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几点体会

时间:2019-05-13 17:5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几点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几点体会》。

第一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几点体会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倡导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特征。自主学习是认知监控下的学习。学习者依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学习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取得有成效的学习结果,得到成功感和满足感。所以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被动接受式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带有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

(2)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积极主动地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寻找适合与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教学设计要关注并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注重教学情景设计、给学生自主学习以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学习指导要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学生要学、能学、会学、主动地学。

二、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必须不断充实自我(1)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地位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肩负起了解人,培养人的工作。教师不是学生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教师的工作成绩与效果的表征。新课程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教师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在课堂上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

(2)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对STS的认识水平扩大知识面,提高信息获取、加工和传播水平。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三、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虽然正在接受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2、可用的资料好像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也很难找。而且考试评价能否作相应改革也是直接影响平时教学的关键因素。

但我们不能因此惧怕新课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相信通过我们的教学尝试,学习和摸索,并且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的新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第二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我市从2009年开始了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这几年,我们多次进行了新课程教材与课标的学习、培训,为全面开展新课程教学做好了准备。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发现和感触,非常值得反思。下面我就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1.提示学生抄笔记别丢了“西瓜”

高考数学试卷中大部分的题目都是基础题,只要把这些基础题做好,分数便不会低了。要想做好基础题,平时上课时的听课效率显得格外重要。一般教高三的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他们上课时讲的教学内容可谓是精华,认真听讲45分钟要比自己在家复习两个小时还要有效。听课时可以适当做些笔记,但前提是不影响听课效果。有些同学光顾着抄笔记却忽略了老师的解题思路,这样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反而得不偿失。

2.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更深入、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看来效果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做的。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坚决废除“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

3.利用数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案例:概率的定义

课前请同学们同位2人一组准备1枚硬币,上课后组织同学们做抛硬币的实验,分为连续抛10次,50次,100次,等等,一位同学抛,同桌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同学们做得兴高采烈。做完以后老师适时提问:“若是随机抛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有多大?请同学们用你的实验记录来解释。”由于学生全部参与了实验,因此每个人都会从中得到收获。

新课程标准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利用数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注意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数学概念、规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原则:(1)要有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够得着”;(2)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3)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4)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5.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好奇心

悬念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机制,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热情起到持续的刺激作用,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获取新知、发展智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思起于疑,有疑始有进”这一理念渗透在问题情境创设中,设置超出学生认知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并要求学生善于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打破常规解题途径,从而让学生感受学习探究过程,切实获得了解教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的学习能力。

如在排列知识教学时,我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如果现在口袋里放置1―6号6个红球和7―12号6个黄球,现在如果要你摸出两个球,那么‘摸出一个黄球和一个红球’、‘两个都是红球’、‘两个都是黄球’的排列和概率是否相同?”学生一开始都得出了“结果不相等”的结论,但接着感到很惊讶,很多学生表示怀疑,于是纷纷动手进行计算。这时我向学生说明,如果将任何一种情况进行列举比较麻烦,可以通过数列知识进行有效解答。

6.不要忽视数学系统性

数学的系统性很强,有的学生会因为一点困难没有解决而造成以后学习上更大的困难。随着学习内容的不同,随着学习方法不同,又会形成新的不适应和困难(如有的学生不适应由数向形的转化)。这种新旧不适应和困难,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加以重视和补救,日积月累,不适应和困难日益分化、扩大,学生渐渐失去学习信心、兴趣,甚至惧怕、憎恶数学,以至很难补救。事实上,一名学生一旦问题累积,甚至学习上脱节,要补回来并非易事。(这正是“多”“加”并不见效的原因。)相反,如能采取及时了解教学效果的方法及时回授,随时激励学生自信心,情况就大不一样。正如我们现在的做法:上课先解决前面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再上新课。坚持下去,知识巩固率显著上升,学生成绩提高很多。经验告诉我们:成绩差的学生是一课一课差下去的,教师应防微杜渐。实践表明,只要得到适当的帮助和必要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能学好。

