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式学习方式和体验式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式学习方式和体验式学习方式
贵州省思南县三道水小学刘天华
崔峦老师在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其实不光是语文教学,其它学科也应如此,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势在必行的。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科由于种种原因,在农村小学不受重视,研究工作也是走形式,致使学生也不爱学,教师的教学也是完成任务,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学校的教导主任,主抓教学工作,平常讲得最多的是语、数、英学科,家长关心的也是这些学科的成绩。这与我们农村的特殊环境有关,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这一教学的恶性循环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道德意识模糊,行为规范随意,面对这些现象,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出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所说的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的改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结合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些案例与大家一起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合作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一、合作式学习方式及应用
“合作式”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是互助学习的一种。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要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新课标突出了合作学习的要求,把学习的互动聚焦在生生之间,不光是是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这种表象,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交往这种实质的东西。比如在讲《有困难我不怕》(课程标准版小学四年级)这节课中,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收集同学们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哪些困难时,学生相互讨论,认真思考,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打破原来在教学中学生不爱回答问题的现象,同学们都争先恐后,想把自己的话与大家分享,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做到了事半功倍。
二、体验式学习方式及应用
“体验式”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品德与社会科教学是离不开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的,因为这一科的教学内容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戚戚相关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生活经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而体验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常用的就是影像资料,多媒体演示,情境教学方法和走进生活等,比如在讲述小学四年级《怎样购物时》,我有意安排了学生在离学校不远的一家超市去亲自体验,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感到枯燥和远离自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把各种实践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有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教材,使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当然同学们回到教室,教师要适当引导,对发生的情节进行提炼,学生不光学到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材内容他们自己取得了成功,让学生感到教材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有所侧重。
总之这些方式都改变了学生过去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把苦读书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性、合作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打造了真正的绿色生态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方式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方式”
长春市绿园区春晖小学
蔡伶俐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育即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课程,因而,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活动实践中体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新编语文教材,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对于我们教学者而言,应多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倡导“体验式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为基础,对于语文知识的一种升华与全新体验。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的不只是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而更加侧重于将体验指向每一个个体,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培养每一个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不同领悟能力。现将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实施浅谈如下:
一、知识积累,形成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主要为学生语言发展提供了借鉴。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角色互换等手段沟通学生已有积累与新的学习材料之间的联系。体验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互换等手段将学生内部积累与新的学习内容发生联系,经过加工、创造,从而形成新的体验。首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整体阅读,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引导学生在再次诵读的过程中要通过揣摩、推敲,乃至咬文嚼字,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等方面细细品位。但阅读教学应始终把课文看成一个整体,注重从整体上感受和领悟,对课文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感悟,都应放在整体中进行。因此,最后我们还要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语文实践活动或以读写为主,或以表演为主,或以运用为主,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活动,必须要包含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
如教学《画风》时,可向学生提问:在课文对于三个小朋友的做法的描述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小朋友的做法?学了课文后,你想对这三位小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就在这样的言语活动中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感受,从而实现对语文情感、知识、能力的融合,形成新的体验。
二、合作参与,感悟体验
合作是一种参与,一种激励,更是一个互通体验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启发或与其他学生共同地形成他们自己的研究讨论学习方式和活动计划,这也是当今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此种教学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状况,使语文教学转变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型教学情况。体验交流过程中的争论和共鸣,那学有主见、思有创新的亮点,使学生在合作体验中享受求知的快乐。
在教学中进行体验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以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载体,通过进一步理解感悟,提高教学的效率,使课上气氛活跃,促学生求知似渴。采用分组合作互助、共同学习感受体验的方式,可以优化课堂交往活动的形式,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累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通过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氛围,使学生个性得以借助教学中介(如语文教材、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使他们在主动、轻松的学习活动中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获得不同程度的语文学习的体验感受。
如在教授《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通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课文的内容,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以交流不同感受为目的,(有的学生认为玫瑰花白栽了,小鹿自己都没有看到;有的学生认为小鹿的花为别人带来幸福,因而没有白栽„„)最后达到共同领悟理解,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进而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明确“助认为乐”的重要意义。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最注重以人教人。”“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参与,乐于参与。营造生活氛围,实则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机会,为实施合作教学提供环境,这样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合作,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读好文章的基础上,再向学生提问:每一遍读有什么新感悟新理解?你发现了什么新问题?并要求学生在书上用“圈、点、划、注”等方法标出重要句、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及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点拨:“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能试着给大家范读一下吗?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感受?可以相互沟通,体验一下吗?” 这样的追问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也使其他的学生受到“豁然开朗”的启示。学生就在这种“朗读,感悟,交流,体验”的过程中体验到了阅读分析的思维方法,积累了语言材料,丰富了语感经验,并体验到了自己读书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三、不断深化,探索体验
