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苗苗动人事迹
10米车厢书写爱与奉献
蚌埠市公交公司驾驶员杨苗苗动人事迹
归纳起来有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1、爱车。把车当家,勤擦车、扫车使车内外干干净净。
2、把坐车的人当家人。坐车的人到家了,不是家人就是亲戚,平常携老协幼。并且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哑语,和聋哑人能很畅通的沟通。知道她们在哪下车。服务好残疾人,她们每次见了杨苗苗都备感亲切。
3、努力钻研学习业务知识。她不但练好开车的基本功。同时在父亲和同事帮助下,学习修车,能开能修。还利用外出开会、学习的时间去北京、武汉,同行里的名人师傅学习“节油法”。通过学习实践她总结出自己的节油法“勤保养、稳起步、轻加油、速换档、匀车速、巧滑行、缓进站、多观察、预避险、不争抢”的原则。
4、参加工作18年来无事故。安全行车70余万公里。节约燃油6.8万升,价值30多万元。在她的言传身教带动下整个公交公司节油19.3万升,节气37.2万立方米。总价值260万元。
第二篇:杨苗苗同志先进事迹
杨苗苗同志先进事迹
杨苗苗是蚌埠巿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107路(苗苗线路)负责人兼1060号车(原102路1451号“共产党员示范车”、“十佳红旗车”、“苗苗车组”)驾驶员,中共党员。她出生于1976 年6月,1994年7月参加工作,在迎来送往的十米车厢里,辛勤耕耘了 16个春秋。她以甜美的微笑、温馨的服务,播撒爱心真情,奉献美丽青春,被誉为公交行业“微笑天使”。16年来,她安全行车70余万公里无事故,节约燃油6.8万余升,经济价值约30多万元;服务乘客200余万人次无投诉,车厢服务合格率、车辆整洁合格率始终保持100%,先后荣获蚌埠巿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珠城“十大女杰”、“三八红旗手标兵”、省交通系统先进生产者等多项荣誉,并获全国海员工会“金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她所服务的1451号车组,相继被授予公交党员示范车、巿巾帼示范车、省交通系统“工人先锋号”、省、巿模范车组等称号。最近她所在的102路苗苗班(车)被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平凡岗位做奉献十米车厢献青春】
杨苗苗多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工作上,早上班,迟下班,满勤满趟尽职尽责,加班加点不计报酬。16年来,没有请过一天病事假,没有因个人原因少跑一趟车。孩子出生刚满4个月,她就不顾家人劝阻,毅然回到工作岗位。孩子哺乳期间,每天都是母亲将孩子送到车场,利用班间小憩时间,匆匆喂上几口奶。发车铃一响,便含泪推开尚未吃饱哇哇大哭的孩子,微笑着投入营运。孩子高烧40度住进医院,她将工作服带到病房,凌晨三点吻别两脸烧得通红的儿子,心里充满了歉疚。
杨苗苗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加油充电”,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自学取得了经济管理本科学历,自学了驾驶、维修、乘务心理学等多种业务书籍和法律法规知识。积极参加各种读书演讲和竟赛活动,7次获得局、巿、省级演讲和知识竞赛一、二等奖。为了保证行车安全、节能降耗,她需心向老师傅学习驾驶本领、修理技术和节能决窍。常常像男同志一样,在车下爬进爬出,弄得一身油污一身泥。她坚持在修理师傅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排除车辆油电路故障,多次被电火灼伤手指,被工具划伤手臂,终于用斑斑伤痕换回一身过硬的快速排障技能。一个雪后清晨,她在出车前的例行“三检”时,发现车辆气管被冻,这势必造成气压下降,剎车失灵。于是她毫不犹豫地钻进车底,躺在结冰的地面上排除故障。当她艰难地从车下爬出时,头发竟和地上的冰冻在了 一起。行车途中,她给自己约法三章:不开赌气车、不开英雄车、不病车上路;集中精力,谨慎驾驶,不抢点、不压点、不违章,并总结出“40字安全操作法”、“26字节能法”,在同事中广为应用。她还和父亲一起,研制出经久耐用、实用―6 ― 性很强的安全自动报警装置,受到驾驶员们的高度评价。精心整饰车容车貌,坚持车辆一趟一扫,稍有空闲,就擦玻璃,拖地板,洗刷车辆后,及时擦净座椅水渍,始终保持车厢整洁、玻璃明亮。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她走街窜巷,考察了解沿线主要企事业、新建居民小区的地理位置和客流情况,研究分析不同乘客的心理状态,探索服务方法,努力当好乘客的向导和城巿文明的宣传员。
营运服务中,她视乘客为家人,热情主动,细致入微。车辆进站后,她总要观察一下有无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乘客上车,尽量将车停在他们身边,并友好动员其他乘客让座,耐心等待他们扶好坐稳后才起步行车。对行走困难的乘客,搀上扶下,或请同车乘客代为照顾,感动得一位盲人大妈特意让自己老伴专程到车场,谢谢这位好心姑娘;下雨天,路边有积水,停站时她尽量避开水洼地,以避免上下车乘客弄湿鞋袜;为了减少乘客等车之苦,她坚持“有空让上跑来等”,时常二次停车上客;每趟车她都规范使用电脑报站器,准确报请行车路线、方向、到达站,提前预报下一站和转乘线路,及时疏导乘客文明乘车,互助友爱,提醒乘客注意安全;对乘客的咨询,她有问必答,百问不烦;对不文明乘客,她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得理让人,以自己的文明行为感化乘客,净化车风。她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服务理念,用真情对待每一位乘客,以微笑拉近与乘客的距离,把车厢营造成如家般温暖,让温馨洒满车厢每个角落。她经常挤出时间,组织团员青年学政治、学技术、学文化,手把手教练新驾驶员如何安全行车、规范操作、文明服务,满腔热情地向同事们传授安全知识、节油技巧、服务经验,指导党员示范车驾驶员从细节做起,充分发挥龙头示范作用。
【乐于肋人显爱心无私奉献树形象】
杨苗苗谦和善良,爱心无限,扶弱济困,助人为乐,说不清她究竟做了多少好事,老人称她“好心闺女”,孩子叫她“雷锋阿姨”,邻居说她是“公交李玉兰”,乘客说她是“蚌埠李素丽”。每年她都从微薄收入中,抽出钱款资助一名贫困孩子上学,2次为灾区孩子汇去爱心书包;一位外地乘客钱包被盗,她解囊相助;一位老人被汽车撞伤,肇事者逃逸,她顶着被误解的风险,将老人送到医院抢救;一位残疾青年失去生活信心,意欲轻生,她耐心疏导,送吃送穿,陪他看电影,逛公园,鼓励他学电脑,使其重树生活信心,现已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自食其力;她在家人协助下,多次自费购置砂石,充填坑洼不平的道路,以减少车辆颠簸,保证乘客安全„„
她还积极参加送温暖、送清凉、文明宣传、维护站车秩序、抗击非典、抗洪救灾等志愿者活动,并在集团党委和所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建立了苗苗工作室,针对创建活动和日常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探讨应对措施,开展服务创新、技术攻关和互帮互助活动。
2010年4月7日,蚌埠公交集团二分公司收到一张“希望工程”安徽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寄来的捐款证明,上面写着:资助者杨苗苗,捐款500元,受助学生是巢湖巿居巢区天河街道中心小学4年级学生赵景航。从2007年开始,杨苗苗就开始资助这个叫做赵景航的贫困学生,每年500元。像这种资助贫困儿童的事,杨苗苗做的不止一件。她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会向安徽省希望工程捐款。就在去年,她还为贫困儿童捐献了一个“爱心书包”。她说,“那种眼神让人心疼,使人无法忘怀。我个人的能力虽然有限,但我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出我的微薄贡献。希望我的行为,能够使周围的人受到触动,众人拾柴火焰髙,只有大家都能投入其中,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杨苗苗说,她会一直坚持下去,为贫困孩子能读书上学,尽自己一份心。参加工作的16年中,杨苗苗共计拿出捐款约2万余元。在她的带动下,身边很多同事纷纷加入到捐资助学的行列,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需要帮助的孩子的关爱。
