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案教学的教学模式--2学习讨论小组讨论
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个人与他人交流形成学习合力的过程,是整合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
讨论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学习内容的难度和需要学生提出多少问题。一要随学习内容的难度而定,难度大的,讨论时间要长一些;难度小的,时间要短一些;内容较易时,时间就要更少一些,只要学生交换疑难点并探讨明白即可。二要受教师设计意图的影响,如果需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总结的规律较多,时间要长一些;如果需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少,时间就短一些。
1.学生活动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有:
(1)讨论准备
在进行小组讨论前,学生要结合教师的要求做好三项工作:一要根据个体提出的问题,评价问题质量,根据问题的解决情况确定讨论话题;二要对学习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逻辑性进行分析,确定讨论顺序;三要统一认识,激发动力,形成成果共享的学习氛围。
(2)讨论难点、疑点
学生针对疑难问题开展讨论活动。一方面获得别人的帮助,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主动帮助别人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在讨论时不要隐藏自己的观点,不要担心能否得到同学的认可,应该主动弹出想法,接受大家的检验。有时,学生还需要交流记忆知识的技巧、运用知识规律和解题规律的经验等。
(3)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把构建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互相说明理由,指出各自的成功和不足,整合出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的知识结构。个人可以保留意见,吸收他人成果,构建有个体特色的知识体系。
(4)讨论解题思想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例题和评价练习,可能提出了不同解法,需要互相交流、互相分析和讲解。若题目有两种或更多解法,则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学科解题思想,提高解题能力。同时,学生也要探讨审题的准确性、答题的规范性等。
(5)规范讨论行为,提高讨论质量
讨论质量的高低是小组学习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提高参与质量,具体表现为:不依赖他人督促,主动参与讨论,帮助别人解决疑难;做对小组有贡献的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积极贡献自己的成果,达成成果共享的氛围;若个人不善于在讨论中发言,要首先发言或抢先发言,这样容易跨越心理障碍,展现自己的观点,因为随讨论的变化,会变得越来越难提出问题和见解;在听到人讨论时,及时思考,捕捉灵感,深入分析,清理思路,组织陈述;养成随时记录讨论内容的习惯,随时记录想到的问题,小组不断总结阶段性成果,并开始下一个问题的讨论;反思讨论内容是否与学习密切相关,摒弃与学习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随时调整讨论话题;抓住主要问题,不纠缠细枝末节;善于从别人的讨论中受到启发,既能提出问题,又对他人提出质疑,以促进讨论的深化发展;不垄断讨论时间,让他人有机会发言,不打断别人的陈述,寻找适当时机阐述观点;当不能组织讨论或无讨论话题时,要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或从其他小组引进讨论话题;不批评、讽刺、挖苦、嘲笑、攻击他人,允许有不同观点,求同存异;学生之间应真正学会互相欣赏和尊重;相互制衡,共同负责或轮流负责,不使讨论流于形式;自主调控和相互监控,监督讨论全过程;不放纵,并理智的处理错误行为或降低负面影响,把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6)讨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讨论时,学生要注意如何处理不同意见,怎样达成妥协和共识,以宽容的态度对待
不同观点等。
成绩好的学生因自己能够掌握、理解大部分学习内容,认为与成绩差的学生讨论实质上是为他们讲解疑难点,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不愿意参与讨论,使小组无法形成融洽的讨论氛围。长久以来,人们已经知道,学习某种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准备去教授它。学生应该明白:不贡献学习成果而处于保守状态,做一个旁观者,自认为从别人那里学到了知识,自己得了便宜,其实由于自己的封闭观念、不合作意识,既会失去合作伙伴,又会产生扩展效应,在其他方面失去许多,并且不参加讨论,很难激活个体思维,无法发展其他的各种隐性技巧,实际上所失远大于所得。参与讨论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活动,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催化剂”,实际发疑问、提出问题的“催产婆”,学生可以由此获得创新的高额利润。
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认为自己能力差,无法跟上讨论的思维进程而冷漠地对待讨论。这些学生应该明白:参与讨论,即使自己不能解答别人的疑点和难点,也能从别人的讨论交流中领悟自己的疑点和难点,学到许多与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有关的思维方法;如果不参与讨论,将永远失去一次获得提高的机会。请记住:只要参与,就有提高,就有进步。
总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所有学生都有合作、奉献、顾全大局的意识。乐于为别人释疑解惑和追求共同提高成为一种学习时尚。这样,优秀生会更加优秀,后进生每节课都处于帮扶、转化和进步之中。
(7)提出并整理小组问题
