热播,其新浪官方微博粉丝超过560万,通过微博发布节目最新资讯动态,节目花絮,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节目中五位萌娃老爸在微博中的互动也是节目宣传的有效形式。

电视真人秀节目以创新和精良的制作,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众多受众关注,产生巨大社会影响。而亲子类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受欢迎的节目形态,在受追捧的同时电视媒体必须处理好多方面的因素,防止不当运作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是要注重保护孩子切身利益,不得以损害孩子成长为代价赚取噱头。节目的制作和电视台的播放紧扣主题,但是在官方微博,某些网络平台却存在着炒作行为,以“儿童恋情”为噱头进行宣传,此举严重损害节目形象,有违社会伦理。对此由网友表示“如果这样营销下去,用不了及其,儿童、家长会逐渐远离。”

二是要提高原创性、严把质量关,防止盲目跟风。台湾著名电视综艺节目制作人王伟忠曾表示,电视节目盲目跟风模仿是十分危险的。缺乏原创性,会阻碍电视节目发展,难以赢得受众关注。电视制作人应当花费更多的精力研究如何挖掘原创节目。以收视率作为衡量电视节目优劣的唯一尺度是不准确的。”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节目中广告植入越来越多,收视率也有所下滑,制作团队需要谨慎思考,权衡利弊。近段时间来,广电总局不断出台的“限娱令”就是为了规范电视文化市场,防止“拿来主义”与不良竞争,促进广播电视健康发展。

三是要坚持真诚、质朴的创新原则。《爸爸去哪儿》的火爆除了抓住市场空白外,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节目组的不断创新。创新的节目内容,在第一季的节目中,不停的变换旅行地点,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冒险体验。在第二季第一期中,爸爸们和孩子们踢起了足球赛,正是和当前世界杯的亲密结合。节目组立求于将真实质朴的生活情节展现在受众面前,场景之间都体现着创作者的用心之处。当然,第二季的播出后影响力不如第一季迅猛,加上各种亲子节目如《爸爸回来了》、《爸爸回答吧》大量涌现,剧组要在创新的方面做更大的努力。

综上,以《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主打亲情牌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以清新质朴的创新形式满足了受众求新求奇的心理,有利于激发正能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有效的巩固的电视媒体的主流媒体地位。同时有效利用多种新媒体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取得受众较大关注。但是宣传过程中需要注意宣传的力度,不能为了收视率而肆意的炒作,对媒介收到的反馈要及时修正,避免负面影响的发酵。(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第四篇: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使用与满足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使用与满足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 新媒体传播特点 微博的使用

从报纸,杂志,电视到互联网,手机,我们作为受众每天都接触这些媒体,受众个人为什么要接触大众传媒?接触这种传媒对于他们究竟有什么样的效应?在这里,“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疑问。顾名思义,“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经典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传播的动力和目的,这对于满足受众需求、发挥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作用,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不过,其研究也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它假设受众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知道如何在使用媒介中满足自己的需求。但这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能成立。其次,它的理论前提是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讯息,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心意对讯息进行取舍。但从整个社会背景和媒介环境来看,受众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

近年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媒介形态和传播环境也日新月异,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体的“新”与“旧” 是相对而言的。新媒体是指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体,当前,主要是指宽带互联网络、手机两类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不仅有了更多数字化的味道,同时也有了更多细分化和小众化的魅力,新媒体正在颠覆着传统的传播方式。从微博到电子杂志,从播客到视频分享网站,从手机报到手机电视,新媒体传播景观的快速变化受到广泛关注。

基于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传播形态和模式的改变,媒体角色发生转型,其传播主体的功能逐渐弱化,不单只是信息的承载者与发布者,更多承担起受众交流平台这样一个角色。受众亦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更多地成为信息的创造者与发布者。新媒体使大众传播的状态和大众传媒的业态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1.网络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新兴的第四媒体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最具支配性和主宰性的力量之一,其传播速度无与伦比地加快,达到了即时性,传播空间无限扩展。网络传播以海量信息为背景,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应。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传播过程的中心发生转移,传播呈现出多元互动的特点,媒介成为一个聚合受众注意力与需求的平台,受众与受众通过媒介实现多对多的信息互动。

个人电脑的出现、BBS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被动接受新闻的状态,而微博的兴起,则真正开启了新闻的“开源”运动。原来处于新闻制造和传播边缘的读者现在成了中坚力量。他们可以把身边事情记录下来,传给他人,起到了新闻收集和传播的作用;他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搜索来检查报纸新闻是否属实,也可通过与目击者交流(比如阅读Blog)来确证。信息的传播过程正在发生改变,原来信息的接受者现在借助新媒介也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以微博为例进行分析:人们通过使用微博获得以下四个方面的满足。1)环境监测——通过微博可以逇与自己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2)心绪转换——微博上有很多有趣的文字配图,游戏等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僧获得压力和负担。3)传播信息——在微博里,你不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你就是这个媒体的编辑之一,你可以传播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并可以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一定影响,获得自我满足感。4)人际关系效用——现实人际关系和拟态人际关系。在微博上,你可以关注身边的好友并在微博上互动,加强你们的联系和交流,也可以关注一些名人和权威人士,产生一种“熟人”或“朋友”的感觉。

