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心理辅导读书笔记2——性心理教育的时机
性心理教育各年龄阶段的任务论
初一年级:介绍人类的怀孕及分娩过程;认识性腺在青春期对身体有促进性成熟的作用;知道青春期是一个身体快速成长的阶段,并且存在着个别差异;学习以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意见和感受;学习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讨论要成为他人的好朋友应该具有哪些特点,了解家庭在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性。
初二年级:认识人类的自慰行为;认识男性的梦遗现象;认识什么叫伙伴压力,以及伙伴压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学习分辨色情与性心理的不同;学习如何结交异性朋友;认识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喜欢”和“爱情”;了解青少年的改变给家庭的影响。
初三年级:学习如何培养成熟稳定的情绪;学习消除紧张的方法;学习双性化(刚柔并济)的性别角色;学习防范性病的正确观念、态度和行为;理解约会的重要性;认识个人与群体对约会的看法;了解“爱”与“迷恋”;学习尊重他人的选择以及如何面对失恋。
高一年级:了解有些人会不孕;学习两性生殖器官的构造及功用;认识的约会的社会规范,知道并列出可以和异性一起从事的活动;知道给付时的行为标准以及应该避免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学习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及情绪问题;认识同性恋;认识亲子间的关系与冲突;认识家庭计划的观念。
高二年级:学习如何自我保护,以避免性骚扰、性虐待及性暴力;了解婚前性行为的影响;经历一个做决定的历程,承诺自己在日后与异性交往时,可以避免婚前性行为的发生;学习有关性的规范;学习有关性价值观的澄清;认识理想家庭的特质;了解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庭是家庭内每一分子的家人的沟通与爱意的表达。
高三年级:学习有关选择配偶的标准;学习如何为婚姻生活做准备;认识离婚的影响;知道除了“生育下一代”之外,夫妻性生活没有甚意义及功能;了解“爱”与“沟通”是良好婚姻的基础;学习如何照顾小孩;学习家庭中父母亲所扮演的角色及责任;认识避孕的方法;认识人工流产(堕胎)及其影响。——《学校心理辅导》P136晏涵文
姚佩宽认为——
青春前期(9~12岁):主要侧重于性生理方面。具体有:了解身体外型和男女区别;了解人体主要系统、器官和功能;了解身体发育过程;男女生殖器官和简单构造;青春发育期女孩月经初潮和男孩遗精及第二性征等。
青春中期(12~15岁):在性生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性心理和性伦理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性朦胧、性好奇;异性交往;自慰;性别角色认同;人类的性和性欲;预防性越轨和性犯罪等。
青春后期(15~18岁):侧重于性社会学方面的内容,具体有:恋爱与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死与妊娠;避孕和人工流产;性疾病的危害和防治;正确对待性信息等。
第二篇:学校心理辅导专题读书笔记1——性心理辅导要点
性心理辅导要点
一、性教育内容的适切性
二、成年人的性教育误区:过于敏感和避而不谈都是不健康的对待方式,成年人应该平等、坦诚地同孩子讨论性的问题。
三、增强青少年自我调适的能力:性心理辅导最终目的是让青少年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性心理方面的困惑。这种自我调适能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情感升华和行为自制等方面加以培养。
道德规范:首先规范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中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社会里,社会规范与个人自由、需求是统一的,社会规范规定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交往活动的准则,维护了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和需求。青少年首先要有社会认同的性伦理观念,性伦理就是两性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性伦理是对人的性行为的一种无形的社会控制力量。现在伦理观强调两性关系的相互平等、尊重和独立;传统的文明要求两性保持婚前的童贞。在这方面传统与现代是相容的,因此,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我们都要把这些道德伦理观念教给孩子。另外,面对西方形形色色的“性解放”、“性回归自然”的错误思潮,要让青少年懂得如何正确判断和选择。
情感升华:青少年的情感升华就是要把两性的感情引领向纯洁的友谊和崇高的爱情。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认为,爱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组成的。激情是指男女之间本能的性吸引,它是与生俱来的,基本不需要后天的培养;而亲密则指两人通过相互沟通,能够经常彼此分享各自的内心世界,并得到对方的接纳。正是因为不断深入的相互了解,两个人变得越来越亲密。终于有一天,双方愿意为对方承担责任,愿意与对方保持恒久的关系,这就是承诺。亲密和承诺都是一种后天培养的能力,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
行为自制:自制力是人调节个人需求与社会规范的重要意志品质,缺乏自制的人是无法适应社会的。自制力是青少年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并成为其行为方式的一个部分。一个在自省中善于自制的青少年,同样能够在两性准入中驾驭自己的感情和冲动;而在生活中不善于自制的青少年,同样会成为个人私欲的奴隶。所以青少年自制力的培养不是一时一事,而要注意长期的日积月累。行为自制的第二个方面是帮助青少年如何直面五光十色的性信息,我们要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从积极的意义上去认识这些性信息,有了对性信息的适应力,就不会对生活中的性信息过于敏感和关注。
青少年性心理辅导内容
性心理指人对自己性生理变化、性别特征和异性交往等方面的认知与内心体验。性意识
性好奇——渴望了解异性,并与异性亲密接触。
性朦胧——对异性好奇还处于混沌的非理智阶段,没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往往是清纯而又可爱的。
性别认同——如果一个青少年对自己的性别不认同,一方面可能会使自己的自信心、自尊感降低,自卑、沮丧,缺乏进取心;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自己社会角色的承担,形成社会适应不良。因此,加强对性别认同度低的女孩进行自强、自爱教育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性伦理——青少年的恋爱观与性爱观有一条界限,他们的恋情更多的是以情感为基础,与性爱、婚姻还有一段距离,这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而成年人的恋爱观与性爱观是合一的,恋爱往往和性爱交织在一起。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恋爱模式看待青少年的恋爱,否则会起误导作
用。
异性同伴交往:
初恋低龄化、初恋行为基本呈“青梅竹马”式,“聊天玩耍”是早恋行为中的主要内容。初恋中的性行为是存在的,但是少数,这一部分应当加以引导。