杨苗苗每年都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达20次以上。2010年,在“蚌埠巿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活动”中,杨苗苗作为全巿驾驶员代表发言并郑重的签下了自己的姓名。在蚌埠团巿委、运管处团支部、蚌埠公交集团团委组织的“蚌埠巿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乘车劝导活动”中,杨苗苗作为蚌埠青年志愿者代表,带领着来自不同岗位的200多名青年志愿者,冒着似火骄阳走上各个公交站台,用亲切的语言,礼貌的举止,宣传文明乘车倡议书,维持站台候车秩序,受到蚌埠巿民的高度赞扬。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公交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调动员工创优热情,激励员工群策群力创一流服务,集团公司启动了文明服务“品牌”工程。杨苗苗为模范典型,对其实际工作中形成的服务规范进行了归纳整理,提炼出8条操作性很强的“苗苗服务规范”,在全体驾驶员中开展了推行“苗苗服务规范”,创建“苗苗班(车)组”、“苗苗线路”活动。将杨苗苗所在车组正式命名为“苗车组”,作为品牌服务的“标杆”,制定了 6项考核标准,9条考核细则,分三个层级进行考核,并拉开档次予以相应奖励。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创优热情,广大驾驶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看别人先进为自己争当先进,车容车貌焕然一新,服务质量明显改进。目前,集团公司已拥有各级“苗苗车组”239个,占营运车组总数50.1%。大批服务新秀脱颖而出,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服务投诉大幅下降,社会满意率显著上升。杨苗苗,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为企业、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第三篇:动人的事迹
我眼中的邓稼先
邓稼先,安徽怀宁县人,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然而,他的伟大事迹却鲜为人知。曾经观看过一部邓稼先先生的纪录片,在纪录片的结尾,当记者问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们,是否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的时候,大家的回答居然都是“不知道”。我不禁感叹这样一个为新中国默默奉献的伟人,他留给我们的如此之多,得到的却如此之少。
纵观邓稼先的一生,他的性格、气质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尤其是他忠党爱国、是他勇于承担、敢于奉献、不怕困难的主人翁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反思。
邓稼先是忠党爱国的。他的这一品质源于他的学生时代,“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西南联合大学的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的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建国后,他在获得博士后的第九天,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回国,此后便一直从事中国的核武器研究。文革期间,那些一直在科技奋斗的他们也受到了批斗和迫害,但是着从未动摇他们的爱国情怀,邓稼先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尽可能的解救知识分子,像电影里面所看到的,邓稼先帮助彭怀武免受批斗。改革开放后的邓稼先依然在科技第一线奋斗着,并为此付出了生命,但是正如杨振林所说: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 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有勇于承担的大丈夫气概。当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一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时,他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便从此悄无声息的过上了他伟大而又隐秘的一生。每一次实验都是他最后签字,签字就意味着责任,每次签字都紧张得手发抖,他不想辜负国家和人民的希望。工作期间还发生了一次意外,在一次实验中,氢弹已经空投出去却没有爆炸,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去查看原因,旁边的工作人员拦都拦不住。我觉得国防部长张爱萍的评价最为恰当: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说他敢于奉献,因为他牺牲了个人名利,牺牲了与妻儿共享天伦之乐的数十年时光,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决然的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只为能为饱受战乱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报效祖国的机会来了,研制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肩上,这项工作伴随着巨大的个人牺牲,他的一切都将无人知晓,他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作报告,不能随便与朋友交往,做出的成绩再大也不会有人知道,甚至到死也只能默默的离开,他就这样隐姓埋名的工作了28年,他信守承诺,几十年从没有向外界透漏过他的
工作,他的一生就像一支燃烧的蜡烛,照亮了万千人,可也耗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他有不怕他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接受任务没多久他就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苏联违背条约,撤走了对中国的一切援助,但邓稼先没有没打倒,在原子弹的研究过程中,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由他带领的小组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的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正因为他和其他工作者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可以想一想,在没有电脑等高科技的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不怕困难的精神,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
但,后来,邓老也因为操劳过度,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为了能继续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甚至在卧床不起时还在整理建议是,我中国的核事业做规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对邓老一生最精炼也最准确的总结!