提出和解决小组的疑难问题是小组讨论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创新式学习的关键。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激发潜意识、提出新问题。如果问题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能够深化知识的学习。则应致力解决;若与当前所学内容关联不大或无关,可以根据时间而定,讨论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中止讨论,结合个体兴趣放在课下解决。小组讨论后要对问题进行分类:一类是小组的学习一点、难点,另一类是提出后没有解决的问题。学习小组要把这些问题提交组间讨论。
(8)制定展示方案
小组要在开展组间讨论前或教师精讲前,制定合理的展示方案,并进行适当的分工,以确保组间的讨论、交流活动或教师精讲阶段的小组展示活动顺利进行。
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分担适当的总结、归纳、展示、释疑解难的任务,如:那些小组成员负责展示本组的哪些学习成果,并确定展示的内容、方式、方法、角色等,确保展示活动有特色、有亮点,精彩纷呈;那些小组成员负责与其他小组练习已解决本小组的额疑难问题,并吸收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那些小组成员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提出质疑,为推动班级学习做出突出贡献。
反思与活动1:您是肉经常发现并引导学生讨论为理解的学习疑难,这会对您的教学效
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反思与活动2: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您认为在学生讨论问题时,还应规范学生的哪些行
为?应给予学生哪些更大的课堂权力?
2.教师活动
在讨论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有:
(1)参与学习讨论
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参与学习讨论,一般不要直接解答学生的疑难点,主要是为学生解决问题“铺路搭桥”,引导学生自己想、悟,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教师不要固定在某一个组,要多到几个组去,帮助他们清理思路,进入实质性讨论。当然,教师不必把自己的时间平均分配给各个小组,应根据每个小组实际所需要的指导程度而定,尽可能地把时间分配给需要更多知道的小组。
(2)推动讨论的发展
教师要推动学习讨论的发展,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管理课堂纪律。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讨论时允许发出多大的喧闹声,分辨噪声是因为学习讨论引起的,还是故意引起的,明确何时可以以什么方式寻求教师的帮助以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和噪声。教师也要与学生约定某种信号或由临近小组给出暗示,来提醒学生注意并降低声音。当某个或某些学生有过失时,教师不要板着面孔教训人,应尽量以温和的方式制止,防止混乱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对伪装讨论、违反纪律的现象给予制止。教师要做的,往往不是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向学生提供怎样会做得更好的指示或指导。教师要针对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实施行为矫正措施。
有时讨论可能会升级为辩论,由于有些话题特别“敏感”,观点可能十分“尖锐”,导致部分学生忘记了应该尊重他人而出言不当,小组或教师应提醒他们注意表达观点的方式和控制情绪的方法,使之逐渐掌握谦恭地表达反对意见的技巧。
二是促进学生参与讨论。由于讨论的质量取决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因此,教师应确保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不能是少数学生“控制”讨论。为了给别人发表见解的机会,有时可能需要让“控制”讨论的学生停下来。当一些学生明显没有参与时,小组或教师需要采取某种行动,使他参与讨论。有些学生天性喜爱安静,不善于在同学面前发言,教师应允许他们“被动”参与,用同学的讨论帮助自己理解学习内容。为了促进学生自我调控与程度,教师引导学习小组制定一些督促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无论怎样,不能原谅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不参与讨论的行为。
三是调解交流偏差。由于某种原因,小组讨论的话题可能偏离学习主题或与学习无关,学生做着与学习内容联系不大的讨论活动或出于闲聊状态,这时,如果学习小组没有发现或无法调控,教师要给出提示。教师可向学习小组提出一些问题,如“我们已经在这个方向讨论了x分钟,现在来看这种方式是否行得通?”“我们是否可以试一试其他途径?”“您现在正干什么?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他人对xx所说的有什么看法?”“您能否使其他人确信这一结果?”等,引导学生进行调控。对年龄较大或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提示有利于他们调控“跑题”的讨论行为;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简单的提醒有时难以影响脱离主题的讨论,教师就要进行多次干预。
四是提供讨论话题。如果学生无法阻止讨论或深化讨论,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制造讨论双方的问题矛盾、激化讨论;可以成为一方的成员,引导处于下风的学生出点子、想办法;引导学生从某个角度分析,意识到并提出某个问题,引起讨论;利用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为小组提供讨论话题;对于学生很难想到的问题,教师可以提示还有一个“怎么样”的问题,以促进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或变换分析角度,或提出不同论断。