7.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能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具体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包括测验、尤其是作业中的点滴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诊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改善和调整教学过程;(3)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

第三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困惑

云南省元谋县第一中学白光志

邮编651300电话 ***

邮箱1274380545@qq.com

摘要:进入高中数学新课程以后,很多教师和学生分别在教学或学习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一些问题。教学目标要求难以实现,教学内容难以按时完成,课堂教学怎样实施才能更加有效,数学新课程对农村学生的学习造成那些困难,教师和学生应该采取那些措施才能克服困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和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农村学生、困惑

2009年9月,云南省开始整体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要求云南省当年所有高一入学新生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A版教材。我所处的元谋一中是一所县级高中,信息闭塞,硬件设施较差,优秀的学生都往省级或市级重点中学读去了,到我校就读的学生都是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纪律松散,行为随意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教学,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些粗浅认识,对新教材教育教学也有一些体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在此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 新课程有更高的目标要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已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比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层次更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包括知识的来龙去脉,结论的背景、产生过程和意义,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等,重视数学的过程教学,舍弃应试教育中的结论教学模式。例如必修

(一)第一章第25页习题1.2B组的第2题,在题目先给出条件后,要求学生画出满足条件的函数图象,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1-

握程度不同,画出的函数图象也各不相同,这与过去答案唯一的教学相比要求更高了。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形成这些数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并能从中感悟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全民族数学素养。相对于基础差的农村学生来说这一目标很难完全实现。

二. 新课程对教学方法要求更高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

粉笔传统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去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同时教师必须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应用教师教学用书中配套的光盘制作优质的课件去丰富自己的教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受到硬件条件限制,计算机辅助教学很难开展。

三.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开放有效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阅读自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变成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不追求课堂教学有多精彩多完美,但求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都有所收获。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课程认定课程知识不是由专家、学者发展出来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实验,与学生讨论、对话,理解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新知,探究新知,真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因材施教。而我们农村来的学生没有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的习惯,所以开放式课堂的作用和效果不太明显。

四.新课程的内容偏多,难以按质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中数学必修内容分为五个模块,而高一就要学完其中四个模块。高一要完成必修教材的1至4模块,高二要完成必修5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以高一上学期为例,必修1,2各安排36课时共72课时,按每周4课时20周计算一学期共80节数学课,除去两次阶段性考试,根本没有时间去复习小结,更没有时间上习题课和进行单元测试了。而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记忆能力,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较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基本都难以完成,甚至用两课时来完成都是常

有的事,经常出现到了期末考试了而教学内容还没有完成,最后不得不快速推进。再具体到每一章节,必修2中按编者的意图,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用8课时;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用10课时;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用9课时;第四章“圆与方程”用9课时,照此进行不论那一章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如按教材要求第2.1.1“平面”这节内容用一课时完成,那么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平面,掌握平面的画法,三个公理,还要能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表达及互相转化。这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画图,特别是画两个平面相交,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两平面的交线在哪,更不知道一个平面的哪部分被挡住了,哪部分没有挡住;二是很多同学刚开始接触符号语言,既不知道如何用符号语言表述,表述了也不知道其意思。一节课要完成如此之多的教学任务,别说学生不能接受如此多的知识点,就是教师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何况还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结果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有时一节课上两三课时的内容,没有练习,没有消化,没有巩固,教学过程势必成了走马观花,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似懂非懂,即使能记住知识点却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当然就不会解题了。新课标指出: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创造尝试、思考、交流、讨论、表述的机会,试问这样的一节课能达到如此高的要求吗?