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时只有26岁,因此被称为“娃娃博士”。在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他便毅然决定回国报效祖国。没多久,邓稼先便告别自己的妻子儿女,来到遥远的戈壁滩,隐形埋名28年,专注于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连他的妻子都不清楚他到底从事什么工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查看试验情况。上世纪的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但是在1986年,邓稼先因长期的核实验辐射而得肝癌去世。
邓稼先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爱国精神和他科技强国的梦想,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篇: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
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
篇一:抗震救灾小英雄的故事
抗震救灾小英雄的故事
当地震袭来,那些稚嫩生命的安危,是怎样牵动着人们的心灵;在灾难面前,那些孩子们的英雄故事,又是怎样感动着中国人民!
3岁、9岁、11岁??如花般的年龄,正需要呵护的年纪。然而灾难当前,这些年幼的孩子,却用坚强和勇敢,诠释着生命的勇气,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让我们铭记这些灾难发生后的场面:9岁半的林浩在自救后,把一名已昏迷的同学背出废墟,又毅然重返废墟,再次背出另一名被废墟掩埋的同学;14岁的小女孩邓清清,在被武警官兵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3岁的小男孩郎铮,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朝救出他的武警官兵敬礼;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在地震发生后走了10多个钟头到达绵阳安置点??
这一个个场面,动人心魄,让人们在悲伤中感到了欣慰,在欣慰中汲取着力量。他们是灾区的孩子,中国的孩子。在灾难来临的生死瞬间,他们没有被灾难和悲伤压倒,却在内心生长力量,挺起稚嫩的肩膀。面对家园的破碎、面对亲人的离去,他们用坚强、勇气、乐观和善良与灾难搏斗,与死亡较量,让人们在满目疮痍的灾区大地上,看到了向死而生的希望。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这些新时代的小英雄身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品格。他们在巨大灾难来临时所表现出的意志坚强,让我们钦佩和骄傲。
灾难终将过去,生活重新开始。在灾害中磨砺意志,在危难中坚韧成长,这些稚嫩的脸庞,这些幼小的身影,带给了我们永久的感动和不灭的梦想。“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到这些小英雄们,我们就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向小英雄们致敬,让我们为他们祝福,祝他们在祖国的蓝天下茁壮成长!
小英雄――林浩
脸上,擦伤的痕迹依然很清晰;头顶上的一块鸡蛋大小的疤,头发还没有长出来。眼前这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就是救了两名同学的小英雄――林浩。
9岁的林浩,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几天,林浩爸爸带着他来到资中,看望身患重病的爷爷;而林浩的妈妈,还在映秀镇当志愿者,为受灾群众做饭。
学习成绩很好的林浩,一直是班上的班长。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数学课。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
“那个同学压在我背上,我怎么都动不了。当时,垮下来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我就告诉她,不要哭,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歌,是老师教的《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就不哭了。后来,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
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而是去救还压在里面的同学,“爬出来后,我看到一个男同学压在下面,我就爬过去,使劲扯,把他扯了出来,然后交给校长,校长又把他交给他妈妈
背走了。后来,我又爬回去,把一个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学背出来,交给了校长,她也被父母背走了。” 连续救了两个同学的林浩,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时,遇到垮塌的楼板,又被埋在了下面,“我使劲挣扎,后来,是老师把我拉出来的。” 说起自己身上的伤,林浩说:“我开始爬出来的时候,身上没伤,后来爬进去背他们的时候才受伤的。”
林浩所在的班级,共有32名学生,在地震中有10多人逃生。这其中,就包括林浩背出来的两个同学。被问到为什么去救人时,林浩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你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
