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校服我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观摩
《我的校服我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观摩
1、您觉得这个方案的选题有什么优点?
答: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主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主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事实上,项目主题的选取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规范或是准则。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所注重的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项目主题的选定既可以涉足于未知知识领域,也可以是对已有知识进行的个性化再认识,并非一定是要造福人类,或具有创造性。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任务协作解决过程中来的项目主题都是好的选题。
我觉得这个方案选题的优点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走进了生活,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2、您认为方案中教师是怎样定位自己和学生的角色的?您认为这种角色的划分是否合理。
答:我认为方案中教师把自己和学生以及社会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重点突出了学生在研究型学习方案中的主体作用。在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要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活动过程中强调协作,相关学科教师、学生、有关部门机构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为完成任务而共同努力,成员之间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教师在学习任务的布置时要求5校团队合作,体现了这种密切合作精神,这种划分十分合理。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教师、技术人员以及其他辅导者等)所组成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他们共享学习资源,最终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与有效地协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学习者个人和团体的共同提高。在这个方案中,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任务小组;制定项目任务;指导小组作品汇报。方案中虽然极少出现教师活动,但细分析来,教师活动却渗透在活动的每个环节,教师很好地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的作用。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活动思想。
我认为方案中老师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是引导学生,把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等任务都是让学生自己小组讨论完成任务的。
我认为这种角色划分很合理,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所组成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他们共享学习资源,最终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有助于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有效地协作。
3、您认为方案的活动流程设计能否体现学习的开放性,主动性?
答:我认为方案的活动流程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主动性。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在精心设计任务、活动的基础之上,进行较长时期的开放性探究,最终建构起知识的意义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学习活动往往围绕着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主题展开,主题的选定往往来自真实环境,依托某一学科理论,并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多学科交叉的思想。如活动流程设计中通过宣传海报、学校文化简介、征求校服设计意见、展示学生作品、学生及家长再加上网络投票等都体现了活动的开放性,同时,调查表、测量数据、设计校服的款式及色彩、动手设计校服等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活动的主动性。整个活动流程合情合理,能真正调动起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
4、该方案中学生是如何组织的,这种组织有什么优势,是否适合研究活动的开展?
答:该方案中学生是以团队合作、个人努力、小组合作等形式共同完成任务。突出了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合作: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目前校服状况的认识。个人努力:设计自己喜欢的校服。小组合作:各小组从最佳的设计意图、材料与成本、款式与色彩等方面介绍自己所设计的校服,展示活动成果,小组间通过网络等渠道提出改进意见。团队合作:运用网络平台QQ分享活动感受和收获。这些组织形式适合研究活动的开展。小组合作的优点是:体现团队合作精神,以集体的力量来完成活动任务。活动中有一个特定的项目主题,学生围绕该主题小组展开实践探究,在活动中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的技能;强调活动的实践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来陈述他们的观点,支持他们的学习。它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是完整的而非支零破碎的知识片段, 即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值得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学生有能力进行探究的知识。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小组式教学活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个小组根据需要分派任务,任务中既要有个人独立进行的部分,也要有协同作业的部分,要明确分工。在确定项目主题和任务、分好活动小组之后,就要制定项目任务了。项目任务步骤一般为:小组集体讨论、制定行动计划和最终作品形式→小组成员分头收集所需资料→小组成员汇合,与其他组员一同分享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经过小组成员集体协作,完成小组最终研究产品。在各小组完成项目任务之后,各小组利用不同形式来呈现、展示他们的成果和研究过程。可以是口头报告的形式、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最好是可以制作成网页的形式,里面详细的记录下了成员们各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完成的作品以及成员间的交流和各自的感想。
该方案中学生以4——6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这种组织方式的优势:强调协作,相关学科教师、学生、有关部门机构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为完成任务而共同努力,成员之间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
我认为适合研究活动的开展。
5、该方案中教师是如何评价学生的表现,您认为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是什么?