有时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支持学习讨论,教师可以先终止小组讨论,转而通过补偿知识缺陷来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然后再提供话题延续讨论。教师要尽量减少对这种情况的误判。
五是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要了解学生把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存在的偏见和误解以及产生的新想法,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讨论中,学生有了想法,却不能表达清楚,无法给出准确、清晰的解释,无法让他人理解自己的意思,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法,很容易使其他学生忽视其中含有的一些极有见地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明晰这些若隐若现的想法,揭示其中的创意。
(3)保持中立的立场
教师不要过多地表露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始终有思维的选择、突
破和重新建构的自由。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分歧的见解,教师最好不要进行评价,只需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剥落一些伪装的、非本质的现象,揭示实质性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回答别人的质疑时,经过思维加工,发现自己的不足,顿悟他人的观点或产生灵感,提出深化学习的问题。如果教师有明显的表露,学生可能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弱化了讨论或使讨论无法深入。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中,能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了解别人的不同观点,拓展思维空间,形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论证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心学困生
教师不要只注意优秀生的意见或问题,而忽略学困生。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以多种形式关心各类学困生,如检查他是否参与讨论,讨论的质量如何,多问“您有什么观点?”等,同样为他们创设优良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教师要鼓励各类学困生参与讨论,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评价,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不断积累,快速进步。
有些学生偏爱独立学习,不愿意参加讨论,教师应为他们创造参与协作学习的机会,使之逐渐掌握协作技巧,适应小组学习。如果学生根本不愿意参与讨论,教师应保留他拒绝的权利,并为他安排另外一种或由他自己选择一种通向学习成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5)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对教师而言,参与学习讨论是一个难得的了解学生的重要时机,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去观察和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如他们的需要、兴趣、学习风格、行为表现、与他人合作的互动情况以及更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等。平时教师很少与学生这样近距离地进行学习接触,很少有机会如此细致地观察学生,因此,这个重要时刻成了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
(6)记录学习情况
教师要在参与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记录学生的如下学习情况:学生欠缺的已学知识有哪些,学生掌握的新知识有哪些,对知识的联系达到了什么程度,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到什么程度,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角度和层次,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学生学习表现出来的学习优势和劣势,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情况等。同时,教师要思考:应采取何种方式补偿知识缺陷?应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采取什么方法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需要组间交流吗?采取什么方式组织下一步的学习?
(7)组织学生反馈
教师在参与学习讨论时,无法详细地了解所有学习小组的真实学习情况,要想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还需要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反馈。教师可以设计学习反馈卡,让学生针对重要的、本质的学业目标和教师想要了解的其他情况做出反馈;也可以听取学习小组的口头汇报,并引导学生说出教师需要了解的信息。
在反馈时有一种危险,就是那些外向、活泼的学生可能夸大学习成果,那些内向、拘谨的学生却不愿意暴露自己存在的学习困难,从而误导教师对真实学习情况的了解。但是,如果教师准备充分,抓住学习重点和关键目标,就不会受到蒙蔽。教师得到的信息应该是真实的,它既不是教师所需要的理想化的学习信息,也不是教师所不喜闻乐见的信息,更不是学生认为能取悦于教师的学习信息。教师得到的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就会造成课堂时间和学习精力的巨大浪费。
在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时,教师要注意理解显性和隐性的信息,从中揭示真实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克服自己的偏见也很重要,偏见会以一种微妙的形式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来,其结果必然会损害信息的客观性。