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竞争策略的激励作用,使竞争与合作相结合,在提倡个人竞争的同时,强调合作竞争,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由接受型的静态学习提高到参与型的动态探知体验,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极有成效。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共同探究,不同认知信息的相互碰撞、融合、互补和同化,有助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崭露出新的形态,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能动的融合,优势的互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将在共同的感悟体验中激发出创新灵感的火花。
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借助于师生讨论,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多边互动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水平,是学生个性展示的好机会。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同桌交流、前后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他们展开充分地讨论,给学生充足的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使信息渠道畅通,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为学生自主创建新知的过程。
作为教者,我们要在教学设计及教学结构上进行新的尝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学习实践中,对学生们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实践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应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帮助和肯定,使他们在体验实践中学会感悟,学会学习。
例如《柳树醒了》是一首诗,更有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文章描写优美,结构明然,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孩子又该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了,琅琅书声给春天的乐谱增添了美妙的音符。在组织学生学习的时候,我向学生提出:“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描写,说说为什么?”并划出文章中描写优美的词句。随后,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独立或合作进行读、说、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师通过学生这种主体式的体验学习活动与情感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创设了宽松氛围,又让学生在参与交流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积累的感性知识,激发了思维的发展,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时成功的喜悦。
四、适时评价,延伸体验
学生经过一定时间阶段的学习和体验后,作为组织者、指导者的教师,应及时总结、评价,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厚,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们的思维的广阔度大大增强,知识面得以拓宽。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新的探索体验。学生随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自我发现,自我体验活动的开展,在教师为他们提供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上,思维、观察、创新、探索等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课文、走进生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欣赏、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促使语文能力的提高。
“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可读,可感,可悟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积极生活,并在不断地学习生活中产生更多的感悟,积累更多的体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 “体验式学习”教学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开发,个性特征也得到张扬,进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第三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洛阳市新安县仓头中学刘晓东邮编:471814电话:***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认真地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以及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切身体会,我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一个学期的实验下来,我时刻以这些学习心得体会指导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感觉自己的确受益匪浅。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学生常常在盲目、“无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作业,很少能独当一面地从事完全自控的学习活动。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从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来看。传统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牵得比较多,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学生更重要的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首先,学生不仅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还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的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的接收作用于他们的影响,他们具有自觉性。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或在某种情景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参与活动,课下主动完成作业,主动帮助同学等。他们具有独立性,学生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
其次,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他们能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实践操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他们独立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他们想知道“是什么”、探究“为什么”。他们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满足于书上的现成结论,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解题方法,倾向于想出新颖或与众不同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很好的例证。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获得的条件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例如是16岁的学生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强,有的较差。其次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速度和水平也不同。如有的在经济生活学得很好而政治生活学得不行„„再次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倾向也不同。如有的学生热情,有的冷漠;有的合群,有的孤僻,;有的果断有的优柔寡断„„。同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另外,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善,仍具有一定的具体性、主观性和片面性。据此分析,若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一定能取长补短,长善救失,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二、兴趣事最好的老师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我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我试着去和学生商量,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态度。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中,我极力推行以读明意、以读促思、以读激情等教学手法,让学生通过初读来领会课文所讲述的内容来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发现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其次,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意境,使学生陶醉在那课文所带来的美好境界之中。学生既对文学产生兴趣,又会对传递出这一切美好的朗读产生兴趣,可谓一举两得。第三,通过学生的再次朗读,使学生在加深整体感知的同