答:该方案中教师的评价方式是聘选学生、家长及教师代表担任评委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款式设计、最佳材质奖及最佳色彩搭配等奖项。这种评价方式符合项目学习的评价方式。
它反映了基于学习评价的内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技能。
在评价主体方面,突出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基于项目的学习与传统模式完全不一样,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逐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此,学生们除了需要来自教师的评定外,还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样评价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定,同样也是把学习评价看作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实际上也是一个通过社会性交互活动而建构知识的过程),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在评价方式方面,体现了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为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
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掌握学习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表现为对小组完成的作品、小组协作学习过程、小组成员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最终评价,同样有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价组织形式。另外,我认为评价活动中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也可以通过评价量规来实现。该方案中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来评价学生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是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原则和关注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知识的获得。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方案观摩
春天的校园
(D2小组:饶艳 李新华)
一、项目概述
1.开展年级:三年级、四年级
2.学科:语文、数学、信息技术
3.简介:
“春天的校园”这一项目由三、四年级的学生完成。通过收集、整理两地天气变化中温度、湿度、及日照时间等数据的变化,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制成统计图表,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通过观察两地校园中树木和花草及孩子着装的变化,用绘画、摄影、文字等形式表现气候差异带来的植被及景观的不同。通过探究两地春天校园不同景色产生的原因,让孩子体会地理位置与气候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这一项目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亲身体验、乐于思考及收集整理数据并分析探索数据背后原因的能力。在活动中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相互合作,感受远程协作的魅力。
二、学习团队
1.教师:
饶艳:江西省上饶县煌固镇中心小学数学教师
李新华:宁波市海曙小学语文教师
2. 学生:
江西省上饶县煌固镇中心小学三(1)班、宁波市海曙小学四(2)班
三、学习目标与任务
1.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通过收集、整理两地天气变化中温度、湿度、及日照时间等变化的数据,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制成统计图表,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通过观察两地校园中树木和花草及孩子着装的变化,用绘画、摄影、文字等形式表现气候差异带来的植被及景观的不同。通过探究两地春天校园不同景色产生的原因,让孩子体会地理位置与气候之间的密切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这一项目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收集整理数据并分析探索数据背后原因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在活动中让孩子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并学会与人沟通、相互合作。
信息素养:培养孩子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提高网络搜索资料及运用计算机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网络实时交流,感受远程协作的魅力。
2.学习任务
以4——6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收集整理本地天气变化中温度、湿度、及日照时间等变化的数据,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制成统计图表,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
任务二通过观察两地校园中树木和花草及孩子着装的变化,用绘画、摄影、文字等形式表现气候差异带来的植被及景观的不同。
任务三通过探究两地春天校园不同景色产生的原因,让孩子体会地理位置与气候之间的密切关系。
任务四制作项目报告。把任务一、二、三的结果进行整合,制作一份项目报告。
四、学习过程
项目学习活动过程:
任务一收集整理天气变化数据
收集整理本地天气变化中温度、湿度、及日照时间等变化的数据,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制成统计图表,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
1.观察天气情况统计表。
(上饶)城市(3)月天气情况统计表
(1)我们需要统计哪些项目?
将统计表中的项目归为4类:天气变化情况、温度、湿度、日照时间。
(2)怎么完成这些统计项目?
A、报纸查询当日的天气预报。
B、电话拨打121询问天气情况。
C、电视、广播中每日的天气预报查询天气情况。
D、网络查询当日天气情况。(日出日落时间天气预报中通常没有,需要通过网络查询)
2.填写天气情况统计表。
(1)根据统计表内容,运用喜欢的方式查询每日天气变化情况,并填写原始数据,天气变化情况、温度、湿度、日照时间等项目。
(2)根据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计算每日温差,根据日出和日落时间计算每天的日照时间。
3.分析天气情况统计表。
完成一周天气情况统计后,分析统计数据,写出一周天气小结。
本周前期天气以多云与阵雨为主,后期由于云层离开天气转晴。
本周哪种天气情况居多?
答:本周以多云为主。
本周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这样的温度怎样穿衣?适合什么活动?
答:本周最高温度为22度,本周最低温度为4度。早晚应多穿衣物,根据温度情况及时添减衣物。本周仅适合有氧运动。
本周湿度怎样?是否感到舒适?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本周湿度较高,较不舒适,应预防风湿类疾病的发病。
本周每天的日照时间大约是多少?白天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
答:本周日照时间大约是11小时左右。白天时间越来越长。
4.根据统计表制作统计图。
(1)学习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制作方法,及每种统计图的适合范围。
(2)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为制作统计图做准备。
分析天气变化情况(如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适合哪种统计图表示?(扇形统计图)分析温度变化情况适合哪种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分析湿度变化情况适合哪种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分析日照时间变化情况适合哪种统计图?(条形、柱形统计图)
(3)根据一个月的天气情况统计表制作合适的统计图。
(4)观察统计图。
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和统计表相比统计图有哪些优点?