(8)指导小组学习
教师应通过观察和分析课堂中的小组活动,列出合作成功与合作失败的小组的特点,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小组学习的方式和小组成员的责任,并给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组成员。
个别学生可能并不讨厌讨论、交流这种学习方式,他们讨厌的可能仅仅是在小组学习中被利用,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花费更多的精力,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
(9)评价学生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促进而不是抑制学生参与学习,教师要让所有学生都成为评价的受益者,决不要让任何学生成为评价的受害者。如果评价使得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根本不愿意承担学习责任,那么学习就不会发生。为了让学生把握自己的成功,教师应使用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坚决避免破坏学生学习信心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习,自己应承担学习的义务、责任和后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不断发生并不断地获得学业成功。
实际上,学生从步入学校大门的那天开始,就对学业成功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和激情,一直在任课教师那里寻求自己成功的证据。如果学生发现自己是成功的,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和对未来得到更多成功的期望,这些感受会燃起他们努力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带来更多的成功。如果学生发现自己一直是失败的,或总是得不到教师的认可,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对自己的能力提出质疑,这些感受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从而难以获得成功。其实,学生要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学业证据就是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教师应通过学习评价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业成功的含义,向学生展示有关他们学业成功的信息,让学生不断地收集到证明自己学业能力的证据,激发学生向他人展示自己学业技能的欲望,支持和鼓励学生正面的自我形象,使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完整无损。
为了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协商,小而言之是让学生帮助教师设定评价标准,大而言之是让学生获得个体更满意的成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协商和制定,会产生很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① 学生会理解、承认评价标准,认可、支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消除与教师的敌
对情绪,激发与教师的合作意识。
② 能把评价与学生个体实际结合起来,构建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增强教师评价不
同学生个体的公平性。
③ 学生会把学习与评价结合起来,按照评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方式等。④ 学生明确了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现标准,能够按照这个标准去开展学习,创造出
反映这些高标准的学习方案,努力达到评价标准的要求,会提高学习和评价的效益。
当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并不仅限于小组讨论,它应贯穿于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如自学阶段、小组学习、组间讨论、展示学习成果、课堂小结等。
(10)控制时间
教师要根据讨论情况调整讨论时间,进行有效调控,不要因失控而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并不是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一个实际情况是:放任学习小组开展过多的讨论,可能导致提出和研究的问题过分地偏离学习主题。当学生不能再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已经完成时,要断然停止讨论:如果学生仍然热烈地讨论某个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或正在跃跃欲试地提出应该提出而又尚未提出的问题,就要延长时间讨论。总之,不能浪费时间,也不能因为课堂时间紧张而使讨论草草收场。
教师在判断所有学习小组结束讨论任务和时间上是有困难的,未必能准确把握,却可以在长期的观察中不断积累经验。亲自参与学习讨论,或让学习小组主动汇报,可以帮助教师较为准确地控制讨论时间。
反思与活动:有的班级,学生总是难以参与学习讨论和交流,您认为这完全是学生的责
任吗?举一个您成功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例子,说明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反思与活动:您认为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都是有效的吗?请与学生交流您的见解。
第二篇:学案式教学模式经验交流2
倍加造中学学案教学模式经验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上午好!