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吸引,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经历和探讨两性的感情与交往,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人生经验的一部分,在这方面青少年缺少经历、不够成熟,常常处于迷茫与痛苦之中,他们需要关心和指导,但得到的常常是父母的指责和禁锢。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往往是由孩子的异性交往而起的。
青少年需要异性之间的感情与友谊,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人本身就是充满感情的生命体,从小到大,我们就不断地渴望被爱和爱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听到委婉动人、缠绵悱恻的流行情歌时,会有美好的感觉。两性之爱原本就应该是美丽纯洁和高尚的。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理解和承认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其中这几种偏见应当破除:其一,“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与异性交往是长大后的事。”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成长,而不仅仅是读书。成长包括很多方面,如身体的发育、个性的形成、智慧的增长、人际交往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习知识只是成长的一个方面,学会交往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学会与异性交往更是青少年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任务。其二,“中学生还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条件。”这实际上是将异性交往神秘化,把异性交往划为禁区。它可能成功地阻止了一些青少年的尝试行为,但是,它同时也为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一个成熟的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亲身经历、积累经验才会逐步成熟。其三,“与异性交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其实,有些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真正的原因并不是精力不济,而是精神压力过重,这种压力又往往来自于教师或家长对于异性交往的过敏反映。精力与情绪密切相关,有关资料表明,一个与异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效率都能得到提高。当然,也不否认,若在与异性交往中遇到挫折,的确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但不能因此而反对少男少女进行交往,这正如,我们不能因为路上出了车祸而不准开汽车的道理一样简单。其四,“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发展为早恋,使中学生犯错误。”不可贴标签,就算真是早恋,也大可不必惊慌,要予以理解和引导。其五,“如何处理异性关系不需要别人指导,到时自然就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与异性交往是一个全新的领地,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
性心理问题
自慰(性幻想、性梦、手淫)
性幻想——是少男少女性成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可以在性冲动时提供一条宣泄的渠道,不必为此感到羞耻。但是,青少年若过分沉溺于性幻想,整天神思恍惚,无心学习,甚至去寻求不正当的性行为,就需要 辅导与咨询了。
性梦——是一种性本能的活动,是自发的,不由人的意志控制,它可以起到缓解性冲动的作用,故也是一种自慰方式,对亿人无任何妨害。但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与性幻想相当,甚至更大。尤其是乱伦的性梦,这在男孩子中发生居多,醒来之后会感到恐惧、内疚和悔恨。因此,我们要让青少年明白,性梦是性成熟的正常反映,要顺其自然,不要抑制也不要刻意追求,更不能将性梦的内容随便告诉别人,它属于个人隐私,以免伤害自己甚至伤害他人。手淫——需要正确对待“不以好奇而为之,不以发生而烦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之后就不要担心。”青少年要以平常心对待手淫,不要上瘾成癖,也不要自责内疚。初潮焦虑与遗精恐怖——正常化
性侵犯——首先要增强女孩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优化社会环境,减少和避免性侵犯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发生的性侵犯事件要做好危机干预。具体辅导措施有:为受害人保密;始终有人陪伴;明确认定气氛、事件及其创伤性质;鼓励受害者表达感受、需求,讲
清受害事件;为受害者的权利和行动提供信息;在有关医疗处理前讲明理由;让受害人本人做出医疗措施的决定;帮助受害人提供医疗、心理、法律上的帮助和支持。
对受到性侵犯的青少年的心理辅导,主要目标是重新建立安全感、自信自尊和自主能力等。
第三篇:学校心理辅导读书笔记6——自我意识及其内容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身心状况,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如需要、动机、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他人和环境的关系(如与自己周围亲友的关系、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们和作用、与社区和学校的关系等)。总的来说,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主要包括个人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自我理想和自我评价四个部分。
个人自我概念是个体基于对自己和观察所获得的关于自己身心特征等方面的认识;社会自我概念是个体基于对他人心目中关于自己身心特征的印象的认识。两者时而一致,时而背离,共同构筑了个体关于现实自我的概念,即自我意象。
自我理想是指个体对理想自我的想象和设计,即个体所期望的理想形象。也包括个体期望他人所持的对自己理想形象的认同。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貌、思想、愿望、能力、行为和个性等的判断和评估。借助自我评价,个体获得对自我满意与否的情感体验,以及对自己是接纳还是排斥的态度。自我评价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这有两条路径:一是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而定,如他人的肯定将使自己满意而自信,他人的否定将使自己不安、自卑。二是通过社会比较而进行,如将自己与社会上地们、条件类似的人进行比较,如果比下来觉得有胜出之处则感到满意而自得,否则,寝食难安,自贬或自卑。