林浩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林浩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小小年纪,林浩会做很多家务,还会做饭。父亲林大坤告诉记者,因为是班长,林浩一直管着教室的钥匙。每天早上6点,闹钟一响,他会准时起床,自己炒碗蛋炒饭吃,然后走半个小时山路去上学,“他从来不迟到,说要是迟到了,同学们都会在外面等。” 救完同学后,林浩一直没找到自己的父母,直到5月21日,才和在汶川县草坡乡打工的父母联系上。
抗震救灾小英雄——聚源中学初三(一)班高尚远
5月12日下午,聚源中学初三(一)班正在上政治课。还有一个月就要中考了,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地加紧复习。地震发生时,教学楼猛烈地摇晃。“大家快躲到桌子下面!”政治老师一声大喊,同学们纷纷往桌子下面钻。高尚远和同学们刚在桌子下躲好,教学楼就倒塌了。
高尚远双手抱住头部跪在地上,结实的课桌让他避开了水泥块的袭击。不过,他的头部还是被擦伤了,鲜血顺着手指流到地上,跪着的双腿被埋在废墟里。很快,高尚远就清醒过来,他听见了身边同学们互相鼓励的声音。
“我也要去救人!”高尚远看见有人排成一排传递砖石,他赶紧加入。砖石将他的手都磨破了,鲜血往地上滴,他也没有退缩。过了一会,来了很多吊车,高尚远可以喘息一下了,但他又跑到废墟上去找寻同学。在废墟的一角,他发现一名下半身被埋在废墟里的女同学。他赶紧喊来一名医生对她进行了紧急处理。之后,他又守候着这名同学,为她擦去脸上的灰尘,鼓励她要坚持住,直到她被救了出来。
抗震救灾小英雄——记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初三(六)班学生郭婷婷
郭婷婷今年16岁,圆圆的脸蛋,两条长长的麻花辫子,显得十分可爱,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了。聚源中学教学楼开始猛烈摇晃,正在2楼上课的郭婷婷和同学们惊慌失措地往教室门外跑,可还没跑出教室,教学楼就在一团浓烈烟雾中倒了下去。郭婷婷和部分同学都被埋在了废墟里面。
郭婷婷从一阵剧烈的疼痛中苏醒过来,她发现,自己的左腿被一根巨大的水泥柱子压住了,无法动弹。身边还有好些同学,他们的身体也被大小不一的水泥块压住了,多数人都受伤严重,他们不住地呻吟、哭泣。
时间慢慢地过去,大概两三个小时以后,废墟里竟传来了歌声:“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郭培云仔细一听,原来是女儿郭婷婷的声音。郭婷婷害怕身旁的同学失去信心,于是带领大家唱起歌来。歌声让身旁的同学安静下来,他们也跟着郭婷婷唱了起来。
由于体力不支,废墟下的歌声越来越小。到第6个小时,人们终于挖开废墟,看见了郭婷婷。过了一会,郭婷婷突然对着人们大叫:“我旁边还有几个同学,她们快不行了,你们先救她!”可是,郭婷婷的同学被埋得更深一些,人们只能先救郭婷婷。终于,人们把她和她身旁的同学都救出来了。
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郭婷婷所住的四川省人民医院看望受灾群众。在郭婷婷的病床前,温总理告诉郭婷婷:“你很勇敢。一定要坚强。”郭婷婷把这句话牢牢记住了:“温爷爷放心,我一定能做到坚强的。”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张春玲:勇救同伴的“美丽天使”
张春玲是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石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3岁时一场灾难降临在她头上,美丽的脸庞被烧毁,左手被截肢,右手的每个手指都只剩下两根关节,可是,她身残志坚,凭借坚强的毅力早早地学会洗衣做饭、写字画画。在汶川大地震中,勇敢的小春玲奋不顾身几次冲向危楼和废墟,用残缺的右手救出3名同学,获救的同学哽咽地称赞她是“美丽的小天使”。
地震发生时,正在宿舍里午休的张春玲和同学们被剧烈的摇晃惊醒,“地震了,大家快跑!”一声喊叫让宿舍炸开了锅,大家慌忙跳下床向外冲去。由于房间就在一楼,张春玲很快跑到了200米外的麦田里。这时,刚刚站稳脚跟的她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宿舍楼第三层重重地垮塌下来,烟尘顿时弥漫了校园上空。
“救命啊,救命啊??”喘息未定的张春玲循声望去,发现同学苏小琴正被砖石压住,动弹不得。没有犹豫,张春玲踩着晃动的大地,趔趄着向苏小琴奔去。对于右手只剩下两根关节的张春玲来说,压在伙伴身上的石块像有千金重,倔强的小春玲就跪在地上用肩头顶开石块。随后,张春玲又咬紧牙关背起脚被砸断的苏小琴,跑回空旷的麦田。
救人心切的张春玲安顿好苏小琴后,冒着生命危险再次向垮塌的楼房冲去,一个被乱石砸伤的小男孩正在那里挣扎,当张春玲精疲力尽地把小男孩背到安全地带时,同班的杜艳梅又在废墟中向她呼救。
这时的宿舍楼已岌岌可危,随时有整体坍塌的危险。冲进去,等待张春玲的就是生死未卜的命运。在险境面前,被钢筋瓦砾无数次划伤的张春玲再次迈开脚步,为救同伴她要豁出性命搏上一搏。在遍地狼藉的危楼内,张春玲顺着杜艳梅的哭声找到了她。张春玲一边安
慰杜艳梅,一边和赶来的老师一起将挤在两块预制板中间的杜艳梅抬出。
晚上,同学们被转移到教学楼后面的空地上,其中的20多个受伤同学急需照料。老师人手不够用,懂事的张春玲就主动组织了10多个年纪大些的同学,和乡上赶来的赤脚医生一起给同学们喂药、喂水,细心的她还从学校食堂的废墟里挖出粮食,并找来一口锅为同学们熬起了稀饭。看到有的同学哭泣,13岁的张春玲像大人一样安慰起他们来,还掏出纸笔,给温家宝爷爷写了封求救信,然后念给大家听。同学们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第3天,当救援部队翻山越岭徒步来到南坝镇石坎乡时,又累又饿的救人小英雄张春玲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地。
在南坝镇垭头坪村的“帐篷学校”里,张春玲告诉记者,她想先把脸医治好,以后再当一名导游,向人们讲述她看到的美好的事情。(记者余长安 贾宇)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王彬:“我得回去找同学”
只有8岁的王彬在地震中失去了右臂。
“5·12”大地震,重庆市梁平县文化镇中心小学垮塌,原本跑到操场的王彬跑回去找老师和同学,不幸被垮落的水泥板“切”掉了右臂。
那天下午第一节自习课,王彬的班主任唐小松正在辅导学生做作业,突然感到课桌摇了起来,掉头一看,黑板、墙壁都在晃。“赶快跑,到操场上去!”唐小松心知是地震,赶紧嚷了一句,“书包不管了!”