答:和统计表相比,折线图能直观反映各变量的变化趋势。
制作统计图中遇到哪些困难?有什么收获?
答:有挺多收获,还应加强学习。
任务二观察记录两地气候差异带来的植被及景观的不同
通过观察两地校园中树木和花草及孩子着装的变化,用绘画、摄影、文字等形式表现气候差异带来的植被及景观的不同。
1、观察校园树木的变化情况。
(1)每个孩子选择校园中的1——2种树木进行观察,通过摄影和文字记录树木3月到4月的变化情况,体会校园中春天悄悄来临再悄悄溜走的过程。
(2)对比两地校园树木品种有哪些不同。
(3)对比两地校园相同的树木,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2、观察两地孩子不同的着装和活动。
通过观察两地孩子不同的着装,体会两地气温的不同。
通过观察两地孩子不同的活动,体会温度不同对孩子活动地点和内容的影响。
3、通过摄影,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两地春天校园的不同景色。
(1)通过拍摄三月和四月校园不同的景色,体会校园春天的美好变化。
(2)通过对比两地春天校园的不同景色,体会亚热带和温带春天的不同。
4、通过文字描写春天校园的美丽景色。
(1)将摄影和文字结合起来,生动的描绘出春天校园的美丽景色。
(2)对比两地春天的不同景色,体会地理位置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春天景色。
5、通过绘画,描绘出孩子们心目中的春天。
孩子的绘画作品可能会和实际的春天景色有些差异,但却能更好的表达出孩子们心目中最有特色的春天景物,是孩子们理想中的春天。
任务三探索地理位置与气候关系
通过探究两地春天校园不同景色产生的原因,让孩子体会地理位置与气候之间的密切关系。
任务四制作项目报告
根据任务一和任务二所得的结果和记录,制作一份项目报告,内容包括下列各部分:
(1)封面及小组成员姓名
(2)目录
(3)宁波——上饶三月、四月天气变化统计图、表。(任务一的成果)
(4)宁波——上饶三月、四月天气对比统计图、表。(任务一的成果)
(5)宁波——上饶春天的校园的不同景色。(任务二的成果)
-春天的校园文章配插图。
-春天的校园摄影
-春天的校园绘画
(6)写出调查报告:地理位置不同对气候和植物的影响。
(7)分工情形及感受
-你们各人的分工是什么?
-你们各人有什么感受?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方案观摩”
研究性学习方案观摩《春天的校园》
1、您觉得这个方案的选题有什么优点?
答:我认为这个方案的选题不错。项目主题的选取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规范或是准则,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所注重的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项目主题的选定既可以涉足于未知知识领域,也可以是对已有知识进行的个性化再认识,并非一定是要造福人类,或具有创造性。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任务协作解决过程中来的项目主题都是好的选题。
优点在于:从熟知的校园入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注重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选定的项目主题能使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的个性化再认识,选定的项目主题能使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并且学生在学习时兴趣高,求知欲强,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2、您认为方案中教师是如何定位自己和学生各自的角色的?您认为这种角色划分是否合理?
答:老师是把自己和学生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我觉得这种角色划分很合理。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教师、技术人员以及其他辅导者等)所组成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他们共享学习资源,最终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与有效地协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学习者个人和团体的共同提高。
3、您认为方案的学习活动流程设计能否体现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
答:学习活动流程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在该项目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自观察调研、收集资料、分析探究(地理位置与气候关系)、撰写论文(制作一份项目报告)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在研究团队中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互相合作交流,训练表达能力,感受远程协作的魅力,享受研究快乐。在整个方案中,学生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该方案中学生是如何组织的,这种组织方式有什么优势,是否适合研究活动的开展?答:学生以4——6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因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小组式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强调协作,相关学科教师、学生、有关部门机构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为完成任务而共同努力,成员之间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他们之间通过交流与有效地协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会增强个人竞争力和团队核心竞争力,增强集体荣誉感。这种组织方式完全适合研究活动的开展。
5、该方案中教师是如何评价学生的表现,您认为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是什么?