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自我评价时所生的满意与否的情绪情感体验。对学校心理辅导而言,自尊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自我接纳和自信代表着自尊的较高水平,它们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相反,自暴自弃、自我挫败、自卑历来是心理健康的大敌。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到自卑的根源,帮助学生发展合理的自我预期、降低过高的自我理想、修正不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正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并作出积极有效的个人努力、丰富自己的成功体验,以此达到较为平衡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回归接纳自己的情绪水平。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抑制自己的冲动、克制欲望的限时满足,并主动协调个体与他人或环境关系、积极有效地发挥自身潜能、寻求或达到远大目标的心理历程。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多动、攻击、暴力、烟酒及网络成瘾行为问题多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有关。
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价值内化和技能获得。价值内化是指个体认同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价值观,并认为根据这种价值观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是有积极意义的,其中榜样示范具有重要作用。价值内化表明个体大认知水平上具有自我控制能力,但要体现在行为上,则要求个体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技能和技巧。如集中注意力安静倾听,较长时期的集中注意、避免分心确实有难度,但如果学生采取边听边记、远离杂物诱惑等技巧,将体现和提升其自我控制能力。
第四篇:学校心理辅导读书笔记7——自我意识辅导要点
自我意识辅导的内容和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自己;二是处理和解决自我意识发展中的自卑、孤傲和角色混乱等问题。
学会自知
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自知就是要了解自我的三个方面: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生理指生理和身体生长、发展状况、特征;了解自己的心理指自己心理发展状况、水平和特点,如兴趣、爱好、性格、才能、特长等;社会自知是指了解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作用、地位和角色等。
学会自知还要保持对自我的接纳态度,并因时、因事、因宜把握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个体要学会恰当比较与归因,维护和保持对自己的悦纳态度,维护和保持恰当的自尊、自信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丰富自己的成就体验,并积极发挥自身潜能,有效协调自己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断追寻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克服自卑和自负等心理障碍
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自卑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多半运用有关认知矫正的策略与技巧,改善学生的认知,去除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学习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找到合理评价自己的参照物。与此同时,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支持和引导学生的实践,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以实际行动来检验原有看法的片面性,并在实践中获得自信。
至于学生出现的自负,有时可视作为自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个体羞于承认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于是表现为一味地、脱离实际的拔高自己,虚张声势,以壮自己的行色。这样的自负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自卑,辅导策略前面已经论述。当然还有一种自负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高估自己、低看他人。对此,心理辅导的策略是将学生置于与他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借助于他人这面镜子来反观自我,借助于他人的相互作用来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第五篇:学校心理辅导读书笔记3——情绪及情绪辅导
情绪的定义包括生理基础、表情行为和个人情绪体验三个方面。
情绪与个体身心健康有密切相关:
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定情绪健康良好。所谓情绪健康必须包括四个要素:一是情绪反应的类型、强度与刺激情境相吻合、相匹配。二是情绪基本稳定。三是情绪的基调以积极情绪为主,心情愉快。四是情绪表现适宜可控。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压力与压力源——生活事件压力量表(Thomas Holmes & R.H.Rahe,1967年)/儿童生活事件压力量表(Elkind,1987年)
情绪辅导是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恰当表达、控制自己情绪,疏导和处理自己情绪问题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中小学生来说,就是要通过辅导,学会情绪调适,从而轻松应对压力。
正视和面对压力及其所引发的情绪问题:压力事情降临时,个体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逃避似乎使个体暂时获得某种安全感,但是压力性事件并没有消失,即压力源依然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因此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积极的办法是正视和勇敢面对压力及其所引发的情绪问题,在此基础上努力应对压力。
宣泄情绪:一是眼泪缓解,有专家认为眼泪能将机体应激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毒素排出体外。二是活动发泄,以强烈的身体运动为特征的劳动或体育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内心的紧张能量。三是转移注意,当情绪不佳时,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从而将注意从恶性事件和恶劣心绪上转移到自己的兴趣点上,从而稳定情绪。四是向人倾诉。
积极行动,解决问题。
重新评价问题:认知理论,调整认知。
善用防御机制,调控情绪:弗氏理论认为,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在短期内帮助个体抑制、回避或延缓对威胁性事件的感知,降低心理压力。自居作用、压抑、升华、投射、合理化等。
专业技术处理中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放松、系统脱敏、认知质辩、行为训练、角色扮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