同学们一涌而出,王彬个子小,坐在第一排,很快就冲了出去。当时,唐小松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另一个学生身上。11岁的孙进有智力障碍,行动不便,全班就他一个人坐在那里没动,目瞪口呆地看着老师。唐小松拉着孙进就往外跑,刚跑出来,边上的综合楼轰然倒塌。
操场上,唐小松赶紧拉着惊魂未定的学生清点人数。一数,人少了几个,唐小松赶紧回去找。
“王彬呢,你看见王彬了吗?”王彬的父亲王与军很快赶到了学校。一年级数学老师卢先文告诉王与军,他把王彬抱出来了,已经送往医院。
王与军赶到梁平县医院,发现女儿的右胳膊已经不见了。直到王彬清醒过来,他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我跑出来了,看见老师和同学没跑完,就回去叫他们。”“当时,你不怕吗?”记者后来问她。“我很紧张,我不知道房子为什么在摇。老师和同学还没出来完,我就跑回去叫他们。”
失去右臂,王彬一度情绪很低落,几天不愿意吃饭。王彬一直跟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常年抱病,都是小王彬将其推着三轮车送到医院打针、输液。“奶奶有病,现在我又‘病’了。”小王彬说,她不愿意给爸爸妈妈添负担。
王彬平时喜欢唱歌、画画,现在右手没了,她担心自己将来再也画不了了。幸好,王彬被转到重庆市儿童医院后,遇到了几个志愿者。其中一个志愿者叫刘岱松,是重
庆医科大学三年级学生,擅长用左手写字、画画。王彬拉着他说:“叔叔,教我画画吧,我最喜欢画大象,可我画不好。”
虽然她左手上还打着石膏,但小王彬一有空就用左手练习写字、画画。很快,王彬就能用左手写自己的名字,整个人也活泼了起来。
刚能下床走动,王彬就开始帮着医院的护士阿姨安慰受伤的小朋友,陪他们唱歌解闷,聊天鼓劲,成了儿童医院的一名“儿童志愿者”。
“六一”儿童节那天,王彬和爸爸一起去医院小礼堂看演出,看见一位姐姐正在流泪,她就走过去陪她说话。这位比她还大几岁的姐姐叫何亚军,从北川转过来。她妈妈在地震中也受了伤,不能跟她在一起,何亚军担心妈妈的伤势,整天吃不下饭。小王彬对她说:“姐姐,别哭,一定要吃饭,否则妈妈会伤心的。”同病房的8岁小病友包晓龙来自四川绵阳,左脚严重骨折,情绪一直不太稳定。王彬就主动凑上去,“弟弟,我给你唱一首《小红帽》吧。”小王彬的歌声成了一剂“疗伤药”。
小王彬的坚强、乐观,感染了医院里的很多小朋友,大家都说她是勇敢的“小红帽”。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废墟下,他领唱“团结就是力量”
在浙江省杭州市浙医二院的爱心病房,记者见到了四川省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2)班学生甯加驰。
整个左臂被纱布包扎,脸上、腿上多处外伤依然明显,而眼前这位少年的沉着,远远超过了他15岁的年龄。
5月12日,甯加驰和同学们正上着物理课。突然教室开始剧烈摇晃,“地震了,快藏到桌子底下!”不知是哪位同学大叫了一声,这时墙体开裂,水泥预制板狠狠地砸下来,甯加驰和大多数同学一起被埋在废墟里面。他只记得自己双膝跪地,左手被死死压着。
不幸中的万幸,甯加驰发现附近一堆预制板之间露出一个缝隙。出于求生的本能,甯加驰不停地扭动脖子,将头侧了过来,终于有了一个暂时可以呼吸的空间。这时,从他身边传来了一个微弱的声音,“救救我,我的脸好痛!” 是女同学曾婧。通过仔细观察,甯加驰发现他们4个同学呈“叠罗汉”的姿态被压在一起,周兰在最上面,他的头顶着祝翔的屁股并排压在中间,处境最危险的是被压在最下面的曾婧。甯加驰发现周边已经没有空间,于是他摸索着用唯一可以活动的右手拉住了女孩的手,一边安慰她不要害怕,一边忍着痛帮助曾婧一点一点移动过来,让她的头可以伸到自己蜷起的膝盖和肚子之间的空隙里,这样既可以让她呼吸也可保护她的头。不过这一使劲,却让甯加驰的左手被挤压得更紧了。
等曾婧的情绪稳定下来后,甯加驰又马上鼓励周兰和祝翔要镇定、坚持、别放弃。时间从来没有这样漫长,外面还是没有任何动静??两个女生开始发抖了,祝翔逐渐迷糊起来,声音越来越低,最后竟毫无声息了,甯加驰赶紧掐祝翔,边掐边喊着祝翔的名字,直到祝翔再次开口说话。
篇二: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陈坚:背压三块预制板的男人
陈坚,四川省北川县一个26岁的青年。他也许一辈子也没做过什么伟大的事,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在这次地震中,他是无数不幸遇难者之一。他顽强地求生,顽强地相信希望,他的乐观鼓舞和感染了所有救他的人,也感动了中国网民,他们发帖说他是地震中坚强的男人!一个如此热爱生命的人,带给自己和别人希望的平民——就是英雄。
被发现时他埋了72个小时
5月15日下午三点,来自江苏省消防中队的救援人员发现了被埋在废墟下的陈坚。当时,他思维清晰,告诉救援人员他已经被埋了72个小时。
陈坚的头被横着夹在两块巨大的水泥板中间,不能活动。他腰部以下侧身被几米厚的水泥板压住,身子无法正常拉出来。
救援工作陷入困境。救援人员要紧急调来特殊救援工具——双作用千斤顶。
在等待工具到来的空隙,陈坚还很有兴致地通过在场的四川电视台记者跟大家聊天。我要和和睦睦和她过一辈子
“我是北川大地震的、说不幸运又是很幸运的人。三块预制板把我压在底下,使我不得动弹。我三天三夜没有吃一颗粮食,只喝点水。我觉得我命还是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我不想放弃我家里的任何一个人。我要坚强,我一定要坚强,我必须要坚强,为每一个深爱我的人。一定要顽顽强强地活下去。我要对得起他们。我要对得起他们对我付出的那么多的好。我希望你们一样,不要在任何困难面前被吓倒。
“头天晚上,我真的真的坚持不住了,我很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回头又想,我不能失去他们。我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他的呼吸并不是那么顺畅,正如救援工作并不是那么顺畅一样。但他一直在主动地说话。陈坚希望能通过电波给他老婆报个平安,记者把电话递到陈坚面前,他说:“我叫陈坚,26岁。我老婆叫谭小凤,我想告诉她我很安全,我会坚持住。我出来以后,我希望能和她和和睦睦地过一辈子??”
陈坚说,他结婚一年了,老婆已经怀了小孩。“我不想孩子出生,连父亲啥样都不晓得。我觉得我已经从死神手里逃过来了,我现在啥子(什么)都不惧了。”他说着一口铿锵的四川话,能想象出平日里的他是多么健谈多么开朗多么自信。