欢迎各位光临倍加造中学。学案教学从进入我校到实施已三年多。这三年里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参照灵石二中、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的做法,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获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实施过程和点滴经验和大家交流一下,请大家留下宝贵意见:
历程
一、走进灵石四中,实地观摩和考察学案教学,大胆创新。
08年5月在联校的组织下,我校领导并七年级教师共23人南下
灵石。通过对各科教学课观摩以及灵石二中的介绍,我们初步了解了学案教学。经过近四年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我校的“四式六步”学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是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分层优化”。在学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展开学习活动。学生练得多,说的多,解决疑惑的多,讨论的多,互相帮助的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的角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基本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重视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喷发,重视学习的互助和合作。学案教学是有效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张贴大幅标语,播放悦耳铃声,拆讲台,加黑板,重组课桌,创设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
学案教学需要把学校变成学生的快乐天堂。为了创造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我校从一开始就努力改善校园和教室的环境。首先,校园更换喷绘标语和
采用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营造大环境,激发学生的个性发挥、培养积极乐观的情怀。其次,拆除了七年级教室的讲台,这样做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了距离,教师在授课时不再高高在上,便于和学生互动;三面墙壁钉挂了黑板,给更多的学生展示自我和训练检测的空间。再次,我们将教室里的桌椅按餐桌式摆放。这样做便于小组内开展一帮一互助学习和讨论合作的活动。
三、重新布置办公室,组织和鼓励学习学案教学理念。
我们为了便于教师会商学案,交流学习,按分学科摆设办公室。办公室内张贴编写学案的方法和操作要求。学科组长经常组织教师观看名校教学光碟,组织教师学习学案教学理论,并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总之,我校通过各种渠道来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意在运用新课改和学案
教学的理念来支撑和指导学案教学,使学案教学符合课改要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确定专题小组,索本求缘,学习学案的书写和操作。注重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小组长的培养,注重黑板版面的分配和利用。
学案教学特别强调集体备课,每一份学案都是同学科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此,七年级成立学科小组并确定了组长。每个学科小组提前三天准备学案。编写学案前组长召集全组教师召开教材分析会。会上每位教师对教材深入研讨,明确目标、重难点,并利用自己提前收集的相关信息精心选取题例和设计学案。会后由一位教师作为主备,将全组教师提出的建议,综合在一起形成学案,然后交教导处审查,审查通过后再交文印室复印。教师在操作前要根据本班情况编写教学设计。现在,我校的集体备课已逐渐过渡到设专题,深入研究教学。
组建学习小组和培养小组长是开展学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此事,领导组对各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指导。首先,每个班将学生按入学成绩分为优良中差四个档次,然后从每个档次中抽取一人组合为一个学习小组(基本为四人一组),每个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分别由成绩优良的两位学生担当,其他两位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别是他们的帮扶对象。这样,每个班的学习小组基本成立。高学生学习信心。对于教师,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及时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七、同舟共济,领导教师共同探究学案教学,解决困惑。
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遇到了诸多困惑,如作文教学的开展。成立后,小组内通过学习活动增进了解,逐渐培养小组的凝聚力,教师并培养小组长的组织、辅导、监督能力,使他们成长为同学们的学习榜样和小老师,成长为老师的小助手,关心帮扶指导鼓励差生的学习。集体观念使各组自然形成竞争态势。在黑板的布置和利用上,我们将黑板命名为展示平台,分为三大板块,正中部分是老师板演的地方;角落空出一部分用来表扬在卫生和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小组,也可以利用它布置作业,还可以留下老师的寄语来勉励学生;其余板面划分为十八到二十份,分派给每个小组。在学习小组刚刚成立时,先指导每个小组商讨拟定组名和组训,把组名和组训工整地写在上方,下方供学生板演和训练。
五、认真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组织观摩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快地掌握学案教学,我校认真组织公开课、示范课。首先领导组要认真听取不同学科教师的课,每听完一节课后,都要进行认真的评价比较。一科结束后,从中选取一名技能最好的教师来准备一节公开课,以供大家学习。同时,我们要求教师们听课后可以畅所欲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一定要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教学设想,来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六、不断检测,不断总结,不断修改完善,促进学案教学健康发展。根据学科特点,我们采用周清、章清或阶段清的办法,不时地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通过检测意在摸清教学实底,同时也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提