答: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既有研究性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又有总结性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原则和关注学习的过程。
优点是:形成性评价对正确的、好的问题解决思路进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错误的做法加以引导和指正,开拓和修正学生的研究思路。总结性评价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表现为对小组完成的作品、小组协作学习过程、小组成员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最终评价,有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价组织形式。它能掌握学习活动最终效果。这种评价方式是科学的。
第四篇:校服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题: “花朵”如何来“装扮”
研究时间:2011 年 11 月~2011 年 12 月
学校:福州市第八中学
班级:高一(13)班 指导教师:
组长:陈智玲
小组成员:潘思缘、陈雪灵、“花朵”如何来“装扮” 花朵”如何来“装扮”:作为学生,我们每天都穿校服,已有百年历史的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在身份上区别社会其他人,也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自身的约束力,本应是我们心仪之物,而如今放学后却被抛在一边,在领略过各国校服的风采后,我们研究和探讨中国校服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提出建议,我们正期许一个百花齐放的校园时代......:校服,风采,问题,措施。
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校服的定义以及产生原因 校服是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的学生服装,中小学普遍穿着。校服最早出现 在日本。当时由于战争导致部分家庭生活艰难,学校为了使出身于这样家庭的学 生不会因为自己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使那些家里生活条件好的学生 在学校炫耀,于是规定每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必须穿着相同的衣服。后来这种观念 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纷纷规定学生穿着同样的衣服上学。
二.校服的作用 1.校服可以使学生在身份感上区别社会其他人,因而有了学生自身的 约束力,有一种一种象征的意义。2.校服还可以产生一种平等感,对于避免攀比之风在校园里出现都有积极意义
三 . 大家话校服 1.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校服 1.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校服 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的校服是运动装,而韩国的校服既有正装,也有 运动装。——一名韩国学生 中国和韩国的校服相比,色彩没有韩国的校服多样,应该改变款式就 好了。中国的校服以运动装为主,韩国的校服看起来更漂亮,所以要设计 款式颜色多样的校服,我是这样认为的。——一位韩国籍教师2.学生眼中的校服 2.学生眼中的校服 我觉得咱们的校服没有活力,太死板了,体现不出我们应该有的朝气,所以不喜欢我们的校服。——学生甲 咱们的校服穿起来不透气,很不舒服,应该提高材料的质量,不应该 贪图便宜而用不好的材料,对皮肤也不好,应该改一改了。——学生乙3.老师眼中的校服 3.老师眼中的校服 作为老师,从我的角度来看,校服是一个很方便管理学生的手段,有 时候听到孩子们抱怨,也觉得在设计方面挺不合理的,而且质量还不好。总体上还是好坏参半的。——一名高中教师64.家长眼中的校服 4.家长眼中的校服 中国学生的校服穿起来不是大方得体,我认为学生的校服应该体现学 生的个性,有学生样,但是不能过于社会化。穿一身大方得体的校服可以 更好地展示学生的精神风貌,让孩子穿他们自己的校服。——一位高二学生家长 五 . 中国校服存在着四大问题
1、校服款式单一,结构松垮 目前多数校服款式陈旧,运动服几乎成为校服的代名词,“千人一面” 现象严重。校服这种单一面孔严重抑制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压抑了学生的 个性发展;而且校服结构大多极为松垮,穿在身上显出慵懒之态,无法体 现出学生应有的活泼好动、生气勃勃的特性。
2、没能体现出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纵观国内各中小学校服,各年龄段在款式结构上基本没有什么差异,不能体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特别是进入中学阶段,与小 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已开始具备明确的性别意识。而现在的校服在设 计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点,使得中学生在性别意识启蒙时期,没有因日常所 穿着的服装而起到良好的美育作用。
3、质量存在较大问题 校服是陪伴学生多年的服装,但一些质地粗糙、不吸汗、起静电的服装 面料,让我们学生有明显的不适感,对学生身体健康十分不利。此外,还 有穿着不久就开线、破损等问题,甚至有被校服中的断针扎伤的案例。
4、购买方式单一且不透明 国内学生校服的购买方式只有一种,就是由学校指定款式和价格,统 一为学生量体定制。但这种收费不透明、带有半强制性的校服购买方式已 逐渐引起家长和学生的强烈不满。许多家长纷纷质疑,学生购买校服的钱 是否真正被用于校服的面料和制作上。