“我是世界上第一个背压3块预制板的人。”他开着玩笑,废墟下的眼神没有丝毫绝望。障碍一个一个被排除,晚上8点40分左右,情况越来越明朗。救援人员在艰难地进行最后的努力,陈坚用微弱的声音吐出:“一、二、三??一、二、三??”为自己打气,为救他的人打气。
快九点的时候,陈坚被救出来了!
所有的人都激动不已,然而,就在把他成功救出废墟后的十分钟,他就再也不说话了。记者和救援队员大声叫陈坚的名字。拼命地为他做人工呼吸。然而他不说话了。
确定陈坚已经不行了,救援队员咬着嘴唇哽咽:“你这个傻子!都坚持这么久了!这个傻子??”转过头去。所有的人泪流满面。女记者失声痛哭。
他那么乐观,那么坚强,离生的希望曾经只有一步之遥。他生前的这些话,仍然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顽强。
他离生的希望只有一步之遥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最著名的捐款者
他是在江苏南京江宁区乞讨的老人,名叫徐超(音)。15日中午,他向募捐点捐了5元钱;下午3时,他又来了,这次捐出了100元,塞进募捐箱,将工作人员惊呆了。他说,中午捐的时候,因为身上都是零钱,不好意思拿出来,后来到银行兑换成100元整钱,才拿过来捐 “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他说。据知情人19日报料,徐超又捐了339.01元。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一位妈妈留给她三四个月大的宝宝的手机短信。救援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在一堆废墟的间隙,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着地支撑着身体。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小宝宝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手机塞在包裹着宝宝的小被子里,保存着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含着妈妈乳头活下来
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当救援人员小心地将女婴抱起,离开母亲的乳头时,她立刻哭闹起来。“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孩子活了他走了
当人们搬开垮塌的汶川县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他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大震中,张老师的妻子、同是该校老师的邓霞和他们不满3岁的儿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
“地震来时,张老师就让学生立刻趴到桌下。我娃儿说,地震后还看到张老师拼命往外挖倒塌的墙壁,想给学生们开条生路。”学生家长王艳梅说。这次地震中,张米亚班上30名学生存活了近半,王艳梅的孩子也是幸存者之一。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临死胸前护着三个学生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当解放军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
她叫杜正香,是南坝小学学前班中班的代课老师,不过孩子们更喜欢摇着她的手喊她“杜婆婆”,其实杜老师今年才48岁。
“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背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
杜老师以生命守护的五个孩子最终没能生还,这可能是她唯一的遗憾。
她的同事、语文老师杨树兰说,杜老师要不是为了救学生,自己一个人肯定能跑出来。地震发生时,正好看见杜正香一把将送孙子上学的严明君老太太祖孙俩推出了摇晃中的教学楼,转身冲进一楼的教室,连抱带拉救出几个孩子,之后她又冲进了已是烟尘滚滚、不停摆动中的教学楼。
这是杨树兰最后一次看到的杜正香身影。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环抱三个学生身体断成两截
震灾中,什邡龙居小学教学楼坍塌,上百师生被埋于废墟下。在清理废墟时,人们发现英语老师向倩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但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在场所有参与救助的人员均泪流满面,自发向向倩
遗体鞠躬致敬。
地震发生时,向倩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有两个学生手足无措,她大步跑过去,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
教学楼突然垮塌,她和几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
向倩的父亲向忠海是什邡南泉小学副校长,听到女儿的噩耗,他悲痛欲绝:“我可以理解,作为教师,应该这样!应该这样!”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病人转移了,她却失去了孩子
四川省医院内分泌科在第二住院大楼21楼,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共有68名病人,其中一半是无法自行行走的重病患者。内分泌科24岁的护士陈晓沪,一趟又一趟背着、抬着病人,搬运氧气罐、床、被子??陈晓沪安慰着不知所措的家属,让能走的病员由家属扶着从楼梯下去,却忘记自己有孕在身。
到了下午4时许,陈晓沪突然觉得自己腹部、腰部非常疼痛。医生面带遗憾地告诉她:“这是先兆流产!孩子恐怕没办法??”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
没有哭泣,没有失魂落魄,只有救人、救人、再救人??在灾情最重的北川县,从废墟里爬出来、灰头土脸的民政局长王洪发机械地奔跑着,见人就救,用手从废墟里刨出10条生命。这样一直忙到13日凌晨三四点,王洪发终于找个空闲,一屁股坐在泥水里。他想起了儿子,想起了埋葬儿子的那堆废墟。他感到一阵心痛,那可是他唯一的儿子!