五.新课程知识难度增加

与老教材相比新课程看似难度在减少,其实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而这些新增加的部分难度却不小。我感觉新课程教材的编写完全是按照城市的重点高中学生素质编写的,而没有考虑到农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农村学

生普遍感觉到高中数学很难学。选择人教A版作教材,更是难中之难。例如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是计算机语言,知识具有很高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我们农村来的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经济,家庭教育的限制,平时做事很随意,缺少条理,逻辑推理能力差,读高中之前很少接触过电脑,在电脑操作都还不熟练的情况就要求他去编写计算机语言,这对他们来说真是太难了,所以很多学生在这一章上学得很是吃力。再有就是教材中的有些事例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而偏离了我们农村普通中学的实际,如公共汽车的票价、出租车的计费、轮船的航线与台风的影响等,这些例子对农村中学生来说都很陌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新教材中数学的应用比以前重视了许多,但难度也加大了许多,原因是让我们农村普通中学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不多,教材很难贴近实际生活。

六.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难以把握

由于我省2009年9月才进入新课程,高考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都没有。所以高考考什么,怎么考都是一个未知数,这样给教师把握教材的深浅带来了困难。虽然经历了新教材培训,老师对新教材的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我们经常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只是给出了结论而没有推导或证明,要不要补充?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73页仅仅指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那么互为反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反函数的求法需不需要补充,教师真是难以把握。又如在选修1-1第二章中,新教材删去了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而后面的习题中又出现练习,这让教师处理起来感到茫然。新教材中有不少“观察与思索”、“探究”、“思考”,可以说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但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对象具备一定的动

手、动脑能力,而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底子簿、基础差,对一些“探究”基本上是无从下手。对此,我们感到很困惑。

这是我在这两年新课改教学中的感受,可能部分同仁与我有同感。在教学中各位同仁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望各位给我多多指教,帮助本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本人将不甚感激。

参考文献

1.新人教A版必修1至5.选修1-1.1-2.2.张一民著《中学数学教法研究》

3.人教版《中学数学教材分析》

第四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体会

4月7日8日两天,市教研室的申、沈两位老师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我县对高中数学教师进行培训。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两天下来,我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也对我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第一,内容结构上,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和改变了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使学生体会到,不是为了数学而学数学。从教材所选例题及所编习题可以看到,数学中有物理,数学中有化学,数学中有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及科技等;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自然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增强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的自觉性。同时,使我对新课标的内容和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培养目标的要求上,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新课程中,无论是哪一个概念的形成、哪一个性质、定理的获取,都设置了情景,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机会,使学生更能理解数学的形成过程,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做到“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同时我还认识到,抽象概念的学习过程要从具体例证的应用开始,理解抽象概念需要具体例证的支持。所以,在学习新概念时,具体例证是相当重要的。第三,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及性质的发现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只是背景,学生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而形成概念、定理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五篇:实践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体会

实践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体会

界首一中荣 战

去年暑假我作为界首一中数学教师新课程培训班的一名学员,来到阜阳党校,聆听了许多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接受了大量的前瞻性的信息和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但我感到他们谈到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课程、改革、创造、创新。我认为参加新课程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学习时间虽短,我深刻体会到了培训的必要性,培训不仅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还学到了外地先进的办学思想、管理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等多方面的经验。

那次培训得到专家、博士、教授指点,听了他们的讲座,使我在思想上有了观念的更新,了解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将近一年的新课程教学中,我主动积极地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之中,我理解到:课程的改革既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改革。原来教学观念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头脑中的知识,而与实践能力脱钩,几乎没有实践能力,教师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解题能力的本领,而现在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把学生从观察现象改变为探索现象的观念上来,培养学生要有实际能力的本领,也就是要求教师把那以往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观念彻底地转变过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下面就这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理论是支撑课程改革的基石

在大学期间,我也曾经系统学习过教育学、数学学科教育学,但把以前前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我现在的实际教学中,已经过时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曾接触、学习过一些较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总觉得不够系统,在自己头脑中,关于这些知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较清晰的脉络。经过上次的学习,以前头脑中有些模糊的概念开始明晰起来。例如:我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遇到“课程”这一概念,但对于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我并没有深入研究和思考过。通过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的讲解和我自己的学习,我对“课程”的广泛内涵更加明确了,它不但包括教学目的和内容,还包括教学计划、1