四 . 我们心中的校服 1.校服设计辩论会 1.校服设计辩论会 在结题之前,我们小组对校服款式设计方面产生了分歧,为此我们进行了 校服设计辩论会,目的在于设计出我们心中的校服。正方:设计上应多保留中国传统元素 反方:设计上应多借鉴外国时尚元素 在辩论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提出自己对校服设计的理解和 建议,最后综合了各方意见:我们应该设计出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据有 中国特色的新校服。2.我们对于未来校服的 的建议和 2.我们对于未来校服的的建议和 构想 我们对于未来校服的 的建议和构想 有条件是,校服应分为春秋季、夏季和冬季共三套。制作校服的材料应以棉料为主,避免以往校服粗糙、不吸汗、起静电 等缺点。颜色也应以适合中学生朝气活力的亮色为主,也可因季节的变化 而变化。男生的服装应以白色、蓝色、黄色、灰色、红色为主。女生的服 装应以白色、黄色、粉色、红色为主。在校服的设计款式方面,可以借鉴外国的设计风格,但也不能失去中 国校服特有的风格。在一系列服装中,上衣以白色衬衫为主(春秋冬三季为长袖,夏季为 短袖),男生搭配领带、领结,女生可搭配丝巾或是细领结。有调节的学 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搭配不同的装饰物。下装方面,男生四季为灰色或深蓝色长裤,厚度因季节改变而变化,女生为及膝或过膝短裙,在 降温时可以穿着长袜。外套男女生均以休闲正装为主,既不失规范,又可彰显活力。男生或 以改良的中山装款式为主,突出中国的服装特色,不失传统也不失现代。中国校服文化中,运动服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在学生需要运动时,可以换上与校服配套的运动系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更衣室,其他学 校可在当天穿着运动服,而无需穿着正装,方便学生的活动。运动服的颜 色应与校服正装相近,以灰色,白色为主色调,在前面缝有口袋,分为套 头衫或是有拉链的帽衫,应以吸汗的棉料制作,这样不仅美观大方,也适 宜运动。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当代中学生特有的朝气与活力,也可以使 学生拥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在为学生选定校服的时候,可以选择几种不同款式的校服供学生 试穿,最后由老师和学生投票选出最终的校服。这样一来,校服就不再是 同学们回到家就马上脱掉的累赘,而是以自己的校服为荣。
五 . 学习总结 通过两个多月的研究学习,是我们对校服,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东 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的体会。我们知道了校服的起源、校服的作用,回顾了校服的百年发展也领略了世界各国校服的风采,增长了知识,开拓 了视野,为以后的研究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研究中收获知识,在采访活动中收获了快乐,在整理过程中体 会到了团结的力量。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问题的理解,使课题清晰明 了,成员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总之,我们收获颇丰。B选项 C选项 D选项93.问卷问答题的结果 3.问卷问答题的结果 通过调查,总结,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中国校服与国外校服 的差别很大,普遍都认为中国校服过于保守,死板,没有活力,缺少一定的创新,服饰搭配上过于单调,且透气性不是很好。另外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中国校服应在 款式,材质上进行改进,突破以往的校服。七 . 我们心中的校服 1.校服设计辩论会 1.校服设计辩论会 在结题之前,我们小组对校服款式设计方面产生了分歧,为此我们进行了 校服设计辩论会,目的在于设计出我们心中的校服。正方:设计上应多保留中国传统元素 反方:设计上应多借鉴外国时尚元素 在辩论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提出自己对校服设计的理解和 建议,最后综合了各方意见:我们应该设计出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据有 中国特色的新校服。2.我们对于未来校服的 的建议和 2.我们对于未来校服的的建议和 构想 我们对于未来校服的 的建议和构想 有条件是,校服应分为春秋季、夏季和冬季共三套。制作校服的材料应以棉料为主,避免以往校服粗糙、不吸汗、起静电 等缺点。颜色也应以适合中学生朝气活力的亮色为主,也可因季节的变化 而变化。男生的服装应以白色、蓝色、黄色、灰色、红色为主。女生的服 装应以白色、黄色、粉色、红色为主。在校服的设计款式方面,可以借鉴外国的设计风格,但也不能失去中 国校服特有的风格。在一系列服装中,上衣以白色衬衫为主(春秋冬三季为长袖,夏季为 短袖),男生搭配领带、领结,女生可搭配丝巾或是细领结。有调节的学 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搭配不同的装饰物。下装方面,男生四季为10灰色或深蓝色长裤,厚度因季节改变而变化,女生为及膝或过膝短裙,在 降温时可以穿着长袜。外套男女生均以休闲正装为主,既不失规范,又可彰显活力。男生或 以改良的中山装款式为主,突出中国的服装特色,不失传统也不失现代。中国校服文化中,运动服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在学生需要运动时,可以换上与校服配套的运动系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更衣室,其他学 校可在当天穿着运动服,而无需穿着正装,方便学生的活动。运动服的颜 色应与校服正装相近,以灰色,白色为主色调,在前面缝有口袋,分为套 头衫或是有拉链的帽衫,应以吸汗的棉料制作,这样不仅美观大方,也适 宜运动。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当代中学生特有的朝气与活力,也可以使 学生拥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在为学生选定校服的时候,可以选择几种不同款式的校服供学生 试穿,最后由老师和学生投票选出最终的校服。这样一来,校服就不再是 同学们回到家就马上脱掉的累赘,而是以自己的校服为荣。八 . 学习总结 通过两个多月的研究学习,是我们对校服,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东 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的体会。我们知道了校服的起源、校服的作用,回顾了校服的百年发展也领略了世界各国校服的风采,增长了知识,开拓 了视野,为以后的研究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研究中收获知识,在采访活动中收获了快乐,在整理过程中体 会到了团结的力量。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问题的理解,使课题清晰明 了,成员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总之,我们收获颇丰。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方案观摩
《春天的校园》
1.您觉得这个方案的选题有什么优点?