灵石二中目前仍采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但在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已深深感到学案教学的优越性,大家极力想探究出作文的学案教学。为此,我校领导和教师共同探究,通过月余的努力,终于拿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作文学案雏形。此学案共分两个部分,分别是作文学案编写稿、作文誊写稿。其中作文学案编写稿按照学案教学四大板块编写,学生在操作和运用时既符合一般写作的基本规律,又可以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口语表达能力。作文誊写稿中设置了誊写格和评价格两个部分,便于批阅、指导和评价,而且可以采用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师评、生评、生生互评、组内评和组间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问题
我校教改实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部分教师注重了学习方式的改变,但有的 “小组合作探究”还是没有完全展开,有效性不高;
2、有些教师注重了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的利用,忽略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
3、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较深,课堂上还是放不开,生怕学生看不懂不会学不能给学生更多的信任。
措施
1、改变“讲”的观念。传统的讲是一言堂,满堂灌。教师是火车头,用讲带着学生走,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是周星驰,妙语连珠,口若悬河,讲台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一切精彩皆从教师的口中出。新观念不是不让讲,而是把知识和规律交给学生去总结,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教师起到引导和点拔作用,起到激励和组织作用,语不在多,而在精,能起到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效果即可,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我们当初的老师就是一言堂,我们又模仿着当得是满堂灌的教师,要一下子从能讲变成巧讲、善导,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就像当初我们当老师时,开始不敢说到敢说,从说得少到说得多,从说得知己到说得清,这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要经历的快些,这就需要大家经常在语言的组织、点拔、引导上多下些功夫,做一个轻松的教师,让学生能够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究教材,钻研知识,发现自我,弥补不足。
2、认真领会四流程。利用集体备课和专题活动等组织教师认真领会四流程。让教师们能够根据课型或课题灵活编写和操作,特别要做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两个环节的编写和操作。在教学中不能去死板地进行,应进行精心地设计,使每节课都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可采用投影仪,各种教具、资料,因此,活动形式应多样,可运用多媒体,题型设计一定要精,问题设计一定要符合一定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一定要能够指导学生很好地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点,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攻克重难点。提高技能,题例一定要精典。
3、把培养学习小组和组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对待。面对我校这些农村
孩子,素质较差,能力不全面,要在每个班中培养出顶瓜瓜的七八位优秀组长,不是一两个月的事,而且组员的表达、讨论意识、表现欲都较差,所以好的学习小组培养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只希望他们有所进步,不能要求他们一
下子迈出一大步,我们要对他们充满希望给他们信心和针对性的指导和督促,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耐心,我们要把优秀组长的数量能从二到四,从四到八,由少到多慢慢培养起来,切不可急躁或气馁。
4、做好自习和课外其他工作,要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学案教学模式只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新要求,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但对各门功课的学习,不能脱离学科特点。该练的仍要加强练习,该记的仍要牢固记忆,该做笔记的仍要做好笔记,所以学生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巩固、记忆和检查,课外积累,息课上的辅导督查工作仍不能放松,这样才能学好各门功课,出好成绩。
5、抓好课外管理。学案教学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个性得以发挥,但决不是放纵,任由其成长,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会和会学,更要教育学生会做人,但不是做坏人,要教育他做一个有责任感、集体感的人,做一个有组织性、纪律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各班任课教师和学校(政教处)一定要齐心协力,做好班级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生的思想、性格、情绪、情感、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向进行教育、疏导、管理,让他成为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6、用制度约束人,评价规范和优化教学行为,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在落实学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业务检查制度、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听评课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并形成较系统的评价体系,具体有课堂教学评价、教师文本教学工作评价、小组组长素质要求、学习小组评价。为了能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我们成立了以校
长牵头的课改领导组和学案教学指导组。在校长的带领下,领导组和指导组全体人员深入课改的各项工作中,听评课、检查工作、培训教师、组织和参加各个教研教改活动。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和支持下,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课改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道路还很漫长,要想通过此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不对的,它只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手段。我们必须将课程开启开足,必须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师素质,只有将各项工作做上来,才能使学案教学模式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路很漫长也很坎坷,但这条路已经选择就只能勇往直前。我们坚信,我们一定能走的更好!