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经验等等。而且,我还进一步了解了其它国家的学者关于课程的一些具体分类。另外,我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教学中,我经常接触的是教学大纲,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旧的《教学大纲》之间差别很大,内容变化非常大,在表述方式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标准的要求上把对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引导的要求与知识内容的要求结合起来,突出对能力培养的要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空间。

二、理解了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本质

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doing mathematics)”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课题的学习活动就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明确了创新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了哪个民族和国家重视创新,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哪个国家就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哪个民族和国家因循守旧,思想僵化,不善创新,哪个民族就难以发展,就要落后,就要挨打。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敢不敢创新,怎样创新,关系到能否实现我国新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从国际看,创新成了时代的潮流和必然。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科学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新生产业层出不穷,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正处在翻天覆地地伟大变革和转折中。

严格来说,在创新教育这杆旗帜下,固定的教学模式应当是不存在的。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有内容上的意义,也有形式上的意义。但是,没有固定的模式不等于不要模式,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创造一种或多种模式来有效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而这种新时代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创新

从国内看,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正在进行重大而深刻的调整,经济体制进入转轨过程,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发展进入了关建时期,这时更需要不断创新,谋求快速发展与国际接轨。

从教育本身看,教育的振兴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大量的年轻人才的涌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重大进步,我们必须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从学生的需要看,他们渴望创新,他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创新是最重要的,我班的学生中流传着一首这样的歌《我能行》;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

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

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

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

不但自己行,合作大家行;

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可见学生们在充满自信和具有自尊的同时,他们渴望创造,他们认为创造才算最行,这也正是他们的呼声。

教育是创新知识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如果把知识经济比喻为大树,那么教育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学校教育在提高人的智力时,所追求的目标就不仅仅是传授前人的思维成果和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实施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要通过教育培养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永不满足现状,对旧事物勇于变革与否定、敢于推陈出新的人。一句话,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过,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创新能力还只是一种潜能。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能力的开发具有关键时期的。如果在关键期内失却了发展和学习的机会,以后对该种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就非常困难,甚至会造成终生遗憾,一生无法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正是创造力开发和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努力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事实证明:学校教育既能开发人的创造力,也能扼杀人的创造力。“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应试教育就是扼杀人的创造力的教育。创造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在新世纪中取得一席之地,我们只有不断的创新,大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搞好创新教育。我们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我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这一宏伟的目标,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四、教师和学生是新课程的最大受益者

首先,新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教学课程的主人,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新课程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起来,激活起来。这一切,为教师的发挥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同时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我们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他们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在课

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已不再为学生们接受,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应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未来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的发展方向。

其次,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另外,新课程要求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未来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联系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指出,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中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门的中心。而在美国,老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是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表扬这个学生。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21世纪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迎接知识时代的挑战,实践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素质化,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课堂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积极培养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发出的呼唤,更是我们数学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必须为之而努力奋斗。

下载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几点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几点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一点体会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一点体会 安徽滁州中学 王 圣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二年,多媒体教学随着软硬件设备的提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必将成为趋势.下面是笔者结......

    浅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

    浅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 张根龙 姜堰市美术学校(225500) 摘要: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强调参与,具有基础性、多元性、现代化、开放性及综合化的特征。适时的转变教育教......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

    信息技术对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帮助

    信息技术对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帮助摘要:新课程的课程标准中提到高中数学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目的是为了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为了贯彻和落实此标准,在......

    新课程体会

    浅谈学习新课程理念的体会 教师:黄治国 二00八年七月 学习新课程理念的体会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的理念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有了新的理念,用了新的......

    新课程体会(范文模版)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张少普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

    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体会

    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体会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给教师原本得心应手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全然一新的课程理念,我们一线教师变得茫然:该怎么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

    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体会

    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体会 对于我们刚入职的新教师而言,虽然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各种先进教学理念的熏陶,对新课程标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实施起来还是一种巨大的挑战,......