答:我觉得这个方案的选题优点在于:
(1)注重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2)选定的项目主题能使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个性化再认识,并且学生学习兴趣高,求知欲强,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任务协作解决过程中。
(3)这个方案的选题,通过收集、整理两地天气变化中温度、湿度、及日照时间等数据的变化,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制成统计图表,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
(4)通过观察两地校园中树木和花草及孩子着装的变化,让学生学会用绘画、摄影、文字等形式表现气候差异带来的植被及景观的不同。
(5)通过探究两地春天校园不同景色产生的原因,让孩子体会到地理位置与气候之间的密切关系。
(6)通过这一项目的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亲身体验、乐于思考及收集整理数据并分析探索数据背后原因的能力。
(7)在活动中,孩子学会与人沟通、相互合作,能感受到远程协作的魅力。
2.您认为方案中教师是如何定位自己和学生各自的角色的?您认为这种角色划分是否合理?
答:我认为:方案中,教师把自己定位在“引导者”角色,是配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角。老师、学生共同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种角色定位,是非常合理的。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教师、技术人员以及其他辅导者等)所组成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他们共享学习资源,最终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与有效地协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会增强个人竞争力和团队核心竞争力,增强集体荣誉感,最终实现学习者个人和团体的共同提高。在本方案中,教师充当着“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把观察活动,记录数据,分析情况等任务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在小组中讨论完成,切实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3.您认为方案的学习活动流程设计能否体现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
答:我认为该方案的学习活动流程设计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主要表现在:(1)在任务1中,通过收集、整理两地天气变化中温度、湿度、及日照时间等数据的变化,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制成统计图表,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
(2)在任务2中,通过观察两地校园中树木和花草及孩子着装的变化,让学生学会用绘画、摄影、文字等形式表现气候差异带来的植被及景观的不同。
(3)在任务3中,通过探究两地春天校园不同景色产生的原因,让孩子体会到地理位置与气候之间的密切关系。
(4)在任务4中,让学生学会了制作项目报告——《地理位置不同对气候和植物的影响》。通过这一项目的学习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亲身体验、乐于思考及收集整理数据并分析探索数据背后原因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在研究团队中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互相合作交流,训练表达能力,孩子将学会与人沟通、相互合作,能感受到远程协作的魅力。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将会得到培养。学生们在研究中享受着快乐。
4.该方案中学生是如何组织的,这种组织方式有什么优势,是否适合研究活动的开展?
答:该方案中学生以4——6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任务。这种组织方式的优势在于:活动过程中强调协作,相关学科教师、学生、有关部门机构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为完成任务而共同努力,成员之间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他们之间通过交流与有效地协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会增强个人竞争力和团队核心竞争力,增强集体荣誉感。所以,我认为这种组织方式完全适合研究活动的开展。
5.方案中教师是如何评价学生的表现,您认为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是什么?
答:在该方案中,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原则,关注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形成性评价”的优点在于:对正确的、好的问题解决思路进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错误的做法加以引导和指正,开拓和修正学生的研究思路。
“总结性评价”的优点在于:对小组完成的作品、小组协作学习过程、小组成员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最终评价,能掌握学生学习活动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