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论学习不能急功近利
理论学习不能急功近利
张登贵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很多。因此,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而且必须有紧迫感,必须提高自觉性。我们的口号应该始终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践行这一要求,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学习是为了提高素质,而提高素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容不得任何急功近利的倾向。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学习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就是理论学习。近些年来,在中央的号召和推动下,全党出现了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热潮,极大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也不容否认,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干部理论学习方面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把学习简单化、庸俗化,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出现这种现象,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是因为把理论学习的作用看得过于简单,总希望“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其基本表现是人们往往在实践中遇到什么问题时才想到学习,并希望学完之后立刻就能解决问题。显然,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不错,理论是管全局、管根本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但是,理论素养的养成和提高,不可能倚马可待,立竿见影,只能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有时还会有反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理论绝不是止痛片、感冒灵、手术刀,而是维生素、健身操、十全大补丸。感冒发烧了,维生素、健身操、十全大补丸可能派不上用场,但是,长期补充维生素,经常做做健身操,适时服用能调节人体机能的十全大补丸,就能增强人体的活力,提高肌体的免疫力,从而减少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生了也容易治愈。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的关系也一样。从眼前看,研读几本理论著作,也许不能解决资金的缺口,不会扩大产品的销量,也无法增加就业岗位,但从长远看,理论学好了,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端正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能做到信念坚定,方向明确,决策科学,方法得当,作风踏实,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就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即使有了失误,纠正起来也比较容易。
对理论学习功用的片面认识,直接导致了学习上的形式主义。有的地方,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的结合看起来十分紧密,今天讨论改革,就学一段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明天讨论精神文明建设,则选一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这种穿靴戴帽式的理论学习,就是期望“立竿见影”。另一种表现,则是把理论学习作为摆设,是为了应付检查。学习的时间,从安排上看“充分保证”,实际执行时却又常常被挤占;学习的内容,从计划上看非常充实,实际操作时又常常被传达会议精神、讨论日常工作所替代;学习的成效,除了一些人数、次数的统计,就是几篇东拼西凑的总结材料,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多少进步,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有多少改进,就语焉不详了。这些形式主义的做法,结果又必然导致“学习无用论”,因为片面地希望“立竿见影”,实际上“立竿”又常常见不到“影子”,自然就会得出“学习无用”的结论。久而久之,理论学习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不说,还会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在新的世纪,我们的事业要发展,离不开学习;各级干部要切实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也离不开学习。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学习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因此,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理论学习中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摈弃形式主义做法,非常必要而迫切。
《人民日报》(2001年05月31日第九版)
第二篇:为什么不能放松理论学习
学习,是共产党员政治生命的源泉党中央批准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曾指出:“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就不会有真正的党性,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努力学好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学习,是共产党员政治生命的源泉。加强党性修养,学习,尤其是理论学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途径。但是,有的党员包括党员领导干部,总以为理论学习不如业务学习来得实在管用,或者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学习,以致于将所有的学习都放松了。有的单位把党员学习的时间一缩再缩,几近挤光。有的单位把党员学习当作一种“过场”和“形式”,学习方法几年一贯制,一人念大家听,缺乏高质量的辅导和深入的讨论。即使讨论,也是言不及义,天南海北地扯上一通,最后草草收场。要么讨论活动被一两个人包揽到底,口吐千言,离题万里,谬误迭出,哗众取宠,连会议主持者都控制不了。还有的党组织学风不扎实,不是把力气花在组织党员联系党内外和个人实际去系统地学习党的理论,深入领会精神实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而是把“应试教育”的一套办法引入党员的学习活动中,热衷于所谓的“造势”、“走捷径”,动辄出百题、搞测验,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变成了“一人做题,大家传抄”,测验前死背条条杠杠的答案,食而不化,考过就忘,并未收到学习的实效。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必须把理论学习摆在突出位置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并提出,检验这次教育活动的成效,就是要看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是否下了真功夫、硬功夫,看掌握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是否有新进步,看运用这一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有新提高。“始终立足于学习提高”,既是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更是保证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取得实效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因此,确保教育活动从一开始就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必须把理论学习摆在突出位置。把理论学习摆在突出位置,就要克服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历来是学习的大敌。心不在焉,浅尝辄止,“猢狲屁股坐不住”,不可能学深学透。所以,端正学习态度至关重要。每个党员同志要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特别是在新春佳节越来越近、开局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要排除干扰,利用好学习时间,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静下心来,精读细研重要的理论著作和文件,努力掌握精神实质,提高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起点,为搞好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奠定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把理论学习摆在首位,就要重视建章立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完善具体办法和机制入手,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要把“规定学时不缺一课、党员同志不漏一人、必读篇目不少一篇”等作为硬性指标,建立并严格落实学习考勤、做读书笔记、请销假和补课制度,保证每个党员能集中精力,潜心研读,真正学有所思,思有所获。
第三篇:急功近利怎么造句
急功近利造句:
1、在我们享乐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我们变得急功近利,不指望对事物作深入的探寻。
2、我们很多人的问题在于急功近利,我把这归咎于寻求捷径(速成),即时满足的社会文化。
3、巴菲特先生是众所周知的长线投资者,而不是急功近利,那么他一定是从BYD这些大写字母中看到了什么。
4、但对一些企业主而言,全权掌控企业比接受急功近利的诱饵更有好处。
5、他们采取的方法与我们教育或者技能发展无关,相反,是从我们的懒惰和我们急功近利的心理下手。
6、人们往往容易急功近利,被房地产投资的各种“快速回报”承诺所诱惑。
7、他们会针对你所提出的指标,找到一些急功近利的方法来完成,但忽视了你真正想让他们做的事情。
8、如果你研究商业失败的根源的话,你会发现这种急功近利的倾向经常会出现在其中。
9、这起事件已经成为中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丑闻背后,散漫的农业经营方式、急功近利过度使用化肥的现状被揭露。
10、我们还将把高层主管的薪资与长期业绩挂钩,奖励明智的决策而不是贪婪的急功近利行为。
11、根据最新报告(该报告批评了当前教育对急功近利的痴迷从而导致对科学课教学的桎梏)表明,科学课需要更多的动手实验。
12、时间和预算限制常常使团队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而方法也会因此而失去作用。
13、毕竟,吉利是个急功近利的汽车生产商。
14、颇有一些急功近利的心态!