时,又进一步思考:“课文除了这美好的、能令人陶醉的语言文字外,更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就这样,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的课堂上既书声朗朗,又达到了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如我在教《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时,围绕“我们新疆的春节怎么过?内地的春节是怎样的呢?现在过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年时你最爱干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这几个学生最了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达的话题展开。在讲到对联时,教师一句“为我们班来副对联,怎么样?”便激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在合作、探究中共同成长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老师口干舌燥满头汗,学生满肚苦水,收效甚微!事实上,学生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七年级语文中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学时,由于有了《为你打开一扇门》等课文的学习积累,学生们对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我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之作,自我组织,加以展现。当学生们的故事、小品、课本剧、诗朗诵„„紧扣着主题“我爱文学”一一展现出来时,我们不得不为之喝彩。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
又如,我教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课时,就大胆摒弃前人常用的“讲述法”去分析文句的优美,而是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在讲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静心地聆听那音乐中的山泉叮咚声,那翠竹摇摆声,那山鸟清脆的鸣叫声„„并让学生描述他通过音乐捕捉到的画面。学生很快便能从他们捕捉到的画面中总结出这是一派春之景。我乘着学生正兴致盎然的时候,让他们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经过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春就是小草萌发、百花齐绽;有的说春就是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有的说春就是山泉消融、群鸟争鸣、山花争艳„„由于这开放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敢于去想,去发现,去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事实上,在这节课里,我也被学生活跃的思维所
感染,在这教与学之中,我们师、生双方互相影响着、感染着、促动着,所以在进入正文讲授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很快就领悟了朱自清先生这一篇美文所传递出来的情 感,并且对于“春”,学生们也有了一番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感受!
三、巧设疑问,激发“创造”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只有今天勤于动手、经常实践,明天才能大胆变革、开拓进取。
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在合作交流前,要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给不爱动脑筋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有所帮助,不讲原则,过多的合作,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离开学生独立学习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真正互动和启发。要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可以采用发言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关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有自卑的学生,用放大镜去寻找学困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使其扬起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调控意识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陆九渊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例如我在组织教学《济南的冬天》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两句话或一两个词语来说说自己对冬天的感受吗?由于学生都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因而表现得思维活跃,谈起来滔滔不绝,并自然地将自己感受到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进行对比,还由此联想到了北方的冬天。起到了诱发学生“联想”这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一堂好课,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更会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能力进行自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好,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应试能力得到提升,其综合素质也能上新台阶。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板块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我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学习探究活动的较多。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学习写作单元《从生活中找“米”》时,当教师在强调观察人物应从外貌、动作、语言等入手,从中抓住人物的个性。学生中有人提出:最能显示人物个性特征的,不是静态的外貌描写,而是动态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并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和船员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加以说明。这一见解,十分正确,是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探究、总结出的真知灼见,我就给予支持和珍视。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挖掘集体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与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人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使学生从被动、封闭、沉闷的政治课堂中解放出来。乐学、会学、善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种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完善评价机制来完成;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来完成。
五、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概括的一句话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首先要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既要了解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的高低,又要熟悉他们的心理品质。是小组成员异质搭配,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是不同层次的。这样即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也能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学习效果的评价。
其次、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的教学过程,在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实际情况,生成有价值的合作学习问题和任务,提供有效操作材料。哪些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发挥优势互补,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始终应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在布置合作操作任务时,不仅要“发号”命令,而且要妥善安排。在小组开展合作交流时,教师应当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在内容、时间、学生情绪、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适时调控。同时,教师应采取友好平等的态度,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和高效。在学生对知识总结和应用时,教师应当是一个欣赏者和指导者,适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欣赏。
再次、应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归纳别人的意见,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表达自己的意见,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正确意见。倾听是争辩和交流得以开展的基础。
总之,通过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学语文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竞争后成功的喜悦,更懂得了怎样去“生活”。让他们真正认识了语文,真正认识了自己!也懂得了如何去“做人”,去正确面对竞争!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
用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可以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呢?笔者通过本文简谈之。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能力;培养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悄然走进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是较“个体学习”“竞争学习”更优化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使学生间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呢?