第三篇: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http://edu.xsnet.cn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教学环境最宽松、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学习方式,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小组讨论的使用也最为广泛。不容忽视的是,一些课堂的小组讨论虽然看来是有组织的,但学生的合作未必有效。在缺乏有效性的小组讨论过程中,你会看到一种表面的热闹——学生热烈地发言,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但做出积极思考的仍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仍是陪衬或旁观者。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分成小组坐着,学习活动依然彼此独立。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活动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小组讨论将会被更广泛地运用。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是十分有效的。那么,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就成为当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一、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为师生“课堂心理零距离”奠定基础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并不是置身于外的,而是更要发挥主导作用。作为主导的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才能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找到师生、课堂的最佳结合点,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对课堂的组织,要有新课程的理念作为支撑。小组讨论的有效进行,需要教师从点滴做起,用新课程理念研究、分析、重组教材,才能真正贴近学生,融洽课堂气氛。教师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实际(素养及现时发展水平等),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共鸣。否则,出现“学生关心的未必是教师预设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这种问题,则难以实现有效的合作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要求教师以身示范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课堂评价体现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注重使用过程性评价,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采用因人而异的激励性原则,才能实现与学生的“心理零距离”。课堂的即时评价要宽容,比如不说“错了,请坐”而说“有其他的回答吗?”等。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彼此的观点,然后在反思中比较、提高。这样的课堂,随时会生成各种问题,有的指向学习内容,有的指向学习方法,教师应以极大的热情去分析这些问题,并把它引入到小组讨论中来——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往往具有高含量的有效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我们期待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小组讨论、对话实现能力的提升。这更需要教师及时、得当、积极的评价,从而促使学生更积极更深入地探究。
掌握小组讨论的相关理论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效的小组讨论具备这样的特征:一是分工明确,二是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三是时间被高效利用,四是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帮助。
二、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方案,使学生产生“可学习、要讨论”的积极愿望
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学生“可学习”加工的基础上,要精心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反思《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波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就要求课堂能够贴近学生经验,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好奇。小组将要讨论的问题、课题,应该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生通过讨论,有可能生成新的讨论、争议;正是在生成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表达和说服别人的愿望。
教师还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唤起学生的合作需求。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个体力所不能及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分工。试想一下,某个具备讨论焦点的问题经过巧妙的设计,在现有时间、资源、方法等条件下,学生个体很难完成,学生会怎么办?这样的教学结构里包含着教师对学生产生合作动机的预见性。合理的教学结构还应该是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要让学生体验到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快乐。这就要借助于教师对学习活动的细致安排:活动什么,怎么互动,活动怎样过渡、深入,活动的收放都有什么限度等。
三、巧妙调整小组讨论过程,使学生投入“讨论情境”
怎样才能促使每位同学都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呢?
首先,要选择组织小组讨论的最佳时机。要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或暗示:现在是“小组讨论时刻”!一般来讲,当出现了新的知识时,当遇到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当学生意见相左且有争论时,当学生产生实践的欲望时……这些时机,教师要有效利用。另外,小组讨论的时间要有控制,学生不可能整节课都保持积极愉悦的学习心境。
其次,要实行动态分组,明确小组成员角色。在分组时,组内着眼于学生互补,比如能言善辩的学生和沉默寡言的学生搭配、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搭配等。不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影响、鼓舞,从而逐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各组实力应该是接近的,这样各组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课堂。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础上,教师要保持各小组成员的互换、流动。这样能够带给学生新奇感:学生不仅锻炼了与不同的同学交往的能力,而且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小组成员要定期轮换角色,使其掌握新的合作技巧,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真正有效的合作。小组讨论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但每位同学都要有各自的个体责任。就像足球比赛中的球员一样,小组中每一位同学都获得了一项独特的任务,并产生了相应的责任。小组之间,就像比赛中的各支球队,为了成功而努力。小组成员的讨论(合作学习)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和谐的配合。而明确的分工使各组都有自己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各个组内又有分工,各司其职,有序才会有效。
再次,互动是小组讨论的灵魂。小组讨论不仅仅是交往,更多是信息互动。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广阔的研究空间,使小组间、组内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学生在相互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互相影响;他们也会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互相信任、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没有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任何人都无法取得持久性的成就。”
最后,课堂即时评价要关注过程、细节和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在肯定、引导、激励性的评价中,获得精神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找到各自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第四篇:讨论式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
这一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一模式的主要形式是: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学习的内容、目标、学习方法。
(二)初学新知识──由学生去讨论和探讨新知识及其规律,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由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教材,掌握知识。
(四)巩固知识──由学生讨论巩固知识的方法,选定练习题,并进行练习,教师帮助订正。
(五)总结学习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本课所用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作业──由学生讨论并选定本课作业,教师进行指导。
例如,九义教材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讨论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的方法。2.教师归纳学生讨论的结果。
学习内容是:加法的意义及加法的运算定律。
学习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加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并初步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学习方法是:自学教材,初步尝试练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初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或交给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二)初学新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内容,选定练习题,进行初步练习,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三)掌握新知识。
1.小组讨论,初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2.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班内讨论解决。3.教师帮助解决班内不能解决的问题。4.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
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有关的定义是: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注意的问题: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a+b=b+a)
(四)巩固新知识。
1.学生讨论巩固的方法。2.按选定的方法选定练习。
3.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和订正。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效果。
(六)作业。
1.选定作业,教师进行指导。2.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这一种模式由于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由于是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益。交互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在讨论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改进与优化,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主要的形式可以这样归纳:
(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目标与学习方法;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由教师进行分析和归纳。
(二)初学新知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和应用。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初步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
(四)巩固知识。运用掌握的知识进一步进行练习,学生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帮助解决。
(五)作业。师生共同讨论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以考查本课的实际效果。
这一模式由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及时地了解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而且具备必要条件的课型进行设计的。其主要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九义教材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就可以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讲座式教学模式
这一种模式主要是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方面的潜在因素进行专门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
当然,教学艺术没有止境,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任何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和选择,采用最能达到目标的教学模式,同时在一种模式中结合多种模式的有利因素,优化组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经过研究和探索,提出“四环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把数学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回归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生活性、真实性、实践性。其基本操作程序为:
1、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2、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3、展示交流
内化提升
4、回顾整理
拓展应用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数学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精心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2、研究情境——发现问题
就是引导学生充分结合数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及学习经验,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对数学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而后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注意事项:
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有挑战性,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数学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
3、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突出数学本质。
4、组织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要有明显的指向性,不宜过于发散。
5、情境创设要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研究素材,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合作交流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合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课堂上加以落实,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所在。
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
1、自主探究——分工合作
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上一个环节学生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小组探究。小组探究要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要求组长要面向全体,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每个同学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2、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就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小组长要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逐步补充和完善,不断修改和提升。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小组同学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并形成小组意见。小组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准备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小组意见。注意事项:
1、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
2、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提出的问题,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切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
4、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5、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对于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和引领。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合作探究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而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的愉悦。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一环节主要任务:
1、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就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各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
2、师生探究——内化提升
就是在小组交流以后,对于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探究。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对于相同意见指导学生不要重复。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不同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质疑不尽相同,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对于简单的,学生又能解决的,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给予帮助加以解决;对于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先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再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探究。这样一步步趋于问题的解决,直至完全解决问题。注意事项:
1、教师要对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以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
2、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
3、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学会质疑。
4、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尊重同学解决问题方法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展示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
5、要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6、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7、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第四环节:“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教师要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时进行适当总结,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再通过拓展应用检验学生对新知理解和运用水平。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
1、回顾整理——总结反思
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2、深化提高——拓展应用
就是在回顾整理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设计一定数量的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现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并适当设计相关的深化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注意事项:
1、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整理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2、拓展深化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拓展深化内容不宜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切忌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
4、拓展深化内容不能过难,不能超出《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防止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5、应用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重点,突破难点。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
6、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
7、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8、应用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9、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这种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新知,再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多向交流,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强化人与教学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模式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上课的基本框架,在落实教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活运用,不宜机械套用。另外,任何模式都有它的局限性,要使模式适合更多的课型,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模式更加完善和实用。
第五篇:导学案教学模式
导学案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学案教学模式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一.导学案设计
设计好“导学案”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以下做法: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指导纲要,即“导学案”。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复习与回顾”、“新知导学”、“新知探究”、“巩固训练及达标检测”等,根据每单元谈论话题的不同可以灵活掌握内容设置。特点是:让学生结合导学案预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导学案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设计“导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生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导学案”设计一般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导学案中学习目标体现三维性: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通过了解知识结构来实现的,应在导学案上明确体现,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去落实。而能力与德育目标虽然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与体现,需要师生通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
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在老师设计一个知识结构框架的同时,适当留出部分内容,由学生尝试着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
(二)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导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形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 向 老师质疑。从而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并逐渐的引导学生找到“会学习”的切入点。
(三)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自学纲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像理化生学科是和人类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自然科学,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设计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难度,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及时小结反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还要有一部分,就是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反馈。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指导。这样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五)课堂检测——注意知识的运用与升华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检测题目,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依据以上方法和要求,“导学案”就可以编制成功了。“学案”提前下发,可以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能预先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的链条,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这样学生依靠自己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前进行初步预先消化。学生暂时不能理解和解决的真正疑难问题留待课堂学习。课堂45分钟就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学习,并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恰当的质疑。进而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预先得到这些问题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