15、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政府首先要转变自身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
16、第一,利用利益的诱惑,对消费者采取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选取发行量大的大众媒体夸张式宣传,急功近利。
17、从政府管理部门到学校、家长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教育理念落后,使得我们的教育缺乏人性的光辉。
18、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了学生作文目标的错位,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同时也湮灭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四篇:急功近利的教育
急功近利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一幅漫画,几个小孩坐在一头“短鼻子大象”上面,旁边有一首打油诗: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是大跃进时期中国狂热心态的一种反映,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莫不如此。
大跃进反映了领导人和百姓希望尽快摆脱落后面貌,赶上发达国家的迫切愿望。然而,跨越式发展的美好泡沫随着现实的严酷性而无情地破灭了,继而出现的是“三年困难时期”,这就是违背规律的惩罚。
身处教育,无时无刻地感觉到今天的教育界普遍存在的大跃进式的急功近利思想,希望一种理念,一个思想,一个制度,一种政策来使我们的教育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治校”很红火,很多校长开口闭口就是“文化治校”“文化立校”,似乎与文化拉上边就显得颇有品味、上档次。不可否认,不少名校已经到达了文化治校的层次,用校园文化来引领人,凝聚人,熏陶人,在他们校园里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感悟着书香的味道。但大多数学校还处在制度完善阶段,甚至是人治阶段。目前教育界普遍将学校治理分为三个阶段:以人治校,依法治校(制度治校),文化治校。文化治校是最高阶段,它建立在制度完善、公平的基础之上。“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的制度不完善,甚至混乱,何谈文化层次治校,不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些基础工作,就想一口吃成胖子,很象大跃进在教育中的重现。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要打好基础,基础不硬,怎么能搭建高楼大厦?”我们一些人在干的不就是不夯地基就造房子的蠢事吗?
蠢事不仅低层次的在犯,高层次的何尝不是如此?新课改如此关系千家万户数以亿计人口的大事,居然也是乌龙不断。前几年新课改第一稿中将课程学习理想化为上九星期课,接着一个星期复习考试,结束一个模块的学习,然后又是一个十个星期的轮回。我想这可能是新课改的设计者没有将洋人的东西中国化的结果,洋人们按阳历开学,按阳历过圣诞节,学期时间固定无可厚非,中国人九月一日按阳历开学,过年却按阴历。试问专家,第十九周是春节的话,你们谁来组织教师、学生考试?再说,一流学校学生九周可以结束的知识,三流学校学校也要在相应时间里结束,这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否一致?省高考方案历经种种曲折,在据说“受到教育部专家高度肯定”中亮相了,且不说农村中学一年要组织学生集体进四次城(包括一次体检),安全责任大大增加,就说高考时间安排:6月7日上午语文,下午数学;6月8日上午综合,下午英语。考专科的学生是不用考综合科的,那他们7日考了一天,8日上午休息,下午再考!如此安排,居然会受到高度肯定?
对教育的急功近利起着推波助澜的还有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丁俊晖、韩寒、“哈佛**”等等,居然风靡全国,多少家长为之疯狂。平心而论,丁俊晖本身何尝不是急功近利的产物?
如此教育确需反思!
第五篇:摒弃急功近利心态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面对名利与事业、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抉择,怎么想、如何做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发展。
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和行为状态。一个人如果汲汲于眼前利益,缺乏整体大局观,就很容易一叶障目,导致安于现状、故步自封或者因小失大。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就患上了干事创业“短视症”。他们或是虎头蛇尾,开始时还能保持三分钟热度,一段时间见不到明显成效,便自乱阵脚、发生动摇;或是挑肥拣瘦,对个人利益精打细算,专挑那些付出少、周期短、见效快的事做,一旦事与愿违,便失去动力、怨天尤人;或是见异思迁,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看到别人成功了就盲目跟风,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这些人的问题,就出在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凡事都把功利放在首位,即便获得一时的“小确幸”,但想取得长足进步可就难了。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那些抵达成功彼岸、收获丰硕果实的人,大多拥有乐观豁达的心态、坚定明确的目标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他们每临大事有静气,不因名利诱惑而移其心,不因挫折磨难而改其志,不因时迁境转而易其行。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把个人的抱负和国家的需要紧紧相连,隐“功”埋名三十年,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硬是用普通的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曾经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十五年如一日坚持用业余时间背诵古诗词,最终夺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如今已成为某学校全职教研教师。事实证明,没有专心如一、滴水穿石的执着,没有淡泊名利、全情投入的付出,就难以成就一番大事业。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指引未来。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深藏于他的视野、心态和斗志里。努力不是罔顾自身实际、一味好高骛远的盲目乐观,也不是“只管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瞎忙活,而是综合考量自身的优势劣势,校准人生坐标,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力,激发最大潜能,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莫为浮名遮望眼,致远终须笃毅行。奋进征途上,成功不会一蹴而就,前路也不总是一马平川。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拿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拼劲韧劲,做好每一件打基础的“琐事”,才能积小成为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