噩耗相继传来。至5月17日,王洪发在地震中已失去儿子、二姐、侄儿、岳父等15位亲人。
“你失去了这么多亲人,现在伤心吗?”记者冒昧地问了一句。
“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总有一天我要大哭一场!”王洪发回答。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150小时截肢后被救出
映秀镇水电公司职员虞锦华于18日20时10分被山东公安消防总队成功救出。自地震发生至脱险,虞锦华在废墟中被埋了150个小时,救援人员对她的营救也长达56个小时。虞锦华被埋在六层水泥板下,里面乱石、水泥柱交错,营救人员很难判断承重部位。为了保证虞锦华的生命,营救人员采用了5个不同方案。
营救人员最后采用的方案是从废墟上方打探洞。压在虞锦华上方的水泥板被逐层打穿。但虞锦华下肢也已被水泥板挤压坏死,奄奄一息,同时,她被一具遇难者的遗体挡住,拖出遗体导致的尸水漏泄可能危及虞锦华的生命。
余震引发的塌陷令营救极其艰难,探洞直径一度从40厘米缩小至20厘米。
医生用了近两个小时对虞锦华进行了高位截肢手术。她最终获救。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124小时卫生纸接尿液求生
在德阳市什邡蓥华镇仁和村,生产复合肥的蓥峰实业公司女职工刘德云和卞刚芬一起被埋在废墟中。他们在废墟中不断鼓励对方,相信一定能获救。为了不让自己睡着死去,两人一发现有睡意就使劲用手扇打自己,渴了就用身上的卫生纸接尿液维持生命。16日晚6时30分,被埋在废墟中的刘德云被成功救出。17日12时42分,消防员将2米长的一根胶管擦洗干净,给卞刚芬输送牛奶、矿泉水。18时13分,消防员用担架将卞刚芬抬出危楼。她眼睛被蒙着,眼角处有滴滴泪珠。待命的医生立即对她进行简单检查,送上救护车。此时,距离卞刚芬被埋已有124小时。
动人的故事汇成河,流淌在中华儿女的心窝。这些感动,延续着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坚定着灾区人民的信心,激励着救灾将士的斗志;这些感动,是我们共渡难关的共鸣,是我们重建家园的心声。因为有了这些感动,我们更加有力;因为有了这些感动,我们的心贴得更紧!抗震救灾终会取得彻底胜利,感动的故事说不尽。
篇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征文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征文
鞍山道小学五年四班 沈嘉威以下我在这次抗震救灾当中的令我感动的英雄事迹
事例一:
被困在废墟80个小时,被救出来后的一名高中生的第一句话是:“叔叔,我要喝可乐,冰冻的。”这一幕被中央电视台的镜头定格成了永恒,这个17岁的男孩从此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可乐男孩”。他叫薛枭。因为这句话
他还被喻为“逗乐了悲伤的中国”的阳光男孩。
5月12日,正在上课的薛枭被埋在了垮塌教室的废墟里:
右手被一块预制板紧压着,双腿也被两块水泥板挤压住??他慢慢地看见头上的微光渐渐消逝,黑夜随之来临。为了让其他同学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埋在废墟里的同学们开始唱歌。轮到薛枭时,他忘记了歌词,接不上去,乱哼了几声,黑暗的废墟里竟然响起断断续续的轻笑声。第一个晚上,薛枭没有睡觉,他坚信他自己一定可以出去。5月13日的早上,外面的脚步声让同学们精神为之一振:“这里有人,快来救我。”5月15日,废墟里,薛枭激动地等来了自己获救的一刻。被拉出了废墟抬上担架后,薛枭说:“叔叔,我要喝可
乐,要冰冻的。”这句话通过镜头,传遍了被悲伤笼罩的整个中国。
事例二:
一个15岁的孩子有多大的力量?一个在地震中受伤的15岁孩子能做什么?