2.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手机作为新媒体,具有大众传媒特性,是名副其实的“草根媒体”。任何一个拥有手机的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参与新闻者”,将看到的社会事件记录(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下来,发送给大众。这样,手机持有者对新闻就能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

手机传播呈现出了传受主体的多元性、交互性:在“点—点”的人际传播模式中,个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创作者和发布者,具有双重身份。“把关人”的权利在这里分解出了无数个人传播主体。手机媒体“去中心化” 的传播模式使“把关人”的作用极度弱化,受传者和传播者身份出现重合。

强大的传统媒体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主角的时代已经过去,不管是否愿意承认,由于有了网络技术的支持,普通大众的话语权正在回归,这也标志着以个人为中心的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介的魅力正在显现。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P165-167 【2】任芬,《新媒体环境下的使用与满足新解》,《青年记者》2010年第三期

【3】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2006年第7期

第五篇:贪婪与满足 演讲词

贪婪与满足

今天我要讲的是“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这句话是对人的思想精神的一种描述,按字面解释就是:最可悲的不是你贫穷,而是你过分的欲望;最富有的不是你拥有了天下的财富,而是你知道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说白了就是告诉我们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并且积极的心态,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也许你会问,到底什么是“贫”,什么是“富”?那么下面我所说的内容,可能会帮你回答这一问题。

也许有人会觉得人类失去贪婪,在某种程度上,会抑制人类的发展。他们认为:贪婪,是一种动力;满足,则就是安于现状、不求发展。虽然平常我们也经常会说 :要贪婪地读书,贪婪地寻求知识。但是古话说的好:知足者常乐。这也正好吻合我现在要讲的这句话 :“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内心空虚、缺乏信念的人就会不断试图抓住一些外在的东西,来填补自己贫瘠的内心。贪婪就是相比较付出,更加在乎能够得到的外在东西。贪婪的人往往会竭尽所能的将能够得到的东西全都化为己有,他们不知道物质愈发丰富,会更反衬出他们内心的愈发贫穷。与贪婪的人不同,内心感到人生幸福、充满追求的人则是感到发自内心的动力,不会去不断索取。因为满足,内心就更显得富有。例如,在2000多年前,亚历山大就问过一个乞丐,在他会给他任何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他会选择什么。乞丐回答说: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听了之后很满意。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内心往往就是富足的,他们具有坚定的自我,能够驾驭自己的人生,并不会被贪欲所掌控。

其实,生命中最大的满足就是心灵的富足。人的任何追求都应该以追求心灵的富足为最终目标。在我们有了足够的食物、衣服和躲避风雨的住所之后,任何追求如果没有心灵富足层次的意义,最终将会归于无聊和空虚。物质太多,便会在选择中迷失。现在的社会就充满着各种诱惑,追求财富当然是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只有先富足我们的内心,才能把握自我,不让自己陷入贪婪和欲望的漩涡之中。

在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太过于对物质的追求。懂得满足当下,即使贫穷也是一种财富,这样才能欣赏到风雨过后彩虹的绚丽,才能体会到丰收的喜悦,才能增长自己在生活与工作中的经验与阅历,从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记住“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下载使用与满足理论[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使用与满足理论[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会满足。

    学会满足。 每一年我都回忆很多、不知道某件事做错了还是做对了,做的好还是坏。 而这一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奢求总会让人失去很多。 有的时候做让不要太贪,不要奢求太多,这样......

    感悟满足

    感悟满足 对于年龄,能做到不在意是在三十岁前的事,一出三十就难了,若是做到了,那可称得上是一种大智的表现,因为细想起来,深究起来恐怕就会有许多的苦涩和难言之隐漫过心灵。 缅怀......

    传播学视角下移动互联网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论文(5篇范例)

    移动互联网将人们从传统桌面互联网前解放出来,催生了新兴网络文化产业形态,其在通信、社交、娱乐、新闻、商务等各方面的应用与创新,使人们进入了“后PC时代”。一、移动互联网......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他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并提供了一个图示性的描述 a 剧中的图形区域是中央商务区(CBD......

    华与华理论

    1、任何个事物都只有一个本质 我先讲三个词,本质、常识和本能。 华与华方法的核心应该就是这三个:抓住本质,依靠常识,发挥本能。 什么叫本质,我们说每一个事物都只有一个本质,你抓......

    如何贯彻满足ISO9001

    如何贯彻满足ISO9001第8.5.3条预防措施要求 预防措施是各个组织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根据以往的经验,对组织如何贯彻 8.5.3条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一、标准要求的实施 8.5.3.a......

    关于怎么用满足造句

    1) 不满足让客户满意,要追求让客户感动,创造客户终身价值。2) 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3)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理论与实践 湖北省枣阳市第二职业高中 周玉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围绕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信息化教学具有资源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