一、诱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看着电视屏幕统计在5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的车辆及人流,学生兴趣较高,个个想做一个小统计员,在说开始后,同学们是一会儿看,一会儿记,弄得不亦乐乎。此时,教师及时提问“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时在学生的心中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最好有同学跟我合作该多好呀!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人统计一种车辆。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教师立即加以采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学生的兴趣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合理的安排小组合作
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座位的形式改变以往的“秧田式”的排列,采取“分层异步”的方式重新组合。就是将同一班内的学生按学习基础与能力动态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一般4至6人为一组。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三、指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推导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合作建议
(1)想与三角形有关的那些图形。
(2)用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3)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
四、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要有意识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创新的乐趣,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五、教师当好指导者和引领者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另外,适当的完成一些小课题也是积累合作经验、培养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合作,在合作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如五年级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在新课开始,让学生猜一猜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有的说“转化成三角形。”有的说“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D?D各有见解。这时又追问“你们是怎样想到的?”学生回答“我们想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就是先把他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所以我们想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也许也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真棒,你们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这是学会数学不可缺少的方法!”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和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五篇:浅谈参与式教学中的学习方式
浅谈参与式教学中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而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
一般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新课程所倡导的开放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观,使教学实践中采用参与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参与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
一、主体参与、群体互动
主体参与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素,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要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即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过程和方法,采用从个体到群体,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给自足的能力,而且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表达与对话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以及群体互动学习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构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教育性的学生主体,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与主动创造。注重培养儿童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促进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学会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儿童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儿童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儿童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儿童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在进行活动前教师将学生按性格特点及学习习惯等方面互补搭配建立学习小组。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我们还可以让他们自己给小组命名。如:“博士队”、“前进队”、“金星队”、“超越队”等。并让他们解释命名理由,从而让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参与式教学开启大门。
二、分工合作、共同进步 参与式学习应提倡分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大家知道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动力。而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实现社会更需要人们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关心公众利益的责任感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自信心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来完成,因为合作学习是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它强调儿童的亲历性、参与性和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
在参与式教学中,合作学习要实现教学方式的三个转变: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变“以教材为中心”为“以活动为中心”;变“以课堂为中心”为“以小组活动和平等参与为中心”。积极推进我们对素质教育模式的设计和探讨,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创新意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竞争意识,促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有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让儿童在共同合作中,亲身经历认识,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儿童的共同发展。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小鸡、小狗、小鸭、小马、青蛙,一起表演课文。学《陶罐和铁罐》时,我尽量鼓励学生自编课本剧。从这些活动中,我发现一个学生产生了好的想法,不但引发了自己的创造力,而且引起小组同学产生想象,发生一连串连锁反应。学生们在合作中彼此接纳,没有压力,没有挫折感,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师生互动、平等交流
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和环境,让知识和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众所周知活动是课程场所的载体,离开活动就谈不上互动。这就需要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生成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使教师的创造才能和主导作用同样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可通过热身活动,游戏活动,问题活动等使全体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身到学习中去。在参与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要平等,气氛应和谐。在参与活动中,要让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充分体现。比如,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老师也以学习者的身份提问,最后由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老师只是发挥有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讲到船夫的驾驶技术,我把“船夫”换成“我”第一人称朗读,给学生身临其境和亲切感,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讲威尼斯夜景时,我充满激情的配音朗读从而引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想和联想。这种互动的状态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积极探究、深化主题
在参与式教学中,儿童是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主题的,是通过探究过程获得情感体验、知识建构,从而解决问题。而探究性学习强调儿童自主、积极地投身于学习,所以,它能帮助和指导儿童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到发展。应当强调的是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儿童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他们都是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性课堂,共同得到发展。在教学《小珊迪》一文中,第二段写了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为先生换零钱,在过马路时被马车撞倒并压坏身子,他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课文中省略了故事情节的描写。这一空白正给学生留下了推测和想象的空间,小珊迪的伤情如何?他是怎样拖着受伤的身子回来的?他又是怎样度过这痛苦难熬的夜晚的?他躺在床上会想些什么„„抓住这些细节,我及时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这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使学生受到了小珊迪美好品质的感染,同事也让学生明白了做人就要像小珊迪那样诚实、善良。
我们知道,参与式教学是此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调动起自身的情感思维,积极投身学习活动,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着、合作者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参与的平台,从而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并最终获得成功。
此文发表在《21世纪》第六期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