我把她藏在我的肚子下面。”“我使劲掐他,我们还一起唱《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名中学生甯加驰说的。
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汶川大地震中,甯加驰被掩埋在坍塌的教学楼废墟里,埋在他身边的还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
5月12日下午2时28分,甯加驰和同学们正上着物理课。他们的教室在二楼。突然,一阵轰隆轰隆的声音从脚底传来,教室开始左摇右晃,还没来得及多做什么,甯加驰和大部分同学就被坍塌的教学楼掩埋了。
“我要活!”甯加驰被掩埋在废墟里,双膝跪在地上,左手被死死地压着,丝毫不能动弹,头也被不知道什么东西紧紧压住,无法呼吸。在离他3米远的地方,一堆相互架起的预制板之间露出了一个可容一人出入的洞。出于求生的本能,甯加驰不停地扭动脖子,左脸擦破一块皮以后,他终于将头侧了过来,鼻子可以由呼吸空气了自。
还来不及平静一下,一个惊恐的声音从甯加驰右边传来。“甯加驰,救救我。”说话的是甯加驰的同班同学曾婧。自己都已经动弹不得了,还怎么救同学呢?“那你到我肚皮底下来嘛。”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甯加驰伸出能活动的右手,帮助曾婧一点一点移动过来,躺在自己蜷起的膝盖和肚子之间的空隙里,希望这样能给她一点力量,“我摸到她的头发,全部都是湿的,可能头受伤了,全部都是血。”
5个小时以后,5月12日晚上7时许,甯加驰被人从废墟下救了出来。“我给她爸爸说,曾婧就在我肚皮底下藏着的,没得事。”甯加驰说,在他被救出来之前,曾婧就已经被救了出来,送往了医院,她还听到曾婧对她爸爸说,自己的脸被擦花了。她是活着被救出来的。
“先是听到周围有人在叫,像牛叫一样。祝祥也叫了一下。”刚被掩埋时,甯加驰的头靠在一个男同学的屁股上,这个男同学就是祝祥。其身体的上半部分被压住,动弹不得,但是还能和甯加驰说话。
就这样,为了麻醉身体的疼痛和心里的恐惧,甯加驰和祝祥开始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起来。聊着聊着,祝祥逐渐迷糊起来,声音越来越低,最后竟毫无声息了。这是一个不好的预兆,怎么让祝祥保持清醒呢?急中生智,甯加驰赶紧掐了祝祥一把,祝祥有点反应了。得到鼓舞的甯加驰一边一下接
一下地掐着祝祥,一边喊着祝祥的名字,直到祝祥再次开口说话。
“我就给他说,我给你唱歌嘛。”甯加驰说,他本来就很喜欢唱歌,当时脑子里灵光一闪,就唱开了,一首接一首地唱下去,既给自己壮胆,同时又可以刺激祝祥,让他保持清醒。后来,甯加驰的歌声不能再让祝祥保持清醒了,他又一点一点地迷糊起来。“他一有点晕了,我就开始掐他,最怕他晕了。”甯加驰说,祝祥再次醒来时,他就让祝祥和自己一起唱歌,一遍一遍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唱得最多的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是同学嘛,想大家都活着。”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感动了今人,也必将感动后人。
让我铭记这灾难发生后的场面:9岁半的林浩在自救后,把一名已昏迷的同学背出废墟,又毅然重返废墟,再次背出另一名被废墟掩埋的同学;14岁的小女孩邓清清,在被武警官兵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3岁的小男孩郎铮,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朝救出他的武警官兵敬礼;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在地震发生后走了6个多小时到达绵阳安置点……
这一个个场面,动人心魄,让全中国在悲伤中感到了欣慰,在欣慰中汲取着力量。在灾难来临的生死瞬间,他们没有被灾难和悲伤压倒,却在内心生长力量,挺起稚嫩的肩膀。
面对家园的破碎、面对亲人的离去,他们用坚强、勇气、乐观和善良与灾难搏斗,与死亡作斗争,让人们在满目疮痍的灾区大地上,看到了向死而生的希望。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关爱他人是无限的;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性的光辉是永恒的。因此,虽然有许多人在地震中舍己为人献出了生命,但是,他们的精神在瞬间释放了万丈光芒,而且,必将永世长存!
妈妈点评:
在汶川大地震中,震区少年儿童经受了巨大伤
痛,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在危难关头,英雄少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当代少年儿童的优良品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少年强则中国一定也很强,英雄少年光耀中华。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灾区的少年儿童英勇顽强,无私无畏,地动山摇之刻绽放出绚丽的生命之花。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前景。地震既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次历练。经历过灾难历练的少年儿童,一定会更加坚强、更加珍爱生命、更加懂得奋斗、更加爱家爱国爱民族爱社会,一定会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的有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壮哉,青少年!
第五篇:潘苗苗阳光女孩事迹资料
潘苗苗事迹材料
潘苗苗是武荔波县佳荣中学八(2)班的学习委员。她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团结向上,是老师心目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并努力成为一名健康、文雅、自主、阳光的女孩。
一、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乐于分享——爱同学
潘苗苗在学习上够做到了自主、独立、谦逊、好学,她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她经常与其他班干部一起主动关心班上学习较差的学生。但是她总是抽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班内学习较差的同学交流,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这些年来,班上的几名差生在她的热忱帮助下,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
二、健康阳光、尽职尽责、坚强自立——爱集体
潘苗苗是个活泼阳光的女孩子,担任学习委员。作为学习委员,她有着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对于老师交与的各项任务都能尽全力认真完成,因此锻炼出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她对班级工作、活动,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小助手。在她和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该班多次荣获“文明班级”的称号。
三、品学兼优,屡获佳绩
潘苗苗同学是一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她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她兴趣广泛,爱好写作。她还获得在学校举行的英语单词量及英语口语竞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潘苗苗
荔波县佳荣中学八(2)班
201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